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老物件,逐漸消失的100種。(上)

RIVER BRIDGE(老王子)

<h3><b></b></h3><h1><b>林林總總老物件,</b></h1><h1><b>風風雨雨上百年,<br></b></h1><h1><b>見過用過難忘懷,<br></b></h1><h1><b>實用環保總留戀。</b></h1><h1><b><br></b></h1><h1><b><br></b></h1><h1><b>各位美友,老物件很多,100件做不完,因此我又做了一個(下)集,可以前來觀看。<a href="http://www.xsjgww.com/1vummrm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老物件,逐漸消失的100種(下)<br></a>100種老物件,不見得你都能認識。<br>這些個老物件,正在慢慢消失之中。<br>本美篇所有圖片均為網絡下載,<br>但是文字說明均為原創。<br>你能夠認識多少種呢?如果不看說明,能夠準確叫出n種老物件的名稱,并不是說明你老了,而是您青春永駐,歲月不老;說明您記憶猶新、熱愛生活。<br>如果你家里先后擁有過這些老物件,那么,你家也曾經富裕過。<br>1.縫紉機<br>是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謂的“三轉一響”。著名的品牌是“蝴蝶牌”“蜜蜂牌”,是以前家庭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主要縫紉工具。</b></h1> <h1><b>2.二八自行車<br>是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謂的“三轉一響”。著名的品牌是“飛鴿牌”“永久牌”,是以前家庭人員外出上班、上學、走親訪友的主要工具。</b></h1><h3></h3> <h1><b>3.雙缸洗衣機<br>早先的洗衣機,也屬于“三轉一響”的范疇,兩個缸,一個洗滌,一個脫水,人工將衣服拿過來拿過去。現在都是全自動洗衣機、智能洗衣機、帶烘干功能的洗衣機了。</b></h1><h3></h3> <h1><b>4.收音機<br>是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謂的“三轉一響”。是以前家庭里收聽“新聞與報紙摘要”、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b></h1><h3></h3> <h1><b>5.電風扇<br>是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家庭的奢侈品。著名的品牌是“蝙蝠牌”,是以前家庭里夏季納涼驅暑主要工具。剛開始的電風扇還不會轉向,而且開起來“哐當哐當”的響。</b></h1><h3></h3> <h1><b>6.鐵殼熱水瓶<br>以前家里都有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熱水瓶好幾個,甚至十幾個,早晨燒好開水注滿供一家人用。鐵殼熱水瓶經久耐用,就是時間長了,下部開始銹蝕。<br>有時不小心打碎了熱水瓶,就去商店買一個內膽換上。</b></h1><h3></h3> <h1><b>7.竹殼熱水瓶<br>鐵殼熱水瓶時間長了,下部開始銹蝕。因此又有了一種竹殼熱水瓶。<br>以前好朋友結婚,賀喜的人買一對熱水瓶來,既好看又實用。</b></h1><h3></h3> <h1><b>8.磁帶<br>隨著文化的開放,人民生活的改善,對音樂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配合錄音機使用的磁帶也風靡一時,什么“西北風”“校園之歌”“遲到的愛”等滿大街流淌。以前的留聲機需要唱片,價格較貴,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用得起的,而錄音機和磁帶便宜得多,便于推廣。<br>現在估計在大媽們跳廣場舞的地方還偶爾看見磁帶播放音樂了。</b></h1><h3></h3> <h1><b>9.搪瓷臉盆<br>各種花紋圖案的搪瓷臉盆也是日常用品,也是新人結婚時的必備用品。可以用來洗臉洗腳,可以用來裝物,有時跌破了搪瓷,時間長了銹蝕漏了,有人上門熬點錫點一下,還可以接著用。</b></h1><h3></h3> <h1><b>10.搪瓷茶缸<br>也是搪瓷的,主要是用來喝水,有時還可以用來刷牙,或者在酒精爐是燉的湯之類。<br>早幾年,單位評個先進、勞模之類的,獎品就是搪瓷茶缸,上面還印上毛主席語錄等。</b></h1><h3></h3> <h1><b>11.搪瓷痰盂<br>顧名思義,就是公共場合用的,一般在墻角擺放用于吐痰的器皿。<br>后來也發展到用于小孩的大便和小便,再后來新人結婚時也用于當馬桶(子孫桶)作為陪嫁呢。</b></h1><h3></h3> <h1><b>12.臉盆架<br>以前都是木制的,根據個人喜好做成幾層,上面放洗臉盆,中間放洗衣盆,最下面放洗腳盆,一來省空間,二來講衛生,三來不會弄錯。什么還鑲嵌小鏡子,還有放刷牙杯、牙刷等的小格子。<br>后來又發展成塑料臉盆架了。</b></h1><h5></h5><h1></h1><h3></h3> <h1><b>13.牡丹圖案枕巾<br>枕頭上放一個枕巾,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的,尤其是牡丹圖案的,又美觀又大氣,還是上海的高級品牌。</b></h1><h3></h3><h3><br></h3> <h1><b>14.牡丹圖案床單<br>與枕巾一樣,鋪在床上整潔大氣,也是新娘子出嫁時的陪嫁品之一呢。</b></h1><h3></h3> <h1><b>15.搓衣板<br>在清清的河水邊,用擂皂棍擂衣服,用搓衣板搓衣服,并在清水中漂洗,是極自然的事。<br>搓衣板開始都是木制的,后來又有塑料的,搓衣板開始是用來洗衣服的,后來又兼用于老婆懲罰老公的物件了。</b></h1><h3></h3> <h1><b>16.雞毛撣子<br>雞毛撣子,是一種用雞毛綁成的清除灰塵的用具。雞毛撣子的歷史雞毛撣子源于我國。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只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于是抓來幾只野雞拔下毛來制成了第一把掃帚。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br>我們上世紀70年代學工學農時還動手做過雞毛撣子呢。但是由于沒有經過防腐處理,雞毛撣子第二年就蟲蝕了!</b></h1><h3></h3> <h1><b>17.手電筒<br>是一種手持式電子照明工具。在小品中說自己家唯一的家電就是手電筒呢。<br>一般采用一號電池,有兩節的,也有三節、四節的。晚上走路,甚至抓青蛙、螃蟹經常用。但是電池也用不起呀。</b></h1><h3></h3> <h1><b>18.黑白電視機<br>電視機剛剛開始時,還都是黑白的,一共也沒有幾個頻道。我第一次看電視還是過年走親訪友時在外村的別人家,由于人多,人家就將電視劇搬到院子里,看著看著就是雪花一片,動動天線就好點。看什么電視節目已經不重要了。</b></h1><h3></h3> <h1><b>19.陶缸<br>缸的作用很多,水缸、米缸、面粉缸,還有用于腌菜的腌菜缸,酸菜缸等等。</b></h1><h3></h3> <h1><b>20.蜂窩煤<br>是一種蜂窩狀的大煤塊,在蜂窩煤爐中作為燃料燃燒,是我國以前許多居民的主要家用燃料。從前買煤也需要計劃,生煤爐用于燒飯、炒菜、燒水、燉排骨,冬天還可以取暖!<br>有人為了節省成本,買來煤粉,拌上部分泥巴,自行制作蜂窩煤呢!</b></h1><h3></h3> <h1><b>21.算盤<br>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于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br>我夫人是會計,打算盤時手上撥珠如飛,口中振振有詞:</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二一添作五、逢二進成十、四進二十、六進三十、 八進四十……,現在家里還保留算盤呢!</b></span></h1><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22.軍用水壺<br>全國都學解放軍,所以軍裝、軍帽、解放鞋,以及軍用水壺等都成了平民百姓的珍藏品和顯擺物。原來我父親是軍人,家里便有了軍用水壺。后來自己當了兵,對它更加喜歡了!<br>軍用水壺里有時裝水,有時還裝酒呢。</b></h1><h3></h3> <h1><b>23.頂針箍<br>頂針又稱頂真,是舊時中國民間常用的縫紉用品,一般為銅制。箍形,上面布滿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來頂針尾,以免傷手,而且能頂著針尾使手指更易發力,用來穿透衣物。納鞋底沒有頂針箍是萬萬不行的。頂針箍與戒指是大相徑庭的哦!</b></h1><h3></h3> <h1><b>24.小童車<br>這是舊時光小朋友的最愛,一直從2歲多玩到七、八歲,哥哥玩了,弟弟妹妹再玩。<br>現在的小童車要先進多了,中間兩個輪子主要騎行,兩邊兩個小輪子保持平衡,小朋友長大些可以拆除兩個輔輪。</b></h1><h3></h3> <h1><b>25.BP機<br>無線尋呼系統中的被叫用戶接收機。當時,叮叮一響,有人打call機了,便打電話回過去<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BP機,英文全拼是beeper。是幾十年前常用通訊工具。本人從來就沒有擁有過該東東。</b></h1><h3></h3> <h1><b>26.大哥大<br>手提電話的俗稱。但是只流行于手提電話初面世那幾年,等到大部分人手里都有一部而且是最新款時,就改稱手機了。當時手持大哥大的非富即貴,據說是1973年由外國人發明的,由摩托羅拉生產。</b></h1><h3></h3> <h1><b>27.撥號電話<br>撥號盤式電話機屬于第二代產品。由于撥號費時,卡盤回轉不準易錯號,脈沖接點易損壞,需要經常維護調整等,已逐漸被按鍵式電話機所取代。現在只有仿古場合才能見到了。</b></h1><h3></h3> <h1><b>28.針線盒<br>里面放置各種針頭針腦、頂針箍,小剪刀,還有縫衣線、縫衣針,還有備用的紐扣、按鈕等。可以是簍子,可以是盒子,多種多樣的。</b></h1><h3></h3> <h1><b>29.簸箕<br>由竹子或者柳條手工制作,可以翻曬食品、簸出秕谷、稻殼等。有大、中、小等各種。</b></h1><h3></h3> <h1><b>30.油端子和漏斗<br>以前的菜油、豆油等植物油都要需要油票購買,每人每月大約為二兩油,因此經常拿著油票、油瓶到店里打油,為了度量,加工了一系列的油端子,大的二兩,小的一兩,各種油的比重也不一樣,因此有的是打菜油,有的是打醬油,還有的是打醋等。<br>同時加工了一些漏斗,以便將油打進瓶子里。</b></h1><h3></h3> <h1><b>31.理發推子<br>理發用的,一般理發匠挑個擔子,走家串戶地幫助別人理發,解腿腳不便之人難題,也有以家為店,做等客人上門。<br>理發也叫剃頭,就需要理發推子和剃刀。</b></h1><h3></h3> <h1><b>32.屜子<br>大鍋子煮飯時,可以在鍋里蒸一些菜,就用這種屜子放在米飯上面,飯煮熟了,菜也蒸好了。當時蒸個山芋、南瓜之類的,是我們的最愛。</b></h1><h3></h3> <h1><b>33.大皮箱<br>一般是人造革做的,表面光潔,明晃晃的銅鎖醒目得很,一般是丫頭嫁人時的陪嫁物件,里面放些衣物、軟細等。</b></h1><h3></h3> <h1><b>34.大木箱<br>應該每家都會有幾口,主要存放床單、被面和衣物等,有錢人家選材考究,采用樟木作原料,做的樟木箱子清香撲鼻,防蟲防蛀呢。</b></h1><h5></h5><h1></h1><h3></h3> <h1><b>35.桿秤<br>由秤砣、秤桿等組成,是商品買賣,物品互換的計量工具,黑心商販經常在<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b><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b>桿中作手腳,千方百計地賺取超額利潤。</b></span></h1><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h3> <h1><b>36.錐子<br>母親、婦人在家納鞋底時,先用錐子扎一個洞,然后將線穿過,逐次進行。<br>懸梁刺股據說也是用的錐子來扎大腿提神。</b></h1><h3></h3> <h1><b>37.人造革皮包<br>一般為黑色,可背可拎,外面有個拉鏈,里面放些一般物品,皮包打開,里面可以放不少的物品,里面一般還有拉鏈,里面放些十分重要的東西。<br>有一段時間,有些人拎個這樣的包,到處招搖撞騙,這就是“皮包公司”的來歷。</b></h1><h3></h3>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38.膠片照相機<br></span>膠片相機,即傳統相機,膠片相機分為單眼相機及雙眼相機,膠片相機用的就是底片而已,因此在成本上,消費者要購買底片的費用,要洗成照片,又需要底片的沖費與相紙的費用,算一算每一卷負片所要花費的成本大約是60元上下,如果是正片,大約是40元上下。<br>以前有名的有:海鷗,珠江,長江等品牌。</b></h1> <h1><b>39.陶瓷大碗<br>材料為陶瓷,大碗主要用于盛菜,盛飯用。以前生活艱難,人的飯量特別大,因此盛飯用的碗特別大。盛菜也十分實惠,有的飯店對拿手的大菜用碗裝,簡稱八大碗等。</b></h1><h3></h3> <h1><b>40.風箱<br>從前家里的大灶用柴木等作為燃料,但是柴木上火不宜,因此就發明了手拉風箱了,以便幫助火苗大旺。<br>有時老鼠鉆進去,就出現了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b></h1><h3></h3> <h1><b>41.篦子<br>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齒要比梳子更密,所以與傳統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頭功能主要是刮頭皮屑和藏在頭發里的虱子。以前家庭條件較差,只要一個小孩頭上有<span style="line-height: 1.8;">虱子,其他小孩兒鉆在一起玩,不出兩天其他小孩頭上也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虱子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藝活,工藝細致復雜,工序繁多,競須經過108道“手腳”。</b></h1><h3></h3><h3></h3> <h1><b>42.獨輪車<br>獨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最早為希臘人或中國漢朝人發明。它符合工效學,能夠抵受在崎嶇路面行進,但是不能在太過傾斜的地面作物資或工具運輸。<br>因為獨輪車令笨重或大量的負載移動變得輕松,所以它在建筑工地、農地、花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br>毛主席曾經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幾十萬支前民工用獨輪車推出來的。</b></h1><h3></h3> <h1><b>43.梿枷<br>我們江蘇高淳土話叫“<span style="line-height: 1.8;">鏈篙(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一根竹竿的一端,用火慢慢燒軟彎曲成一個環,相當于一個鉸鏈,用牛皮作帶子,鏈接一個用竹板做的板子,人雙手一前一后抓住,用力向下拍打,用于大豆、麥子、蕎麥等的脫粒。<br></span>有一定的使用技能的要求,我在農忙時使用過,但沒能掌握其技巧。</b></h1><h3></h3> <h1><b>44.稻谷脫粒機<br>雙手拿住稻把,用腳使勁踩脫粒機上的踏板,脫粒機上的滾子轉起來,稻把上的稻子就被滾子上的鐵棍打擊下來。</b></h1><h3></h3> <h1><b>45.石臼<br>是石料制作的,如果用硬木制作,也稱為搗臼。<br>將一些食料在其中搗碎。</b></h1><h3></h3> <h1><b>46.風車<br>風車,是把谷子和谷子殼分離的工具,這種機器一般都是用手搖的,原理也比較好理解,只需要將谷子放到風車上面的儲存谷子的凹槽里面,然后用手搖動風車的齒輪,在晃動和觸碰以后,由于重量的原因,谷子就和谷子殼分開了,比較輕的谷子殼就會吹到一邊,而谷子會順著管道流下來,從這個風車可以看出這是農民智慧的結晶啊。</b></h1><h3></h3> <h1><b>47.鍘刀<br>一把大刀一端固定在木質基座上,另外一端有一個手柄,用于軋草軋料的。<br>據說包拯也有幾口鍘刀,分別取名為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用以鍘取犯了罪的王公貴族、官員大臣和平民百姓的腦袋。</b></h1><h3></h3> <h1><b>48.鞋拔子<br>鞋拔子又叫鞋拔、鞋溜子。把鞋拔放入鞋后跟,只要踩一下,就可以輕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避免雙手直接接觸鞋子,衛生、方便。舊時鞋拔如果是銅的,就有一定的收藏價值。</b></h1><h3></h3> <h1><b>49.墨斗<br>墨斗由墨倉、線輪、墨線(包括線錐)、墨簽四部分構成,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墨斗通常被用于測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是木工放線彈線的物件。</b></h1><h3></h3> <h1><b>50.各種勺子<br>喝湯盛飯用的工具;大多是銅質的,銅的融點低容易成型,還不生銹。另外還有漏勺等物件。</b></h1><h3></h3> <h1><b>51.剃須刀架<br>這是一種夾住雙面刀片的剃須刀架,現在很少用了,大多數用的是電動剃須刀。</b></h1><h3></h3> <h1><b>52.鳥籠子<br>一般由竹子,柳條編成的籠子,里面可以放養各種鳥禽。考究的用紅木等加工而成,價格不菲。</b></h1><h3></h3> <h1><b>53.麻繩<br>麻繩是取各種麻類植物的纖維。麻繩,常規直徑為0.5mm-60mm。麻繩(包括黃麻/劍麻),二股三股四股麻線球,直徑1.5厘-4.5厘,仿麻外表類似麻線。麻紗從0.8支紗到6支紗,麻線直徑:1mm-5mm可做單股、二股、三股、四股及多股紗線,采用圓筒形、錐形有紙筒,無紙簡包裝。<br>我們在農村時,拿一根扁擔兩根麻繩出去,可以擔回來稻草、麥秸、豆萁等。</b></h1><h3></h3> <h1><b>54.銅質酒杯<br>酒杯,用來飲酒的器具。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相關資料表明最早的陶制酒杯產生于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時期。<br>銅質高雅不銹,容易加工。</b></h1><h3></h3> <h1><b>55.油布(紙)傘<br>油布(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起源于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并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布(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油布(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布(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b></h1><h3></h3> <h1><b>56.書信<br>書信是寫給具體收信人的私人通信。除了保護有關的私人秘密外,一般對屬于書面作品性質的信件也給予版權保護。<br>現在電話普及程度很高,有什么消息,短信,彩信,微信,QQ等很快就將消息傳遞了。<br>書信慢慢也要消<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了。</span></b></h1><h3></h3> <h1><b>57.犁鏵<br>犁鏵[lí huá]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于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前面一般是用牛來拉,后面是人來撫。</b></h1><h3></h3> <h1><b>58.電影放映機<br>電影放映機(film projector),放映影片用的光學機械。由燈箱、光學系統、傳動輸片裝置和供片盒等構成。影片按每秒 24 格在放映機上運行,每格畫面到達定位時,快門按 1/96 秒的間隔時間均勻地打開、關閉一次。因此,每格畫面在光源透射下通過放映鏡頭將影像兩次清晰地投射到銀幕上。盡管攝片時為每秒 24 格,但放映時卻相當于每秒 48 格。由于人眼的視覺暫留作用,畫面的迅速變換,使觀眾獲得活動的視覺效果。有聲電影放映機還裝有還音、擴音裝置,電影還音方式主要有光學還音和磁性還音。根據影片不同寬度,電影放映機分為 35 毫米、16 毫米、8 毫米、超 8 毫米等類型。還分別有固定式和移動式以適應不同的放映條件。教學中多用 16 毫米、超 8 毫米放映機。<br>四十多年前,電影放映員既是個好工作,也是個辛苦工作。來了新影片,就到各村去放映。有時叫跑片,幾個村先后放而膠片只有一套。</b></h1><h3></h3> <h1><b>59.銀元<br>銀元,又名銀圓、大洋,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于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萬歷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圓,稱為銀餅。光緒十五年(1889),廣東開鑄“光緒元寶”銀圓(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1914年鑄造袁世凱側面一元銀幣(袁大頭)。</b></h1><h3></h3> <h1><b>60.爆米花機<br>爆米花機(baomihuaji)是用于制作爆米花的專用機械,爆米花機也是爆谷機(香港的稱呼)。此款機器可爆彩色果味爆米花,建議顧客在操作時候用奶香椰子油一起使用。<br>爆米花每個人都愛吃,可是傳統的爆米花具有單一性。而多味爆米花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從孩子到老人都喜愛。它的甜香酥脆,更是贏得了每個人的好評。尤其是在電影院和超市還有美食街等。都很受廣大的顧客們喜愛。尤其是單鍋爆米花特別適合流動,使用方便。一個人就操作。<br>2013年1月,美國探索頻道節目《流言終結者》,用大炮手搖爆米花機來實驗探究制作爆米花的最快方法引發網絡議論。</b></h1><h3></h3> <h1><b>61.藥碾子<br>中醫碾藥用的工具,由鐵制的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解除病痛的藥材飲片,如:赤小豆、酸棗仁、白寇等,就是通過推動銅磙在銅碾子槽中來回壓碾研磨,使藥材飲片分解、脫殼,用它配置的中藥飲片具有良好的藥性作用。盡管如今新一代中藥研磨機廣泛應用,但是古老的中藥碾子仍在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b></h1><h3></h3> <h1><b>62.小板凳<br>小朋友吃飯、上課、看電視電影時用的凳子,可以坐兩個人的長板凳,也有只能坐一個人的獨凳。</b></h1><h3></h3> <h1><b>63.火鍋<br>火鍋(英語:Hot Pot[1]),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br>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咸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郁除濕,適于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b></h1><h3></h3> <h1><b>64.靠背椅<br>靠背椅產生于南北朝,唐代以后使用的更加普遍。椅面一般為方形,有靠背,拱形搭腦。靠背椅的造型特點就是靠背無扶手,并且靠背搭腦不出頭。這種椅子的靠背有不同形式,有稱其為“一統碑式”椅子的。另一種被稱為“燈掛椅”,他的橫梁長出兩柱,又微向上翹,猶如挑燈的燈桿,故而得名。</b></h1><h3></h3> <h1><b>65.斗<br>米斗是稱量糧食的量器,是古代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里必備的用具。為使堅固耐用,米斗多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加上米斗有著吉祥的寓意,是豐饒富足的象征,帶有濃郁的民間文化韻味,如今也成為了一種頗具意趣的藏品。舊社會,地主老財經常用大斗進,小斗出。以便盤剝百姓。</b></h1><h3></h3> <h1><b>66.芭蕉扇<br>芭蕉扇,在我的家鄉叫做“蒲扇”,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br>炎夏可用來扇風,得一份清涼,古代也用來在煮藥時,藥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眾人所熟悉的活佛濟公手持之物。與此媲美的,我們家鄉還有一種鵝毛扇,價格貴得多。</b></h1><h3></h3> <h1><b>67.清涼油<br>說到風油精,我想大家弄不陌生!<br></b></h1><h3></h3> <h1><b>68.分幣<br>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物價的上漲,商品結算的最小單位是角了,而稍大些的商品(包括肉、魚、禽)等都以元為結算單位。<br>曾經有一首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親手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而現在肯定沒有人撿捨一分錢、五分錢了。<br>因此5分硬幣馬上也要淘汰了。</b></h1><h3></h3> <h1><b>69.郵筒<br>郵筒,郵箱的一種,常見于街道上,是用來收集外寄信件的郵政設施,寄信人若果不便去郵政局,可以把信件投入到就近的郵箱,郵差會定時來郵筒收集信件,回郵局,再分類、運輸及派送。 郵箱是郵政局的固定資產,它是便民設施。</b></h1><h3></h3> <h1><b>70.搟面杖<br>搟面杖是一種烹飪工具,呈圓柱形,用來在平面上滾動,擠壓面團等可塑性食品原料。英文名rolling pin,搟面用的木棍兒。<br>中國很古老的一種用來壓制面條的工具,一直流傳至今多為木制,用其捻壓面餅,直至壓薄,是民間制作面條、餃子皮、餛飩皮、面餅不可缺少的工具。<br>現在都買現成的面條,餃子皮等。搟面杖也不會用了 。</b></h1><h3></h3> <h1><b>71.熨斗<br>熨斗,熨燙衣料用具,古稱“熨斗”,亦稱“火斗”、“金斗”。現今使用的多是電熨斗,作為平整衣服和布料的工具,功率一般在1350W左右。</b></h1><h3></h3> <h1><b>72.皂<br>肥皂是脂肪酸金屬鹽的總稱。通式為RCOOM,式中RCOO為脂肪酸根,M為金屬離子。日用肥皂中的脂肪酸碳數一般為10-18,金屬主要是鈉或鉀等堿金屬,也有用氨及某些有機堿如乙醇胺、三乙醇胺等制成特殊用途肥皂的。廣義上,油脂、蠟、松香或脂肪酸等和堿類起皂化或中和反應所得的脂肪酸鹽,皆可稱為肥皂。肥皂能溶于水,有洗滌去污作用。肥皂的各類有香皂,又稱盥洗皂、金屬皂和復合皂。</b></h1><h3></h3> <h1><b>73.火柴<br>火柴是根據物體摩擦生熱的原理,利用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學活性,制造出的一種能摩擦發火的取火工具。<br>十八世紀的下半葉主要是利用黃磷為發火劑。由于黃磷有毒,后來又逐漸為硫化磷火柴取代。后者雖然無毒,但隨時都有自燃的可能, 很不安全。1855年,世界上在瑞典建立的火柴廠研制成功安全火柴,逐漸為世界各國所采用。</b></h1><h3></h3> <h1><b>74.大生產煙盒<br>“大生產”是沈陽卷煙廠的品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誕生,伴著共和國的成長而發展。1948年11月,沈陽解放了,成立于1908年的沈陽制煙廠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然而,迅速恢復生產后的煙廠生產的還是敵偽時期的老牌號。當家作主后的工人階級渴望生產出自己的新品牌。經過技術人員的攻關,很快研制出一個新產品,起名為“生產”牌。第一代“生產”的煙標圖案是一個工人頭像,肩杠一柄大錘,旁邊是齒輪,展示了工人階段當家作主的嶄新風貌。</b></h1><h3></h3> <h1><b>75.百雀羚<br>百雀羚創立于1931年,是國內屈指可數的歷史悠久的著名化妝品廠商。悠久的歷史,承載著光輝的業績,成就了百雀羚品質如金的美譽。品牌曾被多次評選為“上海著名商標”,并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b></h1><h3></h3> <h1><b>76.糧票<br>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br>糧票分全國糧票、地方糧票,也區分不同的面額大小。</b></h1><h3></h3> <h1><b>77.手爐<br>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制。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用火取暖,是先民們早就發現的。古人將火種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b></h1><h3></h3> <h1><b>78.游戲紙牌<br>在鄉村婦女業余時玩的一種紙牌。我見過他們玩,但是沒有學會。</b></h1><h3></h3> <h1><b>79.<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線撥(bō)子”(西安人讀法)<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手工制作麻繩子的工具</span>,但是在扎掃把時,需要一個拉緊繩子,抓緊掃把的抓手,掃把有的用高粱桔梗做,有的用蘆葦做,有的用掃把草做。</b></h1><h5><b></b></h5><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1><h1><b></b></h1><h3></h3> <h1><b>80.蒲草鞋(蘆花鞋)<br>草鞋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鞋,它最早的名字叫“扉”,有的地方的人稱為毛窩。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系繩的,也有拖鞋。<br>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穿著普遍,相沿成習。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藥、狩獵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br>用蒲草(蘆花)做的鞋具有一定的保溫作用,適合冬天使用。</b></h1><h3></h3> <h1><b>81.織布機的梭子<br>梭子指織機上載有紆子并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的機件。它在傳統織機上作間斷式往復運動,在圓型織機上作連續圓周運動。<br>中國在戰國到漢代之際即已使用梭子。現代一般梭子是用柿木、青岡櫟、層壓木或尼龍等材料制成的。梭子前后壁涂以塑料或貼上硬紙作為保護層。梭腔內常裝豬鬃、尼龍絲、毛皮或長毛絨布等,以防止緯紗退解時脫緯。梭尖用中碳鋼制成,經熱處理獲得一定的硬度。梭子后壁與底部的夾角有86.5°、87°、88°、90°等多種。采用銳角是為了提高梭子飛行的穩定性。</b></h1><h3></h3> <h1><b>82.圈糧的蒲席<br>蒲席(葦席)是用蘆葦砸扁后編織的,其主要作用是農家屯糧食用的。<br></b><h1><b>放在平地上,圈成一圈,里面放糧食,隨著糧堆增高,蒲席不斷增高。<br></b><b>這個東西在</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江蘇沛縣和山東交界地區叫折子!(美友提供解釋)</b></span></h1></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1><b>83.煤油燈<br>煤油燈為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為燃料。多為玻璃質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b></h1><h3></h3> <h1><b>84.棒冰<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棒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又叫做冰棒、冰棍,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冷食了,它不像冰激凌一樣含有大量的奶油,芳香甜膩,口感柔軟,它很簡單,果汁、牛奶等凍成冰塊即可。棒冰通常成本較低,將水、果汁﹑糖﹑牛奶等混合攪拌冷凍而成,一般為長條形,中有細棍兒,一端露出,可供手拿。由于棒冰是一塊冰,所以口感是脆的,夏季食用特別解渴解暑。<br></span>由于當時尋常人家沒有冰箱,因此棒冰也算是一個稀罕物了。偶爾吃一次,只要三分錢或者五分錢一根赤豆棒冰。</b></h1><h3></h3> <h1><b>85.石鎖<br>體育鍛煉用的器械,形狀像舊式的鎖,用石料制成。</b></h1><h3></h3> <h1><b>86.紡紗機<br>紡紗原就屬于一項非常古老的活動,自史前時代以起,人類便懂得將一些較短的纖維紡成長紗,然后再將其織成布。 所謂的紡紗,乃是取動物或植物性纖維運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為一連續性無限延伸的紗線,以便適用于織造的一種行為。</b></h1><h3></h3> <h1><b>87.火鉗子<br>用于蜂窩煤換煤球時用的。也可以夾其他東西的。</b></h1><h3></h3> <h1><b>88.葫蘆瓢<br>葫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葉心臟形,互生,夏秋開白花,果實的形狀因種類而異,具體的說又分為瓠子、葫蘆、匏瓜(瓢葫蘆)和扁葫蘆幾種。在沒有結果之前,從種子、藤蔓、葉子和花形上很難區分。葫蘆瓢是用葫蘆制作的盛水工具。</b></h1><h3></h3> <h1></h1><h1>89.梨膏糖<br>梨膏糖是純白砂糖(不含飴糖、香精、色素)與杏仁、川貝、半夏、茯苓等十四種國產良藥材(碾粉)熬制而成。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膩不粘、芳香適口、塊型整齊、包裝美觀,由于品質優良,療效顯著,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深受廣大男女老少的喜愛。而一般糖果:是有白砂糖、飴糖、香精、色素等熬制而成。</h1><h3></h3> <h1><b>90.撥浪鼓<br>撥浪鼓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樂器和玩具,出現于戰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擊鼓發出聲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b></h1><h3></h3> <h1><b>91.石磨<br>石磨是用于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b></h1><h3></h3> <h1><b>92.織布機<br>織布機,又叫紡機、織機、棉紡機等,早期的織布機都是依靠人力帶動的織布機。無梭織布機技術自19世紀起就著手研究,自50年代起逐步推向國際市場。<br>以前的織布機潤滑不好,每次操作一下便發出“咯吱”的聲音,這種有節奏的聲音,與蟲鳥知了的叫聲混合一起,也是催眠的序曲。</b></h1><h3></h3><h3></h3> <h1><b>93.夜壺<br>夜壺,便壺,因多在夜間使用,故名,中國西南地區的俗語。一般地區叫馬子或馬桶。<br>夜壺就是尿壺幾乎沒人不知道,但說夜壺就是尿壺又不完全正確,夜壺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夜晚在被窩里接尿的尿壺,通常為一定年齡的男性所用,也有少數年輕人使用。</b></h1><h3></h3> <h1><b>94.木盆<br>每家每戶都會有幾個木桶、木盆。是買回來的,也有可能是箍桶匠上門加工而成,大的作為浴缸洗澡用,小的作為盆子洗臉洗腳用,后來發展到用木桶泡腳了。</b></h1><h3></h3> <h1><b>95.搖籃<br>  搖籃是可搖動的嬰兒臥具。嬰兒睡在上面會很舒服。<br>還有一種專為嬰兒睡覺的時候唱的歌,名為《搖籃曲》。通常十分輕柔,演唱者一般為女性。<br>搖籃通常裝在搖擺器上或懸掛于樞軸上可以搖擺的嬰兒床或吊床</b></h1><h3></h3> <h1><b>96.郵票<br>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一般由主權國家發行。郵票的方寸空間,常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科技、經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特色,這讓郵票除了郵政價值之外還有收藏價值。郵票也是某些國家或地區重要的財源來源。收藏郵票的愛好叫集郵。<br>隨著快遞業務的發展,郵票的功能也在逐步退化,甚至消亡。</b></h1><h3></h3> <h1><b>97.竹床<br>一種舊式家具,用竹子打造。主要用于夏天納涼使用。<br>將竹床搬到屋外,搶占地形,小孩在上面聽爺爺講故事,并且數著天上的星星,看著月虧月圓。</b></h1><h3></h3> <h1><b>98.斗笠<br>指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是夾油紙或竹葉等做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br></span>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br>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游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墻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b></h1><h3></h3> <h1><b>99.橛頭(鋤頭)<br>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于萬用農具,是農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時以兩手握柄,做回轉沖擊運動。其構造、形狀、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質而異。</b></h1><h3></h3> <h1><b>100.老房子<br></b><h1><b>就是老房子。<br></b><h1><b>結束,老物件還有很多,慢慢地都在消亡之中,也有很多新物件在呈現之中,這樣歷史就進步了。<br></b><h1><h1><b>可以觀看下集<a href="http://www.xsjgww.com/1vummrm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老物件,逐漸消失的100種(下)<br></a>本美篇作者:微信名,River bridge (老王子),手機號13809008431(可加微信)<br>工學博士,橋梁教授,正式出版過《渡河工程》《浮橋工程》《舟艇原理與強度》《舟橋設計理論》《渡河橋梁設計概論》等五部專業書。目前還在上班,再有三年不到就可退休了。<br>平時以寫《渡河詩集》、《軼事隨筆》、手機隨拍等自娛自樂。</b></h1></h1></h1></h1></h1><h1><b>伴曲是網絡下載的《舊的童年》</b></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泽普县| 隆安县| 油尖旺区| 任丘市| 石泉县| 云霄县| 长沙市| 香格里拉县| 柏乡县| 城口县| 青铜峡市| 长垣县| 集贤县| 大安市| 师宗县| 灵寿县| 汕头市| 榆林市| 镇原县| 牡丹江市| 乌拉特中旗| 齐齐哈尔市| 和林格尔县| 桐梓县| 东乡族自治县| 富宁县| 平安县| 枞阳县| 锦屏县| 芦山县| 财经| 郴州市| 西盟| 始兴县| 灵璧县| 绥宁县| 舟山市| 闸北区| 洛扎县|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