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座精神家廟,守護著潮汕先民的“根脈”;一部展示潮汕恢弘歷史的“百科全書”,就在府城民俗館,地址:位于湘橋區意溪鎮北橋路中段石牌村,<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對外開放9:00~17:00歡迎您!</span></h3> <h3>建館意義:俯下身子,懷著虔誠的心,欣賞舊物之美,領略先民智慧。打造民俗文化知識共享平臺,改變傳統博物館“高冷”現象。集文化、建平臺、凈化人心,教化一方。</h3> <h3>本館分為以下七個板塊:“農耕器具”、“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古書報刊”、“聲影留芳”、“牌匾楹聯”、“潮州紅色教育基地”等,共收集各類實物近萬件,其中多件為一級藏品。以展示潮州先民生產和民族文化為主線,突出反映潮州民俗的特色文化和生產、生活習俗。</h3> <h3>奇石館門口這對聯“茶煙輕結翠,花雨細流香”體現了潮人追求美好生活,敢于拼搏,樂于享受的高尚情操。</h3> <h3>走進一樓奇石館,<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感嘆大自然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斧神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琳瑯滿目、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種奇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有講解員為您介紹。</span></h3> <h3>正宗的潮州蠟石(黃金蠟),吸引著來自香港的親友團,上面刻著選堂(饒宗頤老先生)的二個字“康夫”。</h3> <h3>這塊“一石成山”的奇石,是來自安徽的靈璧石,俗稱響石。該石凈重二噸,實為少見。</h3> <h3>靈璧石在唐朝可以用來奏樂。這個用石頭做成的琴,發出清脆的聲音,任何樂器都很難聽到的,被稱為人間奇琴。</h3> <h3>自從開館以來,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學生走進府城民俗館,內地、外地、外國都有,足見民俗文化源長流遠。</h3> <h3>彌勒佛,佛教稱大乘菩薩,是民間最為崇敬喜歡的佛像之一。</h3> <h3>這是清末的牌匾“耕讀傳家”。在潮汕地區許多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難見到這四個字。</h3> <h3>這些農耕器具,中老年朋友可以看到曾經使用和認識的古代用具,回憶起孩童時的故事。<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青少年在這里可以認識到這些靜默斑駁的古代用具,看到先輩們生活的縮影,與現代生活做個比較,珍惜現在美好生活。</span></h3> <h3>風柜:是鼓風揚去不飽滿的谷物和雜質。在這里可以學到俗語和故事……“雄風吹粟冇在前,急水流沙粗在后”,這是有名的對子。</h3> <h3>謎臺:別具一格,用館里的東西做成的謎語,使民俗文化和謎語聯成一體。</h3> <h3>有幸邀請了《新編潮州十五音》的鄭雪儂老師舉行講座。</h3> <h3>鄭老師朗朗上口、擊木知音解讀十五音中的八個聲調、十五個聲母、四十個韻母的聲調拼字音方法。在人類歷史文化語言的長河中,只有潮州話自成一音,部分潮州土音自成一字,演變發展,傳承有序,延用至今。</h3> <h3>潮州成人禮~出花園。它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傳統民俗。“出花園”的日子,一般是在農歷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或七月初七。也有的人根據孩子的生辰八字,請人擇日舉行。</h3> <h3>據饒宗頤先生總纂的《潮州志》中的《潮州風俗志》(分志)引自錢塘陳坤《嶺南雜事詩》的注解:“生子慮難育者,輒請祿神到家供奉。俟此子十六歲時(俗多在十五虛歲),請道士以紙為園,設列盆花,令此子坐其中,道士扮花公花媽為之喧誦,既畢,遣出,焚園,謂之出花園,乃罷祿神之祀”</h3> <h3>未成年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燦爛溫馨而又朦朧的世界里~花園里,到了十五歲,他就必須告別這一孩提時代 從此進入成年人的行列~即“出花園”。</h3> <h3>潮汕“出花園”禮俗蘊含了多重意義:</h3><h3>一是通過拜別“公婆母”儀式,讓孩子正式宣告孩童時代結束,從此必須逐漸學會和明白世情俗理。</h3><h3>二是答謝“公婆母”一直以來的暗中庇護,讓孩子心懷感恩。</h3><h3>三是通過筵請族親,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及長輩們對自己的養育與呵護,心存孝悌;</h3><h3>四是通過整個出花園的儀式,讓孩子明白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是大人,必須負起責任,,為家庭做出貢獻。</h3><h3>五是通過各種好意頭的行為、食物,讓孩子向先古圣賢看齊、學習,今后能出類拔萃,成為棟梁之材。</h3> <h3>公婆椅。</h3> <h3>民俗文化源遠流長。</h3> <h3>在眾鄉的日常用品中,學生們正在找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冰箱”。</h3> <h3>上年紀的人,這些東西看起來很親切。</h3> <h3>中國是禮儀之邦,“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形成了紛繁復雜的傳統習俗。這栩栩如生的畫面,再現歷史,倍感親切。</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這是清朝一家三代的拜壽場景,目的教育年輕一代,從小養成尊老敬賢與仁義禮智孝的關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從這個栩栩如生的蠟像,教育年青一代不論做什么事,都要記住二個字“對眼”;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注重禮儀和禮節。</span></h3> <h3>潮州傳承紅色基因展館,目的主要是能喚醒潮人以及青少年學生對革命先烈的紀念,更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h3> <h3>革命足跡:挖掘建國史,了解中國崛起之路。</h3> <h3>中國共產黨歷史、鄧小平文選。</h3> <h3>1949.10.1新中國成立啦!每年國慶日的報紙,<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分成四個專欄:國慶日、黨代會、人大、政協會議等,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重大節日的當日新聞報道,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里都收藏著。甚至解放后至今每一天報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以查到,令人贊嘆的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為代表的系列老報紙,保存完整,在潮汕地區實為少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古書籍、潮州歌冊同樣吸引著游客。</h3> <h3>潮州書刊專區</h3> <h3>一眼能觀幾十年發生的重要事件,您信嗎?在這老報紙區域,上面貼的是:每半年發生的重要事件:自1949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為代表的一大批系列老報紙。它可以當傳家寶一樣世代流傳,讓后代子孫牢記先輩的創業艱辛,喝水不忘挖井人,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另外告訴您個好消息:府城民俗館可以為您搜尋出生日當天的原版老報紙哦!</h3> <h3>各種票證琳瑯滿目,讓人回味無窮。</h3> <h3>潮州嵌瓷在明代出現,到了清末用于裝飾建筑物或庭園室內,后來發展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h3> <h3>這里開設了紅桃粿、陶藝、珠繡體驗區等體驗活動。</h3> <h3>學做紅桃粿。</h3> <h3>陶藝制作。</h3> <h3>學做珠繡。</h3> <h3>每人收獲一件珠繡工藝品。</h3> <h3>三樓宴會廳,可以舉行大型講座、學術交流、婚慶宴席、推廣產品、整合資源等,能容納1200人用餐,這里有舞臺和大屏幕可以高歌。</h3> <h3>剛剛落幕的潮州市圍棋賽就在這里舉行的。</h3> <h3>結束語:府城民俗館藏品之多,真的讓人贊嘆;收藏者無私奉獻,真是讓人佩服!府城民俗館是潮汕民俗的守護人,致力于打造有趣、生動、學習民俗知識的共享平臺。“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學者共同進行深度挖掘和研究傳承,更好體現潮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服務社會,提高人民幸福感。溫馨提示:府城民俗館承接以下內容:婚慶、團建、聚會、旅游、體驗等,聯系電話:13076492703許先生。<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普兰店市|
安福县|
赤壁市|
佛坪县|
博客|
安吉县|
那坡县|
博湖县|
襄汾县|
灵璧县|
遂川县|
都昌县|
新干县|
婺源县|
金门县|
淳安县|
海门市|
望奎县|
林西县|
连南|
沙河市|
丹东市|
布尔津县|
青铜峡市|
黄大仙区|
麦盖提县|
营山县|
凤山县|
申扎县|
邵阳县|
南召县|
曲沃县|
西畴县|
花垣县|
嵊州市|
河北区|
苗栗县|
韶关市|
海兴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