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為國殉難八十周年

樊城:三潤堂

<p>2020年5月16日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p> <h3>  1940年8月5日,在延安各界舉行的張自忠追悼大會上,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挽詞。“盡忠報國”。</h3><h3> 這幅玻璃畫像應該是當時襄陽的一家玻璃制品商戶,為紀念張自忠將軍特別制作的。</h3><h3> 這幅玻璃畫像經過七十幾年的保護收藏,聽當事人講述當時是一位理發師傅(遞頭匠)理發用的鏡子,這位老師傅崇拜張自忠將軍,當時的遞頭挑子上就是這幅玻璃畫,老理發師傅走鄉串巷宣傳張自忠將軍抗日報國的英雄事跡。</h3><h3> 幾經轉藏前段時候在樊城泰安路周末古玩大集交流市場,有位收藏愛好者帶著這幅玻璃畫出現在市場,當時圍觀的愛好者很多,當時我也在場,他正在講述這幅玻璃畫的來歷……我經過和他協商,對方惜讓給了我,也可以說是接著收藏,把英雄的事跡傳承下去。</h3> <h3>  1985年5月17日,在紀念愛國將領張自忠為國捐軀四十五周年活動會上,四位抗日將領后代在宜城長山張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前合影。</h3><h3>左一孫連仲將軍的女兒孫惠書,</h3><h3>左二張自忠將軍的女兒張廉云,</h3><h3>后、馮治安將軍的兒子馮炳瀛,</h3><h3>右一馮玉祥將軍的女兒馮弗伐,</h3> <h3>  遙祭忠魂</h3> <h3>  十里長山風和雨,</h3><h3>難阻人民崇敬心。</h3> <h3>湖北宜城縣編印</h3> <h3>中國文史出版社</h3> <h3>   以上實物圖片本人收藏</h3><h3>下文“最愛歷史”原創文章:網上資料</h3> <h3> 1940年5月23日湖北宜昌城,10萬軍民聚集在宜昌城內外,這一天,他們齊聚宜城內外,為一位殉國的將軍十里送行。<br></h3><h3>這是將軍殉國的第七天,中國人心目中的頭七,招魂之日。</h3><h3>戰火仍在延續,日軍的飛機反復在宜昌城上空盤旋,隨時有轟炸人群的可能,但10萬軍民不為所動,依然堅持送將軍最后一程。</h3> <h3>1940年,宜昌市民護送張自忠靈柩上船</h3><h3>他們所護送的,是7天前,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戰場上壯烈殉國的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上將、張自忠將軍。</h3><h3>日軍似乎也很配合,盡管戰機幾次低空盤旋,但他們并未轟炸為張自忠送葬的隊伍。</h3> <h3>就在幾天前的日軍廣播中,以往傲慢自大的日軍電臺廣播,也以崇敬的語調播送了他們對于這位敵軍將領的尊敬:“張自忠令以臨危不驚、泰然自若之態度與堂堂大將風度,從容而死,實在不愧為軍民共仰之偉丈夫。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并將遺骸莊重收斂入棺。”</h3><h3>這是一位連最殘酷的敵手、兇暴成性的日軍,都為之脫帽致敬的絕代勇將:張自忠。</h3><h3>人如其名:張自忠</h3><h3>張自忠,字藎忱,人如其名,一位縣令之子出身的公子哥,見時代動蕩、民族危亡而投筆從戎,用了26年時間,從最低級的士兵,一步步做到上將,最終以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仍然親自帶兵主動出擊日寇,最終陣亡于湖北襄陽,成為二戰時期,盟軍中陣亡軍銜最高的將領。</h3><h3>很多人說,身為上將和集團軍的總司令,張自忠本不必死,可他不畏戰火、主動迎敵、處處尋死,命運,或許從他取名的時候就已注定好了:自忠、藎忱,這是一位名字早已決定命運的悲情將軍、無畏將軍。</h3> <h3>家境優越的張自忠,青年時便棄筆從戎,立志報效祖國</h3><h3>就在殉國的前一年,1939年,在返回重慶述職時,張自忠就在接受《大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張自忠決不是韓復榘(因不戰而退被殺),他日流血沙場,馬革裹尸,你們始知我取字‘藎忱’之意!”</h3><h3>將軍無愧此言。</h3><h3>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張自忠生于山東臨清,他的父親張樹桂,曾任江蘇省贛榆縣正堂(縣令),在兄弟七人中,張自忠排行第五。張自忠16歲時,父親身亡,此后他由私塾轉入山東臨清高等小學堂讀書,隨后又轉入天津法政學堂、濟南法政專門學校。</h3><h3>當時正值清末民初亂世,目睹國家內憂外患,張自忠遂與幾位同學一起,相約效仿班超棄筆從戎報效祖國,在當時,以武興國的風氣流行,此后,這位出身優越的官宦子弟,從最底層的士兵開始做起,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此后又協助馮玉祥訓練軍兵,以治軍嚴格、號令嚴明著稱,由于號令嚴酷,也被士兵們稱為“張扒皮”1929年,張自忠升任西北軍第六師師長,有一次一個營長侵吞士兵存款,張自忠查實后,立即集合全師干部,當中責打了這個營長200軍棍,并撤職鐐押,他斥責這個營長說:“錢是爹,爹是王八蛋,見了錢連爹都不要了!你今天喝兵的血,明天兵就要吃你的肉!”</h3><h3>盡管治軍嚴酷,但張自忠對士兵卻非常關心親善,他經常在深夜巡視士兵寢室,幫士兵蓋被子,每逢星期天,他還經常拿錢和吃喝的物品,給軍隊里受傷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們穿著一樣的軍服,吃著一樣的大鍋飯,從來不開小灶,也推著一樣的小平頭。為了磨練部隊意志,他甚至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帶頭脫掉大衣,并要士兵們也跟著他一起進行雪地行軍訓練,也因此,張自忠的部隊以“將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稱,在抗戰中更是奮勇殺敵、從不畏縮。</h3><h3>殺敵報國蒙冤屈</h3><h3>由于治軍嚴明、訓練有方,1933年,張自忠的部隊在長城抗戰中開始展露雄風。</h3><h3>1933年,當時日寇占領東三省后,又以主力進犯河北,當時改任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師長的張自忠,帥軍在長城喜峰口、遵化三屯營一帶與日軍激戰達三個月之久,取得喜峰口大捷等重要勝利,這是張自忠人生中對日作戰的第一次重大戰役。</h3><h3>隨著戰況推進,由于主要戰線都被突破,二十九軍最終無奈撤離戰場,國民政府隨后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雙方停戰,日軍開始逼近北平。張自忠的老部將董升堂回憶,忍痛撤兵之夜,當地的父老兄弟跪地挽留,抱住張自忠的腿痛哭挽留,張自忠也痛哭流涕的說,“你們暫到山區躲避躲避,我們將來還要回來的!”</h3> <h3>▲北平時期頂受漢奸罵名的張自忠</h3><h3>盡管長城抗戰不屈不撓,但中日的矛盾也在進一步激烈衍化,當時,二十九軍仍部分控制著北平周邊,與日軍形成對峙之勢。</h3><h3>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盧溝橋抗戰后,二十九軍決定戰略轉移離開北平,軍長宋哲元在撤退之際,要求張自忠留下先擔任北平市長與日軍進行周旋,對此張自忠也知道將背負與敵通媾的罵名,臨別前,張自忠留著眼淚跟準備辭任北平市長的秦德純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h3><h3>但外界并不知張自忠奉了密令要留下與敵周旋,當時國內的報紙中,紛紛責罵張自忠乃是無恥漢奸,報紙更是將其稱為“張逆自忠”,學生們更是組隊,號稱要捉拿漢奸張自忠,為了洗刷這個罪名,張自忠忍辱負垢,最終秘密潛逃離開日軍監控,南下向蔣介石匯報北平戰守經過。</h3><h3>通曉事況經過的蔣介石,隨后安慰了張自忠,并在1938年任命他出任五十九軍軍長,在得以返回部隊后,張自忠面對這支他親自訓練出來的部隊官兵痛哭失聲:“(我)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乃與大家共尋死所!”當時全軍官兵感覺背負污名,都一起泣不成聲。</h3><h3>重上戰場殺日寇</h3><h3>返回部隊后,張自忠隨后率領部隊不停參加抗戰,先是在1938年的臨沂戰役中率部馳援友軍,一日夜馳180余里,在鏖戰七晝夜后最終擊潰日軍,為國軍主力隨后進行的臺兒莊大捷奠定基礎;</h3><h3>在取得臺兒莊大捷后,國軍主力又迅速轉移,張自忠所部負責殿后,他且戰且走,自己則堅持走在部隊的最后面,當時營長以上的軍官都配有戰馬,張自忠命令將自己的戰馬以及所有軍官的戰馬全部騰出載運傷兵和物資,他自己作為軍長則一路徒步行軍,乃至腳破血流,都堅持不騎馬、不坐車。</h3><h3><br></h3> <h3>張自忠在視察軍士</h3><h3>1939年,張自忠在鄂西鐘祥戰役中,面對日軍三個師團的來襲,又大破日軍于田家集,擊斃日寇2名聯隊長,擊傷敵軍1名旅團長,致使日寇狼狽潰逃,為國軍贏得鄂北大捷。</h3><h3>當時,張自忠已升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屬下有多支部隊與他原先并非舊部,但張自忠每次打仗,卻堅持將自己的子弟兵安排在最前線進行沖殺,自己則堅持上最前線領兵打仗,鄂西大戰中戰況最激烈時,他所在的司令部的瓦房瓦片都被日軍的炮彈所震碎,張自忠卻仍然堅持指揮不肯撤退。</h3><h3>壯志表懷決報國</h3><h3>1939年8月,張自忠返回重慶述職,在重慶期間,他特地去探望了他的老長官、西北軍的創始人馮玉祥,當時,在此前與蔣介石的中原大戰落敗后,馮玉祥便已在軍隊中失勢賦閑,但張自忠并不避諱,仍然前往探望老長官。</h3><h3>臨走前,張自忠本已告辭,突然他又折返回來,在馮玉祥面前跪了下來,重重地磕了一個響頭,張自忠習慣叫馮玉祥“先生”,即使馮玉祥失勢后,張自忠當時已身為國軍三十三集團軍的總司令,他也仍然流著眼淚如此稱呼道:</h3><h3>“先生,不管槍不如人,炮不如人,人不如人,我總要拼命的干一場,作一個榜樣給人看。看我一定盡我所有的力量,報效國家,不給先生丟臉。活著我也要活一個樣子,死也要死個樣子。我覺得我越走越光明。先生你看著,我一定要這么辦。”</h3><h3>張自忠當時淚流滿面,這讓馮玉祥感慨不已。一年后的1940年,在張自忠壯烈殉國后,馮玉祥向外界回憶起張自忠跟他的這次往事,唏噓中感慨,無意中竟成了他跟張自忠的永別。</h3><h3></h3><h3>對于自己的宿命,張自忠在精神深處早已做好了以身殉國的志愿,他的許多老部下回憶,張自忠經常在部隊中公開演講表示:</h3><h3>“誰都可以敗,唯獨我張自忠不能敗;別人污蔑我,我也要用死來一表清白!我們為國殺敵,就看看我們將來戰死在哪個地方!”</h3><h3>生命最后一戰:領軍赴死的總司令</h3><h3>1940年5月,將軍生命中的最后一戰,終于到來了。</h3><h3>當時,抗戰已進入相持階段,國民政府退守重慶,日軍為了進攻重慶,從1939年開始便連續進攻襄陽、鄂西一帶,以求攻占襄陽一帶后,再溯漢江直上陜西南部,然后轉攻重慶。</h3><h3>1940年4月,日軍再次進犯襄陽,為了粉碎日寇的陰謀,每次大戰必上前線的張自忠決定,自己親自領軍迎擊日寇。5月1日,張自忠親筆給三十三集團軍的各部隊和將領寫信昭告:</h3><h3>“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h3><h3>5月6日夜,就在帶軍臨行出發前,張自忠特地寫了封信給了他的老戰友、三十三集團軍的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的馮治安:</h3><h3>“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D(師)、179D(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179 D(師)、38 D(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h3><h3>以上,就是張自忠留下的最后兩封書信,而這,也成了他的遺書。</h3> <h3>張自忠寫給馮治安的最后書信</h3><h3>5月7日,盡管李宗仁等人勸說張自忠留居后方指揮,但迫于日軍推進迅速、形勢緊急,張自忠仍然決定親帥手下僅有的2000多士兵主動出擊日寇,戰斗持續了整整16天,作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始終率領部隊不斷推前,主動尋找機會殲敵,并一次次拒絕了上級和屬下要求他回退后方的建議。張自忠離死亡,越來越近,但他始終未曾退縮。</h3><h3>5月16日,日軍從截獲的電報和國軍俘虜口中,獲悉國軍有高級將領正在南瓜店一帶指揮作戰,日軍隨即調集飛機和重兵,猛烈轟炸我方陣地,而三十三集團軍屬下的七十四師主力也受到很大損失,彈藥即將殆盡,部隊隨即電話詢問張自忠可否先行退卻,張自忠隨即回答道:</h3><h3>“現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正是軍人殺敵報國之時,子彈打完了,要用刺刀殺,刺刀斷了,要用拳頭打,用牙齒咬。”</h3><h3>張自忠誓死不退,并要求部隊嚴守陣地阻擊日軍。</h3><h3><br></h3> <h3>▲張自忠題字:為民族爭生存而奮斗</h3><h3>5月16日上午11時許,三十三集團軍的警衛團陣地被日軍突破,張自忠右臂也中彈受傷,但他仍堅持來回巡視進行現場督戰,在此千鈞一發之際,部下們火速建議張自忠迅速撤退,都被張自忠嚴詞拒絕;</h3><h3>激戰到中午時,三十三集團軍左右兩翼的兩個團兵力相繼被擊潰,日軍已對司令部形成了三面合圍。</h3><h3>當時,張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已幾乎全部戰亡,他身邊僅剩下幾十名警衛人員,由于張自忠平日對待官兵非常寬厚,因此即使到了最危難的時刻,將士們也仍然誓死保衛著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這更加引起了日寇的注意,加緊了圍攻。盡管仍有最后一面山路可退,可張自忠依然堅持正面抗擊日軍,不肯離開戰場。</h3><h3>張自忠的副官馬孝堂,也陪伴張自忠將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h3><h3>在被日軍連刺帶砍了九下刺刀,腦殼都被砍開的情況下,勇毅的馬孝堂仍然堅持存活了數日,臨死前,馬孝堂向救助他的國軍官兵們,講述了張自忠生命最后的時刻。</h3><h3>這是5月16日下午:</h3><h3>“總司令猛然前撲,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顯然是被炮彈碎片炸傷了。與此同時,參謀處吳處長也受傷了。到了十里長山,(張自忠)還在指揮,接著左臂也在流血!但是總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圓睜,大聲呼喊著,指揮著。”</h3><h3>隨后,張自忠右胸也中彈了,鮮血噴涌而出。</h3><h3>“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濕透了襪腳。我見總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噴血,總司令脫了上衣軍裝,讓我給他裹傷。血如泉涌,濺上了我的臉和全身。我剛包扎完傷口,敵人就一窩蜂上來了!總司令命我快走開,還說,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心里都平安······”</h3><h3>危亡之際,可將軍仍然未曾屈服。</h3><h3>對于張自忠將軍的陣亡過程,侵華日軍在《231聯隊史》中也進行了記載:</h3><h3>“第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沖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沖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站起來,眼睛死死盯住藤岡。當沖到距這個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出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h3><h3>這時背后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h3><h3>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心起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h3><h3>在刺死張自忠后,日軍感覺到這個“臨死前還猛站起來、混身是血的大個子軍官”可能來歷不凡,隨后他們從張自忠身上,搜出了一把刻著“張自忠”三個字的鋼筆。可他們仍然不敢相信,這竟然會是一位敵軍的總司令。</h3><h3><br></h3> <h3>▲80年代后重建的張自忠殉難紀念碑</h3><h3>戰斗結束后,日軍231聯隊長橫山武彥隨即命令,將張自忠遺體用擔架抬往戰場以北20余里的陳家集,隨后由與張自忠相識的師團參謀長專田盛壽親自核驗。日軍資料記載“專田盛壽舉著蠟燭久久注視張自忠的面頰,突然悲戚地說,‘沒有錯,確為張君。’在場者先是歡呼,繼而是一陣鴉雀無聲的肅穆。”</h3><h3>對于這位敵軍的高級將領,日本人也給予了張自忠非常的尊重。隨后日軍39師團長官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張自忠的遺體擦洗干凈,然后命人從戰場附近的木匠鋪里,為張自忠趕制了一口棺材入殮,并葬在十里長山的陳家祠堂后面的一個土坡上,墳上立一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h3><h3>噩耗傳開后,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回張自忠將軍的尸體,最終經增援的38師官兵浴血奮戰,將張自忠的遺體搶運回到后方,因此也有了本文開頭,宜昌十萬市民為將軍送行的感人場面。</h3><h3>事后經檢視,張自忠將軍全身共有8處傷口,其中炮彈傷2處,刺刀傷1處,槍彈傷5處;其中右肩、右腿為炮彈傷,腹部刺刀傷,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額各中一彈。由此可以想見,即使在身中多彈、血流噴涌的最后時刻,將軍面對日本兵仍然猛然躍起、無畏面對的可歌可泣場景,許多年來,每每看到這段日本兵的回憶,我的眼淚就老是止不住,老在眼眶里打轉。</h3><h3>將軍身后多寂寞 殉國英雄終聞名 </h3><h3> 5月28日,張自忠靈柩被運到重慶朝天門碼頭后,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并登上輪船,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h3> <h3>▲1940年,蔣介石祭拜張自忠,后面一度泣不成聲</h3><h3>隨后,蔣介石親自扶靈,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也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h3><h3>張自忠死時,年僅49歲。兩個月后,張自忠的夫人李敏慧聽聞噩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李敏慧死后,馮玉祥親自出面,安排將張自忠、李敏慧夫婦二人一起合葬在重慶梅花山麓。</h3><h3><br></h3> <h3>▲張自忠(左)死后,其夫人李敏慧(右)悲痛絕食七日而死</h3><h3>1941年,在張自忠犧牲的十里長山下,將士們為他建立了一座紀念碑,并在山下為2000多殉國的官兵們也建立了公墓,三十三集團軍的將士們在以后抗戰的歲月里,總是唱著他們的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而蔣介石也為張自忠題詞:</h3><h3>“一戰于淝水,再戰于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于隨棗宜,終換得馬革裹尸還!”</h3><h3>毛澤東則為張自忠題詞:</h3><h3>“盡忠報國”。</h3><h3>張自忠殉國后,他家里多了一個儀式,每天早上9點,張自忠的長子張廉珍就會帶著全家人一起,面對父親的遺像,誦讀家訓三次,并默思十分鐘。家訓有三句話,</h3><h3>“祖祖孫孫莫忘七七;祖祖孫孫莫忘五一六;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h3><h3>“七七”指的是七七事變,“五一六”指的是張自忠將軍殉國的日子。</h3><h3>1949年后,張自忠家里的悼念儀式被迫中止了。張自忠的女兒張廉云在工作中,要填寫家庭出身,上級領導對她說,你父親張自忠是大軍閥、反革命,家庭出身,你就寫“軍閥”吧。</h3><h3>文革中,張自忠在重慶的墳墓也被破壞。</h3><h3>1967年,張自忠的孫子張慶成有一次趁著出差,偷偷跑去看爺爺的墳墓,發現張自忠的墓碑已經被推倒,斜倚在香臺上,墓周圍長滿了荒草;后來,張自忠的另外一位孫子張慶安又偷偷跑去看爺爺的墳墓,他跪在祖父張自忠的墳前痛哭,他還記得“怕人聽到,聲音很小”。那哭聲,像連串的咳嗽聲。</h3> <h3>文革中,張自忠的墳墓一度被破壞</h3><h3>1970年,為了保護張自忠最后的遺物,張自忠的七弟張自明,將將軍所有的遺物交給了張慶安,并囑咐他連夜離開北京,當晚,張慶安踩著結冰的路面,緊緊抱著那個皮箱就奔向了火車站。</h3><h3>張慶安回憶,當時火車上到處是來北京串聯的紅衛兵,一路上,他緊緊抱著皮箱,不敢和周圍的乘客搭話,甚至不敢和別人對視,只為了能緊緊守護住他的祖父,這位曾經為國家捐軀殉國的將軍最后的遺物。</h3><h3>背負著軍閥家屬的巨大壓力,張自忠的子孫們一直在惶恐中茍且存生,一直到1982年,國家民政部終于來了一紙批文,批準張自忠將軍,從“軍閥”轉認為“革命烈士”。</h3><h3>這位捐軀殉國的將軍,至此,才得到了大陸官方的正式承認。</h3><h3>聲明:本文為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原創文章,如需轉載須在顯眼處標明出處,違者必究!</h3><h3>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h3><h3>閱</h3> <h3>聲明:本文為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原創文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川市| 牡丹江市| 广南县| 千阳县| 文成县| 五家渠市| 江口县| 突泉县| 津市市| 那曲县| 大港区| 秦皇岛市| 奉新县| 嘉鱼县| 广南县| 贵州省| 芦山县| 凤庆县| 林芝县| 临夏县| 堆龙德庆县| 安仁县| 远安县| 文昌市| 福鼎市| 遂川县| 广丰县| 武城县| 建阳市| 阿尔山市| 赤峰市| 无极县| 盈江县| 田林县| 尚义县| 会理县| 肥西县| 娱乐| 柞水县| 宜城市|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