<h3>大理,“風花雪月一古城”。位于中國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大理市地處云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云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h3> <h3>上末花開海景會館坐落在洱 海西 蒼山腳上末村,蒼山18溪之一的莫殘溪緩緩從旁邊流過,這一股山泉也是整個村莊千百年來的生活水源。</h3> <h3>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h3> <h3>洱海,古代文獻中曾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大理郊區,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0公里,湖面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達20米。洱海有兩個出水口:1.在下關鎮附近,經西洱河流出;2.“引洱入賓”。洱海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洱海水質優良,水產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迤邐風光的風景區。洱海,雖然稱之為海,但其實是一個湖泊,據說是因為云南深居內陸,白族人民為表示對海的向往,所以稱之為洱海。<br></h3> <h3>海舌公園位于洱海西岸,距離喜洲大約3-4公里,是一處延伸到洱海中的狹長半島。島上風光原始,可以看到大片的樹木和長長的蒿草,半島深處的洱海也異常清澈蔚藍,景色清新優美,拍照非常好看。海舌是一塊三面臨水的長形沙洲,據地方史籍載:“青沙洲,洲長三里,由寬至窄深入洱海,如舌頭,故名海舌。”</h3> <h3>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處,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鎮,這里有著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從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這些民居雕梁畫棟、斗拱重疊、翹角飛檐、門樓、照壁、山墻的彩畫裝飾藝術絢麗多姿,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造力。</h3> <h3>雙廊鎮位于大理市東北部,洱海東北岸,東靠賓川雞足山,南接挖色鎮,西臨洱海,北連上關鎮,東北方與鶴慶縣黃坪鎮接壤。雙廊北有蘿蒔曲,南有蓮花曲,前有金梭、玉幾二島環抱于雙曲間,因此而得名——雙廊。</h3> <h3>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為亭閣式兩層建筑。一層祀如來菩薩,二層祀觀音菩薩。小普陀地處下關至雙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線上,游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島,讓游客登上小普陀,觀賞洱海風光。</h3> <h3>大理感通山寂照庵,位于大理蒼山圣應峰南麓,寺院被蔥籠茂密的青松、古柏掩映,香煙繚繞在寺庵項端,繚繞在森林當中,周圍松柏萬株,環境寂靜,為佛家凈地。</h3> <h3>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岳普湖县|
射洪县|
翁牛特旗|
广德县|
保山市|
霸州市|
沁水县|
蓝山县|
镇宁|
浪卡子县|
德化县|
康保县|
芒康县|
新邵县|
仪征市|
拜城县|
琼海市|
兖州市|
光泽县|
车致|
巫溪县|
建瓯市|
大英县|
呼和浩特市|
通辽市|
澄城县|
遂昌县|
灵川县|
余姚市|
凯里市|
依安县|
衡南县|
江门市|
延庆县|
五台县|
浏阳市|
台北县|
买车|
万载县|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