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衛校人講的老衛校的老故事……</p> <p> 第一個故事:"愛財"的校長 </p><p> 1958年的衛校稱為"信陽醫專",借駐在專醫院的后院,三四十間平房,二三十位教職工,一二百個學生,每年兩萬元的辦學經費更是捉襟見肘。徐錫嵐校長便帶領學生到火車站卸煤掙"外快"。白天上課,夜晚打工。</p><p> 徐校長還與學生一起上山伐木割草,師生動手在校園內蓋了個茅草棚的大教室。這樣以來,開大會上大課就有了場所。</p><p> 上級為學校訂制了一批課桌椅,不過加工場所在30公里開外的雞公山下,需學校自行運回。徐校長便動員師生步行至雞公山下,人抬肩扛地運了回來,節省了不少運費。</p><p> 就這樣千方百計的籌措資金,自力更生,創造條件,把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熱氣騰騰。</p> <p> 第二個故事:愛才的校長</p><p> 臨床檢驗專業是衛校的王牌專業。但在初創時期全靠幾位"老轉"(非檢驗專業學歷的老師)支撐,對夲專業畢業教師的渴求可想而知。1993年得知"河南醫科大學"檢驗專業夲科畢業生張永海、江立謙將回信陽工作的消息,便積極運作求才事宜。但二位是定向生,必先在本縣工作若干年才可調動。此時年已67歲的老校長孫英,動用人脈多方聯系,親去新縣,再赴光山,終將兩位才俊借調成功。現兩人均已成為教學和臨床檢驗的骨干。而老校長求賢若渴的故事也被傳為美談。</p> <p> 第三個故事,貼心的校長</p><p> 上世紀剛剛進入90年代,學校來了個新校長,姓氏很特別,就性"別",別玉甫校長。別校長軍人出身,瘦高個,腰板兒挺得直直的,辦事利落,一付軍人氣質。但是與老師們拉起家常,慢聲細語的又像個鄰居大哥。</p><p> 初來時便給人以很好的印象,他住在校外,每天騎輛舊自行車上班,見人就打招呼,上午總是要提前一二十分鐘到校。停好車子便直接到教學區巡視,教室看看,操場轉轉,發現了問題就直接找到有關科室處理,效率沒得說。平時還經常走訪教研室,問些老師關心的問題,大家都覺得來了一個平易近人的校長。</p><p> 那時學校的經費挺緊張,無論校級科級的辦公室都很簡陋,舊桌子,木椅子,臉盆架是標配。但別校長特批???,對位于中教樓下的教師休息室進行了精致的裝修,還配備了電熱水器、滿墻大的衣冠鏡、藤沙發、茶幾、報架等物什。不久,又給買了一副臺球,成為全校最豪華的所在。也是最受老師們歡迎,下課后喝茶聊天休息的好去處。</p><p> 別校長任職六年。期間,學校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這點是大家的共識。</p><p><br></p> <p> 第四個故事:"嚇人"的老師</p><p>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某年秋季開學后的一天,一位新入學的女生起夜入廁。當時,秋風細雨更深人靜。該同學見東教樓下有燈光微明,便趨至窗口窺視,然后大驚失色尖叫不已,眾人遂應聲圍觀。原來是喬曼筠老師深夜解剖尸體,為來日授課做準備。</p><p> </p><p> </p><p> </p><p><br></p> <p> 第五個故事:"搶時間"的老師</p><p> 衛校復辦后,學校的教學工作逐步走上正規,老師們除精心授課外,對課后的輔導也十分認真。兩節晚自習更是老師們對學生輔導的黃金時段。問題來了,往往在一個班級同時有幾位老師輔導,你說兩句他說兩句相互干撓影響效果。于是教務科明確了兩條:第一、當日課當日晚自習輔導。第二、上午課第一節晚自習輔導,下午課第二節晚自習輔導,其余老師不得插足。 </p><p> 但每到晚自習時,仍然有"搶時間"輔導的老師。后來教務科也就不多計較了,里里外外反正都是為了學生。</p> <p class="ql-block"> 第六個故事:多才的的老師</p><p class="ql-block"> 寫得一筆好字,畫得一手好畫,卻不是教美術的。我們叫他潘老師,全稱是潘力生館長,他的崗位在圖書館。潘老師性格內向,平時少言少語,但對學校交辦的任務從不講價錢,完成的妥妥的。</p><p class="ql-block"> 老校門兩側的"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是他寫的、西操場圍墻上的標語是他寫的、校門內粉墻上的辦學目標:"建設一流師資,實現一流管理,創辦一流學校,培養一流人才"24個大字也是他寫的。墻高字大,用一根長竹竿綁上個刷子,蘸上紅漆,就那么舉著桿子寫。不打草稿,不涂改。</p><p class="ql-block"> 衛校的地標,階梯教樓的兩幅巨型彩色壁畫熟悉吧。398平米,由84.3萬塊馬賽克拼貼而成。就是他和另外一位老師,帶領一輪又一輪勞動班的學生,在東教樓二樓最西邊的那間教室,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一塊一塊先按圖紙貼好再上墻的。去現場,常見他坐在地板上指導學生,他說,這樣坐著胃舒服些。 </p><p class="ql-block"> 壁畫完成了,他也累垮了。兩年后,因胃部癌癥去世。</p><p class="ql-block"> 這次做紀念冊,竟然找不到一張他與壁畫的合影。</p> <p> 第七個故事:拉練的學生</p><p>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醫士班學生彭邦銀,家住商城山區,經濟困難,上學期間以全額助學金維持。寒假不回家過春節,因為冬天農閑回家沒什么活干,也為了少一人吃飯減輕些家庭負擔。便在校承擔護校任務,學校包管吃住並有些許補貼,暑假再返家勞動。</p><p> 他每次回家從不乗車而是步行。襪子是沒有的,怕磨壞了鞋,在公路上走時便打赤腳,只在走山路時才穿上了鞋子。200多里路,既便是起早貪黑,當天也是不可能回到家。不知他夜里在哪休息,但肯定的是不會住旅館的。</p><p> 這個故事是學生科馬仁甫老師告訴我的,于是就對他多了些關注。以至幾十年后的今天,包括他的姓名和他瘦瘦的身影都記得真真切切。</p> <p> 第八個故事:路燈下的學生</p><p> 在衛校工作生活算起來有五六十年了,一直住在校園內,對學生的學習風氣便多了一些切實的了解。</p><p> 印象中九十年代及以前的學生學習都挺刻苦認真的。茶余飯后在校園走走,遊泳池旁、操場邊的草地上經常見到三兩一群的學生在讀書,好多同學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也窩在教室用功。記得六十年代的金魯峰校長不得不做出硬性規定:課外話動時間清空教室,一律都到室外話動。</p><p> 到了期中和期未考試前的兩周,學生加班加點學習的現象尤其突出。學校按時熄燈后,不少學生便溜出宿舍到路燈下看書。那時各班輪流值守"勞動周",每晚派出保衛組在校園內巡邏。學生科便給保衛組一項新的任務:趕夜讀的學生回寢室。</p> <p> 衛校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將得到發揚, 衛校人的故事還將繼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桐柏县|
青阳县|
珲春市|
兴化市|
满城县|
鄂尔多斯市|
黄平县|
营口市|
内黄县|
遂平县|
东莞市|
惠州市|
江口县|
潞西市|
合川市|
黄石市|
吴江市|
鸡西市|
通榆县|
朝阳区|
宁强县|
贵南县|
和平区|
疏勒县|
兴义市|
青州市|
繁昌县|
台安县|
吉木乃县|
定日县|
邛崃市|
寻乌县|
桦甸市|
航空|
富平县|
陆河县|
榆树市|
丘北县|
上蔡县|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