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

江水滔滔

<h3><i>文、圖/選自網絡</i></h3><h3><i>編 制/江水滔滔</i></h3> <h3>一大會址</h3><h3>中共一大會址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紀念館位于上海市區黃陂南路374號(原法租界望志路樹德里106號)。</h3> <h3>中共一大(1921年)</h3><h3>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h3><h3>召開情況</h3><h3>1921年7月23日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 開幕,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舉行。參會代表13名,平均年齡28歲,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h3><h3>歷史意義</h3><h3>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h3><h3><br></h3><h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鑒于當時黨員人數少、地方組織尚不健全,決定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并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由此產生。</h3> <h3>二大會址</h3><h3>中共二大會址位于上海市靜安區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原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h3> <h3>中共二大(1922年)</h3><h3>正式制定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h3><h3>召開情況</h3><h3>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國195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初步闡明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策略、任務和目標,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h3><h3>歷史意義</h3><h3>在全中國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h3><h3><br></h3><h3>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鄧中夏、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李漢俊、李大釗、向警予(女)為候補委員。陳獨秀被中央執行委員會推選為委員長,張國燾為中央組織部部長,蔡和森為中央宣傳部部長,向警予為中央婦女部部長。</h3> <h3>三大會址</h3><h3>中共三大在廣東廣州恤孤院后街31號房子(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h3> <h3>中共三大(1923年)</h3><h3>決定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h3><h3>召開情況</h3><h3>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出席代表30</h3><h3>多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對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作出了正式決定,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h3><h3>歷史意義</h3><h3>使中國共產黨從比較狹小的圈子里走出來,在更廣闊的革命斗爭的天地中接受鍛煉,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來。</h3><h3><br></h3><h3>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譚平山、王荷波、毛澤東、朱少連、項英、羅章龍等9人為中央委員,鄧培、張連光、徐梅坤、李漢俊、鄧中夏5人為候補中央委員,由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后由于譚調職,改為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羅章龍擔任會計,負責中央日常工作。黨的三大結束的當天,代表們來到黃花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揮下高唱國際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就在雄壯有力的《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了。</h3> <h3>四大會址</h3><h3>據有關記載,中共四大會址早已毀于1932年一二八戰火。</h3> <h3>中共四大(1925年)</h3><h3>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h3><h3>召開情況</h3><h3>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h3><h3>表20人,代表全國的黨員994人。</h3><h3>重要內容</h3><h3>指出無產階級在民族運動中既要反對“左”的傾向,也要反對右的傾向; 規定有三個黨員即可成立一個支部。</h3><h3>歷史意義</h3><h3>提出了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及工農聯盟問題,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規定。</h3><h3><br></h3><h3>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彭述之、李大釗、譚平山、李維漢、項英9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鄧培、王荷波、張太雷、羅章龍、朱錦堂5人為候補委員。會后,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總書記。</h3> <h3>五大會址紀念館</h3><h3>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位于“中國第一紅街”——湖北武漢武昌都府堤20號。</h3> <h3>中共五大(1927年)</h3><h3>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h3><h3>召開情況</h3><h3>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舉行。出席代表82人,代表全國黨員57967人。</h3><h3>重要內容</h3><h3>正式提出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h3><h3>歷史意義</h3><h3></h3><h3>選舉產生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紀律檢查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在黨的建設史上有重要意義。</h3><h3><br></h3><h3>大會通過了《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議決案》《土地問題議決案》等,選出了由31名正式委員和14名候補委員組成的黨的中央委員會。隨后舉行的五屆一中全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等為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為總書記。大會第一次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由正式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組成。</h3><h3></h3> <h3>六大會址</h3><h3>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于離俄羅斯莫斯科市中心西南約40公里的五一村。中共六大會址是一棟三層建筑,因火災而被廢棄。</h3> <h3>中共六大(1928年)</h3><h3>明確中國現階段社會和革命的性質</h3><h3>召開情況</h3><h3>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選舉權的代表84人。</h3><h3>重要內容</h3><h3>分析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明確指出中國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革命現在階段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h3><h3>歷史意義</h3><h3>對中國革命根本問題做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中國革命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這是黨的工作方針的一次重要轉變。</h3><h3><br></h3><h3>出席大會共有142人,會議選舉了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由委員23人、候補委員13人組成。六屆一中全會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向忠發、周恩來、蘇兆征、項英、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委。</h3> <h3>七大會址</h3><h3>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召開。楊家嶺革命舊址位于陜西省延安市西北約3公里的楊家嶺村。</h3> <h3>中共七大(1945年)</h3><h3>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召開情況</h3><h3>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楊家嶺開幕。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著全國121萬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毛澤東向大會作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講話。</h3><h3>歷史意義</h3><h3>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h3><h3><br></h3><h3>大會選舉出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其中,中央委員會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h3><h3>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舉出13名中央政治局成員,選舉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h3> <h3>八大會址</h3><h3>全國政協禮堂始建于一九五四年,一九五六年建成后,黨和國家的許多重要活動在這里舉行,其中最重要的活動當屬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政協禮堂是當時大會的主會場。</h3> <h3>中共八大(1956年)</h3><h3>宣告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h3><h3>召開情況</h3><h3>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黨員人數比黨的七大時增加了8倍。</h3><h3>重要內容</h3><h3>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政治報告,周恩來作關于國民經濟“二五”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鄧小平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h3><h3>歷史意義</h3><h3>宣告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定,并明確提出了黨在今后的根本任務。</h3><h3><br></h3><h3>在大會上,毛澤東致了《開幕詞》,劉少奇作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鄧小平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會上,朱德、陳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發言。</h3> <h3>自中共九大起,中共黨代會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h3> <h3>中共九大(1969年)</h3><h3>召開情況</h3><h3>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2人,當時全國共有黨員約2200萬人。</h3><h3>主要內容</h3><h3>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h3><h3><br></h3><h3>1969年4月1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全國2200萬名黨員。毛澤東主持大會開幕式并致開幕詞。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林彪代表黨中央作的政治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其中黨章把林彪作為“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寫入總綱。大會還選舉了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九屆一中全會1969年4月28日在北京舉行。毛澤東主持會議并講話。全會選舉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h3> <h3>中共十大(1973年)</h3><h3>召開情況</h3><h3>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249人,當時全國有黨員約2800萬名。</h3><h3>主要內容</h3><h3>通過《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h3><h3><br></h3><h3>主席:毛澤東</h3><h3>副主席:周恩來、王洪文、康生、葉劍英、李德生</h3><h3>秘書長:張春橋</h3> <h3>中共十一大(1977年)</h3><h3>召開情況</h3><h3>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全國3500多萬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通過《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h3><h3>歷史意義</h3><h3>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重申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任務。</h3><h3><br></h3><h3>華國鋒代表中央向大會作了政治報告,主要內容是:第一,總結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批判了他們炮制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資派”的反動公式,揭發了他們篡黨奪權、策動反革命武裝叛亂的陰謀,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為標志而結束。第二,繼續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認為“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決不是階級斗爭的結束,決不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結束”。 因此,今后依然要以兩個階級、 兩條道路斗爭為綱。第三,重申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期黨的根本任務。為此,報告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8項主要任務,要求黨中央抓綱治國的戰略決策在本年內初見成效,3年內大見成效。</h3><h3>葉劍英代表中央向大會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從8個方面做了說明。報告強調我們黨只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才能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指出黨章寫進了“在本世紀內,黨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內容的重要意義。</h3><h3>大會經過分組討論,通過了政治報告、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代表們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其中中央委員201人,候補委員132人。</h3><h3>會議閉幕</h3><h3>鄧小平</h3><h3>鄧小平為大會致閉幕詞,強調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主席為黨樹立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黨、全軍、全國努力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h3> <h3>中共十二大(1982年)</h3><h3>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h3><h3>召開情況</h3><h3>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代表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鄧小平致開幕詞; 通過《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報告; 通過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h3><h3>歷史意義</h3><h3>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和“小康”戰略目標。改革開放由此全面展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新的局面。</h3><div><br></div><h3>鄧小平主持了大會開幕式,并致開幕詞。他高度地評價了這次大會的歷史地位,認為這次大會將是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他還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h3><h3>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報告。</h3> <h3>中共十三大(1987年)</h3><h3>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h3><h3>召開情況</h3><h3>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堅持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加快和深化改革,進一步確定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政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h3><h3>歷史意義</h3><h3>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h3><h3><br></h3><h3>趙紫陽向大會作了《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工作報告。</h3><h3>大會還首次采用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了由175名中央委員和110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的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選舉出了由200人組成的中顧委和69人組成的中紀委。</h3> <h3>中共十四大(1992年)</h3><h3>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h3><h3>召開情況</h3><h3>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國5100多萬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戰略部署; 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h3><h3>歷史意義</h3><h3>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寫入黨章; 標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h3><h3><br></h3><h3>李鵬同志主持大會開幕式。</h3><h3>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h3><h3>總書記</h3><h3>江澤民 (1992年10月19日選出)[3]</h3><h3>中央政治局常委</h3><h3>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镕基、劉華清、胡錦濤[3]</h3><h3>中央政治局委員</h3><h3>(按姓氏筆劃為序):</h3><h3>丁關根、田紀云、朱镕基、喬石、劉華清、江澤民、李鵬、李嵐清、李鐵映、李瑞環、楊白冰、吳邦國、鄒家華、胡錦濤、姜春云、錢其琛、尉健行、謝非、譚紹文(1992年10月19日選出)</h3><h3>黃菊(1994年9月28日增選)</h3><h3>陳希同(撤銷)[3]</h3><h3>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h3><h3>(按得票多少為序)</h3><h3>溫家寶、王漢斌(1992年10月19日選出)</h3><h3>中央書記處書記</h3><h3>胡錦濤、丁關根、尉健行、溫家寶、任建新(1992年10月19日產生)</h3><h3>吳邦國、姜春云(1994年9月28日增補產生)[3]</h3> <h3>中共十五大(1997年)</h3><h3>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召開情況</h3><h3>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國5800多萬名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以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問題作出新的闡述; 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歷史意義</h3><h3>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闡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h3><h3><br></h3><h3>李鵬同志主持了大會開幕式。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h3> <h3>中共十六大(2002年)</h3><h3>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召開情況</h3><h3>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國6600多萬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 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歷史意義</h3><h3>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h3><h3><br></h3><h3>李鵬同志主持了大會開幕式。</h3><h3>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h3> <h3>中共十七大(2007年)</h3><h3>提出并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h3><h3>召開情況</h3><h3>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國7300多萬黨員。</h3><h3>重要內容</h3><h3>對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根本問題作出明確回答; 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 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h3><h3>歷史意義</h3><h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奪取全面小康社會新勝利、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證。</h3><div><br></div><h3>中央政治局委員</h3><h3>(按姓氏筆畫為序)</h3><h3>習近平王剛王樂泉王兆國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劉淇劉云山劉延東(女)李長春李克強李源潮吳邦國汪洋張高麗張德江周永康胡錦濤俞正聲賀國強賈慶林徐才厚郭伯雄溫家寶薄熙來(已于2012年10月終止資格)</h3><h3>常務委員會委員</h3><h3>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h3><h3>中央委員會總書記</h3><h3>胡錦濤</h3><h3>中央書記處書記</h3><h3>習近平劉云山李源潮何勇令計劃王滬寧</h3><h3>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h3><h3>主席胡錦濤</h3><h3>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h3><h3>委員梁光烈陳炳德李繼耐廖錫龍常萬全靖志遠吳勝利許其亮</h3><h3>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h3><h3>書記賀國強</h3><h3>副書記 何勇張惠新馬馼(女)孫忠同干以勝張毅黃樹賢李玉賦(按姓氏筆畫為序)</h3><h3>常務委員會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h3><h3>干以勝 馬馼(女)王偉令狐安孫忠同杜學芳(女)李玉賦吳玉良吳毓萍(女)邱學強何勇張軍張毅張紀南張惠新屈萬祥賀國強 黃樹賢蔡繼華[1]</h3> <h3>中共十八大(2012年)</h3><h3>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召開情況</h3><h3>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著全國8200多萬黨</h3><h3>重要內容</h3><h3>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深入闡述;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確定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h3><h3>歷史意義</h3><h3>開啟了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進軍,開啟了共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來的嶄新征程。</h3><h3><br></h3><h3>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是我們毫不動搖的行動綱領。</h3> <h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承擔著謀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2017年10月24日,大會在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通過關于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于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后,在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康乐县| 射阳县| 乃东县| 阳新县| 巧家县| 通州区| 准格尔旗| 兖州市| 策勒县| 和平区| 台安县| 含山县| 宝山区| 永春县| 安徽省| 墨江| 汉沽区| 中宁县| 高雄县| 长丰县| 万全县| 武安市| 阿图什市| 同心县| 开江县| 珠海市| 顺昌县| 保德县| 台北县| 山丹县| 吉首市| 汝阳县| 阜新市| 高清| 沧州市| 射洪县| 汶上县| 连山| 宁阳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