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父親梁啟鵬生于一九二九年農歷十月初六,祖籍山東惠民。其祖父闖關東來到東北吉林省琿春市古城鎮的農村(現已定為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建房置地,土改時定為大地主。父親于一九四七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由于他國高畢業,參軍即被送往興山醫校(中國醫科大學前身)學醫。三年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后調丹東志愿軍總醫院(丹東駐軍二三零醫院前身),歷任醫生,外科主任,院長等職直至離休。父親一生兢兢業業,淡泊名利,謙虛低調,平易近人,孜孜不倦,雷厲風行,認真求實,精益求精。父親于一九六七年斷臂三截再植成功奠定了他事業的成就。后又在成人內翻足矯形手術中取得成功,全國各地此類患者慕名而來,父親想方設法建立簡易病房先后為全國各地一千七百多名先天內翻足患者做了矯形手術解除痛苦。父親的醫療成果和事蹟曾在解放軍報,人民日報,解放軍畫報,人民畫報等媒體上刊登發表。父親戎馬一生救死扶傷,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個人二等功兩次、三等功數次卻從不張揚。</h3><h3> 父親是位慈父,對子女從不說教大道理,堪稱身教勝于言教的典范。閑時常常講笑話,唱東北民歌,背誦古文給我們聽。長篇阿房宮賦,陋室銘,愛蓮說等都是他的最愛。父親還經常下廚烹飪,燉雞、軟炸里脊、紅燒肉…尤其父親做的魚讓我們贊不絕口至今回味。</h3><h3> 父親一生熱愛他的事業並毫無保留的把經驗技術傳授給后輩。父親很愛母親,尊重母親,從小到大未見父母親起過爭執。父親很愛孩子,從不強迫孩子做任何事,給予孩子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h3><div> 父親用行動贏得了同事戰友及親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愛戴。</div><h3> </h3> <h3>父親于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九日上午八點四十五分因病搶救無效停止呼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h3> <h3>年輕時的父親</h3> <h3>父親兒時很淘氣。不愿上日本老師的課,便逃學跟家里的長工一起趕馬車,上山抓山雞,下河摸魚。有一次在老家的圖門江戲水時真逮到了一條很大的大馬哈魚,拼力拖回家,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頓燉大魚,父親卻因逃學被祖母罰跪。</h3> <h3>父親與母親兒時同在祖父任教的學校讀書,母親乖巧懂事學習認真,父親逃學時總是把書包托付給母親保管,母親盡心保管直到放學交給玩兒的意猶未盡的父親,然后回家。父親雖逃學但他天資聰穎,記憶力超好,學習成績很好。直到老年父親的記憶力還是超好,聽過的報告,看過的新聞,愛唱的歌詞都記得十分清晰。</h3> <h3>父親與家里長工關系非常好,他們都喜歡父親,常瞞著祖父母帶著逃學的父親在田野山林中玩耍。土改時,長工當上農會主席,怕父親因地主家庭挨斗就連夜送父親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父親從此戎裝一生。父親一生都非常感激這位恩人。離休后與母親一起專程回老家看望老人家和鄉親們。</h3> <h3>我從出生到九歲之前都沒有見過父親。一九五六年春節母親帶我隨軍來丹東才正式認識了父親。記得那時全家除了被褥就只有一個柳條箱裝衣服,還有幾只醫院里裝藥的破木條箱,父親將其廢物利用裝著他的醫學用書。家里的桌椅床架全是營房公物設施,只可使用,搬家也不可帶走,搬到哪里就用那里原有的家俱。我記得那時全院數次大調房,特別熱鬧壯觀。事先院務處將每家房址分配確定,然后某一天通知全體一起搬,每家肩扛手提,幾輛膠輪手推車大家輪著用,只搬自家鍋碗瓢盆衣服被褥,到了新的住處自然會有家俱擺在那里,當然都是舊的。如果壞了可以上報營房處派人來修。每到大調房的日子,大人孩子都像過節似的,特別好玩兒。</h3> <h3>父親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他常說做醫生人命關天,不可以有絲毫的懈怠和疏忽。我上小學就寄宿學校,所以日常見不到父母。可放寒暑假時也難得見到父親,因為早上我還在睡著父親已去病房查房啦,晚上我已入夢父親才從醫院回家。父親常年如一日的工作著。</h3> <h3>父親其實有很多愛好,下象棋,打橋牌,唱京戲,唱東北小調,講笑話,下廚做菜,喝點兒小酒……但因為工作忙,閑暇的時間極少。</h3><h3> 記得剛隨軍來丹東時,由于初識父親總有陌生感,有一天,父親為了增近我們父女情(當時我并不理解),帶我去看電影。父親干什么都快,同事調侃他是“三快醫生":手術快,吃飯快,走路快。帶我看電影的路上他走得風快,我不說話只是一路小跑跟著他,到了電影院(記得叫友誼電影院)門前給我買了香蕉花生等零食塞到我手上。找到座位坐下后我就開吃,我想問問他吃不吃,扭頭一看父親已不知何時入夢鄉啦。記得電影的名字叫《天羅地網》,是講解放初期抓美蔣特務的事兒,電影結束,燈光大亮,父親仍在酣睡,周圍的人都投來好奇又不解的眼光,我趕忙推推他說演完了,他一下子醒了問我:“啥電影?好看不?"我真搞不懂,他買票時都不知道電影名嗎?我說很好看,他說:“好看就好",又看看我手里問:“都吃了?好吃不?"我只沖他點點頭,心里覺得這人好生奇怪。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才體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這件小事讓我終生難忘。</h3> <h3> 父親生活上要求很低,不修邊幅不講究吃穿,不愿穿皮鞋,特愛穿解放鞋和布鞋。衣服也是發的幾套軍裝換著穿,幾乎沒有便裝。還是那年參加在西班牙召開的國際醫學會議,不可以暴露軍人身份,國家公費為他量身定制了毛料西服和中山裝各一套,連襯衣領帶皮鞋都是配發的。從那時起父親才有了便裝,但也是壓箱底很少拿出來穿。</h3> <h3>父親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記得父親當院長后部隊調工資有名額限制,父親主動提出自己不調把名額讓給其他同志,大家說:梁院長你貢獻那么大給你調工資誰都沒意見。但在父親的堅持下大家只好尊重他的意見上報名單。后來上級機關還是特批了一個名額專給父親。</h3> <h3>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京劇名角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斷指斷臂再植當然也必須刻苦練習,父親都是在動物身上做實驗。記得小時候放假時,常約幾個小閨蜜偷偷跑到院里的實驗室去,那里養著很多小動物,狗啊,兔子啊,倉鼠啊,還有小小白白的荷蘭豬等等,常常看到它們腿上纏著紗布。看來為了手術的成功,做出奉獻的不僅僅是父親和他的團隊,還有這些可愛又讓人憐惜的小動物啊。</h3> <h3>丹東原來叫安東 ,從抗美援朝開始,丹東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城市。這座美麗的江城曾經承載著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經歷過戰爭炮火的冼禮。同時也承載著父親半個多世紀的醫者仁心,辛勞汗水,奮斗成功的酸甜苦辣。</h3> <h3>記憶中的父親總是忙,而且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經常半夜里家里的電話鈴聲大作,夜深人靜時驟然響起真有點驚心動魄!迷迷糊糊中只聽父親說:“好,我馬上到!"父親動作極快,母親叮囑的話音剛起父親已沖出家門。有時一夜無歸,有時凌晨方歸,好在父親睡眠很好,回來后頭挨上枕頭就酣聲響起,可母親卻再也睡不著了。大多時父親怕影響母親休息就睡在科里的值班室來個連軸轉。可我從未聽到父親或母親有一絲一毫的抱怨。</h3> <h3>父親一生救死扶傷無數,可嘆的是他生病時卻沒人能救。</h3> <h3>父親愛看三國,三國里面許多故事都是聽父親講的。尤其是楊修之死的故事父親給我們講了多遍,每當家里吃雞時,父親總是吃雞肋,邊吃邊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呀,曹操當晚定口令為“雞肋",楊修據此揣摩出承相是不想打這一仗了,便命士卒拔鍋起灶準備撤離。曹操惱怒楊修屢屢猜中他的心思而由于忌賢妒能殺了楊修。</h3><h3>后來我體會父親講這個故事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聰明外露,看破不說破才是高人。</h3> <h3>父親常與科里的同事們一起探究小血管吻合術。</h3> <h3>斷臂三截再植成功。這是在為工人李樹芳接活的右臂做復查。</h3> <h3>大小手術父親都是要求自己及團隊每位成員一絲不茍。小血管細如火柴桿,直徑只有一毫米,縫合線細若蠶絲,月形針小如蜂足,縫合難度大精度高必須刻苦認真練習。</h3> <h3>父親在和同事們研究先天足內翻的矯形手術</h3> <h3>她叫張海云,先天足內翻患者。由于她二十多歲了才來求醫,骨胳發育已成熟,矯正手術難度很大。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反復探討研究制定手術方案,最終取得了成功,為張海云解除了痛苦。</h3> <h3>經父親及團隊成員探討研究實施手術治愈后的張海云</h3> <h3>父親一生做過無數次手術</h3> <h3>陪同上級領導視查院里的營養灶</h3> <h3>父親經常外出救治病人,摩托車,軍用吉普,三輪卡車,飛機,直升飛機,快艇都坐過。</h3> <h3>父親任醫生和主任期間不論節假日每天都要去病房查房</h3> <h3>與國內頂級專家在西班牙參加國際外科學會議</h3> <h3>在西班牙參加外科學術會議</h3> <h3>父親隨我國軍事醫學代表團訪問巴基斯坦</h3> <h3>在巴基斯坦軍事醫學訪問期間受到齊亞哈克總統的親切接見。</h3> <h3>離休后的父親仍然把余熱發揮在自己的醫院里,很多私立或公立醫院高薪聘請他,父親都一一謝絕了。父親不愿自己為功名所累。</h3> <h3>父親離休后,很多患者也是慕名而來。常有不認識的人來家里找他看病。父親從不嫌煩,總是認真醫治。記得有一次,一位年輕的爸爸帶他兒子一路打聽來到我們家,原來他兒子一條胳膊的肩關節脫臼了,別人介紹讓他找梁院長,說一下就能給安上。他去院里沒找到父親情急之下找到家里,父親把他父子讓進客廳,二話沒說,說時遲那時快,約不到一分鐘孩子還沒反應疼,胳膊就安好了活動如初。父親又囑咐那個爸爸幾條注意事項,那父子兩千恩萬謝的走了。</h3><h3>還有一次家里來了一位大嬸,也是經人介紹來到家里,她一只手背上長了個鴿子蛋大的包,已經有些年了,按著有點疼,想請父親給看看。父親仔細觸碰觀察后,從家里書架上取下一本約六、七厘米厚的精裝書,我還以為他要查資料呢,只見他用枕巾把書包上,又在大嬸手背上鋪條毛巾,然后一手托著大嬸的手,另一手舉起包好的書,突然快速向大嬸手背上一拍,聲音不大但速度極快,再揭開毛巾一看,我們都驚呆了,那包不見了,手背平展了,皮膚卻沒絲毫損傷,那大嬸也沒有不適感,多年的包囊瞬間輕而易舉的解決了。</h3> <h3>父親唱的東北小調“丟戒指"特有韻味,唱京劇也是京戲味十足。父親說他小時的理想是當一名相聲演員。</h3> <h3>父親離休后特愛買菜做飯。家里常吃魚,但洗魚的活兒誰都不愛干,父親樂呵呵的說這個事兒是他的強項,于是父親承包了洗魚的活兒,洗得又快又干凈,不但洗,做魚也是父親的強項,也由他一人承包,我們只管吃和品評。</h3> <h3>父親與他的戰友們</h3> <h3>父親與戰友</h3> <h3>照片背景中的小樓是最早的志愿軍總醫院。</h3> <h3>父親和母親青挴竹馬兩小無猜。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們感情真摯相互忠誠。</h3> <h3>父親總是把工資如數交給母親,然后從不過問如何使用余數多少。母親治家有方,那時家里除了養我們姐弟仨,還要養我的曾祖母和我小叔叔,母親總是計劃得妥妥貼貼。</h3> <h3>父親母親離休后經常出去旅游。他們最喜歡唱《牽手》那首歌:所以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h3> <h3>母親對父親的照顧是無微不致的。連手絹都每天洗好疊好放進父親的衣袋里。</h3> <h3>其實母親的黨齡比父親早,父親的入黨申請書還是在母親指導下寫成的。</h3> <h3>父親和母親是一對琴瑟和鳴的恩愛夫妻。</h3> <h3>父親老年得了腦血栓,痛風,心房纖顫等疾病,多虧了母親的陪伴和照顧</h3> <h3>相知相愛相敬如賓</h3> <h3>真正的白頭偕老</h3> <h3>相濡以沫近八十年的父母親</h3> <h3>弟弟梁戈為父親墓碑撰文:</h3><h3> 白山黑水兮育髫齔,硝煙飛揚兮從義軍。</h3><h3> 弱冠憫傷兮醫為業,不輟終生兮助黎民。</h3><h3> 鏖戰火兮歷練, 鴨江水兮洗塵。</h3><h3> 尊高哲兮虛懷, 擢后學兮諄諄。</h3><h3> 挽眾生兮高智技, 陟業極兮建功勛。</h3><h3> 友同僚兮咸贊嘆, 愛家人兮厚仁敦。</h3><h3> 忽罹患兮去急, 同嗟噓兮友親。</h3><h3> 離我輩兮形骸, 留我心兮精神。</h3><h3> 懷思長兮難盡, 共青山兮永存。</h3><h3> </h3> <h3>父母親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家</h3> <h3>父親愛事業愛工作,父親更愛我們,愛這個家。</h3> <h3>父親,您就象一本百科全書,從您身上我們學會了很多。父親,我們想念您,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广东省|
灵川县|
萨嘎县|
西乡县|
庆云县|
独山县|
茶陵县|
会同县|
景宁|
东阿县|
麻城市|
河西区|
昔阳县|
芦溪县|
德州市|
南充市|
房山区|
宜兰市|
沂水县|
昆明市|
格尔木市|
徐汇区|
武夷山市|
临武县|
荔浦县|
鹤山市|
商洛市|
怀仁县|
巨野县|
阿巴嘎旗|
安龙县|
昌都县|
甘泉县|
和田县|
从江县|
电白县|
南充市|
泰和县|
许昌县|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