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之一。它從西漢濫觴到現在已有2000年的歷史,位于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的泉店村是它唯一的發祥和傳成地,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h3><h3> 老腔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劇本的本源性、傳承上的封閉性、劇種上的獨存性、取材風格的張揚性、音樂體系的自律性、審美對象的廣泛性、語言風格的原聲性。他劇史悠久、發展脈絡清晰,說唱特點突出,原音保留完整,因而具有戲曲史價值,它的主旋律是船夫號子的音樂化,是藝術于源于生活的見證,因而具有藝術價值。它取材于歷史戰爭,唱腔亢奮激越,充滿陽剛之美,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h3><h3> 近年來,華陰老腔先后代表陜西參加全國性藝術大賽,獲國家級金獎三項、省級一等獎十多項。應邀在全國20多個城市和大專院校演出,先后赴美國、法國、德國以及中國臺灣、香港等地演出,國外觀眾稱華陰老腔為“東方古老的搖滾樂”。多次應邀赴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等媒體單位錄制節目,在全國引起轟動,先后有100多家媒體相繼報道,被譽為華陰的名片、渭南的符號、陜西的亮點。</h3> <h3> 2018年10月的一天,我來到了華陰,在朋友的推薦下,聽到了華陰老腔一聲吼。臺上七人唱的熱火朝天,老藝人們從血脈里迸發出的激情,讓我一下子看到了表演的最高境界。在與老腔藝人的接觸中,我感受到了他們面對困難時不低頭不服輸的倔勁兒,被他們對老腔藝術的喜愛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所感動。為了記錄他們的苦樂表情,定格他們的精彩瞬間,我將鏡頭對準了他們……</h3> <h3> 張喜民,1947年出生,渭南市政協委員,華陰市第二屆勞動模范。1962年師從張尚坤學藝。同年開始跟隨張尚坤說戲巡回演出。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老腔班社。幾十年來張喜民帶領班社其他幾位藝人足跡遍布全國并在各文藝匯演中屢獲大獎,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先后收徒20余人。張喜民是華陰老腔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老腔藝術的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蘇500CM拍攝)</h3> <h3> 張全四,又名張四季。1949年出生。擅長老腔中的幫檔。1980年加入喜民老腔班社,跟隨張喜民演出,足跡遍及全國在各文藝匯演中屢獲大獎。張全四是華陰老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老腔藝術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富有張力的表演和所手持的板凳已成為了華陰老腔的標志。(哈蘇500CM拍攝)</h3> <h3> 張拾民,1955年出生。1980年加入喜民老腔班社,是張喜民的三弟,擅長老槍中的后槽。張拾民在老腔藝術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蘇500CM拍攝)</h3> <h3> 劉西倉,1952年出生。60年代起跟隨藝人王振中學習老腔,擅長板胡演奏,加入了王振中老腔班社,演出傳統的老腔皮影戲。劉西倉在老腔藝術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蘇500CM拍攝)</h3> <h3> 張轉民,1944年出生,1980年加入喜民老腔班社。是張喜民的大哥,擅長板胡演奏。多次參加全國巡回演出,屢獲大獎。在老腔藝術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蘇500CM拍攝)</h3> <h3> 贠玉堤。1947年出生。自幼酷愛戲曲藝術,擅長低音二胡演奏。2014年加入華陰市文體局組織的老腔藝術演出團,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贠玉堤為老腔藝術的弘揚和傳承做出了貢獻。(哈蘇500CM拍攝)</h3> <h3> 張新民,1956年出生,自幼跟隨父親張余生學習老腔。父親去世后,自己組建班社,演出傳統的老腔皮影戲。2003年加入華陰市文體局組織的老腔藝術團,開始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吹奏嗩吶,屢獲大獎。在老腔藝術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蘇500CM拍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城市|
巴南区|
泰顺县|
宜宾市|
资溪县|
泽库县|
阿瓦提县|
兴山县|
黎川县|
昌乐县|
丘北县|
永和县|
滨州市|
泸定县|
合作市|
新民市|
湖口县|
惠东县|
临沭县|
封开县|
古蔺县|
馆陶县|
庄河市|
邯郸县|
普兰县|
蓝田县|
临洮县|
夏河县|
文昌市|
揭阳市|
桑植县|
柘城县|
潍坊市|
阜城县|
南投市|
牡丹江市|
宁波市|
海安县|
额尔古纳市|
嘉峪关市|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