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引 子</font></b></h1> <h3> 從一位朋友的短詩中知道了在瓊海市區、萬泉河邊有一條七百余年的古街,名叫溪仔古街。</h3><h3> 每年的正月十五政府有關部門會在這里舉辦具有熱烈、喜慶、祥和節日氣氛的元宵燈會,來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h3> <h3> 我懷著好奇之心,于正月十六早晨八點騎著自行車從所在從小區出發,沿著萬泉河邊行邊問,于九點左右到達目的地: 瓊海市文物保護的舊址……溪仔古街舊址,實際上是古街新村。</h3> <h3> 我在這條彎彎曲曲、西低東高的古街上邊走邊拍,偶然能看到一兩位行人或居民。</h3><h3> 從東往西返時,游客就漸漸多起來了。</h3><h3>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一人獨游,或三三兩兩,或一群一群的,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兩大群著旗袍,持彩傘??的“美女”們,扭扭捏捏從西往東而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溪仔古街</font></b></h1> <h3> 溪仔古街,其實就是一條青石板路。整條古街全長約300米,窄窄的巷子,大部分寬度在2~3米之間,最寬處不過6~7米。</h3><h3> 只有一個地方比較寬闊些,但面積也就50~60平米。</h3><h3> 青石板鋪就的溪仔古街宛若一條剛剛吃飽喝足躺著休眠的小蟒蛇。</h3> <h3> 歷史記載:溪仔古街見證了七百年的滄桑。<br></h3><h3> 而溪仔古街的石板路,據考證,是清朝嘉慶年間鋪砌的,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h3> <h3> 在這條古街上住戶總共有70余戶。 </h3><h3> 其居民的先輩絕大多數都是明、清時期遷移來的,多是靠萬泉河水運討生活的苦力。</h3><h3> 隨著歷史的變遷,原有的碼頭早已消失。</h3><h3></h3> <h3> 有資料說,溪仔古道是嘉積鎮形成的搖籃,是嘉積鎮發展成為繁華商埠的發祥地。</h3><h3> 據史載,自清嘉慶年起,經由萬泉河運來的外埠商品貨物,到達溪仔港碼頭,再由附近居民充當的腳夫搬運至碼頭到市井的首條路——溪仔街。</h3> <h3><b><font color="#ed2308"> 我個人認為:溪仔古街,原來并不是一條什么商業街,而是一群靠出賣苦力為生的纖夫或腳夫群居的地方……從萬泉河上航運來的貨物需要卸載、離岸運輸,且過去的萬泉河沒有現在治理的整潔,可能有不少一小支流……溪!</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這些小支流……溪,有的適合微型船與竹筏運輸部分貨物,這樣就出現了纖夫與腳夫。</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這些纖夫與腳夫就選擇方便出入離河邊不遠處的半坡上安營扎寨了。</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溪與仔</font></b></h3><h3> 1.溪,一般來說窄于五米的水流被稱為溪流,寬于五米的被稱為河流。</h3><h3> 溪:泛指小河流。</h3><h3> 2. 仔[ zǎi ]</h3><h3> ①.〈方〉具有某種特征或從事一定職業的年輕男子:肥~。打工~。</h3><h3> ② .同“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胡侃溪仔街的來歷</font></b></h3><h3> 這樣“溪仔”就是在小河邊從事某種職業的年輕男子……根據實際情況,就是在萬泉河的一支流上有一群從事拉纖或挑腳的年輕人。</h3><h3> 這些年輕人臨溪就高且在可避風的這個地方就地取材,一個挨一個地搭起了茅草棚……即所謂的家。</h3><h3> <b><font color="#ed2308">應該是</font></b><b><font color="#ed2308">當地居民按照這個群體所居區域與年齡給予了一個很好記憶的地名……溪仔街!</font></b></h3><h3> 古人雖然文化程度很低,但起名比我們現在講究。</h3><h3> 從現在的角度看,連街也不算,甚至還不能稱之為巷,頂多是煤礦里面的巷道。</h3><h3><br></h3><h3> 應該說現在的溪仔古街當時并不是商業街,從現在看,它也不具備從事商業活動的條件……窄而陡。最多可算作臨時性的貨物儲存地。</h3><h3> 可能后來有人看好臨時性儲存這一點,就將其作為貨物周轉地,就慢慢地有了商業集散地的雛形。這應該是后來的事情了!</h3><h3><br></h3><h3> 有人說“溪仔”——是老嘉積對萬泉河中游(嘉積地段)的稱呼。我不這樣認為……萬泉河寬而深,“溪”不能與之相提并論。</h3> <h3> 據說這里的居民大多是400~700年前靠萬泉河水運討生活的苦力的后代。</h3><h3> 從他們現在的建筑物來看……他們祖先的安居之地彼此緊相連,因為現在他們所占有的地盤也是緊密相連的,之間沒任何空隙,雖然有的朝上發展了,但寬度絕對發展不了。</h3><h3> 大家可以從后面的照片中可看出。</h3> <h3> 現在雖然是一個文物保護的古街,但是,古街兩邊的房屋絕大部分是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筑物,只有青石板可以見證一下歷史的滄桑,古街也慢慢失去了原來的味道。</h3><h3> 石板路和高高的現代建筑搭配起來顯的有些別扭,好像我國部分身穿西服而腳穿著解放鞋或拖鞋一樣的別扭。</h3> <h3>具有古韻味的藝術品</h3> <h3>由溪仔古街通向新民街的古門樓</h3> <h3>是古藝術品還是仿制品 不得而知</h3> <h3>上下兩圖是通向新民商業街的石臺階</h3> <h3>綠盆門口栽 燈籠門楣掛</h3> <h3>具有濃厚氣氛的正月十五 燈籠</h3> <h3>與我一樣的候鳥游人</h3> <h3>花無處不在</h3> <h3>吉祥小豬??</h3> <h3>古老而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路</h3> <h3>整條路都是由這樣的青石板鋪成 有400多年的歷史了</h3> <h3>這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居民</h3><h3>瓊海人過著悠閑自在的慢調生活 做什么事都是慢悠悠的</h3><h3><br></h3><h3>在這里依稀看到赤腳的男人們辛勞忙碌后的小憩</h3> <h3>這是遇到的第二居民 是第一位老婦人</h3><h3><br></h3><h3>仿佛可以聽到婦女們穿著木屐踏在青石板上的嘀嗒聲</h3> <h3>在街上零零散散放著顯得比較古老石具……石柱基石</h3> <h3>下面是僅有一米寬的偏街巷</h3><h3>真夠逼仄的!</h3> <h3>這里比較寬 有5米吧</h3> <h3> 這就是比較寬闊一點的地方,放著一輛人力車,免費供游人自行拍照。</h3><h3> 很多“窈窕淑女”(絕大部分已不是了)在這里又嬌又妖!</h3><h3> 這位男士是陪夫人游玩的,可在這里為不認識的一位女士主動的當起了車夫。</h3> <h3>古巷深深 民宅無縫隙相連</h3><h3><br></h3><h3>發現這里是沒有院門的 </h3><h3>看到臨街的門實際是廳堂門 </h3><h3>過廳堂門 進去有的有一小天井 很多沒有</h3><h3></h3> <h3>老街新屋 只有青石板記憶著逝去的曾經</h3> <h3>那木質的門和半掩的窗</h3><h3>門里的生活形態依舊散發著舊時光的氣息</h3> <h3>相對老一點的建筑</h3> <h3>這小門 是正兒八經的大門</h3><h3>胖一點的人進門可能需要側身才能進去 好在海南人身材絕大部分小巧玲瓏</h3> <h3>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正在給其母親拍照</h3> <h3>一座小廟 不知供著哪位神仙 </h3><h3>這里的居民始終崇尚文化,敬奉神明,注重傳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文化與藝術交相輝映</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整條街有四處彰顯文化氣息的地方</font></b></h3> <p class="ql-block">一是 溪仔書屋 </p><p class="ql-block"> 門上的對聯反映出這條小街的歷史文化底蘊。</p> <h3>二是 溪仔小屋</h3><h3> 據說“溪仔小屋”是一家咖啡屋。</h3><h3> 我去時,門緊閉,不知里面是怎樣的一個世界。</h3><h3> 門口可是游人留影的好地方!</h3> <h3>三是 一處老屋子</h3><h3> 這是古街上能夠看到的比較古老的痕跡之一。</h3><h3> 這位老婦人也是我拍到的僅有的幾位老街居民之一,是第二位老婦人……已九十高齡,耳不聾、眼不花。</h3><h3> 老婆婆坐在老屋前審視著來來往往的過客。</h3> <h3>四是 河影</h3><h3> 與“溪仔小屋”緊為鄰的又一家咖啡屋……“河影”。</h3><h3> 這家咖啡屋從外表上一點都不起眼,甚至可以說好多人沒感到它的存在。</h3><h3> 其門面是特別的低調到感人。</h3><h3> 我也是等別人在“溪仔小屋”拍照時,無意一轉身發現“河影”二字而才引起的好奇,就隨便進去看看,恰發現別有洞天。</h3><h3> 在征得兩位主人的同意后……對其內部的前后、上下進行了近似瘋狂的拍照。</h3> <h3> 從門口往里看,窄而暗,認為不值得進去,但門內及過道間的東西古色古香吸引你不得不進去。</h3> <h3> 進入門里,一股淡淡的咖啡?的香氣與清新脫俗之氣迎面拂來。</h3> <h3> 古舊的木椅、木桌,泛著舊時光的石磨、石凳,種在石罐中的花草、灰黑磚的墻壁,它們都像溪仔古街上的青板磚路、幽長而蜿蜒的巷子一樣,生長在喧鬧的世俗之外,在過往的記憶里撫摸自己,驚艷世人。</h3> <h3> 通過窄小的樓梯 拾級而上 是一溫馨的小咖啡屋</h3> <h3>從小咖啡?屋開始俯視進出口</h3> <h3>書香與咖啡?香并存 香味撲鼻</h3> <h3>外面看似很小 里面別有洞天 </h3><h3>廳套廳 廳廳都散發著書香與濃濃的咖啡香</h3> <h3>與書相伴 與友人談書 不亦樂乎</h3> <h3> 書香與藝術互為相成,彰顯高品味的人文情懷!</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美女與中國文化元素</font></b></h1> <h3> 一群自認為比西施還妖艷的女士由西向東搖搖晃晃地、扭扭捏捏地從坡下上來了。</h3><h3><br></h3><h3> 旗袍具有很強的中國文化 </h3><h3> 但發現大部分只是將其當作普通衣服穿而穿</h3> <h3> 這是從東面返回來時,在古街西口看到的身著“景泰藍”旗袍的美女們在照相。</h3> <h3><b><font color="#ed2308">后附穿旗袍的基本要求</font></b></h3> <h3>古街西口</h3> <h3>曾經已成為歷史 </h3><h3>輝煌的新紀元現已開啟</h3> <h3> 近年來,政府加強對古街原貌、歷史遺跡的保護修繕,將其打造成彰顯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特色風情古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font><font color="#167efb">?????</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后面所附與正文無關 屬于常識性的</font></b></h5> <h5><b><font color="#ed2308">附:穿旗袍的基本要求常識<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font></b>國家標準中對服裝的定義為: 縫制,穿于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產品。<br> 而具體到旗袍,其裝飾作用大于保護作用!<br> 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br>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b><font color="#ed2308"><br></font></b><b><font color="#167efb">一、氣質<br></font></b> 第一點就是自信。旗袍傳達出來的美是其他服飾都無法替代的。面帶著淺淺的自信的微笑。達不到這一點,那就最好不要去穿。<br> 第二點是優雅。優雅氣質應該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言行要得體,不可以說臟話或者大聲喧嘩,要時刻保持禮貌和溫柔。<br><b><font color="#167efb">二、步態<br></font></b> 路上行走的時,腿的發力點應該要在股直肌,也就是我們大腿前面的肌肉。發力以后大腿帶動著小腿向前緩緩邁出。<br> 發力點絕對不要在胯部,這樣走起路來非但姿態不夠優雅挺拔,而且過于搔首弄姿,顯得很不端莊。<br> 屈膝后一定要注意掩膝,也就是腿抬得不要過高,抬腳離地最多1寸左右。這樣才能體現旗袍女子的柔情和得體的舉止。<br> 邁步時,要注意身體重心在兩個腿支撐時的轉換,抬腳的腿叫動力腿,此時身體重心要從另一支撐腿上轉載在動力腿上,后面的腳要登直,不得有彎曲。唯有如此,才能走出溫婉動人、亭亭玉立之感。<br> 不是扭扭捏捏的東顰笑施。<br><b><font color="#167efb">三、手位<br></font></b> 手位的基本要求……拇指向手掌里靠,食指稍稍張開,其余三指合攏。這樣手臂搭配雙腿則更顯得渾然一體。<br> 行走時手臂擺動時是靠胳膊肘擺動,手位不要擺的太高,要夾著胳膊,手擺前時要向身體中間稍送一點點,感覺到腋下胯旁與胳膊臂有輕微的摩擦。這樣才能走出恰到好處的優雅。<br> 整體走起來時要求,肩、手、腕、指四個部位都要放松,但不能是松弛,松弛走起來就會失去韻味。一定要展示出高端大氣、文靜高雅、雍容華貴的氣質。<br><b><font color="#167efb">四、背<br></font></b> 不要駝背,上半身應該是筆直挺拔的。無論下方的大腿怎么走,上半身都要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br><b><font color="#167efb">五、眼睛<br></font></b> 雙眼應盡可能平視前方,不要左顧右盼,更不能低頭看腳下,要堅定不移地跟隨自己的腳步看向前方,有一種超凡脫俗、怡然自樂的灑脫與自信。<br> 達不到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就不要人家怎么咱們也怎么。</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微博|
临西县|
本溪|
阳西县|
瓦房店市|
阿鲁科尔沁旗|
平陆县|
屯昌县|
定兴县|
江门市|
汉沽区|
驻马店市|
石河子市|
海林市|
阿坝|
玉环县|
隆昌县|
和田县|
肇州县|
思茅市|
霍城县|
陵川县|
辽宁省|
永安市|
安丘市|
罗平县|
渭南市|
疏附县|
太保市|
罗甸县|
陕西省|
靖西县|
华坪县|
开远市|
个旧市|
新邵县|
湖北省|
饶河县|
铁岭市|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