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月2日是我們重慶市16中學首批知青下鄉插隊50周年的紀念日。</h3><h3> 50年前的那天,江津縣先鋒區金紫公社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我們這些被荒廢了學業的年輕人。50年過去了,當年的我們已步入了古稀之列,但那曾經的第二故鄉的人和景給我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記憶。</h3><h3> 2005年,我和我家先生以及先生的妹妹、妹夫(都是知青)利用五一節的幾天假日回到了金紫公社和我與先生所在的中心大隊。現將那次回去拍的幾張照片重新翻找出來制作成這個美篇?;仡櫷瑫r也是重新回憶我們的知青歲月,權且當作是給自己下鄉50周年紀念日的一個紀念品。</h3> <h3> 沿著這條小道,當年到金紫公社的知青們,背著行里來到了公社,由各生產隊的社員把大家接到各自的生產隊。</h3> <h3> 這里是公社的糧站。</h3> <h3> 不見衛生院和公社大院,唯有黃桷樹還健在。</h3> <h3> 我和先生與我生產隊的唐代華隊長合影留念。他已經是公社養老院的院長。</h3> <h3> 來到我插隊的中心六隊,又名花土灣。這里景色依舊。但當年一起勞作的農民兄弟姐妹都出去打工去了,有的已經不在人世了。</h3> <h3> 這是當年生產隊為我和方大文同學蓋的茅草房,我在此住了三年,方大文住得更久些。</h3> <h3> 離我們很近的另一個院子,這里住著幾戶人家。</h3> <h3> 我們常沿著這巖石下的一條小路到山下去割草、砍柴、種莊稼。</h3> <h3></h3><h3> 金紫公社位于一個坪上,當地人稱它為小水坪,坪下的兩邊分別是綦河與筍溪河。這種地勢使得人們無論從哪邊要到金紫公社來都要爬山。從金紫公社到先鋒鎮是30里山路,到江津城里是60里路。</h3><h3> 站在生產隊的崖邊上,就可以看到溝對面的大塆大隊。班上有幾個同學就在大塆大隊。</h3> <h3> 一股山泉水從大塆大隊那邊順著山崖流下來,形成了天然的三疊瀑布,剎是好看!</h3> <h3> 夏天割草累了,我和方大文同學常在這瀑布下面野浴。那水清涼干凈,把勞作后的汗水和疲憊沖洗得干干凈凈。</h3> <h3> 先生插隊的中心七隊。這是他的知青屋,當年是茅草房,后被改為瓦房。</h3> <h3> 七隊的水田象一副畫卷。</h3> <h3> 先生在自己曾經的老房前留個影。</h3> <h3> 他曾經的自留地。</h3> <h3> 先生與他們的隊長會計及社員們合影。</h3> <h3> 當知青時沒能力合影,老了在老地方留個影!</h3> <h3> 先生的妹妹和妹夫。</h3> <h3> 留守的農民</h3> <h3> 山水依然都還是那么美!</h3> <h3> 那塊石頭用手推它會動喲。</h3> <h3> 與當時的老朋友及現在村官留影。</h3> <h3> 返城的路上受到了家在江津的老同學的熱情接待!</h3> <h3> 遺憾的是,當知青時沒有能力留下勞作和生活的照片,我的青春歲月沒有任何影像資料。</h3> <h3> 最后,以先生自填的一首詞作為結束語:</h3><h3><br></h3><h3> 《水調歌頭》 第二故鄉 </h3><h3><br></h3><h3>江津金紫寺,綦筍繞其旁。</h3><h3>炊煙茅屋小狗,崖畔滿青棡。</h3><h3>坡上橘林果茂,</h3><h3>田壩秧苗茁壯,</h3><h3>鯉戲漏灘塘。</h3><h3>知青棲身地,可否稱家鄉?</h3><h3><br></h3><h3>好村民,質純樸,以友當,</h3><h3>多蒙關照,從未敢忘熱心腸。</h3><h3>挖土擔糞割草,</h3><h3>割麥曬場喂豬,</h3><h3>指導細且詳。</h3><h3>學是為生計,教者滿情商。</h3><h3><br></h3><h3>注:</h3><h3>金紫寺乃公社所在地;</h3><h3>綦筍:指綦河與筍溪河;</h3><h3>漏灘:水庫名;</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阿克|
新丰县|
镇雄县|
闸北区|
衢州市|
大同市|
潞西市|
莱西市|
水城县|
浦东新区|
吉木萨尔县|
府谷县|
保靖县|
河北区|
宣恩县|
嘉峪关市|
闽清县|
阳山县|
嘉兴市|
宣化县|
连南|
泰安市|
洮南市|
黔东|
离岛区|
会昌县|
搜索|
贵南县|
西畴县|
麻阳|
依兰县|
北票市|
新昌县|
长宁县|
来安县|
芮城县|
五指山市|
和静县|
滦南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