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過年期間和一位做行政的朋友小聚。</h3><br><h3>談及她在工作最煩心的事,莫過于群發通知每個人事項,每周必須提交的周報總結、公司安排的團建任務、領導下發到個人的執行事項信息,每次在群里群發之后,即便是@到每個人,總有幾個人不急不慢看到了也不回復。</h3><br><h3>一來二去,常常因為幾個人的耽誤導致了整個項目的擱置停滯。</h3><br><h3>有時候朋友還需要私信去催問確認他們是否有收到信息,而對方常常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h3><br><h3>我知道啊,群里的信息我都看到了啊!</h3><br><h3>那看到了怎么不回復?</h3><br><h3>回不回復有那么重要嗎,我知道就行了!</h3><br><h3> ......</h3><br><h3>朋友說:“隔著電腦屏幕,總有些人永遠不知道她等的有多焦急。看到了也不回復,浪費的不僅是她個人的時間,更耽誤了整個項目的推進和進度。”</h3><br><h3><strong>“收到”</strong>兩個字,花不了1分鐘的時間,但是對通知者而言,是一種證明和交代。</h3><br><h3>用朋友的話說就是:</h3><br><h3>職場社交最大的不靠譜,就是收到不回復。</h3><br><h3>01</h3><br><h3><strong>收到后的回復<br><br></strong></h3><br><h3><strong>代表了你的職業化程度</strong></h3><br><h3>劉潤老師在《5分鐘商學院》的課程中分享了一個“職業化程度”的概念:</h3><br><h3>關于職業化具體講什么?其實也沒什么,就是明白獨自上出租車,你該坐哪;如果是老板開車,你坐哪;如果老板開車,你上級也在,你坐哪;如果你老板開車,你上級也在,但還有個女士,你坐哪?</h3><br><h3>可能有人會問了,有必要搞那么復雜么?隨便坐不就完了,他們不會在意的。</h3><br><h3>其實,事情當然不是這么簡單,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職場問題背后藏著一個的思維方式:</h3><br><h3><strong>永遠要站在對方舒不舒服的角度考慮問題。</strong></h3><br><h3>就像我們經常會在微信群里看到@自己的信息,為什么有人積極回復,有人卻視而不見?難道是因為前者閑著沒事做嗎,當然不是的。</h3><br><h3>及時有效回復別人的信息,不僅代表了你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時也側面反映了你對他的重視程度。</h3><br><h3>明明別人看到你發的信息卻不回復你,誰的心里恐怕都不會舒服吧?</h3><br><h3>曾經拿這個“收到消息要不要立刻回復”的問題,問過一位職場老前輩,他和我說的是:</h3><br><h3>你領導在短時間內不一定了解你的工作能力,但是你的工作積極性和配合參與度卻是一句收到就一眼看穿了,根本藏不了。</h3><br><h3>在領導看來,他更在乎的是了解所有員工手中事情的執行進度,而你的一句“收到”恰恰是表示了你對這個項目的知曉。</h3><br><h3>再說了,連別人主動@你都不搭理,那你還要別人親自當面和你說嗎?</h3><br><h3>在職場和人合作,沒什么比讓別人辦事舒服更讓人喜歡的了。在職場這么多年,這位前輩一直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別看他在公司位高權重身為元老級的人物,卻從來沒有一點架子,無論是年紀多小職位多輕的員工都可以向他請教、幫忙。</h3><br><h3>這位老前輩常常把這句話掛嘴邊:</h3><br><h3>如果你也想和人舒舒服服的把事情給辦了,那首先你得和人相處起來舒服。</h3><br><h3>其實職場上的<strong>“舒服”</strong>二字看似簡單,內里卻藏著一個職場人的基本功。</h3><br><h3>和其他同事進行一項事情,你是否會半途而廢?</h3><br><h3>其他部門同事問你的問題,你幫不了會干脆不理人家嗎?</h3><br><h3>別人跟你說一件事,你辦不辦得成,都一定會回復嗎?</h3><br><h3>如果當時不能及時回復,在你能回復的時候,你會解釋一下上次不回復的原因嗎?</h3><br><h3>這就叫有開頭,必有結尾,不管什么事情到你這里都能舒舒服服給人辦好了。</h3><br><h3>讓人舒服,自己才會舒服,這種靠譜里恰好透露著你的職業化程度。</h3><br><h3>02</h3><br><h3><strong>從一而終的反饋<br><br></strong></h3><br><h3><strong>是對事情最好的負責</strong></h3><br><h3>有一次部門經理po了一張他和一同事的工作交接流程在工作群,他們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h3><br><h3>領導:這件事你做了嗎?</h3><br><h3>員工:做了。</h3><br><h3>領導:做到什么程度了?</h3><br><h3>員工:做完了。</h3><br><h3>領導:什么時候做完的?</h3><br><h3>員工:上周就做完了。</h3><br><h3>領導:那你為什么沒有告訴我一聲呢?</h3><br><h3>員工:你不是之前沒問嗎?</h3><br><h3>以前經常聽領導開會拿“為什么這事到你這里就斷了”來說事,用領導的話說就是:</h3><br><h3>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要什么事都等著我來問你們,有頭無尾的執行與反饋等于瞎子走進死胡同,最后連問題在哪都找不到。</h3><br><h3><strong>“不及時反饋”</strong>甚至是<strong>“反饋中斷”</strong>常常在很多初入職場的人身上發生,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努力做事,而是沒有意識到及時反饋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很多麻煩,常常出現自己認為將工作做得很好等著領導的認可和夸獎時,卻適得其反的情況。</h3><br><h3>其實在職場上講求的<strong>“收到即回復”</strong>,是更好的完成了溝通和執行中的整個閉環。</h3><br><h3>從一而終的反饋,恰恰能讓執行者和領導者都能對這個項目有更清楚的了解。</h3><br><h3>羅振宇曾經在《邏輯思維》里講到過一個故事:</h3><br><h3>當年他剛入行做媒體的時候,一位老記者說,張瑞敏在海爾抓管理,非常注重執行和反饋上的“閉環”二字。</h3><br><h3>比如在海爾上班的時候,把椅子從桌子下拖出來,坐下開始工作。但是可能一會兒又要起身去辦事,那就一定要把椅子推回去,否則就是犯規。</h3><br><h3>海爾管理員工閉環,就是從這么細致的地方入手。</h3><br><h3>那位老記者怕他不信,現場做了個示范,他抓起電話,給青島的海爾總部總機撥了個電話,接通之后說:</h3><br><h3>“我找羅振宇。”</h3><br><h3>海爾哪有叫羅振宇的,所以總機接待的員工就問:</h3><br><h3>“羅振宇是哪個部門的?”</h3><br><h3>老記者就瞎編了個部門,總機說:</h3><br><h3>“您給我幾分鐘,我來查一下,我讓他回電話給您。”</h3><br><h3>一般像這樣的情況也就是查無此人,或者按照打錯電話就給算了。但是過了幾分鐘,那位總機竟然把電話回過來了,說整個海爾都查過了,確實沒有羅振宇這個人。</h3><br><h3>當時已經有電腦了,所以查無此人并不難。但是難在有始有終,把這個動作和反饋的閉環完成了。一個總機接線員,接到一個問詢,他不能讓這個事耽誤在自己手里,無論如何他都要給出一個結果。</h3><br><h3>好的反饋,在意的是完成執行和溝通中的閉環。</h3><br><h3>與此同時,在這個收益按小時計算的職場中,一個有效而及時的反饋最能節約他人的時間成本,而不是整個事情到你這里就斷了頭緒。</h3><br><h3>所以,當你在完成一項棘手的任務后要及時去反饋,而正是這樣細致入微有頭有尾的反饋,成就了一個職場人的靠譜。</h3><br><h3>靠譜不是說你很能干,不是說你答應了什么就一定能做到什么,那不叫靠譜。</h3><br><h3><strong>真正的靠譜,是把事情從頭到尾不打折扣的完成。</strong></h3><br><h3>03</h3><br><h3><strong>拉開你和別人的距離<br><br></strong></h3><br><h3><strong>時間顆粒度算一個</strong></h3><br><h3>上文中的那位朋友,和我說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最后總結了一句:</h3><br><h3>其實我知道有些人明明看到了我群發的工作信息,他們也不會立馬回復我,是因為他們很忙嗎?不是的,他們甚至有可能在玩手機、看微博、在劃水偷懶,可就是不回復我。</h3><br><h3>其實在職場上要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有一個非常簡單又好用的衡量標準,看看他對于時間的態度就知道了。</h3><br><h3>回復信息快慢,做事是否拖泥帶水,上班期間是否浪費時間做其他的事情,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一個人是否職業化,你可以通過他對時間的態度中一眼洞穿。</h3><br><h3></h3> <br><h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這張圖,2016年12月,網絡上流傳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這位62歲的中國首富,早上4點起床健身,然后飛行6000公里,出現在兩個國家、三個城市,最終,晚上7點趕回辦公室,繼續加班。</h3><br><h3>從這樣連軸轉高密集的工作行程中,我們完全可以窺見一個人對于時間的分秒必爭。</h3><br><h3></h3> <br><h3>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我的朋友圈也常常出現,很多朋友上午還在北京工作,下午就去到深圳開會,恨不得把一天24小時大卸八塊揉碎了使。</h3><br><h3>關于對時間的態度,劉潤老師曾提出過一個時間顆粒度的概念。</h3><br><h3>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h3><br><h3>有些人能把時間顆粒度分割成分鐘,比如王健林只留下15分鐘和領導見面。而有些人對于時間則非常慷慨,一天如流水嘩啦啦隨便任他溜走。</h3><br><h3>衡量一個人在商業世界中是否職業化,恪守時間,是一項最基本的要求。</h3><br><h3>如果你理解了“時間顆粒度”的概念,就會明白,恪守時間,就是理解、并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h3><br><h3>我曾經就去拜訪過一家公司的領導,預約的時間是早上9點整,我提前30分鐘就到了,到了他們公司之后一個人都沒有,最后等了1個小時到了9點半公司才陸陸續續來人上班,而且又是一群人吃早餐、聊天、玩手機,整個環境鬧哄哄就像個菜市場,</h3><br><h3>那次拜訪之后,我主動和公司申請換掉這家供應商,原因就是因為對方完全沒有時間概念,就這么任由客戶的時間白白浪費。</h3><br><h3>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我爸從小就教育我,要尊重別人的時間,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守時而耽誤別人的事情,所以后來但凡微信溝通不了的事情,我一定會第一時間打電話溝通,而不是把這事就這么晾著擱著不管不問。一部手機,一根網線,足不出戶,網賺致富,輕松躺賺,一切為了早日實現財富自由,奔小康,大咖帶隊尋找有夢想的合作伙伴,心動就要行動,開啟財富之路從添加好友開始!財富微信: 17715538879</h3><br><h3>時間顆粒度越小,人生密度才越大,個人職場質量才越高;</h3><br><h3>時間顆粒度越大的人,通常是用時間換錢,所以才會出現職場磨洋工渾水摸魚的偷懶行為;</h3><br><h3>時間顆粒度越小的人,則是用錢買時間,所以才會出現有人愿意花幾百萬和巴菲特吃頓飯。</h3><br><h3>我們身處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對于數不清的未讀信息和未接電話,我們常常習慣性的忽視了,對于你而言,可能是因為忙,也可能是因為不在乎。</h3><br><h3>但請你記住,對于發消息的人而言,他寧愿看到你否定的回答,也不愿看到滿屏的空白以及無盡的等待。</h3><br><h3>再說了,回復一句“收到”一點都不耽誤你賺錢,</h3><br><h3>真正耽誤事的,是什么事都不做還成天浪費時間。</h3><h3><br></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井陉县|
临漳县|
运城市|
清河县|
永城市|
临沂市|
大同市|
淳化县|
烟台市|
调兵山市|
新河县|
桂东县|
时尚|
咸宁市|
芷江|
高陵县|
正镶白旗|
榆林市|
浦东新区|
佛坪县|
阜康市|
齐齐哈尔市|
微山县|
大竹县|
彭水|
宝清县|
邓州市|
县级市|
和平区|
缙云县|
荥阳市|
江津市|
错那县|
峨山|
哈尔滨市|
水富县|
札达县|
新乐市|
马尔康县|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