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23日早8:00,我們一行36人離開塞維利亞,先去龍達參觀。龍達,位于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大區,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的一座小城。面積481平方公里,人口有三萬多。它誕生于羅馬帝國時代,發展于非洲摩爾人侵入時代,其老城佇立在海拔上百米的懸崖之上,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壯美之感。城市多采用西班牙式建筑風格,白墻白屋,也有“白色山頂小鎮”之稱。被海明威譽為“最適合私奔的城市”。努埃博橋(新橋)橫跨大峽谷將新舊城區銜接起來,過渡得十分自然得體。龍達,也是西班牙徒步斗牛的發源地,這里有西班牙歷史最悠久的斗牛場及博物館。小城安寧、質樸,仿佛是從周圍的山崖之中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h3><h3>我們驅車1小時45分,到達龍達小鎮。在小鎮教堂前,王領隊推薦了小鎮的看點,即觀景平臺,努埃博橋(新橋)和斗牛場,如果有時間,我們還可以在小鎮上逛逛,體會一下懸崖峭壁之上的城市生活。他講完后,我沒有進教堂參觀,幾天來我去了幾個著名的教堂,特別是塞維利亞大教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教堂真有些審美疲勞了。</h3> <p class="ql-block">我和團友來到教堂不遠處的觀景平臺。觀景平臺有上百米長,就建在上百米高的陡峭懸崖之上,在這兒視野十分開闊,可以俯瞰下面的山谷。</p> <h3>山谷里有星星點點的民居,彎彎的小河,還有成片的田野</h3> <h3>懸崖之上就是龍達新城。新城里多是二三層的樓房,伊比利亞半島的建筑多數是白色墻壁,橙色的屋頂,這里也不例外。有些當地人還把房子延申到了峭壁邊緣,我想這可能是些酒店或餐廳,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客人欣賞山谷中的美景,畢竟緊貼懸崖“崖景房”很少有,是個不錯的賣點</h3> <h3>懸崖風光很吸引人。這女孩兒將長發甩起,擺好POSE讓同伴拍照</h3> <h3>離開觀景平臺,我順著山邊小路往新橋方向走。路邊兩只貓咪瞇縫著眼睛,依偎在一起,看樣子它們還要小睡一會兒。 依偎</h3> <h3>在A4紙上畫的是的古引水渠、龍達的街巷等,居然還有些是抽象派作品。但沒有一副是畫龍達懸崖峭壁上的民居和新橋的,讓我大惑不解。 路過畫攤兒</h3> <h3>懸崖之上有村落</h3> <h3>站上平臺觀山景</h3> <h3>埃爾塔霍峽谷將建筑群分在兩邊,峽谷對面為龍達老城。</h3> <h3>前面就是努埃博橋(新橋)。由于原先的老橋倒塌,龍達居民于1751-1793年5月期間重建了這座橋。新橋橫跨在高達98米的山澗兩側,下面是湍急的塔霍河,建橋的石材多采自于塔霍河底部的石塊。新橋是連接老城區和新城區的交通要道,是龍達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h3> <h3>新橋南面是涓涓流淌的塔霍河。峭壁之上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植物</h3> <h3>北面這一側峽谷只有幾十米寬。俯瞰峽谷,兩端懸崖絕壁,如同刀砍斧削的萬丈深淵,險峻無比,很有視覺沖擊力。不時有成群的白色鳥兒在峽谷間掠過。</h3> <h3>懸崖之上的小鎮</h3> <h3>追逐彩云</h3> <h3>新橋也就100多米長,過了橋就是龍達老城。海明威所說“最適合私奔的地方”,應該就在這里吧?他的小說《死在午后》小說中有一段這樣描述:“如果你想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話,龍達是最適合的地方,整個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風景....如果在龍達度蜜月或私奔都沒成功的話,那最好去巴黎,分道揚鑣,另覓新歡好了。”龍達與巴黎,一個美景,一個燈紅酒綠;一個人跡罕至,一個是摩肩接踵的鬧市,對比強烈令人沉思。我想,大作家的感受和每一個走進龍達的游人是一樣的:這座建在懸崖之上的小鎮,有著一座座白色小屋和罕見的峽谷風光,眼睛所到之處的幾乎都是難以復制的美景,再加上地處偏僻遠離都市-神秘、剌激、缺少誘惑,還不易被親友發現,有種私密感覺和浪漫的氣息。在那交通閉塞的年代,確實利于私奔。</h3> <h3>懸崖之上賞美景</h3> <h3>懸崖旁的民居</h3> <h3>離開新橋,穿過這條寂靜的小街,我來到龍達斗牛場</h3> <h3>龍達的斗牛場被稱為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場之一,建成于1785年,共花費了6年時間。龍達被稱為現代式斗牛的發源地,這里先后出現了兩個輝煌的斗牛家族。第一就是在18世紀的羅梅羅家族,他家的三代斗牛士都成為當時最偉大的斗牛士。其中,最值得一提是是一位叫佩德羅·羅梅羅的傳奇人物,據說他一生中共斗殺了超過5000頭公牛,而自己毫發無傷。另一個斗牛家族就是奧德涅斯家族,其中的安東尼奧德涅斯更是被著名作家,海明威追捧。大作家千里迢迢來到小鎮,只為一睹這位傳奇斗牛士的風采。</h3><h3><br></h3> <h3>龍達斗牛場可容5000觀眾,并列著136根托斯卡納式厚重石柱,令人深感歷史的沉重。每年9月初會在此舉行盛大的斗牛表演。由于一年中多數時間都在閑置著,斗牛場變成了斗牛博物館的一部分。</h3> <h3>我花了7歐元,進入斗牛場參觀。與龍達多數建筑一樣,圓形的斗牛場也是白色圍墻,觀眾席上方的遮陽棚是紅色的。斗牛場地由黃色沙土鋪就,走在上面我感覺很硬</h3> <h3>我在參觀看臺時巧遇四位來自北京的美女,她們是一個單位的,來西班牙自由行。</h3> <h3>在四位美女所在看臺的下方是博物館。這里展示的是斗牛發展歷史,還有著名的斗牛士Antonio Ordorez及 Pedro Romeno等人穿過的衣物和用過的斗牛工具。</h3> <h3>據這里介紹,最早斗牛是斗牛士騎在馬上挑戰公牛,而不是像現在徒步被公牛追著滿場跑,這我還是第一次知道。第一次徒步斗牛就發生在龍達。1726年,現代斗牛之父Francisco Romero,第一次徒步與公牛戰斗,并且用佩劍將牛刺殺。這一壯舉讓觀眾為之瘋狂,同時改變了斗牛運動的歷史。相比騎馬斗牛,徒步斗牛顯然更平民化,也更加充滿刺激性和挑戰性。這家博物館的展品有斗牛士曾經用過的馬鞍和馬鐙等,算下來,這些物品應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絕對算得上文物了</h3> <h3>斗牛士使用過的服裝,看樣子年代久遠</h3> <h3>離開龍達斗牛場,天開始陰沉下來,不一會兒,降下小雨。我們來到一家中餐廳用過午餐,之后就驅車趕往第二個景點-米哈斯。大巴車行程約100公里,用時1小時40分鐘到達米哈斯,此時將近下午兩點。</h3> <h3>米哈斯小鎮位于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南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人是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從北非擴展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地處現在叫做太陽海岸的地區,顯然這里就是摩爾人的影響最早到達的地方。</h3><h3>米哈斯與驢有不解之緣。據王領隊介紹,當年坐落在山地上的米哈斯交通不便,靠吃苦耐勞的驢運送貨物和載人出行,故而這里的人們對驢子充滿感情。現如今,驢車不再是人們的運輸工具和出行方式,但別具一格的特色“驢的”,卻被保留下來,成為一項特色旅游項目。很多游客坐上驢車在小鎮上走上一遭,既欣賞了風景,又體會了不一樣的出行方式。在米哈斯旅游信息中心門前廣場上的驢銅像栩栩如生,即使不坐“驢的”,而是坐在驢銅像上拍張紀念照,也是不錯的。</h3><h3>驢銅像</h3> <h3>廣場邊正在休息的毛驢,因為中午游客不多,驢子們都在閉目養神。</h3> <h3>候客的車把式們</h3> <h3>小姑娘大膽地撫摸著毛驢。見我走過來,她扭過頭,沖我微笑</h3> <h3>離開米哈斯旅游信息中心,我走到前面不遠處的觀景平臺,這里是俯瞰地中海的最佳位置。王領隊在車上介紹,如果天氣晴好,能見度不錯時,從這里可以看到對面的非洲海岸。然而此時濃云密布,能見度不佳,但我還是能看到米哈斯小鎮前面的海岸線,還有隱隱約約的地中海海面</h3> <h3>這里是比龍達更顯浪漫的小鎮,因為這里建筑物更加接近希臘的風格: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在白色建筑群中,鮮花燦爛,綠樹成蔭</h3> <h3>在觀景平臺旁,有家裝飾很漂亮的旅游紀念品商店。商店外的白墻上掛滿瓶瓶罐罐,還有盤子,顏色或紅或黃或藍,特別醒目,與白墻形成強烈反差。</h3> <h3>鎮中最重要的景點非佩爾圣母禮拜堂莫屬。這是16世紀的修道士在蜿蜒的山壁上鑿出的洞窟,供奉著小鎮的守護圣母-佩爾圣母像。這座宗教建筑結構簡單,小巧景致。</h3> <h3>我懷著虔誠的心態,進入教堂,里面空間不大,正前方主祭壇上安放著佩爾圣母像</h3> <h3>我悄悄地經過主祭壇,進入陳列室。在玻璃柜內,陳列著各種法器和帷幔、權杖等宗教器物</h3> <h3>離開佩爾圣母禮拜堂,我再次來到旅游信息中心。這個中心依山而建,四層外有個小廣場,那尊驢塑像就安放在廣場上,一層前是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此時的小鎮安靜祥和,小鎮各建筑物的風格雖不盡相同但很和諧,多是白墻,屋頂上鋪的是橙色的西班牙筒瓦,這種瓦片形狀呈半弧形型,以優質粘土為原材料經過1200度高溫一次燒結而成。這種瓦不僅在屋面裝飾上效果顯著,并且瓦的物理性抗彎曲性能、吸水率、抗凍性能、耐急冷急熱性、抗滲性能等十分突出,在伊比利亞半島等地應用普遍。</h3> <h3>離開米哈斯,我們向東北方向行車180多公里到達格林納達,來格林納達我們主要是為了參觀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阿爾罕布拉宮。下午16:30,我們到達阿宮。</h3><h3>“阿爾罕布拉”的阿拉伯語意為“紅堡”。711年,阿拉伯人開始在這里安營扎寨,建造城墻。阿爾罕布拉宮是格拉納達奈斯爾王朝第一位國王穆罕默德一世于1238年開始興建的。起先只作為王族的住處。到1333年,王朝的第七位國王優素福一世把這里改成了王宮,宮殿的圍墻東西長200米,南北長200米,高達30米。1492年基督教全面收復伊比利亞半島后,格拉納達王國覆滅,標志著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統治了800年歷史的結束,更標致著西班牙國家的統一,此后王宮歸天主教君主使用,建筑物開始荒廢。1527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卡洛斯五世拆毀部分建筑并加以改建,仿文藝復興風格修建了意大利式宮殿——卡洛斯五世宮。1812年拿破侖入侵時,部分建筑被毀。1821年因地震又遭破壞。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資助下,經過長期的修繕與復建,才恢復原有風貌。阿爾罕布拉宮占地面積130公頃,是集城堡、宮殿、花園于一身的獨特建筑綜合體,精致細膩的美感,清新脫俗的格調,使之成為摩爾藝術史上的鼎盛之作,由數個院落組成,在設計上呈不對稱式結構,令人產生意想不到的玄妙之感,空間中有空間,行到路窮處又別有洞天。光、水、色彩、精致雕飾與自然風格的完美和諧,使它成為一個外觀神秘,內里奢華的建筑奇跡。</h3><h3>在官方導游陪同下,我們進入阿爾罕布拉宮開始參觀</h3> <h3>古炮</h3> <h3>我們經過后面這座尖頂的教堂,來到卡洛斯五世宮。西班牙文藝復興風格的卡洛斯五世宮是一座高17米,寬63米的正方形建筑,主要是西班牙君主為了彰顯其重新征服失地格拉納達的功績,使之成為征服異族的見證特意而建。工程開建于1527年,當年,卡洛斯五世修建和改造了幾座具有穆斯林風格的建筑,建成了完全屬于基督教風格的這座宮殿,其正立面用枕頭狀的石頭壘砌而成,四方形的皇宮將一座圓形庭院環抱起來。只有南面和西面的外墻做裝飾,而北面東面因連接到阿爾罕布拉宮而沒有裝飾.</h3> <h3>卡洛斯五世宮正門前</h3> <h3>我一走進去,立刻被其恢弘的氣勢所震撼,這座宮殿實際上是外方內圓,這讓我想起中國古時的一件禮器:琮,它是上下兩層結構。一層是阿爾罕布拉宮博物館,陳列陶瓷、木雕、織物等物品</h3> <h3>一層回廊</h3> <h3>透過玻璃看展品</h3> <h3>我沿著樓梯上到二層,二層為美術館,主要展示有關格拉納達的繪畫作品和雕刻品。</h3> <h3>庭院里面有一個以32根圓柱所環繞的中庭,四周使用了大量的石柱來承重。空蕩蕩的宮殿里,唯一突出的是精雕細琢的墻壁,從每一座拱門的門框、窗框到天花板,螺旋雕飾的阿拉伯文字和各種幾何圖形,幾乎覆蓋了整個內墻,為宮殿增添了些許神秘。</h3> <h3>二層回廊</h3> <h3>石柱</h3> <h3>離開卡洛斯五世宮后,我們步行經過這道城門,來到旁邊的阿爾卡薩瓦要塞。這道城門形似馬蹄,其外形、結構是伊斯蘭風格</h3> <h3>通過前面的樓梯,游客可以登上要塞的最高層,那里可以俯瞰卡洛斯五世宮和對面的阿爾拜辛區。在墻上有很多大致成方形的孔洞,這并非建墻時搭腳手架留下的,而是故意打的洞,它可以在雨季用于排水,也能緩解墻體的熱脹冷縮現象。</h3> <h3>阿爾卡薩瓦要塞是阿爾罕布拉宮最古老的建筑,當年就修建在一個九世紀的西班牙城堡的斷垣殘壁上,如今要塞除了一些頹垣敗壁,就只保留下來了幾座堡壘和塔樓。</h3> <h3>阿爾卡薩瓦要塞之下是卡洛斯五世宮,王宮下還有密道,密道相通,城堡相連,構成了阿爾罕布拉宮堅不可摧的防御系統。這是夾在兩堵城墻中間的小路,平時,只是一條通道,維系著宮殿內2—30個城堡之間的聯絡。戰時,到了緊急關頭,關上盡頭的城門,把蓄水池的水引進通道,瞬間形成了一道護城河。正因為如此,這里成為摩爾人在西班牙堅守的最后一個要塞。最前面的維拉塔上,我隱約里面可見掛有一頂大鐘,據說這鐘聲還是用來指示農民何時灌溉的,鐘從晚上8點或9 :30開始敲,且間隔不同,依不同季節直到早上3或4點。若有任何危險的時候,此鐘也被用來告知格拉納達的居民。<br></h3> <h3>從阿爾卡薩瓦要塞俯瞰對面的阿爾拜辛區</h3> <h3>這是當年騎士的住所與馬廄,現在只剩地基了</h3> <h3>離開阿爾卡薩瓦要塞,時間不早了,我們沒有再去看阿爾罕布拉宮四個主要的中庭(或稱為內院):桃金娘庭、獅庭、達拉哈庭和雷哈庭,而是前往赫內拉利菲宮(又稱夏宮)參觀。我們再次經過卡洛斯五世宮旁邊的圣瑪麗教堂,這座教堂改建自一座摩爾人的清真寺。</h3> <h3><h3>經過這樣一座小橋,我們就算離開了阿爾罕布拉宮核心區域,來到了赫內拉利菲宮(又稱夏宮)外。</h3><h3>赫內拉里菲是納薩爾國王避暑的夏宮,赫內拉里菲是“看盡一切的樂園”的意思,建于14世紀。花園層層環繞于夏宮周圍,高低錯落,噴泉與水池點綴其間,即使再炎熱的夏天來到這里也會暑意盡消。夏宮只是一座由兩座塔樓組成的小型建筑,小巧別致。赫內拉利菲宮包括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有長長的水池,兩側有花壇,噴泉,柱廊,涼亭框架,以及蘇丹花園(Jardín de la Sultana)。被認為是維護最好的安達盧斯式中世紀花園。赫內拉利費宮是保存下來最古老的摩爾花園之一。今天的花園,始建于1931年,在1951年完成。走道都鋪上了鵝卵石:白色的來自達羅河,黑色的來自赫尼爾河。</h3><h3><br></h3> <h3>蘇丹花園</h3> <h3>蘇丹花園</h3> <h3>盛開的鮮花,遠處阿爾罕布拉宮教堂、卡洛斯五世宮和阿爾卡薩瓦要塞等建筑清晰可見</h3> <h3>拍張剪影效果的照片吧</h3> <h3>赫內拉里菲宮是以水池為中心,兩側的庭院原本是圍墻,在基督教徒征服后改造成了現在的拱廊并對外敞開,成了一個個小的觀景窗,可以眺望南邊的阿爾罕布拉宮</h3> <h3>遙看阿宮</h3> <h3>我們步入赫內拉利菲宮,這座宮殿的墻面和屋頂都是精雕細琢的阿拉伯風格石膏花紋,當陽光穿過柱廳照射進來,這些微小的單元形成碎狀,點狀,片狀的色差效果,輕盈飄然,轉瞬即逝。船底形狀的屋頂做工精美、造型復雜,逐漸深入的明暗變化構成了一幅美得難以言表的景觀。</h3> <h3>夏宮內部裝飾和我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參觀過的巴西亞皇宮十分相似</h3> <h3>可能是年久失修的緣故,赫內拉利菲宮的部分墻體開裂、破損,大部分白色墻體及石膏裝飾顏色發黃</h3> <h3>赫內拉利菲宮前的花園</h3> <h3>離開赫內拉利菲宮,我們就結束了一天的行程。我們在格拉納達住下,休息一晚,明天早上乘車去托萊多古城參觀</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道|
日土县|
江安县|
乌兰县|
松溪县|
乐都县|
垦利县|
太仆寺旗|
郧西县|
张北县|
海林市|
开封市|
临洮县|
长海县|
阿鲁科尔沁旗|
长顺县|
和静县|
乌恰县|
柏乡县|
侯马市|
朔州市|
饶阳县|
泊头市|
迁安市|
司法|
阜阳市|
杨浦区|
五大连池市|
蓝山县|
微山县|
铜山县|
定襄县|
德江县|
射洪县|
石门县|
南平市|
盐山县|
彭山县|
洛阳市|
巩留县|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