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94歲的黃永玉上臺給單霽翔頒獎。</h3></br><h3>來之前,他特意寫了一幅字,帶給這位比自己小整整30歲的故宮院長。</h3></br><h3>“故宮很具體,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著宮墻走一圈,踩破20雙布鞋。”</h3></br><h3> </h3></br><h3>這是12月15日“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盛典上的一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獲得了年度文化人物。</h3></br><h3>董卿形容這位63歲的院長:“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h3></br><h3> <br><h3>2011年,故宮因為管理問題,鬧出了不少笑話。</h3><br><h3>當年,故宮丟失了數件珍寶,在北京公安局的幫助下追回。</h3><br><h3>以示感謝,故宮制作了一面錦旗送給公安局,卻不料,錦旗寫錯了一個字。</h3><br><h3>2012年年初,故宮正低潮。</h3><br><h3>深陷失竊、會所、錯字、拍賣、封口、瞞報、逃稅等“十重門”。一部手機,一根網線,足不出戶,網賺致富,輕松躺賺,一切為了早日實現財富自由,奔小康,大咖帶隊尋找有夢想的合作伙伴,心動就要行動,開啟財富之路從添加好友開始!財富微信: 17715538879</h3><br><h3>58歲的單霽翔臨危受命,接到調令,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h3><br><h3>他曾以為國家文物局局長是他的“最后一站”,沒想到最后一崗是來故宮“看門兒”。</h3><br><h3>早在20世紀80年代,清華建筑系出身的單霽翔還在教授建筑史,所以經常在周末領著年幼的兒子,到故宮里拍建筑。</h3><br><h3>不曾料到幾十年后,自己竟成為故宮的“看門人”。</h3><br><h3></h3> </h3></br><h3>大家都很關心新官上任會有哪三把火,單霽翔卻笑言:我一把火都沒有,因為故宮古建筑群最怕火。<br></br></h3></br><h3>話雖如此,做起事情來單霽翔毫不含糊,隨之而來的是對故宮大刀闊斧的“改革”。</h3></br><h3>上位伊始,單霽翔穿著一雙老布鞋,帶著助理周高亮,倆人,花了5個月,繞著故宮走了一圈兒。</h3></br><h3>故宮的1200座建筑,9371間古建,凡是門都要推開看一看。</h3></br><h3>光是鞋就磨壞了20多雙。</h3></br><h3>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著相機,吭哧吭哧跟著跑,偷偷抱怨:“跟著我們院長,費鞋。”</h3></br><h3>故宮收藏著眾多文物,鮮有人能夠將其數得一清二楚,但單霽翔做到了。他可以將文物數量精確到個位數:</h3></br><h3>1862690件(套),這是2016年底的數據。</h3></br><h3>沒有人知道,為了能理直氣壯說出這句話,單霽翔和工作人員付出了多少辛苦。</h3></br><h3>單霽翔曾說:“我們國家收藏的國外藏品比較少,因為我們沒有掠奪,沒有偷盜別的國家,每一件都來歷清楚。”</h3></br><h3> </h3></br><h3>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之后,辦公室給了單霽翔一份介紹故宮的資料,他要把內容背下來,以備接待來訪的貴賓。<br></br></h3></br><h3>“故宮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文化藏品最多的寶庫,是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h3></br><h3>這些“高大上的話語”讓單霽翔咂舌。</h3></br><h3>進一步了解故宮之后,那些世界之最,單霽翔“感受不到”。</h3></br><h3>故宮館址宏大,但70%的區域豎起了“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h3></br><h3>故宮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里,誰都看不見”;</h3></br><h3>故宮觀眾多,但80%的觀眾進了故宮就看看皇帝上朝、睡覺、結婚的地方。</h3></br><h3>觀眾壓根沒把故宮當一座博物館。</h3></br><h3> </h3></br><h3>“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那些世界之最嗎?”</h3></br><h3>“其實真正重要的是故宮這座文化機構究竟能給人們奉獻什么。”</h3></br><h3>單霽翔自問自答。</h3></br><h3>可要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不以管理方便為中心,而以觀眾方便為中心”,對故宮來說,無異于“一場管理革命”。</h3></br><h3>“革命”從“裝點門面”開始。</h3></br><h3>之前端門廣場上有很多“太監展、宮女展、刑具展”,20塊一張門票,觀眾看完就罵故宮。</h3></br><h3>其實并不是故宮辦的。</h3></br><h3>那排房子被收回之后,故宮設置了30個售票窗口,并購置了很多快速售票的設備,以保證觀眾到故宮30分鐘內能買到票。</h3></br><h3> </h3></br><h3>6年前,故宮里專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只能坐在石頭上、屋檐下、御花園的欄桿上。</h3></br><h3>單霽翔一看又急了:還能不能讓大家有尊嚴地休息了。</h3></br><h3>他決定增設休息座椅:要結實,要坐著舒服,要跟周圍環境協調,椅子底下要便于清掃……</h3></br><h3>這一籮筐要求,最后做成的實木座椅一把要3500塊錢。</h3></br><h3>可單霽翔不心疼錢,在端門廣場火速安置了200把椅子、56組樹凳。</h3></br><h3>當員工不無得意地告訴單霽翔,“現在有11000名觀眾可以‘坐下了’”。<br></br></h3></br><h3>“這個數字是假的。”單霽翔直接說。</h3></br><h3>“你們去看吧,夏天太陽直射的地方沒人坐,冬天沒有太陽的地方人們不愛坐。”</h3></br><h3> </h3></br><h3>單霽翔針對女士上洗手間經常要排很長的隊。</h3></br><h3>他和故宮的工作團隊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br></br></h3></br><h3>女士的洗手間應該是男士洗手間數量的2.6倍。</h3></br><h3>為此,故宮對洗手間進行了調整,甚至將一個職工食堂也改造成了洗手間,排長隊自此成了歷史。</h3></br><h3>這些僅僅只是故宮改善游客體驗的小小例子。</h3></br><h3>單霽翔認為,故宮博物院不僅要關注文化遺產保護,更應關注觀眾的需求,注重公益性和人性化的細節設計,讓觀眾有尊嚴。</h3></br><h3> </h3></br><h3>午門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以前三個門洞中,中間的門洞專為接待貴賓車隊所用。</h3></br><h3>因而時常緊閉,而兩側的門洞則每天排滿了觀眾。</h3></br><h3>單霽翔覺得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三個門洞都向觀眾開放。</h3></br><h3>但有關部門反對,“貴賓開車進故宮是幾十年的禮遇,不能換了一個院長,禮遇都不要了。”</h3></br><h3>“那英國白金漢宮、法國凡爾賽宮、日本皇居,這些帝王曾經的居所今天也都對公眾開放,那些地方車隊就不能開進去。”</h3></br><h3>單霽翔據理力爭。</h3></br><h3>最終,故宮在2013年初發布公告:故宮開放區內不允許機動車再駛入。</h3></br><h3> <br></br></h3></br><h3>2013年4月,法國總統奧朗德參訪故宮,成為近幾十年來第一位步行進入故宮的貴賓。</h3></br><h3>奧朗德來故宮參觀,單霽翔提前到了午門,發現安保人員已經就位,很明顯是準備為車隊開門開道的架勢。</h3></br><h3>單霽翔讓人把午門關了起來,安保人員立馬跟他急了。</h3></br><h3>單霽翔正色說:“這是世界文化遺產,不能破壞!”</h3></br><h3>安保人員向上報告,等了3分鐘,等來了撤走的指示。</h3></br><h3>車隊來了,單霽翔站在午門前迎接,奧朗德就此下車,一路步行參觀了這組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h3></br><h3>同年10月,81歲的印度總理辛格參觀故宮,有關部門提出能不能破例,讓腿腳不好的辛格坐汽車游覽。</h3></br><h3>單霽翔堅持:“奧朗德總統率先不坐車進入,這樣的制度還是應該堅持。”</h3></br><h3> </h3></br><h3>鑒于辛格腿腳不好,折中之下,故宮從釣魚臺國賓館借了輛電瓶車,讓辛格總理一路乘坐參觀。</h3></br><h3>自此以后,所有貴賓,無論中外,再無例外。</h3></br><h3>后來有一次,故宮午門外,一位來自東北的老大爺認出了單霽翔,提要求:“我這輩子就來一次故宮,我想走中間的門,當一次‘皇帝’。”</h3></br><h3>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單霽翔卻當真了:</h3></br><h3>午門三個門洞第一次全部打開。</h3></br><h3>“讓觀眾自由選擇,想當皇帝當皇帝,想當大臣當大臣。”</h3></br><h3>這就是一心想讓故宮充滿人情化的單霽翔,不為權貴折腰,卻尊重每一個人的合理需求。</h3></br><h3> </h3></br><h3>201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單霽翔宣布:故宮禁煙。</h3></br><h3>當時人人質疑,無煙故宮純屬“單相思”。</h3></br><h3>且不說觀眾,博物院還有400多煙民,回辦公室抽兩口,誰還能發現?</h3></br><h3>“可不敢抽!”一位故宮老煙民連連擺手,悉數院長“罪狀”:</h3></br><h3>一個人吸煙,全部門扣獎金。</h3></br><h3>從此,煙灰缸在故宮再無用武之地。</h3></br><h3> </h3></br><h3>禁火的第一天,故宮共截下了8000多個打火機。<br></br></h3></br><h3>單霽翔曾在故宮里撿到過1000多個煙頭。“我走到哪兒撿到哪兒。他們就會用手機悄悄告密,院長奔東去了,你們快去,先把煙頭撿起來。”</h3></br><h3>“其實我都知道這些貓兒膩。我就故意滿院子走,故宮一下子就變得干凈了,多好。”</h3></br><h3>笑侃背后,是一位花甲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彎腰。</h3></br><h3>有一次公開亮相,單霽翔臉上結著明顯的痂。</h3></br><h3>很多人偷偷打聽情況,工作人員悄悄說:“院長看到臺階上有垃圾,直接過去撿,一個沒站穩,把臉搓破了。”</h3></br><h3>“摔得多狠啊,我們院長臉上的痦子都給蹭掉了。”</h3></br><h3>好在后來,痦子又長出來了,院長的臉沒毀,大家松了口氣。</h3></br><h3>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里也有一段:</h3></br><h3>一位文物修復師犯煙癮,一邊抱怨著“也不讓我抽根煙”,一邊認命地騎車,越過重重宮墻,到宮外冒兩口。</h3></br><h3> </h3></br><h3>“故宮不能有一片垃圾,屋頂不能有一棵草。”這是單霽翔給故宮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他是第一個身體力行者。</h3></br><h3>2013年,單霽翔提出“開放區不允許有一片垃圾”。</h3></br><h3>他看到垃圾,親自彎腰去撿;磚石縫里有煙頭,他就親手去摳。</h3></br><h3>“我想把這當成家,有一種想呵護每一個角落的沖動。”</h3></br><h3>彎腰俯身,是工作人員對單霽翔最深刻的印象。</h3></br><h3>他要求一片垃圾落地后,兩分鐘內必須有人清掃掉,所有“犄角旮旯”,干干凈凈。久而久之,由于地面十分整潔,游客也不忍心扔了。</h3></br><h3>單霽翔又在2014年提出“屋頂不能有草”。</h3></br><h3>飛鳥或大風將草籽帶到房頂,草生命力很強,生長過程中會拱瓦,瓦松動了,導致木頭糟朽,木結構的古建筑就得大修。</h3></br><h3>撿垃圾、拔野草這些“小事”,在故宮博物館館長單霽翔看來,都是必須且緊迫要做的事。</h3></br><h3>在他眼里:只要是對維護文物生態有好處,就得“有令即行、有禁即止”</h3></br><h3> </h3></br><h3>2015年1月,故宮歷經數次限流失敗后,再次提出要限流。</h3></br><h3>計劃將每日接待客流上限定為8萬人次。</h3></br><h3>此時,故宮每年的參觀人數穩居世界各大博物館榜首。單日觀眾人數最高突破了18.2萬人次。</h3></br><h3>8年前故宮也曾試過限流,“第一天就失敗了”。</h3></br><h3>8萬張票賣完后,故宮關閉售票窗口,用大喇叭作了廣播。</h3></br><h3>已經排在售票窗口前的幾百名觀眾不停敲擊窗戶,喊著口號要進故宮。</h3></br><h3>公安局知道后很敏感,趕緊通知故宮處理。結果沒賣票,故宮把觀眾全放進去了。</h3></br><h3>之后沒人再提限流的事兒,但單霽翔非要再次來“挑事”。</h3></br><h3> </h3></br><h3>從2002年到2012年,故宮每年觀眾數量從700萬猛增到1500萬。</h3></br><h3>單霽翔自嘲:“不幸的是,我就是這一年到故宮工作的。”</h3></br><h3>每年的暑假、五一和十一假期,故宮都過得比較煎熬。“故宮每天8萬觀眾就飽和了,18萬就一切都崩潰了。”</h3></br><h3>一天接待18萬人的日子里,工作人員每天都站在保和殿下面,大聲喊“請大家注意腳下,不要推嚷”。</h3></br><h3>單霽翔為此憂心忡忡。</h3></br><h3>為了觀眾安全,故宮下決心要限流。</h3></br><h3>單霽翔專門召開了一次發布會征求意見,“限流不僅是為了緩解壓力。如果觀眾超過8萬,人擠人,后面人看前面人的后腦勺,這對觀眾的權益是個傷害。”</h3></br><h3>沖著鏡頭,單霽翔“打報告”上春晚,呼吁觀眾避高峰。</h3></br><h3>他不忘囑咐:“先把這段播出去啊。”</h3></br><h3>有媒體問,“為什么不采取提高票價分流的措施?”</h3></br><h3>單霽翔說:“提高票價阻擋的是低收入人群進入故宮,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h3></br><h3>這位為了故宮下雪掃雪不掃雪都能“糾結”半天的院長,在絕不漲價事兒上毫不猶豫。</h3></br><h3> </h3></br><h3>有一次,單霽翔在甘肅博物館做調研,看到一群大學生在很認真地抄寫講解詞。</h3></br><h3>聊天中,他知道這群孩子是學旅游專業的,為了節省一張35元的門票,趁著有活動才第一次走進博物館。</h3></br><h3>正是這段經歷讓單霽翔堅持故宮絕不漲價。</h3></br><h3>真正實施限流之前,故宮做了一年半的宣傳工作,并采取各種分流措施。</h3></br><h3>2015年6月13日,世界文化遺產日當天,故宮宣布“每天只接待8萬觀眾”。</h3></br><h3>開放了90年的故宮,開始限流,從此再無一日客流超過8萬人次。</h3></br><h3>單霽翔決不打無準備之仗,他做了兩件事:</h3></br><h3>第一,用大屏幕滾動更新余票數量,即使余票售完,仍提供全天預約服務。</h3></br><h3>第二,開設了32個售票口,這是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館。</h3></br><h3>他的目標是:讓每個游客5分鐘內買上票。</h3></br><h3>而之前,售票口在午門,動輒幾千人排幾百米長隊買票,一兩個小時才買到票。</h3></br><h3>北大文物與博物館學教授宋向光十分贊賞單霽翔的限流措施,“在故宮與社會互動很難的問題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h3></br><h3> </h3></br><h3>2014年的一天,照常巡查的單霽翔突然發現,剛剛修好的太和殿,又搭起了腳手架。</h3></br><h3>工程師也很無奈:政府采購的材料不適合故宮,包工隊不懂文建,老工匠退休,又不能返聘。</h3></br><h3>“修一棟壞一棟,我們沒法負這個歷史責任啊!”</h3></br><h3>單霽翔心疼,無奈之下,只好又去和領導演苦情戲。</h3></br><h3>2015年11月的政協座談會上,單霽翔整整“哭訴”了8分鐘。</h3></br><h3>一個50多歲的男人,在公眾場合聲淚俱下,看得所有人為故宮感慨,為單霽翔動容。</h3></br><h3> </h3></br><h3>故宮終于得到特批,建筑修復不再作為工程處理,而是被列為研究性的保護項目。</h3></br><h3>我們如今看到一座座精美絕倫的宮殿,是單霽翔“不顧形象”“哭”來的。</h3></br><h3>專門建立雕塑館之前,故宮的1萬多件雕塑大多“沉睡”在庫房里,其中有一尊3.5米高的北齊時期的菩薩,過去幾十年都立在墻根兒底下。</h3></br><h3>單霽翔路過時總說:“你瞧,咱們這菩薩臉色都不好。”</h3></br><h3>單霽翔第一次進庫房時,被躺在臺階底下的兵馬俑嚇了一跳。</h3></br><h3>眼看兵馬俑被一堆海綿圍著,他正色道:“這不行,我們得趕快保養。文物必須有尊嚴。”</h3></br><h3>隨著雕塑館、古建館等專館的設立,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的開辟,越來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出。</h3></br><h3> <br></br></h3></br><h3>有一次單霽翔連著幾個月的時間,總看到一位漆器師傅在修同一件器物,就忍不住問他還要修多久。<br></br></h3></br><h3>師傅回答說,7個月。</h3></br><h3>因為在北京,只有伏天才能一天刷兩道漆,平常是一天刷一道,而這件器物一定要刷滿120道漆。</h3></br><h3> </h3></br><h3>2015年9月,故宮建院90周年時推出石渠寶笈特展:</h3></br><h3>《清明上河圖》《伯遠帖》《游春圖》《聽琴圖》《洛神賦圖》等283件珍貴書畫藏品首次集中展出。</h3></br><h3>大批觀眾奔涌看展的場面被媒體描述為“故宮跑”。</h3></br><h3>觀眾想看一眼《清明上河圖》,需要排六七個小時的隊。</h3></br><h3>展覽最后一天,當天下午3點,離故宮閉館還有兩小時,武英殿外依然排著長隊。</h3></br><h3>天色漸暗,排隊人群開始騷動,有人問:“故宮幾點關門?”</h3></br><h3>單霽翔很感動,保證說最后一個觀眾看完再閉館。</h3></br><h3> </h3></br><h3>沒想到豪言壯語說出去,“后果就很慘”。晚上8點,他去看望觀眾。</h3></br><h3>“還在堅持啊。累不累?”</h3></br><h3>“就是故宮晚上沒有賣水的,渴了。”</h3></br><h3>單霽翔趕忙讓工作人員燒水,當晚故宮送出了2500多杯茶水。</h3></br><h3>接近子時,觀眾還在排隊。單霽翔又來了。</h3></br><h3>“大家都喝到水了吧?”</h3></br><h3>“不渴了,餓了。”</h3></br><h3>單霽翔趕緊讓工作人員開車到附近轉,并把院里的庫存都翻出來了,一共湊了800盒方便面。</h3></br><h3>單霽翔不無自豪地說:“故宮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發方便面的博物館。”</h3></br><h3>這一晚,單霽翔和上百名員工一起加班到次日凌晨。</h3></br><h3>最后一位觀眾在凌晨3:45離開。東方漸曉。</h3></br><h3>也是從那會兒起,故宮展廳里,不準拍照的牌子被他改成不許使用閃光燈。</h3></br><h3>他說:“能進來看展覽,都是我們的義務宣傳員,照片發到微博上、朋友圈,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優秀的文化。”</h3></br><h3>一道宮門,不再是兩重世界。</h3></br><h3> </h3></br><h3>石渠寶笈特展兩個展期共接待觀眾約17萬人次,是2015年中國最受矚目的文化事件。</h3></br><h3>此后,單霽翔又提出“意見”,故宮辦好展覽必須常態化,“不能抽風似的,今年辦一個,過兩年不辦了”。</h3></br><h3>時光千年一瞬,故宮卻不再隱秘遙遠。</h3></br><h3> </h3></br><h3>“要讓領導看到不好的地方,這樣領導的責任心油然而生,就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h3></br><h3>單霽翔這一套路,坊里流傳。</h3></br><h3>故宮收藏了各種奇珍異寶,比如巨大的印章,大到一個人都抬不動。但是因為太大搬運不方便,所以很少示人,連單霽翔自己都沒見過。</h3></br><h3>直到有一天領導來故宮視察,工作人員把這方印搬出來了。</h3></br><h3>工作人員說:“這方印印殼壞了,你跟領導匯報一下吧。”</h3></br><h3>于是,單霽翔立馬火速匯報。</h3></br><h3> </h3></br><h3>領導進一步詢問:“那為什么保管不善啊?”</h3></br><h3>單霽翔解釋:因為地下庫房是上個世紀80年代建造的,只能設定一個溫度和濕度。</h3></br><h3>因此為了保護那些嬌貴的字畫,就先委屈其他類型的文物了,這印章就是其中之一。</h3></br><h3>領導一下子就明白了單霽翔的言外之意:“那改善這個保管條件需要多少錢啊?”</h3></br><h3>單霽翔脫口而出:“4個億”。</h3></br><h3>緊接著就是空氣中飄滿尷尬。</h3></br><h3>領導沒接話,不過又問了一句:“那你們地下庫房保管多少文物啊?”</h3></br><h3>單霽翔抓緊時間講了講這庫房有多重要,但現實條件多艱苦,聽得領導深為動容,當即拍板。</h3></br><h3>領導很快做出了批示:上對祖先,下對子孫,我們這代人要負責,要把這件事在當代做了。</h3></br><h3> </h3></br><h3>2016年底,故宮公布館藏數量為1862690件(套)。</h3></br><h3>一般的博物館,珍貴文物占總藏品的5%~10%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故宮的占比是93.2%。</h3></br><h3>隨著一棟棟古建筑被修好,故宮的開放區從過去的30%,增加到2015年的60%,2017年達到了80%。</h3></br><h3>單霽翔希望兩年以后,故宮開放區能達到85.02%。</h3></br><h3>“文物從來不是塵封的古董。要讓故宮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價值。”</h3></br><h3> </h3></br><h3>幾年前,單霽翔趁著開會前,特意跑到臺下問記者。“萌,是什么意思?”</h3></br><h3>大家樂了。</h3></br><h3>單霽翔擔任故宮“掌門人”期間,故宮博物院通過花式賣萌吸人眼球。</h3></br><h3> </h3></br><h3>印象中嚴肅的歷史人物,雍正帝、鰲拜等集體賣萌;幽默搞笑的崇禎帝生平故事,其實竟然是銷售廣告。</h3></br><h3>故宮淘寶官方微博發布《夠了!朕想靜靜》的文章:</h3></br><h3> </h3></br><h3>以極具幽默調侃的語氣介紹了 “一個悲傷逆流成河的運氣不太好的皇帝的故事”。</h3></br><h3>一開始,原本在畫像正襟危坐的崇禎皇帝畫風突變,他變成了手拿機關槍、眼神有點小邪惡的“被害幻想癥”患者,搭配臺詞“總有刁民想害朕”。</h3></br><h3>故宮還發了一組歷史人物圖,李清照拋媚眼比剪刀手,</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康熙戴眼鏡手拿玫瑰,擺出花朵、剪刀手等經典自拍姿勢,完全顛覆傳統觀念。<br></br></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故宮稱“我們瘋了一個設計師”。</h3></br><h3>網友認為“文案策劃可能也瘋了”。</h3></br><h3>從此,“雍正賣萌圖”被瘋狂轉載;朝珠耳機等近萬種文創產品誕生;《胤禛美人圖》《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等APP,下載量嗖嗖直升。</h3></br><h3>網友大呼:“能有這樣盡職盡責宣傳中國文化的人真是好!”</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面對如此爆紅的故宮文創,單霽翔傲嬌地擺擺手,“別買我們的行李牌,太漂亮了,用一次準丟。”</h3></br><h3>2016年故宮文創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到2017年底,文創產品已經突破了一萬種。</h3></br><h3>2016年、2017年,故宮的教育活動都是2.5萬場。</h3></br><h3>每次都爆滿,孩子們穿朝珠、畫龍袍、做拓片……所有這些全部免費。</h3></br><h3>故宮把大量的營銷收入投入到孩子們身上。</h3></br><h3> </h3></br><h3> <br></br></h3></br><h3> </h3></br><h3> </h3></br><h3>在故宮,文物開始說話,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文物和文創品,與時間對話。</h3></br><h3>“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什么,又是如何銘記的。”</h3></br><h3>故宮正在通過她的方式,悄悄地將中華文明的印章刻在孩子們的心里。這些活動一定會讓孩子們成為對中華文化熱愛的一代人。</h3></br><h3> </h3></br><h3>“我不懂時尚,也不懂新鮮詞匯,但將故宮文化數字化可千萬不能落伍!”</h3></br><h3>2018年4月27日,GMIC北京2018大會--AI產業化領軍者峰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壓軸演講。</h3></br><h3>單霽翔利用先進技術籌建真正的數字博物館,歷時3年零4個月,全世界博物館最強大的數字博物館誕生在故宮。</h3></br><h3>單霽翔立下flag:將盡己所能,讓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活在當下,把一個完整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h3></br><h3> </h3></br><h3> </h3></br><h3>十多年前,啟功先生極力推薦故宮把書法家米芾的傳世大作《研山銘》買回來,但囑咐不要花太多的錢。</h3></br><h3>單霽翔心想,這有點難辦,人家底價就是3500萬元,但來回談判后,花2999萬元買下來了。</h3></br><h3>啟功先生問:“是不是有點貴?”</h3></br><h3>單霽翔說:“北京建一公里地鐵要8個億,能買20多個《研山銘》。”</h3></br><h3>為了故宮,為了中華文化,單霽翔一向很舍得,因為他明白,文化是無價之寶。</h3></br><h3> <br><br><br><h3>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單霽翔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h3><br><h3>“我退休以后,想來故宮當一名志愿者,希望面試的時候手下留情。”</h3><br><h3>多年的努力,故宮不再是高傲威嚴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氣息的博物館。</h3><br><h3>人們對故宮的歡喜不僅因為這兒最著名,而是因為這兒時光千年流淌,山河璀璨如星。</h3><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研县|
彭州市|
莒南县|
宿州市|
泾川县|
潞城市|
阆中市|
定襄县|
潢川县|
启东市|
仙桃市|
双柏县|
平湖市|
安阳县|
万荣县|
绥化市|
云和县|
五河县|
永顺县|
巴南区|
苍溪县|
云南省|
锦屏县|
武夷山市|
安西县|
黔江区|
茌平县|
原阳县|
凤台县|
鞍山市|
化德县|
朝阳区|
陵水|
北辰区|
海原县|
通渭县|
邹平县|
承德市|
秀山|
南雄市|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