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國的野鴨到底有多少種?似乎沒人說得清。網上說有10種,有人說有19種,我知道的是18種,已經拍到的有15種。</h3><h3> 下面把我拍到的這14種野鴨作個簡單的介紹。</h3><h3> 1、斑頭秋沙鴨</h3><h3> </h3> <h3> 秋沙鴨是鳥綱雁形目鴨科秋沙鴨屬鳥類的通稱。有7種,除非洲和澳大利亞外,在其余各洲均有分布。中國有4種,即斑頭秋沙鴨、中華秋沙鴨、紅胸秋沙鴨和普通秋沙鴨,主要見于東部地區,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省。該屬的代表種中華秋沙鴨為中國特產。</h3><h3> 斑頭秋沙鴨(學名:Mergellus albellus),別名白秋沙鴨、小秋沙鴨、川秋沙鴨,北京人也叫熊貓鴨,是鴨科秋沙鴨屬的水鴨。全長約420毫米。雄鳥體羽以黑白色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色。兩翅灰黑色。雌鳥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頭頂栗色。 棲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庫、河口、海灣和沿海褐澤地帶。食物主要為小魚,也大量捕食軟體動物、甲殼類、石蠶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繁殖期5-7月,巢營于絕壁上,也有的在洞穴中,每窩產卵6-10枚。分布于歐洲和俄羅斯北部,往東到西伯利亞東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往南到伏爾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龍江一帶。<br></h3> <h3> 3、普通秋沙鴨</h3><h3><br></h3> <h3> 普通秋沙鴨(學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鴨中個體最大的一種,與綠頭鴨大小相似,體長54-68厘米,體重最大可達2千克。虹膜褐色,嘴紅色,腳紅色。雄鳥頭和上頸黑褐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下頸、胸以及整個下體和體側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鳥頭和上頸棕褐色,上體灰色,下體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與雄鳥區別明顯。</h3><h3> 普通秋沙鴨繁殖于歐洲北部、西伯利亞、北美北部和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冬季遷徙至中國黃河以南大部地區越冬。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森林和森林附近的江河、湖泊和河口地區,也棲息于開闊的高原地區水域。在非繁殖明主要棲息于大的內陸湖泊、江河、水庫、池塘、河口等淡水水域,偶爾到海灣、河口及沿海潮間地帶。常成小群活動,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常集成數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一般沿河流遷徙。飛行高度通常不高,多緊靠水面飛行。</h3> <h3> 3、斑嘴鴨</h3> <h3> 斑嘴鴨(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別名谷鴨、黃嘴尖鴨、火燎鴨,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h3><h3> 斑嘴鴨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休息時多集中在岸邊沙灘或水中小島上。有時將頭反于背上,將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于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東部、薩哈林島、中國、朝鮮、日本、中南半島、緬甸、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h3> <h3> 4、赤膀鴨</h3> <h3> 赤膀鴨(學名:Anas strepera)中型鴨類,個體較家鴨稍小,體長44-55厘米,體重0.7-1千克。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上體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狀細紋,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寬闊的棕栗色橫帶和黑白二色翼鏡,飛翔時尤為明顯。雌鳥嘴橙黃色,嘴峰黑色。上體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紋,翼鏡白色。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繁殖于冰島、英國東南部,往東橫跨歐洲、亞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島,往南到荷蘭、德國、俄羅斯中部、里海、中亞、加拿大和美國;越冬在歐洲南部、中國南部、日本、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范寧島。</h3> <h3> 5、赤麻鴨</h3> <h3> 赤麻鴨(學名:Tadorna ferruginea),土名黃鴨,黃鳧,瀆鳧,紅雁,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主要繁殖于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在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緬甸、泰國和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地。</h3><h3> 棲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澤、沙灘、農田和平原疏林等各類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帶。主要在內陸淡水生活,有時也見于海邊沙灘和咸水湖區及遠離水域的開闊草原上。繁殖期成對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時也集成數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性機警,人難于接近。</h3><h3> 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芽、種子、農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蝦、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黃昏和清晨,有時白天也覓食,特別是秋冬季節,常見幾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兩岸耕地上覓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邊淺水處和水面覓食。</h3> <h3> 6、鳳頭潛鴨</h3> <h3> 鳳頭潛鴨(學名:Aythya fuligula),別稱澤鳧,鳳頭鴨子,黑頭四鴨,體長40-47厘米,翼展67-73厘米,體重550-900克,壽命15年。是中等體型矮扁結實的水鴨。頭帶特長羽冠,雄鳥亮黑色,腹部及體側白。雌鳥深褐,兩脅褐而羽冠短。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筑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h3> <h3> 7、紅頭潛鴨</h3> <h3> 紅頭潛鴨(學名:Aythya ferina),別名紅頭鴨,磯鳧,體長42-49厘米,翼展72- 82厘米,體重700-1100克,壽命10年。雄鴨頭頂呈紅褐色,圓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部分大都為淡棕色。雌體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白。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有很好的潛水技能,善于收攏翅膀潛水。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繁殖于英國、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歐洲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和中國。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和日本等國家。</h3> <h3> 8、花臉鴨</h3> <h3> 花臉鴨(學名:Anas formosa)別名巴鴨、黑眶鴨、眼鏡鴨、黃尖鴨、王鴨、晃鴨、元鴨界,屬小型鴨類,個體較綠翅鴨稍大,而較針尾鴨稍小。體長37-44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繁殖羽極為艷麗,特別是臉部由黃、綠、黑、白等多種色彩組成的花斑狀極為醒目。胸側和尾基兩側各有一條垂直白帶,可以明顯區別于其他野鴨。花臉鴨是一種喜歡集群的鴨類,特別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別的鴨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與其他野鴨混群游泳或漂浮于開闊的水面休息,夜晚則成群飛往附近田野、溝渠或湖邊淺水處尋食。主要以輪葉藻、柳葉藻、菱角、水草等各類水生植物的芽、嫩葉、果實和種子為食。繁殖于整個東西伯利亞地區,西到俄羅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極海岸,南到貝加爾湖,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日本南部,偶爾到印度東北部地區。</h3> <h3> 9、綠翅鴨</h3> <h3> 綠翅鴨(學名:Anas crecca),別名小鳧、小水鴨、小麻鴨、巴鴨、八鴨、小蜆鴨界,是小型鴨類,體長37厘米,體重約0.5千克。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深栗色,頭頂兩側從眼開始有一條寬闊的綠色帶斑一直延伸至頸側,尾下覆羽黑色,兩側各有一黃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時,極為醒目。飛翔時,雌雄鴨翅上具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和翼鏡前后緣的白邊,亦非常醒目。繁殖期主要棲息在開闊、水生植物茂盛且少干擾的中小型湖泊和各種水塘中,非繁殖期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灣、沙洲、沼澤和沿海地帶。廣泛分布于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h3><h3> 喜集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常集成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活動。飛行疾速、敏捷有力,兩翼鼓動快而且聲響很大,頭向前伸直,常成直線或‘V’,字隊形。在水面起飛甚為靈巧,有時沖天直上,有時扇動兩翅在水面掠過一段距離后才從水中升起。游泳亦很好,但在陸地上行走時顯得有些笨拙。</h3><h3> 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是水生植物種子和嫩葉,有時也到附近農田覓食收獲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其他季節除吃植物性食物外,也吃螺、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水邊淺水處。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晚上和白天亦覓食。每日覓食時間較長。休息多在水邊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島上。</h3> <h3> 10、綠頭鴨</h3> <h3> 綠頭鴨(學名:Anas platyrhynchos)屬游禽,大型鴨類。又名大綠頭,大紅腿鴨,官鴨,對鴨,大麻鴨,青邊。體長47-62厘米,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環。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向上卷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白色。胸栗色。翅、兩脅和腹灰白色,具紫藍色翼鏡,翼鏡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雌鴨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黃色,兩翼也具有紫藍色翼鏡及前后緣寬闊的白邊。</h3><h3> 綠頭鴨主要棲息于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澤等水域中;冬季和遷徙期間也出現于開闊的湖泊、水庫、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澤和草地。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或是游泳于水面,或是棲息于水邊沙洲或岸上。性好動,活動時常發出‘ga-ga-ga-’的叫聲,響亮清脆,很遠即可聽見。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h3> <h3> 11、琵嘴鴨</h3> <h3> 琵嘴鴨(學名:Anas clypeata)屬中型鴨類,別名鏟土鴨、寬嘴鴨。個體比綠頭鴨稍小,體長43-51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形象與綠頭鴨相近,雄鴨頭至上頸也呈暗綠色而有光澤,但前胸白色帶花紋,腹部和兩脅棕紅色,金黃色的小眼睛十分醒目,黑色扁平的大嘴成一鏟狀,形態極為特別。雌鴨酷似綠頭鴨,但也有大而呈鏟狀的嘴。</h3><h3> 琵嘴鴨通常棲息于開闊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澤等水域環境中,也出現于山區河流、高原湖泊、小水塘和沿海沼澤及河口地帶,也在村鎮附近的污水塘和水田中出現。主要以螺、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魚、蛙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食水藻、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h3><h3> 廣泛分布于整個北半球。在中國,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及東北部,以及黑龍江和吉林兩省。越冬在西藏南部、云南、貴州、四川、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省及臺灣省,遷徙時經過遼寧、內蒙古、華北等省。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到達華北地區,4月中旬至4月末到達東北北部和長白山地區。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又經華北返回長江以南越冬地。</h3> <h3> 12、翹鼻麻鴨</h3> <h3> 翹鼻麻鴨(學名:Tadorna tadorna),別名冠鴨、白鴨、翹鼻鴨、掘穴鴨,是大型鴨科動物,體長52-63厘米,體重0.6-1.7千克,體形比赤麻鴨略小。體羽大都白色,頭和上頸黑色,具綠色光澤;嘴向上翹,紅色;繁殖期雄鳥上嘴基部有一紅色瘤狀物。自背至胸有一條寬的栗色環帶。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其余體羽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綠色翼鏡,黑色的頭、飛羽和腹部縱帶、棕栗色的胸環和鮮紅色的嘴和腳形成鮮明對照。<br></h3><h3> 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鹽池、鹽田及海灣等處等濕地活動。冬天時隨潮汐漲落,在未封凍的河口可見。冬季常數十至上百只結群活動。翹鼻麻鴨食性很雜。繁殖區從挪威海岸、瑞典、英國、法國、歐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以及中亞,往東一直到東西伯利亞、蒙古。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朝鮮、日本、中南半島、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h3> <h3> 13、鵲鴨</h3> <h3> 鵲鴨(學名:Bucephala clangula),別名喜鵲鴨,金眼鴨,白臉鴨,中型鴨類,體長32-69厘米,體重0.5-1千克。嘴短粗,頸亦短,尾較尖。雄鴨頭黑色,兩頰近嘴基處有大型白色圓斑。上體黑色,頸、胸、腹、兩脅和體側白色。嘴黑色,眼金黃色,腳橙黃色。飛行時頭和上體黑色,下體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極明顯,容易識別。雌鳥略小,嘴黑色,先端橙色,頭和頸褐色,眼淡黃色,頸基有白色頸環;上體淡黑褐色,上胸、兩脅灰色;其余下體白色。主要棲息于平原森林地帶中的溪流、水塘和水渠中,尤喜湖泊與流速緩慢的江河附近的林中溪流與水塘。泳時尾翹起。白天活動成群游泳在水流緩慢的江河與沿海海面,邊游邊不斷潛水覓食。善潛水,一次能在水下潛泳30秒左右。食物主要為昆蟲及其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蛙以及蝌蚪等。分布于北美北部、西伯利亞、歐洲中部和北部、亞洲等地。</h3> <h3> 14、針尾鴨</h3> <h3> 針尾鴨(學名:Anas acuta),別稱尖尾鴨、長尾鳧、長鬧、拖槍鴨、中鴨,是中型游禽,屬水鴨類。體長43-72厘米,體重0.5-1千克。雄鴨背部滿雜以淡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波狀橫斑,頭暗褐色,頸側有白色縱帶與下體白色相連,翼鏡銅綠色,正中一對尾羽特別延長。雌鴨體型較小,上體大都黑褐色,雜以黃白色斑紋,無翼鏡,尾較雄鳥短,但較其他鴨尖長。飛行迅速。在各種內陸河流、湖泊、低洼濕地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在開闊的沿海地帶,如空曠的海灣、海港等地常能夠見到數百只的集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牽牛子、蘆葦、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到農田覓食部分散落的谷粒。廣布于歐亞大陸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東南亞、印度、北非、中美洲,少數終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島嶼上。</h3> <h3> 15、鴛鴦</h3> <h3> 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英文名:Mandarin Duck,即中國官鴨)。鴛鴦是合成詞,鴛指雄鳥,鴦指雌鳥。別名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是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h3><h3> 鴛鴦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h3><h3> 鴛鴦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棲息于大的開闊湖泊、江河和沼澤地帶。喜歡成群活動,一般有20多只,有時也同其它野鴨混在一起。善游泳和潛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動外,也常到陸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機警,遇人或其他驚擾立即起飛,并發出一種尖細的‘哦兒’聲。</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萨嘎县|
荃湾区|
合作市|
石首市|
云梦县|
清原|
遂川县|
湟源县|
临安市|
原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永修县|
宁南县|
察哈|
那曲县|
深水埗区|
新宾|
聂荣县|
翁源县|
电白县|
资源县|
乐业县|
福建省|
望奎县|
九台市|
宝山区|
察哈|
涿州市|
若羌县|
天津市|
普洱|
罗甸县|
邛崃市|
南乐县|
古交市|
托里县|
陇南市|
万山特区|
宜丰县|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