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冬去春來,春暖花開。春看百花秋賞月,夏有涼風(fēng)冬觀雪。身邊若無煩心事,正是出游好時節(jié)。</h3><h3>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自然風(fēng)光美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目前國內(nèi)獲此殊榮的只有四處景點,另外三家是黃山、泰山、峨眉山,都是國級頂級風(fēng)景名勝旅游5A景區(qū)。武夷山能戴上這頂帽子自然有其過人之處。</h3><h3> 我去年其實巳來過一次武夷山,一年不到又舊地重游主要是因為第一次不熟悉情況,導(dǎo)游帶著在外圍的齊云峰景區(qū)爬了一次山,真正的核心景區(qū)都沒進(jìn)去,想想真的覺得遺憾。新的一年春天來臨,與好友相約決定再游一次,雙遺產(chǎn)之地當(dāng)然應(yīng)該好好看看喲。</h3><h3> 整個武夷山脈方圓一千平方公里,橫跨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福建武夷山名勝風(fēng)景區(qū)的主要景區(qū)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壁水丹山"、"奇秀甲東南"的美譽。景區(qū)有很多個出入口,景區(qū)內(nèi)還通公交車,圍著核心景區(qū)就建了南入口、北入口、西入口,要憑票入內(nèi),供旅客選擇去就近小景區(qū)游玩,另外小景區(qū)門口再建二道門驗票,以阻拒沒買票從其它入口入景區(qū)游玩的人。</h3><h3> 這是南入口的大門,從這里去天游峰、一線天等景區(qū)比較近。</h3> <h3> 這是在北入口的雙遺產(chǎn)標(biāo)志石碑前留影,去年也到過此處。可以比較一下一年來容貌的變化。從這個門進(jìn)大紅袍景區(qū)比較近。</h3> <h3> 這是從玉女峰路祟陽溪橋進(jìn)去的入口,這里不收門票,離武夷宮比較近,有9路公交車可以進(jìn)入。背景即為大王峰,可以上去,據(jù)說比較陡,最險處是鋼梯九十度直上直下。</h3> <h3> 景區(qū)觀光車運行示意圖,南入口為景區(qū)主要入口,這里除有中巴型觀光車外,還有小火車型觀光車,只在南入口與天游峰之間運行。</h3> <h3> 我們今天首先去天游峰,早上一進(jìn)門即發(fā)現(xiàn)小火車停在不遠(yuǎn)處,趕緊跑過來體驗一番。其實只是小火車的外型,幾輛車連掛一起電瓶驅(qū)動膠輪在地面跑。</h3> <h3> 下車后過五曲橋,走在天游峰進(jìn)門的路上,路兩旁古木濃蔭,竹林青翠,還是清晨,除了我們一行人,就只有山中輕霧、竹林濤聲相伴。此處竹林為所謂武夷方竹。</h3> <h3> 來到了天游峰二道門口。</h3><h3> 天游峰為福建武夷山第一勝地,位于武夷山景區(qū)中部的五曲隱屏峰后,海拔408.8米,它獨出群峰,云霧彌漫,山巔四周有諸名峰拱衛(wèi),三面有九曲溪環(huán)繞,武夷全景盡收眼底。</h3><h3> 人們說沒攀登過天游峰的人, 不能算到過武夷山。就沖著這么一句話,所以我今天再游武夷,所以我今天一大早就來到了這里。</h3> <h3> 進(jìn)門后有左右兩道上山,右側(cè)石縫為回回洞,進(jìn)入右道,回回洞亦稱羅漢洞 ,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近羅漢巖之麓。縱穿洞穴,能回旋到達(dá)九曲溪第五曲之畔,為進(jìn)入云窩的另一條穿洞幽徑。左側(cè)同樣順著道走即可到達(dá)云窩。</h3> <h3> 接筍峰西壁巖下,有因峰巖崩塌形成的大小巖洞10余處。每當(dāng)冬春二季的早晚,從洞穴里常常會冒出一縷縷淡淡的云霧,在峰石之間輕輕游蕩,時而聚集一團(tuán),時而又飄散開來,舒卷自如,變幻莫測,故此地名為“云窩”?。</h3> <h3> 過問樵臺,這個石門就是叔圭精舍舊址。門額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見。叔圭、姓江名贄,北宋人,官舉孝廉。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為紀(jì)念江贄而建造的,現(xiàn)僅存這道石門。</h3> <h3> 這塊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題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廬的主人陳省。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陳省因與宰相張居正政見不一而受到排擠。皇上雖數(shù)賜,但他仍然辭職榮歸入閩。深感懷才不遇,伏蟄武夷山中。適云窩有一巖石狀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再展宏圖。這位陳大人在武夷山是與朱熹齊名的人物,到處都有他的題詞,可能與他當(dāng)年在這里大興土木,呆的時間長有關(guān)。</h3> <h3> 磴山道穿石而過,窄窄的圓拱門為古人所鑿,多少歷代名士、文人墨客都曾經(jīng)走行而入,今天我也站其中只感世事滄桑。</h3> <h3> 從伏虎巖前的石徑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門,門額上刻有“崢嶸深鎖”四字。進(jìn)石門,眼前豁然開朗,別有洞天。這就是素有產(chǎn)茶“甲于武夷”之稱的茶洞。</h3> <h3> 茶洞又名玉華洞,據(jù)傳原產(chǎn)茶葉極佳,故名。 </h3><h3> 茶洞并不是人們?nèi)粘S^念中的洞而只是相當(dāng)于一個井底,從洞中放眼眺望接筍峰、隱屏峰、清隱巖、天游峰、仙掌峰,以及遠(yuǎn)在三曲的仙游巖,峭壁聳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墻,把它團(tuán)團(tuán)圍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邊的一條巖罅。人在面積不過六七畝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樣,抬頭仰視,僅見青天一圍。</h3> <h3> 茶洞旁邊小路往里走是仙浴潭,從天游峰奇峰跌落下來的雪花泉?就匯集在這里。天游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整座山峰就是一塊獨立、完整的巨石,從上到下連一條裂痕都沒有,為世所罕見。用他們當(dāng)?shù)厝说脑捳f就是:遠(yuǎn)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石頭果然大,果然大石頭。</h3> <h3> 過茶洞后共有830級登山臺階,并且上了半山亭后比較陡。當(dāng)然對我等有志爬遍天下名山的人來說,這點臺階其實不算什么,不過后來證明,盡管峰不算高,但照樣爬得我大汗淋漓,氣喘噓噓。山道的狹隘,坡度已近垂直,足蹬僅容前掌,腳跟是用不上勁的,完全是靠手來拉住索鏈,手腳并用,方能攀援。</h3> <h3> 對面山峰即為隱屏峰,因峰巒方正如屏,故名。峰西有一尖銳直上且半腰有橫裂三痕的奇石即為接筍峰。隱屏蹬道極為險峻,號為“雞胸”、“龍脊”,原為明代道士汪三寶、劉端陽所開鑿。峰頂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遺址,還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諸勝,古代號為“隱屏真境”。</h3> <h3> 天游峰中途南側(cè)觀景點,臺臨崖畔,可俯眺九曲溪,崖沿圍以欄桿。登臺憑欄,則九曲溪如游龍夭矯,蟠繞山中,二曲的溪畔風(fēng)光隱約可見,四曲之臥龍?zhí)丁⑽迩钠搅譃⒘哮f灘以及七曲至九曲的晶瑩溪流,都可指顧而得。</h3> <h3> 半山亭位于正面攀登峰頂約400余級石階處,原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為天游觀建陽籍道士盧謙龍所創(chuàng)建,因憑亭仰望可觀賞峰頂如細(xì)珠而下的雪花泉,故稱為觀瀑亭;回身俯視,則可觀賞隱屏峰、接筍峰的峻險景象。</h3> <h3> 眼前那九曲溪如同一條墨玉,逶迤盤旋在群峰之間。群山無語,山風(fēng)輕拂,湛藍(lán)的天際,赭紅的山體,還有那綠樹簇?fù)怼_h(yuǎn)處燕子峰,武夷山九十九巖之一。</h3> <h3> 接筍巖 武夷山九十九名巖之一,為接筍峰的一塊斷裂巖石,它緊緊依附于整個大峰體,巖頂尖銳如新筍,巖體腰部有兩條橫貫的裂痕,形如斷筍而接續(xù)粘合。接筍峰也因之而得名。</h3> <h3> 天游峰東接仙游巖,西連仙掌峰,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每當(dāng)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云,彌山漫谷;風(fēng)吹云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站在一覽臺上望云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于蓬萊仙境,邀游于天宮瓊閣,故名“天游”。</h3> <h3> 天游觀 位于天游峰頂,從茶洞口新辟的蹬道曲折攀援而上即可抵達(dá)。明正德年間,藩司蔡潮擴建道觀屋宇。嘉靖五年(1526年),沖佑觀道士詹本初重修,正殿也稱三清殿,殿后為宣經(jīng)樓,其右又有竹波樓,可俯瞰胡麻澗。觀內(nèi)多有名人題匾,觀已久廢,匾額無存。1983年,在原址重修仿古建筑一座,構(gòu)體古樸、莊嚴(yán),飛檐翹角,題匾為“遨游霄漢”,供奉開山祖師彭祖及其兩個兒子彭武、彭夷的塑像。</h3> <h3> 天游峰頂因欄桿失修巳封閉,峰頂據(jù)說有個一覽亭是到不了了,游人只能到天游觀這里作為最高峰,有耿定力題"天游"石碑為證,了卻我游武夷,登天游的心愿。</h3> <h3> 為趕時間,下山沿原路而下,途中與天游峰頂奔瀉飛湍而下的雪花泉再合影一張。只見一條溪流,像瀑布一般飛流而下,撞到巖石上的水珠四處飛濺,宛若天仙手中的白色綢緞飄舞在巖石上,又似雪花洋洋灑灑,從天而降,人們稱這股泉水為“雪花泉”,</h3> <h3> 回程路過司馬泉,伏虎洞底奔瀉一股清泉。清泉源自天游峰東南麓石罅中迸出的涓涓巖溜,流經(jīng)此巖之麓后匯成流泉,注入伏虎巖南壁下方的此處巨洞。陳省曾為明代兵部侍郎(尊稱為少司馬),隱居云窩時,多次來此賞玩。其門人、崇安縣令梁遂將此泉命名為司馬泉,并在洞口石壁上鐫刻泉名。</h3> <h3> 曬布巖位于六曲溪北天游峰下,這是一座如刀切、似斧辟的巨大巖壁,直上直下,闊大平坦,高達(dá)400米,寬約200米,宛如一扇碩大的屏風(fēng),把武夷山風(fēng)景區(qū)隔為溪南山北。由于流水長年沖刷的結(jié)果,巖壁上布滿了數(shù)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軌跡。每當(dāng)西斜的陽光照到壁上,更見得條縷分明;俯視溪中,但見影浸水底,隨波晃漾,恍如無數(shù)條游動著的黑蛇白蛇,從溪底直往上竄。逢到雨天,雨水從巖頂順著直溜溜的軌跡飛瀉直下,仿佛素練懸天,萬千銀龍飛舞,堪稱奇景,故名曬布巖。巖刻最大者為“壁立萬仞”,這也是明萬歷年間陳省撰并書的。</h3> <h3> 溪邊再與天游峰、隱屏峰合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丹霞地貌的絢麗色彩。再一次大飽眼福,又一回視覺盛宴。</h3> <h3> 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fā)源于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瑩,經(jīng)星村鎮(zhèn)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qū),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溪水靜的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而且一眼就能看到底,還能看見水底彩色的鵝卵石,九曲溪是水不深,一米左右,魚也不多,據(jù)說是因為水太冰的緣故吧。</h3> <h3> 六曲附近巖右有一石名老鴉石,橫插溪中形成一個險灘,名為“老鴉灘”。</h3> <h3> 曬布巖旁的九曲溪,九曲流域面積有5平方公里,全長9.5公里,平均寬約7米。山技水轉(zhuǎn),水繞山行。九曲溪的兩岸,奇峰怪石林立,爭奇斗巧,日不暇接。河道彎彎曲曲,淺灘接著深潭,時而波平如鏡,時而浪打飛舟。</h3> <h3> 朱熹園也稱朱子文化博覽園,占地2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內(nèi)有重建的“武夷書院”、朱熹雕像等。其中武夷書院是朱熹園主體,書院由牌坊、三進(jìn)殿及廊撫組成。武夷書院歷經(jīng)800多年歷史滄桑,曾幾度興廢。</h3> <h3>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學(xué)家朱熹親自擘劃、營建的書院。據(jù)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記載:武夷精舍是當(dāng)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稱"武夷之巨觀"。</h3> <h3> 朱熹(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教育家。祖籍南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朱熹生于福建龍溪,十四歲喪父后,隨母定居于福建崇安五里夫。死后,寧宗謚曰“文”,世稱朱文公,理宗時追封為信國公,后世一般稱朱熹為朱子。朱熹在他71年生涯中,有40余年時光是在閩北和武夷山渡過的。朱熹崛起于南宋,集北宋以來理學(xué)和孔學(xué)文化之大成,他以儒學(xué)為主體,融合佛、道理論,在武夷精舍聚眾講學(xué)達(dá)十年之久,培養(yǎng)出了大批理學(xué)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黃干、真德秀等。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集理學(xué)之大成的代表作——《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把理學(xué)推向巔峰,爾后數(shù)百年在中國思想界占踞統(tǒng)治地位。<br></h3> <h3> 朱熹偕友同游九曲時曾寫下《九曲棹歌》,共有10首,第一首為小引,其后每曲一首,寫出了文化與自然相融的美感。1188年刻于九曲溪各曲之畔的巖壁,讓九曲溪名揚四海。乘竹排飄在九曲溪里,峰回水轉(zhuǎn),如在畫中,武夷山的秀麗山峰一一飄現(xiàn)在眼前。每轉(zhuǎn)過一道灣,巖壁上都有摩崖石刻,古意悠悠。</h3> <h3> 回程中在五曲橋上留影,背景為巍然一石、突兀競秀的更衣臺。臺下環(huán)繞著茂密的竹叢,那青碧一色的峰石,倚托在綠竹叢中,分外幽雅。相傳為魏王子騫等仙人沐浴更衣之地,從此處飄然直上天柱峰,升天而去。</h3> <h3> 從五曲橋上看隱屏峰,換個角度外形又象個駱駝對著更衣臺。</h3> <h3> 下午游覽大紅袍景區(qū),從北入口進(jìn)門。大紅袍景區(qū)的名字源于景區(qū)內(nèi)的大紅袍母樹,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狀元,它生長在武夷山北部的九龍窠中,目前的大紅袍母樹僅剩幾株,極為名貴。</h3><h3> </h3> <h3> 大紅袍的生長地: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嶙峋的山峰,因九條龍居此而得名。峽谷里巨石錯落,細(xì)泉潺流,到處布滿了叢叢簇簇的茶樹,大紅袍生長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澗飛流,云霧繚繞。巖縫中滲出的泉水滋養(yǎng)著它們,因而不用施肥它們也生長茂盛。谷地中、丹崖峭壁的上下,勁松蒼翠,修竹扶陳,綠意蔥蔥。</h3> <h3> 進(jìn)入大紅袍景區(qū)后,路邊郁郁蔥蔥的茶樹,因山形地勢種植,規(guī)整而又不缺乏錯落,和丹山碧水相融合,獨特而又不缺乏韻味。</h3> <h3> 在這片比較開闊地帶,看這片平整巨大的巖壁上有許多的摩崖石刻,首先映入眼簾的這三個大字是什么字呢?對了,“晚甘侯”,知道它的意思嗎?武夷巖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于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贈送武夷巖茶給達(dá)官貴人時的一封信扎中寫道:“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指的就是現(xiàn)在的武夷山。孫樵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武夷巖茶美稱為“晚甘侯”。“晚甘”意為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侯”乃尊稱。從此“晚甘侯”成為武夷巖茶最早的茶名。</h3> <h3> 這是武夷山的梯田,種的是巖茶。巖茶并不是說是從巖石上長出來的茶,而是石灰?guī)r風(fēng)化后形成了顆粒狀的土。武夷山的山是地殼運動后海底上升形成,屬于石灰?guī)r,質(zhì)脆容易風(fēng)化,由于含有海底豐富營養(yǎng)物質(zhì),所以種出來的茶品質(zhì)不一般。</h3> <h3> 這三片巨大的人工雕刻是指武夷巖茶采摘的標(biāo)準(zhǔn)葉形,俗稱“兩葉抱一芽”,旁邊這塊石碑上刻有武夷巖茶的一些名叢。在武夷山,茶樹的命名很有講究,如以茶樹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有:不見天、半天腰等。以茶樹形命名的有:醉海棠、一枝香。以茶樹葉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柳條。巖茶的分類是根據(jù)品種、地域而定的。先有正巖茶、半巖茶、外山茶、溪洲茶之分,后有小種、奇種之分。還有按季節(jié)之分為春、夏、秋茶。現(xiàn)在大都以茶樹來命名,采于什么茶樹之茶,則叫什么茶。</h3> <h3> 石壁上有許多水滴,猶如斷了線的珍珠,滑落溪澗。遇有陽光而形成彩虹,逢暴雨,則自成勝景為“珍珠瀑”。瀑下一溪澗便為九龍澗,溪水清澈,野魚游動身影,頗為自在,“水至清,則無魚”。武夷山水質(zhì)清洌,魚兒食物較少,魚兒過了三五年才長一指寬。</h3> <h3> 晚甘亭小憩,晚甘晚甘,口有余香、舌有余甘之謂也.,有花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這山溝中的巖茶物以稀為貴嘛,在母樹旁的大紅袍亭品一品,那可是要400元一壺喔,而在這晚甘亭中坐一坐,望著這滿谷春色,一派生機,愉悅的心情可想而知,真正的領(lǐng)略到了這碧水煙霞中令人陶醉的武夷茶韻。</h3> <h3> 這幾株茶樹,由于它生長在巖壁下,太陽無法照射到,所以稱為“不見天。”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幾株也算是名叢了。</h3> <h3> 石乳洞天門,石乳為茶名,亦為武夷茶早年代名詞,有“石乳留香”之說。據(jù)祖輩說,此石門修建于清代,為看管大紅袍所用,現(xiàn)存石門為上世紀(jì)90年代初所立。</h3> <h3> 峽谷內(nèi)行而上的石徑兩側(cè)種植了許多品種的武夷巖茶,巖韻幽香陣陣撲鼻,顆顆茶樹使人齒頰留香,舌尖微甜,一股股茶香慢慢從鼻孔沁到入咽喉,那甜美清純的香味讓人頓生大碗欲飲的感覺,行走中這里的一切都是賞心悅目的。</h3> <h3> 見證奇跡的時刻,這就是那個傳說中的大紅袍母株!總共有6棵,已經(jīng)2000多年的歷史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禁止采摘了,外砌石堰加以護(hù)衛(wèi),因而倍顯珍貴。圍堰分為三層:最高4株,第二層1株,底層1株。其側(cè)巖壁有石刻“大紅袍”三字,為民國時期崇安縣長吳石仙所書,聽導(dǎo)游介紹,實際上這種巖茶的茶葉,春天長新芽的時候,芽尖是紅色的,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像披了一件大紅袍,這才是大紅袍的真正來歷。</h3> <h3> 仰望著大紅袍六顆母樹,人們不禁肅然起敬。那養(yǎng)育了武夷山人民的母親之樹,是那么神奇又是那么平凡,平凡地混與其他茶樹間,都無任何差異;但它所產(chǎn)出的茶葉,因其品質(zhì)香氣馥郁,鮮有蘭花香并長久,祛病保健功能顯著,產(chǎn)量低而極為珍貴,作為國家領(lǐng)導(dǎo)的饋贈佳品,有“半壁江山”佳話流傳,更被譽為“烏龍之祖,國茶巔峰”美名。</h3> <h3> 記載大紅包袍歷史的望柱,大紅袍之所以能夠獲得茶中之王的譽稱,因為它的生長環(huán)境得天獨厚。首先,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隨水流落的還有苔蘚等有機物,因而這塊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其次,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自然條件是促成名茶的客觀條件,而精湛的加工工藝和茶農(nóng)平時的精心管理,以及茶師獨特的采摘技術(shù),使大紅袍更具天然真味和巖骨花香。如此復(fù)雜而嚴(yán)格的操作規(guī)程,不知出自多少代茶師的經(jīng)驗積累。如此精細(xì)而又嚴(yán)密的技術(shù)要求反映了武夷山人民對稀有物種無限珍惜。</h3><h3> 江翁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而一睹真容而感到自豪。</h3> <h3> 今天游覽一線天景區(qū),為了避開人流,也是一清早即來到這里。一線天景區(qū)位于武夷山群峰南端之二曲溪南面的一個幽邃的峽谷里,又稱一字天。該處有一座巨巖,宛若城廓,名甫靈巖。巖傾斜而出,覆蓋三個毗鄰的山洞,其頂有裂隙100余丈,寬不及1米。探身洞中,仰觀崖頂裂隙,可見天光一線奇景。</h3><h3> </h3> <h3> 又見武夷山的竹林,多片電影的取景地,,竹篁蔽日,枝叉交疊,風(fēng)吟鳥鳴,環(huán)境清幽。小竹林內(nèi)還綴有樟木、楓木等伴生樹種,大者可數(shù)人合抱。竹木競長,落葉鋪地,柔如地毯,潔凈無嘩。</h3> <h3> 什么是一線天?它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是我國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兩壁夾峙,縫隙所見藍(lán)天如一線而得名;較為知名者有峨眉山,華山,黃山,江郎山,武夷山,九宮山,三清山等處的“一線天”美景;由于“一線天”景觀奇特,已成為許多風(fēng)景名勝的熱門景點;從地質(zhì)學(xué)的角度來看,最常見的“一線天”大都出現(xiàn)在石灰?guī)r地區(qū),是一種特殊的侵蝕地貌;但也有“一線天”是由斷層形成,與前者相比,其不同處在于它們兩側(cè)的巖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h3><h3> 據(jù)科學(xué)分析則認(rèn)為,武夷山的紅色巖層,是由砂巖、礫巖和頁巖交間成層的。巖性比較松脆。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巖層由于受到不均勻的應(yīng)壓力的影響,就會產(chǎn)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jié)理”。這種垂直的節(jié)理,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就逐漸地擴大、延長。而巖層底部質(zhì)地松軟的頁巖,也就逐漸侵蝕而去,成為扁淺的巖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線見天的自然景觀就出現(xiàn)了。</h3> <h3> 武夷山一線天分為左、右一線天,這是在伏羲洞口,從這邊進(jìn)入是右一線天。入口是個大溶洞,可容納兩三百人。</h3> <h3> 武夷山的“一線天”是與其他地方的相比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沿著洞里一側(cè)的石階往上走,越往里走,光線越暗,路越窄,地也越滑,轉(zhuǎn)了個彎,我們到了最窄的地方,這兒只有三十厘米寬,人人都要側(cè)身通過,大胖子是絕對過不去的,如卡在了那里進(jìn)退不得,后面人流不斷涌來,后果不堪設(shè)想。</h3> <h3> 洞中的風(fēng)洞口,從這里可以看到距靈巖洞100米有一座石巖,巖壁有好多個洞洞,好像是高樓的窗戶,這就是所謂的神仙樓閣,又叫做樓閣巖</h3> <h3> 這個一線天并不是通常我們見過的兩塊大石頭之間的一條縫,而是一塊五十多米高的石頭裂成了兩半。不斷往里走,階梯越來越陡,越來越小,巖頂上的縫隙也逐漸減小,整個前進(jìn)路線如同一路向上攀爬,仰觀崖頂裂隙,可見天光一線的奇景,感覺非常刺激。<br></h3> <h3> 要進(jìn)最窄處了,我應(yīng)該信心滿滿不會卡在那里。扶著巖壁小心翼翼的往前走,巖石上有水滲出并沿著巖壁往下流,由于壁上凹凸不平的突出之處,有些水就直接滴在了游人頭上。這一段完全應(yīng)稱為洞中一線天。據(jù)說洞中還有白蝙蝠和"蝠糞",好在相互作息時間不同而沒見到,但給人陰森森的感覺。</h3> <h3> 有一段漆黑一片,登了幾十個臺階,空氣沉悶得很,抬頭一看,一線天出現(xiàn)了,仿佛一條白色的絲帶猶如彩虹一般,顯得非常美麗。</h3> <h3> 終于出來了,松了一口氣,仔細(xì)想想那一節(jié)的體驗還真的是獨一無二,在里面高一腳低一腳的,側(cè)身處前肚后臀都貼著濕淋淋的巖壁,想著這出去后外衣臟得也不能穿了,誰知出來一看完好如新,這巖壁早就讓這些川流不息的游人衣服擦得干干凈凈了。</h3> <h3> 武夷山的一線天是我目前見到過的最窄最長最深最臭的一線天,一百多級臺階,一百多米的長度,從中漏進(jìn)天光一線,宛如跨空碧虹,真的令人嘆為觀止,送給它“鬼斧神工之奇”的稱號一點也不過。游人必須手腳并用才能通過,還生怕有人卡在那里那就麻煩大了,好在這是大清早游人還不多。</h3> <h3> 出了右一線天從山上下來的路也是蠻陡的,不過心情很喜悅。實踐證明,這的確是個全國少見的名符其實的一線天。不過經(jīng)歷了這么個奇游,我覺得象別人所說在洞口設(shè)立個限腰圍卡完全必要,如果真的有胖子卡住了,后面一長條人又多又急又缺氧,那不出問題才怪呢。</h3> <h3> 左一線天也得見識見識,從靈巖洞進(jìn)入,這邊縫明顯寬敝很多,一直有光線照耀,沒有黑漆漆的感覺。</h3> <h3> 中途也有一個對外的小風(fēng)洞,左邊游玩的人少多了,可以隨心所欲拍照擺姿,不怕被人催,其實與別地的一線天比較左邊也是不錯的典型一線天,但沒有右邊那樣的最窄刺激,當(dāng)然體驗上就略遜一籌了。</h3> <h3> 據(jù)說左一線天斜壁上爬的白蝙蝠最多,人們很懼怕這種動物,我一路上左瞧瞧又看看都沒發(fā)現(xiàn),應(yīng)該是白天另外有歇息之處。這邊也是一路上往上爬,邊走邊欣賞一線天的壯麗。</h3> <h3> 爬到半山腰出了一線天,出口有一個鐵門,可能是怕有人亂走吧。出來也有一條下山道,特此坐在門口的樹枝上留影,告別這令人難忘的武夷山一線天。</h3> <h3> 接著又坐車去了玉女峰觀景點,進(jìn)口有綠野仙蹤步道石碑,這是武夷山特意為漫游者觀賞山水修的夢幻小路,從一線天到虎嘯巖,綠樹成蔭,十分浪漫。</h3> <h3> 進(jìn)入玉女峰觀景點的地下通道,玉女峰高聳不能攀爬,最佳觀景點在二曲附近的溪邊,玉女峰是武夷山典型的柱狀山之一,峰壁有兩條垂直節(jié)理將柱狀體分成高度遞增的的三塊削巖,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h3> <h3> 玉女峰因其酷似亭亭玉立少女而得名。峰體突兀挺拔數(shù)十丈。峰頂花卉參簇,恰似山花插鬢;巖壁秀潤光潔,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從水上望去,儼然是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這就是玉女峰風(fēng)采神韻的真實寫照。玉女峰與大王峰隔溪相望,像一對脈脈含情的戀人,鐵板嶂橫亙其間,好像故意從中作梗。</h3> <h3> 在二曲溪邊看大王峰,這個大王峰在武夷山度假區(qū)入口一路上早早就能看到,特別搶眼。它巍然屹立,氣勢雄渾,十分與眾不同。在二曲溪邊看是將其作為玉女峰對應(yīng)陪襯者,以成全古老傳說中凄美的愛情故事。</h3> <h3> 美美的綠水丹峰。背景為鐵板嶂,傳說這位鐵板鬼為討好玉帝,插到玉女峰和大王峰中間,不讓玉女峰靠向大王峰。玉帝看到這一情形,就把鐵板鬼也點化成鐵板嶂,橫亙在玉女峰和大王峰之間。</h3> <h3> 玉女峰三塊削巖間前者石壁突出,中間峰頂則古木蒼翠,而最高的一塊剛好面向大王峰,當(dāng)?shù)厝藨蚍Q為:一姐大肚子,二妹愛插花、三妹愛大王。玉女峰素稱無徑可攀爬,但在峰壑半壁卻留下了先人生活的遺跡;玉女峰也是武夷山最秀麗的山峰,是武夷山(甚至是福建省)的標(biāo)志。</h3> <h3> 雖然大王峰和玉女峰被阻隔在山北溪南,不能相擁相抱,可是,燦若銀河的九曲溪,在玉女峰前,緩慢了匆匆的步履,在這一對情侶前,流連回旋,留下一泓碧潭,碧潭清若明鏡,倒映著大王峰、玉女峰的倩影。從此,玉女和大王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朝朝夕夕相聚在波平如鏡的九曲溪面,永不分離。</h3> <p> 回到南入口的停車場,看到大石頭上有江澤民的題詞,在中央領(lǐng)導(dǎo)的關(guān)懷和鼓勵下,我們國家的旅游產(chǎn)業(yè)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發(fā)展壯大,將來一定還會迎來更大的發(fā)展。</p> <h3> 武夷山的鮮花盛開,春意盎然。青春盡管不在,但走遍天涯,江山如畫的意境更能激發(fā)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沒有進(jìn)過夸夸群,自夸兩句吧,嘻嘻。</h3> <h3> 武夷宮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勝地之一,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宮院。初建于唐朝天寶年間(742-755年)宋朝時擴建至三百多間,賜為“沖佑萬年宮”,每年中秋在觀中祭祀武夷君、皇太姥。現(xiàn)存有兩口龍井和萬年宮、三清殿。</h3> <h3> 武夷宮景區(qū)也是核心景區(qū),位于大王峰腳下。由于時間問題,大王峰就沒去爬了,只在山腳下宋街一帶轉(zhuǎn)了轉(zhuǎn)。</h3> <h3> 可以遠(yuǎn)遠(yuǎn)地可以看到大王峰,大王峰在武夷宮西側(cè),峰頂古木參天,有天鑒池、投龍澗、仙鶴巖、升真觀遺址。四面懸崖峭壁,僅南壁一條狹小的孔道,可供登臨峰巔。那是一條直上直下的裂罅,寬僅尺許,中鑿石級,可拾級盤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需側(cè)身縮腹,手足并用而過。峰腰有張仙巖,相傳是漢代張垓坐化之處。天鑒池,池水極清澈,雖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側(cè)為宋羽士林文能結(jié)廬處。從這里再升一梯,有升真觀故址。從觀左拾級而上,則為通天臺,再往上登數(shù)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頂。</h3> <h3>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jīng)不住數(shù)次火焚和兵燹,后僅留下幾間空房。現(xiàn)在巳演化成為了一處地名。在政府的主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fù),庭院里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h3> <h3> 武夷春秋館門前,這是近代修建的紀(jì)念館,以彭祖開山、閩越文化、幔亭招宴、洞天福地、道南理窟、國寶茶王等12個最能體現(xiàn)武夷山歷史人文文化的元素布展。</h3> <h3> 宋街,位于武夷山景區(qū)大王峰下武夷宮,是全長300米的仿宋古街,取南北向,有武夷宮、玉皇閣、彭祖山房、五銖錢莊、茶觀、鄉(xiāng)土寨、百家歡、巖頂香、仙姿館、碧丹酒家等建筑,集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于一體。具有濃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風(fēng)格。</h3> <h3> 宋街街景竹編館,武夷山豐富的竹林資源,為傳承和發(fā)展竹編工藝這項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發(fā)展條件。武夷創(chuàng)意竹編從傳統(tǒng)竹編發(fā)展而來,通過技藝革新,為竹編工藝注入新的文化內(nèi)涵。竹編館內(nèi)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竹編制品。</h3> <h3> 風(fēng)云聚會,旅游團(tuán)喝茶、點播看表演的地方。武夷山的茶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啊。</h3> <h3> 街邊的透墻,借景生景,將自然的美景與人文的建筑有機的融合在一起。</h3> <h3> 漂流紀(jì)念品展示,九曲漂流那可是武夷山的名片,漂完后上岸挑選一個竹筏模型刻上自己的名字也不失為留下一個小小的紀(jì)念。</h3> <h3> 彭祖莊園,酒旗倌風(fēng),古韻猶存。相傳堯舜時期,彭祖率領(lǐng)族人來到崇安居住。這里原是蠻荒之地,當(dāng)時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lǐng)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創(chuàng)造了文明。他倆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們?yōu)榱思o(jì)念武、夷兩兄弟,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彭祖父子三人被視為開山祖師。</h3> <h3> 宋街中的西餐館,門口的裝逼、遇見等現(xiàn)代詞語可以看出是以吸引中青年游客為主打。</h3> <h3> 宋街的主要建筑,武夷山博物館系地方性綜合類博物館,館藏豐富,尤以船棺、虹橋板、石器、青銅器、古陶瓷、書畫等藏品為最,由3個展廳及相應(yīng)配套設(shè)施組成。</h3> <h3> 街尾的古門樓,出門即到了一曲溪邊,九曲竹筏漂流即由門外的碼頭上岸,然后引導(dǎo)游客到這條仿宋街走一走。</h3> <h3> 又回到武夷宮門樓前,這個地名就是以它為代表了。歷史悠久的武夷山,古往今來群賢畢至,從李白到李商隱、陸游、范仲淹、柳永等等,更有朱子在此長期弘揚理學(xué)光芒,懷著深深的敬佩之情,我今天也到此一游了。</h3> <h3> 晚上觀看水秀武夷演出,離演出時間還早,到劇場旁的祟陽溪邊夜游一番,九曲溪流至一曲武夷宮后注入了祟陽溪,這條溪邊也有很多歷史故事,前方不遠(yuǎn)處有朱子渡,據(jù)考證"朱熹“居于武夷時,經(jīng)常從此渡出發(fā),泛舟崇溪到各地講學(xué)。</h3> <h3> 夜色中的祟陽溪,溪水潺潺,丹峰隱隱,行走天下的夜游人。</h3> <h3> 太陽落下塵埃,留下夜的面紗,放松心情,在這溪邊的步道上享受著夜的寧靜、神秘。</h3> <h3> 一個不會欣賞夜色的人,也不是一個完美的旅者。武夷的夜色有山水相襯,有月光滋潤,給心中留下一個完美的武夷山。</h3> <h3> 三姑鎮(zhèn)的燈火,武夷廣場的地面光影,無不顯示著這古老名勝區(qū)的繁華與熱情,此時此刻我心飛翔,為晚年能生逢盛世而自喜,為祖國的進(jìn)步而點贊。</h3> <h3> 白天看真山真水,晚上看山水中的“武夷水秀”,武夷山之旅就十分圓滿了。</h3> <h3> 白天游玩晚上看實景表演已成為國內(nèi)大型一點景點的不二模式。武夷山這地方的不同之處在于有兩臺大型實景演出供游客選擇,其一是由著名導(dǎo)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共同組成的“印象鐵三角” 領(lǐng)銜,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后創(chuàng)作的第五個印象作品《印象大紅袍》。其特點劇場相當(dāng)于一個茶館,四面舞臺相連,觀眾坐席360度旋轉(zhuǎn)。另一個為武夷地方旅游公司與法國一公司合作傾情打造的頂級實景多媒體夜間表演節(jié)目,特點是以水為媒,將舞臺布景成一個瀑布,虛擬特效與真實表演高度融合,</h3> <h3> 老謀子五個印象中巳看過印象劉三姐,其實景規(guī)模與場面確實讓人感到震撼,嘆為觀止。但導(dǎo)游介紹說這邊的印象大紅袍是以武夷山水結(jié)合茶文化為主軸的,而武夷水秀是以山水結(jié)合朱熹的詩詞理學(xué)為主軸,看個人對哪方面比較感興趣,考慮了一會選擇了看武夷水秀,看完后感覺這個表演從舞臺、演出人數(shù)的規(guī)模上來說比印象系列小多了,但多媒體的一些模似實景還是有新意。</h3> <h3> 演出中有對朱熹"逝者如斯"的詮釋,對水的利用也發(fā)揮到了極致,大口徑的水泵將水抽到山項然后從天而降,其氣勢與壯觀場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h3><h3> 武夷山游完了,武夷山景色之秀美、文化之深厚,說不完也說不清楚。通過兩次親自前來,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其中美妙。令我身心享受,流連忘返。寫下此篇游記,懷念我的山水之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杨浦区|
外汇|
巍山|
洛浦县|
拉萨市|
十堰市|
江陵县|
城固县|
福鼎市|
九龙城区|
蒙阴县|
永嘉县|
平邑县|
乌兰察布市|
佛山市|
军事|
北京市|
宜丰县|
兴和县|
牙克石市|
敖汉旗|
四会市|
阿拉尔市|
乌审旗|
南开区|
萝北县|
鲁甸县|
古浪县|
连南|
黄浦区|
嵊泗县|
高安市|
东辽县|
连江县|
孟津县|
宜川县|
曲沃县|
孟州市|
耒阳市|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