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片瓦之地,心神往之。<strong>瓦當,</strong>更把閑情堅耐著,明年花秘屋檐齊。</h3><h3></h3> <h3> 舊日時光里,它是最平凡的東西,平凡到讓人忘記它的存在。它是兒時的膠片,記錄了我們童年的時光。</h3> <h3> 屋頂的風景,多的是鱗次整齊的瓦片,有“桂華流瓦”,也有“鳳樓鴛瓦”。</h3> <h3> 千百年來,屋頂的風景一直在變,不變的是它遮風擋雨的屬性。</h3><h3> 古人的傳承,凝結于簡瓦之端。</h3><h3> 班固《西都賦》“裁金以飾珰”句,釋“珰”為“椽頭飾也”。以今瓦當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簡瓦之端,椽頭之上,用于蔽飾屋檐口出頭之木,故“瓦當”之得名因其位置和作用而來。</h3> <h3> 時間荏苒,荒草叢生,它帶著主人的精神,不動不移,依然等待。</h3> <h3> 飾者,自有裝飾之效,亦有個性彰顯。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云流水,極富變化,有云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致的藝術品,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h3> <h3> 文字瓦當字數不拘,從1字到12字均有,“無極”“萬有熹”“長生無極”之類的吉祥話,“惟漢三年大并天下”“崇涌嵯峨”的記事語。</h3><h3> 不管幾個字,都以排滿當面為主,且多為篆體,大氣典雅。加上布局巧妙,比圖案更精致。</h3><h3> 圖案瓦當更是花樣百出。</h3> </h3></br><h3>文字瓦當字數不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從1字到12字均有,</h3></br><h3>“無極”“萬有熹”“長生無極”之類的吉祥話,</h3></br><h3>“惟漢三年大并天下”“崇涌嵯峨”的記事語。</h3></br><h3>不管幾個字,都以排滿當面為主</h3></br><h3>且多為篆體,大氣典雅。</h3></br><h3>加上布局巧妙,比圖案更精致。</h3></br><h3>圖案瓦當更是花樣百出。</h3></br><h3> <h3>人踏楊柳岸,滿眼曉風殘月;</h3><h3>風過三千里,看遍美景良辰;</h3><h3>似乎,繁煙過耳,</h3><h3>才不枉人間走一遭。</h3><h3>----千秋萬歲</h3> <h3>但當馬蹄踏過石板街道,</h3><h3>仰首輕望,</h3><h3>瓦當那最原始的陶土質感,</h3><h3>卻仿佛在提醒世人,</h3><h3>鉛華易褪,天真難尋。</h3><h3>------長樂未央</h3> <h3> 瓦當,最早產生于西周時期,有素面瓦當及飾有重環紋的圖案瓦當兩種,形制均為半圓形,也就是瓦當發展之初的基本形制。<br></h3><h3></h3> <h3> 戰國時期,地域風格彰顯無疑,洛陽周王城主要是素面半瓦當和動物紋瓦當,還有少量的云紋瓦當;齊國流行樹木雙獸卷云紋半瓦當;趙國以素面圓瓦當為主,有少量三鹿紋瓦當;燕國多饕餮紋瓦當;秦國流行單個動物圖案組成的瓦當;楚國以素面瓦當為主;魯國以云紋瓦當為主;齊國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瓦當。</h3><h3></h3> <h3> 秦漢時期,全國各地造型風格的大融合時期。畫像瓦當多先齊風格,多取材樹木、樹葉、動物等圖案。由于瓦當圖案中多取材于社會生活,對后來的漢畫像石藝術起了深遠的影響。</h3><h3> 漢代瓦當圖案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有寫實到寫意的形式上的轉變。反映農牧業生活的瓦當漸漸少了,四神瓦當盛極一時,瓦當圖案以云紋和幾何變形紋為主,文字瓦當也繁盛起來,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瓦當不再僅僅用于皇家建筑,也開始大量運用于民間。</h3><h3></h3> <h3> 四神瓦當無論是圖案形式,還是尺寸大小,都有嚴格的規定:??</h3><h3></h3> <h5><font color="#ff8a00">龍紋瓦當直徑19.3厘米,龍頭大張,龍體盤曲,氣宇軒昂;</font></h5><h3></h3> <h5><font color="#ff8a00">虎紋瓦當直徑17.2厘米,瞪目張口,虎腿伸張,騰驤咆哮;</font></h5><h3></h3> </h3></br><h3>虎紋瓦當直徑17.2厘米,</h3></br><h3>瞪目張口,虎腿伸張,騰驤咆哮;</h3></br><h3> <h5><font color="#ff8a00">朱雀瓦當直徑18.3厘米,或是鳳,或是鸞,口銜寶珠,昂首翹尾;</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玄武瓦當直徑19厘米,龜伏蛇曲,凝重不失活躍。</font></h5> <h3> 隨著西方佛教的傳入,蓮花紋、獸面紋瓦當漸漸多起來,云紋則簡化變形,并且漸漸消失。紋飾有素瓣蓮花變為復瓣蓮花,周圍多飾有連珠紋,成為魏晉隋唐以至于宋代瓦當的主要裝飾題材。<br></h3><h3></h3> <h3> 元明清時期是瓦當發展的低谷。元代少數民族政權,在瓦當中,清一色的采用獸面為主的瓦當紋樣,并無出新之處。</h3><h3> 明清兩代瓦當以琉璃瓦為皇室用瓦,圖案采用云龍紋為主。這一時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磚雕發展起來,沖淡了瓦當作為裝飾的主體地位,瓦當無發展之地。于是,瓦當之發展停滯了下來。</h3><h3></h3> <h3> 自古以來,凡事均有兩面;如夫妻,如兄弟,如姐妹,如陰陽;瓦當,亦有一兄弟名曰滴水:</h3><h3></h3> <h3> 周代,古人發明了瓦。制瓦人先做一個圓筒形的陶坯,然后剖開入窯燒造,4剖或6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瓦當就是把筒瓦一端做成封閉狀即可。</h3><h3> 中國傳統建筑中,屋頂的瓦有仰鋪和俯鋪。所以最前面的瓦也有兩種,一種圓形或半圓形,瓦面弧形朝下,另一種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前者才是瓦當,后者叫“滴水”。</h3><h3></h3> <h3> 西周中晚期,建筑上已有瓦當蹤跡。三角形滴水卻是唐朝才出現,明清時期如意形滴水甚為流行,所以如今古建筑上的滴水大多是如意形。</h3><h3> 瓦當和滴水,一個防止雨水倒灌,一個引導雨水下流,都是為了保護屋檐,不讓椽子爛掉。大體上功能差不多。但是瓦當的出現比滴水整整早了1000多年。</h3><h3> 瓦頭和滴水的材料、燒制技術都很相似,幾乎沒有區別。可以說,滴水是瓦當的延伸。但是,為何滴水晚出現了1000年?那是因為古人已有諸多辦法排水,屋檐排水瓦當已經足夠。直到唐朝,整體氣溫下降,降雨量變大,才發明了專門用于排水的滴水。</h3><h3> 古人蓋房先仰鋪板瓦,再將筒瓦俯扣在板瓦與板瓦間的接縫上。唐以后,瓦當滴水就如孿生兄弟般存在于中國古建筑的屋檐上。直到今天,仿古建筑仍舊少不了它們。</h3><br><h3></h3> <h3> 在古代,能夠用到瓦當的首先是皇家、然后是官府和貴族。且瓦當的尺寸很有講究的,直接和房屋建筑大小有關。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傅,可以通過瓦當當面直徑和瓦片長度推斷出建筑的面積大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像宮廷王府、官宦人家、寺廟等大型建筑上所用瓦當的直徑多在15~17厘米,瓦片長度在20~70厘米間。普通居所用的瓦當直徑通常在8~11厘米,瓦片長度在10~20厘米間。</h3><h3></h3> <h3>幽巷煙起,青石留細雨。<br data-filtered="filtered">粉墻黛瓦,垂淚欲滴。<br data-filtered="filtered">身披蓑笠,搖櫓引歌。<br data-filtered="filtered">珠落碧盤起漣漪。<br data-filtered="filtered">院落深深,花紅青苔綠。<br data-filtered="filtered">長廊亭榭,古來稱奇。<br data-filtered="filtered">輕弄紙扇,把酒言歡。<br data-filtered="filtered">誰人與說離愁意?</h3><h3></h3> <h3> 片瓦之下,曾經是無數人的家;片瓦之上,曾經是變幻的風云。瓦當,古人帶給我們的視覺盛宴,如今,已徐徐遠離歷史的舞臺。</h3><h3></h3> <h3> 逝去的是時間,永恒的是存在。</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五寨县|
乌恰县|
宣威市|
阿拉尔市|
靖西县|
乐东|
务川|
贵定县|
贵州省|
珲春市|
讷河市|
宁陵县|
三门县|
都昌县|
凤城市|
友谊县|
潍坊市|
晋城|
宜黄县|
西乌珠穆沁旗|
朝阳县|
哈尔滨市|
临泉县|
东丰县|
布尔津县|
昌平区|
铁力市|
金沙县|
塔河县|
南江县|
综艺|
贺兰县|
股票|
景泰县|
新丰县|
卓尼县|
南皮县|
贺州市|
鸡西市|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