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雪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深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謝永增工作室又一次來到孫家溝寫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謝老師感慨孫家溝帶給他的創作靈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家溝是呂梁最有含金量的村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景有故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孫家溝的含金量有多大</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什么樣的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么樣的故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吸引畫家們一來再來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家溝的景</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山的起伏</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水的靈動</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有窯洞建筑群的華麗滄桑</h1> <h3>孫家溝,地理位置晉西,行政隸屬呂梁市臨縣三交鎮。2018年11月,謝永增工作室由李家山轉戰孫家溝,從三交鎮沿一條正在修建的公路進入村西口,村口就是一個停車場,或者是唯一一個有點規模的停車場。</h3> <h3>繞過旁邊一群正在蓋房子的人,一趟一趟地往住地搬運行里物品。</h3> <h3>住地是一上下兩排窯洞的農家樂,沿著一個很陡的坡道上爬100多米,再順著一個立陡立陡的臺階才下到上排窯洞的院子里。安放好物品,走出窯洞,站在院墻邊一望,一條小溪穿溝而過,“嘩啦嘩啦”的聲音也隨之傳入耳中。</h3> <h3>我當時何止眼前一亮,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在這極度缺水的呂梁山上竟然有一條長年流水的小溪。溪水流到這里還打了一個彎,繞過一爿突起的紅褐色石塊緩緩地流過。我一下子想到了花溪,就是那個貴陽的花溪,也讓我想起了家鄉一條穿行在石板間的小河,以及當年石板上搓洗衣服的情景,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身的疲憊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h3> <h3>呂梁朋友說,八年前這塊石頭與下游的河道還有2米多高的落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小瀑布,遠遠望去就像一把豎琴豎在那里,有種"遠望瀑布生弦色,近傍豎琴聞水聲" 的感受,帶給你距離和空間上的多維體驗。后來下游修大橋截流河道,淤泥墊高河道,把"豎琴"埋住了,多么期待它早點出世。</h3> <h3>孫家溝的這條小溪是湫水河的一條小支流。百度了一下:湫水河古稱臨水,亦名龍泉水、秋水。《水經注》謂之"陵水"。發源于興縣白龍山下湫水寺,流經臨縣湫河川至磧口鎮匯入黃河。但它的水不黃,是清涼涼的。這一汪清水,靈動在"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多么彌足珍貴。</h3> <h3>視線跨過湫水河,沿山坡小路蜿蜒上行,進入一爿窯洞建筑群,層層疊疊,梯度上懸。在我的常識里,一般平原建造房子一張圖紙可建一個村子,甚至可以讓一個區域一個模子。而窯洞看起來沒有那么簡單,因為就山勢、就地形建造,大多分散在山野崖壁、群山溝壑之中,形成建筑群比平原建房子要難得多,應該是一洞一設計,一院一規劃。可以想像,一個建筑群當年費了多少心血。</h3> <h3>后來才知道,我當時看到的就是孫家溝龍頭之院——一號院,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今天再看,依然擁有原本的華麗,人工雕琢的痕跡被歲月磨礪得如同自然生長的一樣,與高原融為一體。但又讓你覺得它是隨孫家溝人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到你這個時代,那種華麗的滄桑感震撼著你的心靈,讓你恨不得快點扒開表皮,把“內心”看個夠。</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2</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家溝的故事</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發家的歷史</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為官的榮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有永不消失的電波</h1> <h3>據傳很早以前,孫、王二人四處謀生,先后來到了磧口北偏西26公里的山溝,發現這里有山有水,故此開辟居住地。立村之祖先為孫氏,取名為孫家溝村。但讓這個村莊真正發達的不是孫氏后人,而是王氏家族。</h3> <h3>在呂梁,但凡有流傳百年以上豪宅的村莊,大都是出了富可敵國的商賈。孫家溝也不例外,也是因晉商形成的以磧口為中心的明清鄉土建筑群落。</h3> <h3>所以,說孫家溝必說三交鎮,說三交鎮必說磧口。他們之間因貿易而關聯,又因貿易而興衰榮辱。</h3> <h3>據《走進呂梁》介紹,在磧口古鎮,滾滾黃河與縱貫臨縣南北的湫水河交匯,有大量泥沙和巨石由湫水河季節性洪流帶來并沉積河底,形成一道數十米長的暗礁密布、濁浪翻滾的河段。沿河民眾將這樣的危險河段稱作"磧"。黃河在其全長5460多千米的河道上有大"磧"數十處,而位于磧口東南這道 "磧",其危險度僅次于壺口瀑布,俗稱"二磧"。</h3> <h3>大約在元、明時期,中國商業貿易已相當發達,黃河航運已成為溝通南北商事的黃金通道,而"二磧"卻因河道沙石淤積量逐年增多而致舟船通行日漸困難。延及明末清初,這一帶河道已由400米縮至80余米,河面浪大如牛,船只通過已近生死冒險。</h3> <h3>來自北疆和內蒙古及大西北青海、寧夏、甘肅、新疆一帶的商運船只不得不在此靠岸卸貨,以驢騾駱駝等陸路運力將貨物運至汾陽、太原,以至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再將采自上述地區的"洋板貨"經磧口轉運內蒙古及西北諸省。</h3> <h3>于是,一個以批零銷售或轉運南北貨物為中心的市場在磧口一帶形成。一開始,市場中心位于磧口東南兩三千米的侯臺鎮,后因湫水河洪害侵襲,不得不南移磧口,并在這里形成以糧食、麻油、鹽、堿、藥材、皮毛等"六大行業"貿易為特色的商業重鎮和南北貨物轉運水旱碼頭,并于20世紀30年代達到全盛期。</h3> <h3>而三交鎮,顧名思義就是三個交匯:得名于三縣交界,即北周時處于烏突、窟胡、定胡三縣交界處;得利于公路交匯,即臨離、三磧、三曲公路的交匯處;靈動于三河交匯,即兩條湫水河支流匯入湫水河。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三交鎮在歷史上就是重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商家必經必駐之鎮。</h3> <h3>從磧口到太原、晉中方向,必須經過三交鎮,又因26公里的路途恰好是驢騾駱駝一天的行程,三交鎮又成為必駐之地,也因此成為磧口名副其實的副中心,與磧口形成互為關聯的貿易往來關系,也因磧口的發達而發達。據《中國金融-山西卷》,民國十七年有商鋪340余家,這個數量與磧口等肩,40年代晉綏工委調查,三交鎮為晉綏邊區最大的集市。在商海經營300多年里,曾涌現了一大批大商號,如晉源禮、萬全堂、廣生堂、當鋪之王黃際桂等,商界精英有:劉團、李旺山、杜三子、王恩潤等巨商大賈。其中王恩潤就是孫家溝人。</h3> <h3>磧口及三交鎮商人在其前后300多年的發展史上,逐步形成一套地域特色明顯的商業規則,如磧口本鎮只做商業市場及水陸轉運碼頭,而300余個住商的家屬只可居留于鎮郊鄉村。由此形成以古鎮為中心的明清鄉土建筑群落。而三交鎮從結果上看,也是離中心索居而向孫家溝,但細究原為又有別于磧口。</h3> <h3>三交鎮既然是貿易必經、兵家必爭之地,其本身就具有聚財和失財的雙面性,一旦兵荒馬亂財產極易受到損失,財產保全也就成了商人之憂。孫家溝雖然距離三交鎮僅2.5公里,但四面環山,不易被人關注,出來進去又相對方便,成為三交鎮財主分散錢財的優選之地。</h3> <h3>據相關資料介紹,孫家溝王姓第五代王秉文晚年和第六代王自福在三交鎮是做燒餅發家的,而后旋歸故里修建基業,最先建筑了一號院和王恩潤院。</h3> <h3>總之,是黃河和湫水河的交匯成就了“二磧”,“二磧”成就了磧口水旱碼頭的繁榮,磧口的繁榮又連帶促進了以它為中心的三交鎮和周邊村落的生態區域發展,互補互存,構成一個呂梁人文特色鮮明的鄉土文化圈。這種文化圈的整體文化價值集中體現于區域內的民居建筑上。不僅興旺發達于百年前,也流芳于百年后的今天。</h3> <h3>據50多歲村民王清平介紹,一號院和王恩潤院都是其先祖所建,占據村里南、北兩坡最好位置。</h3> <h3>從家譜上看,王秉文是他的曾祖父,排行老大為長兄,身后還有四個兄弟。王秉文先建造了南坡一號院,后建造了北坡王恩潤院。</h3> <h3>我只有一個早晨的機會南坡看過,因為大門鎖著沒能進院考察,只好繞到窯洞頂上。僅從窯頂15個煙囪就可判斷出它的氣派與奢華,</h3> <h3>上上下下輔助院落數也數不清,相機隨手拍攝即可得到仆人住的偏房,看門人的門房,安置牲口的馬廄、馬槽,堆放物品的儲物間,加工糧食的碾子、磨盤……總的感覺:關上大門完全可以自給自足。</h3> <h3>我有半天多的時間一直在北坡轉悠,王清平先生現在住的窯洞正好在王恩潤院的斜上方,站在他家的大門外用手一指就能點到東半部建筑,他說那是“長工們住的”。</h3> <h3>這個院子建成于1916年,是當年老二至老五兄弟四人共同宅院,坐北朝南,并列院子就有3個。</h3> <h3>從東南角朝東偏南的一個大門進入一個前院,</h3> <h3>再跨一個正南方向的大門進入正中間的院子,</h3> <h3>7孔窯洞一字排開進入視線,</h3> <h3>再看東西兩側各3孔廂房窯。</h3> <h3>回頭再看進門處,輔助建筑一拉溜兒地在排開,大小有十來間。</h3> <h3>其他兩個院子就不用在此贅述,僅這個院子就足以震撼,在這爬坡翻領的黃土高原上,一個院子里不算輔助建筑,光正式窯洞就有13孔,而且是跨過一個前院的院中院。</h3><h3>至于相關的配套建筑,像匾額、前廊、牲口房、草房等,沒有都不對了。</h3> <h3>最讓我新奇的是小姐們住的三座“繡樓”,分別位于西側院子二樓兩排廂房的南端,高高在上,格外入眼。我就不明白了,為什么要把姑娘們放到那么顯眼的地方呢?有人解釋:13歲進繡樓,16歲出嫁,姑娘進去媳婦出來,三年的時間相當于禁閉,如果視野再不開闊些,那就是正常人進去抑郁癥患者出來。天哪,多虧我不是他家姑娘。</h3> <h3>仔細觀看,孫家溝的建筑風格,不同于一般"晉商宅院"的平地造勢,注重依山襟水,建筑分列在湫水河南北兩岸,依山勢而建,結構參差錯落,變化有致,富有古風古韻。</h3> <h3>清一色是明柱、夏檐、廂廊式磚石窯院,廳臺、廊房、閣樓以及別具匠心的大門、照壁、垂花門比比皆是,可謂傳統窯院建筑之精華,在晉西北乃至全國也是罕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特色院落主要有王恩潤院、十連窯院、廳院、花園院、王長生院、芝麻坪院20多處,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h3> <h3>讓孫家溝人最為榮耀的是祖上出了位高官。據"王氏家譜"記載,王瓊(1459年-1532年),字德華,號晉溪,別署雙溪老人,太原縣人。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進士,歷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由工部主事升至戶部、兵部和吏部尚書。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間的五年中,因執掌兵部,立有殊勛,連進"三孤"(少保、少傅、少師)、"三輔"(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嘉靖十年(1531年),回京再任吏部尚書,次年病逝。獲贈太師,謚號"恭襄"。著有《西番事跡》《北邊事跡》等書。 </h3> <h3>再次百度,明清時期戶部相當于現在財政部、民政部、商務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等各部門;兵部相當于國防部、公安部、交通部、軍委等部門;吏部相當于今天的中央人事部長、組織部長。</h3> <h3>王瓊仕宦數十年,主持治理漕河,平定朱宸濠叛亂,又加強西北邊防。后世將他與于謙、張居正并稱為“明代三重臣”。</h3> <h3>用現在的理念評價,王瓊是既有過人權、財權、事權,又有過國家機器話語權的人,可謂一言九鼎,絕對位高權重。這樣一位500年前的重量級人物就是孫家溝人的祖先,對后人的影響有多大,既沒有看到文字記載,也不可能有在世人講述,只能憑想像了。據說,孫家溝近代出了很多教師和公務人員,比例遠遠高于周邊村莊,由此推斷其影響深遠。</h3> <h3>要講孫家溝的故事,最值得講的就是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央軍委三局和中央機要處駐扎在這里了。雖然才短短的一年時間,但那是新中國前夜,是解放戰爭最“叫勁”的階段。當時,國民黨胡宗南部34個旅25萬人向延安推進,中央決定分成三路抗敵,中央前敵委員會留在陜北指揮全國各戰場作戰,中央工作委員會轉移到河北平山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央后方委員會則轉移到臨縣統籌后方工作,其中中央軍委三局本部及軍委通訊總臺就設在孫家溝,分別駐扎在南坡一號院和北坡王恩潤院。</h3> <p class="ql-block">孫家溝又是因為其隱秘性,而成為電臺活動、情報偵訊的主戰場。中央后委把90%以上的大功率電臺秘密集中到孫家溝,黨中央、毛主席及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絕大部分由后委轉達全國,各戰略區和國民黨統治區地下黨的許多電報,也是由后委轉報中央和軍委。這一年,孫家溝成為黨中央名副其實的"腦庫",打的是看不見的戰爭,是沒有硝煙的戰場。1947年7月31日,周恩來將此概括為"中央后委+電臺=黨中央。"王震評價:毛主席在陜北之所以能夠料事如神,指揮若定,中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p> <h3>時間已經跨越60個年頭,但中央后委通訊基地駐扎在孫家溝的經歷卻永遠駐留在孫家溝人的心中,成為孫家溝永不消失的電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3</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家溝的含金量就在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包容</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開放</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有文化自信</h1> <h3>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孫家溝傳統文化就來自于祖上的包容和開放,這是孫家溝人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具有區別于其他村莊的文化特質所在。</h3> <h3>孫家溝人的包容和開放最具表現的就是村子的發展過程,它奠定了孫家溝最具高原特色的建筑文化。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到,一是建筑風格聚高原之精華,主體建筑以晚清時期為主,幾乎集中了黃土高原人家所有的窯洞建筑形態,可謂窯洞建筑之博物館。特點是窯洞高兩層,前面看一個洞門,但是里面是兩層的,質量高,分布集中,且損壞程度尚不嚴重,原真性保存較為完整。完整地記錄了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北方黃土丘陵地區一個農村的真實面貌。</h3> <h3>二是居住方式聚高原之精英,王氏家族發家構建南坡1號院和北坡王恩潤院后,誘人的孫家溝風水,吸引了眾多大小財主大興土木,先后建成十連窯院、亭院、花園院、王長生院、芝麻坪院等,現存的有近9000平方米。</h3> <h3>孫家溝人的包容和開放表現在仁愛淳樸,它奠定了孫家人品德至上的文化氛圍。世間有"為富不仁"的說法,意思是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但孫家溝的祖先卻反其道而為之,在重大事件中彰顯其高尚品德。清光緒年間,黃河對岸的陜西鬧饑荒,大批災民跨越黃河來到孫家溝,最多時溝里人山人海,搭建窩棚等待施舍。南坡一號院主人每天饅頭、大鍋菜招待,一直到主人離世災民才出溝。由此我們看到,王氏先人不但富有財富,更是富有仁愛之心,為后人樹立了品德至上的良好風尚。</h3> <h3>1947年中央軍委三局和機要局駐扎孫家溝時,后勤保障極度匱乏,孫家溝人不僅騰出了辦公用房,還拿出日常所需保證機關人員的日常生活,當時干部群眾以保護黨中央的安全,保護電臺正常運轉為已任,做出了無私的奉獻。</h3> <p class="ql-block">孫家溝人這種淳樸熱情傳承至今,在你進村的那一該就會有所感受。面對越來越多的外地來客,他們始終安然接納,不僅送上微笑,還會送上紅棗。我們去的當天應邀到謝永增工作室去年的房東家走訪,房東拿出好幾種棗,吃了還得帶上。讓我看家譜的王清平先生,在我們分手時一再說聊得投機,執意要送我兩箱大棗。</p> <h3>孫家溝人的包容和開放來自于高貴的血統,它奠定了孫家人文化至上的基礎。可看到源于兩個方向:一是來自于孫家溝本身。像孫家溝這種原生方式存在至今的原始村莊表現了所有的高貴和永恒,是先人留給現代生活的寶貴遺產,成為孫家溝人的靈魂和血脈。</h3> <h3>二是來自祖上王瓊位高權重的地位。古人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用現代理念去解釋,王瓊就是讀書接受教育,先登進士,由工部主事升至戶部、兵部和吏部尚書。也就是有了文化知識,才有了后來的權傾朝野。這樣的一個過程,對后人的影響將是千秋萬代的。</h3> <h3>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種文化力量已經在孫家溝人血脈里傳承了500年,并在傳承中發揚光大,也必將在新時期再次發力。</h3> <h3>磧口一位店老板說:喜歡原始的古村不如去孫家溝看看,那是真正的原始。不僅如此,喜歡充滿文化自信氛圍的更應該來孫家溝慢慢地品味,那份篤定自如的氣度讓你不枉此行。</h3> <h3>這才是謝永增工作室一來再來還會來的動力源泉。</h3> <h3>特別說明:(1)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孫家溝和謝永增工作室 </h3><h3>(2)任何轉載、修改必須經作者同意,違者必究</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独山县|
怀柔区|
治多县|
苏尼特右旗|
电白县|
金平|
滦南县|
香河县|
霍州市|
曲麻莱县|
高邮市|
武清区|
樟树市|
贵南县|
万荣县|
定陶县|
乐清市|
广元市|
手游|
望江县|
蕲春县|
洛扎县|
枣强县|
甘德县|
德昌县|
德钦县|
渝北区|
白水县|
麦盖提县|
长白|
南宫市|
调兵山市|
齐齐哈尔市|
安阳市|
高要市|
上虞市|
周宁县|
襄城县|
乳山市|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