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經典誦讀,傳承中華文化, 共建書香假期,同享讀書之樂” </h3><h3> 大家好,我是九臺區實驗小學五年六班的于子涵。</h3><h3> </h3><h3> </h3> <h3>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與經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這個假期在老師的引領下我用心地品味著儒家經典國學典藏《論語》。</h3><h3> </h3> <h3> 這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記錄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忽視的經典。歷來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中的仁愛之心、言行一致、孜孜于學、謹守正義等思想,直至今日,仍然給人以啟發,受益終身。</h3> <h3>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世代流傳,它是可“一言以蔽之”的人生哲學;它是“不讀詩,無以言”的讀書指導;它是“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它是“楚狂接輿”的深刻故事;它更是“殺身成仁”的道德理想。</h3> <h3> 《論語》開篇討論的內容便是“學”,這體現了孔子對“學”的重視。</h3><h3> “學”是孔子終生奉行的事業,他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中度過,同時鼓勵身邊的人也要不斷的學習,他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著名的教育思想,被后世人尊稱為萬世師表。</h3> <h3> 我第一次接觸《論語》,接觸到孔子思想便是從這句“學而時習之”開始的。那么,孔子讓當時的人們學什么呢?有的學者認為應該是各類典籍和生活中必須的技能,例如,“六藝”和各種禮儀。南懷瑾先生則認為,孔子所說的“學”,并不是去學某種“知識”,而是去學做人的道理。不論孔子所說的“學”到底指的是什么,都需要經過“習”才能感受到快樂。</h3><h3> </h3> <h3> 在學校時,老師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 是說學習過后,要不斷的復習、溫習。 “習”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實踐”。 也許,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達的含義。無論是學習具體的知識,技能,還是學習如何做人,如果不把理論付諸實踐,即便你反復溫習,得到的只能是空泛的理論而已。</h3> <h3>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與動物有什么區別?</h3> <h3>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后,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啊!</h3> <h3> 湯湯華夏,浩浩中原,春秋爭鳴,鄒魯遺圣跡;</h3><h3> 悠悠千古,蕩蕩史河,戰國縱橫,孔孟留警言。</h3><h3>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h3> <h3> 品味書香,品味生活,修身養德,詩意人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同名著為伴,塑造美好心靈;與博覽同行,開拓廣闊視野。 書乃物中精華,善求者必博,最是書香能致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大名县|
海盐县|
开化县|
丰镇市|
治县。|
胶南市|
赞皇县|
江阴市|
铅山县|
桦川县|
贞丰县|
汾阳市|
桑日县|
永泰县|
新乡市|
泌阳县|
桂林市|
保亭|
光山县|
化德县|
吴忠市|
天气|
澳门|
兴海县|
鸡西市|
平湖市|
上饶市|
延安市|
麻江县|
建瓯市|
肥西县|
固阳县|
香港
|
桓仁|
兴化市|
鸡西市|
子长县|
商丘市|
泰和县|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