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b>林林總總老物件,<br></b></h1><h1><b>風風雨雨上百年,<br></b></h1><h1><b>見過用過難忘懷,<br></b></h1><h1><b>實用環??偭魬?。</b></h1><h3></h3><h1><b><br></b></h1><h1><b>自從《老物件,逐漸消失的100種》發布以來,得到廣大美友的青睞。</b><a href="http://www.xsjgww.com/1vhd3fu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老物件,逐漸消失的100種。(上)</a><b><br>但是,很多美友又補充了不少老物件,因此收集起來,做了這個(下集)。<br>永遠做不完,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物件慢慢蛻化、變異、改良,甚至消失,越來越多的新物件出現、試用、推廣。這樣,就形成了滾滾向前的歷史了。<br>再次聲明,本美篇中的圖片(除了最后一張)都是下載的。<br>1.敬香爐<br>也稱為香爐。主要功能是敬香時點上三炷香,向祖宗、神靈叩拜后,插在此香爐中,香爐里有香灰(或者草木灰),以便立住香,俗話說,要燒高香、就一炷香的功夫等等,都要插在香爐中的。<br>香爐有陶瓷的、瓦罐的,考究場合或者富裕人家有銅制的,古色古香,也是一樣傳家寶呢。</b></h1><h3></h3> <h1><b>2.焚香爐<br>也簡稱為香爐,但是與第一個香爐的功能大相徑庭。這個主要是將香料(例如麝香、<span style="line-height: 1.8;">檀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少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放置在香爐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點燃下面的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慢慢散發特定的味道。是舊時達官貴人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奢侈生活的一個現象,有焚香撫琴、焚香凈氣之說。<br></span>“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線香。其原料為蜜、棗膏、白芨水、蠟(軟香)等等<br>該香爐上面有不是密封的蓋子。一般都是銅質的,如果你家里有一個宣德香爐,那么有可能比房子都貴重,那就要保護好了。</b></h1><h3></h3> <h1><b>3.陀螺<br>是舊時的一種玩具。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多用木頭制成。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在冰面上抽打,由于磨擦力小,輕宜不會倒地?,F在在公園,偶爾還有見到白髯老者抽打陀螺以鍛煉身體的!</b></h1><h3></h3><h3></h3> <h1><b>4.卷筆刀<br>幾十年前的文具之一,以前鉛筆用得多,木制鉛筆用鈍了,用小刀削,費工費時。而用卷筆刀一卷,鉛筆就削好的。<br>現在孩子們用的自動鉛筆多,只要買些鉛芯裝上就可以了。</b></h1><h3></h3> <h1><b>5.彈弓<br>這是男孩子的最愛。以前的小孩子可能都玩過彈弓的。找個樹叉削好,再固定上牛皮筋、彈力的橡膠皮等,就成了彈弓。用來打麻雀、水鳥。<br>也有將其他小朋友的腦袋打破,或者將學校教室里的窗玻璃打破的時候,這時家長出面賠償,少不了一頓打就是了。</b></h1><h3></h3> <h1><b>6.課本封皮<br>每每開學第一天,抱回來一堆課本,找些報紙、雜志的彩頁、大幅的掛歷或者牛皮紙,將書仔仔細細地包起來,寫上自己的班級和名字,放在床板下、木箱子下壓一天,整整齊齊、服服帖帖,別提心里有多高興了。<br>后來慢慢的就發展成買回來現成的塑料封皮一套就行了。</b></h1><h3></h3> <h1><b>7.牌兵<br>不是普通的撲克牌。而是一種硬質畫牌,一側有圖案,另外一側要么空白,要么就是字。<br>玩法之一是,將牌扔在地上,另一位小朋友將手里的牌使勁拍在已經在地上紙牌的旁邊,利用拍牌的勁形成局部小風,將對方的牌掀翻就是你贏了對方,將牌收歸己有。否則則由對方來拍牌。<br>有時有紙疊成四方形作紙牌用。</b></h1><h3></h3> <h1><b>8.滾鐵圈<br>一個鐵圈,一個帶小鉤的小棍,可以將鐵圈滾很遠而不到。很好玩。</b></h1><h3></h3> <h1><b>9.沙包<br>這是女孩子最愛玩的游戲了,一般有五六個,其中一個特殊的(要么大些,要么顏色特殊)向上拋,利用時間差將地上其他幾個分組分批次收攏、拿起,再接收上拋的那個。嘴里還唱著什么口訣(忘記了)。</b></h1><h3></h3> <h1><b>10.毽子<br>踢毽子是男女通玩,毽子一頭里面綁了一個銅錢(鐵環),一頭是雞毛。用腳踢起來,以不著地的次數多少為輸贏。有時一個人自由踢,有時幾個人比賽踢,有時分組對抗踢,還有各種花式踢。</b></h1><h3></h3> <h1><b>11.連環畫<br>連環畫,又稱為小人書,當年幾分錢一本,將故事用繪畫的形式配以少量的文字,印制成口袋里就放得下的書,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當時有《雷鋒》《雞毛信》《地雷戰》《地道戰》《三國演義》《水滸》等題材的,豐富多彩,琳瑯滿目。<br>小朋友們頭頂著頭在一起看,如果誰頭上有跳蚤,幾天后大家都有啦!<br>呀,現在頭上又感到癢了。</b></h1><h3></h3> <h1><b>12.水槍<br>將竹子一節鋸下,留一個橫節,在橫節隔板上打一個小洞,找一個木棍,綁上用膠皮或者布條做成活塞,將帶小洞的一頭浸在水里,抽活塞吸水,然后將水射出去。小朋友們用來打水仗!<br>現在都是塑料制品,買來就能用!</b></h1><h3></h3> <h1><b>13.七巧板<br>七塊大小、形狀、顏色各異的木板,可以憑想象力拼出無數種造形!中央少兒節目臺有一陣子有個欄目就叫《七巧板》!</b></h1><h3></h3> <h1><b>14.橡皮擦<br>原來的文具之一,可擦寫錯了的鉛筆字!現在都用修正液、膠帶紙了!</b></h1><h3></h3> <h1><b>15.鉛筆盒<br>也是舊時文具之一,一般是鐵皮做的,后來也有塑料做的。打開蓋子,上面還有“九九八十一”的乘法口訣表。<br>現在文具多了,鉛筆盒慢慢不見了,變成文具袋了。</b></h1><h3></h3> <h1><b>16.彈珠<br>兒童玩具之一,各種玩法。常見的就是用自己的玻璃球彈出,彈中對方的為勝,沒有彈中,交換彈出權。</b></h1><h3></h3> <h1><b>17.大白兔奶糖<br>那時只有兒童節、春節才能有幾顆大白兔奶糖的,吃到嘴里,牛奶味道<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甜可口。<br></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現在也有大白兔奶糖,但是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味道了,如同嚼蠟。</span></b></h1><h3></h3> <h1><b>18.狗屎糖<br>據說只有走了狗屎運,才能吃到狗屎糖??磥砦倚r候不走運,沒有吃過。</b></h1><h3></h3> <h1><b>19.董糖<br>印象深刻,我們小時候過年時,到長輩家拜年,都要拿幾包董糖,還有其他的糕點?;貋砗蠡@子里會留些糖果、雞蛋,還有幾角錢的壓歲錢(還要上交)。董糖在親戚家又拿出去拜別的長輩,轉來轉去,最后都要散架了,再拆出來給小孩子吃,很甜很香。</b></h1><h3></h3> <h1>20.炒米糖<br>自己家做的,也是過年時才有的零食。<br>我專門寫過一個加精的美篇《炒米糖》,美友可以去看。<a href="http://www.xsjgww.com/owgkbh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炒米糖》(原創)</a></h1><h3></h3> <h1><b>21.小霸王<br>這個實際上比較晚,是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玩具,上面有俄羅斯方塊、魂斗羅等等,但是現在也基本消失了。</b></h1><h3></h3> <h1><b>22.跳繩<br>就是一根麻繩,或者其他材質的繩子。后來考究了才在兩頭安裝木柄。<br>可以一個人單挑(也有簡單條、花式條)、幾個人合跳,合跳時需要兩個人在各自一端,使勁揮動繩子。</b></h1><h3></h3>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23.手搖水車<br></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面來一波農具。這個為手搖水車,有的是一個人搖,左右手開弓,一前一后使勁搖;或者兩個人配合,一人左手一人右手,邊搖還邊唱山歌。搖出來的水為了灌溉農田,有時將水車干了,池塘里還可以抓魚抓蝦。</span></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24.腳踏水車<br>與前面那個相比,體積更大,車水效率更高。幾個人趴在上面一個橫桿上,有節奏地兩腳上下踩踏板,幾個人要完全協調好,有時也是用號子統一步驟。</b></h1><h3></h3> <h1><b>25.壓水井<br>在農家小院,街巷深處有時有取水井,在井口安裝一個壓水的裝置,利用杠桿原理,將水壓出,不用轱轆打水了。</b></h1><h3></h3> <h1><b>26.石夯<br>加固地基,夯實基礎的工具。這是用石料加工的,系四根繩子,由四人在四角協力拉起,使勁砸下,四人間的協調非常重要。各地都有專門的號子來統一動作。</b></h1><h3></h3> <h1><b>27.木夯<br>也是夯的一種,由四人舉起并砸下。小的也有兩人面對面操作的,在軍隊工程兵里也有相似的,叫手用筑頭,專門用于打樁使用。<br>現在各種壓實機、夯實機在工地上使用,效率高,夯實效果好,夯就慢慢不見了。</b></h1><h3></h3> <h1><b>28.草鞋<br>完全用稻草編制,在滾燙的石子路上保護雙腳。一般土地的道路上往往都是光腳行走。鞋子都是正式場合才舍得拿出來穿的。</b></h1><h3></h3> <h1><b>29.蓑衣<br>是農民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的一種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冬天還可以保暖。后來人們也有用棕制作的。</b></h1><h3></h3><h3></h3> <h1><b>30.鑿子<br>舊時木工的工具之一。為了在木料上開鑿出不同大小的孔洞,用以固定榫頭,因此需要不同大小,扁的弧形的鑿子!</b></h1><h3></h3> <h1><b>31.鉆子<br>是木工工具之一,在木料上手工鉆孔的,有時鉆個小孔,再擴孔!這個工具名子是美友介紹的,謝謝她了!<br>現在都是電鉆了!</b></h1><h3></h3> <h1><b>32.刨子<br>木工師傅的工具之一。就是將木板刨平用的!</b></h1><h3></h3> <h1><b>33.鋸子<br>木工師傅的工具之一。將木料鋸成需要的形狀和尺寸。據說是魯班發明的呢!</b></h1><h3></h3> <h1><b>34.泥刀<br>木工師傅的工具很多,而泥瓦工基本上只要一把泥刀(也稱瓦刀)走天下。就是泥桶也是工地上配的了!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安得廣廈千萬間,都是泥瓦工一磚一瓦砌起來的哦!<br>現在城里房子大多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了!</b></h1><h3></h3> <h1><b>35.刨板<br>刨板是不太典型的農具,主要用于兩個場合。其一是曬谷場上,每天早晨要將成堆的谷物攤開晾曬,或者旁晚或者下雨前將晾曬的谷物堆成堆,用塑料布遮蓋。其二是在田地里施松散的有機肥時,用刨板攤鋪。用法是一個人力氣大的在前拉,另一個根據目的掌握刨板的壓力。</b></h1><h3></h3> <h1><b>36.鐮刀<br>農村常用的用具。用于割草,收割農作物的。<br>我們共產黨的黨旗上就是鐮刀加錘子,就是農民與工人聯合起來。</b></h1><h3></h3> <h1><b>37.稻簍<br>用竹子編織成的工具,使用較為廣泛。可以挑脫粒了的稻谷、麥子等,可以放在家里長期存放稻谷,透氣干燥;可以挑一些東東到集市上買賣,有時可以人貨混裝,一端放上各種貨物,另一端放個小孩去趕集。</b></h1><h3></h3> <h1><b>38.糞箕<br>與稻簍一樣都是竹子編成的,下面做成糞箕狀,有三(四)個柱子在上面匯聚。主要用于挑運土料,肥料等,如果是草料交叉在三(四)個柱之間向上,最后壓緊,效率高!</b></h1><h3></h3> <h1><b>39.扁擔<br>無論是稻簍、糞箕,還是后面要介紹的水桶,最后都需要扁擔來挑!<br>扁擔是毛竹加工的,不能太軟,否則上下顛簸不方便,但是扁擔也不能太硬,一點都沒有彈性,對人的腰沖擊太大。<br>因此扁擔與人的完美配合才能提供勞動效率。<br>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是《朱德的扁擔》。</b></h1><h3></h3> <h1><b>40.草蒲團<br>蒲團是指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扁平的座墊。乃修行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之物。在農村用稻草編織的較多,小輩向長輩磕頭時一般都是在草蒲團上進行的。</b></h1><h3></h3> <h1><b>41.刨子<br>農村較多,用于刨山芋絲、蘿卜絲等。根據絲的大小決定刨子的規格。</b></h1><h3></h3> <h1><b>42.燙婆子<br>江南一帶冬天里由于沒有北方的火炕,而使用的水暖具,也叫湯婆子、暖壺、湯壺。其主要用于暖床。湯婆子的頂上開有一個小口,用時在壺內裝上熱水,再用毛巾或布包上(用于防止燙傷),放在被窩中靠腳的一端。古多為銅錫制,今也有塑料制品?,F在老年人還有用的。</b></h1><h3></h3> <h1><b>43.鬃毛刷<br>用豬背上的鬃毛加工而成的刷子,長柄。有時撣刷床上的灰塵、雜物,男人從外面勞作回來,用刷子撣刷身上的塵土。</b></h1><h3></h3> <h1><b>44.茶壺<br></b><h1><b>陶瓷的、搪瓷鐵的都有,早上燒上開水,抓一把茶葉,泡上一壺茶,供家人一天消暑解渴用。有時客人來多了,也泡一壺茶,誰喝自己倒。</b></h1></h1><h3></h3> <h1><b>45.燒水壺<br>很大一個鐵皮壺,農村一早起來就用柴火燒開,供家人慢慢使用。</b></h1><h3></h3> <h1><b>46.煤球爐子<br></b><h1><b>燒蜂窩煤的一種爐子,以前城鎮的人家主要靠這種爐子來做一日三餐的飯菜。爐子下面有一個隔門,晚上時關閉,則叫做封煤爐,第二天早上拉開門,爐子就火苗上冒,免得生煤爐了。<br>生煤爐也是一個技術活呢。</b></h1></h1><h3></h3> <h1><b>47.收錄機<br>當時比較時髦的一種家用電器。將收音機和錄音機結合在一起,初步的只有收音機加單卡放音機,后來又出現雙卡錄音機,可以將一個磁帶上的音樂錄制到另一個空白磁帶上,這樣就出現了盜版錄音帶了。<br>中央電視臺上播出的“燕舞、燕舞,一片歌來一片情”,這是中國最早的電視廣告。因此,燕舞牌收錄機風靡大江南北。</b></h1><h3></h3> <h1><b>48.錄像機<br>后來又出現了一種錄像機,是播放磁帶錄像,機器價格不貴,但磁帶較貴。因此又催生出一個行當–出租錄像帶。價格公道、質量保證,受到民眾的歡迎。<br>但是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出現,出租錄像帶也隨著錄像機的消亡也消亡了。</b></h1><h3></h3> <h1><b>49.留聲機<br>留聲機是一種用來放送唱片錄音的電動設備;是由美國發明家愛迪生1877年發明。留聲機唱片能較簡易地大量復制,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形錄音介質長,因此,留聲機被稱為愛迪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留聲機種類有盒式留聲機、臺式大喇叭、立式留聲機、柜式留聲機、專業發燒友留聲機。<br>留聲機以前就沒有普及,現在也沒有消失,主要是小眾奢侈品。</b></h1><h5></h5><h1></h1><h3></h3> <h1><b>50.木叉<br>一種農用工具,利用天然的樹叉加工而成,主要是晾曬稻草、麥秸等長纖維物品。方便耐用,效率高。</b></h1><h3></h3> <h1><b>51.蠟燭及蠟燭臺<br>蠟燭是用可燃蠟加蠟芯做的,可以在沒有電的情況下解決應急照明問題。當然,在教堂、舉行禮拜、生日晚宴、格調高雅的場合,會有意點燃蠟燭。<br>放置蠟燭的底座就是蠟燭臺。</b></h1><h3></h3><h3><br></h3> <h1><b>52.飯盒<br>飯盒一般都是鐵皮做的,我們幾十年前上中學時離家較遠,每人帶一個飯盒,里面放點洗凈的米,中午在學校的食堂里蒸熟即食。菜一般都是腌菜。每天每盒飯蒸熟要交兩份錢,后來,我們兩個同學的米放在一個盒子里蒸,就只要一人一分錢來。<br>飯盒里的米、水都是自己放,也有粗心大意的忘記放水,結果中午打開還在一把米,餓肚子了。</b></h1><h3></h3><h3><br></h3> <h1><b>53.多層飯盒<br>與前面的飯盒相比,一套有好幾個盒子,有的放飯,有幾個的放不同的菜,還有一個放湯,這是家境好的人才能夠擁有的了。</b></h1><h3></h3> <h1><b>54.臺歷<br>小小的一本,每天一頁,一年365頁,上面的信息應有盡有,有的還有名人名言,還有學習英語每日一句等等,可以在臺歷上記錄些計劃、安排、提醒、電話號碼等。辦公室最多。</b></h1><h3></h3> <h1><b>55.掛歷<br>與上一個臺歷相比,掛歷適合掛在家里的客廳里,每個月一頁,以明星、風水、寵物等為主。家里老年人最為喜歡。<br>掛歷紙反面為白紙,也是家中學生拿來包書本封面的上好材料。</b></h1><h3></h3> <h1><b>56.鬧鐘<br>放置在桌上,床頭柜上,定時定響,催人起床去上學、上班等。幾乎每家都有。但是自從手機有了定時功能,鬧鐘也是可有可無了。</b></h1><h3></h3> <h1><b>57.懷表<br>懷表從來沒有普及過,以前身份高貴的人,從胸口的口袋中掏出一個明晃晃的懷表,戴上金燦燦的金邊眼睛故意當著大家的面看一下,然后煞有其事的驚呼,呀,都已經幾點了,某某人的會面要遲到了呀。<br>現在也被手機取代了。</b></h1><h3></h3> <h1><b>58.食槽<br>也稱為石槽,一般是石頭或者木頭做的,主要是喂養家里的大型牲畜吃食用的。有馬槽、豬槽、牛槽等。</b></h1><h3></h3> <h1><b>59.鐵鍬<br>是一種農具,用于鏟土,平整土地等。用鐵制作的。在城里下雪天,也用于除雪鏟雪所用。</b></h1><h3></h3> <h1><b>60.背簍<br>背簍是一種運輸工具,可以將收獲的農產品放在背簍里背回家,有時候遠距離走親訪友,還有將小孩兒放在背簍里的。</b></h1><h3></h3> <h1><b>61.黃鱔籠子<br>用竹子做的,在粗的一頭有一個帶倒刺的圓洞,在另外一端較細的一頭,有一個塞子進行密封,塞子中央有一個竹棍,棍子上穿一條蚯蚓,晚上將黃鱔籠子埋在黃鱔經常出沒的地方,第二天早上去收回,里面會有很多的野生黃鱔,可以賣個好價錢。但是籠子里也會出現小螃蟹、蛇等不迅之客?,F在野生黃鱔基本絕跡了,因此籠子也不見了。</b></h1><h3></h3> <h1><b>62.蝦籠子<br>有各種形狀,一般是尼龍繩編織而成。有幾個口子,里面放些豬肝等物,蝦進去卻出不來。提起來就撿蝦吧。</b></h1><h3></h3> <h1><b>63.砂鍋<br>砂鍋是一種以前常見的家庭炊具。傳統砂鍋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瓷制品,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依靠砂鍋的菜譜有砂鍋雞、砂鍋豆腐、砂鍋魚頭等?,F在都用壓力鍋、電壓鍋等,形成了快餐文化,但是味道卻不如以前了。</b></h1><h3></h3><h3></h3> <h1><b>64.蚊帳<br>以前蚊子特別多 ,尤其是花蚊子,速度快,吸血狠,起包大,癢難受。因此家庭里蚊帳使用較多?,F在采用電蚊香,液體蚊香等,還有超聲波驅蚊器等,蚊帳是不是也快要不見了。</b></h1><h3></h3> <h1><b>65.蚊帳鉤<br>白天蚊帳不用時,用兩個好看的蚊帳鉤將其鉤起,一左一右。蚊帳鉤有各種材料的,以銅的(鍍銅)最多也最好看 。</b></h1><h3></h3> <h1><b>66.平板車<br>一個木制車廂加兩個輪子,就成了平板車,可以拉很多的糧食、化肥、農獲等。也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擁有的。現在被皮卡汽車取代了。</b></h1><h3></h3> <h1><b>67.高腳馬<br>我如果講另外一個名字,很多人就知道了,踩高蹺。<br>是的,在我們老家,就叫高腳馬,非常形象貼合。<br>雨天,一手一根,靠著墻壁站在棍子上的橫檔,手腳并用,可以到鄰居家串門,中間千萬不能停下來??梢员WC鞋子不泥濘。如果水平高了,就將高腳馬的長端綁在大腿上,自由行走,就是踩高蹺了,這個要一定的技能。</b></h1><h3></h3> <h1><b>68.竹筢子<br>由竹子制作,還綁一個木把手,用以收集草料、樹葉,也可以在晾曬稻谷時翻動谷物以便提高晾曬效率。</b></h1><h3></h3> <h1><b>69..稻草人<br>用木棍竹棍作為骨架,再用稻草作為身體,扎成稻草人,放在田間地頭,晚上可以嚇唬偷西瓜的小毛賊,白天可以驅趕飛鳥走禽?,F在也快消失了。</b></h1><h3></h3> <h1><b>70.筷子筒子<br>筷子洗完要瀝水干燥,另外筷子散的不便放置,因此就發明了很多種筷子筒子,有竹子做的,有木頭做的,有金屬做的,有塑料做的,但是這種由磚瓦廠燒制的,估計你很少看見,以后也很少買到了。</b></h1><h3></h3> <h1><b>71.釘耙<br>由兩齒、三齒、四齒以及多齒的,一是用以翻開較松的土壤,以便耕種,二是翻開土壤進行收獲,例如花生、山芋等。</b></h1><h3></h3> <h1><b>72.鎬<br>是一種在比較堅硬的土壤上刨土的工具。</b></h1><h3></h3> <h1><b>73.鑼<br></b><h1><b>鑼是一種屬于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邊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br>是敲鑼打鼓的工具之一。</b></h1></h1><h3></h3> <h1><b>74.鼓<br></b><h1><b>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有的樂隊完全由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組成。除了作為樂器外鼓在古代許多文明中還用來傳播信息。<br>是敲鑼打鼓的工具之一。</b></h1></h1><h3></h3> <h1><b>75.镲<br>镲讀作chǎ,是一種中國打擊樂器,即小鈸?;蚍Q镲子、鉸子等。中國民間常用類型一般為黃銅镲和鐵镲兩種。因為镲是無固定音高樂器,所以 總的來說小镲聲音最高其次是中镲,大镲的聲音是最低的。<br>是敲鑼打鼓的工具之一。</b></h1><h3></h3> <h1><b>76.裝飾盤<br>這種盤子樣子與食用盤子一樣,但是中間印了精美絕倫的圖案,具有一定的紀念價值,觀賞價值,但是基本上沒有收藏價值。</b></h1><h3></h3> <h1><b>77.煙斗<br>一種流行于美國、歐洲的吸煙道具,塞進切好的煙草加上香料后點燃吸煙。 煙斗這種吸煙道具推估是在有吸煙這種行為時,利用煙斗是最早的吸煙方式。<br>現在吸煙人增多了,但是香煙本身就帶過濾嘴,所以煙斗很少見了。</b></h1><h3></h3> <h1><b>78.主席語錄<br>在幾十年前,人手一冊毛主席語錄,上面有《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等老三篇。</b></h1><h3></h3> <h1><b>79.像章<br>也是在幾十年前,時興各種各樣的毛主席像章,每人胸前都要戴上一枚,有的人胸口都掛滿了,以體現對毛主席的熱愛與忠誠。</b></h1><h3></h3> <h1><b>80.衣服紐扣<br>衣服物質不豐富,因此舊衣服淘汰時,總是要將上面的衣服紐扣拆下來備用,有時一件衣服上的紐扣是五花八門,五顏六色的,但是,要專門買紐扣還困難呢。</b></h1><h3></h3> <h1><b>81.炭火熨斗<br>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種烹調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沒有腳的平底鍋,熨衣前,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敖鸲贰眲t是采用鎏金工藝精制的熨斗,那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F在都用電熨斗了。</b></h1><h3></h3> <h1>82.蛤蜊油<br>蛤蜊油,又名瓦殼油、貝殼油、歪子油。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普遍貧困,普通市民的物質需求,基本上只能滿足于吃飽穿曖,那時候的化妝品基本上已經絕跡,什么眼影唇膏粉底霜,什么面膜柔膚水增白蜜,沒那么多花樣名堂。美容化妝風行于世,那是物質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產物。<br>油用完了,還可以拿著空蛤蜊殼去點里買油回來。</h1><h3></h3> <h1><b>83.拖拉機搖把(車鑰匙)<br>這個工具不說,估計認識的人不多。那時拖拉機作為生產隊里的大型農業機械,而啟動拖拉機就靠這個曲柄的搖把,要想發動拖拉機,沒有點技巧還是不行的。尤其是女子拖拉機手,更加佩服她們了。</b></h1><h3></h3> <h1><b>84.手工鞋墊子<br>以前的鞋子,哥哥穿了弟弟穿,弟弟穿了妹妹再穿,鞋小了就相當于穿小鞋,鞋大了墊鞋墊子。因此勤勞的母親們在家,利用破舊衣服,手工做了各種鞋墊子,以便使用。<br>有一段時間,街道開展擁軍活動,都是做了很多鞋墊子送給親人解放軍呢。</b></h1><h3></h3> <h1><b>85.老式門鎖<br>明清時候留下的門鎖,可以當文物了,其鑰匙是一根細細長長的小金屬棍,在里面捅來捅去,就開了。</b></h1><h1><b>現在都是防盜鎖,密碼鎖,指紋鎖、智能鎖等等。</b></h1><h3></h3> <h1><b>86.香案<br>用來供奉神位,擺放香燭貢品來供奉神靈、牌位等的長方形桌子,常放置于于寺廟,家庭供奉神靈,牌位前!<br>在農村家庭的堂前,都擺著香案,有的上面還有貢品。</b></h1><h3></h3> <h1><b>87.小手爐<br>里面是燒炭的,開始產生溫度。在江南沒有燒炕的習慣,因此怕冷的人手里捧一個小手爐。非常暖和。</b></h1><h3></h3> <h1><b>88.馬燈<br>馬燈,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區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燈’的叫法。尤其是在點燈沒有普及的過去,真是人民的照明利器!</b></h1><h3></h3> <h1><b>89.土灶<br>一口大土灶,可以燒飯,炒菜,還可以蒸菜。主要燒稻草、麥秸、豆萁或者茅草。大土灶燒出來的飯真香??梢远喑砸淮笸肽?。</b></h1><h3></h3> <h1><b>90.水桶<br>以前沒有自來水,只能靠用扁擔加兩個水桶去河邊挑水,水挑回來,倒在大水缸里,再加上明礬進行沉淀。因此水質并不太好?,F在都有了自來水,水桶也就退休了。</b></h1><h3></h3> <h1><b>91.戒尺<br>戒尺,舊時私塾先生對學生施行體罰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兩只木塊制成的。兩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長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邊有縷面。俯者在上,長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邊有縷面。上木正中豎安木鈕一只,鈕長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鈕敲擊下木。這種“尺”,是在“皈依、剃度、傳戒、說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儀節中使用的。<br>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都是戒尺的功勞吧。</b></h1><h3></h3> <h1><b>92.湯罐<br>湯罐,指舊式灶上利用灶火支道燒火的罐兒??梢允峭吖蓿沾晒薜?,里面的食物非??煽凇?lt;/b></h1><h3></h3> <h1><b>93.熱得快<br>“熱得快”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種電加熱器,可以用來燒開水、熱牛奶、煮咖啡等,快捷而方便。品種有直桿,彎桿。這種簡易加熱工具在單身宿舍,學校集體宿舍里以前用得較多,但是其功率大,宜短路,經常容易引起火災,因此現在已經不見了 。</b></h1><h3></h3> <h1><b>94.黃包車<br>黃包車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黃包車前身叫“東洋車”,又稱人力車,約1870年創制?,F在在少量公園景區(例如南京夫子廟)就有,供游人體驗!</b></h1><h3></h3> <h1><b>95.轎子<br>轎子是一種靠人或畜扛、載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東西方各國廣泛流行。就其結構而言,轎子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無篷。<br>現在在電視電影中看見,有時在復古的環境中可以一瞥!</b></h1><h3></h3> <h1><b>96.糕點模子<br>有木頭制作,金屬制作,甚至磚石制作的,里面有各式圖案,制作出來的糕點又好看又好吃。安徽省部分地區叫粑??!</b></h1><h3></h3> <h1><b>97.口哨<br>可以是銅質的,塑料的,海螺的,竹制的等等。<br>可以吹出好聽的聲音,也是隊伍集合,執行任務的口哨聲源。</b></h1><h3></h3> <h1><b>98.窗花<br>窗花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農村的生活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特征以及社會的習俗方式,也使這種鄉土藝術具有了鮮明的中國民俗情趣和藝術特色。<br>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F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窗花北方較為普遍。<br>現在洋節越來越流行,而春節這樣的中國節日越來越淡漠了,窗花也越來越少見了。</b></h1><h3></h3> <h1><b>99.噴霧器<br>噴霧器是噴霧器材的簡稱,噴霧器是利用空吸作用將藥水或其他液體變成霧狀,均勻地噴射到其他物體上的器具,由壓縮空氣的裝置和細管、噴嘴等組成。在農村,噴霧器主要是用來噴灑農藥。</b></h1><h3></h3> <h1><b>100.老火車<br></b></h1><h1><b>蒸汽機車是利用蒸汽機,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br>這是本人在火車博物館拍攝的,其他地方見不到了。<br>本美篇作者:<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微信名,River bridge (老王子),手機號13809008431(可加微信)<br></span>工學博士,橋梁教授,正式出版過《渡河工程》《浮橋工程》《舟艇原理與強度》《舟橋設計理論》《渡河橋梁設計概論》等五部專業書。目前還在上班,再有三年不到就可退休了。<br>平時以寫《渡河詩集》、《軼事隨筆》、手機隨拍等自娛自樂。<br>伴曲為網絡下載的《秋思–古箏獨奏》!</b></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定南县|
修文县|
连城县|
河东区|
蒙山县|
林西县|
德令哈市|
简阳市|
平阴县|
兴文县|
江达县|
共和县|
昌黎县|
原平市|
浦东新区|
温州市|
霍邱县|
太湖县|
彭泽县|
花垣县|
延津县|
宁化县|
高阳县|
洛浦县|
合阳县|
玉溪市|
信宜市|
屏南县|
乐东|
荔波县|
文昌市|
庐江县|
彭阳县|
泸溪县|
孝义市|
鲁甸县|
乳山市|
霍州市|
永州市|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