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莆田市涵江區革命遺址通覽

陳志偉

<h3><font color="#ed2308">巜福建省革命遺址通覽》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總第14卷),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font></h3> <h3>共青團涵江區委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蒼然社區宮下路156號原涵江中學(即莆田六中舊校門門樓)。</h3> <h3>現狀</h3> <h3>莆田時事研究會舊址霞徐新宮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新宮里14號</h3> <h3>文墨齋書店交通站遺址位于涵江區涵西街道前街社區原遠東巷8-9號。</h3> <h3>涵江聯絡站舊址位于涵江區涵西街道蘿目田23號</h3> <h3>抄砸陳湖泉豆餅行遺址位于涵江區涵西街道南宮口路122-136號(即宮口河)</h3> <h3>奇襲涵江交通銀行遺址位于涵江區涵西街道保尾路23號。</h3> <h3>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蔡氏宗祠位于涵江區梧塘鎮沁后村過山自然村。</h3>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9日下午實地拍攝</p> <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蔡氏宗祠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梧塘鎮沁后 村過山自然村。</p><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學創辦于 1910 年,是莆田早期新式小學之一。1929 年,中共莆田地方組織在該校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同年秋,蔡拱 北接任校長后,在該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負責接待護送往來的 革命同志、傳遞情報等任務,是山區與平原之間的重要聯絡站。 1930 年秋,蔡文煥接任校長后,該校黨的活動更加頻繁。同年底, 外坑蘇區反“圍剿”斗爭失敗后,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巡視員兼莆 屬特委書記鄧子恢率隊在外坑鄉蘇維埃政府主席馬備領路下,轉 移到白沙東度老區王紀修家,再由王紀修派紅軍戰士護送到沁后 省三小學交通站。同年 12 月 29 日,鄧子恢在該校召開中共莆屬 特委擴大會議,決定撤銷紅軍第 2 支隊,張威等 4 位軍事干部回 閩西蘇區。莆田工作由王于潔、蔣聲、郭壽鑾負責。為了保證省 委巡視員的安全,王于浩等力勸鄧子恢暫離莆田,由地下交通員 護送,經江口去福州,轉赴閩東巡視工作。此后 10 多年間,中共 閩中地方組織領導人王于潔、王紀修、蔡文煥、黃國璋、蘇華(女) 等都曾到該校開展革命活動,指導工作。解放前夕,該交通站為 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閩中做了許多革命宣傳工作,發揮 了積極作用。</p><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為蔡氏宗祠,是蔡氏熱心教育的華僑和商人借宗祠之名募資修建的校舍。坐北朝南,兩層土木結構的五間廂樓房,占地面積 750 平方米。1926 年秋建成后省三小學遷址于此。1988 年,村內兩所小學合并后,省三小學校舍一直閑置, 因年久失修,校舍后墻部分損壞。2008 年,在村民的支持下,捐 資 15 萬多元,對校舍進行修繕,并在二樓大廳設立省三小學交通 站紀念堂,展出了莆田革命斗爭事跡和 10 多位先烈照片以及革命 先輩反映革命史的詩詞和書法作品。中廳左邊后房為鄧子恢居室, 門上掛著閩中革命老同志張兆漢題寫的“子恢室”牌匾,室內展 出了鄧子恢當年居住時的簡式眠床、辦公桌椅。</p><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于 2011 年 3 月被中共涵江區委、涵江區 人民政府公布為涵江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 究室于 2011 的 12 月給予立碑保護。</p> <h3>江口列寧小學舊址位于涵江區江口鎮豐美村東田自然村</h3> <h3>江口繳槍戰斗舊址位于涵江區江口鎮新墩村新墩自然村。</h3> <h3>中共莆田縣委反叛斗爭舊址院里小學位于涵江區江口鎮院里村園里自然村</h3> <h3>上林亭伏擊戰遺址位于涵江區江口鎮石東村上林亭自然村(即福廈公路324國道91-93公里處的南側,現為一片平地)。</h3> <h3>紅軍207團駐地舊址三官堂位于涵江區萩蘆鎮楓山村險坑自然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國工農紅軍207團舊址(三官堂),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涵江區萩蘆鎮楓山村險坑,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土木結構,共3間,占地面積約80㎡。1930年間,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207團由陳天章率領部分人馬曾駐扎在險坑一帶,積極宣傳革命道理,深入發動周圍廣大群眾武裝起來與土豪劣紳作斗爭,抗擊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保衛了當地群眾的安全。期間,紅軍宣傳隊在三官堂內外書寫了數十幅革命標語,如“打倒殘酷屠殺工農的國民黨”、“農民武裝起來,建立蘇維埃政權”等。紅軍207團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給閩中和莆田的革命斗爭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在莆田人民心中燃起了不滅的革命火種。三官堂作為紅軍游擊隊駐地,在閩中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span></h3> <h3>蘇華(省顧委原委員)故居位于涵江區萩蘆鎮官林村頭份自然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蘇華(1908-2008.4)、女,原名黃德馥,涵江區萩蘆鎮人。在教會學校學習,中學畢業后當小學教員。1926年后,投身革命斗爭,廣泛發動群眾,參加大革命運動。193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莆田縣委秘書、縣委委員,負責婦女運動工作。1933年冬,調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工作。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壞后返回莆田工作,任縣委婦委書記。三年游擊戰爭期間,先在莆田沿海地區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后到常太及莆(田)永(泰)邊游擊區做群眾工作及后勤工作。1937年2月,中共閩中特委主要領導人被捕犧牲后,她被選為新建的中共閩中工委委員,著力協助工委書記劉突軍做政治思想工作。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把閩中工委分為莆田、福清、泉州3個中心縣委,她被任命為中共莆田中心縣委書記。任職期間,大力發動城鄉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7月,她被選為中共福建省委委員。1941年冬,她被調到中共福建省委負責政治交通工作,常年奔走于閩北、閩江和閩中之間,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翻山越嶺,穿行于敵頑之中,出色完成任務。解放戰爭時期,她在福州市區設立地下交通站,負責溝通中共福建省委與各地委間的聯系,并積極開展國民黨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她歷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福建省婦聯主任兼黨組書記,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屆全國婦聯委員,中共福建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1985年離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蘇華故居為兩層土木結構的樓房,建于1920年,坐北朝南,共2開間,門前有個小天井,占地面積30多平方米。因年久失修,房屋已破舊。(注:已修繕)</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3>修繕后</h3> <h3>參觀考察(2019年春節)</h3> <h3>中共莆田澳柄支部舊址興隆法壇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澳柄村湖井自然村</h3> <h3>東泉列寧小學舊址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東泉村東度自然村</h3> 修繕后的東泉列寧小學,周邊環境優美,不遠處還有姑嫂圳等景點,值得一游!<br><h3><br></h3> <h3>白沙紅軍嶺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澳柄橋南端澳柄嶺(白沙紅軍嶺海拔450米,嶺上石板路長450多米,保存較好,與澳柄橋、澳柄宮連在一起,是一處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h3> <h3>紅軍第207團舊址澳柄宮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橋頭自然村。紅軍207團舊址由澳柄宮(駐地)、澳柄橋(哨卡)、陳列館(新建)組成,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h3> <h3>市老促會領導參觀考察紅軍207團紀念館(2018年10月23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茹山儲糧庫舊址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下茹山自然村</h3> <h3>莆田紅軍游擊隊活動據點舊址靈應法壇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澳溪畔</h3> <h3>東泉圓通寺軍事會議遺址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東泉村石梯紅后自然村(書中記載“溪南自然村”有誤,圓通寺又名紅后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經是東泉小學校址,后為東泉糧站,現為東泉糧庫)。</h3> <h3><font color="#ed2308">中共莆屬特委會議遺址位于涵江區白沙鎮龍西村外坑自然村,此處革命遺址由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8年9月立碑保護,</font></h3> <h3>程燦烈士故居位于涵江區白沙鎮白沙居委會坪埔自然村</h3> <h3>程燦烈士紀念亭(2005年10月建)</h3> <h3>黃夢喜家四烈士墓(位于涵江區白沙鎮東泉村圳頂自然村)</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莊邊鎮:革命遣址“開福寺聯絡站”位于莊邊鎮岐山村頂隔自然村。因開福寺處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處,來往方便,有利于閩中游擊隊開展活動。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為閩中紅軍游擊隊秘密集會場所和重要聯絡站,1931年,陳建新等同志向當時寺內住持瓊章大師父宣傳黨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黨組織以此為據點開展革命工作,發動農民組建農會,開展抗捐、抗稅、抗租等斗爭。解放前夕,該村胡文灼、林練、胡茂堂等人在寺內為游擊隊散發的傳單、張貼革命標語。</span></h3> <h3>開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畝,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毀滅于戰火,成為廢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間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積720平方米。現存石牌、馬槽、古鐘、牌匾等文物。開福寺聯絡站舊址于1997年12月被莆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h3> <h3>聯絡站紀念室</h3> <h3>山溪紅軍洞遺址位于涵江區莊邊鎮山溪村下田自然村寨垵溪畔。1936年9月,王于潔、劉突軍率領閩中游擊隊經莊邊赤石、赤溪、坑頭里到山溪村,居住在山溪口寨垵巖洞。紅軍游擊隊進駐寨垵巖洞后,負責開辟山溪新據點的黃國璋決定找盤踞在山溪寨的土匪頭目黃開元談判,以打通游擊隊進駐山溪的通道。黃開元起初不肯答應,當得知游擊隊已開到自己的眼皮底下,黃國璋態度又很堅決,只好同意游擊隊進駐山溪寨的要求,雙方達成互不侵犯的協議。不久,游擊隊撤出寨垵巖洞,開進山溪寨休整。山溪紅軍洞遺址寨垵巖洞,又名仙人洞,巖洞地面是平坦的石板,洞內寬闊,鋪設為兩層,能容納百人以上,現洞內保存有馬槽、石臼等遺物。洞口雜草叢生,洞前是一條小溪,有一條1.5公里的山路通到紅軍石洞。</h3> <h3><font color="#ed2308">中共閩中特委舊址位于涵江區莊邊鎮鳳際村寧里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常太游擊隊根據地遭到國民黨的瘋狂“清剿”,為了擺脫困境,中共閩中特委決定游擊隊暫時撤出,轉移到常太北面廣業區的白沙、莊邊一帶老基點村隱蔽,但因這些地方距離常太較近,非久留之地,劉突軍等決定到莆田北面和永泰交界的地方開辟一塊新區。寧里地處莆田和永泰交界處,是國民黨軍警從不光顧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閩中特委指示,在這里開辟新的地下據點,并把活動區域從寧里逐漸擴展到永泰的涼傘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底,閩中游擊隊從山溪轉移到寧里、旗插安隱蔽休整。中共閩中特委決定把這里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于是派出工作組,深入各村做群眾工作,組織農會,發展黨員,使游擊隊在這里牢牢扎下了根。1937年2月,中共閩中特委書記王于潔等5位領導人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3月,成立中共閩中工委,以接替特委領導。6月中旬,黃國璋從香港回到寧里工委機關,向劉突軍、蘇華匯報去香港向中共南臨委請示工作的情況。隨后,中共閩中工委在寧里召開擴大會議,黃國璋傳達了中共南臨委關于閩中工農游擊隊統一改編為抗日義勇軍以及同國民黨進行合作抗日談判等指示精神。會議決定閩中工農游擊隊改編為抗日救國義勇軍第7路軍第1縱隊,吳德標任司令員,劉突軍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鐵成為副司令員。會議表示歡迎中共廈門工委把中共晉南工委劃歸中共閩中工委領導的建議,并決定李剛為中共閩中工委委員。從此,中共閩中工委領導的地區逐漸擴大到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這次會議對于中共閩中工委貫徹執行“聯蔣抗日”方針具有重要意義。中共閩中工委根據新形勢,決定游擊隊繼續隱蔽在寧里、旗插安一帶集中整訓,為奔赴前線抗日作準備,并敦促國民黨地方當局停止內戰、共同抗日。9月上旬,閩中國共合作抗日和談達成協議后,閩中抗日義勇軍從莆田、仙游、福清、永泰邊境開往莊邊赤石(今尚書橋)進行整訓。10月15日,閩中抗日義勇軍奉命下山接受點編。1938年4月,編入新四軍開赴皖南前線抗日。中共閩中工委書記黃國璋與方子明、蘇華(女)、林汝南、饒云山、楊鳳來(女)、張坤等同志繼續留在地方開展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閩中工委(閩南特委)機關仍設在寧里,直到1941年初遷往永泰縣風洛。閩中黨組織領導游擊隊在寧里開荒種地,建窯燒炭,并舉辦過數期縣、區干部學習班,培訓黨員干部,鞏固和發展基層組織。這些參加學習的青年學員后來大都成為閩中革命的骨干力量。中共閩中特委舊址為民居,由門房、大廳、后廳、天井、左邊1棟兩層樓房、右邊兩棟兩層樓房相互聯結組成,為土木結構,占地面積760平方米。2010年至2011年,莊邊鎮政府組織多方籌資修復,寧里舊址面貌一新。中共閩中特委舊址于2011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莆田市黨史教育基地。</font></h3> <h3>寧里紅軍戰壕遺址位于涵江區莊邊鎮鳳際村寧里自然村。1936年10底,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從莊邊山溪轉移到寧里隱蔽,并決定把寧里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為抵抗國民黨軍“圍剿”和保衛寧里,政委劉突軍率游擊隊在寧里后山制高點修建一條戰壕,作為游擊隊的重要軍事設施。抗戰勝利后,閩中地區作為中共福建省委領導開展抗戰反頑斗爭的中心,尤其是受蘇澳、東吳、科任等事件的株連,成為國民黨當局“清剿”的重點,他們調動大量軍警,在閩中到處濫捕濫殺。中共閩中黨組織和游擊隊已于1941年初遷出的寧里也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清剿”。1945年10月,胡季寬率一個保安團200多人在紅軍戰壕上修建碉堡,設立?臺,捕殺革命群眾。寧里戰壕遺址為深0.5米、長40多米的戰壕。</h3> <h3>寧里紅軍紅軍學校舊址位于涵江區莊邊鎮鳳際村寧里自然村。抗日戰爭初期,中共閩中工委(閩南特委)機關設在寧里,直到1941年9月遷到長樂南陽村。閩中黨組織領導游擊隊在寧里開荒種地、建窯燒炭的同時,于1938年至1940年秋舉辦紅軍學校,輪訓莆田、仙游、福清、長樂、永泰、泉州等縣、區干部,鞏固和發展基層組織。1938年8月,中共閩中工委在寧里紅軍學校舉辦10多人的訓練班,參加訓練班的人員來自莆田、仙游、福清、長樂等地,其中婦女占大部分。1939年2月20日,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在寧里舉辦黨員干部訓練班,培訓黨支部書記及一部分區委干部,為期兩星期。學習的課程有統一戰線、黨的工作、軍事常識等。蔡文煥、楊??負責組織學習。50多名學員以草棚為課堂,住山洞、睡草墊,生活雖然艱苦,但學習的熱情卻很高漲。1940年2月起,中共閩南特委在寧里舉辦區級干訓班和軍訓班,采用輪流征調干部入學的辦法訓練干部。2月至4月,訓練班先后培訓了長樂、莆田、仙游、永泰的青年干部。同年秋,開始訓練泉州地區的干部。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的青年干部分兩批出發,林壯帶、史愛珠(女)、蘇小泰等先到寧里,繼又由李剛親自前往泉州帶許集美、朱倫炎、陳造成、林春粟等到特委機關參加學習,但后因國民黨軍發動“清剿”,中共福建省委又調主持人李剛參加省委武夷干校第四期訓練班學習,特委學習班只好停辦,學員們按特委指示返原地繼續工作。參加寧里紅軍學校訓練班的學員后來大都成為閩中革命的骨干力量,在培養干部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寧里紅軍學校舊址為單層磚瓦結構,于20世紀80年代重建,占地面積約72平方米。當時的培訓設施己基本荒廢,目前閑置。</h3> <h3>飛廉洞聯絡站舊址位于涵江區莊邊鎮前埔村南岑自然村。飛廉洞聯絡站由黃萬金負責做好中共閩中地方組織過往人員的接待和護送工作。黃萬金還利用到各村理發為掩護開展地下革命宣傳工作。他的理發箱是上下兩層的,上層放理發工具,下層放宣傳單。他每次外出都帶上宣傳單,開展秘密宣傳工作,注意培養積極分子參加革命隊伍。當時參加地下組織成員有50人至70人,后由于地下組織成員歐金水叛變,黃萬金被捕,1942年犧牲于福州。從此,該聯絡站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飛廉洞聯絡站舊址位于古越王臺山腳下,與白沙鎮廣山村交界,為單層土木結構的祠堂建筑。2009年因向莆鐵路建設被拆除,平移至聯絡站舊址前的草坪上重建,單層磚木結構,共3間,占地面積100平方米,現有村道直達飛廉洞,交通便利。</h3> <h3><font color="#ed2308">徐州宮聯絡站舊址:<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徐州宮(地下)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徐洋村徐州自然村。解放戰爭時期,閩中游擊隊在徐州宮建立聯絡站。1947年初,游擊小分隊隊員黃正端、陳國雙、池洪坤等人在宮里開會、住宿,存放槍支、彈藥,開展革命活動。徐州宮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明代重建,清光緒三十年(年1850年)重修,保持清代風格,保存部分明代構件。座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積220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堤、前殿、天井、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4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兩側的墻各出檐1.25米,是奉祀媽祖的宮廟。徐州宮聯絡站舊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span></font></h3> <h3>老家“徐州宮聯絡站舊址”也是徐洋小學舊校址、還是徐洋知青點舊址(2019年正月十一拍照)</h3> <h3>半溪聯絡站舊址位于涵江區莊邊鎮上院村半溪自然村。1947年,黃國璋、林汝南、饒云山經常在上院村活動,并在半溪邱元洋家建立地下聯絡站,邱元洋為聯絡員,積極參加地下革命活動。半溪聯絡站是莊邊望江山腳下的一排普通民宅中的一間,單層土木結構,建筑面積占地20平方米,房屋久無人,已破舊不堪。</h3> <h3>閩中工農游擊隊山溪駐地遺址山溪宮位于涵江區莊邊鎮山溪村留坑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為了擺脫國民黨軍對常太根據地的“圍剿”,閩中工農游擊隊帶領根據地部分群眾撤出莆仙邊游擊根據地,轉移到莊邊赤石一帶山區隱蔽,不久,轉移到山溪,進駐山溪宮休整,嚴明紅軍游擊隊紀律,以提高游擊隊員的政治素質,同時組織發動群眾進行抗捐稅、反抽丁斗爭,擴大政治影響;一面搞好統戰工作,游擊隊派人與山溪附近的岐山、上院、黃龍等地的大刀會組織進行談判,曉以民族大義,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最終達成協議,建立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國民黨反動派。與此同時,說服山溪村民消除宗派矛盾,組建一支抗敵保鄉的赤衛隊,積極配合游擊隊開展游擊斗爭。同年10月,國民黨永泰縣政府得知山溪有游擊隊活動,便派保安隊跨境“進剿”山溪,被游擊隊擊退后,立即向“綏靖區”報告求援。10月下旬,莆田、仙游、永泰3縣駐軍分三路“圍剿”山溪。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為保存實力,游擊隊主動撤出山溪宮,轉移到寧里、旗插安一帶。國民黨軍在山溪的“圍剿”撲了個空,一怒之下,釆取“燒、殺、搶”三光政策,瘋狂迫害山溪群眾。上柏、上房、下田的5座民房被燒毀,民兵黃天林、洪峰被國民黨軍開槍打死。老人們攜兒帶女逃難,青年人在民兵黃合仕、黃珍旺、黃愛區、黃朱池等帶領下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山溪人民在掩護游擊隊、打擊敵人、支持游擊隊活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閩中游擊隊山溪駐地遺址為山溪宮,1995年被拆掉改建為山溪小學。該教學樓為三層磚混結構建筑,坐北朝南,每層中間為樓梯,左右各兩間教室,占地面積260平方米。</h3> <h3>山溪宮新貌</h3> <h3>山溪村美景</h3> <h3>閩中工農游擊隊寧里駐地遺址亦稱紅軍洞位于涵江區莊邊鎮鳳際村寧里自然村。1936年10月底,為避開國民黨軍“清剿”,中共閩中特委率閩中工農游擊隊主動撤出山溪,轉移到新開辟的寧里一帶,住在寧里西南深山中的下田巖洞和一舊炭窯中,糧食由開辟寧里活動據點的工作組和群眾支持解決。游擊隊在下田巖洞隱蔽休整后,中共閩中特委根據寧里是個偏僻山村,村落分散、人煙稀少,國民黨軍警從不光顧的情況,決定把寧里秘密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于是,派出幾個工作組,深入各村做群眾工作,發展黨員、組織農會,開展活動,并積極開展軍事訓練,使紅軍游擊隊在寧里牢牢扎下了根。1940年初,中共閩南特委在該巖洞舉辦抗日干部訓練班,培養骨干力量。閩中工農游擊隊寧里駐地遺址亦稱紅軍洞。現存的一個洞口雜草叢生,另一個洞口已堵塞。</h3> <h3>閩中抗日義勇軍集訓舊址赤石宮位于涵江區莊邊鎮尚書橋村坑頭里自然村。1934年至1949年間,中共閩中地方組織和游擊隊領導人王于潔、劉突軍、雷光熙、邱子國、方子明、黃國璋、蘇華(女)、林汝南等都曾在莊邊赤石宮組織群眾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并以垵口村、安馬洋村、半嶺村作為革命活動據點。1937年9月,閩中國共兩黨經過多輪談判,達成合作抗日協議,雙方商定:閩中抗日義勇軍正在點編前先在莆田莊邊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訓。談判結束后,閩中抗日義勇軍陸續從莆田、仙游、福清、永泰邊境開往赤石宮集中,中共閩中工委著手從政治、軍事、文化三方面對部隊進行整訓。由劉突軍等工委領導人負責對戰士們進行政治形勢和革命紀律教育;由抗日義勇軍司令員吳德標任軍事總教官,帶領戰士進行刺殺、格斗、射擊等訓練;由文化程度較高的翁鴻建等人上文化課,教戰士識字和學講普通話。經過一個多月的集訓,有效提高了戰士們的文化、軍事素質。同年10月15日,抗日義勇軍奉命離開赤石宮下山候檢。閩中抗日義勇軍集訓舊址赤石宮為土木結構的宮廟。建于明初,始建時只有上單殿。1824年至1826年間重建,現建筑占地面積420平方米,有上下兩殿,左右廂房共8間,內外有8對青綠石石柱。閩中抗日義勇軍集訓舊址赤石宮于1984年被莆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h3> <h3>中共莆田夾漈支部舊址位于涵江區新縣鎮鞏溪村山尾自然村</h3> <h3>中共莆屬特委舊址位于涵江區新縣鎮外坑村霞瑤自然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共閩中地方組織.中共莆屬特委簡介</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27年(民國16年)10月,陳國柱回到莆田。12月,在陳國柱、黃經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共莆田縣委、仙游縣委同時成立,歸福建省委直接領導。1928年(民國17)年3月中共莆田縣委在澳柄建立第一支武裝隊伍——莆田游擊隊,隊長陳天章,指導員黃經芳。游擊隊活動于廣業、常太和莆仙邊界的山區。同年4月,莆田縣委發動全縣農民展開反抗煙苗捐的斗爭,仙游縣委也發動群眾開展反苛捐雜稅斗爭。由此,仙游縣委領導人被國民黨當局通緝而轉移外地。1928年(民國17年)11月,在省委巡視員的指導下,將仙游縣委改組為臨時縣委。這時,莆仙地區有2個縣委、6個區委、29個支部,250多名黨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民國19年)8月,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三軍二○七團。同時,莆仙黨團組織決定合并,建立莆田總行委,書記王于潔,直屬省總行委領導。10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一○八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民國19年)11月,省總行委撤銷,恢復福建省委建制。在省委常委王海萍和巡視員鄧子恢的主持下,莆田總行委實行黨團分化,成立中共莆屬特委,書記先后由鄧子恢、王于潔擔任。莆屬特委直屬省委領導,管轄莆田、仙游、惠安的黨組織。此時,原紅軍二○七團改編為福建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同年12月,成立莆田外坑鄉蘇維埃政府,主席馬備。在蘇維埃政府領導下進行土地革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民國19年)12月下旬,國民黨當局糾集1000余人武裝,分別“圍剿”莆仙兩地的紅軍游擊隊,因力量懸殊,特委機關被沖散,蘇維埃政權被摧殘,閩中地區的革命斗爭轉入低潮。</h3> <h3>參觀考察(2019年春節)</h3> <h3>外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宣德宮位于涵江區新縣鎮外坑村塘后自然村</h3> <h3>外坑蘇區反“圍剿”斗爭舊址位于涵江區新縣鎮白云村蘆尾自然村</h3> <h3>陳天章烈士故居位于涵江區新縣鎮外坑村芹山自然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烈士簡介</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陳天章(1906-1930),福建省莆田縣涵江區新縣鎮外坑村人。出身于農村牧師家庭。1922年考進莆田哲理中學,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2月當選中共莆田特別區委組織委員。不久參加福建省第一期黨政干部訓練班學習。1927年4月3日,國民黨右派勢力在福州發動反革命政變后,根據黨組織決定,深入農村開展秘密活動,努力恢復黨組織。同年底,中共莆田縣委成立,任組織委員,兼管兵運工作。1928年組建閩中黨組織領導的第一支工農游擊隊,任隊長,多次率隊襲擊敵人,奪取武裝,擴大游擊隊。1930年8月,莆田紅軍游擊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207團,任政委。同年11月擔任中共莆屬特委委員兼福建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由紅207團改編)政治部主任。1930年12月25日,駐閩中的國民黨海軍陸戰隊糾集莆田縣常備隊、地方民團等,分三路進犯外坑蘇區,紅二支隊一部被敵軍包圍。陳天章率部英勇奮戰,終因彈盡負傷,不幸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嚴詞拒絕敵人的勸降。同年12月28日英勇就義。</h3> <h3>參觀考察(2019年春節)</h3> <h3>外坑鄉蘇維埃政府紀念館位于涵江區新縣鎮外坑村</h3> <h3>蔡平遠家聯絡站舊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霞洋村后洋自然村</h3> <h3>后洋聯絡站舊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霞洋村后洋自然村</h3> <h3>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司令部舊址度口小學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大洋村洋邊自然村</h3> <h3>閩中司令部紀念館接待中心</h3> <h3>閩中支隊后勤部舊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大洋村洋邊自然村</h3> <h3>1.閩中支隊供應部舊址善揚宮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大洋村石苔自然村。2.閩中支隊印刷廠舊址萬安寺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大洋村洋邊自然村</h3> <h3>閩中支隊兵工廠舊址貴峰巖位于涵江區大洋鄉車口村外坑自然村</h3> <h3>閩中支隊糧倉舊址水頭宮位于涵江區大洋鄉瑤山村三連自然村</h3> <h3>閩中支隊司令部駐地舊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崇興村燈爐寨自然村</h3> <h3>參觀考察(2019年春節)<br></h3><h3><br></h3><h3></h3> <h3>閩中支隊司令部療養所舊址帶霧寺位于涵江區大洋鄉坂洋村頂際自然村</h3> <h3>宅利斗霸大會會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瓊峰村宅利自然村</h3> <h3>懸鐘嶺戰斗遺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瑤山村西福自然村</h3> <h3>百丈嶺戰斗遺址位于涵江區大洋鄉霞洋村與福清市東張鎮嶺下村交界處</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南和县| 靖远县| 津南区| 阿克陶县| 玛沁县| 马鞍山市| 临漳县| 叙永县| 皮山县| 乐亭县| 仁化县| 临江市| 双城市| 英吉沙县| 阿勒泰市| 察隅县| 垦利县| 新巴尔虎左旗| 车险| 阿合奇县| 石阡县| 红桥区| 延边| 平果县| 云浮市| 竹北市| 贵定县| 涟水县| 南召县| 静安区| 廉江市| 林口县| 临朐县| 和田县| 磐安县| 青岛市| 新龙县| 乌兰浩特市| 罗山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