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為了紀念長征,我特地從網上搜索并下載了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編輯、制作了《紅軍長征中十大歷史事件的故事》的美篇。</h3><h3><br></h3><h3>兩萬五千里的紅軍長征路程,環境艱辛惡劣,紅軍戰士都走過來了,還有什么可以難倒他們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發生的十大歷史事件的故事。</h3> <h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h3><h3><br></h3><h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h3><h3><br></h3><h3>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h3> <h3>長征,是用生命寫就的英雄史詩;</h3><h3><br></h3><h3>長征,是人類精神堅定無畏的象征。</h3><h3><br></h3><h3>十個歷史事件,十段永恒傳奇。</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戰</font></h3><h3><br></h3> <h3>這是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戰。<br></h3><h3><br></h3> <h3>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25個師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布下絕殺之陣,等待著一個多月中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h3><h3><br></h3> <h3>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界首防線,拉開了湘江血戰的序幕。</h3> <h3>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5晝夜,終于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之東的企圖。然而,掩護主力的紅5軍團34師、紅3軍團18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是役后,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人。</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二:遵義會議</font></h3> <h3>湘江血戰后,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紅軍最終放棄了到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h3><h3><br></h3> <h3>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義原黔軍師長柏輝章公館的二層小樓里,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項決定。會后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統一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的核心地位。</h3><h3><br></h3> <h3>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4年來,首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font></h3><h3><br></h3> <h3>3萬:40萬。紅軍和國民黨軍隊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對比,達到了長征以來之最。</h3> <h3>重重困難中,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上演了我軍軍史上的精彩一幕:
一渡赤水,作勢北渡長江卻回師黔北;
二渡赤水,紅軍回師向東,利用敵人判斷紅軍將要北渡長江的錯覺,5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
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蔣介石向川南調集重兵之時,紅軍已從敵人間隙穿過;
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陽,趁坐鎮貴陽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之際,紅軍又入云南……。<br></h3> <h3>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戰中,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當來訪的二戰名將蒙哥馬利贊譽毛澤東指揮的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時,毛澤東說,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font></h3> <h3>1935年4月6日,中央紅軍直逼貴陽,坐鎮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而正當云南孫渡縱隊急忙入黔救駕時,紅軍卻反向穿插,乘虛進軍云。</h3> <h3>昆明告急,蔣介石從金沙江防線回撤三個團。滇西北金沙江沿線成了幾乎不設防的地帶。4月29日,紅軍虛晃一槍繞過昆明,兵分三路,直撲金沙江。</h3> <h3>5月3日,紅軍奪取皎平渡,靠著找到的7條小木船和當地36名各族船工順利渡江,跳出了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五: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font></h3> <h3>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為精彩的經典之戰: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h3> <h3>5月24日夜,紅軍先頭部隊1團突然出現在大渡河安順場渡口,并奪取一條木船。翌日9時,營長孫繼先率領17勇士奇跡般強渡成功。</h3> <h3>然而,水急船少,紅軍無法迅速通過。</h3><h3>安順場北320里外的瀘定橋成了唯一通道。</h3><h3>紅2師4團于5月29日6時趕到瀘定橋。</h3> <h3>此刻,瀘定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16時整,由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成的突擊隊,踩著搖晃的索鏈向對岸沖去,一個隊員倒下了,后面的仍奮勇向前……至19時,紅4團擊潰川軍,一舉占領了瀘定城。</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六:突破臘子口</font></h3> <h3>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險,周圍群山聳立,峽道寬僅8米。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寬的木橋可通行。山后,敵人三個團縱深部署,企圖堵死紅軍北上之路。</h3> <h3>1935年9月16日下午,紅軍先鋒紅4團向天險發起沖鋒。由于峽口太窄,兵力無法展開,從下午攻到半夜,連續十幾次沖鋒都告失敗。</h3> <h3>關鍵時刻,一個外號叫“云貴川“的苗族戰士毛遂自薦,第一個攀上絕壁,把突擊隊員悄悄帶到敵人背后……</h3> <h3>拂曉,紅色的戰旗插上臘子口,北上通道打開了。</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七:直羅鎮大捷</font></h3> <h3>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蔣介石企圖以3倍于紅軍的兵力,將中央紅軍、陜北紅軍以及先期到達的紅25軍一起消滅。</h3> <h3>如何站穩腳跟?黨中央和毛澤東經過認真分析,決定在陜北富縣縣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羅鎮布下口袋陣。</h3><h3><br></h3> <h3>1935年11月20日,國民黨東北軍先頭部隊第109師在飛機掩護下,進入直羅鎮。同時,第106師、111師也進入直羅鎮西北地區。</h3> <h3>21日拂曉,戰斗打響。紅1軍團自北、西北、東北方向,紅15軍團自南、西南、東南方向,同時發起進攻。至24日上午,紅軍殲敵一個師又一個團,擊斃第109師師長牛元峰,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西北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八:血戰獨樹鎮</font></h3> <h3>1934年11月26日,孤軍遠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紅25軍在河南方城獨樹鎮突然遭到國民黨步兵和騎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擊。</h3><h3><br></h3><h3>當時風雨交加,能見度較低,衣服單薄、手腳凍僵的紅軍戰士立時陷入被動。大多數戰士的槍都沒能打響一一寒冷的天氣,早已把槍栓凍結。</h3><h3><br></h3><h3>危急時刻,軍政治委員吳煥先手持大刀帶頭沖入敵陣……直至副軍長徐海東帶領石梯隊跑步趕到,才擊退強敵突出重圍。</h3><h3><br></h3><h3>獨樹鎮戰斗是決定紅二十五生死攸關的一場血戰,紅二十五軍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數次擊敗兵力高于自己數倍的重敵,粉碎敵人妄圖將紅二十五軍圍殲于長征路上的險惡意圖,并保存了紅軍力量。</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九:激戰嘉陵江</font></h3> <h3>1935年初,為了向川西、甘肅邊界發展,配合中央紅軍在云、貴、川的作戰,紅四方面軍發起了強渡嘉陵江戰役。</h3><h3><br></h3> <h3>3月28日晚,擔任渡江主攻部隊的30軍在四川蒼溪縣塔山灣主渡口強渡,撕開了四川軍閥的西岸防守。與此同時,31軍、9軍也分別在鴛溪口和閬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h3> <h3>歷時24天的渡江作戰,紅四方面軍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達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各二三百里的廣大地區,殲敵一萬余人。</h3> <h3><font color="#ed2308">歷史事件之十:轉戰烏蒙山</font></h3> <h3>1935年11月19日,紅2、6軍團近1.7萬人從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開始長征。</h3><h3><br></h3> <h3>1936年2月下旬,紅2、6軍團向安順地區轉移,因敵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向烏蒙山北麓前進。</h3> <h3>3月2日至29日,紅2、6軍團在威寧、鎮雄、昭通、彝良一帶的烏蒙山區進行了千里大遼回,與10倍與已的敵人展開回旋戰,并在以則河、得章埧等戰斗中,給圍追堵截之敵以沉重打擊。</h3> <h3>之后,紅2、6軍團迅速移師云南,于4月下旬順利渡過金沙江北上。</h3> <h3>爬雪山、過草地中央紅軍占領瀘定城后繼續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敵人蘆山、寶興防線,隨后翻越了長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紅軍好多人以前從未見過大雪山,更不用說爬了。一開始見到雪山,覺得非常壯觀。白雪皚皚,一片銀色,雪連天,天連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來,卻一點也不覺得美了。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夾金山。</h3><h3><br></h3><h3>總之,夾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山。鳥兒都飛不過去,人最好是別靠近它,但無畏的紅軍卻偏偏要與命運抗爭。</h3><h3><br></h3><h3>到了夾金山的跟前,從山下就可看到覆蓋山頂的大雪,而且看上去這一大片一大片的積雪并不遠。開始人們根本意識不到要爬這么高。數月行軍,糧食不足,人也筋疲力盡。爬雪山起初似乎還很順利,后來突然進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人們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來,渾身無力,有的就這樣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了。</h3><h3><br></h3><h3>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于翻過幾座大雪山,在北進途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后,總兵力達10萬余人,士氣高昂。但張國燾卻以種種借口延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權力。為維護紅軍的團結,黨中央于7月18日發出通知,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隨后又對紅軍序列進行了一系列調整。<br></h3> <h3>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后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后,走左翼行軍路線。</h3> <h3>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陜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伴L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 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辟的總結。</h3> <h3>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h3><h3><br></h3><h3>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里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h3><h3><br></h3><h3>惠于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于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h3> <h3><font color="#ed2308"> 七律·長征</font></h3><h3> 毛澤東</h3><h3><font color="#ed2308">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寻甸|
惠东县|
崇义县|
界首市|
兰西县|
饶阳县|
临海市|
中超|
滨海县|
图们市|
芮城县|
米泉市|
钟祥市|
多伦县|
五河县|
鱼台县|
黎平县|
崇礼县|
获嘉县|
沂水县|
东源县|
托里县|
扬中市|
荥经县|
达孜县|
海林市|
青川县|
乌鲁木齐市|
陈巴尔虎旗|
乡城县|
龙口市|
巨鹿县|
滕州市|
铁岭县|
弥勒县|
巴彦淖尔市|
休宁县|
封丘县|
新竹县|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