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蔚州衛是依據明王朝衛所制而設立的。衛所制是明王朝寓兵于農,守屯結合的軍事制度,并且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所謂“衛”是指隸屬于“都司”下,固定在一定區域屯田并負責守衛這一區域的軍事機構。在蔚州屯田并擔負守衛這一區域就稱為蔚州衛。“所”是隸屬在“衛”下的軍隊單位,有千戶所、百戶所。衛所制最早由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提出,明太祖朱元璋把這種制度發揮到了極致。<br></h3><h3> 大同府邊境沿線設衛,是根據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依據朱元璋“山北口外東勝、蔚、朔、武、豐、云、應等州極邊沙漠,宜各設千百戶所統率士卒、收撫邊民,無事則耕種,有事則出戰”的指令而設立蔚州衛。在設立蔚州衛的過程中,裁撤了蔚州原有的兩個屬縣。一是裁撤靈仙縣歸入本州。二是裁撤定安縣,以其地歸屬蔚州衛,蔚州衛于洪武七年(1374年)完成設置。</h3><h3><br></h3><h3> 明朝時建造的蔚州衙門</h3> <h3> 明朝衛所制度一般規定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千戶所,120人為一百戶所,百戶所設總旗2個(每總旗轄50人)、小旗10個(每小旗轄10人)。此外,還有單獨駐扎一定區域,直接歸都指揮使司管轄指揮的千戶所,叫做守御千戶所。衛所軍士分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蔚州衛,分前、后、左、右、中五所。據《蔚州志》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蔚州衛五所有軍人5641名。永樂十二年(1425年),蔚州衛又增中左、中右、中中三所,該三所或為守御千戶所,三所軍人應有3360名。在明代,蔚州是隸屬山西大同府的,所以,蔚州衛也隸屬于山西的行都司。宣德五年(1431年),根據邊境的軍事態勢和各衛所隸屬關系的改變,蔚州衛劃歸直隸,改屬宣鎮萬全指揮都司管轄。</h3><h3> 蔚州衛的最高官吏稱指揮使,指揮使的官階為正三品。任蔚州衛第一任指揮使的是蔚州本衛一個叫周房的人。周房留給蔚州衛的,是他為蔚州衛修建了一座與州共享的城池。周房前,蔚州原本是有城的。原本的州城源于北周廢代郡設蔚州,于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奠基,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落成。這座州城歷五代、遼、金、一直延續到了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朝知州楚寶善降明,從而,北周的蔚州城在789年后歸屬明王朝版圖。鑒于明初邊境的防務,明王朝在洪武五年(1372年),令德慶侯廖允中對州城進行改造,開挖了護城河。蔚州設衛后,又令周房于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對州城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關于這座與州共享的城池,有位知州的記述很簡明: “周房守茲土,撤舊更新甕石,甲夫諸邊,號曰‘鐵城’。周七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堞六尺,腳寬4丈,垛口七百一十八個。門樓三座,各五間,高三層。北設玉皇飛閣。角樓四座同上。敵樓二十四座,各三間高三層值。東門曰安定,樓曰景陽。南門曰景仙,樓曰萬山。西門曰清遠,樓曰廣運。周城深壕,俱重淵旋繞,生魚栽柳稱佳景焉”。</h3><h3><br></h3><h3>蔚州城的景仙門</h3> <h3> 洪武十一年(1378年),城池告峻的第二年,周房又在城中心建礁樓(后人稱古樓)一座,在礁樓與景仙門中間段的十字路建牌樓四座。從景仙門向北過牌樓,再向北過礁樓一直延伸到觀音殿(現人多稱觀音堂)為城的中軸線。中軸線包括中軸線北端向西到馬神廟巷口再向北到玉皇閣,是蔚州衛與蔚州署管轄范圍的分界線。蔚州署居城西,蔚州衛居城東。蔚州衛衙門建在四牌樓坐東的牌樓東面,衛署街(現在稱牌樓東大街)中間段的北面(解放初期三醫院的位置),座北朝南,拉著衙門朝南開的架勢。蔚州衛衙門,與城同時峻工。其有正廳五間、后廳五間,正廳兩側為廊道,廊道建有六房,六房共有房四十間。衙門建有大門、儀門各三間,兩座門樓東西各建有角門。儀門東建土地祠(現在的土地祠巷得名應該就源于這座小廟宇),八個千戶所行轅環建在衙門外圍的東西北三面。衛所的官僚們就居住在這個衙門和行轅里。<br></h3><h3><br></h3><h3>抗戰前夕的蔚州礁樓<br></h3> <h3> 衛所的兵丁稱之為軍戶。蔚州衛的軍戶,大都是從遠離本衛的地方征招,他們到衛后,都屯駐在原定安縣那些內遷了村民的村堡里。這些村堡自從歸于衛所就被進行了加固和改造,使它們利于屯兵,也利于農事。這些被改造了的村堡被統稱為軍堡。據記載,明崇貞年間蔚州衛八所駐軍有軍堡78個,它們分別是: 七里河堡、君子疃堡、紅橋兒堡、辛家莊堡、張家莊堡、董家莊堡、大寧寺堡、榆澗寨堡、石垛里堡、辛晉莊三堡、蔡家莊二堡、許家營寨、海子窊堡、千勝疃堡、太平村四堡、大勝店二堡、任家莊堡、呂家莊堡、七百戶堡、岔澗堡、康家莊堡、織錦疃堡、高店堡、大北莊堡、明遠店堡、常寧寨堡、常勝疃堡、原家皂堡、夏源堡、水泉兒堡、古家疃堡、榆林關堡、羊圈村堡、吉家莊三堡、鴉兒澗堡、黃梅寺堡、小棗村堡、白樂村七堡四巷、利臺堡、祁家皂堡、張家皂堡、上碾頭堡、辛安皂堡、宋家莊堡、高院墻堡、梁家莊堡、廣德村堡、淺澗堡、貫頭村堡、桃花堡、馬家莊堡、集興疃堡、姚疃堡、榆林堡、宜興蓮花寨、柏山堡、尹家皂堡、辛莊兒堡、邢家莊堡、北水泉兒堡、楊家莊堡、馬官營堡、東飲馬泉堡。<br></h3><h3> 軍堡周圍的大片田地屬衛所所有,這些田地就是軍堡里軍戶的屯地。蔚州衛八所共有田地6896傾八十三畝,其中有屯田地441傾43畝、團種地52傾56畝、地畝地6402傾84畝。另外,蔚州衛還有草場兩處,一處位于下官莊西,辛孟莊北,暖泉東的區域,相當于現壺流河水庫的位置。一處位于麻田山,東南至團堡嶺,西南至柳樸,西北至干柴嶺,東北至岔道草溝口的廣大區域里。兩處草場合計3165傾81畝,這些草場也全部由衛所的軍戶經營。種田和守土是衛所的責任,按照當時明王朝的規定,蔚州衛是有百分之七十的軍戶種田,百分之三十的軍戶擔負守備、值勤和訓練任務的。為保證衛所的戰斗力,衛所軍戶要輪流進行定期的操練。為此,蔚州衛在城東關外五里的地方辟有專業的演武場。演武場內建有固定的房舍,這些房舍包括大門三間、正廳三間、后廳三間和廂房數間,還建有將臺一座。這座演武場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年。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侵華時,曾于此處建飛機場。解放后五、六十年代,這里為國營農場(后稱良種場)的試驗田。現已淹沒在了居民區里。</h3><h3><br></h3><h3> 民國年間的靖邊樓<br></h3> <h3> 蔚州的城池和所有的要塞是統歸蔚州衛軍戶負責守備的。根據記載,明朝末年,蔚州衛有定額駐城軍1645名和守城門兵士24名擔任蔚州城池的管理和守備。有山口守軍204名,擔任蔚州通各府、州、縣九條通道的守備。九條通道分別是:經桃花鎮向東通涿鹿縣(時為保安州),經黑石嶺向南通淶源縣(時稱廣昌縣),經暖泉向西通廣靈縣,經白草窯向北通陽原縣東城,經九宮口向東南通易縣(時為易州),經松枝口向東南通易縣,經石門峪向西南通往靈邱,經鴛鴦站向東北通宣化縣(時為宣化府),西北由五岔通大同市(時為大同府)。有走遞扛軍99名負責鋪舍公文的傳遞等。鋪舍近乎于驛站,當時蔚州在城南關設有總鋪,在通向宣化府和附近各州縣的通道上設有分鋪。這些線路上的鋪舍分別有:通廣靈的小窊鋪、辛孟莊鋪、郭家莊鋪。通靈邱的石門鋪、馬水口鋪、松澗口鋪。通廣昌(現淶源縣)的新興鋪、北口鋪、明福鋪和大寧鋪。通保安州(現涿鹿縣)的桃花鋪。通宣府(現宣化縣)的鴛鴦站鋪。通東城的白草窯鋪。嘉靖年間蔚州衛有煙墩(烽火臺)50余座。煙墩守軍260名,專門負責各路煙墩的值班和守護。到明末,煙墩數量已減少到二十六座,其余已殘缺不全。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煙墩遺址大多就是明代所遺留的。<br></h3><h3><br></h3><h3> 宋家小莊烽火臺</h3> <h3> 衛所制在明王朝前期是發揮過巨大作用的。只是后期由于衛所官員的腐敗和衛所軍戶社會地位的日益低下,導致了各衛所軍戶的大批逃亡,衛所才日見衰落,全國各衛所的人數都在急劇減少,蔚州衛也與各衛所類同。至明末,蔚州衛八所軍戶已不足四千余人。衛所制度的衰落,最終導致了明王朝軍隊的不堪一擊和明王朝的徹底覆滅。清入關后,明王朝的衛所制并沒有完全消亡,蔚州衛還繼續生存了五十余年,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撤蔚州衛改蔚縣,明王朝最初設立的蔚州衛方退出蔚州的歷史舞臺。<br></h3><h3><br></h3><h3> 蔚縣古代的趙長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博野县|
稷山县|
阿巴嘎旗|
宝兴县|
公主岭市|
称多县|
平和县|
云南省|
秦皇岛市|
和田市|
双鸭山市|
佛坪县|
石楼县|
当涂县|
镇康县|
营山县|
渝中区|
花莲县|
台湾省|
图木舒克市|
英吉沙县|
山西省|
宝鸡市|
泸溪县|
台江县|
马鞍山市|
灌云县|
酉阳|
洪雅县|
曲阜市|
舒城县|
广宗县|
勐海县|
正蓝旗|
青龙|
焦作市|
太谷县|
昌都县|
郸城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