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010101">古今中外,凡到過萬里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guī)模和艱巨工程。泱泱大國展風(fēng)范,巍巍中華鋪錦繡!古人真是偉大!在這種陡峭的山崖上是怎么上去修的軍事防御工程?</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攝影師拍攝到部分萬里長城,這些城墻大多沿山嵴建造。展示了萬里長城的春、夏、秋、冬四季與清晨、上午、下午、黃昏等四時,古跡斑駁的城墻讓這段照片令人無不感到驚奇……</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萬里長城,氣勢磅礴</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極目遠眺,山巒起伏</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雄偉壯觀,人間奇跡</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獨一無二,舉世無雙</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崇山峻嶺,綠樹環(huán)抱</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穿過草原,跨越沙漠</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一條巨龍,屹立東方</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人類巨著,中華之魂</font></b></h3><h3></h3> <h3><b><font color="#010101">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性工程。長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guān)于長城的典故。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guān)堡和相關(guān)設(shè)施等長城遺產(chǎn)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如今登上長城,長輩會說,長城之所以這么牢固,是因為修筑時,用了成千上萬的尸體打地基。</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7-8世紀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長城修筑的歷史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xù)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jù)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長城以自衛(wèi)。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qū) 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滅了六國諸侯,統(tǒng)一了天下,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紛爭的局面,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一國家的大業(yè)。為了鞏固統(tǒng)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chǎn)的安定,防御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chǔ)之外,還增筑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余里”,從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tǒng)治著中原地區(qū)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 都不同規(guī)模地修筑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guī)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們都不在一個位置上。從修筑長城的統(tǒng)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為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guī)模的長城修筑,但后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 長城的防御工程體系綿延萬里的長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guān)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tǒng)層層指揮、節(jié)節(jié)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shè)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qū)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guān),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zhèn)”,每鎮(zhèn)設(shè)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zé)所轄軍區(qū)內(nèi)的防務(wù)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qū)的防務(wù)。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zhèn)城內(nèi),其余各級官員分駐于衛(wèi)所、營城、關(guān)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nèi)。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時就總結(jié)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jīng)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jù)。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結(jié)構(gòu)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chuàng)造了許多種結(jié)構(gòu)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jié)構(gòu);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筑的結(jié)構(gòu),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chuàng)造,在今甘肅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和新疆境內(nèi)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長城的城墻是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jù)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筑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jié)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墻”和“劈山墻”的辦法,在居庸關(guān)、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qū)的長城城 墻,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墻頂寬約四五米。在城墻頂上,內(nèi)側(cè)設(shè)宇墻, 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cè)一面設(shè)垛口墻,高2米左右,垛口墻的上部設(shè)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墻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墻,以抵抗萬一登上城墻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diào)任薊鎮(zhèn)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墻頂上設(shè)置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御功能極大的加強。</font></b><br></h3> <h3><b>關(guān)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jù)點。關(guān)城設(shè)置的位置至關(guān)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guān)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guān)城有大有小,數(shù)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guān)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guān)、黃崖關(guān)、居庸關(guān)、紫荊關(guān)、 倒馬關(guān)、平型關(guān)、雁門關(guān)、偏關(guān)、嘉峪關(guān)以及漢代的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等。有些大的關(guān)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guān),如山海關(guān)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guān)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統(tǒng)。有些重要的關(guān)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guān)除本關(guān)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guān)三道關(guān)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guān)最重要的前哨防線。</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御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shè)施。烽火臺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筑的時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信息很科學(xué)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煙、舉火數(shù)目的多少來加以區(qū)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shù)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十分迅速了。關(guān)于烽火臺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回路轉(zhuǎn)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于看見和傳遞。烽火臺在漢代曾經(jīng)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jié)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yīng)馬匹糧秣等服務(wù)。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shè)烽臺、亭燧而不筑墻的,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性。<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萬里長城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也是祖先留給后人最神奇的建筑。
堪稱是人間的奇跡。</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xiāng)
你知道長城有多長?
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guān)的冷月
它一頭連著華夏兒女的心房
都說長城內(nèi)外百花香
你知道幾經(jīng)風(fēng)雪霜?
凝聚了千萬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萬里山河一輪紅太陽</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太陽照 長城長
長城他雄風(fēng)萬古揚
太陽照 長城長
長城他雄風(fēng)萬古揚
你要問長城在哪里
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綠軍裝
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xiāng)
你知道長城有多長?
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guān)的冷月
它一頭連著華夏兒女的心房
都說長城內(nèi)外百花香
你知道幾經(jīng)風(fēng)雪霜?
凝聚了千萬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萬里山河一輪紅太陽</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太陽照 長城長
長城他雄風(fēng)萬古揚
太陽照 長城長
長城他雄風(fēng)萬古揚
你要問長城在哪里
它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font></b><br></h3> <h3><b>《長城》</b></h3><h3><b>【唐】汪遵</b></h3><h3><b>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b></h3><h3><b>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b></h3> <h3><b>《清平樂·六盤山》</b></h3><h3><b>毛澤東</b></h3><h3><b>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b></h3><h3><b>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b></h3><h3><b>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fēng)。</b></h3><h3><b>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b><br></h3> <h3><b>《登長城》</b></h3><h3><b>【唐】李益</b></h3><h3><b>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b></h3><h3><b>有日云長慘,無風(fēng)沙自驚。</b></h3><h3><b>當今圣天子,不戰(zhàn)四夷平。</b><br></h3> <h3><b>《飲馬長城窟》</b></h3><h3><b>【南北】沈約</b></h3><h3><b>介馬渡龍堆,涂縈馬屢回。</b></h3><h3><b>前訪昌海驛,雜種宼輪臺。</b></h3><h3><b>旌幕卷煙雨,徒御犯冰埃。</b><br></h3> <h3><b>《統(tǒng)漢烽下》</b></h3><h3><b>【唐】李益</b></h3><h3><b>統(tǒng)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b></h3><h3><b>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zé)o人空月明。</b><br></h3> <h3><b>《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b></h3><h3><b>【唐】武元衡</b></h3><h3><b>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zhàn)年年簫鼓喧。</b></h3><h3><b>云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b><br></h3> <h3><b>《經(jīng)檀道濟故壘》</b></h3><h3><b>【唐】劉禹錫</b></h3><h3><b>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b></h3><h3><b>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b><br></h3> <h3><b>《杞梁墓》</b></h3><h3><b>【唐】汪遵</b></h3><h3><b>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b></h3><h3><b>南鄰北里皆孀婦,誰解堅心繼此來。</b><br></h3> <h3><b>《聽箏》</b></h3><h3><b>【唐】張祜</b></h3><h3><b>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b></h3><h3><b>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風(fēng)。</b><br></h3> <h3><b>《古筑城曲》</b></h3><h3><b>【宋】陸游</b></h3><h3><b>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b></h3><h3><b>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b><br></h3> <h3><b>《至廣州第七十七》</b></h3><h3><b>【宋】文天祥</b></h3><h3><b>南方瘴癘地,白馬東北來。</b></h3><h3><b>長城掃遺堞,淚落強徘徊。</b><br></h3> <h3><b>《送邢郎中赴太原》</b></h3><h3><b>【唐】姚合</b></h3><h3><b>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b></h3><h3><b>如今并州北,不見有胡兵。</b></h3><h3><b>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b></h3><h3><b>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b><br></h3> <h3><b>《阮公體》</b></h3><h3><b>【唐】徐晶</b></h3><h3><b>秦王按劍怒,發(fā)卒戍龍沙。</b></h3><h3><b>雄圖尚未畢,海內(nèi)已紛拏。</b></h3><h3><b>黃塵暗天起,白日斂精華。</b></h3><h3><b>唯見長城外,僵尸如亂麻。</b><br></h3> <h3><b>《過八達嶺有感 》</b></h3><h3><b>【明】熊偉</b></h3><h3><b>烽火恰傳邊警至,鼓笳空奏凱歌還。 </b></h3><h3><b>誰知點點魚臺血,灑向秋閨作淚斑。</b><br></h3> <h3><b>《登萬里長城》</b></h3><h3><b>【清】康有為</b></h3><h3><b>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b></h3><h3><b>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b><br></h3> <h3><b>《七絕·偕登長城遠眺》</b></h3><h3><b>李祚忠</b></h3><h3><b>飛行峻嶺勢如龍,躍上同登向碧空。</b></h3><h3><b>身處高臺皆好漢?云山萬里變無窮!</b><br></h3> <h3><b>《長城》</b></h3><h3><b>貴谷子</b></h3><h3><b>長城古老長城長,黃河原始黃河黃。</b></h3><h3><b>山巒疊蜒連瀚海,高視睨步接險崗。</b></h3><h3><b>抗擊敵寇贊歷史,孟姜女子悲典故。</b></h3><h3><b>千年萬年皆風(fēng)景,人民心中是國魂。</b><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江都市|
彩票|
尤溪县|
屏边|
谢通门县|
平乐县|
东源县|
浦东新区|
桑植县|
措勤县|
和龙市|
兰州市|
卢龙县|
鹰潭市|
桂林市|
稻城县|
若羌县|
平顺县|
灌云县|
安丘市|
焦作市|
阳东县|
湖州市|
梧州市|
清流县|
东乌珠穆沁旗|
朝阳区|
汽车|
太和县|
云和县|
逊克县|
黎城县|
尖扎县|
大理市|
册亨县|
乐山市|
罗山县|
靖安县|
闵行区|
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