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著名詩人普希金曾經說過:那過去了的,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那過去的歲月已不能返回,但是愿那美好的回憶永不磨滅。</h3><h3> ———題記</h3><h3><br></h3> <h3> 歲月是杯陳年的酒,塵封了許多的過去,卻無法塵封穿越時空的印記。閑暇之余,我不經意間搜集到一些海軍大院的老照片,這些照片定格于如水流年的一個個瞬間,與海軍大院千絲萬縷息息相關,記錄著海軍大院乃至海軍建設的發展變化。在海軍大院工作20多年,這些照片很多是我第一次見到,許多海軍大院的人和事是我第一次了解。這一張張老照片,無論是曾經飄逸的風景,還是獨具風格的建筑,或是那個時代的人們,仿佛都在訴說著海軍大院在歷史變革中的歲月往事,其背后的歷史與故事深深的吸引著我,牽引出我濃濃的海軍大院情結。</h3><h3><br></h3><h3> 照片是影像化的檔案,是記憶歷史的最直觀印證。一張照片,就是一個故事,一段經歷,一份情感。這些老照片,有人民海軍創建的往事,有文革時期的狂熱,有歷史事件的記錄,有時代人物的足跡,有人們生活的寫照,它刻畫著海軍大院的歷史年輪和歲月往事,更承載著一代代大院人的成長歷程和悲歡離合。翻看這一張張老照片,往事如電影般在腦海中重現,海軍大院是那樣的熟悉又是那樣的陌生,那些人和事仿佛很遙遠又仿佛就在昨天。也許照片作者當年拍攝時沒覺得什么,但回首往昔,那是海軍大院一路走來的崢嶸歲月,這是永恒的時空記憶,是難得的精神財富,是海軍大院發展變化的見證。</h3><h3><br></h3><h3> 滄??删拮?,歷史將永存。經過60多年的積淀,海軍大院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人民海軍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每當我走在海軍大院的路上,這一張張老照片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猶如品味歲月釀就的老酒,仿佛可以聽到那個年代前輩們奮斗的號角聲。隨著時光的流逝,有多少往事、多少人物,漸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可鏡頭下的照片卻保留至今,有幸被我們見證。今天,讓我們一起追憶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找尋那些塵封的往事,重溫珍貴的歷史瞬間,回憶值得銘記的歲月。希望這一張張老照片,可以帶你穿越時空走進曾經的海軍大院。</h3><h3><br></h3><h3> 值海軍節即將到來之際,謹以此文,致敬一代代海軍大院的人們!致敬篳路藍縷波瀾壯闊的人民海軍70華誕!</h3><h3><br></h3> <h3>老照片定格的是瞬間,保存的是永恒的記憶。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海軍大院黃樓的照片。說到海軍大院,就不能不提黃樓,它是海軍機關的辦公大樓,也是海軍大院的標志性建筑。</h3><h3><br></h3><h3>黃樓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主持設計,50年代中期建造,至今仍在使用。建設工程由時任海軍參謀長的周希漢將軍組織指揮。大樓高六層,分為主樓和兩側配樓,采用傳統的墨綠色琉璃瓦頂,懷抱粗大廓檐柱,飛檐斗拱,室內則以西式格局,大氣實用,冬暖夏涼。因辦公大樓外墻呈黃色,故俗稱黃樓。</h3><h3><br></h3><h3>黃樓極具中國民族風格,外表似廟宇殿堂,在當年的西郊平原可謂是巍峨聳立,氣勢恢宏,被京城百姓戲稱為海軍大廟。那時在北京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海軍的大廟,空軍的樓,總后的禮堂第一流” 。海軍的大廟指的就是黃樓。</h3><h3><br></h3> <h3>遠眺海軍大院黃樓,黑白的照片,或許沒有如今的彩照那么鮮艷,但是它總能勾起人們的好奇與渴望,期待從那淡淡的顏色里找到一絲情懷。照片拍攝于上個世紀50年代,是從黃樓的東南方向拍攝的。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黃樓周邊還沒有其他建筑。</h3><h3><br></h3><h3>當時,在黃樓兩側各有一個小花園?;▓@里綠樹成蔭,人們經常在這里休息散步,孩子們溫習功課,嬉戲玩耍。上世紀50年代末,黃樓后面背陰的空地,每年冬天用水澆凍成滑冰場,兩三個籃球場大小,供大家滑冰娛樂。據老一輩講,那時的大院好一派鄉野風光,除了新蓋的幾幢房子,許多荒地野草叢生,坑坑洼洼,松柏林立,隱隱可見昔日墳場,拉上幾道鐵絲網就當是圍墻了。</h3><h3><br></h3> <h3>在黃樓的正前方,聳立著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這尊漢白玉塑像莊嚴偉岸,是毛主席身穿軍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揮手的站立像,設計建造于1967年,次年建成。當時,海軍對塑像工作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毛主席塑像辦公室,時任海軍參謀長周希漢將軍具體組織此項工程。</h3><h3><br></h3><h3>毛主席塑像總高度12.26米,象征毛澤東生日12月26日。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像身高7.1米,象征中國共產黨七一誕生紀念日。毛主席塑像用三塊漢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塊漢白玉。據資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漢白玉做成的,而海軍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為精美。</h3><h3><br></h3> <h3>這是毛主席塑像上半身的特寫照片,非常精致逼真。毛主席身穿軍大衣,精神矍鑠,目光遠視,炯炯有神,慈祥而略帶微笑,一手背執軍帽,一手向前揮動,把“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寓意刻畫得淋漓盡致。</h3><h3><br></h3> <h3>1968年7月1日,海軍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時的現場照片(之一)?!爸笐饐T們高唱著《大海航行靠舵手》,邁著雄壯的步伐進入會場”,會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數千名海軍官兵站在毛主席塑像周圍,巨大的紅色標語高高地橫拉在樓頂上,紅底金字的題詞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還有彩球和從樓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標語,場面非常震撼。</h3><h3><br></h3><h3>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那時候的黃樓西側還沒有任何建筑,黃樓前面的廣場非常開闊,如今廣場空間已大大壓縮,被道路、綠地和其他建筑所占用,要想舉行當年那樣的盛大慶典,是不可能的了。</h3><h3><br></h3> <h3></h3><h3>1968年7月1日,海軍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時現場照片(之二)。“會場周圍紅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指戰員們揮動著紅彤彤的毛主席語錄,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萬歲!萬萬歲!”,黃樓樓頂“毛主席萬歲”5個大字非常醒目,兩側分別立有毛澤東思想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巨型紅色標語牌。會場造勢具有明顯的文革時期的狂熱特征。這是獨屬于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或許你就參過這場典禮,或者你在海軍大院經歷過如此盛大的場面,那么帶著烙印的老照片一定會勾起你特別多的回憶。</h3><h3><br></h3> <h3>1968年7月1日,海軍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時現場照片(之三)。“海軍敬建偉大領袖毛主席巨型塑像落成典禮”紅色橫幅高掛在黃樓頂層。那時候,建造毛主席塑像是很嚴肅的政治任務,不能隨便亂說,得說“敬建”。照片上可以看出,塑像底座正面曾鐫刻有林彪“四個偉大”的題詞。1967年5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林彪“四個偉大”題詞,即“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它首先被刻在清華大學建立的全國第一座毛主席塑像的底座上,隨后為全國各地所效仿。1971年“9.13”事件后,該題詞被清除。現在的毛主席塑像底座未刻新的文字。</h3><h3><br></h3> <h3>海軍政治部還專門為毛主席塑像落成出版發行了《海軍敬建的毛主席塑像圖片》畫冊。以前在大院圖書館閱讀書刊時,印象中我見過這本圖冊。</h3><h3><br></h3> <h3>這是我在網上搜到的兩枚毛主席像章圖片。它的特殊之處在于,是海軍機關為紀念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專門發行的。兩枚像章的背面,都刻有“敬建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紀念 海軍 1968.7.1”的字樣。如果你有這兩枚像章,值得好好珍藏,很有意義。</h3><h3><br></h3> <h3>在黃樓廣場兩側,分別對稱地建有兩座題詞碑。從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的照片看,當時分別銘刻毛澤東和林彪的題詞,紅底金字,非常耀眼。西側題詞碑為1953年2月毛澤東為海軍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如今,題詞碑內容依舊,只是題詞碑周邊環境有了些許變化(見下圖)。</h3> <h3>當時的東側題詞碑,刻有1967年11月林彪為海軍首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的題詞: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1971年“9.13”事件后,該題詞被清除?,F在東側題詞碑上銘刻著毛主席1953年題寫的“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見下圖)。</h3> <h3>光陰荏苒,歲月滄桑,歷經60多年的風風雨雨,黃樓依然巍峨雄壯,金光燦爛,毛主席塑像仍然屹立在海軍大院黃樓廣場中央,這里還是海軍大院最顯著的地標。上圖攝于2014年1月。</h3><h3><br></h3> <h3>與黃樓同期建造的,還有灰樓(見上兩幅照片)?;覙且彩怯闪核汲芍鞒衷O計,是與黃樓相配套的軍官宿舍樓,因其外墻為灰色而俗稱灰樓。樓頂有拱起的飛檐,有寬大的晾臺,高大的立柱,傳統建筑風格濃郁?;覙菍嶋H上是個建筑群,像個超大的四合院,四座樓(以前分別叫100、200、300、400號樓)拱衛在一起,以及由此被包容的寬大庭院,中間是煤站和鍋爐房,曾經也有過門診部和居委會。</h3><h3><br></h3><h3>據說當年若是天氣清朗,在樓上可見到西山群峰連綿。幾十年來,古色古香的灰樓傲然佇立在大院東側,仿佛哨兵般警惕地瞭望著周圍的一切?,F在黃樓和灰樓均已成為北京市歷史保護建筑。</h3><h3><br></h3> <h3>這是灰樓的局部特寫,能看出灰樓的設計和建造是相當的考究精美。每個門洞都有一個琉璃瓦頂,古色古香。那個圓形的洞廊,可以汽車通過,也是孩子們擋風躲雨、跳房子躲貓貓玩耍的地方。如果你曾經在灰樓住過,你還記得你家的那個門洞嗎?這里一定有你美好的記憶與故事。</h3><h3><br></h3> <h3>上面兩幅照片,是北京協和醫院禮堂的外景和內景,外景照片由著名德國攝影師赫達·莫里遜拍攝于上世紀30年代。這幢建筑不是在海軍大院內,卻是一個值得銘紀的地方。1950年4月14日,海軍領導機關成立大會在借用的北京協和醫院禮堂隆重召開。肖勁光司令員滿懷激情地宣布:軍委海軍領導機關今天正式成立了!這標志著海軍已經正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從此走向輝煌。也正因為此,海軍領導機關駐地問題開始提上議事日程,才有了后來的海軍大院。</h3><h3><br></h3><h3>最初的海軍領導機關,由海軍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衛生部構成。不過,機關成立之初是名副其實的一窮二白,首先是辦公食宿用房問題,機關近900人在北京租賃客棧和購置民房,辦公地點分散在麻線胡同、西堂胡同、西觀音寺、官帽胡同、王家胡同、廣寧伯街等處,幾乎遍及半個北京城。于是申請中央專項撥款,在東城的貢院東街建了兩棟三層樓作為辦公地點,毛主席曾親臨視察。</h3><h3><br></h3><h3>后來,海軍在北京西郊重新選址,于1953年遷至公主墳西南角的駐地,邊建設邊辦公。這里原是一大片墓地,草木叢生,荒涼空曠,剛開始蘇振華等海軍領導住的就是以前看墳人的房屋,條件艱苦,百廢待興。據說,當年的海軍大院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軍事機關中面積最大、設施最全的部隊大院,七一小學,圖書館,400米跑道的標準操場,還有記錄著很多人童年的保育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海軍大院。</h3><h3><br></h3> <h3>油畫《毛主席視察海軍領導機關》(又名《親切的教導》),前一幅是油畫原作,后一幅為出版發行的宣傳畫,1971年由原海軍政治部創作室著名畫家呂恩誼(江蘇響水人,一級美術師,油畫《十大元帥肖像》也是他的杰作),為紀念毛主席視察海軍領導機關而創作。</h3><h3><br></h3><h3>1952年2月14日,這是我們海軍應當銘記的日子。毛主席冒著皚皚大雪視察了成立不久的海軍領導機關,與肖勁光司令員等海軍領導一起研究探討海軍裝備發展、部隊建設問題,為新中國海軍發展指明方向。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視察海軍領導機關,也是人民海軍創建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當時海軍領導機關駐地還在北京東城區貢院東街,尚未遷到現在的海軍大院。</h3><h3><br></h3> <h3>老照片里紀錄著一代軍人的革命傳承,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是身穿藍灰色海軍制服的官兵,在毛主席塑像前手舉毛主席語錄宣誓。當時,人們可以近距離走到塑像下面瞻仰,現在塑像周邊已被圍欄和綠化封閉。</h3><h3><br></h3> <h3>黃樓和毛主席塑像成了海軍大院的標志,也成為人們拍照留影紀念的背景地。這張照片拍攝于1968年10月,是參加海軍三支兩軍工作會議的北海艦隊部分代表在黃樓前的合影。前排坐者自左至右:王振聲、李漢武(時任北海艦隊航空兵副政委)、鄧龍翔(時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程永芳。那時候,上至將軍,下至士兵,都以能在黃樓和毛主席塑像前拍照留影為驕傲、作紀念。</h3><h3><br></h3> <h3>老照片呈現的是畫面,留下的是真情。上面這張照片拍攝于文革時期,應該是1968年,因為后面黃樓上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禮時的巨幅標語還在。照片中的七人是曾任海軍副政委、后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開國中將杜義德將軍的子女(女兒:杜燕、杜平、杜京、杜寧、杜紅,兒子:杜軍、杜偉)。他們笑容燦爛,前面的孩子人手一本毛主席語錄,非??蓯?。</h3><h3><br></h3> <h3>每張老照片里都珍藏著記憶,蘊含著幸福。這是原海軍政治部歌舞團男高音歌唱家梁長喜和女兒在海軍大院黃樓前的留影。1976年,梁長喜為電影《南海風云》錄制的主題歌《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樸實真誠而富有激情,唱響了寶島西沙,唱遍了大江南北,深受大家的喜愛,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我幾次去西沙群島,都會情不自禁的哼唱這首歌,此地此情此景,讓人心潮澎湃。</h3><h3><br></h3> <h3>這是1989年秋,海軍司令部軍訓部歡送退伍老兵時,在黃樓毛主席題詞碑前合影留念。里面有你認識的戰友嗎?照片上的歲月早已遠去,即便那些人的名字漸漸淡忘,但那些美好的時光會永遠留存在心底!</h3><h3><br></h3> <h3>多少回憶,成了墻上泛黃的老照片,多少思念,成了抬頭仰望的天空。這是七一小學1964級初二(6)班女生初中畢業時在黃樓前的合影。照片背景的左后方明顯可見毛主席題詞碑。他們把畢業照的拍攝背景選在了海軍大院黃樓前,很有創意和時代特征。</h3><h3><br></h3> <h3>照片就是一條線,線的另一端牽著記憶,你在線的這一端輕輕一扯,所有的記憶就隨線列隊而出,歡呼雀躍。這是1976年2月,北京189中高二(6)班的幾位小姐妹,為歡送應征入伍的同學(小名嘟嘟),在海軍大院黃樓前合影留念。</h3><h3><br></h3> <h3>這是我在網上偶然發現的一張照片,背景遠處是大院黃樓。值得一提的是這張照片的主人公張欣,他參軍在海軍大院服役,退伍后到上海成了一名警官,因其高超的憑口述模擬畫像的特殊本領,練就成為公安部刑偵專家,生前通過畫像破案3000多起,人稱“神筆馬良”。他曾為備受關注的白銀連環殺人案、內蒙古呼格蒙冤案等重大案件嫌疑人畫像。該照片拍攝于張欣剛剛參軍的1976年,他倚靠的這個欄桿,現在已無覓處。</h3><h3><br></h3> <h3>這是一張以黃樓東配樓為背景的個人留影照片,女軍人身穿85式軍服,拍攝時間應該是1985年至1988年之間。從照片上看,毛主席塑像周邊花壇簇擁,是開放式的,可以進入參觀瞻仰。</h3><h3><br></h3> <h3>這是兩位不知名的戰友,1970年在海軍大院黃樓前的留影。戰友們,你在他鄉還好嗎?</h3><h3><br></h3> <h3>這是海軍禮堂的照片,拍攝時間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海軍禮堂說不上巍峨壯觀,但在大院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禮堂建于1984年,由劉華清司令員提議建設。原址曾是一片灰蒙蒙的棚戶區,此前海軍機關開個大會,經常借用兄弟單位的禮堂,說起來有點讓人悲嘆。禮堂的落成,改變了海軍大院的整體面貌和功能。當初,禮堂前兩側各有幾根旗桿,現今旗桿已經不見了。禮堂會不定期組織放電影和歌舞演出,原海政文工團的許多歌星,都是從這里走進大眾的視線的。</h3><h3><br></h3> <h3>這是文革時期海軍老禮堂的入場券,很有那個時代的味道。</h3><h3><br></h3> <h3>1967年11月15日,海軍在北京召開首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約5000人參加,規??涨啊?2月3日,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接見了全體代表并合影留念。這兩幅照片分別是大會會場和海軍機關為慶祝大會召開印制的紀念書簽。</h3><h3><br></h3> <h3>緊鄰海軍大禮堂北面與黃樓西配樓相對的那個地方,在大禮堂建造的同時被改造成一個小花園。這張照片是花園中的噴水池,我剛到海軍機關工作時還在,現已消失,被草坪替代。這個花園也是人們休閑鍛煉的地方,據老一輩講,過去這里曾經是通訊站(三分站)和軍人服務社的所在地。</h3><h3><br></h3> <h3>這是由人民海軍報社1977年發行的年歷卡,具有時代特點,也很精美。那個年代,人們在家中流行掛年歷,很多紀念冊也以年歷、月歷形式制作。人民海軍報社,是海軍的新聞機構,主要出版發行《人民海軍》報,該報于1950年元旦創刊。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毛主席1949年為《人民海軍》報題寫的報頭。人民海軍報社辦公地點就在海軍大院內。</h3><h3><br></h3> <h3>這是1949年毛主席為人民海軍報題寫的報頭。</h3><h3><br></h3> <h3>1974年5月1日,北京天壇公園,五一節游園會上,海政文工團為群眾演出慶祝西沙海戰勝利和批林批孔的文藝節目。海政文工團位于海軍大院西南角,1951年5月成立,已于2018年9月撤銷,遺憾謝幕。想當年,這兒可是大院的孩子們喜歡光顧的地方,可以近距離欣賞演員練功的舞姿,感受鏗鏘軍樂的魅力。</h3><h3><br></h3><h3>海政文工團實力雄厚,培養造就了享譽軍內外的幾代海軍歌舞藝術人才,其中包括呂文科、卞小貞、胡寶善、蘇小明、李靜嫻等著名歌唱家,以及90年代以來的青年歌唱家宋祖英、范琳琳、呂繼宏、霍勇、陳紅等。歌劇《紅珊瑚》、歌舞《水兵的光榮》、情景音樂舞蹈詩《沸騰的甲板》等反響熱烈,還有近年熱播的軍旅電視劇《深海利劍》、《火藍刀鋒》等。創作的大量優秀歌曲廣泛流傳,如《人民海軍向前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軍港之夜》等。我最喜歡的是宋祖英、蘇小明,尤其是蘇小明的《軍港之夜》情真質樸,影響了好幾代人。我還喜歡呂繼宏,英俊帥氣,韻味十足,《咱老百姓》唱得很贊。</h3><h3><br></h3> <h3>這幅宣傳畫是文革時期的經典文藝作品之一,看著都好有感覺。畫中站立者是海政文工團(當時叫宣傳隊)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胡寶善在演唱《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伴奏者是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楊文濤。</h3><h3><br></h3><h3>1973年,胡寶善創作并演唱的這首歌,深受大眾喜愛并傳唱至今,成為歌頌人民海軍的經典歌曲,曾作為電視劇《火藍刀鋒》的主題曲。說到胡寶善,年輕一代人不一定熟悉,但是他的兒子、帥氣的影視明星胡軍,你可能會熟悉的。他的哥哥胡松華也是著名歌唱家。</h3><h3><br></h3> <h3>1977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的大型文藝紀錄片《春天》中,海政文工團表演《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大合唱,領唱者卞小貞。她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因為《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這首歌,讓那個時代的人們記住了卞小貞,也讓那優美的旋律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人們熟悉的《泉水叮咚響》、《故鄉情》、《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等,也是她的代表作品。</h3><h3><br></h3> <h3>這座“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碑,生活在海軍大院的人們一定會非常熟悉。無從考證它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反正我來大院工作以后就一直有,毛主席的號召時時刻刻激勵著海軍官兵?,F在每年的3月5日,海軍大院都會組織學雷鋒紀念日活動。</h3><h3><br></h3> <h3>這張照片拍攝于2007年6月。海軍某海岸炮兵連戰士安業民,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線炮擊金門的戰斗中,為保護火炮全身燒傷面積達百分之七十,仍堅持戰斗直至炮戰結束,經搶救無效而犧牲,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記一等功,授予“共產主義戰士”稱號。</h3><h3><br></h3><h3>印象中,這幅宣傳欄曾經設置在黃樓前的馬路對面,對稱的還設置有一幅雷鋒的照片,不知何時消失了。當老照片變成回憶,有一種情感涌在心頭,那一段歲月都屬于曾經的海軍大院。</h3><h3><br></h3> <p>這是海軍大院的大操場,位于海軍大院的中心地帶。大操場最早建于1959年,當時就擁有400米的環形跑道,中間是個足球場,在操場西南角曾有座看墳人居住的兩層房屋。后來又在北側增加了軍體器械,包括具有海軍特色的滾輪、旋梯、浪木,還有籃球場,其后歷經多次修繕重建。大操場是大院孩子們的樂園,打籃球、踢足球、練長跑、玩單雙杠、練啞鈴。別看操場不顯眼,這里也走出去過優秀的體育人才,原國家男子籃球隊隊長黃頻捷就是海軍大院的子弟,他曾帶隊獲得過多次亞運會和亞錦賽的冠軍。</p><p><br></p><p>照片中遠處那個黃色建筑位置,在文革初期是個露天舞臺,當時為適應文革中召開群眾性大會需要而專門修建的。在這里,除了召開群眾(批判)大會外,還兼具放電影、表演革命歌舞和樣板戲的用途。據老同志回憶,每到周六晚上大操場放電影,大家吃完晚飯就拿著小板凳去操場占個好位置,孩子們最開心了,全場奔跑嬉鬧,快樂的童年。這里還演出過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京劇《紅燈記》等樣板戲。大操場北側樓頂的鐘表,不知道何時掛上的,但一直默默無聞的陪伴著鍛煉的人們。照片上最遠處,左側的尖塔是八一湖畔的中央電視塔。</p><p><br></p> <p>這是文革時期海軍大院召開批判大會的入場券。批判大會的會場,就在海軍大院大操場。在這里曾批斗過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現在想來還是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海軍是文革動亂中遭受破壞的重災區,海軍大院里的各種造反派組織,肆意妄為,文攻武斗,到處張貼大字報,進行大辯論,沖擊海軍機關辦公大樓,許多官兵被開除黨籍、轉業、批斗、勞改,不少家庭受到沖擊和影響。尤其是污蔑陷害和批斗老一輩革命家,如彭德懷、張聞天、羅瑞卿、黃克誠、蘇振華等,遭肆意凌辱,顛倒黑白,可謂喪心病狂,令人發指。自從大操場北側修建了露天舞臺后,這里也成了造反派們大批判的中心場所。文革結束后,在露天舞臺處又蓋起了房子,變成了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干部大學),想來也是有意思,此地怎么總與老干部有緣呢。以史為鑒,文革動亂給海軍建設帶來了巨大損失,教訓非常慘痛。</p><p><br></p> <h3>一張張老照片,雖然有的早已發黃,但那是永恒的記憶。這是當年的海軍大院游泳館。1959年曾在大操場和七一小學之間建了個游泳池,困難時期停工,直到1966年才完工開放。現在使用的游泳館,是由海軍工程建筑處建成于1976年。幾乎所有大院的孩子都是在這里學會了游泳。</h3><h3><br></h3><h3>當年,游泳館的條件在北京是名列前茅的,曾經作為全運會和亞運會的比賽場館。海軍大院曾是個比較完整的小社會,除了游泳館,還有食堂、澡堂、服務社、郵局、糧站、俱樂部、門診部、理發室、維修隊等,一應俱全。</h3><h3><br></h3> <h3>上圖是海軍大院郵戳和實寄明信片。海軍大院曾有一所郵局(郵政所),位置在現在的大院超市服務中心附近,成立于1998年9月,2017年初停止營業。郵局給海軍大院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集郵愛好者甚至是遠道而來的外地郵迷,都希望能親手加蓋一枚海軍大院郵局的日戳。</h3><h3><br></h3> <h3>這是1992年的海軍大院班車乘座證。班車給大院人的外出通行和上下班提供了方便,幾十年一貫,現在還有。這小小的卡片上也是滿滿的記憶和情懷,你還能想起班車上的爽朗笑聲和窗外的風景嗎?</h3><h3><br></h3> <h3>光陰似箭,轉眼間許多事情就變成了歷史。這是七一小學1964級(2)班初中畢業時的女生合影照,在七一小學操場上拍攝的。照片中的這棵大樹成為當時很多畢業生拍照留念的背景,如果大樹還在,一定是參天蒼翠了。七一小學建校于1954年,是海軍大院的軍人子弟學校,位于大院南端,許多軍人子女在這里度過了快樂的童年。</h3><h3>當年的七一小學,不少老師是軍人家屬,有的是專業干部,上課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學校的鼓號隊、合唱隊等興趣小組更是辦的風生水起。因為是軍隊辦學,以前學校只有通往海軍大院的北門,南側圍墻外面是鐵道,站在教學樓上眺望南方,可見火車不時駛過,不遠處的蓮花池煙波浩渺。</h3><h3><br></h3> <h3>在七一小學北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海軍司令員劉華清題寫的“七一小學”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閃閃發光。如今的七一小學,已經移交到地方,成為海淀區教委所屬的一所公有制辦學體制學校。</h3><h3><br></h3> <h3>每一段留不住的歲月,都有一個忘不掉的故事。這是海軍大院原來的三所幼兒園,即海軍直屬機關第一、第二、第三幼兒園。大院的小朋友們,在這里幸??鞓返某砷L。目前,這三所幼兒園均已停辦,撤并成立了新的海軍機關幼兒園,位于大院西門南側。曾經在這里上學的大朋友們,抓緊時間去回味一下,或許過幾年這些建筑也消失了。</h3><h3><br></h3> <h3><br></h3><h3> 輕輕地合上老照片,我的心中感慨萬千。有些事,有些人,一直以為已經淡忘了,卻原來,只不過是沉睡在泛黃的照片里。那些老照片連同海軍大院的舊時光,深深的篆刻在我的心靈深處。海軍大院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工作生活在海軍大院的我們,現在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也許就會成為將來研究歷史的見證。愿我們一起愛護這個家園,建設這個家園。人民海軍忠于黨,航行萬里不迷航。祝愿海軍大院越來越美好!祝愿人民海軍更加輝煌!</h3><h3><br></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后注】:文中的照片均由作者收藏、拍攝或取自網絡及公開的資料,文章撰寫過程中查閱參考了部分文獻,在此表示感謝。使用的照片如有侵權,望及時告知改正。如果您有更多的海軍大院老照片等影像和相關資料,真誠的歡迎提供給我(郵箱:zszbj@sina.com),以便充實完善。也歡迎您指正、留言和分享。若轉載或摘錄使用,務請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安图县|
乐东|
耒阳市|
汉寿县|
达拉特旗|
高邮市|
弥勒县|
临朐县|
米林县|
和顺县|
驻马店市|
灵台县|
清流县|
金川县|
扶余县|
陆河县|
洛扎县|
英超|
汾阳市|
霍邱县|
大埔县|
黔西县|
玛多县|
顺昌县|
鹤壁市|
麻栗坡县|
黔东|
万荣县|
土默特右旗|
理塘县|
东莞市|
香河县|
磐石市|
梅河口市|
阿拉善左旗|
锡林浩特市|
石楼县|
乐都县|
汝南县|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