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949年5月下旬,第三野戰軍發起的上海戰役勝利結束。此時正在上海讀書的岳父,毅然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那時他還不滿16歲。</h1><h1>當年,戰士們大部分讀書不多,而我岳父是初中畢業,他的字寫得也挺好,所以負責分兵的干部,便將他安排到9兵團27軍軍部工作。經過短期的業務培訓后,岳父被任命為27軍軍部排職機要參謀。</h1><h1>這是我岳父參軍后,在上海某照相館拍攝的第一張照片。</h1> <h1>(這是27軍的一支部隊進入上海時的照片)</h1><h1>27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先后參加了萊蕪戰役、總攻孟良崮、南麻臨朐大血戰、膠東保衛戰、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戰役戰斗。</h1><h1>9縱改編為27軍后,27軍第一任軍長是聶鳳智將軍 (任期1949.02-1949.07),他指揮27軍參加了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并率部第一個攻入上海市區。1955年,聶鳳智被授予中將軍銜。</h1> <h1>(這是27軍進入上海后露宿街頭不驚擾市民的感人照片)<br>這支部隊有老首長許世友的典型風格,打仗一貫勇字當頭,善于進攻,敢打硬仗,不投機取巧,一刀一槍拼成了主力,在華野中可謂后來居上。整個解放戰爭中,27軍共殲敵26萬,位列全軍第二名。</h1> <h1>接替聶風智將軍任27軍軍長的是彭德清將軍(任期:1949.07-1954.08)。</h1><h1>彭德清,1927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一生軍功卓著。曾歷任27軍軍長,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交通部副部長、部長。<br>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h1> <h1>時任27軍政委的是劉浩天將軍。<br>劉浩天193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曾歷27軍政委,總高級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軍事學院副政委兼院政治部主任、院長,東海艦隊政委、司令員。<br>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h1> <h1>時任27軍副軍長的是詹大南將軍。<br>詹大南,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曾歷任27軍副軍長,28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br>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h1> <h1>時任27軍副政委的是曾如清將軍。<br>曾如清,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歷任27軍副政委、政委,江蘇軍區第二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br>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h1> <h1>時任27軍參謀長的是李元將軍。<br>李元,193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歷任27軍副參謀長、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南京軍區后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司令部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總后勤部司令部參謀長,總后勤部副部長。<br>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h1> <h1>岳父參軍時只有16歲,所以他是離休干部中歲數最小的之一,但也已經是耄耋之人了。</h1> <h1>最近,廣播電視報紙中報道的有關朝鮮的許多新聞,例如金正恩訪華、朝韓互動、美朝會談等等消息,使老人的思緒又回到了70年前的那場殘酷的戰爭之中,想起了許多的往事。</h1><p><br></p> <h1>這是岳父近日在便箋上,隨手寫下的關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回憶文字。</h1> <h1>岳父跟隨27軍軍部,從1950年10月至1952年10月,在朝鮮整整兩年。他在志愿軍與美軍血戰長津湖的戰斗中,曾榮立三等功一次。<br>在一個冬日暖陽、風和日麗的午后,岳父向我們娓娓道來,講述了他當年親身經歷的那些難忘歲月。</h1><h3><br></h3> <h1>(這是27軍在上海進行軍事訓練,厲兵秣馬,備戰臺灣)<br>上海一解放,毛主席就責成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立即組織三野部隊進行解放臺灣的作戰的準備。<br>1950年5月17日,三野決定成立以粟裕為總指揮的攻臺前線指揮部,以三個兵團、十二個軍共50萬人的兵力,投入對臺作戰準備。27軍等四個軍作為第一梯隊。空軍第一支作戰部隊——第四混成旅和華東軍區海軍配合三野作戰。軍委批準了三野的攻臺作戰計劃。</h1> <h1>正當27軍全軍上下熱火朝天地在海邊練習泅渡時,朝鮮戰爭爆發了。<br>1950年9月初,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同志奉召進京受領任務:毛主席欽點9兵團到朝鮮去與美軍作戰。<br>9月7日,陳毅司令員回到上海后,緊急召開了9兵團軍以上干部會議。傳達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命令:“解除攻臺整訓任務,部隊立即集中,隨時待命。”</h1> <h1>時任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的是宋時輪將軍。<br>宋時輪建國后歷任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志愿軍副司令員兼9兵團司令員和政委,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軍事科學院院長,中央軍委教育訓練委員會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br>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h1> <h1>就在1950年10月1日這一天,金日成和朝鮮外相樸憲永聯合簽名致信毛主席,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信中說,“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機,不予我們時間,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已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br>收到金日成的來信后,毛主席緊急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出兵問題。毛主席和周總理明確表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已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毛主席拍板決定,“美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h1> <h1>為了應對朝鮮局勢的變化,27軍于10月1日接到北上命令,在泰安集結。此時,基層的官兵還都以為這次北上,是攻打臺灣之前的軍事訓練。<br>整個10月份,江南江北各地因9兵團各軍北上,鐵路、公路、水路變得異常繁忙。</h1> <h1>1950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朱德總司令來到9兵團在曲阜的駐地,在孔林內祭祀孔子的享殿前,召開了9兵團團以上干部會議,并作抗美援朝動員報告。</h1><h1>此時,美軍已在仁川登陸,并打過了三八線,平壤已經失守,朝鮮的局勢危在旦夕。<br>會上,雖然朱總司令沒有給9兵團布置具體的戰斗任務,但在臺下聽報告的300多名團以上干部,都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由朱總司令這樣高級將領來做動員,表明9兵團的作戰任務已從攻占臺灣,改為將向朝鮮進軍了。</h1><h3><br></h3><h3></h3> <h1>朱總司令離開9兵團的當天,毛主席的電報又到了,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9兵團立即向東北開拔。</h1> <h1>接到毛主席命令的第二天,27軍就率先登上專列,向東北疾馳。20軍、26軍也緊隨27軍開赴東北。</h1> <h1>27軍乃至整個9兵團的戰士,大多數是南方人,當時穿的都是單衣單褲。部隊登上火車出發時,團以下官兵都不知道將奔赴那里。<br>當火車不停地往北行駛,感到寒風剌骨時,部隊己經到了沈陽。這時戰士們才知道,他們這次馬不停蹄、千里迢迢奔赴的戰場,不是臺灣而是朝鮮。</h1> <h1>9兵團奉命從上海北上山東時,宋時輪司令員便向中央報告,請求調撥寒區冬服。但直到9兵團從山東向東北開拔時,官兵們穿的還是按照南方氣候縫制的單薄軍裝。<br>這主要是由于9兵團臨時緊急調動北上,有關服裝企業根本來不及在短期內縫制如此數量的冬裝所造成的。<br>部隊到達沈陽后,宋時輪立刻向老戰友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的賀晉年將軍求援。賀晉年立刻命令將軍區倉庫中存放的5萬件(雙)原日軍大衣、棉衣、棉鞋悉數調給9兵團。</h1><h1>這樣一來,團以上干部的冬裝就配齊了,連級干部可以兩個人分一件大衣。但這些冬裝的數量遠遠不夠,有人發到棉衣,但沒有棉褲;有人只有棉帽,但沒有棉鞋。由于軍情十萬火急,官兵們什么都顧不上了。</h1><h1>而正是因為這種顧不上,后來導致9兵團在戰斗中大量減員。這是后話,暫且不表。</h1> <h1>當9兵團還在山東集結時,朝鮮戰場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十分嚴峻的巨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成功登陸后,朝鮮人民軍敗退如潮,其主力部隊大部分被美軍擊潰,朝鮮軍民一路向北撤退。<br>10月19日,***首都平壤已經失守。</h1> <h1>也就是在這一天,中國人民志愿軍38軍、39軍、40軍、42軍和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以及高射炮兵第1團工兵第4團、第6團相繼秘密跨過鴨綠江,踏上了朝鮮的土地。</h1> <h1>剛剛失守了首都平壤的金日成,終于等到了中國的援軍。</h1> <h1>十分狂妄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認為,***武裝己無力交戰,中國不會出兵,他得意地宣布“在圣誕節之前可以結束朝鮮戰爭。”<br>但后來的事實證明,“圣誕節攻勢”成為了美軍乃至世界戰爭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詞匯。</h1> <h1>與麥克阿瑟交手的是彭德懷元帥。彭德懷與麥克阿瑟,中國元帥與美國五星上將,他們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經歷不同,信仰不同,但朝鮮戰爭卻使他們走上了同一個戰場,成為敵對雙方的主帥,進行了一場讓世界軍事家都囑目的生死角逐。</h1> <h1>10月25日,麥克阿瑟指揮的***第6師第2團,浩浩蕩蕩、耀武揚威地向北開進。當其行進至兩水洞隘路時,突然受到了志愿軍40軍118師的前堵后截,被攔腰斬斷。韓軍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中隊被全部殲滅,美軍顧問被我軍俘虜,繳獲大量武器裝備。<br>這是志愿軍進入朝鮮后打響的第一槍,這一天被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br>11月1日,美軍歷史最悠久的王牌部隊陸軍騎兵第1師,接替***部隊向鴨綠江方向繼續發起進攻。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的第一次交鋒,就這樣開始了。我軍發揮近戰夜戰和小分隊突襲的優勢,與美軍進行了兩天激戰。11月3日,戰斗結束,志愿軍殲敵2000余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火炮119門、汽車170輛。與此同時,志愿軍38軍、42軍、50軍、66軍在距離鴨綠江邊十幾公里的地方,擋住了英國第27旅和美第24師等5個師的北進之路,經過激戰,敵軍被迫全部撤至清川江一線及以南地區。至此,志愿軍入朝第一次戰役勝利結束。</h1><h1></h1> <h1></h1><h1>在雙方交手的第一回合中,麥克阿瑟輸了。麥克阿瑟損兵折將15000人,彭德懷元帥使***起死回生。</h1><h1>毛主席判斷,麥克阿瑟不會認輸,求勝心切的他肯定會卷土重來,所以致電彭德懷“采取誘敵深入方針,尋機各個殲滅敵人”。同時命令由宋時輪指揮的9兵團20軍、26軍、27軍立刻入朝,全力擔負長津湖方向的作戰。</h1><h1>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第二戰役即將打響。</h1><h3></h3><h3></h3> <h1>不出毛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所料,麥克阿瑟果然“卷土重來”。麥克阿瑟仍然狂妄地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他集中美軍、英軍、土耳其軍、***軍隊共5個軍、13個師、3個旅和一個空降團22萬人的兵力,分東西兩線向中朝邊境全面推進,發起全線進攻。</h1> <h1>11月21日,西線“聯合國軍”進至“攻擊出發線”,完成戰役展開。在“聯合國軍”東線部隊中,風頭最健的是美軍第7師,其先頭部隊第7團進抵鴨綠江邊的惠山,距離中國僅一江之隔,這是朝鮮戰爭中美軍第一次到達鴨綠江邊。<br>這是美軍東線指揮官阿爾蒙德少將、第7師副師長享利-霍茲準將、第7師炮兵指揮官荷馬-奇佛準將在鴨綠江邊,以對岸中國為背景的合影。</h1><h1><br></h1> <h1>麥克阿瑟聞此消息欣喜若狂,他致電阿爾蒙德說,“第7師中了頭彩!”<br>而彭德懷在地圖前微笑著作出了最后的戰役計劃,麥克阿瑟不識厲害,終于一頭鉆進了彭德懷東方式戰略戰術的陷阱,鉆進了彭德懷預設的口袋。</h1> <h1>還在第一次戰役打得如火如荼之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就判斷,美軍隨后仍會由咸興向北進攻,而長津湖是美軍必經之地。毛主席要求9兵團立刻入朝,在長津湖一帶進行作戰部署。11月5日13時,9兵團向20軍、26軍、27軍發出向長津湖開進的命令,要求各部隊務必在24日之前進入預定戰斗位置。在戰斗打響之前,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并禁用軍號。<br>11月7日晚,先頭部隊抵達了鴨綠江邊。官兵們奉命將有解放軍標志的軍旗、胸章、帽徽、文件和私人信件、照片等等物資都留在了后方,連毛巾上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字也剪掉了。每人準備了三天的干糧隨身攜帶,這些干糧就是曬干了的饅頭片。<br></h1> <h1>當晚11時,9兵團的先頭部隊通過搭在鴨綠江上的浮橋,踏上了朝鮮的土地。</h1> <h1>長津湖位于朝鮮北部狼林山脈和赴戰嶺山脈之間,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周圍幾乎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林木茂盛,道路崎嶇狹窄,人煙稀少。<br>這里10月下旬便進入了冬季。1950年11月25日,長津湖地區普降大雪,平均氣溫是零下三十度左右,最低氣溫達到零下四十度,這個冬天是當地50年不遇的寒冬。<br></h1><h1>雪寒嶺、荒山嶺、死鷹嶺、劍山嶺,9兵團15萬大軍跋涉在一個又一個連名字都透露著寒氣的山嶺上。在幾乎沒有補給、隱蔽偽裝秘密行軍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缺衣少食的困難,創造了連續行軍10天、平均日行軍30公里的速度,于11月26日俏然到達了預定的進攻位置。<br>由于天氣和環境十分惡劣,經志愿軍司令部同意后,9兵團比預定的到達時間晚了兩天,準備27日向美軍發起攻擊。</h1> <h1>9兵團的這次長途行軍,確實是一次艱難萬苦的行程。戰士穿著單薄,被凍得瑟瑟發抖,但依舊士氣高昂。<br>因為白天行軍容易暴露目標和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所以9兵團白天無法行動,只能夜間行軍趕路。而夜間的溫度是最低的,在第一天的行軍中,9兵團就凍傷了700多人。另外,吃飯也是個大問題,部隊基本上沒有吃上一頓熱飯。而且在冷得渾身顫抖時,還得靠吃冰雪來解渴。</h1><h1>岳父回憶說,“我們當時穿的鞋子是布鞋或膠鞋,踩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上,寒心直穿心底,腳沒有不凍傷的。我們每人只有一床薄被子,而美軍不但有大衣,還有鴨絨睡袋,特別抗寒。我們的條件,與美軍無法相比。”<br>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約瑟夫-格登曾經滿懷敬意評價道,“無論以任何標準來衡量,中共軍隊的頑強毅志和強行軍的能力,都是非凡出眾的。”</h1> <h1>“聯合國軍”部署在長津湖的是美第10軍,由陸戰1師擔負主攻任務,第7步兵師作為助攻部隊,韓第3步兵師負責左翼掩護。<br>這三個師中,最精銳的部隊是陸戰1師。其下轄第1、5、7陸戰團(每團配屬榴炮連、坦克連、工兵連各一個),第11炮兵團,以及坦克營和工兵營等支援部隊,總兵力約25000人。同時,他們還能隨時得到美第1航空聯隊的空中支援。</h1><h1>陸戰1師參加過美國建國以來的大部分戰爭,從來沒有吃過敗仗。該師與中國也是頗有淵源的:1900年攻入北京的八國聯軍中的美軍就是該師部隊;1945年二戰結束后,在北平、天津、青島等地登陸的也是該師;1946年強奸北大女學生的“沈崇事件”也是該師所為。這次陸戰1師又在朝鮮戰場上,與9兵團狹路相逢,真可謂不是冤家不碰頭哦!</h1><h1>而且,麥克阿瑟命令美第10軍于27日發起進攻,這個時間恰巧與彭德懷命令9兵團向美軍發起攻擊的時間,也不謀而合。</h1><h3></h3> <h1>大決戰的序幕己經徐徐拉開,是麥克阿瑟如同仁川登陸再輝煌一把,突現他“飲馬鴨綠江”的驚人之語;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將把號稱第一軍事強國的對手打翻在地,給世界一個奇跡?誰勝誰負,戰爭的鐵血法則將給出答案。</h1> <h1>11月27日,又一場鵝毛大雪從天而降,長津湖籠罩在一片白雪皚皚之中。<br>就是在這樣的惡劣天氣中,16時30分長津湖戰役打響了。</h1> <h1>27軍的當面之敵是美軍第7師31團。該團曾于“十月革命”后,成功攻入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戰功顯赫,被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授予“北極熊團”稱號,并由總統親自授予“北極熊旗”。 該團大部分官兵參加過二戰,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該團抵達長津湖以東新興里后,準備第二天開始進攻。</h1><h1>當天子夜12時,正當美軍睡夢正香之時,27軍80師和81師共4個團,在詹大南副軍長的統一指揮下,首先向美第7師31團發起了猛烈進攻。</h1> <h1>由于事先偵察得比較仔細,各個部隊早將任務劃分給各營連排。美軍有多少帳篷,從那個位置打,都做到了人人心中有數。所以戰斗一打響,戰士們就各奔各的目標去了。戰士們邊打邊偵察,邊偵察邊打,邊打邊圍殲,越打越勇猛。</h1> <h1>志愿軍沖鋒時,就像從美軍的眼前突然鉆出來一樣,打得美軍措手不及。<br>美軍第一次見到如此神速和勇猛的對手,許多人當場就蒙了,沒等緩過神來,便被子彈打倒了一片。</h1> <h1>在戰斗中,27軍80師第239團2營4連的官兵表現得異常勇敢機智。<br>指導員莊元東率一個排前進時,發現山腰上幾頂帳篷內有大約一個排的美軍正在睡覺。莊指導員立即命令包圍敵人。可是,有個戰士不小心踩在一堆罐頭盒子上滑倒了,響聲驚醒了敵人。莊指導員立即命令開火。頃刻間三十幾個美軍被擊斃。</h1> <h1>4連的另兩個排在連長李長言率領下,從側翼迅猛向里穿插,各戰斗小組利用地形地物向前躍進。<br>不一會兒,有兩個小組進至敵人第一座獨立房屋的射擊死角之內。他們迅即將一顆顆手榴彈從門窗向屋中投去并端槍向里猛掃。敵人被我軍的這種貼身戰術打蒙了,有的舉手投降,有的逃竄,有的躺在地上裝死……少數負隅頑抗的敵人,也被我指戰員全部擊斃。</h1> <h1>4連用這種打法,一連奪取了敵人的多座獨立房屋。當收繳戰利品時他們發現,各屋均有電話機、報話機,墻上還掛滿了作戰地圖,地上還有未燃盡的作戰文書,敵一上校軍官(后知為該團團長麥克萊恩)也橫尸屋內。原來此處正是敵人的團指揮所。</h1><h1>戰場還未打掃完畢,4連又發現了山下有敵人一個炮場。他們又沖下山去搗毀了美軍一個炮兵營指揮所。</h1><h1>至此,4連共斃傷俘敵300余人,繳炮12門。戰后,27軍授予該連“新興里戰斗模范連”稱號。</h1> <h1>經過一夜激戰,238團攻占了新興里以北、以東一線高地,239團攻占了新興里以南1455和1100高地,240團奪取了內洞峙東北、正北和西北一線高地,242團攻占了新興里以南的1221高地,完成了對新興里及內洞峙地區美軍的合圍。美軍被壓縮在方圓不到2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br><br></h1><h3><br></h3><h3><br></h3> <h1>天亮之后,美軍在12輛坦克和多架飛機配合下,自后浦里向北運動,欲解新興里之圍。<br>242團于新興里以南1221高地東南公路堅決阻擊。最令我指戰員頭痛的是敵人的坦克,因為當時我軍只裝備了少量的火箭筒,更沒有打敵坦克的經驗,所以敵坦克對我威脅最大。葉永安等戰士急中生智,發明了一系列打敵坦克的“高招”,他們機智勇敢地一連炸毀敵4輛坦克,為戰斗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戰后,27軍授予葉永安“反坦克英雄”稱號,并給葉永安小組記集體特等功。</h1> <h1>30日23時,27軍從六個方向以聚殲之勢,向新興里美軍發起攻擊并攻入新興里。戰士們開始和美軍進行戰壕、房屋爭奪戰,雙方膠著在一起,巷戰一直打到天亮。</h1><h1>此時,27軍副軍長詹大南又作出一個決定,就是一改志愿軍擅長的夜戰形式,白天繼續攻擊。因為敵我雙方膠著在一起,導致美軍無法進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軍可以大膽繼續發起攻擊。詹大南一聲令下,志愿軍愈戰愈勇。</h1><h1><br></h1> <h1>激戰至11時,美軍殘部在我連日打擊之下終于不支,開始崩潰,殘敵在40余架飛機和10余輛坦克掩護下,沿公路向南狼狽突圍。</h1> <h1>在追擊逃敵的戰斗中,27軍廣大指戰員“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叫苦”。</h1><h1>240團7連5班長隋春暖的腳趾在入朝時因凍傷已爛掉了兩只。為了不“泄密”,他悄悄地用布裹好腳一直隱瞞著。這次追擊戰中,他忍著劇痛率領全班迂回9.5公里,切斷了敵人的退路,為全殲逃敵作出了貢獻。后來,他右臂又負了傷,仍勇猛地跳上汽車與敵肉搏。他一人就斃敵10余名,俘敵5名,繳槍5枝。戰后,他所率領的5班榮獲“新興里戰斗模范班”稱號,他自己也被志愿軍總部榮記特等功。</h1> <h1>當日黃昏,一股殘敵企圖越過冰封雪蓋的長津湖逃走,結果冰面塌落全部凍溺而死。</h1> <h1>天黑以后,另有約400人的一股殘敵,乘數十輛汽車、坦克逃至一洼地時,被我242團截住予以全殲。</h1> <h1>2日拂曉,戰斗結束。至此,美軍“北極熊團”3191人全部被我殲滅于新興里、新岱里地域。</h1> <h1>在新興里戰斗中,27軍英勇頑強,用極端劣勢的裝備,全殲了美軍的驕傲、美國陸軍最精銳部隊“北極熊團”。該團上至團長,下至士兵,無一人漏網,這在美軍歷史上絕無僅有。<br>這是27軍入朝后的第一仗。27軍用傷亡4300余人的巨大的犧牲,奪取了最后的勝利,打出了軍威。</h1> <h1>27軍在新興里的這一仗還有一個花絮。239團3營通訊班長張積慶在打掃戰場時,撿到了一塊一平方米左右的藍布,其形狀和裝飾很像一面旗子,但與我軍常用紅色布料做旗幟的習慣不一樣,因而他將這塊藍布當作包袱皮用了。</h1><h1>營長有一次無意中聽說張積慶有一塊繳獲的藍布,便讓張積慶拿來看一看。這一看,才發現這塊包袱皮,原來是美軍步7師第31團即”北極熊團”的軍旗。畢營長立刻將此作為戰利品上繳給軍部。</h1><h1>現在這面旗子已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文物,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h1><p><br></p> <h1>與新興里戰斗同時開打的是柳潭里戰斗。與新興里相比,柳潭里的戰略位置更為重要,因為長津湖地區四條公路都在這里交匯,是該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br></h1><h3><br></h3> <h1>在9兵團最初的戰役部署中,柳潭里就是9兵團的主攻方向,集中了20軍的59師和27軍的79師,共兩個師的兵力,由27軍彭德清軍長親自指揮作戰。</h1><h3></h3> <h1>11月24日。美陸戰第1師第7團到達柳潭里。26日,美陸戰第7師第5團也入駐柳潭里。此時,美軍在柳潭里的部隊共有第5團的三個營,第7團的兩個營又一個連,第11炮兵團的兩個營又兩個連。<br>27日中午過后,美軍在柳潭里附近接連發現志愿軍偵察兵的抵近偵察。美軍第7團團長利茲伯格立刻將柳潭里的美軍全部兵力的一半,約10個步兵連環繞柳潭里構筑工事,建立環形防線。</h1><h3><br></h3> <h1>當日黃昏,夜幕在漫天飛雪中降臨。22時,在一陣密集炮火轟擊之后,志愿軍59師和79師的戰士們,冒著冬夜刺骨的寒風,向美軍發起了總攻。</h1> <h1>幸存的美陸戰隊員這輩子都忘不了,在寒冷冬夜中,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和聽到的聲音。<br>在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中,他們第一次看到了猶如海潮般涌來的中國士兵,第一次聽到了越來越清晰刺耳的軍號聲,第一次聽到了迅速接近陣地的中國士兵單薄的膠底鞋在雪地上發出的“沙沙”聲響,第一次聽到了中國士兵在沖擊過程中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聲!</h1> <h1>戰斗相繼在北山1282高地和1382高地等處展開。志愿軍在陣地正面以班排為單位,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多批次多路輪番向美軍發起攻擊,吸引美軍注意。主力則向高地后側迂回滲透,形成包圍態勢。</h1> <h1>面對像波濤一樣、蜂擁而上的志愿軍,美軍的意志接近崩潰。戰斗整整持續了一夜,從一開始雙方就膠著在一起,廝殺搏斗,反復爭奪。79師的正面攻擊和側后迂回取得了明顯戰果,除奪取了1403高地和1240高地外,還控制了1384高地和1282高地,將美軍大部壓縮在山下公路一線。79師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參加攻擊的5個營傷亡殆盡,幾乎失去戰斗力。</h1> <h1>在關鍵時刻,20軍59師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該師迂回到柳潭里以南,切斷了柳潭里與新興里、下碣隔里的交通聯系,構成了對柳潭里美軍的合圍態勢。<br>經過一夜激戰,志愿軍發現,在整個長津湖地區,被包圍的美軍約有4個團近30000人,其兵力超過了我軍戰前預估的一倍以上。志愿軍越戰越勇,同時越打傷亡越大,雖形成了合圍態勢,但并不能一口將敵人吞下。</h1><h3><br></h3><h3></h3> <h1>美軍陷入重圍,各級指揮官均大驚失色。他們自二戰以來,從沒經歷過如此嚴峻的局勢。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和第1師師長史密斯、第7師副師長霍茲進行了緊急磋商,一致認為,繼續進攻已不可能,但沒有麥克阿瑟的命令,進攻的方案也不能撤銷,美軍陷入了兩難境地。</h1><h3><br></h3> <h1>兩天后,即11月29日,“聯合國軍”總部傳來了麥克阿瑟的命令,鑒于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了戰斗,“聯合國軍”在朝鮮由全線進攻轉為全線防御,同時命令在長津湖作戰的美軍立即向咸興附近的興南港撤退,從海上撤退至38線以南。</h1><h3><br></h3><h3></h3> <h1>接到命令后,美陸戰1師、陸戰7師開始了長達125公里的極其艱難的后撤之旅。125公里的距離,在平時對機械化的美軍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但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在四處都有勇敢的志愿軍戰士的伏擊下,美軍每前進一公里,都要付出許多生命代價。這個短暫的125公里的路程,成了美陸戰1師、陸戰7師的噩夢。</h1> <h1>圍繞撤退計劃,美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在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一線緊張展開,以確保道路的安全與通暢。<br>此時,志愿軍9兵團正從四面八方向下碣隅里合圍過來。20軍58師從22日起便日夜兼程,頂風冒雪翻越東白山,向下碣隅里撲來。配合58師作戰的60師也克服重重困難,按時進入了攻擊位置。這兩個師的任務是,切斷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公路,從東、南、西三面對下碣隅里形成合圍之勢。</h1> <h1>28日子夜時分,志愿軍58師的迫擊炮開始了持續30分鐘的炮擊。這是長津湖之戰中志愿軍最強的一次火力準備。58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翻山越嶺將全師的迫擊炮運到了前線。這次炮擊,58師共使用了18門82毫米迫擊炮、54門60毫米迫擊炮,并為每門82毫米迫擊炮和60毫米迫擊炮分別準備了90發和120發炮彈。</h1> <h1>58師不但炮火準備充分,步炮協同也不錯。當最后一發炮彈剛剛落地爆炸,嘹亮的沖鋒號就響徹云霄,戰士們端著上了剌刀的步槍向美軍發起了沖鋒。他們迎著密集的彈雨,毫無懼色地沖向敵陣,并將成群的手榴彈扔向美軍陣地。.</h1><h1>戰斗持續了一個小時,下碣隅里東南面的美軍陣地即被172團占領。</h1><p><br></p> <h1>173團切斷下碣隅里與柳潭里的公路后,與美軍的一個坦克營展開了激戰,導致173團傷亡很大。由于戰士們攜帶的炸藥太少,戰斗中都已用光,爆破筒也所剩無幾,173團便采取守勢。戰士們十分英勇無畏,與美軍反復爭奪,終于守住了陣地。<br></h1><h3></h3><h3><br></h3><h3><br></h3> <h1>29日凌晨,172團占領了東山,美軍的環形防御圈被58師打破了。<br>美軍清楚丟失東山將會導致的結果,所以美軍拼命反擊,他們以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為主要突擊方向,試圖擊破側翼再奪取1071高地,由于美軍密集的火力壓制,小高嶺上的志愿軍很難得到增援。但堅守陣地的戰士們頑強戰斗,打退了美軍8次進攻,但志愿軍也傷亡嚴重。9時左右,美軍展開了第九次沖擊。當美軍快要靠近山頂時,一名志愿軍突然懷抱炸藥包從陣地上一躍而起,毫無畏懼地向仰攻而上的美軍撲去。隨著一聲巨響,這位年僅28歲的志愿軍與美軍同歸于盡。<br>這個英雄的志愿軍,就是楊根思烈士,他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特級戰斗英雄”這一榮譽稱號,我軍至今僅有楊根思和黃繼光獲得過。</h1><h3><br></h3> <h1>美軍占領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以后,又開始猛攻1071高地。172團3營9連戰至最后僅剩30余人,而且全部負傷。危急時刻,援軍7連和機槍連及時趕到,美軍對東山的反擊宣告失敗。</h1> <h1>30日白天,剛剛抵達下碣隅里的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中的美陸戰1團3營G連加強了工兵兩個排就奉命再次對1071高地發起進攻。海軍陸戰隊并沒有比之前他們瞧不起的陸軍干的出色,可以說是毫無進展。</h1> <h1>而此時58師接到9兵團命令,要求58師于30日攻殲下碣隅里之敵。58師將剩余能戰的部隊編成了12個連。30日晚10時50分,58師以決死的氣概,將最后能戰斗的1500人全部投入進攻,決心和兄弟部隊一起殲滅下碣隅里之敵,師部連警衛部隊都沒留。</h1><h3><br></h3><h3><br></h3> <h1>楊根思犧牲的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被美陸戰1團G連占領后,志愿軍172團將2連剩下的34人和3連剩下的28人編為2個突擊排,左右夾擊發起攻擊,美軍丟掉陣地狼狽逃竄,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又被我軍重新占領。</h1><h3><br></h3><h3><br></h3> <h1>志愿軍172團剩余部隊向下碣隅里發展進攻時,被美軍M26坦克集群阻攔,美軍調集英國海軍陸戰隊41突擊隊,和剩余全部工兵才頂住172團攻勢。<br>天色漸明,172團只能轉為防御,2個突擊排只剩7人。如果這時有志愿軍增援部隊從北往南攻擊,戰斗就將很快結束。因為此時的下碣隅里,美軍已經拿不出其他預備隊來抵擋任何方向的突破了。</h1><h3><br></h3><h3></h3> <h1>12月1日到6日,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美軍為了突圍,對58師和60師的阻擊陣地發起連續進攻,以探明志愿軍的防御部署。尤其對東山這處關系實在重大的陣地,美軍各部隊輪番上陣發起攻擊。</h1> <h1>到12月4日。美陸戰5團和7團戰斗群已經全部集中在了下碣隅里,美軍對東山的172團有10比1的壓倒性兵力優勢,但居然還是打不下東山,在志愿軍的陣地前尸橫遍野。</h1><p><br></p> <h1>172團與美軍在東山連續惡戰了六天五夜,堅如磐石、不動如山。</h1> <h1>12月6日晚,58師奉命全部撤出下碣隅里,向南轉移,前往黃草嶺一線阻擊。172團移交陣地時,只能編為8個排,他們用巨大的犧牲打出了三野頭等主力師的血性。</h1><h3><br></h3><h3></h3> <h1>在志愿軍的強大攻勢下,下碣偶里的美軍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的突圍一直受阻,傷亡慘重。他們主要依賴下碣偶里剛剛修建好的簡易機場,來運送作戰物資和食物及傷病員,機場成了美軍與外界聯系的唯一安全通道。</h1><p><br></p> <h1>美軍在機場周圍布置了嚴密的防御體系,用五十多輛坦克形成了一個交叉火力網。<br>為了徹底切斷下碣隔里之敵的退路,阻斷美軍的空中補給,志愿軍173團于28日向下碣隅里機場發起攻擊,突破機場外圍后,曾一度攻入機場,并破壞了跑道,但因美軍火力猛烈,傷亡過大,數次攻擊受阻。</h1><h3><br></h3> <h1>志愿軍174團被緊急調往下碣隅里機場,支援173團繼續進攻。<br>174團3營作戰機智勇敢,一路猛打猛沖,沖進機場后擊斃和俘虜了若干美軍。但美軍很快就開始組織反擊,3營被迫退出機場。</h1><h3><br></h3> <h1>173團重新作出部署,組織2營的4連、5連兩個連隊攻打機場旁的一個小高地。這是機場的制高點,如果不打下來,對志愿軍攻擊機場將產生嚴重成威脅。</h1> <h1>團長李斌是位老紅軍,他親自作動員。戰士們已經接連打了好幾天的仗,早就斷了糧。團長剛講完,戰士們都流淚了,一起說“我們不怕死,也不怕冷。拿下這個山頭沒有問題,我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請團長能夠給我們每人發幾個土豆,讓我們充充饑。”<br>戰士們的話還沒說完,團長就蹲在地上掉下了眼淚。團長含著淚對戰士們說,“這個土豆我現在還真是拿不出來啊,美軍封鎖了鴨綠江,我們的運輸過不來,朝鮮老百姓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去動……”。團長說完又流了淚,此時戰士們也無話可說了。</h1> <h1>當夜,戰斗打響了。兩個連的志愿軍戰士餓著肚子,義無反顧地沖向了戰場。小高地上一個排的美軍被全殲后,戰士們繳獲了大批物資,有餅干、罐頭、糖果,還有許多服裝。戰士們雖然很餓,但他們一樣未動,而是先將傷員送下高地,爾后將食品送給傷病員和團長及其它干部吃。戰士們的這些舉動,使團長十分感動,一個晚上又掉了好幾次眼淚。</h1><h3><br></h3> <h1>打下了小高地,173團總算松了一口氣。173團和174團將人員合并,重新編成為12個連,再次向機場發起攻擊。戰士們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與敵反復爭奪,終于占領了機場。</h1> <h1>此時,志愿軍20軍各部己全部展開攻擊隊形,27軍在新興里、柳潭里的部隊也全部趕至下碣隅里,意圖合力圍殲美陸戰1師師指揮所和后方基地。戰至24時,下碣隅里已是一片混亂,打成了一鍋粥,都處都是槍聲。</h1><h1>志愿軍數次沖進了下碣隅里核心陣地,子彈都飛進了陸戰1師史密斯師長的房門,在墻壁上留下了一排排的彈孔。</h1><h1>戰斗持續到29日4時,志愿軍的攻勢有所減弱,而美軍全力組織反擊,又經過兩小時的激戰,天亮了,美軍才基本恢復了原陣地的防線。</h1><h1>志愿軍只是暫時撤退,他們是在等待令美軍膽寒的黑夜。</h1> <h1>志愿軍58師28日夜里的進攻,雖然沒能攻占下碣隅里,但奪取了東山并一度攻入村內,使美陸1師史密斯師長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他知道,下碣隅里一旦失守,在柳潭里的陸戰5團和7團的退路就徹底斷了。于是他再次命令古土里部隊迅速增援下碣隅里。<br>美軍在古土里的部隊是陸戰1團團部、第2營、反坦克連、迫擊炮連等部。29日古士里的1000名美軍乘坐140臺汽車,在增援的陸戰1師一個坦克連17輛坦克的配合下,由英國海軍陸戰隊第41特遣隊隊長道格拉斯-德賴斯代爾中校帶領下,向下碣隅里推進。</h1> <h1>隊伍行進途中,不斷遭到志愿軍的機槍和迫擊炮的射擊,德賴斯代爾也負了傷,一輛彈藥車遇襲發生爆炸,將公路徹底截斷。志愿軍前堵后截,美軍已前進無路,后退也無路。<br>30日凌晨,志愿軍179團派人與美軍聯絡,要求他們立即投降,就地繳械。但美軍還心存僥幸心理,想等到天亮再戰。<br></h1> <h1>179團團長當機立斷,下令全團再次發起攻擊,一下子就把擠成一團的美軍部隊打亂了。在被志愿軍四面包圍之下,德賴斯代爾特遣隊陷入絕境。<br>美軍主動派出四個代表與志愿軍談判,愿意交械投降,但希望能放他們回家。179團團長明確表態,只有戰爭結束才能回去,但繳械后可確保俘虜生命安全。美軍代表向德賴斯代爾轉告了志愿軍的最后通諜,這時賴斯代爾的傷勢嚴重,仍流血不止,他知道再打下去肯定全軍覆沒,于是決定宣布投降。</h1> <h1>這一仗,志愿軍179團俘虜美軍240名,其中一名中校,二名少校,近百輛汽車和10多輛坦克。</h1><h1>9兵團宋時輪司令員收到戰報大喜,親自清點戰果,立刻通報表揚179團,并上報志愿軍總部。</h1> <h1>12月5日午后,下碣隅里的美軍突圍進入倒計時。美軍炮兵對下碣隅里至古土里公路兩側進行了不停的炮擊,一方面是為突圍作戰斗準備,另一方面是將炮彈打光以減少行軍負擔。<br>天一亮,美軍就開始突圍了,坦克在前面開路,天上有飛機保護,士兵們全部乘坐汽車離開下碣隅里。</h1><h3><br></h3> <h1>志愿軍沿途頑強阻擊美軍,槍聲炮聲震耳欲聾,多處陣地發生了慘烈的白刃格斗,雙方傷亡嚴重。<br>由于志愿軍缺乏反坦克和打飛機的武器,戰斗持續到7日下午,美軍陸戰1師主力陸續撤退到古土里。</h1><h1>從下碣隅里到古土里,一共18公里的路程,在志愿軍的阻擊下,美軍走了38個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500米。美軍在這18公里的路上,傷亡了616人,平均每公里傷亡34人。美國海軍航空兵司令哈里斯將軍的兒子哈里斯中校,也被志愿軍擊斃。</h1> <h1>美陸戰第1師作為美軍最王牌的師團,以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不斷沖破志愿軍的層層包圍。<br>為了阻止美軍從海上逃走,志愿軍9兵團找到了一個斬斷其退路的絕佳地點:水門橋。<br>水門橋位于古土里以南5.6公里,懸空,單車道,因坐落處建有一個水力發電站而得名。實際上,這座橋就是架設在輸水管道上的,橋下就是萬丈深淵,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的道路。<br>水門橋是美軍后撤的必經之地,只要炸掉這座大橋,就切斷了美軍機械化部隊的退路,志愿軍就可以與美軍進行最后的決戰。</h1><h3><br></h3><h3><br></h3> <h1>12月1日,志愿軍第60師炸橋小分隊穿插到水門橋附近,將水門橋炸毀。但是美軍陸戰1師第1工兵營迅速將其修復了。<br>12月4日,志愿軍炸橋小分隊乘黑夜第二次將美軍架好的橋梁炸毀。美軍陸軍第10軍第73工兵營又在原橋殘留的橋根部架設了鋼木橋梁,使其恢復通行。<br>12月6日,志愿軍炸橋小分隊再次炸橋,將美軍新建的橋和原橋的基礎都徹底干凈的全部炸掉。<br>但志愿軍們沒有想到,也根本無法想象,美軍竟然通過其駐日基地,連夜制作了鋼制橋梁組件,并在第二天清晨空降到了戰場,并且在28小時之內又重新搭建了一座可承載50噸重型裝備的鋼架橋梁。<br>就這樣,美陸戰1師這只快要煮熟的鴨子,從炸不斷的水門橋上飛走了。</h1> <h1>12月8日,美軍在架設水門橋的同時,向已被志愿軍占領的可以俯瞰水門橋的1081高地發動進攻。<br></h1><h1>這一天,長津湖的氣溫是零下38度。當美軍士兵沖到山頂之后,全部被眼前的一個景象震撼住了,驚呆了:</h1><h1>志愿軍20軍58師一個連的官兵呈戰斗隊形散開,臥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執武器,目視前方,這個連隊的官兵已經全部凍死并成了冰雕。</h1><h1>在凍死的戰士中,有一位來自上海的戰士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張紙片,上面寫著這樣一段話:”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h1><h1>讀完這個字條,誰都禁不住淚流滿面。在最后的生死關頭,戰士們沒有退縮,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展現了志愿軍的頑強毅力和不怕犧牲、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英雄氣概。</h1><h3></h3> <h1>12月11日,美陸戰1師主力從古土里到達真興里。在這段11公里的路程上,由于志愿軍的阻擊,美軍走了77小時,平均每前進1公里用時2小時。在這段撤退過程中,美軍又傷亡了347人。</h1><h3><br></h3> <h1>從真興里到興南港是一路坦途,志愿軍依靠步行,已追不上美軍的四個輪子了。</h1><h1>12月24日,滿載美軍撤退士兵的193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馳離了興南港。<br></h1><h1>25日拂曉,志愿軍占領了興南港。</h1><h1>至此,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拉上了帷幕。<br>長津湖是中美兩國精銳部隊交戰的主戰場,這一仗是朝鮮戰場扭轉局勢的大拐點。<br>長津湖戰役,志愿軍戰斗傷亡14000多人,凍傷減員近30000人;美軍戰斗傷亡13916人,凍傷減員7300人。<br>對長津湖戰役,我軍的評價是:”9兵團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同美軍浴血奮戰十余個晝夜,共殲敵13916人,予美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殲滅性打擊,打開了東線戰局,并有力保障了志愿軍西線兵團的側后安全,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艱巨的戰略任務。”最后一句話,是毛主席對長津湖戰役的評價。<br>美軍的戰后評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獲勝,’聯合國軍’成功撤退。”<br></h1><h3><br></h3><h3><br></h3> <h1>此時此刻,讓我們向英勇犧牲的志愿軍烈士,和所有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們,致以崇高的敬意!</h1><h1>志愿軍血戰長津湖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可歌可泣,不但永垂青史,也必將光照后人。</h1><h1>70年前的戰爭硝煙,早已云消霧散。現在,到處歌舞升平,歲月靜好。但是,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千萬別忘了,這個美好的日子不是本來就固有的,而是老一輩革命軍人用鮮血和生命,與敵人血戰到底換來的哦!<br>那個時候,我們的底子又窮又薄,志愿軍缺衣少食,武器又差,但我們的黨和軍隊士氣旺盛,敢于同一切強敵血戰到底,長津湖一仗打出了國威軍威。<br>我們現在的祖國繁榮富強,我們的人民軍隊武器精良、保障有力,任何帝國主義膽敢再來欺侮我們,不管他們是打軍事戰,還是打貿易戰,或者打什么戰,我們一定要繼承老一輩的英勇無畏精神,用鋼鐵般的意志和更猛烈的炮火,干凈徹底地殲滅一切來犯之敵,讓他們有來無回!</h1>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7zzltj9?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特功1連 浩氣永存</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6frozre?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威震敵膽的志愿軍火箭炮兵</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6e2kyil?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墜落在朝鮮戰場上的三面軍旗</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4elab7u?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打響貿易戰,再憶上甘嶺</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14r1d8y?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珍貴史料:志愿軍在朝鮮的八年</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yi2jg2r?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親歷者口述:為什么戰旗美如畫</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tyxq40z?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毛主席啊,您在那里</a><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荥经县|
长子县|
大冶市|
大石桥市|
井冈山市|
哈巴河县|
华坪县|
玉环县|
个旧市|
柳河县|
舞钢市|
莱州市|
蚌埠市|
长沙市|
双桥区|
宁城县|
阜阳市|
卫辉市|
巢湖市|
句容市|
丹阳市|
崇礼县|
乡宁县|
武乡县|
乌鲁木齐市|
日照市|
象山县|
乌兰浩特市|
宁城县|
聂荣县|
青川县|
汝州市|
武安市|
阜康市|
勐海县|
新昌县|
集安市|
仁寿县|
安仁县|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