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阿旃(zhān)陀石窟</h3><h3> 古印度佛教遺址,始鑿于公元前2世紀,鑿建工程一直持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29窟,從東到西長約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h3> <h3>“阿旃陀”一詞源于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h3> <h3>唐玄奘曾在7世紀初朝圣過阿旃陀(《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記為摩訶剌他國東境的阿折羅伽藍及石窟)。</h3> <h3>石窟內有精美的壁畫和精工細鑿的雕刻,因建成時間不一,各具特色。內容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和宮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戰爭、樂舞以及勞動人民狩獵、畜牧、生產等場面,內容十分豐富。</h3> <h3>各窟的裝飾壁畫,如卷云、蔓草、蓮花及小動物等,均設計巧妙,想象豐富,色彩鮮艷,對比強烈。</h3> <h3>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為引人矚目的藝術,被認為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h3> <h3>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 100公里左右。而這100公里,我們的汽車走了3小時40分鐘(單程,沒有堵車,路況的問題)??</h3> <h3>因為入內需要脫鞋,太浪費時間了,干脆扛著鞋子參觀吧??~感謝為我抓拍的團友??,珍貴的回憶??</h3> <h3>實地學習的孩子們~</h3> <h3>孩子們的好奇心很強,看到鏡頭會熱切的加入進來??</h3> <h3>二、埃洛拉石窟</h3><h3> 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的埃洛拉村。是一片開鑿于峭壁上的廟宇,長約1500米,始鑿于六世紀,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藝術的杰作,三種宗教在這里同放異彩。</h3> <h3></h3><h3>埃洛拉石窟中最精典的建筑是凱拉什寺廟(第十六窟),屬濕婆教,石窟高達33米,長約50米。</h3> <h3>凱拉什廟分為三部分,大門、難提殿和主殿,其間又有天橋連接。</h3> <h3>這座雄偉奇妙的建筑始鑿于8世紀,它不是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鑿成了一座廟宇,沒有加其他任何建筑材料,而且雕刻師和建筑師們是以屋頂為基準從上往下開始雕刻和建造的。前后耗時一百多年,規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h3> <h3>因為時間太少(用在路上的時間太長了,路況非常糟糕),只在第一層轉了一下,未能上去觀看到寺廟的全貌??????</h3> <h3>從網上轉兩張吧</h3> <h3>是不是宏偉壯觀?堪稱是世界建筑藝術史上的精典之作??????</h3> <h3>耆那教寺廟</h3> <h3>佛教石窟</h3> <h3>印度黑面猴</h3> <h3>三、坎赫里石窟</h3><h3> 印度佛教遺址,距離孟買城約40公里。2世紀到10世紀期間開鑿,屬于印度佛教石窟中第二大石窟群。</h3> <h3>坎赫里石窟縱橫交錯,石梯蜿蜒,有著完善的排水系統。它是全印度唯一一處連續鑿刻時間最久的石窟。</h3> <h3>一處安靜避世的修行悟道之所。</h3> <h3>四、象島石窟(埃勒凡塔石窟)</h3><h3> 位于印度孟買以東約6公里的阿拉伯海上。</h3> <h3>石窟鑿于8世紀,由巖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h3> <h3>象島石窟(第一窟)藝術屬印度教建筑中的馬拉他派,利用石材或巨大巖石鑿成,鑿建時間較長,整個石建與雕刻裝飾渾然一體,十分壯觀。</h3> <h3>三面神像,正面代表創造之神梵天(Brahma),神情莊重;左面代表破壞之神濕婆(Shiva),面目猙獰;右邊代表守護之神毗濕奴(Vishnu),面帶笑容。</h3> <h3>濕婆夫婦一體雕像~</h3><h3>表示婚姻的真諦應是靈魂與肉體的完全結合。</h3> <h3>象島的紅面猴</h3> <h3>阿拉伯海~</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石台县|
长阳|
平罗县|
台前县|
玉屏|
柘荣县|
鸡东县|
尼木县|
丰都县|
肇源县|
明水县|
汝城县|
盐源县|
南皮县|
郎溪县|
龙泉市|
延津县|
阳朔县|
伊宁县|
宣武区|
营山县|
岱山县|
门源|
阜宁县|
太保市|
尼木县|
阿拉善右旗|
射阳县|
余庆县|
城步|
满城县|
福海县|
德安县|
绥化市|
麦盖提县|
东安县|
澄迈县|
苍山县|
枞阳县|
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