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攝影師將為影友詳細講解一下“白加黑減”的原理、如何使用判斷需要“白加”還是“黑減”等一些常見的困惑。</h3> <h3>一,“白加黑減”的含義<h3></h3><h3></h3><h3>為什么要白加黑減?這和相機的測光模式有關。相機的測光有個“18%灰原則”,會以 18% 灰為基準來控制曝光。</h3><h3></h3><h3>18% 灰可以將我們眼中的絕大部分景物都能夠展現出來,照相機依此作為曝光依據,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獲得基本正確的曝光結果。</h3><h3></h3><h3>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18% 灰原則會導致曝光結果出現偏差。我們先來看個例子。</h3><h3></h3><h3>這是一張白紙和一塊黑色的布</h3></h3> <h3>如果把白紙放大占據整個畫面,由于白色比 18% 灰要亮,相機會判定“過亮”而降低曝光,如果不調整曝光補償,白紙就會被拍成灰色:</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調整曝光補償,白紙被拍成了灰色<br></h5><h3>如果你想讓白紙看起來更接近肉眼所見,更白一些,那就需要增加曝光量,這就是所謂“白加”。</h3><h3></h3><h3>而把黑本子封皮放大占據整個畫面拍攝,黑色比 18% 灰要暗,相機會判定“過暗”而提高曝光,如果不調整曝光補償,黑本子封皮也會被拍成灰色:</h3> <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調整曝光補償,黑布被拍成了灰色</h3>如果你想讓黑色本子封皮看起來更真實,更黑,那就需要減少曝光補償。這就是所謂“黑減”。</h5> <h3>二,如何理解現實中的“白”和“黑”<h3></h3><h3>口訣里說到的‘黑’與‘白’,我們現實生活中拍照時不可能時時刻刻都碰到啊,那該怎么辦?</h3><h3><br></h3></h3> <h3><h3>三,“白加黑減”的運用判斷</h3><h3></h3><h3>什么時候“白加”,什么時候“黑減”?關鍵就看畫面中,“白”和“黑”哪個占主導。</h3><h3></h3><h3>比如說,拍攝雪景時,由于畫面中大部分是“白”,拍攝結果可能偏暗;你需要增加曝光量,讓雪看起來更白更亮麗:</h3></h3> <h3>在拍攝霧景時,整個畫面都是白茫茫的,容易導致曝光不足,需要你根據“白加”原則增加曝光量。<h3></h3><h3>而如果畫面中存在大片黑色、暗色,相機的曝光值可能會偏高,需要你根據“黑減”原則,減少曝光量。</h3><h3></h3><h3>比如說,當你拍攝黑色靜物時,由于畫面中大部分是“黑”,拍攝結果可能會偏亮;你需要減少曝光量,讓靜物看起來更接近“真實”的黑色: </h3></h3> <h3>在拍攝以“一間小屋”為主題的夜景時,由于暗部較多,測光結果會偏暗,相機會提高曝光量,小屋很容易過曝;而如果根據“黑減”原則降低曝光量,小屋就不太容易過曝了。</h3> <h3>到底是“白加”還是“黑減”,取決于“白”和“黑”部分的比例。就拿上圖來說吧,如果你走近幾步,聚焦小屋,情形又會完全不同:</h3> <h3>小屋的燈光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相機為避免過曝會降低曝光。如果你不希望小屋以外的部分變成一片漆黑,那就要根據“白加”原則增加曝光,以保留它們的細節。<h3></h3><h3>對點測光模式來說,“白加黑減”同樣成立,你只根據測光點進行判斷。當測光點對準的是白色/淺色/亮部時,可能需要“白加”,反之亦然。</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乐山市|
绥化市|
资中县|
天镇县|
栾川县|
乃东县|
运城市|
如皋市|
来宾市|
饶阳县|
嘉定区|
上蔡县|
皮山县|
安阳县|
福鼎市|
孟州市|
嘉鱼县|
永定县|
桦甸市|
平乐县|
乾安县|
彭水|
沁源县|
手游|
会同县|
镇沅|
准格尔旗|
洪洞县|
罗源县|
长春市|
临夏县|
齐齐哈尔市|
会宁县|
尖扎县|
福海县|
高邑县|
临洮县|
壤塘县|
龙山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