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變形的腳趾</h3><h3><br></h3><h3>我下鄉的地方是山區,又是水田,那里的老俵幾乎一年四季都赤腳。他們下水田赤腳,下旱田也赤腳,甚至挑公糧、上山砍柴都打赤腳,不是他們沒鞋穿或是節約買鞋錢,而是他們從小赤腳習慣了。他們赤腳走路照樣疾步如飛,下山走田埂小路,個個如蹓冰運動員,那個矯健,那個身姿真叫人傾慕不已了。</h3><h3>我們這些一年四季都穿著鞋襪、嬌生慣養的女學生到山區去插隊,伸出白嫩嫩的雙腳,赤足踏進滑嘰嘰的水田,這是什么感覺?開始,我很想穿高統雨鞋下水田,但不行,水田濕漉漉的泥巴很快就會沒掉雨鞋,只能赤腳下去,收了工想穿鞋也不行,因沒干淨水洗腳,只好拎著鞋回家。后來出工時干脆就不穿鞋了。當然碰到石子路時,腳會劃破刺痛,碰到下雨天,到處是泥濘的路面,腳也會打滑,這時跌跟頭就是常有的事。</h3><h3>我是個近視眼,夲來讀書時還戴著一副眼鏡,誰知下鄉時,老俵不理解,說:“你戴眼鏡干嗎?丑死了!不要戴更亮!(亮:土話即漂亮)”。我講自己有近視眼,但他們總是嘲笑我,說哪有那么年輕就眼睛壞的。我無可辯解,只好摘了眼鏡,這下跟睜眼瞎差不多了,雖說不算頂深的度數,但遠遠看人也挺模糊的。</h3><h3>就因為我赤了腳又加上眼睛近視,可吃了蠻大虧,摔跤對我簡直是家常便飯,我每摔一次跤,就引來老俵們一陣哈哈大笑。我不明白他們為何有這么好的平衡力,大概每個人都可做雜技演員了。到后來,我發覺了一個秘密:他們的腳趾與我不同,他們的腳趾關節特別突出,而且腳趾較長。走路時,他們腳趾頭彎著,像兩把鉤子緊緊鉤住地面;而我的腳趾關節弱弱的,也不彎,走路吋腳趾關節是平的,所以打滑。</h3><h3>從此,我遇到路滑時,就放慢腳步,兩腳腳趾用力往下彎著,貼著地面,盡力鉤住地面,果然這樣好多了;要是走下坡路時,越慢越要滑倒,這時就要放開膽子,腳踩地面時飛快落地也必須飛快離地才不至于滑倒。當然,掌握了技巧不等于不再摔跤,至少頻率低許多了。漸漸地,我的腳趾自然而彎了,乃至穿上鞋襪走平路也彎著腳趾,鉤住地面走。</h3><h3>第一次探親回家時,媽媽發現我這個變化,說:“干嗎你總是彎著腳趾頭!”我這才發覺穿著拖鞋的我暴露了這個秘密,我解釋說:在江西赤腳走路,不鉤著腳趾會摔跤的道理,媽媽說:你現在在家中,不必彎著它了,但我根夲不知道我的腳趾已經不知道平著走路了,它完全習慣成自然了。</h3><h3>雖然我習慣了腳趾鉤著走路,但巳長大成人,所以關節并未完全變形,還是弱弱的趾關節。在以后從鄉下回城的日子里,變形的腳趾才慢慢恢復了正常,再也不會彎著腳趾鉤著地面走路了。</h3> <h3>老俵妹子教我們知青插秧</h3> <h3> 馬桶與樟木箱</h3><h3><br></h3><h3>直至今日,我似乎明白了我從上海下放到江西去,我媽為何要我帶走家中唯一的樟木箱和一只嶄新的鑲嵌花紋的馬桶。</h3><h3>我插隊的江西全南盛產木材,但我偏偏不是從江西往回運樟木箱,比起有些知青回滬探親,就會叫老鄉搞副樟木板運回家去,我是傻多了。而且更離奇的是竟就我一人帶了個馬桶去,叫老俵們大開眼界。最初,他們完全搞不清這個漂亮的紫紅油漆有蓋的甚至上面還雕刻著漂亮花紋的木桶是什么寶物。他們以為里面放的一定是貴重物品,起碼也應是裝米的木桶,因為那時糧食對他們太重要了。直到有一次一個老俵大嫂來竄門時,看到屋子一角隅放了這么個顯眼又漂亮的東西時,忍不住打開蓋子探個究竟時才揭開謎底,她駭得花容失色,丟下蓋子,捂住鼻子,奪路而逃,嘴里不斷念叨:“嚇死我了,裝的竟是臭屎!”,她捏著鼻子逃離時,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家的茅坑要比馬桶臭氣熏天的多了!</h3><h3>于是,這個大嫂向人們詳細描述起我們的寶物來,直到我拎到小河邊洗涮,第一次亮相,人們才徹底一睹它的芳容。她們喧嘩開來:“這些阿拉瑪子(土話:上海姑娘)太不像話,不上茅坑拉屎,把這么漂亮的木桶擱在房間里裝屎盛尿,太糟蹋東西了!”直到我們不斷向她們解釋,我們上海就是用它來大小便的,她們才半信半疑地說:“這么亮(土話:漂亮之意)的桶裝屎,你們阿拉也太講究了!”這個風波隨著我們每天上茅坑倒馬桶,再拎到河邊洗刷干凈,日復一日,她們見慣了才慢慢平息下來。</h3><h3>老俵們講歸講,但我們三個女生倒是方便了許多,不用去公廁踩著那沾滿糞便的木板蹲坑,心里又懼怕萬一不小心掉下茅坑的危險,也不用在夏天在公廁里忍受無數蚊蠅的叮咬,以至于讓屁股也起一個個紅腫塊而羞于搔癢,更重要的是每月那么幾個特殊日可以安心在家坐馬桶,上公廁太不方便。總之,即便老俵有異議,輿論上有壓力,我們三個女生決定每人輪流一天去倒馬桶,盡量避開人多嘴雜的時候,如有人議論,就裝聾作啞,不解釋,不反駁,時間一久,她們也見怪不怪了,還有個優越之處,如果吃壞東西拉肚子,不用走遠路而憋得面紅耳赤了,這時,更能體會馬桶的優越性和我媽媽的英明之處。</h3> <h3>媽媽為我這個獨生女兒的下鄉操了許多心,她像辦嫁妝似地為我置辦一切,所以我才有馬桶和大腳盆,有大樟木箱與笨重的床頭柜,這些沉重的行李從我家三樓搬到一樓也挺不容易。以前的石庫門弄堂,樓梯都是又窄又小,房門口雜物又多。當時,知青下鄉是樁大事,只要你報名去,后面的事都有人替你干。學校派了二個“牛鬼蛇神”老師來替你搬家,他們又不是搬運工出身,手里常年拿的是三尺教鞭和寸長粉筆,至今我還記得那個瘦弱而文質彬彬的老師用哀怨的眼神看著我,讓我想起他們心里就內疚萬分,他們顯然扛不動也背不起,如果有畏難情緒表現出來,說不定會被扣上抵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罪名而遭到批斗。我看著他們二人抬著箱子,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腳步趔趔趄趄下樓梯的樣子,心里很不安又無可奈何。等到我下放挑牛糞、扛木柴吋才深切體會到他們當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態和壓在心中的憤懣心情,人為什么要自己身處其境時才能體諒別人的難處呢!</h3><h3>我的樟木箱很重,但基夲無須我搬,每次隊里要我搬家,總有老俵拉著大板車幫我搬。他們弄不懂的是我為何要千里迢迢帶這么個大箱子過來,我從不解釋,但每次看到厚棉被和棉襖甚至雜物都能一古腦兒塞進大木箱時,我對媽媽的怨言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深切體會到媽媽對我的關懷與愛,如果可能,整個家搬來,她都心甘情願。夲來她就不同意我下鄉,是我自已偷偷拿著戶口薄去報名的,我不願她承受壓力。我們是“一片紅”時代,雖然前途未卜,但我義無反顧。上面動員下鄉的是我,承受停工停薪壓力的是她老人家,我怎能忍心于她為難!</h3><h3>我的馬桶就這樣為我們服務了多年,后來壽終正寢,媽媽說是否再帶一只去,被我堅決回絕了。如果我一輩子在農村,難道我就不應該與老俵一樣隨鄉入俗嗎?我的樟木箱伴隨著我下放十年,等到上調時,我就送給老俵了。我開始了新生活,也打造了一套新傢俱,是用當地杉木板打造的,挺漂亮的組合柜,但我忘不了那只笨重的樟木箱,它是我下鄉艱苦生活的證物。</h3> <h3> 二根蘿卜過元旦</h3><h3><br></h3><h3>我這輩子就是70年的元旦最難忘。</h3><h3>我是69年3月下放到江西省全南縣的。70年元旦是下鄉第一個元旦。這里的老俵根夲不在乎這個節日,他們最隆重的是春節,其次是中秋節和端午節,而我們上海大城市的人還是蠻看重這新的一年第一天的日子。</h3><h3>我們5個上海知青到這靠近廣東的江西邊遠小山村插隊。老俵們起初以為我們只是臨時來的客人,把我們當貴客看待了。于是,老俵新蓋的樓房,自己還沒住就讓我們捷足先登了,樓上樓下,干凈明亮的瓦房,算是圍子里數一數二的漂亮樓房,廚房灶頭是新砌的,旁邊高高堆著老鄉們打來送給我們的柴禾,每天老俵爭先恐后送上自家種的新鮮蔬菜,甚至還有雞蛋。我們每天總是把爐火燒得旺旺的,吃著老鄉送來的飯菜,心里充滿著新奇和溫暖。</h3><h3>但這樣的好日子很快過去了。當老俵知道我們是長期插隊吋,甚至還要分走他們并不多余的口糧吋,狀況完全變了。他們停止供應給我們柴禾,要燒火煮飯必須自己去山上砍柴,蔬菜得自己種。原先我們整天閑逛,美其名曰:宣傳毛澤東思想,到處去張貼標語,而現在隊里發給我們鋤頭,要我們出工去。嚴峻的考驗才真正開始了。</h3><h3>我們每天天蒙蒙亮,先要擔水煮早飯,然后出早工,直到晚上天昏黑才收工。如有空閑日就要上山砍柴,否則燒火煮飯燒開水就成問題,哪來時間和精力去種菜,何況隊里分給我們的自留地并不在屋前門后,還得走一段路,天天要去澆水淋尿,還要除草,這在我們是做不到的。所以老俵家的萊園子都是郁郁蔥蔥,長勢茂盛,而我們的萊園子總是荒蕪一片,或者長著一點細細疏疏的小菜而已,根本不夠我們一日三歺吃。這里十天三次的街市離我們生產隊有十多里路,少有時間上街買菜,一次也買不了多少,所以吃菜始終是個大問題。</h3><h3>聽說別的生產隊有知青開始偷老鄉的菜了,調皮搗蛋的小青年,有些初中生才十五、六歲,還是個孩子,何況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自己不會種,又買不到,于是經常拔老鄉菜園里的菜吃,少不了給老鄉發覺了,就痛罵一頓。這里的老鄉還算文明,不會動粗打人,但罵人的功夫一點不示弱,他們可以從早罵到晚,祖宗八代都罵遍,當地夲地人如有偷的,就罵得更兇。知青后來只當耳邊風,沒吃了照樣去偷,有時甚至沒油吃會去偷供銷社的油和老鄉的雞鴨,反正他們會偷的知青日子過得還蠻滋潤的。</h3><h3>我們五個知青有三個是高中生,較成熟也較夲分,沒有菜就吃白飯。沒菜拌飯,肚里沒油水,因為勞動強度大,白飯也吃得頂香的,有時上街買點咸菜、酸豆角、辣椒干就能維持較長一段時間。這樣一來,我們知青點得了個好名聲,被評為先進知青點,但我是沒沾這先進一點光,因為出身不好,沒資格上調或進大學,照樣在農村苦干了十年。</h3><h3>光陰荏苒,一轉眼到了下鄉第一個元旦。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想起家鄉上海的元旦也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的,因為這是新的一年第一天,意味著有新的氣象和新的期盼。</h3><h3>元旦這天,當我們準備燒中飯時,五個人都傻眼了。翻遍廚柜和菜藍子,就只剩二個細長的白蘿卜,這時再上街買菜也來不及了,看來慶祝元旦就靠這二根細細的白蘿卜了。</h3><h3>我們煮好了飯,把蘿卜切成片,打了一大碗蘿卜湯,五個人就這樣圍著桌子,面對這碗只放了點鹽,既沒有油又沒有飄浮的蔥花的蘿卜湯,我們悶著頭,誰也不吭一聲,每個人盛了一大碗飯,默默地吃著,算是慶祝元旦了。</h3><h3>盡管以后有更艱難的生活,有許多吃白飯連蘿卜湯都喝不上的日子,但這個元旦的一碗蘿卜湯卻那么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幾十年過去也沒忘記。</h3> <h3>文/愛子 圖片多數來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岐山县|
瑞丽市|
皮山县|
平顺县|
新闻|
望谟县|
商城县|
安国市|
蓬溪县|
邵武市|
海盐县|
吴堡县|
高邮市|
保山市|
集贤县|
通江县|
定边县|
潞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舟山市|
布拖县|
阿克苏市|
大田县|
南丹县|
平乡县|
张家口市|
汤阴县|
巴南区|
新和县|
惠州市|
七台河市|
小金县|
遵义市|
百色市|
习水县|
凤凰县|
定安县|
镇雄县|
鹤峰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