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39b54a">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font></h3> <h3> 滕州市官橋鎮(zhèn)文化資源豐厚,是7300年北辛文化發(fā)祥地、薛國故城所在地,擁有北辛遺址、薛國故城遺址、前掌大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涌現(xiàn)了造車始祖奚仲、商湯左相仲虺、招賢納士的孟嘗君、勇于自薦的毛遂、“漢家儒宗”叔孫通、布衣丞相公孫弘等先賢名士。北辛懷古、薛城步道、漢園古葬、官橋古道、康留唐槐,以及孟嘗君禮賢園、毛遂紀念園、三圣閣紅色文化館等等,仍在述說著千年故事和英烈事跡,孟嘗好客、仲虺厚德、毛遂自薦、公孫弘好學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仍在熠熠生輝、生生不息。<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為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造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官橋鎮(zhèn)在春節(jié)期間推出了“文化生態(tài)新春研學游”,以期讓廣大市民、群眾更好地了解本土歷史、感受先賢文化,前來品學歷史、感悟文化。</font></h3>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 1、人類文明曙光的初升地——北辛文化遺址 <h3> 北辛文化遺址位于官橋鎮(zhèn)北辛村北、薛河故道,東西長750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1964年春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78年秋至1979年春,經(jīng)中央考古隊兩次聯(lián)合發(fā)掘,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經(jīng)測定為距今7300——6300年。并以其獨特文化面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1982年編入國家教科書。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9b54a">北辛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辛文化是東夷文化的繁盛期,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的源頭。</font></h3> <h3>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北辛文化上承后李文化,下拓大汶口文化,創(chuàng)造了16個文化之最和文明之源,發(fā)掘的陶器底部酷似鳥足的刻劃符號,被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譽為“文字的起源”,其文化序列延綿不斷,代表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br>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北辛遺址地處東龍山西薛河、平原沃野,最適宜人居,7000年前北辛先民在這里擇址居住,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墾荒種糧、馴養(yǎng)生畜、織網(wǎng)撒魚、燒火制陶,誕生了最早的農(nóng)耕文明,體現(xiàn)了物競天擇、人定勝天的自然規(guī)律。<br> 抱團取暖,共克時艱。北辛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文化,最早的部族村落在這里發(fā)生,氏族成員群居生活,集體勞動、抱團取暖,共同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野獸侵襲,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合力攻堅、共克風險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br></h3>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東)→沿羊官路、老山官路、十字河旅游路,經(jīng)西康留村、史莊、前官莊→三圣閣紅色教育基地→沿十字河旅游路,經(jīng)前官莊、北辛村→北辛遺址</font></h3> 2、古徐州首府、三次徐州會盟之地——薛國故城 <h3> 薛國故城位于官橋鎮(zhèn)、張汪鎮(zhèn)境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城墻位于官橋鎮(zhèn)魏樓村西南。薛國故城始建于西周,戰(zhàn)國時由田嬰、田文父子擴建,遺址呈不規(guī)則方型,周長10615米,城墻高地面約4—7米,底部寬20—30米。198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實施薛國故城墻保護工程,修復城墻2252米,栽植苗木50萬余棵,硬化環(huán)遺址路3公里,新建木棧道400平米。春秋至戰(zhàn)國時,薛城為古徐州首府;太史公司馬遷曾兩次來此,稱其“蓋六萬余家”。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的“徐州會盟”,戰(zhàn)國中期齊魏相王的“徐州會盟”,秦朝末年項羽劉邦的“徐州會盟”,皆發(fā)生于此地。薛國故城是國內(nèi)現(xiàn)僅存的一座先秦時期的重要都城,雖歷經(jīng)兩千年風雨滄桑,但城垣猶存,雄姿猶在。<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創(chuàng)新文化——薛國始祖 車神奚仲</font></b></h3> 奚仲,任姓,黃帝曾孫帝嚳的后代,以擅長造車聞名于世,曾任夏王朝“車正”,封于薛,為薛國始祖。《左傳》載: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薛宰(宰相)自述其先祖源流時,說:“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另有史籍記載,奚仲所造為馬車。在宋人譙周《古史考》載:“黃帝作車,少昊駕牛,禹時奚仲駕馬,仲又造車,廣其制度也。”是說黃帝發(fā)明了最原始的車子,以馬駕車則是到奚仲時才開始,并廣而推行。奚仲因造車而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國人皆引以為榮;任、薛、奚姓都尊其為祖。奚仲造車為民族和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開拓進取,永攀科技高峰。為紀念奚仲,官橋鎮(zhèn)在鎮(zhèn)駐地中心區(qū)域建設古薛車正廣場一處,以弘揚和傳承奚仲造車的創(chuàng)新精神。<br>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B6線官橋薛國故城站(向東)→沿銀杏路、薛河濕地旅游路,經(jīng)呂樓村、魏樓村→薛國故城</font></h3> 3、孟嘗君禮賢園 <h3> 孟嘗君禮賢園位于官橋鎮(zhèn)狄莊村北,內(nèi)有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父子墓冢。清嘉慶二年立有石碑。后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疏》引“皇覽”載:靖郭君、孟嘗君冢在城內(nèi)東北隅。酈氏以目驗得之。是孟嘗君封于薛,即葬其地。1991年在原址重修孟嘗君陵園,建禮賢館5間。近年來田、薛、靖等氏族前來拜祭之人絡繹不絕。孟嘗君姓田名文,襲父爵,封于薛,稱薛公,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在薛期間,擴建薛城,發(fā)展農(nóng)商,減免稅賦,取義于民。“愛才、好客、慈善”精神起源于此,傳頌至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愛才、好客”文化</font></b></h3> 重視人才。孟嘗君田文以“好客養(yǎng)士、聞客自喜”而聞名天下。據(jù)《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在薛期間,廣招天下賢才,門下“客無所擇”,皆善遇之。為招攬人才,不惜“舍業(yè)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門下食客達三千余人。孟嘗君對其門下食客及其家庭體貼入微,每每“問親戚居處”,而后“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因此,“士以此多歸孟嘗君”,人人都把孟嘗君當作“親己”。<br> 熱情好客。史記·孟嘗君列傳》中關于孟嘗君好客的記載有4處。太史公稱“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孟嘗君以“廣納賢才、聞客則喜”為世人傳誦,因好客養(yǎng)士、人才濟濟而不斷開拓進取、發(fā)展事業(yè),成為好客文化第一人,成為“好客山東”文化源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孟嘗君的好客精神,正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廣交天下朋友的良好愿望和文明大國的大氣風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慈善”文化</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孟嘗君以“焚約市義、樂善好施”的善心義舉而廣為世人傳誦。據(jù)《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在薛邑大力發(fā)展商賈的同時,通過放債收息以補不足。一年,派馮諼替其收租,當召集應還債之人討還息錢時,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債戶交納不起,馮諼便逐一驗對債券,有能力償還息錢的,當場定立還期;無力償還的,以孟嘗君名義予以豁免,并當眾焚燒債券。老百姓感動萬分,齊呼“萬歲”。馮諼歸后,孟嘗君問之,答曰:“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又一年,齊泯王聽信讒言,罷免孟嘗君相位,并遣其回封地。薛地百姓得知后,家家扶老攜幼、百里相迎。孟嘗君這種“焚薛邑券書,以捐之”的慈善精神,蘊含著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廣為社會大眾接受。正是這些慈善文化、慈善思想的浸潤和發(fā)揚,促進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風習的形成,對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B6線官橋薛國故城站(向南)→沿木曲路,經(jīng)車站村、狄莊村→孟嘗君禮賢園</font></h3> 4、毛遂紀念園 <h3> 毛遂紀念園(墓園)位于官橋鎮(zhèn)車站村西北首。1957年在全市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墓前有明代和民國二年石碑各一通。1908年修津浦鐵路時遷往現(xiàn)址。1991年春,官橋鎮(zhèn)重修毛遂墓、建紀念園,碑文由王學仲先生題寫;1993年,設計建造“脫穎而出”錐型碑一座,由歐陽中石先生用正、草、隸、篆四種書體寫成。2015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明萬歷《滕縣志》記載:毛遂者,薛人也,游于趙,為平原君客。后卒葬于薛(今官橋鎮(zhè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擔當精神</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據(jù)《史記》、《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圍趙國都城邯鄲而攻之。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計劃在門客中挑選20名文武兼?zhèn)涞娜送校墒翘魜硖羧ィ瑓s“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這時,毛遂挺身而出,自薦前往。至楚后,又再次挺身而出、按劍上殿,以超人的膽略和口才,說服楚王,合縱抗秦。毛遂此行,一鳴驚人,“以三寸之舌勝百萬之師”。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是一種魄力和智慧,更體現(xiàn)了一種敢于擔當、敢于負責的勇氣,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道,被后人所尊崇。亦成為當今社會“黨的好干部”的重要標志和鮮明特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B6線官橋薛國故城站(向南)→沿木曲路,經(jīng)車站村→毛遂紀念園</font></h3> 5、仲虺政德教育廣場 <h3> 仲虺政德教育廣場位于官橋鎮(zhèn)呂樓村東,古薛河濕地公園、小魏河西畔,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內(nèi)建有長12米的仲虺之誥竹簡雕塑、長30米的歷史文化古建筑回廊,將仲虺的治國理政思想進行展示宣傳,形成了集黨史教育、文化傳承、生態(tài)文明、休閑健身等于一體的政德教育基地;加之周邊薛河濱水資源、古薛銀杏園林等自然生態(tài),已成為了群眾“春游濕地、夏賞紅荷、秋品銀杏”文化休閑好去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厚德”文化</font></b></h3> 仲虺,姓任,又名中壘,商湯左相,奚仲第十二世孫,是繼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國國君。他輔佐成湯滅夏,曾為商王朝建立制訂立國大綱,告誡成湯及其子孫后代如何“立身、主政、用人”,其歷史功績流傳千古。<br> 仲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倡導“以德治國”思想的人之一,其《仲虺之誥》“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成為了千百年來國人“修德”、“厚德”的至理名言。仲虺首次提出了“以德選官,論功獎賞”的觀點,說“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多次強調(diào)“品德”是選用官員的第一位要素,與現(xiàn)如今干部選拔任用、德能助績、以德為先的選賢用人理念不謀而合。仲虺的治國理政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仲虺之誥》一文中,記載于《尚書?商書》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謙虛做人文化</font></b></h3> 謙虛美德體現(xiàn)執(zhí)政智慧。仲虺告誡成湯要善于虛心聽取諫言,時刻向賢者、能者請教,體現(xiàn)謙虛的胸懷。作為君王,治理國家要從整個社會、全體人民出發(fā),只有“天下為公”,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在《尚書·仲虺之誥》載:“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即:謙虛好問的人會越來越見識寬廣,剛愎自用者會越來越狹隘渺小。毛主席提出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論斷,與其是一脈相承。又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已若者亡。”是說:能夠自己找到老師的人,就會成為君王;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滅亡。“用人惟己,改過不吝。”是說:采用別人的意見,就像自己的意見一樣,改正自己的過錯毫不吝惜。仲虺懇切地告誡成湯“慎厥終,惟其始”,是說:要謹慎結局,就要從開始做起,時刻懷有憂患意識。國家要實現(xiàn)長治久安,必須自始至終都要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br> 謙虛謹慎、虛懷若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是執(zhí)政黨應有的胸襟。仲虺提倡的謙虛美德,顯示了其遠見卓識,體現(xiàn)了執(zhí)政者的政治智慧。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B6線官橋薛國故城站(向東)→沿銀杏路,經(jīng)呂樓村→仲虺政德教育廣場</font></h3> 6、漢武帝宰相公孫弘故里——東公橋村 <h3> 公孫弘,字季,菑川薛縣(今滕州官橋)人,官至漢武帝朝丞相,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官橋鎮(zhèn)公橋村因公孫弘而得名,現(xiàn)東公橋村內(nèi)仍有公孫橋遺址。據(jù)傳,豐山東有玉水河,每逢夏季河水暴漲,過往行人多有不便。此事為時任漢武帝左相公孫弘所知,便從俸金中取資為家鄉(xiāng)建造石橋一座,老百姓感其恩德,稱作為“公孫橋”,時至今日,人們把“公孫橋”叫成“公橋”。后“公孫橋”于清代道光年間重修,現(xiàn)存有清代建橋功德碑一通。2019年官橋鎮(zhèn)全面實施薛河濕地二期治理,進行沿線清淤、沿岸砌壘、環(huán)境整治,新建公孫弘文化廣場一處,已成為周邊群眾游閑休憩的好去處。<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好學”文化</font></b></h3> 公孫弘四十歲始發(fā)奮讀書,二十年后學有所成,六十歲以其賢良被漢武帝征為博士,其“勤奮好學、活到老學到老”的進取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值得世人學習。據(jù)《漢書?公孫弘傳》載:“公孫弘,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學《春秋》雜說。”先后任左內(nèi)史(左馮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職,封平津侯。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為儒學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任丞相后,營建館所接待賢士賓客,與之共商國事。成語“東閣待賢”即出于此。<br>“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公孫弘為學為政,青史存譽。后有元代禮部尚書任居敬秉承其“好學精神”,在滕縣城創(chuàng)辦了性善書院,留下千秋佳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節(jié)儉勤廉”文化</font></b></h3> 公孫弘雖然位列三公、奉祿豐厚,但生活卻極為節(jié)儉,睡眠用布被,每餐只吃一種肉菜和只去皮殼的粗米飯,所有俸祿全部用來奉養(yǎng)朋友及賓客,家里沒有余資。據(jù)《漢書?公孫弘傳》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士人亦因此認為公孫弘賢良。《史記·平準書》載: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孫弘以漢相,布被,食不重味,為天下先。<br> 正因為公孫弘節(jié)儉、勤廉,太史公司馬遷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道出了為公孫弘作傳的緣由: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節(jié)衣食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傳》。節(jié)儉勤廉,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品質。如何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公孫弘在數(shù)千年前就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東)→沿府前路、官橋二村中心街、木曲路,經(jīng)官橋村、西公橋村→東公橋村公孫弘文化廣場<br> 7、古薛官橋漢文化博物館 <h3> 古薛官橋漢文化博物館位于官橋鎮(zhèn)駐地南,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所發(fā)現(xiàn),2014年10月經(jīng)省文物局批準,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共清理墓葬100余座,其中漢畫像石墓33座,漢畫像石構件150方,出土漢代銅鏡、銅印、釉陶、玉器324件(套)。2015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專家認定,具有3個“唯一”:是全國唯一的中產(chǎn)階級墓葬群;是全國唯一的漢學史學教學基地,其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墓葬群、漢畫石等價值珍貴;是全國唯一的滕州文物保護模式,也就是現(xiàn)場發(fā)掘、就地保護。古薛國漢墓群遺址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保護及原址展示,對研究漢代社會的喪葬制度、生產(chǎn)生活、魯南地區(qū)石室墓的發(fā)展變化、石槨墓的起源及延續(xù)等,提供了非常詳實的實物證據(jù),對于學習漢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有著重要的價值。</h3> <h3>導游線路:B6線官橋薛國故城站(向東)→鎮(zhèn)駐地車正廣場往東約200米→古薛國漢文化博物館</h3> 8、三圣閣紅色教育基地 <h3><font color="#010101"> 三圣閣紅色教育基地位于官橋鎮(zhèn)前管莊村南,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圣閣遺址上建立起來的一個地方性革命教育場所。抗戰(zhàn)時期為地下聯(lián)絡站,魯南地區(qū)黨組織早期領導人郭子化、張廣中等曾在此開展過傳遞情報、運送物資、掩護和救治傷員等地下革命工作。為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2018年官橋鎮(zhèn)對其進行修繕改造、建成紅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建成開放。基地分為三個部分:紅色紀念館。以官橋簡明黨史和英烈事跡為主線,展列各類史料圖片100余張、文物20余件。地下聯(lián)絡站舊址(含茶館、鐵匠鋪等部分復原場景)。通過模擬實物陳列,再現(xiàn)了三圣閣藥鋪作為聯(lián)絡站開展地下革命工作的場景復原。紅色文化廣場。中心區(qū)建有一組三人像革命英雄雕塑,西北側為漫卷飄揚的黨旗標志,象征著“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不褪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東)→沿羊官路、老山官路、十字河旅游路,經(jīng)西康留村、史莊、前官莊→三圣閣紅色教育基地</font></h3> 9、大康留千年唐槐 <h3> 千年唐槐位于大康留村村東,樹高10余米,樹干胸圍5.2米,內(nèi)已空,可容五、六人對坐。曾經(jīng)三次火災,劫后余生,現(xiàn)存南、北兩枝如雄鷹展翅,又如巨龍?zhí)阶Γ謮延^。每至夏秋,唐槐枝葉茂密、郁郁蒼蒼。據(jù)初步考證,此處古為天齊廟,又稱奚公祠。樹系唐代所植,人稱“唐槐”,距今約1200余年。相傳,元代任居敬曾在古槐樹下教書育子,其子任擇善以文學紹父業(yè),父子二人皆官至御史。其父子墓均在此,俗稱“御史林”。</h3>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東)→沿羊官路、老山官路,經(jīng)西康留村、大康留村→大康留唐槐</font></h3> 10、古官橋 <h3> 古官橋遺址位于官橋鎮(zhèn)官橋村東南,原系九券大石拱橋,全長約100米,橋面寬約6米,高10米,始建于漢代,隋至明歷代均重修過。官橋原名“固本橋”,因曾在橋南出土一碑,上有“重修固本橋”字句;又因此處為南北通衢大官道,由官府撥銀修筑,又稱為“官橋”,見證了千百年來古官路上南北交往的繁盛景象。民國年間,剩三券石拱較完整。1938年春,當?shù)孛癖婁佒鍢蛞岳ㄐ小?987年,又新建五券拱橋。此處設有“孟嘗君養(yǎng)士處”石碑。</h3> <h3><font color="#010101"> 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多次路經(jīng)薛北滕南大官道,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古詩名篇——《滕縣道中》:“山欲開云柳乍風,杜梨花開小桃紅,三年三月官橋路,策騫經(jīng)過是夢中。”</font></h3> <h3>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東)→沿府前路、官橋村南北中心街→古官橋遺址</h3> 11、渠村堂樓 渠村堂樓,為村民渠若聚于1938年所建住宅,樓體坐北朝南,5間,兩層,石基高約1米,樓高7.2米,長14.6米,寬7.4米;內(nèi)外為灰磚砌壘,樓頂覆以陰陽灰瓦。樓主體工程完成后,因渠若聚病逝,加之戰(zhàn)亂,后續(xù)工程遂停。1950年作為渠村小學教室,后又長期為農(nóng)業(yè)合作社及生產(chǎn)大隊的實物倉庫。六七十年代,二層鋪以秫秸,上面加水泥漫平,作為簡易二層,青年突擊隊在上養(yǎng)蠶。與堂樓相襯的另有三間西樓,長期為農(nóng)業(yè)合作社及大隊與村委會辦公場所。1996年村委會搬至新址后,堂樓廢棄,僅存一進院、房屋2棟。2015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滕州市文廣新局對渠村堂樓進行了修繕保護。<br> 渠村堂樓建筑為硬山頂磚石木結構,對研究魯南地區(qū)民國時期民居建筑藝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西)→沿府前路、省道345B6線→渠村雙井向西約100米</font></h3> 12、渠村雙井 雙井位于渠村中部街南,為相距約2米的兩口水井,又稱“龍眼雙井”,俗稱“一步雙井”,建井時間與建村同時。相傳,渠氏先祖善相地術,初建村時測得此處地下水泉旺盛,可供后代全村人飲用,故立村建井。建雙井,一說是為分男左女右使用方便,一說是早晨來打水的人多,需要使用兩個井口。<br> 據(jù)傳,歷史上兩井之間原有墻隔開。至清末,墻拆除,南井口遂被廢,全部從北井口打水。每年春末夏初,村民自覺捐錢沽酒,挑選青壯勞力下井除污。至夏雨季來臨,水面距井口約2米;旱時,水面距井口3—4米,可供全村人飲用。建國后,村人口增加,村民開始飲用村外菜園井水,雙井地位逐漸降低。1978年,村組織勞力開挖南井口,但未能使用。20世紀8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下降,村民家中開始打壓水井,雙井逐漸被廢。2008年,“渠村雙井”被公布為滕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村出資沿井周建欄桿將雙井進行了保護。 <h3><font color="#010101">導游線路:官橋鎮(zhèn)政府(向西)→沿府前路、省道345B6線→渠村中心街向西約150米</font></h3> 自然生態(tài)景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l><l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古薛河濕地</font><br></li></ul></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薛河濕地旅游線路,全長7.5公里。結合兩岸生態(tài)景觀打造、民風民俗和歷史文化傳承、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進行了旅游觀光項目的綜合性開發(fā)與建設,精心打造了薛河景觀帶和沿河旅游區(qū),沿線建設了仲虺政德教育廣場、公孫弘文化廣場、孟嘗君養(yǎng)士處、葫蘆島、嬉水橋和觀光步道等節(jié)點景觀,成為百姓點贊的生態(tài)長廊、文化長廊、親水長廊。</font></h3>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三山千畝油菜花生態(tài)旅游基地</font><br></li></ul></h3>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薛河美景</font><br></li></ul></h3>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皂角種植基地</font><br></li></ul></h3>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古薛生態(tài)銀杏園</font><br></li></ul></h3>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薛河濕地公園</font><br></li></ul></h3> 特色旅游產(chǎn)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銀杏系列產(chǎn)品</font><br></li></ul>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聯(lián)系方式:</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古薛生態(tài)銀杏種植基地 張經(jīng)理 13863213397</font></h5>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大山牌菜籽油</font><br></li></ul></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聯(lián)系方式:</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官橋鎮(zhèn)開臣家庭農(nóng)場 李經(jīng)理 15063260468</font></h5>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綠色有機香椿</font><br></li></ul></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聯(lián)系方式:</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官橋鎮(zhèn)鄭莊香椿種植基地 張經(jīng)理 13561190190</font></h5>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皂角系列產(chǎn)品</font><br></li></ul></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聯(lián)系方式:</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官橋鎮(zhèn)皂角種植基地任經(jīng)理 13475211380</font></h5> <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工藝葫蘆</font><br></li></ul></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聯(lián)系方式:</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官橋鎮(zhèn)西王莊葫蘆種植基地 張經(jīng)理 15224469998</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l><l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特色燒雞、老辣菜</font><br></li></ul></h3> <h5>聯(lián)系方式:</h5><h5>官橋鎮(zhèn)久泰生態(tài)養(yǎng)農(nóng)園 狄經(jīng)理 0632-2233889 15689369789</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通江县|
互助|
游戏|
孝感市|
库尔勒市|
陈巴尔虎旗|
凤庆县|
民丰县|
五台县|
洞头县|
论坛|
扎兰屯市|
巴里|
建水县|
沭阳县|
宜兴市|
昌宁县|
孝感市|
藁城市|
讷河市|
宁阳县|
安岳县|
铁岭市|
新宁县|
龙州县|
青冈县|
新竹县|
崇左市|
肇州县|
平塘县|
金坛市|
新津县|
右玉县|
珠海市|
兴业县|
滨海县|
鲁甸县|
繁峙县|
武汉市|
离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