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h3><h3> 賀知章的一首《回鄉偶書》在我身上得到了應驗,今年春節回鄉祭祖,故鄉的小孩有禮地問"請問爺爺從哪里來,又到誰去?″,短短的一句的問話讓我茫然起來……</h3> <h3> 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啊,雖然物是人非,但是你仍是我終生難忘的靈魂港灣,我人生的航程在這里啟航,關于故鄉的往事一幕幕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來……</h3> <h3> 我的家鄉四里店是一有傳說的地方,父親作為教師退休后受四里店鄉政府委派,義務搞城建規劃和編寫教育志工作,他老人家跑遍了全鄉的各個村落,故鄉的山山水水到處留下他的足跡……</h3><h3> 他老人家時常給我講有關四里店的有關傳說,他娓娓道來我永遠也聽不夠,成了滋養我精神生活的文化食糧……</h3> <h3> 八百里伏牛山是她的風骨,悠悠澧河水是她的眷眷柔情,南山一輪月是她清澈的目光,楚風漢韻是她彈奏的琴音。</h3><h3><br></h3><h3> 四里店,一個山鄉小鎮,不濃妝艷抹,沒有車水馬龍,素山素水,是穿了凈色旗袍的女子,微微一笑,溫婉,風情。</h3><h3><br></h3> <h3> 借著月光,打開四里店的歷史長卷,一卷一卷地翻閱。</h3><h3> 這個298平方公里的山鄉小鎮,卻承載著厚重的楚風漢韻。這里是楚長城的發源地,這里有漢帝劉秀反莽創業時留下的足跡。</h3><h3> 沿著時光的長河逆流而上,追溯到遠古時代,四里店,原名四女店,因古時四位女子在這里開店而得名。</h3><h3> 遙想當年,那四位美麗的女子在這里招攬生意,接待四海賓朋,生意定是紅紅火火。后來她們嫁夫生子,在這里居住下來,綿延子孫后代。</h3><h3> 當年四位女子開店的舊址已被歲月抹去,無跡可尋,可一直流傳下來的古樸民風,讓每一個路過這里的旅人,依然會把四里店當做溫暖的棲身港灣。</h3><h3> 曬衣山,李郁垛,老母庵,金船寺……數著一座座名山古寺,這些生動的名字會讓你剎那間恍惚: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與你有過一段糾纏不清的故事。這里的一寺一廟,都與你有過心心相通的關聯。</h3><h3> 善莊的娑羅樹上,一定結著你今生的一個夢。達店的銀杏樹下,一定有你前世遺落的一段愛情。澧河岸上,楊柳依依,似有故人,乘舟將欲行。</h3><h3> 散落分布的小村莊,每一座優雅的庭院都會讓你疑是故鄉,自己不是過客,是歸人。</h3><h3> 四里店,白天沒有都市的繁華喧鬧,她用清晨最干凈的一縷陽光,迎接每一位過客的到來。晚上沒有絢麗璀璨的霓虹,只有一地月華,照澈旅人迷茫的夢境。</h3><h3> 四里店,沒有烏鎮的虛幻縹緲,如夢如幻。也沒有麗江的風姿綽約,嫵媚生動。</h3><h3> 她只有一座座山的渾厚,一道道水的清幽,一輪明月的深情,在中原大地上,站成自己獨特的風景。淳樸,貞靜,不張揚,不造作,風吹綠水,鳥鳴山澗,都是風情萬種。</h3><h3> 一朵白云在藍天上游走,一群牛羊在山坡上吃草,一簇野花開在路旁,一棵老樹站在曠野上,一位農婦踏著晨光,提一籃帶露水的小白菜,幾個孩童在夕陽下的柳林里追逐嬉鬧……</h3><h3> 每一幅樸素的畫面都帶著風情,誘惑著你,不想走了,把自己當做歸人,在這里住下來。 把山水賞遍,把風景看完,把一杯菊花茶從濃喝到淡,把一卷史書從厚重讀到深遠。褪去城市的錦衣華服,換上粗衣布衫,抱一懷閑散時光,輕嘆一聲:就這樣老了吧!</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曬衣山上的"曬衣石"</p> <h3>一、楚風漢韻——曬衣山</h3><h3> 曬衣山,不是名山,卻有許多人跋山涉水,風塵仆仆為之奔赴。曬衣山上,沒有旖旎的風光,卻有許多人慕名而來,登上山頂,尋找那一片神奇的針刺朝下生長的酸棗林。</h3><h3> 這座山上晾曬過誰家衣衫?這座山承載了怎樣的一段歷史滄桑,風云巨變?</h3><h3> 追朔歷史,曬衣山是楚長城的源頭。楚國最早修筑的是北長城,起自曬衣山,后經魯陽關南下,又經分水嶺,云陽關等地,扼守三鴉古道。</h3><h3> 千年前,這里發生過怎樣的戰爭?這里的人們怎樣把一磚一石運上山來,修筑最古老的長城?硝煙散去,有風迎面吹來,是楚國的風嗎?</h3><h3> 穿越幾千年的時光悠悠蕩蕩撲過來,帶著潮濕,帶著歷史的厚重。</h3><h3> 從四里店鎮向北約行十多公里,走進干溝村境內,隨便找一位村民,上至八十歲老翁,下至十幾歲孩童,他們都會指著巍峨屹立的曬衣山,為你講述漢世光武大帝劉秀的傳說。</h3><h3> 有史書記載:劉秀(公元前六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出生于陳留郡濟陽縣(今蘭考縣),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劉秀在家鄉起兵,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戰爭,結束了近二十年軍閥混戰的割據局面。他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被后歷史學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h3><h3> 當年,劉秀和王莽交戰,落入一條無名河溝,渾身濕透,不覺輕嘆:“這河里要是沒水該多好!”說來奇怪,劉秀話音剛落,河水立刻消失,成了一條干溝,現在的干溝村因此得名。</h3><h3> 許是真的應了漢武帝的金口玉言,時至今日,除非下雨,干溝村的河里常年是沙粒碎石,沒有一滴水,臨近的村莊卻是常年流水潺潺。</h3><h3> 劉秀穿著濕透的衣衫,退守到一座山峰上躲避王莽的追趕。小憩的時候,脫下身上的濕衣服晾曬,可山上荊棘叢生。望著眼前的一片酸棗林,他喃喃自語:“這些針刺要是朝下該多好!”話音落地,這些向上生長的針刺齊刷刷的尖都朝下。</h3><h3> 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世代相傳,兩千多年山河流轉,云聚云散,傳說不老,與日月共長天。</h3><h3> 早就聽聞曬衣山上有一片針刺朝下生長的酸棗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急切地尋找那片神奇的酸棗林。</h3><h3> 兩只蝴蝶忽上忽下,在前面引路,行走間,會有松鼠突然竄出,從身旁倉惶逃過,隱沒在草叢中。山路蜿蜒,古藤交錯,像俏皮的女子伸出手臂,攔住去路。需彎腰低頭,舉起雙手做討饒狀方可放行。</h3><h3> 兩千多年前,那位漢帝登上曬衣山時,是否也是這淺秋的時光?是否也有兩只蝴蝶引路?有松鼠竄出時是否也會心頭一驚?急切行走間是否也有藤蔓伸手攔住去路?</h3><h3> 登上曬衣山頂,回望來時路,說不定哪一串腳印就疊合了昔日帝王的腳印。</h3><h3> 看遠山峰巒疊嶂,云霧茫茫,那片針刺朝下生長的酸棗林呢?</h3><h3> 山頂寺廟的道長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峰說:那片酸棗林就在那個位置,十幾年前還有,后來幾次山火燒過,已經絕跡了,只留下一塊曬衣石。</h3><h3> 多少遺憾,多少感嘆,留給曬衣山上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由它們去分擔吧。</h3><h3> 歷史的春秋更迭,山河流轉,往昔已成追憶。只有這一塊曬衣石,見證著那段歷史的滄桑巨變。只有這塊石頭,還記著曬衣山上,曬過誰的衣衫。</h3><h3> 千古帝王戎馬征戰的颯爽英姿,已從歷史的舞臺轉身,隱沒在浩蕩的時光河流里。只有那些流傳下來的故事,如星子在中原大地的夜空閃爍。</h3><h3> 山風悠悠,送來一曲梵音。空靈悠遠的韻律,恍若穿透漢時煙雨,在曬衣山上久久回蕩。</h3><h3> 曬衣山,浸潤過楚時風月,流淌過漢時清韻。還有千畝紅葉等待秋霜浸染,萬種寶藏等待慧眼相認。還有十萬朵桃花等在春天的路口。</h3><h3> 每一個來過的人,都會在心里和一朵山花相約,明年秋草香里,再相見!</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郁垛</p> <h3>二、神秘莫測——李郁垛</h3><h3> 遠遠望見李郁垛,心頭一震:好一座奇峻的山!崇山峻嶺間宛如一條巨龍,昂首騰空欲飛。又如滿身盔甲的將士,腳踏黃土,頭頂藍天,氣宇軒昂,傲然屹立在八百里伏牛山之東。</h3><h3> 有人稱李郁垛為“鯉魚垛”,因傳說一條鯉魚在這里跳龍門而得名。也有傳說因一位名叫李郁的人而得名。</h3><h3> 唐朝末年,身居高官的李郁才華橫溢,為官清正。“安史之亂”時受牽連,逃亡在外。聽聞居家滿門抄斬后,悲痛欲絕,心灰意冷。流落到伏牛山區,見這里奇峰羅列,懸崖峭壁,便隱居下來。從此潛心修行,不問世事。因修行有道,成仙升天而去。后人便把李郁修行的這座山稱為李郁垛。</h3><h3> 無論哪一種傳說,都給李郁垛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我們不必去撩開面紗,辨偽真假。歲月悠悠,光陰浩蕩,那些隱藏在煙雨深處的故事,一縷清風,一朵白云記得就好,我們只做在故事外行走的看客。</h3><h3> 已近楓紅時節,山腳下小路兩邊的楓葉泛起淡淡的紅意,像藏著一懷女兒家的心事,羞澀地紅著臉,不肯與人訴說。幾株百日紅撥開雜草,探出身子,張揚著最后的美。</h3><h3> 若說李郁垛有義薄云天的錚錚鐵骨,那么這些花花草草便是他血脈中流淌的似水柔情。</h3><h3> 站在山下仰望,李郁垛如刀削般陡峭,山上山下幾乎是垂直的。攀登李郁垛,需拋棄矯情,藏起怯懦,丹田內運出一口英雄氣來,才能呼應他深沉的召喚。</h3><h3> 山下寺廟的道長會熱情地為你指出登山的路徑,并告訴你山上有一個天然的洞,洞內九曲十八彎,可通到山下一個水塘。</h3><h3> 只是洞深莫測,目前還沒有人能把這個洞探個水落石出。當年有人把一只鴨子放入洞內,三天后這只鴨子從山下一個水塘游出來。</h3><h3> 道長還會告訴你,山上有一口天井,埋著古時帝王的一件龍袍。年深日久,天井的位置已經很難找到。當然,每一個來的客人都可以碰碰運氣。</h3><h3> 李郁垛,你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又能尋到什么?帶著疑惑而來,歸去時會用什么把背包裝滿?</h3><h3> 有多少過客來來往往,才在荊棘碎石中踩出一條羊腸小道,通向山頂。撥開荊棘,踩著碎石,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時,會不會覺得人生如登山?感慨一下現實的艱辛,生活的不易?</h3><h3> 登上山頂,一覽眾山小時,回望來路,灑下汗水的咸澀,荊棘刺破肌膚的疼痛,都在山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的剎那,化作云淡風輕。</h3><h3> </h3> <h3>三、一條母親河——澧河</h3><h3> 青山圍綠水,綠水繞青山。一股清澈的山泉,從四里店鎮碾盤莊村一條小山溝的泉眼里潺潺流出。一路蜿蜒向東,流經拐河,葉縣等二十多個鄉鎮,在漯河市與沙河相匯,最后注入淮河。</h3><h3> 這條河就是澧河,平頂山和漯河的母親河。全場163公里,流域面積2707平方公里。</h3><h3> 澧河的“澧”字和“醴”字相通,意為甘甜的水。“澧”字最早出現在屈原的《楚辭》中。東漢召陵人家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有記載,“澧水出方城,東入汝河”。當時的澧水就是現在的澧河,可見澧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叮叮咚咚流淌在中原大地上。</h3><h3> 相傳,澧河原來不是一條河,是一座山。</h3><h3> 舜帝和他母親來到這里,劈山造田,在此耕種。開墾了田地,可是沒有水源,驪山老母便用簪子劈開一道溝,滴入蓮葉上采集的露水,形成了現在澧河。</h3><h3> 澧河常年流水潺潺,河水清澈純凈。飲一口,真有蓮花的清涼溢入心扉。</h3><h3> 從連綿山間潺潺流出,九曲十八彎,繞四里店鎮一路向東流。不激情,不澎湃,有少女的溫婉,多情。又有母性的沉穩,豐盈。沿途兩岸,土地富饒,水草豐美。</h3><h3> 錯落有致的一塊塊田地,綠樹掩映下的小村莊,岸邊楊柳依依,蘆葦蔥蔥,有白色的水鳥成雙成對地站在河邊,照自己的影兒。偶有路人經過,便撲棱棱飛起,隱沒在蘆葦叢中。</h3><h3> 站在河岸上,看河水悠悠,一路輕歌流向遠方。</h3><h3> 撐一頁小舟,沿澧河順流而下。穿越時空,恍若能遇著楚時在河邊浣紗的女子,白衣勝雪,長發如瀑,紅紗如霞。也恍若能遇著唐時在岸上吹簫的男子,一曲簫聲,吹皺了一河星輝,吹破了聽簫人的夢。</h3><h3> 一支長篙,能打撈起多少澧河舊時動人的畫面?</h3><h3> 散散聚聚的紅塵,澧河岸上,離歌唱了一遍又一遍,來來去去的身影恍若有我,恍若有你。</h3><h3> 云水相逢,不必刻意銘記,只記得澧河岸上一朵花的微笑,一陣風的輕柔。只記得這條母親河,從遠古時代,就用她甘甜的河水,滋潤著四里店鎮這片熱土,哺育著千千萬萬四里店兒女。</h3><h3> 不管走多遠,不管走多久,每一個四里店人,胸口總有一汪清甜的澧河水,洗滌落在心上的塵埃。</h3><h3> 無論在天涯,無論在海角,總會記起那條如母親目光一樣溫暖的河流,撫慰鄉愁,安頓漂泊的心</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婆羅樹</p> <p class="ql-block">四、善莊娑羅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聽聞民間流傳一種說法,世上有兩棵最古老的娑羅樹,一棵在月亮上,一棵在四里店善莊村。</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月亮堂堂的晚上,依在奶奶懷里看月亮,奶奶指著月亮告訴我:月亮上啊,有棵娑羅樹,樹下有位月奶奶,天天不停的搗藥,趕在端午節那天把藥撒下來,救治人間疾苦。</p><p class="ql-block"> 月亮上的娑羅樹,是人們的一個美麗的傳說和向往。善莊的娑羅樹,實實在在地扎根黃土,沐雨凌風兩千多年,在中原大地上站成獨一無二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娑羅樹,和菩提樹一起被稱為佛門兩大圣樹。善莊也有稱“單莊”,因這一棵佛門圣樹,佛心向善,所以叫善莊更為貼切。</p><p class="ql-block"> 去看娑羅樹,是在淺秋的微雨里。遠遠望見,心跳便加快,似有一股洪流要從胸口奔流而出。孤獨地在這里站了幾千年,是在等我嗎?</p><p class="ql-block"> 按住心跳,捂住胸口,一步一步走近,娑羅樹,我來了,你能認出我嗎?撲在你懷里的那一刻,如故人重逢。</p><p class="ql-block"> 粗大的樹干上,刻滿了滄桑。需兩個人伸開手臂,才能環繞一圈。茂密的枝葉如一把綠色的巨傘,遮住了天空。裸露的根部像一幅破損的古畫,老氣逼仄過來,讓人說不出話。</p><p class="ql-block"> 兩千多年,披過秦時月,迎過漢時風,淋過唐時雨,看過宋時云……多少朝代更換,江山移主,只有你,穩穩地站在這里,站成一部厚重的天然史書,站成千年的孤獨。</p><p class="ql-block">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襲擊了多少人的心。這兩千年的孤獨啊,席卷過來,會讓人片甲不留。</p><p class="ql-block"> 沒有知己,沒有愛人,沒有親人,只有一個人,只有自己,頂風冒雨,倔強地對抗著無情浩蕩的光陰。</p><p class="ql-block"> 每一個站在娑羅樹下的人,都想問一句:這棵古樹起源于哪里?是怎樣的一顆種子才長成兩千年的傳奇?</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是古時候一只神奇的大鵬鳥飛過善莊上空時,遺落下來一顆娑羅種子,后經王母娘娘的神水澆灌,沐浴陽光,生根發芽。</p><p class="ql-block"> 也有傳說,在古時有位美貌的女子,滿腹詩書,多才多藝,卻一直沒有遇到如意郎君,整天愁眉不展。一位多情的書生送她一枚無憂果,希望女子開心快樂。女子滿心歡喜,對書生情有獨鐘。女子的父親卻嫌貧愛富,拆散了這對有情人。書生遠走他鄉,再無音訊。女子懷揣無憂果,不吃不喝,日夜站在村口等,就變成了一棵娑羅樹。</p><p class="ql-block"> 有資料證明,娑羅樹又名無憂樹。</p><p class="ql-block"> 傳說很美,無憂樹的名字也美。來到這里的每一位過客,也許心里都藏著一懷愁緒,胸口都悶著一</p> <h3>五、長相依,長相惜——達店千年銀杏樹</h3><h3> 達店神樹橫空里,日映樹影到陜西。</h3><h3> 岳門祠堂銀杏樹,中原何處不先機。</h3><h3>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寫方城四里店鎮達店村銀杏樹的一首詩。可見,在唐代,達店的銀杏樹在中原大地就遠近聞名。</h3><h3> 去看看吧,也許當年落在李白身上的一片銀杏葉,也會落在你的肩上。也許當年李白看過的風景,也會疊合在你的眼里。</h3><h3> 千年古樹倒扎根的景觀,樹上長樹的奇妙現象,四個人伸開雙臂才能合抱的粗大樹身,都會讓你心靈震顫。但更誘人的是這里美麗的傳說,會讓你迷失在愛情里走不出去。</h3><h3> 去看千年銀杏樹,一定秋天去。</h3><h3> 深秋,葉落花凋零,涼風里透出寒意。最好和他(她)一起去,風牽著云的手,輕輕的。他(她)牽著你的手,暖暖的。</h3><h3> 遠遠的,便望見一片金黃,在草木蕭條的鄉間,格外的惹眼。</h3><h3> 黃色,端莊,大氣。古時住進深宮,是金子的富貴,權威的象征。流落民間,是熱鬧的歡喜,是陽光的溫暖。</h3><h3> 這一片黃,鋪展在達店的銀杏樹上,美得讓人窒息。如梵高畫的向日葵,一大片一大片殺過來,瞬間讓人潰不成軍,淪為階下囚。</h3><h3> 想想吧,樹是一千年的古樹,兩棵,并肩站著,枝枝相望,葉葉相惜,像一對情人深情地對望,又被人溺愛地叫做相思樹。相思披上黃色的盛裝,張揚,跋囂了。</h3><h3> 風吹過,刷啦啦——刷啦啦啦——。是瓜秧哥和秋菊妹在對唱情歌:哥哥我想你呀,想得淚汪汪。妹妹我愛你呀,愛到心尖尖上。</h3><h3> 這一刻,你會迷失,迷失在千年前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里。</h3><h3> 古時候有一對年輕人,男的叫瓜秧,英俊善良。女的叫秋菊,溫柔美麗。兩人從小青梅竹馬,情深意長。秋菊幫瓜秧縫補衣衫,瓜秧幫秋菊擔水劈柴。兩人月下海誓山盟,私定終身。</h3><h3> 可好景不長,秋菊被一位有權有勢的官員看上,要在三日內迎娶為妾。秋菊難違父命,又不忍辜負瓜秧,無奈懸梁自盡。瓜秧聞聽后就在秋菊自盡的不遠處,跳井身亡。來年春上,兩個人殉情的地方長出了兩棵銀杏樹。生不能共嬋娟,死后化作相思樹,根相連,枝相依,生生世世永不分離。</h3><h3> 每一個走進故事里的人,都會被這個愛情故事打動,在千年前的夢里走走停停,尋尋覓覓。</h3><h3> 恍若自己就是瓜秧哥,打柴歸來,給自己心愛的妹妹采一束山花花。恍若自己就是秋菊妹,站在村口</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船寺的玉皇頂</p> <h3>六、垛子石、金船寺</h3><h3> 身處凡塵,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扇門。</h3><h3> 推開是韶華光陰滾滾,浮世喧囂的紅塵道場。關上是一個人的天高路遠,綠水青山。</h3><h3> 掩了重門,金船寺空靈悠遠的鐘聲傳來,是一種靈魂的召喚,是一種神奇的牽引,不必相約,就這樣義無反顧地一路奔赴而來。</h3><h3> 金船寺,在八百里伏牛山中,如一只乘風破浪的巨船,故稱金船寺。又名“垛子石”。</h3><h3> 遠在東漢時期,漢帝劉秀開創大業,在中原大地與王莽拉開戰事,迂回周旋在伏牛山一帶。時至深冬,劉秀帶領人馬夜宿山中,朔風凜冽,難以入睡,便在心里祈禱,山中的石頭要能垛起來,為我抵御風寒該多好!奇形怪狀的石頭果然堆積成垛,為漢帝遮風擋寒。所以當地人們一直稱金船寺為“垛子石”。</h3><h3>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了漢帝劉秀的傳說,又集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于一體,金船寺在中原大地名聲顯赫。</h3><h3> 每逢初一或十五香節,成千上萬的香客不遠千里,拋卻紅塵雜念,或背一肩云水故事,或攜一懷清風過往,或伴一朵閑云幽夢,一路踏歌而來。</h3><h3> 不必心有所愿,躋身于浩蕩的香客隊伍里,只帶一顆閑心,做一名自在的看客。看奇峰險峻,怪石林立。看玉皇頂上空的一片藍天,幾朵白云。看舊瓦上的青苔,沐雨臨風幾百載,依然不憂不懼,蒼綠從容。看一尊尊佛像慈眉善目,心懷蓮花,笑對蒼生。</h3><h3> 聽山澗流水講述一段陳年舊事。聽寺廟飛檐下的風鈴,吟一曲唐風漢韻。聽深山鳥鳴,高一聲,低一聲,恍若聲聲都帶著鄉音。聽風吹過松林,松濤陣陣,輕拍心岸。有浪花卷來,是誰的眷眷柔情在松濤間浮動,翻滾?</h3><h3> 山間行走,看峰峰相連,寺寺相通,梵音在耳畔縈繞,清泉在身邊流淌。坐在朝陽洞的千年巨石上,午后的秋陽,透過稀疏的枝葉輕輕撲打在身上,樹影投在石壁上,風來,輕輕地搖晃,心也跟著搖晃。</h3><h3> 不真實了,閉上眼,就能做一個前世今生輪回的夢。夢見前世的自己,是這山間的一塊石,是這寺里的一棵樹。</h3><h3> 踏進南嶺的寺廟,滿院的菊花讓人驚慌失措。</h3><h3> 恍若這一腳踏進,就誤入魏晉時陶淵明的那座山間小院,掉進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里,“咚咚”的心跳聲會驚擾到詩人午后的清夢。</h3><h3> 墻角下,臺階旁,一朵朵地開,一簇簇的明艷,一片片的燦爛。古舊的小小的院落,似乎有些盛不下這花開的喧鬧,蔥綠的爬山虎爬滿了整個墻壁,分擔著花香和熱鬧。</h3><h3> </h3> <h3> 后記:"四女開店創業的傳說″在父親主編的《方城縣四里店鄉教育志》中詳細記裁;曬衣山就在我們大隊的王三溝的最北端,因光武晾衣服而得名,王三溝是由于光武藏于此而得名一一"王藏溝″訛傳為"王三溝″;父親退休前曾在善莊大隊教學,那里的婆羅樹要幾個人合抱,亭亭如蓋,小伙伴們常在哪里嬉戲;澧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小時候河水清澈見底,小伙伴們常在里游泳捉魚,至今瀝瀝在目。我們上小學時去達店學片競賽,時常對著銀杏樹遐想……十幾年前帶學生春游來到李郁垛,憑吊古人李郁;二十五前我和父親雪后攀登垛子,拜金船寺游朝陽洞,與光武時空對話……如今這一切的一切仿佛如昨天一樣,然而父母早已走了,我和小伙伴們也為生在外打拼,我們永遠也回不到昨天了,但是故鄉永遠是我人生坐標的原點,永遠規定著我人生的航向,因為那山那水那村莊是我寄托鄉愁的地方……</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宁远县|
丰宁|
洛隆县|
寻乌县|
金沙县|
怀柔区|
长沙市|
涞水县|
金门县|
吉水县|
商水县|
楚雄市|
子洲县|
南木林县|
建瓯市|
富锦市|
枣庄市|
揭阳市|
河池市|
常宁市|
黄石市|
龙海市|
二连浩特市|
屯昌县|
华安县|
太保市|
当雄县|
吴川市|
五河县|
黎城县|
金秀|
华池县|
玉林市|
沈阳市|
嘉义县|
珠海市|
满城县|
武宣县|
高阳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