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個人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響亮的雷鋒精神在馬建民老人一家的善行義舉中得到了充分展現。</h3><h3> 馬建民,86歲,1955年入黨,1964年擔任村支書;殷紹清,84歲。從1977年開始,在自己家庭子女多,生活并不富裕的情況下,每逢春節(jié)來臨前幾天,馬建民老人便向當地困難群眾發(fā)放米.面.油.肉.糖.衣服等,至今已是四十一年且從未間斷過。風風雨雨四十年啊!之中老人又該經歷了多少善舉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又是怎樣的一種力量在支撐著老人,不計回報不計得失像一盞路燈一樣點亮自己,風雨里去照亮他人……</h3><h3> 從小便受盡苦難的馬建民老人深知老百姓的生存疾苦,在參軍入黨經過部隊的鍛煉,接受黨的教育和考驗后,更加認識到一個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回到家鄉(xiāng)后,在生活、工作中,他對需要幫助的群眾總是無私的伸出援手。老人的善舉也耳熏目染的感動著他的子女們,1999年開始,老人的第5個孩子馬世文,從父母手中義不容辭的捧過接力棒。也像父母一樣從平時群眾的點滴幫助公益捐款到每年定期物品發(fā)放,以及重大節(jié)日對老協會老人們的宴請等,都表現出馬世文同志對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積極奉獻和極大熱情!并誓將愛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h3><h3><br></h3> <h3> 馬建民,殷紹清倆老一生勤儉持家,相濡以沫,攜手邁進耄耋之年讓多少人羨慕。</h3> <h3> 倆老讓當地屠戶提前尋找優(yōu)質豬肉,要求是不肥不瘦的糧食豬,還要將豬肉切割得整齊漂亮。</h3> <h3> 殷紹清老人說,以前為了購買優(yōu)質的豬肉,會特意坐公交車去近二十公里的隆昌市肉市購買。</h3> <h3> 考慮到發(fā)放物品前要跟群眾座談交心,老人每次都會買點糕點。</h3> <h3>將所需的豬肉全部裝袋收拾好,由屠戶用三輪車送到家中,老人則相伴步行回家。</h3> <h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h3> <h3>"善"與"福"相伴。</h3> <h3> 老人一早就去安排落實豬肉,早餐也沒來得及做,趁群眾還沒有到來前先抓緊去熬點稀粥。</h3> <h3> 老人做廚房手腳很利索。</h3> <h3> 廚房也是孩子們最愛走近的場所,因為那里有"媽媽"做出的美味菜肴。</h3> <h3> 一小鍋稀粥,配一盤素菜,一碟豆腐乳,再加一碟水豆鼓,還有一個雞蛋,就是老人最平常的早餐。</h3> <h3> 群眾還沒有到來,村干部倒是先到場了。</h3> <h3> 每年郭林灣村村委對老人的善舉也十分重視,早早的等候著群眾到來。</h3> <h3>桌子上擺滿了及將分發(fā)的物品。還有幾位群眾沒來,大家就一起等等。</h3> <h3>老人給座談群眾每人送一包香煙。</h3> <h3>座談期間馬建民老人還不停給群眾敬煙。</h3> <h3>村干部以及群眾對老人的愛心高度贊揚和感謝。</h3> <h3>兩位老人開始逐個發(fā)物品。</h3> <h3>老人很細致的將物品一樣一樣放入竹簍中。</h3> <h3>倆張桌子上的物品發(fā)放一空,剩一個群眾因打點滴沒有來領取。</h3> <h3>群眾在老人的祝福聲中感激而去。</h3> <h3>最后一個群眾也匆匆趕來領取物品。</h3> <h3>老人站在門前,揮手目送群眾一個個離開,熱鬧的大院一下子靜寂了下來。</h3> <h3>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知道了老人年少時的堅辛,也了解了做慈善事業(yè)的不容易,說到動情處,馬建民老人禁不住淚流……</h3> <h3>老人把這些獎旗獎狀只是靜靜地掛在一個角落里。</h3> <h3>老人平凡生活中顯露著不平凡的傳奇,只愿老人福壽延年!</h3> <h3>本文作者為老人善行所感動而即興揮毫。</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河西区|
卢氏县|
綦江县|
镇雄县|
随州市|
巍山|
广河县|
昆山市|
石阡县|
延吉市|
万全县|
邵武市|
梧州市|
九寨沟县|
兴文县|
麟游县|
新宾|
理塘县|
辰溪县|
和平县|
三原县|
定陶县|
鄯善县|
米泉市|
镇远县|
油尖旺区|
定西市|
宜城市|
崇礼县|
许昌市|
黄龙县|
乐平市|
西吉县|
潞城市|
西畴县|
基隆市|
左云县|
平果县|
尼木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