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節前搭乘國航航班飛越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經波羅的海、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峽后在機翼的下方忽然發現了亮著燈的倫敦眼,沒幾分鐘后抵達倫敦西郊的希思羅機場。順利入關后第一件事就是買一張牡蠣卡,以后的幾天在熟悉了密如蛛網的地鐵系統后,你會發現擁有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倫敦地鐵系統是多么的便利。搭乘的地鐵慢線人不多,約半小時后抵達倫敦帕丁頓站,拖著行李箱按照谷歌地圖的導引順利找到了位于蘭開斯特門的民宿,之后四天的倫敦暴走,有賴于處于海德公園附近的便利條件,當然良好的設施也是這家民宿值得推薦的因素之一。</h3> <h3>住處離肯辛頓公園不過兩個街區,一早步行前往還是驚訝于如此之近,于是肯辛頓公園的晨昏雨霧、朝陽候鳥便悉數收于囊中。這處意大利花園地處肯辛頓公園的北入口,兩個獨立的噴水池,不多的幾只天鵝和水鴨在其中游弋,東邊是免疫學之父愛德華.琴納(牛痘疫苗)的全身座像,每次去總有一只調皮的鴿子停在偉人的頭頂睥睨天下!</h3> <h3>從意大利花園出來有不同方向大樹簇擁著的步道,兩邊是冬季仍然翠綠的大草坪,我們選擇往肯辛頓宮方向走,諾大的公園內游人三三兩兩,大多是附近起早遛狗的本地人,大家微笑互相點頭示意,一幅和諧美好的晨景。</h3> <h3>肯辛頓公園內幾條放射性步道的匯聚點是一座名為《身體的能量》的男子騎馬雕塑,一位帶有古典陽剛之美的英雄好漢一手勒住韁繩,一手搭涼棚遮住陽光向肯辛頓宮方向眺望,胯下的戰馬抬蹄長嘶。整個雕塑在朝陽下極具張力,散發出一股使不完的力量,就像在美麗的公園內行走,只有手環提醒才會發現一早就走了近萬步了!</h3> <h3>阿爾伯特紀念亭在肯辛頓公園的南部,一路之隔即是阿爾伯特音樂廳。這座建筑是維多利亞女王為42歲早逝的夫君所建,耗資12萬英鎊(現在至少1千萬英鎊)歷時10年才建成。這座哥特復興式紀念亭類似教堂里祭壇上的神龕,十字架的頂端高達54米,一層層金燦燦的雕像立在華蓋般的亭子上方。四方亭內是由雕塑家約翰.亨利.弗雷完成的阿爾伯特雕像,其他方亭周邊另外雕刻著不同意義的群雕。</h3> <h3>離開阿爾伯特紀念亭步行五分鐘左右可達博物館街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這家博物館的建立發端于1851年的首屆萬國博覽會,倫敦海德公園內的水晶宮匯集了眾多工藝品,博覽會結束后為放置這些工藝品成立了工藝品博物館。1899年,維多利亞女王親自出席了新展館的奠基典禮,自此這座博物館改以女王夫婦的名字命名。這些紅磚樓建于1857-1869年,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四面建筑圍合起來形成一個方庭,中間還有個橢圓形的池塘,如今成為參觀者休憩的主要場所。</h3> <h3>整個博物館有七層,除第五層外均向公眾開放,其新舊區域連在一起,內部錯綜復雜,一共有一百多個展廳。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提前做好功課,選擇主要的珍品欣賞。這件《參孫殺死一名菲利士人》的雕塑是意大利雕塑家詹波隆那1562年受美第奇家族的弗朗西斯科一世之托為佛羅倫薩的一座噴泉所作。</h3> <h3>這幅《白日夢》是拉斐爾前派創始人之一羅塞蒂1880年的作品,羅塞蒂同時也是一位詩人,與這幅畫相配的有他一首同名詩,詩的末尾寫到:她已入夢,忘卻了膝上的書,失落了手中的花。</h3> <h3>這件珍品是來自緬甸的金質檳榔容器,制作于19世紀初,曾為緬甸國王所有。1885年英國為吞并緬甸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取勝后搶走了緬甸王權標志物和一些珍貴的王室用品,這就是其中之一。緬甸獨立后,英國于1964年歸還了所搶的物品,緬甸政府特意將這個檳榔容器留給英國以示感謝!</h3> <h3>沙賈汗的酒杯制作于1657年,沙賈汗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皇帝。此杯為軟玉制作,杯把為羊頭形,杯底為葉形上刻一朵花。這件寶貝原來存放在印度德里的紅堡,英軍入侵后掠奪至英國。</h3> <h3>在41展廳,是個老虎撲倒英國士兵的模型。虎身上有個搖柄,轉動它,在老虎內部的風琴可以發出模仿虎嘯和人哭的聲音。印度邁索爾邦的提普蘇丹曾決心趕走英軍,所以請人制作了這個模型。不過他最終戰敗,這件物品被英軍繳獲后帶到了這里。</h3> <h3>在V.A博物館里兜兜轉轉花了三個多小時,出來直奔自然與歷史博物館,怎奈周日拖家帶口順帶遛娃的當地人超級多,于是打算走馬觀花到此一游。這幢大樓1873年開工,1881年開館,是英國維多利亞哥特復興風格的建筑。博物館內分紅區、綠區和藍區,分別對應著地質現象、各種鳥類、昆蟲和爬行動物標本以及海洋生物等。</h3> <h3>大廳的北面樓梯正中端坐著英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軍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 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h3> <h3>站在樓上俯瞰大廳上方的藍鯨骨架,這個目前已知還存在于地球上的體型最大的動物,不禁感慨造物的神奇,同一位置的地面原來擺放的是體型巨大的霸王龍骨架標本,在近四十年里成為博物館的標志性展品,看過博物館奇妙夜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h3> <h3>在住處附近的意大利餐廳簡單用過午餐,稍事歇息便又步行兩英里參觀華萊士收藏館。這里本來是赫特福德侯爵的私宅,這位理查德.西摩康韋爵爺一生未婚,死后將此諾大的宅邸及其中的大量藝術品都遺贈給了自己的私生子華萊士。華萊士在老爸生前一直做他的私人秘書,因此也繼承了老爸的收藏嗜好,由此進一步擴充了藏品的規模。華萊士一生致力于慈善事業,其遺孀也不戀財,將這些價值不菲的藝術品悉數捐給了國家。條件只有一個:所有藏品不得離開此宅,借展也不行。</h3> <h3>整座博物館最大的展廳橫跨整個建筑北部,屋頂上的玻璃將自然光線透進室內,讓整個大廳顯得寬敞明亮,觀展的效果甚至超出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展廳。在這座稱為大畫廊的展廳內,荷蘭、佛蘭德、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的名家作品扎堆兒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使所有觀展的人立刻興奮起來了。</h3> <h3>大畫廊內最著名的作品是弗蘭斯.哈爾斯的《微笑的騎士》,作為鎮館之寶之一,此畫被稱為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傳說哈爾斯一生潦倒、嗜酒如命。一次他在酒館毆打勸他回家的老婆時被一位騎士勸阻,在與哈爾斯發生沖突后,騎士聽說哈爾斯是畫家而忍俊不禁,根本不相信眼前這個家伙會畫畫。于是哈爾斯隨手畫了幅素描,形象惟妙惟肖,二人握手言和。哈爾斯回家后重新將其畫成油畫,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名作。</h3> <h3>這幅畫是魯本斯的好朋友,西班牙國王的御用畫師委拉斯開茲的作品,畫的是西班牙王子巴爾塔薩.卡洛斯,當時他三歲,可惜在16歲時夭折。他的這個姿勢是委拉斯開茲最喜歡的一種,幾乎委拉斯開茲畫的每一位王子或公主都采用過。</h3> <h3>這幅《珍.保爾小姐》是擅長兒童肖像畫的雷諾茲所繪,珍的父親是牛津郡的大地主,同時也是一個業余畫家,她常常擔心油畫的褪色問題。有朋友告訴他,雷諾茲的作品即使褪色也是佳作,于是他重金聘請時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的雷諾茲為他女兒畫像。保爾小姐當時所有三四歲,根本靜不下來。于是雷諾茲先是與保爾全家共進午餐,然后耐心地陪小姑娘玩耍,直到取得珍的信任后才哄她擺出這個姿勢開始作畫。小姑娘把狗緊緊地摟在懷里,這讓她有了更多的安全感。</h3> <h3>倫敦的新一天依舊從肯辛頓公園開始,這座蛇形畫廊創建于1970年,原先是一座1934年建造的古典風格茶館。在這里每年都會有不同的建筑師團隊對蛇形畫廊進行重新設計,它是倫敦最受歡迎的現當代藝術畫廊之一。</h3> <h3>肯辛頓公園蛇形畫廊往東過馬路就是海德公園的黛安娜噴泉池,卵形河床式的噴泉池在夏季是孩子們的樂園,各種膚色的孩子在河床中嬉戲打鬧,到處是歡聲笑語。據說有人曾提出紀念噴泉是讓人靜思的地方,而河床也曾一度被圍起來禁止入內,不過最終還是得到重新開放了,也許是因為喜愛孩子的黛安娜王妃不會介意孩子們在此地玩耍吧!</h3> <h3>與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一樣,倫敦在市中心也有自己的綠肺,海德公園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這片地最早屬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1536年被亨利八世得到并改建成皇家獵場。1726年為這片綠地設計了一個蛇形湖,它被1826年建造的蛇形橋隔成兩半,東南的部分屬于海德公園,保留蛇形湖的名字,西北的部分屬于肯辛頓花園,被稱為長水。</h3> <h3>海德公園占地160萬平方米,這在尺土寸金的倫敦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經過幾百年來的改造,公園里有森林、河流、草原和眾多雕塑。海德公園在歷史上曾經是英國國王的鹿場,后來又成為賽車和賽馬的場所,另外公園里還有著名的皇家驛道,道路兩旁巨木參天,整條大道就像是一條綠色的“隧道”。</h3> <h3>以這座英雄雕像為基點,有三條線路可進入海德公園,其中往北走是前往著名的大理石拱門方向,附近有體現西方民主的演講角,從十七世紀以來,普通民眾可以在這里發表任何關于國計民生的話題,此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往東南方向是威靈頓拱門,穿過拱門沿著大道筆直走就是白金漢宮了!</h3> <h3>離開海德公園的東南門,穿過一條馬路就能到達惠靈頓拱門,在拱門的西北側是皇家炮兵紀念碑,建于1925年,以紀念在一戰中犧牲的49076名英國皇家炮兵。紀念碑上方的大炮雕塑是英軍在一戰中使用最廣泛的9.2英寸口徑主力榴彈炮。雕塑的四面均有一名炮兵,炮口方向是指揮官,面對我們身上掛滿炮彈的是炮手。紀念碑的主碑文刻于東西兩面:“帶著自豪緬懷49076位在1914-1918年那場偉大戰爭中為國王和祖國捐軀的各級皇家炮兵。”以后在白廳附近以及科斯沃爾德地區的鄉村里都可以看到紀念一戰或二戰中犧牲人員的紀念碑,這方面英國做的是非常不錯的。</h3> <h3>皇家炮兵紀念碑的正東就是著名的惠靈頓拱門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拱門上方是1912年制作的四架馬車銅像,馬車上方是手持橄欖枝和桂冠的勝利女神,象征和平與勝利。女神下方四匹馬中間的男孩是捐贈者米徹勒姆的兒子。原來比例失調的惠靈頓公爵騎馬像被移至倫敦西南五十多公里的奧爾德肖特小鎮,那里因建有第一個永久性軍事訓練營而被稱為“英軍之家”。作為曾經打敗過拿破侖的最杰出英軍統帥,威靈頓勛爵的雕像安放在那里也算適得其所吧!</h3> <h3>威靈頓公爵全名為阿瑟.韋爾斯利,別名鐵公爵,曾任英國陸軍元帥和首相,是英國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軍事、政治領導人之一。其最高光的成就是率領英荷聯軍在滑鐵盧之役中徹底擊敗拿破侖,成為比肩納爾遜將軍的英軍戰神。在之后的戎馬生涯中,更是創紀錄的獲得法國、沙俄、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等六國授予的元帥軍銜,是世界歷史上唯一獲得七國元帥軍銜者,人稱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h3> <h3>如此立下卓著功勛、勞苦功高的一代戰神,國家除了授予公爵的稱號以外,物質上也沒有虧待,直接給予超豪華別墅一幢。可以想象當年威靈頓公爵坐在黃色的大宅內,透過落地窗望著對面自己策馬揚鞭的雕像,腦海中翻滾著各種檣櫓灰飛煙滅,臉上不由得露出一絲滿足的微笑!</h3> 一路流連,到達白金漢宮時已是人山人海,左沖右突難覓觀看衛兵換崗的最佳位置,無奈之下轉移到白金漢宮大門正對面的第三選擇,總體感覺還是太遠了,而且鐵柵欄非常阻礙視線,好在由于是周日,穿花格尼短裙的蘇格蘭皇家衛隊吹著風笛也出場了,還算不虛此行。<br><h3><br></h3> <h3>在利茲酒店旁的百年英式老店用過午餐后,沿著皮卡迪利大街往特拉法加廣場方向走,下午的節目是參觀倫敦國家美術館。這座古典主義風格建筑于1838年建成,自建成之日起就對所有人開放。倫敦國家美術館現有2200余件藏品,包括從十四世紀的法國畫派到十九世紀的印象畫派的眾多傳世佳作。漫步在迷宮般的藝術宮殿里,你可以靜靜的坐下來安靜的欣賞,也可以像尋寶人一樣按圖索驥尋找自己喜歡的畫家作品,最重要的是挑一個工作日的一早來,這樣才不會有菜市場的喧鬧感。</h3> <h3>美術館的展品按年代順序依次排列,我們沒有按照這一順序參觀,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先欣賞著名的畫作。這幅梵高的《向日葵》有十五朵,同一題材的還有9朵、11朵不等,均為用來裝飾接待好友高更的房間所創作,之后廣為流傳的故事版本是兩人因藝術理念的差異而決裂,在梵高自殘切下自己的耳朵后,高更倉促離開了是非之地。</h3> <h3>莫奈的這幅《蛙塘浴者》繪制于1869年,蛙塘是巴黎近郊的一個著名浴場,當年莫奈和好友雷諾阿相約到這個度假勝地一起作畫。雖然這只是一幅小尺寸的草圖,為的是回到工作室后再放大進行正式的創作,但它其實很好地體現了印象派的特點,那就是快速捕捉光影中靜物的變化,將自己瞬間的感受表現在畫面上。在這幅畫中,你能通過強弱對比的光影感受到水面的晃動,它已經超出了物體本來的顏色,而是在表達物體在我們頭腦中的感受,也可以說就是一種印象。</h3> <h3>美術館里的畫作大多是宗教、神話題材,再就是人物肖像,很少有純粹的動物題材。這幅《響外套》是喬治.斯塔布斯的名作,這位畫家以畫馬著稱,甚至創作過關于馬匹解剖的書。“響外套”是畫中這匹馬的名字,它曾在1759年為主人羅金漢姆侯爵贏得大獎,而侯爵正是斯塔布斯的主要贊助人。通常斯塔布斯的馬都有背景環境,但這回侯爵堅持讓他創作一幅沒有背景和人物,單純突出駿馬的巨幅畫作,尺寸達到2.92*2.46米。</h3> <h3>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特納1844年創作的《雨、蒸汽和速度》,畫面中一列火車正高速通過梅登海德鐵路橋。仔細看會發現列車前方的橋面上,一只野兔受到驚嚇,正倉皇跨過鐵軌。整個畫面模糊一片,尤其是那列火車和幾乎看不出來的野兔,給人一種強烈的速度感。</h3> <h3>特納1839年的這幅《無畏號戰艦》,在1805年特拉法加海戰中曾立下顯赫戰功,此后一直服役到1838年才從希爾內斯拖至羅瑟希德解體。年邁的特納似乎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帶著一種黯然神傷的情緒創作了這幅作品,似乎是在悲嘆廉頗老矣!畫面中夕陽西下,弦月初升,拖船拖著戰艦在泰晤士河口附近東行,黑呼呼冒著濃煙的拖船與雄壯美麗的戰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h3> <h3>倫勃朗1654年創作的《浴女》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名聲及藝術創造力都達到頂峰時期的作品。畫中的人物形象被精細描繪,表現出她最私密的一面,模特姿態隨意,給人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以至于有人懷疑這也許是幅未完成的作品。這幅作品像是倫勃朗正在窺視他的情人亨德里克治.斯托芬,她于1649年走進他的生活,這段婚姻外的非正常關系受到了荷蘭教會的強烈抨擊。畫中的女子試探的走入小溪中,準備嬉戲。她用一種不那么優雅,但卻很真實、很生活化的方式撩起潔白的打底襯衣。</h3> <h3>委拉斯凱茲1651年創作的《鏡前的維納斯》是其僅存的一幅裸體畫像,這個主題在十七世紀的西班牙繪畫界是很少見的。這幅畫可能是畫家第二次在羅馬逗留期間,即1649年至1651年間,以他當時二十歲的情人為原型創作的。畫面中,只有扶著鏡子的雙翼丘比特形象給畫面增添了些許神話色彩,而躺著的裸體女性則是經過細致觀察后精心描繪的,帶有色情和肉欲氣息。1914年,一位倡導婦女參政的女子,情緒失控后攜帶匕首進入美術館并在女神的后背捅了很多刀,經悉心修補后完全看不出修補的痕跡。</h3> <h3>魯本斯1625創作的這幅《草帽》,畫作中人物很有可能是其第二任妻子的姐姐蘇珊娜。整幅肖像畫把人物的風姿綽約、楚楚動人表現的淋漓盡致,人物的帽子是用毛氈或鴕鳥毛制成的,而非麥草編成,可能是早期法語翻譯出了錯。人物在畫面中表現出的忐忑不安,所有的感情都深鎖在女子的屏息之間。在帽檐下<br></h3><h3>形成的黑影、藍色背景與外形不那么分明的艷紅色衣袖的強烈對比中,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此幅畫作同時也是“偉大的博物館系列-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封面,奇怪的是人潮洶涌的觀展者卻冷落了這幅角落里的名畫,與美人合個影不費吹灰之力。</h3><h3></h3> <h3>這幅魯本斯的《參孫與達麗拉》完成于1610年,參孫是《圣經舊約》中記錄的猶太大力士,上帝賜予他神力,可以徒手殺獅。菲利士人入侵時,參孫率領以色列人頑強抵抗,戰無不勝。菲利士人想出個美人計,收買了美女達麗拉去誘惑參孫。達麗拉哄騙參孫說出了擁有神力的秘密:上帝賜予他的七縷魔發。于是達麗拉趁參孫熟睡時剪下這七縷頭發,令參孫失去神力并被菲利士人擒獲。菲利士人對參孫百般羞辱,并將其綁在神殿中慶功。參孫幡然醒悟后向上帝祈禱悔過,重新獲得了神力。他用力推到神殿中的石柱,自己與慶祝中的三千菲利士人同歸于盡。此畫描繪的正是剪頭發的瞬間,菲利士士兵守在門外等著進來抓人。背景墻上的壁龕里是維納斯與丘比特的雕像,暗示參孫為愛所惑的命運。</h3> <h3>魯本斯1632-1635年創作的《帕里斯的評判》是所有畫家最喜歡的神話題材場景,即三女神為得到“最美女神”的殊榮而進行了一次比美。天后朱諾、智慧女神彌涅爾瓦與愛神維納斯紛紛站在特洛伊王子-牧羊人帕里斯面前,想要他評判出三個中誰最美。最后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蘋果被交給了愛神維納斯,因為她向帕里斯承諾可以給他人間最美女子的愛情,正是這一舉動引起了荷馬史詩中所記載的著名戰爭-特洛伊戰爭。</h3> <h3>1635年魯本斯買下了位于布魯塞爾與安特衛普之間的斯騰城堡莊園,在那里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五年。這幅《斯騰城堡的清晨》描繪了那里的秋景,太陽在右邊剛剛升起,左邊便是斯騰城堡,近處的一名獵人正悄悄靠近他的獵物,莊戶趕著馬車出發前往集市。盡管當時魯本斯身患痛風,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手抖,但此畫仍不失為17世紀一幅偉大的風景畫。</h3> <h3>凡.戴克1620年創作的《科內利斯.范.德.吉斯特畫像》是其所有肖像畫作品中最成功的一幅,畫中人物是安特衛普的一位富商,同時也是文藝事業的資助者和藝術品收藏家。這幅畫本來還描繪了他出生地的景色,但后來將畫幅尺寸擴大后,背景就整個變成了深色。這幅畫通過面部表情,顯示出了人物深藏且細膩的心理變化。凡.戴克在人物畫像中所展示的畫風繼承了佛蘭芒畫派的傳統,所以畫家筆下的人物并沒有顯露出他的社會階層,而是更著重研究他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心理特質。</h3> <h3>拉斐爾1511年-1512年創作的《教皇朱利歐二世》,畫面中,教皇朱利歐二世蓄了胡子,表現出當時他因受到政治排擠而深陷痛苦的心境。拉斐爾對事實是絕對忠實的,我們可以有目共睹,如:教皇的左手放在座椅扶手上時的形態和座椅靠背的兩個流蘇球飾在燈光照射下所產生的反光等。同時,球飾細節的描繪也暗示出教皇是倚仗德拉.羅韋雷家族的。拉斐爾的創作之所以讓人覺得如此逼真,是因為教皇的坐姿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側面,巧妙地避免了教皇和觀畫者四目相對的情況。畫家將教皇的位置設置在離自己很近的位置,就好像他們是共處一室一樣,讓觀畫的我們也身臨其境。</h3> <h3>布龍齊諾1545年創作的《愛的寓意》旨在歌頌性愛的美好,這從丘比特與維納斯的神態中可以清晰的顯現出來。曾有一段時間,維納斯裸體的部分地方是被一塊后來添加上的薄紗蓋住的,后來才得以修復。這幅畫采用了豐富的暗示、諷喻等表現手法,取材自宮廷中文人墨客所熟知的神話題材。例如,在畫面的左邊,有一個微笑著蹦跳過來,準備將手中的玫瑰花瓣撒在這對情人身上,這個小孩象征著“歡愉”;在這個滿是喜悅的人物形象后面,半明半暗中現出一個長著蛇身的少女面孔,她雙手的位置被完全顛倒,被認為是“騙局”或“錯覺”的象征,常與帶有肉欲色彩的場景一起出現;在這對情人的左邊是一個象征著“嫉妒”的人物形象,她看起來在絕望地吶喊,這個形象也常與性愛場面同時出現。</h3> <h3>提香1523年的作品《酒神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取材于奧維德和卡圖魯斯講訴的故事片段: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國王米諾斯的女兒,在幫助忒修斯殺死迷宮中的牛頭人身怪物后傾心于忒修斯。但忒修斯在睡夢中被酒神巴克斯托夢聲稱已擁有阿里阿德涅,于是夢醒后便狠心出走納克索斯島。忒修斯走后,酒神帶著載歌載舞的隊伍來到島上迎親,畫面中酒神頭戴葡萄藤、身披酒紅色披風從右邊的車上一躍而下,將阿里阿德涅的金冠變成了天上的一圈星星。兩個女祭司手持鐃鈸跳著舞,一名男子身纏蟒蛇、另一名則手持牛腿,半人半獸的小薩帝拖著牛頭,車前的印度豹暗指酒神在東方的戰績,而此時的阿里阿德涅則陷入了驚恐。</h3> <h3>保羅.委羅內塞是提香的學生,兩人與丁托列托并稱威尼斯三杰。其對色彩的運用深受提香的影響,并擅長對大場面的把控,譬如這幅創作于1570年的《亞歷山大面前的大流士家人》,反映的是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在伊蘇斯戰役中擊敗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并俘虜了他的家人,亞歷山大悲憐仁慈的赦免了包括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及兩個女兒。有意思的是一開始大流士的母親誤將人群中一個更高大的將領當作亞歷山大跪地請求寬恕,而亞歷山大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寬宏大量地指著那位手下對大流士的母親說:“他也可以代表亞歷山大。”</h3> <h3>《維納斯與馬爾斯》是波提切利1485年的作品,畫面描述了愛神維納斯身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潮流服飾,優雅恬靜地望著皮膚細嫩的戰神馬爾斯,反映出男女在魚水之歡后的不同狀態。幾個小半獸人可能是受維納斯的指使,正拿起戰神的頭盔、鎧甲和長矛等玩耍,前面一個還拼命向馬爾斯耳朵里吹氣,試圖將戰神從睡夢中吹醒。</h3> <h3>楊.凡.埃克1434年創作的《阿爾諾勒菲尼夫婦》是十五世紀西方繪畫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喬瓦尼.阿爾諾勒菲尼是盧卡的一個商人,長期居住在布魯日,和另一個定居巴黎的盧卡商人之女結婚。這幅畫可能是畫在這對養尊處優的夫婦結婚或訂婚的時候。這處夫婦表情莊重且專注,就像是在行圣母領報瞻禮。畫家在畫作中題字表面他自己也是身臨當時的情景之中的,并通過對背景墻上的凸面鏡中影像的刻畫進一步進行了證實。</h3> <h3>維米爾是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風俗繪畫大師,他存世的畫作不多,代表作《戴耳環的少女》曾被改編成電影。這幅創作于1670年的《站在斯頻耐琴前的女子》與放在它旁邊的作品一樣,中心主題都是音樂,因為維米爾是一個忠實的音樂愛好者。畫中女子的手指在琴鍵上輕輕劃過,不想攪擾此時房中的寂靜,然后將頭轉向觀眾,可是她對面的椅子卻是空著的,也許勾起了她對某人的思念。背景墻上的《丘比特》畫面中丘比特左手高舉一張紙牌,暗示一句荷蘭諺語:“只有一張牌,不可能作假。”寓意對愛情的專一。</h3> <h3>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頂級的大師,其留存的作品不多,因此件件都很珍貴,之后在曼徹斯特藝術館正好碰到達芬奇特展,可惜都是一些素描習作。這幅《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約翰》為一幅炭筆繪制的底稿,圣母的手腳和背景等都沒有畫完。人們沒有在任何地方找到基于這幅底稿繪制的成品祭壇畫,關于這幅畫的繪制年代也眾說紛紜。鑒于達.芬奇一生曾輾轉佛羅倫薩、米蘭、威尼斯和法國等地,也許這就是他答應某位雇主卻因轉往他鄉而無奈放棄的一幅祭壇畫。1987年,一位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退役軍人攜帶槍支成功進入美術館并瘋狂向畫面中圣安妮的胸部掃射,所幸的是經過修復后基本看不出來了。</h3> <h3>小漢斯.霍爾拜因是德國文藝復興藝術的代表,成名后成為亨利八世的宮廷畫家,因此白金漢宮和溫莎城堡等地珍藏著其大多數的作品。這幅創作于1533年的大尺幅畫作《使節》,其畫中人物是按照真實的身材比例進行描繪的。畫作中的兩個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均為法國派往英國的使臣。畫家從著裝上來反映兩人在生活習慣和秉性的不同,一個更為生動活躍,而另一個則更沉默勤思。</h3> <h3>看完眾多精美的畫作后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個小時,外面雨后的特拉法加廣場沐浴在帝國的斜陽下。1844年由查爾斯.巴里建成的特拉法加廣場原本是皇家馬廄所在地,在喬治四世的建議下改建為城市廣場,并以英軍擊敗法西聯合艦隊的特拉法加海戰命名,以紀念贏得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勝利。占據廣場中央位置的是那場足以載入史冊戰役的領軍人物納爾遜將軍,這位獨臂將軍用左手握劍,站在一團船纜前凝視著前方。整個科林斯式圓柱連同基座高達51.6米,支撐著偉人雕像可以與巴黎旺多姆廣場的拿破侖紀念碑相媲美。</h3> <h3>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去白金漢宮再探換崗儀式前,想著肯辛頓宮前湖泊的日出景觀一定不錯,于是反方向逆行又一次來到這個人工的大湖邊。冬日的清晨,空氣清冽寒冷,湖面略微有一絲薄霧,大多數的水鳥還在安眠,幾對白天鵝由遠及近,向湖邊的游人毫不羞澀的秀著恩愛。</h3> <h3>柔和的朝陽毫不吝惜地灑向面朝東方、手持權杖的維多利亞女王塑像,身后就是女王的出生地肯辛頓宮,在1760年之前,英國的君主們都曾在此居住,至今皇室依然保有部分套房,黛安娜王妃以及威廉王子夫婦都長期居住過。</h3> <h3>換崗儀式還有近兩個小時時間,這時候的白金漢宮廣場才略顯空曠。廣場居中的位置依舊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塑像,基座的四周有八尊青銅雕像守護,分別代表“進步”與“和平”、“制造”與“農業”、“繪畫”與“建筑”、“造船”與“戰爭”。</h3> <h3>維多利亞塑像背靠的一側就是1825年英王喬治四世加以重建的白金漢宮,從1837年開始,英國歷代國王都居住在這里,而維多利亞女王是居住在這里的第一位君主。白金漢宮是英國君主位于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也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典禮的舉行場地之一。歷史上的歡慶或危機時刻,白金漢宮還是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h3> <h3>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的頂端是展翅欲飛的勝利女神,金色的外觀非常之醒目。這也代表著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輝煌,她在位時間長達63年7個月,是在位時間僅次于伊麗莎白二世的英國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之一。維多利亞時代是大英帝國大幅擴張的時代,也是英國工業、文化、政治、科學與軍事發展最迅速的時期。</h3> <h3>冬季的白金漢宮每周逢單日舉行,寒風瑟瑟中必須提早到達才能占據有利地形。我們因為周日剛來看過一次,周一趁著天氣不錯近距離再觀摩一次。周一的換崗儀式與周日相比有所簡化,所幸的是黃金觀摩位置確實物有所值,皇家軍樂隊悠揚的演奏場面盡在眼底。</h3> <h3>圣詹姆斯公園緊挨著白金漢宮廣場,換崗儀式結束后穿過公園前往泰晤士河畔非常方便。作為倫敦最小的皇家公園之一,它最初是一座皇家鹿苑,至今已經繁盛了近半個世紀。小而美是詹姆斯公園最大的特點,一條小河環繞其中,駐足橫跨其上的木橋,一邊是傳統的白金漢宮,另一邊則是現代的倫敦眼。</h3> <h3>詹姆斯公園里照例有很多水鳥,沐浴在陽光下的游人悠閑的享受著美景,間或也投食給鳥兒們,一副和諧美好的圖景。游弋在小河里的兩只黑天鵝算是英倫之行所見唯二的兩只,相比一路屢見不鮮的白天鵝,算是體驗到了英國人第一次在澳洲看見“黑天鵝”的震撼感了!</h3> <h3>離開詹姆斯公園,前方開闊的沙地廣場就是皇家騎兵衛隊的閱兵場,每天下午有固定的檢閱儀式。據說這個傳統始于1894年,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發現騎兵衛隊下午經常喝酒賭錢,于是下令每天下午四點檢閱,并表示要懲罰百年。時至1994年懲罰到期時,由于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一傳統,伊麗莎白二世決定延續這一“懲罰”。閱兵場的南側就是建于1750年的皇家騎兵大樓,當年查理一世就是在這幢大樓的門口被砍了頭。</h3> <h3>皇家騎兵大樓的正門口有威武的皇家騎兵站崗,騎著純種的高頭大馬,一身黑色大氅只能看見長長的馬靴。通常游客可以與衛兵興高采烈的合影,但是大家輪番上陣的時候最好還是保持禮貌的距離,切忌有觸碰馬匹的動作。從閱兵場可以直接穿過皇家騎兵大樓來到白廳街,在大樓的院子里有全副武裝的特種警察執勤保衛,委婉的提出是否能合張影,被客氣的告之持有自動武器,不適合合影。</h3> <h3>出皇家騎兵大樓右轉往威斯敏斯特方向就是國家行政機關林立的白廳街,道路的中央有一系列名人雕像和各類紀念碑。這座雕像是在一戰中赫赫有名的黑格陸軍元帥,當時其在法國西部負責抗擊德軍西線的戰役。丘吉爾在一戰擔任海軍部長時因土耳其海戰失利遭彈劾,其主動去職后要求到法國前線擔任上尉,得到好朋友黑格元帥的收留并創造了局部戰史的奇跡。</h3> <h3>這座1919年樹立的和平紀念碑就在唐寧街斜對面,它是英國國家官方的戰爭紀念碑,每年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最接近11月11日的星期天)會在這里舉行國家悼念活動,其地位類似于法國巴黎凱旋門下烈士紀念碑。</h3> <h3>白廳街向北不遠的路西就是赫赫有名的唐寧街,它以1680年建造它的喬治.唐寧命名,其中的十號為現在的英國首相官邸,11號為財政大臣官邸。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行動頻繁,處于安全考慮,這條街不再對公眾開放。</h3> <h3>在很多人心中,紅色電話亭跟紅色雙層巴士一樣是英國最具代表的標志之一,從誕生之初的K1到如今的K8,歷經六十多年,一直延續了其經典的外觀和顏色設計,深得世界各國游客的喜愛。曾遍布英倫大街小巷的電話亭不僅為幾代英國人提供了電話服務,同時也是英國人避雨的好地方。電話亭見證了英國人的快樂和悲傷,伴隨他們度過經濟大衰退、二次大戰、物質匱乏的五十年代、經濟恢復的六十年代、撒切爾私有化時期等等。現如今雖然人手一部手機,電話亭面臨被淘汰的窘境,但是在倫敦的街頭依然受到人們的歡迎。</h3> <h3>漫步在威斯敏斯特大橋上,南岸的倫敦眼映入眼簾。這是世界上首座,也是在2005年前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輪,因為是為慶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稱為“千禧摩天輪”。摩天輪轉一圈30分鐘左右,每個艙像一個小房間,能乘坐20個游客,不會出現跟陌生人面面相覷的尷尬場景。</h3> <h3>被木乃伊了的大本鐘2012年6月為慶祝伊麗莎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而改稱伊麗莎白塔,原來是威斯敏斯特宮四座塔樓之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也是倫敦的標志性建筑。大本鐘高95米,鐘直徑7米,重13.5噸,每15分鐘響一次,可惜這次大修需要到2020年,這期間造訪的游客既看不見大本鐘的真容,也聽不到回蕩在泰晤士河畔的悠揚鐘聲了!</h3> <h3>步行至威斯敏斯特橋中央后原路返回,注意到大橋入口處的防沖撞裝置,才想起這座著名的大橋因為處于英國政治的核心地帶,曾在2017年3月和2018年8月連續被恐怖分子駕駛車輛沖撞,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恐怖事件,這也間接推動了英國脫歐的歷史進程。</h3> <h3>從威斯敏斯特大橋往北就是建于1868年的國會廣場,用于疏解這個繁忙路口的交通,據說倫敦首個交通信號燈就是在這里設置的。這個地方之所以繁忙是因為廣場的正東為國家立法機構國會大廈,北面則是國家行政機構云集的白廳街,西側是最具權威的司法機構英國最高法院,南面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則是王室舉辦婚喪嫁娶的指定教堂。</h3> <h3>國會廣場的北側和西側有11尊著名政治家的雕像,有我們熟悉的圣雄甘地和曼德拉等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昂首闊步、帶領英國人民取得二戰勝利的首相丘吉爾了,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以說是英國近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連英國王太后都在伊麗莎白二世登基時說過“與你共事的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偉人。”其提出的“鐵幕”論深深的影響了東西方外交關系,冷戰由此拉開帷幕。</h3> <h3>天氣難得晴好,從憲法廣場一路步行至海德公園東北角的大理石拱門拿晚上阿森納的球票,沿路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在綠樹掩映下爭奇斗艷,讓人有目不暇接之感。美麗的城市道路似乎并不那么擁堵,時而會有吸引人眼球的靚車穿梭而過。不過最搶鏡的還是這種紅色的雙層觀光巴士,持通票可以在倫敦三條旅游線路的60個站點換乘,在敞篷的二層巴士上繁榮熱鬧的都市景觀一覽無余,不過寒冷的冬季還是不要體驗了!<br></h3><h3><br></h3><h3></h3> <h3>圣保羅大教堂是倫敦首座為英格蘭清教徒而建的英國國教大教堂,耗時35年完工的圓頂大教堂是建筑工程的奇觀,也是對天才建筑師克里斯托夫.雷恩爵士最好的紀念。公元1666年,倫敦大火燒毀了絕大部分的教堂前身,雷恩爵士以當時的英國巴洛克建筑風格設計了全新的教堂。這座于1710年完工的杰作是一個由大理石與馬賽克磚搭建的宏偉空間,莊嚴的圓頂直達云霄。</h3> <h3>從圣保羅大教堂穿過千禧橋可以抵達倫敦泰特美術館,美術館四層的咖啡廳可以一覽無余的欣賞教堂與橋梁完美結合的美景。千禧橋被譽為泰晤士河上的銀帶,跟倫敦眼同為千禧年的紀念建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只用一對“Y”字形金屬橋墩支撐,8根鋼索掛在兩墩之間,橫梁上搭上金屬板便連成了一根纖細的“銀帶橋”,負責把藝術的愛好者送往南岸的泰特美術館。也是由于過于纖細,剛開放的時候由于人流過于洶涌,眾人的腳步使得輕盈的“銀帶”在水面上搖擺而暫時停用。</h3> <h3>在千禧橋上可以遠眺倫敦金融城,在多部影視大片中現身的碎片大廈鶴立雞群。碎片大廈高309米,僅次于莫斯科水星城,是全歐洲第二高的大樓,建筑以倫敦具有歷史性的尖頂和桅桿為基礎而設計,2012年7月5日正式揭幕后主要是商住兩用。</h3> <h3>泰特美術館的原址是一座發電廠,高聳入云的大煙囪是它的標志。博物館內的館藏主要以20世紀現代藝術為主,包括繪畫以及裝置藝術等。我等門外漢對現代藝術有比較大的隔閡,眼前的人像似乎是羅伯特.德尼羅與史泰龍的合體,看不出其他的特別門道來。</h3> <h3>倫敦一日暴走,及至美術館內已是強弩之末,比較有名的波普藝術等都沒有按圖索驥去尋找欣賞,實為遺憾。美術館一共有七層,每一層的功能區分都不相同,看著人流寥寥的展廳,其實2018年的游客人數已經超越大英博物館位居倫敦第一。</h3> <h3>新的一天終于找到了偏處一隅的“小飛俠”彼得.潘,這座肯辛頓公園最著名的雕塑是趁著夜色聳立起來的,第二天清晨被保姆帶出門的孩子以為是魔法顯靈了。彼得潘的故事大致是一個小男孩還未脫盡前世鳥類的屬性,因此對自己的飛行能力很有信心,當他聽說成人后的前景后就從家中飛逃而出并拒絕長大。現在引申為彼得.潘綜合癥的是那些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而渴望回歸孩子的心態,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h3> <h3>清晨的蛇河上有薄薄的一層冰,初升的朝陽映照在水面上,幾只白天鵝依舊會向有人跡的方向游來。遠處的公寓樓據說是倫敦最貴的,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土豪是最多的購買者。</h3> <h3>一早從住處步行至羅素街的大英博物館正門,十點開館的時間還未到,工作人員已經非常人性化的簡單安檢后讓參觀者進入。這座歷史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博物館1759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之前六年的籌備期,離不開國王喬治二世的支持。最早的博物館建筑是購自蒙塔古公邸,之后歷經幾百年的不斷改建與二次大戰的浴火重生,形成當前94個展示室近八百多萬件藏品的規模。歸屬于十個部門的藏品大部分來自于個人捐贈與發行彩票購買,部分藏品來自于殖民擴張時期的掠奪,其中包括大量精美且價值連城的中國歷代文物。</h3> <h3>進館后我們沒有租用語音導覽器,而是著迷于這個2000年落成的伊麗莎白二世大中庭,寬敞明亮的大中庭是當今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6100平米的格紋玻璃屋頂,光線透過玻璃隨著光照的變化會產生各種明暗效果,最美的天青色多產生在多云的天氣中。這座作為千禧年的獻禮建筑和千禧橋是同一個建筑師,加上倫敦眼,古老的倫敦城在千禧之年重獲新生!</h3> <h3>大英博物館首屈一指的鎮館之寶是位于四號館(埃及館)的羅塞塔石碑,最早是由拿破侖的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發現了這塊重達762公斤的花崗巖巨石,但因為在與英國的戰爭中失敗,根據1801年簽訂的亞歷山大條約,羅塞塔石碑歸屬于英國。石碑表面刻有3種文字,當時因為需要破譯文字的內容曾多次對碑文進行拓印,并最終由法國業余學者商博良窮盡一生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內容,這些文字確定是公元205年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法令。這塊最具歷史性價值的收藏品,陳舊發黑看似沒有任何藝術性,但是姑且不談它的傳奇命運,只要想到由此能成為研究古代埃及學的基礎,就不能不同意它富含令人驚異的學術價值。</h3> <h3>埃及館內的另一鎮館之寶是重達7噸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型雕像,1816年由英國駐埃及領事亨利.索爾特捐獻,最初被認為是門農,后來才被確認為是第19王朝的偉大國王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是古代埃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這座巨像高達2.67米,原本被放在一座叫拉美塞姆的神廟里,由瑞士探險家布爾克哈特與索爾特搜集到英國。在只能依靠人力的時代,把如此沉重的花崗巖雕像搬到展示室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因此當時只被希臘羅馬美術品所吸引的博物館理事會成員對索爾特搜集的埃及遺產不太感冒,結果許多藏品都捐給了盧浮宮博物館和倫敦的約翰遜爵士博物館。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參觀大英博物館后曾作短詩《奧西曼提斯》歌頌此雕像“在這巨大廢墟殘骸的周遭,只有無限寬廣平坦的沙漠,上面沒有草木覆蓋,孤單向遙遠的彼岸無盡延伸。”</h3> <h3>內巴蒙墓園圖位于61號展廳,制作于公元前1350年前后。內巴蒙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中等級別政府官員,在他幕墻上繪制的壁畫描繪了這位官員的日常生活。畫面中,他正在打獵,而且捕獲了幾只飛鳥。他的身后是他的妻子,兩腿之間坐著他的女兒,一家三口都在同一條小舟上在尼羅河的沼澤地帶游弋。大英博物館一共收藏了11塊內巴蒙墓園圖,它們被認為是古埃及留存至今的最偉大的繪畫,包括保羅.高更在內的許多畫家都從這些畫中汲取靈感并應用于自己的作品中。</h3> <h3>烏爾王軍旗是一件蘇美爾人制作的藝術品,出土于伊拉克巴格達南部的烏爾城皇室墓穴,距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且可能被構建在一個空心的木箱子上,通過精心鑲嵌的馬賽克在兩面分別呈現了戰爭與和平兩幅不同的畫面。盡管它被發掘者認為是旗幟,但它最初的制作目的仍是個謎。最初發現的時間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現以一副重新搭建的框架來承載和陳列。</h3> <h3>蹲著的維納斯位于23號展廳,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數尊維納斯雕像之一。這一尊表現的是女神在洗浴時不慎被人窺見到、蹲下身子并以手掩胸的場景。細膩的雕刻藝術,代表了古代羅馬人對人體自身之美的贊頌與追求。</h3> <h3>在大英博物館250多年的歷史中,評價最高的收藏品應該是希臘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刻群。1816年,英國以三萬英鎊國家經費向第七代埃爾金勛爵購得。這個埃爾金勛爵的后代曾參與掠奪圓明園,而此君當時是駐土耳其大使,因為對古希臘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奧斯曼帝國占領下的雅典娜神廟便向他敞開了大門。建于公元前450年的雅典娜神廟在當時經常遭受伊斯蘭教徒的掠奪,有一陣子甚至被當作了軍火庫。埃爾金勛爵獲得土耳其政府的許可后,花費巨資將石雕群運回祖國,期間遭受地中海沉船事故,妻子也因為埃爾金勛爵在經濟上陷入困境與其離婚,結果花了9萬鎊的埃爾金勛爵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h3> <h3>1811年4月22日,獨領一代風騷的浪漫派詩人拜倫搭乘海德拉號船回國,而最后一批埃爾金勛爵的貨箱恰巧也在此船上。拜倫獲知此事后,以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的歷史風土為題材寫下了《恰爾德.哈洛爾游記》:“所有掠奪彼方那高聳神殿的人當中,最后且最惡劣的愚蠢者是誰?知恥吧!加利多尼亞啊!那竟然是你的兒子。”心中的義憤寄托于詩情。希臘政府也曾多次向英國政府索討此批國寶,得到的答復是“都物歸原主的話,世界上的大多數博物館將不復存在。”也許是內心有愧,雅典娜神廟的群雕在整個大英博物館內被安置的地方是最寬敞舒適的。這尊馬首雕像,表現的是月神塞勒涅展開雙翼、頭戴金環在夜空中飛馳的坐騎,肌肉紋理以及血管都能清晰看到。</h3> <h3>復活節島雕像位于24號展廳,來自智利的復活節島,大約制作于公元11-12世紀,被認為是給先人靈魂居住的軀殼,是可以讓先人時常拜訪與居住的石像。這尊半身像高2.64米,突出的眉骨橫穿整個額頭,眼窩又大又深,鼻梁筆直,鼻孔外張,寬闊的下巴堅定地前伸,雙唇緊閉,仿佛不高興似的撅著嘴。相比頭部,身體顯得有點輕描淡寫,胳膊只簡單勾勒出輪廓,雙手淺淺地貼在小腹兩側,幾乎看不出來,唯一醒目的是兩個凸起的乳頭。</h3> <h3>雙頭蛇位于27號展廳,制作于公元15-16世紀,是阿茲特克藝術的代表。這件引人注目的是儀式上佩戴的胸飾,由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外面覆滿綠松石鑲嵌圖案。海菊蛤殼用來裝飾兩個蛇頭鼻子和嘴巴周圍鮮紅的細部,鳳凰螺殼用來做白色的蛇牙。這件藝術品也被“偉大的博物館系列-大英博物館”用作封面圖片,可見其珍貴程度。</h3> <h3>位于亞洲館的青銅度母雕像來自斯里蘭卡,創作于公元700-900年。這尊度母雕像由整塊純銅打造而成,外面鍍一層金。剛完工時它一定曾在斯里蘭卡的陽光下光彩奪目,如今雖然鍍金已經磨去,照射它的也只有博物館的冷光,但它依然散發出迷人的光澤。雕像大約有真人的3/4,立于基座之上,這是度母的一貫造型。當你仰望她時,她也仁慈地注視著你。銅像的面部特征能讓人一眼看出她來自南亞,但這并不是最吸引參觀者眼球的地方,因為她擁有堪稱不可思議的沙漏形身材,上半身幾乎全裸,纖細的蜂腰上是豐滿圓潤的胸部,髖部則圍著一條輕薄的紗籠,光澤閃耀,突顯下半身的迷人線條,令人陶醉。</h3> <h3>波特蘭花瓶在70號展廳,是兩千多年前羅馬工藝美術最高成就的體現。花瓶上描繪的是羅馬帝國的貴族們信奉希臘諸神,追求現世的享樂和放縱肉體的歡愉,酒池肉林的享樂生活。1845年,一名喝醉酒的青年闖入博物館,拿起花瓶旁的另一件文物將花瓶打碎,后來雖然被修復了,但仔細看還是有裂縫的痕跡。</h3> <h3>莫爾德黃金披肩位于51號展廳,1833年發現于威爾士北部的莫爾德,據推算應該是英國青銅時代的作品,被稱為青銅時代的卡地亞與蒂凡尼。整個披肩寬約45厘米,正好可以從一個人的頭部套下,蓋在肩上。它由一整片黃金打造而成,工匠從金片內部向外敲擊,逐漸延展,形成一串串珠鏈的效果,做工非常精細,而這一切發生在三千多年以前。</h3> <h3>奧克瑟斯寶藏位于52號展廳,出土于塔吉克斯坦的赫提庫瓦德地區,制作于公元前5-4世紀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金銀藏品。模型戰車由四匹小馬駒拉著,里面有兩個身著米底國服飾的人像,米底人來自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中心伊朗。</h3> <h3>40號展廳的路易斯西洋棋,1150-1200年制作于挪威,在蘇格蘭的外赫布里底群島中的路易斯島被發現。棋子由海象牙和鯨魚齒制作而成,包括頭戴王冠正襟危坐的國王、頭戴后冠右手托腮坐在那里的王后、頭戴教冠手持法杖的主教、手持盾牌騎在坐騎上的騎士,士兵最不起眼,只是一個圓柱。</h3> <h3>薩頓胡頭盔位于41號展廳,源自公元七世紀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1939年發現于英格蘭薩福克郡的薩頓胡古墓遺址。這是一副英雄的頭盔,一經發現,人們便立刻聯想起偉大的盎格魯-撒克遜史詩《貝奧武甫》。在1939年前,人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貝奧武甫》完全是虛構的,是一個想象中的由武士的榮耀與豐美的盛宴組成的世界。但薩頓胡船葬中發現的大鍋、酒器、樂器、磨損嚴重的武器、大量的皮草與為數眾多的金銀財寶,都表明《貝奧武甫》絕不是詩歌想象,而是對一個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存在、業已逝去的光輝世界的精確記憶。頭盔最不尋常的特點就是面罩:它有眼眶、眉板和鼻子,鼻子下面開了兩個孔,以便佩戴者呼吸。</h3> <h3>參觀完大英博物館后,在附近簡單吃了頓日料,直接步行前往酋長球場,途中經過圣潘克拉斯站,這幢大樓建于1868年,是蒸汽時代的新哥特式宮殿,現在是“歐洲之星”列車的起點站,高速列車從此出發駛向歐陸;開往盧頓機場和蓋特威特機場的火車也從這里駛出。以原始藍色重新粉刷石柱營造出新面貌,名為“短暫約會”的情侶接吻雕像俯瞰整座大廳。</h3> <h3>更受歡迎的雕像是英國詩人約翰.本杰明,他一生致力于維護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筑,曾于上世紀60年代發起活動拯救圣潘克拉斯站。</h3> <h3>國王十字車站位于倫敦市中心,其西側緊靠著圣潘克拉斯車站。因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國王十字車站的“九又3/4”站臺天下聞名,每天會有大量的游客排隊在那半輛行李車前搞怪擺拍,不亦悅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全南县|
渑池县|
绍兴县|
方山县|
上思县|
承德市|
南安市|
两当县|
龙门县|
西畴县|
新营市|
大连市|
句容市|
微山县|
重庆市|
德令哈市|
八宿县|
香港
|
肥西县|
安化县|
彭州市|
呈贡县|
花莲市|
黎平县|
景洪市|
石首市|
文水县|
囊谦县|
海南省|
仪陇县|
汝南县|
昌乐县|
徐汇区|
田林县|
栾川县|
瑞昌市|
阿拉善盟|
大化|
甘肃省|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