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段永遠忘不了的記憶。一九七六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已進入第八個年頭。</h1><h1><br></h1><h1> 我是高七六屆畢業(yè)生,那時所有畢業(yè)生除了獨生子女,身體有病痛,或家中有極其特殊情況之外,其他人必須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到最廣闊天地練紅心。</h1><h1><br></h1><h1> 當年,在延安除本地插隊知青外,還有北京知青。按照當時安排知青下鄉(xiāng)的規(guī)定:知青插隊按父母工作單位指定點安置。我父親單位的知青點在姚店公社譚家灣生產隊。按規(guī)定我應在此插隊,但我姐高中畢業(yè)后就插隊在這里,父母考慮我們姐弟倆同在一個隊插隊對今后不利。</h1><h1><br></h1><h1> 最后,父親托人幫我聯(lián)系到萬花山人民公社花園屯生產隊(現(xiàn)為花源頭村)。當時該生產隊特別的窮,許多知青都不愿意去,隊里就我一名知青。那時懷揣著最美好的夢想,開始了我的知青生活。那年我十八歲,從此開始了我的又一人生旅程!那就是一個讓我難以忘懷的知青歲月。</h1> <h1> 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五日,我與全國各地知青一樣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帶著純真與激情,帶著理想與希望,告別親人,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最廣闊的農村,共同揭開了成為知青人的序幕。</h1><h1><br></h1><h1> 那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讓我至今難忘。那一天,是我們高七六屆下鄉(xiāng)知青奔赴農村的日子。在市體育場舉行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歡送儀式。</h1><h1><br></h1><h1> 全市插隊知青早早的就集中在一起。整個體育場呈現(xiàn)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十多輛解放牌大卡車集中在一起,汽車兩邊掛著“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大紅橫幅。知青們忙上忙下搬運鋪蓋和行李,激情振奮,喜悅洋溢在臉上。</h1><h1><br></h1><h1> 在一旁的父母們卻是心事重重,沉默寡言,有的小聲叮囑,他們是在為兒女們深深的擔憂。在歡樂的鑼鼓聲中,滿載著知青的汽車緩緩地駛出體育場,開往他們下鄉(xiāng)插隊的公社。</h1><h1><br></h1><h1> 由于生產隊暫時沒有把窯洞修好,我沒有跟著知青大部隊一起走。望著遠去的昔日同學,那種心情是難以言表,我們只能相互的默默祝福。</h1> <h1> 我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中旬,父親推著自行車把我送到生產隊報到的。當我和父親分別的那一刻,想著要離開父母獨自一個人生活、勞動時,心情是無法形容的,心里在默默地流淚。</h1><h1><br></h1><h1> 送走父親后,我簡單的整理了住房,第三天就扛起鐵锨和鋤頭,和社員們下地干農活,白天上山勞動,晚上收工后自己做飯。還好隊里就我一名知青,不用出早工,吃完早飯和婦女們一道出工,晚上一起收工。</h1><h1><br></h1><h1> 真的想不到,萬事開頭難啊!人生第一次背井離鄉(xiāng),第一次面臨獨立生活的艱辛,第一次置身偏僻鄉(xiāng)野的陌生環(huán)境,短暫的新鮮感、好奇心、興奮勁,就被種種的不適應、諸多的想不到,顛覆成度日如年了!</h1><h1><br></h1><h1> 十月份是糧食成熟季節(jié),是秋收最忙的時節(jié)。也是收獲一年勞動果實的最佳時間。全隊男女老少齊出動,我也不例外,這是我到農村二個多月后,第一次和社員們一起參加秋收。每天天不亮就出工收割莊稼,晚上收工后人人都要背莊稼集中到打谷場。隨后還要經過曬、打、揚,最后糧食歸倉,這樣整個秋收才算結束。</h1><h1><br></h1><h1> 秋收是辛苦的,秋收也是喜悅的。在那個年代糧食十分寶貴,顆粒歸倉,絕不容許絲毫浪費。在收割完后,還要撿拾庒稼,小孩老人提著筐筐在空曠的田地里撿拾遺漏的糧食。一塊地一塊地里穿行,每發(fā)現(xiàn)一顆糧食都非常興奮,就像撿到寶一樣的。秋收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時節(jié),也是對我這個新農民最大的考驗。秋收扛過來了,其他的艱辛都算不了什么了。</h1> <h1>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征兵工作開始了,我從小就夢想著要當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最喜歡軍人的天職!積極報名參軍去。經過登記、推薦、體驗全部通過。最后政審沒有通過,理由很簡單,是我插隊的時間太短了。就這樣徹底摧毀了我當兵的夢想!</h1><h1><br></h1><h1> 十二月份是最冷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沒有煤,過冬就必須要進大山里拾樹枝和砍死掉的樹木取暖做飯。農民農閑時天天進山砍柴火,要備上一年用的柴火。我從來沒有砍過柴火,一個人也不敢進山,這冬天怎么過?</h1><h1><br></h1><h1> 隊長知道后,安排了四個回鄉(xiāng)青年兄弟,是他們帶著我拉著架子車走三.四里地,爬到山上面,那里柴火多。我跟著他們開始學砍柴,那時什么都不會,特別是不會捆柴,跟著他們學了幾次,慢慢就會了。當時力氣又小,背上幾十斤柴火,從山上走到山下,幾里的山路,然后裝到架子車上運回,累得想哭!我很堅強,咬咬牙堅持下來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就備齊一年的柴火。當時讓我非常的感動,為鄉(xiāng)親們那樸實、善良的行為所敬佩,讓我永記心間!</h1><h1><br></h1><h1> 第二年開春后,隊長看我一個人,又要勞動又要做飯,實在是太辛苦了。決定把我安排在大隊機房加工糧食。加工房總共有三臺加工機,磨面機、粉碎機、碾米機,并兼小隊電工。要特別感謝隊長的關愛與呵護!</h1> <h1> 我們知青下鄉(xiāng)第一年吃公家糧,記得是三十幾斤糧食。那時別說肉,簡直沒有一滴油。記得剛到生產隊沒有油吃,是鄉(xiāng)親們給我了一些羊油。正在長身體的我餓得撐不住,吃著鄉(xiāng)親們的糠窩窩那叫香。</h1><h1><br></h1><h1> 日子就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慢慢走著,每天的勞累、生活的艱辛、夜晚的寂寞,讓思家的情緒與日俱增。有時想家了,實在熬不住了。也會找了個借口,向隊長請假,回家住上兩天,改善一下生活!</h1><h1><br></h1><h1> 插過隊的人一定知道什么是全套春耕,就是犁地、拿糞、點種、打土坷瘩。因為耕牛少,往往是人扶著犁,人的腰上系繩子拉耙抹平埋住剛撒的種子。這活兒一干就一天,送飯的來了,剛抓過糞的手用土搓搓,衣服上蹭兩下,拿起干糧就吃。</h1><h1><br></h1><h1> 每年七月份收麥子后,打麥場上,古老的梿??竟然還是脫粒的主要工具。揚場是個技術活兒,特別是風小的時候。這時有個鼓風機就好了。場上婦女們將散落的莊稼掃攏,用簸箕簸凈完成顆粒回倉的任務。</h1><h1><br></h1><h1> 在農村每家每戶院子里都有儲藏糧食的木框架,秋收后分到的玉米先上架,曬干后再槌打脫粒。社員家的土炕上,炕的全是糜子、谷子,炕干后有人上碾子,有人上機加工。還會有些涼干的玉米棒子,沒事時老婆婆們就盤腿坐炕上用椎子捅出溝后手撥粒。</h1><h1><br></h1><h1> 在那個年代,大家都缺糧食,流行一句話叫"閑時吃稀,忙時吃干”。其實社員吃那干的也是半麩半糠。晚上九點收工回來喝上一碗"錢錢飯"已經是很不錯了。把黑豆壓扁和少許小米一起兌水熬成粥,因豆餅像銅錢吧,故叫"錢錢飯"。真是缺什么想什么。</h1> <h1> 在我插隊三年中,勞動關好過,年輕力壯,不怕吃苦。最讓我難過的有三關:蚊子關、虱子關、跳蚤關。</h1><h1><br></h1><h1> 蚊子關還好過點,出外時穿長袖衣服,晚上睡覺有蚊帳,能好一點。</h1><h1><br></h1><h1> 那時在農村可以說人人都有虱子。因為我常年不洗澡,到夏天也只能在小河里洗洗。加上換洗的衣服少,衣服臟了也是得過且過很少換衣服,所以身上的虱子就從來沒斷過,臨睡前抓虱子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每天晚上在燈下捉虱子,兩個手指甲蓋對準虱子一擠會發(fā)出輕微的啪啪聲。</h1><h1><br></h1><h1> 還有那些社員們,夏天在地里干活休息的時候,男社員們都會脫下上衣來逮虱子,那可是一道民俗文化靚麗的風景線。俗話說虱子多了不癢人,習慣了也就不當回事了。消滅虱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用開水燙。</h1><h1><br></h1><h1> 可是跳蚤就完全不一樣了。對我個人來說,它是我下鄉(xiāng)期間深惡痛絕的寄生蟲。我的皮膚比較敏感,一個跳蚤上身,東咬一口,西叮一下,不一會兒就渾身起紅疙瘩,癢的經常要撓到破皮出血。必須找個僻靜地方,脫個精光,把衣褲反過來使勁摔打才能甩掉。平時割破手或者是摔傷,我根本就不在乎,可這種癢卻是揮之不去,攪得人心煩意亂。</h1><h1><br></h1><h1> 消滅跳蚤真沒好辦法,那時我不懂,也不知道農藥的危害,常把"六六六"粉(那個年代的除蟲藥)撒在窯洞的各各角落和褥子下面,寧可頂著刺鼻的氣味也不愿意讓跳蚤咬。</h1> <h1> 在我們隊的中心地段,有個木架掛著一個汽車輪轂,無論是出工還是開會,用鐵棍一敲,全村人就知道了,這是村子里傳遞信息的唯一手段。</h1><h1><br></h1><h1> 那個年代農村是集體經濟,生產隊的一切都歸全體社員共同所有,集體勞動,按工分計酬。我們隊是比較貧窮的一個隊,每年都要向鄰村借糧食。隊里沒有其它副業(yè),只有一片果園。那時全勞力每天掙10工分,也只能分紅0.20元左右。我每天掙9工分即每個工0.18元左右,我算是高工分的人。除過開支外,我二年才分到了100多元。記得我120元買了一塊上海產的海獅牌手表。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辛勤勞動付出得到的最珍貴禮物,當時我非常高興。</h1><h1><br></h1><h1> 生產隊給我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劃分了兩塊自留地,一塊是口糧地,我主要種玉米帶豆角、紅薯、土豆、南瓜。一塊是菜地靠河邊。春天播種、施肥,學習除草等種菜的技能。在小小的菜園里,我種了西紅柿、茄子,黃瓜、小白菜、蔥等。一輪又一輪的花開,帶給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興奮與期盼,一輪又一輪的收獲,帶給我的是一次又一次喜悅與滿足。</h1><h1><br></h1><h1> 每年到冬季農閑時,我圍著灶臺烤紅薯、土豆吃是我最大的樂趣。大紅薯烤不透,選小一點的紅薯、土豆洗凈放入爐膛里,一邊烤火一邊用火鉗翻動。大約半個小時后,就可以享用香噴噴的烤紅薯、土豆了。后來也曾買過不少烤紅薯吃,可感覺怎么也沒有那些年我自己烤的香。現(xiàn)在想想,不知是當時可以吃的東西比較少的緣故還是因為是自己親自種出來的原因。反正讓我回味至今。</h1> <h1> 在我一生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七七年七月機房粉碎機齒輪盤損壞嚴重需要更換,此配件只有鄰縣安塞縣有,生產隊長指派我去購買。</h1><h1><br></h1><h1> 第二天當我買好配件準備返回時,不料天下大暴雨,公路被沖毀,汽車無法通行。第三天公路還沒有修好,可我身上帶的錢已付不起旅社房費了,還要吃飯。在這里我人生地不熟和誰借錢?想想走著回去吧?有四十幾公里路程,還帶有七、八公斤重的配件。怎么辦?考慮許久最后下定決心走著回去。早上八點鐘天下著小雨,供銷合作社買了一塊塑料布披在身上就上路了。</h1><h1><br></h1><h1> 一路上都不敢放松,總想天黑之前到不了家怎么辦?路上都不敢休息一下。只有咬牙堅持,下午五點左右終于到了河莊坪公社,離家不遠了。我徹底的放松了,在供銷合作社買點餅干吃休息一下,沒想到累的站不起來了,還有幾公里路程。最后硬撐著堅持走回家。這次經歷是我人生中徒步走的最長的一次路程,也是我一生中最難忘記經歷。</h1> <h1> 在插隊三年中,我們經歷了許多事件和社會變遷……!</h1><h1><br></h1><h1> 一九七六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非同尋常的一年。我們經歷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元帥相繼去世。全國一片悲痛,也令人們陷入了一片的茫然之中。同年十月,是華國鋒主席打倒了四人幫,鄧小平復出工作。</h1><h1><br></h1><h1> 一九七七年,全國第一次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十年的考生積累,那真是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我和全國迎考的知青一樣,一邊勞動一邊夜戰(zhàn)備考。但最終因文化基礎知識差而名落孫山。參加高考的知青中有基礎好,有基礎差的,更多的是沒有念過高中,許多人連初中也沒念完,且又荒廢了那么多年。所以,當年能考上本科的那是萬里挑一,考上大專的那是千里挑一,考上中專的那也是百里挑一。也是在那年我國教育事業(yè)步入了一個健康發(fā)展的正規(guī)渠道。</h1><h1><br></h1><h1> 一九七八年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逐步走上改革開放的征程。</h1><h1><br></h1><h1> 一九七九年開始,插隊知青陸續(xù)返城工作。我于同年十月招工回城工作,結束了知青生涯,這也是我人生中又一個轉折點。</h1> <h1> 一九七九年十月,要回城市工作了。在插隊三年里,因為我沒有儲存糧食的地方。所以每年分口糧我都沒領過,我的口糧都在生產隊糧倉儲存著,我記不清楚有多少斤?要回城了,會計結算了我三年的口糧,讓我沒有想到三年的辛苦勞作,換來了豐碩成果。</h1><h1><br></h1><h1> 當時農村是以石、斗、升為計量單位,我清楚地記得總共裝了二十八袋,每袋大約有一百多斤。有黃豆、玉米、谷子、糜子、小麥等糧食。在那個年代有這么多糧食令人羨慕,到糧食局按比例全部兌換成糧票,當年確實解決了我家糧食不夠吃的問題。我三年的辛勤付出沒有白受,一份耕耘,一分收獲!</h1> <h1> 我永遠不會忘記,要離開生產隊的那一天。回想著我在這里勞動生活、苦熬了三年的地方,就要離開了,真的有種說不出情感。真舍不得離開曾經幫助和照顧過我的鄉(xiāng)親們,感謝知青歲月中給予我關懷和厚愛的爺爺奶奶、大叔大嬸、農民兄弟姐妹們,是你們教會了我許多做人和做事的品格。感謝你們向親人一樣的愛護我,是你們讓我度過了三年艱辛而快樂時光。</h1><h1><br></h1><h1> 光陰荏苒,歲月流逝,如今退休在家的我,每當回憶起在花園屯隊的那段知青歲月,昔日間的快樂與痛苦,希望與美好都會隨記憶的閘門的打開而歷歷在目,知青生活更成為了我人生中最大的財富。</h1><h1><br></h1><h1> 感謝知青的那段不平凡的經歷,是它錘煉出我強健的肌體,磨練出我堅強的意志,鍛造出我無畏的靈魂,鑄就出我時代的品格,與農民兄弟結下了純潔的友誼。歷史會永遠地記得,從那個時代走來的我們,將無愧于整個時代。</h1><h1><br></h1><h1> 雖然我們這一代人文化基礎知識差點。但確實培養(yǎng)了我們能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勤儉節(jié)約、無私奉獻的精神。直到現(xiàn)在我們巳然保持著幾十年前,養(yǎng)成的那種能吃苦、講奉獻的精神和不變的人生價值觀。</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告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17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贵南县|
元氏县|
习水县|
阿拉善右旗|
甘谷县|
嘉兴市|
岳池县|
寿宁县|
三穗县|
库尔勒市|
常熟市|
平南县|
荔波县|
来宾市|
加查县|
承德县|
荃湾区|
吉木乃县|
麻栗坡县|
洛浦县|
彭水|
中阳县|
铁岭市|
西吉县|
和田县|
株洲市|
中方县|
曲阜市|
安仁县|
乐昌市|
云浮市|
江西省|
九龙城区|
长寿区|
田林县|
吕梁市|
德钦县|
建瓯市|
稷山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