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侵華日軍《半截河要塞》筑壘陣地調查報告 李 鐵

李鐵

<h3> 西大營的歷史謎團</h3><h3> 李 鐵</h3><h3> “西大營筑壘陣地”這是一個被塵封、被遺忘的歷史,數十年來在人們心中“西大營筑壘陣地”一直是一個謎,它的一切鮮為人知。由于,侵華日軍修筑要塞時,是在極其保密和嚴密封鎖的情況下進行施工,日偽檔案都無任何記載,甚至就連日本關東軍繪制的要塞軍事地圖都沒有任何標注,這很令人深感疑惑。因為,通過我的調查“西大營筑壘陣地”的修建規模,無論是地下設施還是地表工事等于“半截河要塞”的主陣地“杏山陣地、川上山陣地”的總和。可是在日軍的檔案中、日軍對蘇“筑城”圖紙中,能把我縣其它很小的“野戰陣地”都清晰的標注在地圖上,卻唯獨沒有“西大營陣地”的任何信息。所以,人們只知道永和鎮境內深山之中,有一處日本軍隊修筑的許多軍事陣地群,非常龐大,史稱“西大營”。但是它的規模、設施、武器裝備、兵種配置、戰略意義、軍事地位以及施工情況等都無從知曉。 為了揭開“半截河要塞”的神秘面紗,還原那段不被人知的歷史。雞東縣委宣傳部結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要求。2018年7月25日,我受縣委宣傳部李軍亮部長委派,組織成立了一個三人調查小組,對我縣境內的“半截河要塞”、“西大營筑壘陣地”和其它附屬陣地進行全面細致調查。</h3><h3> 調查人員有:李鐵(文物管理所副所長)負責陣地遺跡建筑的等級鑒別、使用功能、軍事專業術語、調查技術指導、撰寫文字資料、制定調查范圍等工作。尚爾碩(縣委黨校講師)負責攝像記錄、測量等工作。孫立清(雞東影視劇作家)負責影像、音效制作等工作。聘請各鄉鎮向導;負責調查線路和安全工作。調查分;實地調查、走訪知情者、查閱侵華日軍文史資料、全程影像記錄等調查方式。 </h3><h3> 目前,在第一期調查中,已基本查明“半截河要塞—西大營筑壘陣地”的基本概況。雖然此次調查,沒有搜集到日軍原設計施工圖紙和片紙資料。但在我們的努力下,用雙腳丈量了藏匿在深山之中近60公里的陣地中的每一個角落。經實地調查、研究、論證現已描繪出了“西大營陣地”的基本面貌。 </h3><h3> 一、“西大營筑壘陣地”的營建史 </h3><h3> “九.一八”事變后。1933年10月,日本參謀本部作戰課長鈴木率道大佐帶領陸軍省、參謀本部得力幕僚參與策劃者,分乘三架飛機偵查了“滿蘇”國境部分地區。參加這次偵查的人員有:參謀本部第二作戰課作戰班的岡部清福少佐、航空兵原貞憲少佐、參謀本部兵站班村矩康大尉、板花義一少佐、堀場一雄大尉、第四課(歐美課)俄國班富永恭次中佐、陸軍省軍事課綾部桔樹、關東軍作戰參謀石本寅三中佐等。他們首先以東部的牡丹江為中心,偵查了東寧、綏芬河、密山(半截河)以及虎林(虎頭)各地。 </h3><h3> 1934年12日關東軍司令菱刈隆大將簽發“關作命589號”命令,同時西尾壽造參謀長簽發了具體“指示”。第一批要塞工程作業正式全面啟動。</h3><h3> 雞東縣“半截河要塞”由第3師團實施修筑計劃,第7師團長及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各自向哈爾濱派出約1個工兵小隊,進入第3師團長指揮下。</h3><h3> 1934年6月“半截河要塞”各陣地修筑,由小林藏吉少佐等2人,按照日本參謀本部作戰課長鈴木率道大佐事先勘察設計的方案和日軍大本營審定的設計圖紙全面開工。</h3><h3> 1937年雞東境內各陣地群基本完工,修建永久性陣地(A級)4處(包括新發現西大營1處),(B級)野戰陣地6處,(C級)普通野戰陣地1處。根據此次實地調查表明“西大營筑壘陣地”應該屬于(A級)永久性陣地,軍事性質或高于“永久性陣地”級別。通過調查發現,位于核心陣地的地表上散落著數十噸建筑水泥和砂石,由此可以看出,西大營陣地軍事設施應該還在建設完善之中。根據此次實地調查表明“西大營筑壘陣地”應該屬于(A級)永久性陣地,軍事性質或高于“永久性陣地”級別。 </h3><h3> 二、“西大營筑壘陣地的戰略意圖</h3><h3> 半截河要塞”各陣地群,其中也包括“西大營筑壘陣地”,是日軍對蘇重要軍事防御重地之一,是東部正面8個要塞的中心,作為進行出擊時的戰術支撐點。(八個東部正面要塞分別是琿春、東寧、鹿鳴臺、綏芬河、觀月臺、半截河、廟嶺、虎頭)由于雞東縣地理位置處在東部正面8個要塞中心,作為進行出擊時的戰術支撐點。主要是在進攻蘇聯時掩護和支援關東軍大部隊的戰略展開,或蘇軍向關東軍進攻時利用要塞、國境守備隊及其部署在邊境地區的部隊,首先進行抗擊。當時日軍作戰構想是日軍主力在東寧方向向蘇軍發動攻勢時,“半截河要塞”各陣地,將作為在興凱湖以西地域掩護出擊的支撐點。特別是位于“西大營筑壘陣地”西南7公里處的金場溝方向,是蘇聯遠東軍進攻“半截河要塞”最有可能的進攻入口。</h3><h3> 站在“西大營筑壘陣地”制高點放眼望去“金場溝陣地”完全暴露在“西大營陣地”觀察點(哨)的觀察范圍和炮火覆蓋內。由此可見“半截河要塞——西大營筑壘陣地”戰略地位之重要,被日本關東軍自譽為“東方馬其諾防線”中的天眼。</h3><h3> 據中、日、俄專家學者調查各要塞時表明,偽滿國境要塞陣地群,是根據不同自然地理、軍事需要和戰略計劃,構筑的永久性軍事工事,配備相應的兵種、兵器、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地下地上設施相連、陣地與陣地相結合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戰略防御要塞。這些要塞形成了或戰略進攻、或攻防兼備的軍事筑壘體系。然而,“西大營筑壘陣地”就明顯具有攻防兼備的軍事筑壘(筑城)體系。</h3> <h3>  三、“西大營筑壘陣地”調查新發現</h3><h3> 1、“西大營筑壘陣地”主峰1號陣地</h3><h3> “西大營筑壘陣地”位于雞東縣、永和鎮、東進村和平組后山,永和鎮臨安村西山之中。北緯45°09′37″,東經131°25′80″。 通過實地調查,目前,共調查出“西大營”核心陣地主峰海拔542米,面積約370萬平方米(不包括四周三條山脈中的前沿陣地面積),西大營核心陣地主要設施有;機動沙石路20公里、輕軌線約5公里、飛機場20萬平方米(砂石基礎)、機槍陣地(預制混凝土構件)、交通壕、塹壕、防坦克壕、小型水庫(鋼筋混凝土)、戰備水井(混凝土)、營區、醫院、彈藥庫(鋼筋混凝土)、糧秣庫、發電站(地下二層鋼筋混凝土)、給排水系統、浴室、主峰防御陣地、地下防御工事(均為鋼筋混凝土)、汽車修理廠、物資存放庫、勞工營房房址、各式鋼筋混凝土射擊、瞭望工事等。按照日本關東軍關于“要塞”部署情況來看,每個陣地都設有(3—7)個抵抗樞紐部。</h3><h3> 通過調查不斷的深入,“西大營筑壘陣地”的不平凡的軍事功能逐漸顯現,我認為“西大營”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個儲存物資、輸送補給、后方醫療、戰時機械修理、攻擊和防御的獨立單位。這些軍事設施構成了完整、配套的防御和作戰體系。“西大營筑壘陣地”共有南北2個入口,每個入口分別與地面部隊集結地、火炮陣地、觀察所等相通。分為3個抵抗樞紐部(陣地),6個作戰區。</h3><h3> 2、“西大營筑壘陣地”前沿2號抵抗樞紐陣地</h3><h3> 以抵抗樞紐部為防御主陣地,以設立在抵抗樞紐部空隙間高地的輔助陣地為策應,從整體上構成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2號抵抗樞紐陣地,位于林安村西山1號高地。北緯45°09′13″,東經131°05′19″。“西大營”2號抵抗樞紐陣地,所有軍事設施都構筑有鋼筋混凝土工事、永備火力點、機槍陣地、重機槍射擊掩體、明暗堡、觀察哨及土木質火力點、有步兵掩體、機動戰壕和防步兵地雷區,由以班、排為單位的兵室、會議室、廚房、和軍官指揮所。</h3><h3> 3、“西大營筑壘陣地”前沿3號抵抗樞紐陣地</h3><h3> 陣地位于林安村西山2號高地,北緯45°09′13″,東經131°05′19″。構筑有掘開式工事、地下通訊樞紐部、永備火力點、機槍陣地、數十個射擊工事掩體、汽車運輸線和延山脊修筑的專用輕軌鐵道運輸線、觀察哨、土木質火力點、豎井、通風口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h3><h3> 日軍為防備飛機轟炸和大口徑重炮轟擊,他們修建的地下掩蔽部,都是從堅硬的巖石山體中部或底部開掘,洞口頂部和四周加筑混凝土。混凝土厚度,均為1至2米。其中,1號、2號、3號陣地,步兵交通壕、塹壕密如珠網,兩道一線防坦克壕、交通壕、塹壕縱橫交錯,順山勢延伸長度共計100多公里。 </h3><h3> 4、“西大營筑壘陣地”前沿4號陣地</h3><h3> 陣地位于秋家溝山頂、西大翁東路口。北緯45°09′09″,東經131°03′79″。輕軌線南北延山脊延伸,與3號陣地相連,東側防坦克壕深3米、寬5米東西走向。陣地內建有混凝土澆筑、預制構件工事、地下掩體、射擊觀察掩體、地下指揮樞紐部、交通壕、重機槍射擊掩體工事、戰備水井等。</h3><h3> 5、“西大營筑壘陣地”前沿5號陣地</h3><h3> 陣地位于大石橋林場路,北緯45°09′08″,東經131°03′71″。陣地內建有混凝土澆筑工事、地下掩體、射擊工事、指揮工事、交通壕、塹壕、士兵休息室、機槍射擊掩體工事、反坦克壕深3米、寬5米東西走向。 </h3><h3> 6、“西大營筑壘陣地”前沿6號陣地</h3><h3> 陣地位于西大營核心陣地南山山頂高地,陣地為地表野戰工事,北緯45°10′70″,東經131°03′26″。該陣地,利用改造地形使用預制構件的臨時性工事,與機場直線距離300米。陣地為“暗挖式”工事、“掘開式”工事相結合的防御野戰陣地,主要是防御飛機場、油庫等外圍安全。</h3> <h3> “西大營筑壘陣地”疑是軍火庫</h3><h3> 位于主陣地核心區域北側山體中,發現一處疑是日軍挖掘的山洞,洞口被日軍用混凝土封堵,洞口封堵混凝土由于常年風雨沖刷,現露出地表部分為厚1.5米、高1米多(地下部分被泥土掩埋,不詳)寬2米(其余部分被泥土掩埋,不詳)。疑是軍火庫正前方為一片平坦地,有一口泉井,現有承包山場人居住。</h3><h3> 疑是軍火庫的封堵墻多次被村民挖掘,但是由于混凝土的標號高、硬度強普通人工工具是無法將其鑿穿,因此,洞口封堵墻依然保存完好,有待于我們進行深入研究、挖掘、考證。</h3><h3> “西大營筑壘陣地”中國勞工營 </h3><h3> 勞工營位于核心陣地中心,北緯45°19′48″,東經131°25′80″。勞工房址由山體斜坡而建,坐東南朝西北由上而下階梯式有序排列,共計相同房址11處。房址的面積為長40米、寬7米,每個房址面積280平方米,為木質搭建。關東軍要塞構筑所需勞動力,全部來自中國勞工和戰浮(中國關內戰場被日軍浮獲的中國軍隊官兵和抗日民眾)。要塞的第一期里,主要是來自中國華北、山東地區勞工。第二期開始多為東北各地的勞工,根據保密要求,不采用當地勞工。關東軍對國境軍事設施的建設,從策劃、勘察、設計、施工、投入使用,一直是極其保密的情況下實施和管理的。</h3><h3> 據當地知情老人講,西大營陣地這個地方,從1934年初建到1945年期間,經常看到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幾輛日軍卡車載有數百名中國勞工進入“西大營”,但從未見過有人出來。根據當地知情老人描述計算,日軍抓送到“西大營”的中國勞工至少在1萬人以上。老人們還說;聽父輩講這些工事,全部是靠中國勞工人力挖掘,每個工事掩體完成以后,再把挖掘前搬走的地面植被,復原回來,覆蓋在掩體上進行偽裝,偽裝后根本看不出是個軍事工事。特別是;藏在山洞內生活物資儲備和軍事武器裝備,就是在沒有任何外來供給的情況下,幾千人的部隊,可以在地下山洞中生存和戰斗一年。可惜的是日軍在撤退以前炸毀了洞口,然后在洞口進行了植被覆蓋,至今深埋在深山之中沒有找到。此次調查雖然劃定了山洞的大致范圍,但是苦于范圍太大、面積太廣、樹木密集等因素,調查暫時擱置。</h3><h3> 四、“疑似?新發現”</h3><h3> 1、一撮毛機場?(待考證)</h3><h3> 機場位于“西大營”核心陣地南山山頂平坦地帶,北緯45°10′70″,東經131°03′26″。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為此次調查重大新發現。1937年以后,當地村民時常看到在一撮毛上空有飛機突然消失,不知去向。有時夜里又時常聽到,在一撮毛方向傳來飛機飛行時的噪音,村民通過細心觀察,發現了飛機每到西大營上空就沒了聲音,猜測“西大營”一撮毛山頂一定建有一座飛機場。但是,當時日軍在“西大營”建有鐵絲網,重兵把守,百姓根本進不了山。所以“西大營”群山之中的日軍秘密,外界無從知曉。如果“一撮毛”山頂平坦地帶是日軍修筑的機場,那么我縣境內的侵華日軍機場就多達5處,而且,每個機場的直線距離在30至50公里之間。</h3><h3> 截止2016年以前,我縣史料記載表明,雞東地區共有侵華日軍機場3處。2017年我通過研究調查,還發現位于“半截河要塞”川上山陣地西北2公里處,一個由砂石夯實建成的臨時物資運輸機場(已證實)。如果“西大營筑壘陣地”機場存在的話,“西大營筑壘陣地”將不再是一個“半截河要塞”附屬陣地這么簡單的概念了。</h3><h3> 2、“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密營?(待考證)</h3><h3> “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密營?位于大石頭河、長安村冰涼溝、曾家溝深山內,北緯45°14′12″,東經131°06′42″。密營房址?為長方形“半地窨子”,每個地窨子長7——14米、寬4米,基礎保存完好,延溝壑兩側對稱排列。建筑形式統一,無差異,只是大小規模不同。房址選址溝壑兩側上方斜坡之上,坡度45度至70度之間,采用“挖開地表方式”所建,房基利用河溝中石料壘砌而成,共計79處。調查初步認為是李延祿軍長領導的“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曾經居住的營址。</h3><h3> 初步認定理由:1933年7月初,李延祿將軍領導的“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400余人,來到永和鎮、大石頭河與先期到達的楊太和部隊會師,后前往半截河郝家屯召開了山林隊聯席會議,收編5個山林隊約400余人。又根據滿洲省委指示,在金場溝、大石頭河、小石頭河、黃泥河開辟了新的游擊區。</h3><h3> 1933年9月18日,李延祿在張三溝召開“軍民聯合紀念大會”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后“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又經歷了“東北人民抗日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四個時期。四個時期中,都是以大石頭河、黃泥河、哈達河為游擊區、根據地。所以,我認為“半地窨子”房址建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而且之大、之多、之密實屬罕見。如果按照地窨子面積來計算,每個地窨子平均住6——7人,此遺址也可住500——800人以上。縱觀當時雞西的整個地區各方武裝力量,最大的武裝也不超過200人,就是最大的“山林隊”隊伍也不過100多人。只有李延祿將軍領導的抗聯隊伍,在1933年末人數已經達到800多人,鼎盛時期多達2000多人,所以我認為是李延祿將軍早期領導的“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密營。</h3><h3> 密營的意義不在址房址的多少,而在于它是研究抗聯隊伍在艱苦卓越的環境下,是如何在敵人的心臟里生存和戰斗。其實,雞東縣是雞西地區抗戰的核心區域,抗聯四軍成立地和主戰場。數十年以來,抗聯密營的所在地一直是個謎,無人知曉,抗聯密營,也是雞東縣紅色革命老區的一個空白點、一個遺憾!為了尋找線索,近幾年我利用節假日期間,去過很多疑似密營的山區、密林進行實地踏查,雖然每一次都有其它所獲,但苦于一直沒有發現抗聯隊伍的密營。如果大石頭河、長安村冰涼溝、曾家溝深山內的房址,是抗聯隊伍的密營,這將為雞東縣抗聯史上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h3> <h3>  五、各陣地中的新發現</h3><h3> (一)西大營的機動公路</h3><h3> 1934年9月,日本關東軍還修建了一條由90部隊、500部隊(駐石河北村、光榮村關東軍部隊)至西大營的機動公路,公路長約20公里。并在路旁設立近十處檢查哨卡,禁止中國百姓進入。那么,關東軍為什么修建這條路基非常好的公里呢?原因是;石河北村東臨平陽飛機場,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北臨平陽北站(今雞東車站)和新峰飛機場,直線距離(5—7)公里。因此,關東軍為了戰時需要,快速運輸物資和兵力投送所建。此公路,后為蘇聯遠東軍機械化部隊攻克西大營起到了大的作用,至今仍在沿用。</h3><h3> 還有村民說“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軍的軍用卡車日夜不停地往山里運東西,卡車連續運輸三天三夜,由于卡車蒙著帆布看不到車上拉著是什么東西。奇怪的是,運進山里的東西沒人看見運出過。所以,日本人運輸的東西一定藏在某處地下的山洞里”。</h3><h3> (二)西大翁筑壘陣地(新發現)</h3><h3> 下亮子鄉、四排村、西大翁山筑壘陣地:位于四排村南山之中,北緯45°13′34″,東經131°44′21″。防坦克壕深3米、寬5米東。陣地內建有混凝土澆筑工事、地下掩體、射擊工事、指揮工事、交通壕、塹壕、士兵休息室、機槍射擊掩體工事。特別是調查發現了,在陣地制高點崖體上日軍建筑了兩處大型“暗挖式工事”。日軍利用自然巖石層作為防護工事,建有兩處多功能山洞掩體,1號山洞掩體長10米、寬6米、高(5——6)米。2號山洞掩體長30米、寬2米、高2米。“西大翁筑壘陣地”屬永久性陣地,東與“半截河要塞”主陣地“川上山陣地”、“杏山陣地”直線距離20多公里。是日本關東軍對蘇聯作戰、防御為一體的重要支撐點,從陣地修筑的工事規模分析,“西大翁筑壘陣地”駐軍應有數百人。重要的是日本關東軍修筑“半截河要塞”陣地群時,只有大翁山陣地與“半截河要塞”主陣地之間修筑了一條機動林中公路,這條公路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死亡路、鬼子道”。這條“死亡路”至施工建成后,向“半截河要塞”大本營輸送了數千名中國勞工。而且“死亡路、鬼子道”位于大翁山“石門”(西大翁陣地指揮部所在地)東南側,向半截河延伸。在這條路兩旁日軍建有兩個“狗圈”,也是日本兵屠殺那些老弱病殘中國勞工的地方。據生存下來的日本士兵講;當時日軍為了掩人耳目,把中國勞工直接扔到狗圈喂狗,這樣即節省了子彈又省得淹埋。他們不但把死去的勞工喂狗,就連活著的人也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慘無人道的殺戮。因此,這條“死亡路、鬼子道”至今還散落著中國勞工的白骨。</h3><h3> 蘇聯遠東軍第一方面軍紅旗第一集團軍先遣部隊,對“西大翁筑壘陣地”發起攻擊。數架蘇聯軍飛機穿過了半截河要塞巖高山陣地(位于向陽鎮半截河西約200米處)的上空向“西大翁筑壘陣地”方向飛去,進行空對地轟炸。日軍所有軍事工事全部被炸毀,“西大翁”守軍只有退出陣地向平陽鎮方向潰逃。可是當日軍逃至四排村南的溝塘之中,與先期蘇聯先遣步兵團展開激戰。由于,蘇軍已經在正面高地部署了兩個機槍連的兵力,封鎖了日軍唯一的出路。戰斗持續了一天,最后日軍被殲滅在溝塘之中的河岸兩旁。近百名日軍只有2名士兵躺在尸體中裝死,于三日后逃脫。</h3><h3> 2001年時,這兩名日軍士兵在雞東縣武裝部、公安局等部門的陪同下,來到了四排村對當年的侵略行為進行謝罪。同時,又對死去的日本同鄉亡靈進行簡單祭拜。2名士兵站在曾經被蘇軍圍殲之地,說出了此次來到西大翁的目的。一是,悼念死去的日本士兵。二是,尋找關東軍埋藏的軍火庫和物資庫。據陪同的四排村向導說“日本士兵是帶著當年的圖紙,從半截河一路調查到西大翁,但是沒有找到埋藏地點。日本士兵還說,日軍在被蘇軍飛機轟炸之前,就已經把所有大、重型武器和軍火,經過防水、防潮等密封處理,封存在山洞中,然后炸毀洞口整體覆蓋植被,移植了幾棵與周邊樹木不同的樹木做記號,以便日后尋找”。然而,經過70多年的生產建設和自然災害,許多地形地貌都已經改變。即使有日軍當年繪制的圖紙,尋找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兩名日本士兵尋找了一周后,無功而返,回到了日本再也沒有回到西大翁陣地。</h3><h3> (三)半截河要塞 南大營(新發現)</h3><h3> 半截河主陣地位于今向陽鎮東南15公里處的杏山,指揮中心處在北緯45°11′32″。東經131°32′03″。海拔354米。半截河主陣地由川上山和青山兩個陣地組成。兩個陣地中間低處平坦地是指揮中心和炮陣地及后勤基地,是日軍大隊本部駐地。調查發現位于“杏山陣地”西面山下大片平坦地域,是“半截河要塞”的大本營又稱“南大營”,總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南大營”分為6個區(家屬區、軍官生活區、士兵生活區、操場區、醫院區、物資集散區)、2個部(司令部、給水部)、2個站(發電站、輕軌站)、2個場(飛機場、馬場)、2個營(日軍兵營、中國勞工營)、一個商店、一個狗圈。</h3><h3> 1、飛機場位于“半截河要塞”核心陣地“杏山陣地”西北方,機場地基為沙石白灰夯實而而成,長1000余米、寬100米(現為養豬場)。</h3><h3> 2、日軍醫院位于機場東南側、公路西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醫院建筑為青磚平房,坐北朝南一字形排列,共三棟。位于機場東南側、公路西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醫院建筑為青磚平房,坐北朝南一字形排列,共三棟。 3、司令部位于給水部、軍官生活區南,青磚平房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h3><h3> 4、生活區位于向陽鎮中學、雞密公路南側50米,房屋(6—8)棟,總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遺跡生活水井一處。</h3><h3> 5、物資集散區位于機場東南側邊緣、日軍醫院南杏山陣地山下。物資集散區域約為2000平方米,有庫房一棟約為800平方米。</h3><h3> 6、輕軌車線(站)位于機場北、司令部南,輕軌線路為掘開式建筑,溝線寬4米、深(2—3)米不等(因地形地貌不同),溝線(站)處有混凝土工事。輕軌線是;日軍為了快速運送物資而建,北起永安鎮經明德鄉南至“半截河要塞”大營。全長20多公里,安全由“半截河”憲兵隊和偽軍負責全線巡防。7、馬場、勞工營位于杏山陣地山下西北,與杏山陣地直線距離1.5公里,房址面積約10000萬平方米。</h3><h3> (四)川上山陣地 墓葬群(新發現)</h3><h3> “半截河要塞”川上山陣地是半截河主陣地的核心陣地,主峰位于北緯45°11′42″,東經131°31′54″,海拔392米。陣地呈東北西南向沿山體制高點分布,長約50“半截河要塞”川上山陣地是半截河主陣地的核心陣地,主峰位于北緯45°11′42″,東經131°31′54″,海拔392米。陣地呈東北西南向沿山體制高點分布,長約500米,距中蘇邊境10公里,站在制高點上可望見邊境線。陣地上有永久工事碉堡、掩敝部、炮陣地、機槍陣地、觀察所、交通壕、塹壕、地下指揮部等工事。交通壕和塹壕都在石質山體挖出,陣地北部耕地500余米有兩道防坦克壕。川上山陣地主峰南側聯合后山之中,新發現龐大墓地群。墓地群由85個墓葬組成,墓葬分兩行延山勢一字整齊排列,朝向東南,近200百米長,實屬罕見。</h3> <h3>  墓葬群屬性分析</h3><h3> 1、中國勞工墓葬群?(個人分析)墓葬群位于川上山主陣墓葬群位于川上山主陣地之中,按照日軍對中國勞工死后的處理方法,基本都是以挖坑或借助山體中的溝壑集中淹埋,不可能以敬畏死者的姿態為中國勞工精心淹埋。而且,更不可能做到每一行都在一條直線上,且墳墓大小、形狀一致,朝向一致。因此,可排除中國勞工墓葬群的可能。</h3><h3> 2、日本士兵墓葬群?(個人分析)墓葬群位于陣地腹地,當時的中國人是無法進入日軍軍事重地,更不要說建這么龐大的墓葬群,而且,墓葬的形式與我們中國的傳統墓葬禮儀方式有所不同,我們中國人講究傳統風水,即風水格局、尋龍點穴等。特別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至上而下按輩份排列(即:上為祖先依此往下排葬),從來沒有一字排列的墓葬習俗,并且在東北也不可能有80多代延續的家族墓葬群。因此,我認為按墓葬的規模、形式、排列順序,更像是訓練有素的士兵頭盔擺放在這里,應屬陵園式墓葬。鑒于日軍侵占雞東的14年歷史,在這14年當中數千人的部隊難免生老病死,死后有可能就埋葬這里。墓葬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墓葬都朝東南方向,從地理位置來看,東南方向正是他們的日本國方向。</h3><h3> 3、蘇聯士兵墓葬群?(個人分析)1945年8月9日零時,蘇聯遠東軍第一方面軍紅旗第一集團軍先遣部隊,冒著大雨雷電越過中蘇邊境,分7路穿越森林,從西和西北方向朝雞東、密山方向推進。</h3><h3> 8月9日黎明時分,蘇軍在“半截河要塞”主陣地上與駐守的日軍進行了戰斗。與此同時,位于日軍川上山陣地前沿的鷹山監視哨陣地也被蘇軍突破,駐守在監視哨的日軍殘部退守到川上山陣地,準備在此還擊蘇軍。川上山陣地(也稱六十三號陣地),由日軍步兵第278聯隊第4中隊駐守,共有日軍200余人,配備武器有"九九"式輕機槍、擲彈筒、步槍等。</h3><h3> 8月9日黎明時分,第4中隊長就對士兵做出了戰斗部署,加強戒備。川上山主陣地由1個分隊守備,主陣地東600米處的輔助陣地由中隊長帶1小隊守備,主陣地東500米處的輔助陣地由2個分隊守備,主陣地后方的第二道防線由1個小隊守備,主陣地左翼的坦克入口由2個分隊守備。</h3><h3> 8月9日下午4時左右,蘇聯遠東第1方面軍紅旗第1集團軍所屬部隊從正面向川上山主陣地的日軍發起沖鋒。在蘇軍猛烈的炮火轟炸下,陣地內的工事、塹壕及交通壕均遭到了嚴重損毀。隨后,蘇軍的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向陣地發起集群式的攻擊,但日軍利用反坦克壕來阻礙坦克的進攻,并利用(肉彈)炸毀蘇軍坦克。戰斗異常慘烈,蘇軍的坦克始終無法越過陣地前沿的反坦克壕。戰斗持續到日落時分,蘇軍隨即改變了部署,放棄了對川上山陣地的進攻,部隊隨坦克及裝甲車向東北面的半截河方向駛去。陣地的守備日軍暫時得以喘息。</h3><h3> 8月10日,紅旗第1集團軍第451團迫擊炮兵、第1630團反坦克炮兵,合力支援蘇軍步兵對廟嶺、半截河要塞群陣地展開強攻,守備在川上山陣地的日軍第278聯隊第4中隊長得知軍情后,下令將營房燒毀,全部士兵進入陣地堅守。同時一等兵大崎船津也跑來傳達了花島大隊長在半截河下達的命令,要求各部隊死守陣地。</h3><h3> 8月11日,蘇軍步兵在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分多路猛攻半截河要塞陣地,此時的半截河陣地上到處是爆炸聲,震得整個陣地在顫抖。經過蘇軍多次沖鋒,終于占領了半截河陣地。</h3><h3> 9月12日上午9時,蘇軍向仍然頑守在川上山陣地的日軍發起了全面進攻,將陣地團團包圍,蘇軍動用了大量的火炮和坦克對日軍發起強大的毀滅性攻擊,蘇軍的重炮和迫擊炮將陣地內的工事摧毀,蘇軍以武器和兵力的絕對優勢將川上山陣地日軍徹底殲滅,占領了川上山陣地。要塞群被摧毀后,仍有小股日軍藏匿在地下工事里,另有一部分逃進山林里,他們組織"特攻隊"襲擊蘇軍后續部隊。</h3><h3> 9月(2一3)日,蘇軍經過圍捕,將山林里的"特攻隊"殲滅。 川上山戰斗從先期的大規模作戰,到后續小規模圍剿共持續25天。雖然日軍被徹底殲滅,但蘇軍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所以,位于“川上山陣地”內的墓葬群也有可能是蘇軍在戰斗中犧牲的官兵,被臨時埋葬在這里。</h3><h3> 上述疑是新發現,是雞東縣建縣以來首次重大發現,如通過論證,至少填補我縣兩項紅色革命歷史空白,同時也增補了雞東縣關于侵華日軍“半截河要塞”少之又少的歷史資料和歷史真相。</h3><h3>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組成“侵華日軍要塞”專家調查組,在全國范圍內對侵華日軍各要塞陣地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后,出具的“半截河要塞陣地群”的調研數據與事實情況出入很大,我認為調研結果不夠準確、不夠全面。原因一:當時的專家調查組在我縣向導的帶領下,只調查了日軍“半截河要塞陣地群”不到十分之二的范圍。其中,A級永久性陣地2處、B級野戰陣地5處、C級野戰陣地1處、普通野戰陣地5處,他們當時都沒有調查到(或根本不知道這些陣地的存在)。因此,調查出的數據我認為不夠嚴謹。原因二:專家組之所以調查了如此小的范圍,主要原因是日軍修筑要塞時,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施工,日偽檔案又無任何記載(沒有知情者)。同時,作為當年調查組的“向導”,當時對我縣境內的要塞各陣地群的地理位置、要塞陣地規模等等也缺乏了解。所以,專家組只能按照“向導”提供的線索,進行調查。才導致了許多歷史謎團至今都無法揭開。 因此說“半截河要塞”的存在,不僅是日本侵華的罪證,更是中華民族被屈辱的見證。它是一部侵華戰爭史、一部勞工血淚史、一部人類文明的被踐踏史。 </h3><h3> 注:在調查中發現有盜掘現象,據走訪調查得知。近幾年來,有大批外地人員經常出沒在陣地中,拿著電子探測設備,尋找日軍埋藏在地下的軍火庫。因此,尋找地下倉庫迫在眉睫。 </h3><h3> 2018年8月7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昌吉市| 白山市| 霍州市| 宁海县| 白河县| 白沙| 江川县| 孝昌县| 青神县| 灌南县| 察哈| 盈江县| 泗水县| 图片| 德州市| 油尖旺区| 大足县| 开鲁县| 新丰县| 含山县| 永寿县| 营口市| 青海省| 抚松县| 文山县| 乐业县| 旌德县| 栾城县| 理塘县| 大连市| 宕昌县| 资阳市| 晋城| 南江县| 中阳县| 纳雍县| 封丘县| 历史| 来安县|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