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椅子演化爲三大種類:凳、椅子、寶座,并又細分成多種名稱和造型:
(1)凳: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
(2)椅:交椅、太師椅、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
(3)寶座。<br></h3> <h3>憑幾:消失的家具,逝去的風流<br></h3> <h3>憑幾在我國出現(xiàn)很早,是古代家具中的一個特殊品類,是古代席地而坐時常用的家具。從出土實物看,戰(zhàn)國時漆木憑幾流行,先秦時期的憑幾還作為禮器使用,這一時期的憑幾形制是兩端板足式。兩漢前的家具多比較低矮,六朝時期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入的高型家具,與中原家具融合后,出現(xiàn)了漸高的家具,在臥類家具中,出現(xiàn)了相配使用的憑幾,這時憑幾已變成三足、曲形,也稱“三足曲木抱腰憑幾”,主要在床榻上和帶篷車上供憑倚使用,因為三條腿更為穩(wěn)定。
朱然墓出土的黑漆憑幾
幾面弦長69.5cm、寬12.9cm,高26cm<br></h3> <h3>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康熙金髹三足憑幾,傳世家具僅此一件。<br></h3> <h3>凳,最早并不是我們今天坐的凳子,它是專指蹬具,相當于腳踏。它成為坐具,也是漢代以后的事。凳的形式有方圓兩種,凳面的板心,也有許多花樣,有影木心者,有各種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還有藤心,大理石心者。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藝都很講究。凳主要有: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等造型。<br></h3> <h3>凳最初是用來踩踏上馬、上轎時使用,到了明清兩代凳子才有了更廣泛的用途,如放在床的一側(cè)作為腳凳,擺在柜子旁,兼有花幾的作用,擺放盆花、盆景等。而在現(xiàn)代,由于座具的拓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凳子主要用于一些公共場所,如學校的教室、簡易的餐館、街邊臨時休閑和公園休閑等,而在一般家庭中已比較常見的是梳妝凳、床尾凳等。<br></h3> <h3> 凳是一種應用廣而且非常實用的簡單座具,凳的前身是馬扎,后來在凳上加一個靠背就衍變成了椅子,這也是凳與椅子的主要區(qū)別之一。<br></h3> <h3>馬扎也稱馬閘或交杌,其模樣同我們今天見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寧波人將小凳子稱為“杌子”或“小杌子”。<br></h3><h3>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實物交杌,最早也是明代的了。圖為明 黃花梨木有踏床交杌<br></h3> <h3>“杌”字的本義是“樹無枝也”,故杌凳被用作無靠背坐具的名稱。杌凳一般分為無束腰與有束腰兩種,其他的杌凳(比如圓杌凳)傳世太少,可以忽略不計。<br></h3><h3>無束腰杌凳中,多是在直腿直棖的基本樣式上,進行一些小的改動,比如增加矮老;將直棖改成羅鍋棖;在腿足下端安裝棖子,名叫管腳棖。<br></h3> <h3>無束腰杌凳中,多是在直腿直棖的基本樣式上,進行一些小的改動,比如增加矮老;將直棖改成羅鍋棖;在腿足下端安裝棖子,名叫管腳棖。<br></h3> <h3>有束腰杌凳多為直腿內(nèi)翻馬蹄,在兩腿之間安置直棖或羅鍋棖。除了直腿之外,也會有三彎腿或鼓腿。有時還會讓腿足落在木架上,木架上還有小足,這種稱為“托泥”。<br></h3> <h3>交杌,指的是腿足相交的杌凳,俗稱“馬扎”。交杌的基本形式由八根直材構(gòu)成。雖然交椅由交杌演變而來,但使用過程中,由于交杌的實用性和普及性,它的形制一直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局部的裝飾構(gòu)件越來越豐富。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轉(zhuǎn)變過程中,交杌一直留存于世,并發(fā)揮著它的功能。 交杌的形制有小交杌、無踏床交杌、有踏床交杌、上折式交杌四種。<br></h3> <h3>其中,有踏床交杌的杌面及杌足之下的橫材是用四根方材,杌足是用四根圓材,但在穿鉚軸釘?shù)牟课唬蛔銛嗝嬉彩遣捎梅讲模栽黾訌姸取=昏坏奶ご矁啥肆舫鰣A軸插入杌足端部的卯眼,使踏床成為一個可以拆卸的附件。交杌在折疊時,踏床可以取下或翻轉(zhuǎn)過來,便于攜帶。<br></h3> <h3>上折式交杌的杌面是用可以折疊、中間裝有直欞的木框構(gòu)成。在交杌折疊時,需要杌面向上提折(注:此長物構(gòu)架好玩,形制精巧,折疊后薄薄一塊,隨手攜帶方便。<br></h3> <h3>馬扎一般流行于宮廷和貴族之間,是在戰(zhàn)爭和狩獵時使用的家具。因此便有了“踞胡床,垂足而坐”的說法。這說明當時在社會的上層,馬扎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開始影響人們的入座方式,少數(shù)人開始垂足而坐。<br></h3> <h3>漢人的馬扎又源自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胡床”,大約在漢代傳入。后來胡床經(jīng)過發(fā)展演變,在唐代產(chǎn)生了交椅,五代時逐漸發(fā)展起來,而大量出現(xiàn)在宋代。
宋代時交椅有多種,有金交椅、銀交椅等。目前雖未發(fā)現(xiàn)當時的實物,但在宋人繪畫中可見其形象。<br></h3> <h3>漢代還有一種叫“胡床”的坐具,它和普通床榻的形制截然不同,可謂別具一格。它是當時唯一的一種高形坐具,可知當時已出現(xiàn)了垂足坐的形式。它的做法是前后兩腿交叉,交接點做軸,以利翻轉(zhuǎn)折疊,上橫粱穿繩以容坐。胡床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創(chuàng),古代多稱北方少數(shù)民族為胡人,因名“胡床”。《演繁露》說:“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朝時,名為交床。唐代穆宗以后又稱“繩床”。胡床原來并無靠背,形如今天的馬札。宋代《清異錄》卷下說;“胡床施轉(zhuǎn)關(guān)以交足,穿繩帶以容坐,轉(zhuǎn)宿須臾,重不數(shù)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侍朝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則無所寄身,遂創(chuàng)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坐’。”這時的胡床,有可能是帶靠背的了。古文獻中有關(guān)胡床的描述很多。如《搜神記》說:“胡床,戎翟之器也。”《風俗通》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曹瞞傳》:曰“操與馬超戰(zhàn),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掩至,操急,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引操人舡,得渡”。南朝粱庚肩吾詠胡床詩云: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初征。
何如淄館下,淹留奉盛明。”
唐宋時期胡床已經(jīng)很盛行,不過自宋代開始已不叫胡床,而叫交椅或太師椅了。
魏晉時期的床榻,形式無多大變化,只是較以前應用更普遍,已成為很普遍的坐具了。<br></h3> <h3>胡床也不是小板凳,而是類似于現(xiàn)代的小馬扎。<br></h3><h3>經(jīng)唐朝的全力發(fā)展,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初名“倚”,后來才改作木字偏旁。<br></h3> <h3><font color="#b04fbb">交椅,其下身椅足呈交叉狀,起源于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font><br></h3> <h3>胡床,施轉(zhuǎn)關(guān)以交足,穿便絳以容坐,轉(zhuǎn)縮須臾,重不數(shù)斤。 相傳明皇行幸頗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架登山不能跤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chuàng)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
—— 宋 陶毅《清異錄》<br></h3> <h3>交椅因其兩腿交叉,交接點做軸可以折迭的特點,極適合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傳入中原后,在上層社會中頗受賞識。富戶人家不但居室必備,而且出行時也多攜帶這種交椅。<br></h3> <h3>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征。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lǐng)的代名詞。<br></h3> <h3>據(jù)悉,皇帝出行打獵時,侍從隨身替他扛著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從打開交椅坐上歇息,交椅逐漸成了權(quán)力的象征,人們在形容一個人地位時常說“坐第幾把交椅”。</h3><h3>“坐第一把交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2010年南京正大宮廷御制明代黃花梨交椅以6944萬元成交,創(chuàng)造世界最高紀錄。</h3> <h3>交杌加上靠背,便成交椅,有直后背和圓后背兩種。<br></h3> <h3>明代交椅以造型優(yōu)美流暢而著稱,上承宋式,可分為直后背和圓后背兩種。尤以后者是顯示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設(shè)在中堂顯著地位。
▲明萬歷刊本《三才圖會》器用十二卷中的兩種交椅<br></h3> <h3>至今見諸于出版物和官方發(fā)布的資料,以及收藏家提供的信息顯示,目前遺存的黃花梨圓后背交椅,在國外博物館及民間收藏家手中共計29件套。國內(nèi)博物館中,故宮博物院2件,上海博物館3件,國家博物館2件,陜西歷史博物館2件,內(nèi)蒙古喀喇沁旗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1件。合計39件。
上述數(shù)據(jù)中,成對存世的黃花梨圓背式交椅共有6對:國家博物館1對,美國波士頓博物館1對,上海博物館1對,法國巴黎愛麗舍宮1對,陜西省歷史博物館1對,以及河北私人藏家1對。<br></h3> <h3>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說:“交床以木交午為足……雙足相叉午處復為圓穿,貫之以鐵,斂之可挾,放之可坐;以其相叉,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間交叉,“交午處”是指胡床腿部中間交叉的位置。<br></h3> <h3>據(jù)說,南宋宰相秦檜坐交床時頭總是向后仰,以至巾幘墮下,京尹吳淵為了拍秦檜的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裝上托背,人稱“太師椅”。<br></h3> <h3><font color="#b04fbb">“坐第一把交椅”“坐第幾把交椅”“太師椅”“逍遙座”“正襟危坐”</font></h3> <h3>坐墩:
在明至清前期的坐墩上,大多保留著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跡。但是到清中期和晚期,在繡墩上往往難于再找到木腔鼓的痕跡了。<br></h3><h3>從形式上有開光、直欞、瓜棱三種。形制上也可分為有束腰和無束腰。<br></h3><h3>坐墩也叫“繡墩”,由于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繡坐墊而得名。坐墩的開光來自古代藤墩用藤條盤圈成型的壤壁<br></h3> <h3>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尊精美的清代紫檀五開光坐墩。坐墩直徑28厘米,高52厘米,仍保留著木腔鼓的痕跡。腔壁有五個略具海棠式的開光,上下各有弦紋及釘紋一道,象征著繃在鼓面的皮革邊緣和釘皮革的鉚釘,這些都是明及清前期坐墩常有的特征。
坐墩線條簡練、抽象、飽滿而富有張力,充分運用了點、線、面相結(jié)合的裝飾手法,與整體木腔鼓敦厚樸實的造型渾然一體,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審美情趣。<br></h3> <h3>長凳:
明清之際,長凳的樣式相當之多。最普遍的便是小條凳,以前農(nóng)村里經(jīng)常可以看見。圖中所示的是桌型結(jié)構(gòu)的二人凳。<br></h3> <h3>“椅”本來是木名。《詩經(jīng)》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br></h3> <h3>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說。<br></h3> <h3>圈椅是一種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的椅子,造型圓婉優(yōu)美,體態(tài)豐滿勁健。圈椅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圈椅起源于中國唐代(唐 周昉《揮扇仕女圖》中有出現(xiàn)),而另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椅具是交椅,是由圈椅與胡床的變化融合而來。<br></h3> <h3>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外圓內(nèi)方。暗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乾坤之說,乾為天為圓,坤為地為方。而外圓內(nèi)方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種品德,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nèi)在有所堅持。<br></h3> <h3>圈椅的歷史從唐朝開始,唐代時期經(jīng)濟空前繁華,上流階層青睞靠背舒適、器型優(yōu)美和裝飾華麗的家具,圈椅的雛形就此出現(xiàn)。到了宋朝,圈椅風格走向款式簡潔與裝飾雋秀,其搭腦與扶手一順而下,謙恭內(nèi)斂,椅圈和座面呈現(xiàn)天圓地方。<br></h3> <h3>
圈椅圓婉柔和,極為美觀,算得上是椅中貴族。<br></h3><h3>為了配合圈椅圓潤的造型,這四條腿也被做成了外圓內(nèi)方的形狀。<br></h3> <h3>扶手椅是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見的形式有”官帽椅“和”玫瑰椅“ 兩種。官帽椅是中國最為舒展的椅具,官帽椅的名稱來自于宋朝。我們大部分的椅具在宋朝就已經(jīng)定型。官帽椅的搭腦伸出的位置特別像宋代的官帽而得以命名。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又有”四出頭官帽椅“即搭腦和扶手都出一個頭,還有”四不出頭“又稱南官帽椅。一般來說南官帽椅比官帽椅出現(xiàn)的時間稍晚一些。玫瑰椅(這名字怎么聽怎么有點俗)江浙地區(qū)通稱”文椅“,指靠背和扶手都比較矮,兩者的高度相差不大,而且與椅盤垂直的一種椅子。它是所有椅具中最矮的一種,一般情況下它的椅背高度不超過床臺。不擋光,擱在床前臨時的坐一坐,也正因為它的后背不高,倚靠時不舒適,這也是它的主要缺憾。<br></h3> <h3>官帽椅為什么叫“官帽”椅?
官帽椅的名字很形象,因其形狀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來。從官帽椅造型側(cè)面看,扶手同帽子的前部相似,椅背同帽子的后部相似,在線條處理上,椅面、椅腿、橫檔基本上做直線處理,從功能上考慮,椅背略做彎曲,變呆板為靈動。<br></h3> <h3>官帽椅有幾種類型?
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種椅具,有南官帽椅和北官帽椅(四出頭官帽椅)之分。<br></h3> <h3>南官帽椅,因在南方使用較多之故,南方工匠又稱之為“文椅”。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搭腦和扶手兩端不出頭,圓潤拐角,給人優(yōu)雅圓渾的感覺。<br></h3> <h3>四出頭官帽椅也叫北官帽椅,他的搭腦的兩頭、扶手的兩頭,這四個位置都伸出一個頭。<br></h3> <h3>一把官帽椅,把宋代以來文人對生活的理解與態(tài)度都融進結(jié)構(gòu)與造型,準確地反映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社會心態(tài)。刪繁就簡的高尚審美,使一把貌不驚人的椅子,傳遞著復雜而深厚的文化信息。幾百年來如潺潺流水緩緩地流淌,端莊、大氣,不管在古在今,在廳堂還是在書房,從容坐鎮(zhèn),安定祥和<br></h3> <h3>明中期以前,并沒有引進硬木,榫卯也并不發(fā)達,家具制作大量采用了簡單易行的直榫。唐宋大部分椅具都為四出頭,在搭腦和扶手處橫豎材交接的部位,開榫部分以外,如果齊頭,榫卯會不堅固,留出頭,就不容易劈裂,這也就形成了四出頭官帽椅最初的形態(tài)。<br></h3> <h3>.玫瑰椅
玫瑰椅的名稱由來尚無考證。南方人稱之為“文椅”,可能是因為文人喜歡使用而得名。玫瑰椅較為輕便,靠背不擋視線,但其搭腦正當人背部,適合坐以寫作而不宜靠坐休息。<br></h3><h3>南方制作的一種官帽椅,搭腦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挑,故稱南官帽椅,也稱為“玫瑰椅”。<br></h3> <h3>玫瑰椅又叫文椅,用材纖細,看起來小巧精致。
玫瑰椅 包括靠背板在內(nèi),整體造型都是方方正正的直角,沒有曲線和弧形。
玫瑰椅一般都靠窗擺放,為了不高出窗沿,靠背被壓縮到很矮,一般不會超過90厘米,比扶手高不出多少。
玫瑰椅有精致的裝飾,通常情況下靠背都會有繁復的雕花。<br></h3> <h3>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幅清宮舊藏宋人的《羅漢圖》。在這幅刻畫細致入微的畫中,一位羅漢盤腿坐于玫瑰椅(折背樣)上。椅子各部件以方材制成,木紋畢現(xiàn)。
椅背甚低,截面為扁方形的扶手距座屜的高度僅約為坐高的1/3,折合成今天的尺寸為16厘米左右。南宋佚名《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北宋張先《十詠圖》中的玫瑰椅也是如此“短其倚衡”。
如此看來,這一設(shè)計主要不是為了倚靠,而是為保持“恭敬之儀”。以方截面材型為主,扶手出頭,腿間設(shè)橫棖,座屜下置卷云紋牙板。前面管腳棖處有三朵云頭紋開光,下設(shè)卷云紋牙板。
椅子上鋪設(shè)飾有精美花紋的椅披。結(jié)構(gòu)完善,其造型風格頗具現(xiàn)代感,推測材質(zhì)為雞翅木,椅座為藤面,無壓條,為活裝軟屜。<br></h3> <h3>禪椅
禪椅顧名思義,是可以供人盤坐打禪用的椅子。禪椅的首要特征是座面寬大,闊而深。
在形狀上,禪椅就像大兩號、精簡版的玫瑰椅:造型方正+矮靠背+靠背椅框內(nèi)和扶手下的空間,沒有任何構(gòu)件。<br></h3> <h3>靠背椅
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便稱為靠背椅。靠背椅的形制簡單,故式樣不多。不同的椅式主要是“搭腦”和“靠背”的不同。</h3><h3>
燈掛椅:靠背椅式樣之一,其搭腦的兩端挑出,很像江南農(nóng)村竹制油盞燈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靠背椅式樣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圓梗均勻排列而得名。
屏背椅:靠背椅式樣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風式而得名,常見有“獨屏背”和“三屏式”等。<br></h3><h3><br></h3> <h3>燈掛椅是靠背椅的一種款式,其搭腦兩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制燈掛而得名。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br></h3> <h3>“一統(tǒng)碑”椅,古代一種木椅的名稱。比燈掛椅的后背寬而直但搭腦兩端不出頭的椅子,言其象一座碑碣。南方民間亦稱“單靠”。
一統(tǒng)碑椅,古代一種單靠背無扶手的椅子的名稱,始于明代而盛于清代,它的主要特征是椅背與椅面之間呈直角,椅背與后腿足連作一體,上下寬度一致,搭腦兩端不出頭,后背長方而挺直呈筆直狀,形如古代碑碣,也被稱作“一統(tǒng)碑椅”,簡稱“一統(tǒng)椅”,南方又俗稱“單靠椅”,后面修長的民間俗稱“高靠椅”,一統(tǒng)碑椅適用于靠墻并列陳設(shè)使用,通常為二椅一幾模式。<br></h3> <h3>椅子的后背部分用圓梗均勻排列的一種靠背椅。與筆梗椅的差別是滿排而不設(shè)虛背部分。“梳背椅”的命名也是遵循了這一原則,梳背椅造型似木梳,因而得名“梳背椅”。<br></h3> <h3>其靠背猶如一座座屏,故名。靠背上往往鑲嵌大理石,或鏤空雕成瓶、葉、碗等圖案,再嵌以瓷片,頗具特色,為清式家具中特有品種。常見的有“獨屏背”和“三屏式”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種式樣,至清代體形較大的又有稱“太師椅”的。<br></h3> <h3>寶座:只有在皇宮和寺院中才能見到。它是一個”床型“古時人們最高的待客中心就是”床“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寶座多是清式家具,明式家具太少,這里只能找到清式的寶座。寶座多有腳踏。<br></h3> <h3>一般來說以前的家具設(shè)計有兩個原則1尊嚴2舒適。當兩者發(fā)生碰撞一定是舒適讓位于尊嚴,所以有很多以前的家具我們現(xiàn)在人用起來不是那么舒服。坐具和臥具尤為能體現(xiàn)。<br></h3> <h3>古人講禮法,也講謹言慎行。常言說:
“大丈夫,行的正,坐得端”。
他們或坐或行,對家具的使用,也體現(xiàn)著他們的地位和修養(yǎng)。古人用腳踏,是為了要端坐前,先步入腳踏,立正,整理袍衫,再端坐,是謂斯文與儒雅。椅子用扶手,是為了讓人坐下后覺得有依所屏,可端正身姿,或可放置胳膊以做小憩。<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丽水市|
漳浦县|
文登市|
石台县|
陇川县|
建始县|
桐梓县|
河曲县|
砚山县|
区。|
同德县|
汝南县|
钦州市|
新密市|
三门峡市|
濮阳市|
台山市|
湖南省|
岐山县|
堆龙德庆县|
紫金县|
泗阳县|
如皋市|
新巴尔虎右旗|
新昌县|
佳木斯市|
顺昌县|
抚顺县|
花莲县|
五家渠市|
金华市|
湾仔区|
康定县|
汝州市|
项城市|
海门市|
越西县|
乾安县|
平安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