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中國疆域之大,960萬平方公里。<br>哨所,指警戒分隊或哨兵執(zhí)行任務(wù)的固定處所。現(xiàn)代哨所多為邊防軍執(zhí)勤點,哨所通常駐扎或設(shè)立在邊境前沿或其他需要警戒的敏感地區(qū),哨所根據(jù)所處地段不同,少則2—3人,多則百余人,以發(fā)現(xiàn)情況、處置情況、上報情況為基本任務(wù)的執(zhí)勤分隊。<br>邊防哨所是保護祖國邊疆,維護人民利益的支撐點。<br>有邊防哨所,就有邊防軍人的日夜站崗、巡邏,他們以哨所為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以繼日,手握鋼槍。<br>他們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熱點,他們也是我們敬佩的平凡人物。<br>下面收集了中國最具有特點的二十個哨所,呈現(xiàn)給大家。</b></h1><h3></h3> <h1><b>新年馬上就要到了,全體解放軍包括所有哨兵,保衛(wèi)著祖國,守衛(wèi)著安寧。<br>我們向他們致敬,祝他們身體健康,祝他們的家庭萬事如意。</b></h1><h3></h3> <h1><b>1.最東的哨所:東極哨所<br> 被稱為東方第一哨的烏蘇鎮(zhèn)哨所,在黑瞎子島回歸我國后,其東方第一哨的地位,就被黑瞎子島上的東極哨所所代替。</b></h1><h3></h3> <h1><b>2.最南的哨所:華陽礁哨所 <br>1988年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華陽礁。從此,華陽礁成為我國駐守南沙最南端的礁,中國最南端海防哨所—華陽礁哨所誕生。</b></h1><h3></h3> <h1><b>3.最西的哨所:斯姆哈納哨所<br>是祖國最后告別陽光的地方。正好與首都北京處于同一緯度——北緯40度線附近。</b></h1><h3></h3> <h1><b>4.最北的哨所:黑龍江北極村哨所<br>祖國的最北之地,他們是祖國的北境守護。哨所成立于1969年6月。</b></h1><h3></h3> <h1><b>5.最大溫差哨所:神仙灣哨所<br>神仙灣哨所位于喀喇昆侖山脈中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皮山縣境內(nèi)。這里的海拔高度為5380米,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風天占了一半,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br>1958年,新中國設(shè)置神仙灣哨所,建哨初期,官兵們靠著一頂棉帳篷、一口架在石頭上的鐵鍋,每天吃壓縮干糧、喝70多度就沸騰的雪水,硬是在被醫(y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qū)”的地方站住了腳,牢牢地守住了祖國的西大門。從那時起,一代代神仙灣人在這里為祖國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1982年,神仙灣哨所被授予“喀喇昆侖鋼鐵哨卡”榮譽稱號,人們都知道,在遙遠的喀喇昆侖山上,有一個最高、最苦、最讓人崇敬和牽掛的小小哨所——神仙灣。</b></h1><h3></h3> <h1><b>6.最冷的哨所:伊木河哨所<br>位于祖國雄雞版圖雞冠子頂端的伊木河哨所,處在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的中俄邊境,是北部戰(zhàn)區(qū)最北端的哨所。</b></h1><h3></h3> <h1><b>這里地處大興安嶺深處,地勢偏遠,氣候惡劣,冬季大雪封山,出不去進不來,每年年底和來年3至5月,江面不是還沒凍結(jié)實就是冰層已化開縫隙,車也跑不得船也行不得,此時的伊木河便成了一座陸地“孤島”,一年有近半的時間與世隔絕,所以素有“雪域孤島”之稱。那里除了巡邏執(zhí)勤的官兵外,周圍300多公里沒有人煙。冬季奇寒漫長,年無霜期只有80多天,最低氣溫達零下57度,被稱為“中國最冷的地方”。</b></h1><h3></h3> <h1><b>7.最高海拔的哨所:河尾灘哨所<br>河尾灘哨所位于喀喇昆侖山脈中段,海拔5418米,為我軍哨所的高度記錄,是祖國西部邊防的重要哨所之一(喀喇昆侖山脈是世界山岳冰川最發(fā)達的山脈之一。它位于中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的邊境上。)。這里四季飄雪、終年冰封,高寒、缺氧、低壓、強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照射,大氣壓強和氧含量均不到標準值的一半,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官兵執(zhí)勤、訓練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哨所組建以來,官兵們不畏艱辛,在寸草不生、藏羚羊都呆不住的地方扎下了根、站穩(wěn)了腳,圓滿完成邊防執(zhí)勤和軍事訓練任務(wù)。</b></h1><h3></h3> <h1><b>8.最孤獨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夫妻哨所<br></span>守衛(wèi)在江蘇灌云縣開山島上的“夫妻哨所”,是一對義務(wù)守島28年的民兵王繼才夫婦。山島位于江蘇連云港灌云燕尾港海面向東12海里處,面積為0.013平方公里。1986年,王繼才夫婦作為預備役民兵,受命守衛(wèi)開山島,當時島上荒無人煙、寸草不生。28年來,夫婦兩人堅持植草種樹,克服了臺風多發(fā)、水源缺乏等多種困難,最終形成今天島上綠樹成蔭、植被茂盛、鮮花盛開的美麗景象。2017年,王繼才因病長期缺乏治療,犧牲在哨所崗位上,夫妻哨所評為當年感動中國的模范。</b></h1><h3></h3>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9.最艱苦哨所:查果拉哨所<br></span>查果拉哨所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國全軍最高、最艱苦的邊關(guān)哨所,海拔5300米。這里高寒缺氧,含氧氣量只有內(nèi)地的35%,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10度以下。<br>在這里的官兵執(zhí)行珠峰地區(qū)的邊防保衛(wèi)工作,并且擔負著扎果拉、控揚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邏任務(wù),每個山口海拔都在5500 米以上,途中要爬雪山、蹚冰河、越險灘,其難度可以想像。</b></h1>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10.最危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哨所:詹娘舍哨所<br></span>詹娘舍,是西藏軍區(qū)一個邊防哨所。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亞東縣境內(nèi),從60年代起,這里就駐守著中國西藏日喀則軍分區(qū)某邊防團五連八班。近日因央視新聞播放視頻引起關(guān)注。<br>詹娘舍之名從藏語音譯而來,即“雪山孤島”的意思。詹娘舍哨所,海拔4620米,因獨兀山尖、云遮霧繞,又被稱為云中哨所。詹娘舍哨所四周全是85度坡度的懸崖峭壁,在半空中用鋼筋水泥撐起的高腳屋上,一間宿舍10平方米;一間儲藏室兼廚房不足10平方米,周圍是一圈起保護作用的鐵柵欄。哨所風大,官兵站崗只能腰拴背包繩,防止被狂風卷下山崖。哨所位于于北印度洋暖濕氣流與喜馬拉雅山寒流交匯處,是世界聞名的雷區(qū)。這里山石含鐵量高,年雷電期近9個月,雷電擊在山崖上像滾火球,發(fā)電機、電視機也時常被擊壞。為躲避雷擊,戰(zhàn)士們每見烏云襲來,就立即坐到木床上。<br>詹娘舍哨所是全軍唯一不通公路的哨所,所有物資都需要前往8公里之外的則里拉哨所背運,最后一段峭壁沒有臺階,是兩根鋼索架起的攀登索道,戰(zhàn)士們需要攀爬到哨所。由于每年10月左右大雪封山,戰(zhàn)士們需要從8月開始就冬屯糧食、蔬菜、罐頭、柴火等生活物資。這些生活必需品一直要持續(xù)使用到來年6月冰雪融化。大雪封山后,戰(zhàn)士們只能背雪化水生活,曾有三名戰(zhàn)友在背雪途中遭遇雪崩而犧牲。<br><br></b></h1> <h1><b>2007年7月,上級為改變詹娘舍哨所官兵艱苦的戍邊條件,在陡峭的山崖上開山劈坡,新建營房、擴建道路。2010年,修通了前往哨所的公路。不僅拓寬了道路,還在陡峭路段安上了穩(wěn)固結(jié)實的鋼管防護欄。<br><br></b></h1><h3></h3> <h1><b>現(xiàn)在的詹娘舍哨所是集住宿、生活、娛樂、值勤于一體、面積達100余平方米的綜合性賓館式哨所。房頂四周安裝避雷設(shè)施、環(huán)保的風能發(fā)電機和太陽能蓄電池。自從哨所通上電后,上級還陸續(xù)配發(fā)了‘熟食真空冷卻機’‘果蔬保鮮真空預冷機’和冰箱冰柜。2011年,上級還為哨所培養(yǎng)了食品保鮮師。</b></h1><h3></h3> <h1><b>11.最稀薄空氣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紅其拉甫哨所<br></span>紅其拉甫哨所位于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5100多米的高原上。<br>在祖國版圖最西端的紅其拉甫哨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邊防哨所,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素有“雪域孤島”和“西部天門”之稱。</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12.最大風雪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乃堆拉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所<br></span>乃堆拉,藏語譯為“風雪最大的地方”。這里風雪雷霧四季不斷,每年平均有4個月大雪封山,有時達半年以上,大霧籠罩長達200多天。海拔4400米的乃堆拉哨所與印軍哨所陣地僅一網(wǎng)之隔。<br>乃堆拉哨所在當時中印邊境反擊戰(zhàn)中赫赫有名,被譽為祖國的“西南第一哨”。這個哨所在當年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以少勝多,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的“釘”在乃堆拉山口。</b></h1><h3></h3> <h1><b>13.最云端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無名湖哨所<br></span>無名湖哨所駐地海拔4520米,無名湖不僅沒有水,還嚴重缺水。常年大雪封山6至8個月,有“云端哨所”之稱。<br>“無名湖”是第一批進駐的官兵把對水的幻想,融進了哨所的名字。無名湖的艱苦還不在海拔上,而在它與外界幾乎隔絕的環(huán)境上、在極其艱險的道路上、在極其惡劣的氣候和自然條件上。去哨所3個多小時的路程,全在齜牙咧嘴的巖石上跋涉,沒有一米的平地。<br>海拔4500米以上被生物學家稱為“生命禁區(qū)”,根本不適宜人類居住。在無名湖工作過的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指甲凹陷、頭發(fā)脫落等現(xiàn)象,也不同程度地患有高原性心臟病,但連隊官兵扎根邊防,矢志戍邊。</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1><b>14.最少日照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旺東哨所<br></span>在錯那縣旺東地區(qū),一片高山峽谷密林中,駐守著一支邊防連隊。<br>?<br>連隊駐地海拔3678米,由于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和西藏高原冷空氣交匯影響,這里一年的日照時間不超過80天,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常年籠罩在云霧之中,被稱為霧中連隊。<br>?<br>不管是生活還是巡邏,云霧始終伴隨著這里的官兵。由于連隊濕氣重,被褥和衣褲晾曬困難,超過兩成的官兵都患有關(guān)節(jié)炎和風濕病。<br>?<br>想要體會平原地區(qū)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對這里的官兵來說是一種奢望。連隊駐地一年只有兩季,雨季和雪季:夏季雨水多,塌方、泥石流等季節(jié)性事故頻發(fā);冬季降雪量大,道路積雪結(jié)冰嚴重。這里全年道路情況都很艱險,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給執(zhí)勤巡邏甚至后勤保障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15:最浪漫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小白楊哨所<br></span>小白楊哨所就是中哈邊界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nèi)塔城地區(qū)裕民縣塔斯提哨所。莽莽巴爾魯克山腳下,新疆軍區(qū)塔城軍分區(qū)邊防某團塔斯提邊防連有一個聞名遐邇的小白楊哨所。<br>小白楊哨所為中哈邊界哨所。 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錫伯族戰(zhàn)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把邊防哨所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母親鼓勵他在部隊好好干,別想家,還讓他帶10株白楊樹苗回哨所種上,叮囑他要像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為祖國守好邊防將哨所官兵衛(wèi)國戍。返回邊防哨所的陳福林和戰(zhàn)友們就把樹苗栽在了營房邊,于是這個哨所就改名為“小白楊哨所”</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3>這棵小白楊在戰(zhàn)士們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日夜伴隨著守衛(wèi)邊疆的戰(zhàn)士們。哨所戰(zhàn)士即情作詩一首。總政歌舞團創(chuàng)作組的同志為小白楊事跡所感動,譜寫了歌曲《小白楊》。</h3> <h1><b>16.最美景色哨所:白哈巴哨所<br>白哈巴村被稱為西北第一村,這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八個小鎮(zhèn)之一,位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邊境線上,距哈薩克斯坦東錫勒克僅1.5公里,有國防公路相通。</b></h1><h3></h3> <h1><b>金秋時節(jié),新疆阿勒泰山南麓層林染金,景色怡人。這里是中國版圖的邊緣一角,雄雞尾端,西北之北,連綿的群山和廣袤的草原使地圖上能標識的地名屈指可數(shù)。“西北第一哨”白哈巴邊防連如座落在云端的哨所,守衛(wèi)著一座座天邊的界碑。<br>走進駐守在此的白哈巴邊防連,指導員畢自昌告訴記者,這樣的景色持續(xù)不了多久,就將迎來漫長的冬季。公路修通前,每年有半年的時間是大雪封山期,冬天吃水難、用電難、物資保障難、人員上下難,是名符其實的“雪海孤島”,越冬曾經(jīng)是官兵們最頭痛的事。</b></h1><h3></h3> <h1><b>17.最難走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墨脫縣哨所<br></span>墨脫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115米。面積31394.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萬畝,森林面積3200萬畝。截至2011年,墨脫縣轄1個鎮(zhèn)7個鄉(xiāng)(含1個民族鄉(xiāng)),60個村。境內(nèi)的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都在該縣境內(nèi)。</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3>18.最古老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塞圖拉哨所</span></h3><h3>賽圖拉哨所距皮山縣城424公里、距賽圖拉鎮(zhèn)15公里、海拔3800米。原本是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線,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戰(zhàn)略要地,占據(jù)此地可窺視南疆內(nèi)地。賽圖拉是古老的商貿(mào)通道,是通往印度拉達克首府列城的古絲綢之路上最后一個居民點。</h3><h3>賽圖拉哨卡的最早歷史要追溯到1877年,左宗棠收復南疆后,一百多清軍敢死隊員騎著駱駝、馬匹,帶著糧草,歷盡艱難,跋涉一月,艱難來到了如今的賽圖拉,并迅速與當時群眾聯(lián)手,拉土運石,建立了軍事哨卡。從此, 這里成了當時政府最高海拔駐兵點,是中國最西邊境的防御大本營,承擔著西部邊關(guān)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侖山的守防任務(wù),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賽圖拉、克里陽卡和麻扎達拉設(shè)卡。</h3><h3>1928年賽圖拉設(shè)治局,成立邊卡隊,人數(shù)增至100人,并巡邏到康西瓦以遠。在卡拉(胡魯木山口)修筑堡壘。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統(tǒng)治新疆時期,邊卡部隊是1個團,轄3個騎兵連。賽圖拉卡、康西瓦卡、蘇蓋提卡、哈拉賽卡各有1個排(30~40人)設(shè)防并沿邊巡邏,以上各卡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前,負責800里邊防。在明立克下、阿吉欄干、阿克賽欽、林濟塘設(shè)有隱蔽糧草站。據(jù)說,民國時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糞火,那有什么火爐子,哨所只有一個煤油燈,沒有電,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時連這也吃不上。天冷時,哨所官兵都緊緊擠在一起,互相用身體取暖,天天盼著來個人,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h3><h3>賽圖拉哨所是個通稱,其實是南北哨卡的大本營,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它包括了下屬多個哨卡,如黑黑孜江干、三十里營房、康西瓦等分卡。從南到北,哨兵要想巡防一遍,至少需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新疆建設(shè)兵團的史料說:“1950年3月,第二軍第四師第十一團一部進駐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師第十五團一部進駐通往印度之要地賽圖拉”。</h3><h3><br></h3> <h1><b>解放后,根據(jù)科學技術(shù)和社會發(fā)展情況,原來哨所重新設(shè)置,部分哨所被廢棄,同時設(shè)置了神仙灣哨所(1958年)等哨所,神仙灣哨所海拔高度為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于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風天占了一半,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醫(y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qū)”。國軍時期,這里哨兵換防周期是一年,官兵巡視邊界需要半年時間,基本上就是巡防半年,在哨所呆半年,然后就下山回到葉城休整。新中國成立后,換防周期大大縮短。哨所到內(nèi)地之間,需要翻越三座高大的常年雪山。</b></h1><h3></h3> <h1><b>19.最受主席關(guān)心的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克哨所<br></span>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有一條名叫阿拉克別克的河,中哈兩國以這條河為界。以前,桑德克這個地方?jīng)]有哨所。1988年4月23日,因阿爾泰山脈冰雪迅速融化,引發(fā)一場特大洪水,急流沖毀了桑德克段的堤壩,泄入我國境內(nèi)的喀拉蘇自然溝。如果任憑界河改道,那么按照國際慣例,將丟失界河以東、自然溝以西55.5平方公里的國土。<br>當時,年僅19歲的軍墾二代民兵馬軍武,參加了十師組織的抗洪搶險。民兵們連續(xù)奮戰(zhàn)15個晝夜,終于堵住了堤壩的巨大潰口,讓河水重新回到昔日的河道,保住了55.5平方公里的國土。<br>洪水過后,185團決定在桑德克堤壩旁建一個民兵哨所,馬軍武主動報名駐守,承擔20公里邊境線的巡邊、守水、護林任務(wù)。當時,一位團領(lǐng)導拍著馬軍武的肩膀說:“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國土。小伙子,你要記住你肩上的責任啊!”<br>馬軍武趕著20只羊,走了一天,進駐哨所。桑德克這個地方一年6級以上的大風要刮140多天,冬天氣溫低至零下40多攝氏度。附近牧民戲謔地說,誰在這里生活一年要“死”4回——春天被洪水嚇死,夏天被蚊蟲咬死,秋天被風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凍死。<br>初入哨所,馬軍武覺得守哨生活還行,他每日一邊放羊,一邊好奇地觀察河水、檢查河堤、巡邊護林,晚上就在一塊硬木板上睡一覺。可是,兩個月之后,馬軍武就被這單調(diào)的生活和死一般的寂靜折磨得難以忍受了。由于長期一人獨處,他覺得自己可能“不會說話了”。<br><br></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h3> <h1><b>馬軍武想過離開哨所,但是,這個念頭一起,耳邊就會響起團領(lǐng)導對他說的一句話:“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國土。”他想,人生一輩子,守住55.5平方公里的國土,就值了。<br>記者采訪時,馬軍武給記者找出他曾經(jīng)寫下的一段日記:“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牛羊。”他就這樣在寂寞的哨所堅守一年又一年,至今已經(jīng)整整30年。<br>30年守哨生活,馬軍武累計走了20多萬公里的巡邏路,磨破了百余雙膠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趕返臨界牲畜1萬余頭,攔阻臨界人員300多人次,記下30多本邊情日志,創(chuàng)造了30年未發(fā)生涉外事件的紀錄。</b></h1><h3><b></b></h3><h1><b>一個人的堅守,變成兩個人的守望。</b></h1> <h1><b>得知馬軍武夫婦長期在條件極為艱苦的邊防哨所忠于職守、不辱使命的事跡后,習主席由衷地稱贊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們。”<br>習主席問:“多少天能見到一次人?”<br>馬軍武回答說:“過去,冬天幾個月見不到一個人。現(xiàn)在人多了,還有旅游的。”習主席又一次說:“了不起!”<br>馬軍武激動地站起來再次敬軍禮,堅定地說:“請主席放心,我會永遠守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wèi)士!”<br>習主席帶頭鼓掌。頓時,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br>4年前的這一幕,永遠銘刻在馬軍武的記憶里。10月3日,記者跋涉3500多公里踏訪桑德克哨所,馬軍武首先講的就是這個故事。<br>20公里邊防線,來來回回走了30年。</b></h1><h3></h3> <h1><b>20.最難忘的哨所:南伊溝哨所<br>夏天的南伊溝,風景如畫,空氣新鮮,牦牛滿山,羊兒成群。外面人進來,還要化180-240元的進山費(門票)。<br>12月3日下午,我們來到此地。我有一位學生在此工作,他不知道我來,我也不知道他在此。我同事說我有個學生在此工作,經(jīng)詢問別人,果真如此。<br>快離開此地時,他急急趕來,聊了不到兩分鐘,照了一張合影,匆匆分別。<br>祝福四年半沒有見面的小伙子郭慶吧。</b></h1><h1><b>到了冬天,一旦下雪,就是白茫茫一片了,千山鳥飛絕,半年不見人了。</b></h1><h3></h3> <h1><b>美篇作者與學生在哨所附近的合影。<br>微信名,River bridge (老王子)<br>工學博士,橋梁教授,正式出版過《渡河工程》《浮橋工程》《舟橋設(shè)計理論》等四部專業(yè)書。<br>平時以寫《渡河詩集》、《軼事隨筆》、手機隨拍等自娛自樂,本集照片除最后三張自拍外為網(wǎng)絡(luò)下載。<br>伴曲為網(wǎng)絡(luò)下載的《我的祖國》!</b></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湖南省|
太谷县|
舒兰市|
新野县|
江油市|
抚远县|
锦州市|
平舆县|
略阳县|
安阳县|
麻栗坡县|
滦平县|
永安市|
宁乡县|
枣阳市|
保山市|
武功县|
荔波县|
中宁县|
乡宁县|
东港市|
阳原县|
子洲县|
昭平县|
云浮市|
安阳市|
桐乡市|
铁岭市|
双鸭山市|
武安市|
图木舒克市|
昭觉县|
昌宁县|
宁国市|
本溪市|
延安市|
随州市|
淮北市|
澄城县|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