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攝影,有人說,就是照相。照相在過去作為一種技能,只有少部分人懂得。而如今由于科技的發展,小至三歲孩童,大到八十老人家,誰都會拿起手機相機拍照。</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攝影,有人認為,就是把眼前出現的事物,通過光和影在相機上留下畫面。過去是用膠片,現在是用數碼。我覺得這僅僅是照相而已。真正意義上的攝影,應該是攝影者運用對事物發展的觀察認知能力,使用相機各項功能技巧,及時將事物發展變化中最美的畫面瞬間凝固在膠片或存儲卡上。</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喜歡攝影。</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剛開始,我也只是照照相而已。</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的第一臺相機成了我的啟蒙老師。</b></h1><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我的第一臺相機</i></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年我讀初二的時候,忽然學校不上課了,開始干一些與讀書無關的事情。后來,父親也不用上班了,因為是這個單位的頭頭,還成了走資派,不久便下放到五七干校農場去放牛了。在這期間,父親把一臺老式柯達照相機給了我。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是一款全手動機械式折疊照相機,大概是上世紀初二三十年代產于美國。幾十年過去,手中這臺相機已面目全非了,但是外殼依然可見KODAK字跡。</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相機內銘牌上清晰可見Made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制造)、KODAK等英文。</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相機鏡頭光圈f6.3--32,快門速度1/100、1/50、1/25,B門,T門,焦距3.5--50。全部根據需要按照鏡頭上的刻度手動調整。每次需要別人幫忙拍照時,都要目測好光線,所需景深,撥好光圈和快門速度,調好焦距。且快門速度最高只有1/100秒,通過金屬按扭拉動連接桿帶動鏡頭里的金屬片完成膠片曝光。某個環節稍有不慎,都可導致膠片作廢,或發虛,或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本機無進口膠卷可用,只能用國產120膠卷代替,但不能直接使用,因膠卷轉軸規格有差別,使用前要在暗袋里轉換膠卷。</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筒膠卷可拍8張6x9cm,或12張6x6cm,或16張6x4.5cm尺寸的底片,拍前須根據需要調整好相機內的暗格。下圖相機背后3個紅圈視窗可觀察膠片張數。</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圖為這部相機的原樣。</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就是它,伴我度過了多少艱難歲月,經歷了多少酸甜苦辣。</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張照片是當年紅衛兵革命大串聯到廣州農講所參觀時用這臺相機拍的(6x4.5)。仔細一看,真可憐,當時我和我的同學還光著腳丫子,不知道是怎么走過來的。</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這張也是那時在廣州黃花崗的留影。這是那個年代僅存的兩張照片了。</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的同學(6x6)</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8年,我下鄉了。16歲的我自己到所屬街道居委會報了名。當時我想,走資派的兒子哪能不聽毛主席的話,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否則,為父的又會多一條罪狀。于是,我卷起了背包,隨著出發的人流,爬上了開往廣闊天地的解放牌大貨車。可惜的是沒有用相機把當時的情景拍下來。但是,那時侯哪有錢買膠卷啊?何況,誰還有心思去拍照呢?下面這幅用解放牌大貨車運送知青上山下鄉的場景照片,是借用別人的。我們當時哪有大紅花戴,哪有那么高興喲!沒有歡送的隊伍,沒有送別的親人。父母都在五七干校勞動,我是家里老大,我先下農村去了,兩個妹妹后來也先后去了農場和上了礦山。</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當年10月25日到了公社,知青們集中辦了三天學習班,然后分配到各個生產隊(當時我們這個大隊每個生產隊安排2人)。28日那天,生產隊長挑著一擔蘿筐裝上我們的行李,領著我倆,步行八里路,到了隊里曬谷場,指著旁邊的一間農舍說,這就是你們的新家(見下圖)。</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啊,下鄉插隊就是在農村安家落戶。在這里,我們被鄉親們稱之為"新社員",每天和隊里社員們一起勞動,收工回來自己煮飯。記得還有一件每天必做的事情,那就是開工之前,生產隊長的哨子一響,所有社員必須集中到曬谷場上跳忠字舞。我們新社員勞動一天只掙幾個工分,抵不上幾毛錢,年底生產隊結算,扣除分的口糧、番薯、生油等費用,所剩無幾。那時候,照相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玩照相機可是燒錢的東西,膠卷要錢,沖洗膠卷要錢,洗曬照片要線,沒線沒得玩。只得將它打入冷宮,專心接受貧下中農教育。</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節假日,知青們回到城里,也會一起聚聚。偶爾也會拍拍照片(6x6)。</b></p>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這幾張就是我們下鄉知青聚在一起時的照片。50年過去,底片沒了,照片也所剩無幾了。</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每當看見這一張張既熟悉又生疏的面孔,一種思念之情油然而生。</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每當看見這殘缺不全的畫面,想起了那時艱難困苦的日子,雖有時苦不堪言,但也有苦中作樂之時。</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每當看見這發黃脫色的照片(6x9),想起了患難與共的知青摯友,互相扶持、共同前行的友誼,和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六年了,就是在下圖這間農舍里,我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我的青春年華。最適宜讀書的年齡,卻在田水里泡過(南方種水稻,喻干農活)。但是不能自暴自棄!我還年輕,我要學習,我要讀書,我要……</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盼來了希望。1973年,父親恢復工作了。經推薦,我填寫了《高等學校選拔學生登記表》,生產隊長還親自為我寫了評語(見下圖)。我參加了久違的考試,就等通知了。</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誰知那年出了個"白卷英雄"。據載,1973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動亂中唯一的一次。這次考試中,“白卷英雄”張T生的出現影響了當年大學招生的路線,導致學生考分越高越是沒有學校敢要,被錄取者多是成績平平甚或中下者。無數知識青年的“大學夢”在瞬間變得支離破碎,一切又跌入階級斗爭的深淵……</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就這樣,不明不白,沒了下文。又過了一年,1974年命運之神又降臨。接到公社黨委發的通知,我被推薦參加"高等院校、中專學生對象學習班"。</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學習班結束時,我被推選為知青先進典型,安排到該公社中學高中生畢業典禮上作了題為《堅決扎根農村干革命》的報告。真是時勢造英雄啊!我就這樣被推上了眾目睽睽的舞臺。當時,自我感覺怪怪的,竟然要我這個城里來的知青,向家在農村的知青,向這些大學無望,即將回鄉務農的學子們,介紹什么體會。不過,不管怎祥,這可是我翻身的好機會。果然,順理成章,不久我就邁進了大學校園,開始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一年,我和為數不多的幸運者一起,成了廣東師范學院(后復名為華南師范大學)第四屆工農兵學員。</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課了</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宿舍里的小組話動</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運動場上</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隨著"教育要革命"的深入,二年級時系里從4個教學班抽調人員組成了"教育革命試點班“,我也成為其中一員。"實踐出真知",老師帶著我們不停地外出開門辦學,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部隊去,到中學去……</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下 塵封已久的柯達相機又可派上用場了。</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到工廠去學工。圖為部分同學在石灣與陶瓷廠工人的留影。</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到農村去學農。圖為試點班一組同學和老師在花縣炭步的合影。</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到部隊去學軍。圖為同學們在潼湖軍墾農場進行軍事訓練。</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外出辦學時同學們上山砍柴。</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砍柴后的野炊。</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幾年的大學生活很快又結束了。那么,我的夢呢?在哪呢?下鄉六年,學習三年,"夢“還無暇顧及,新的決擇又擺在了眼前。</b></h1> <h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生的夢,有時往往在沒發生的時候,不得不醒來,走完這一段又一段要走的路……</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凌海市|
大连市|
石家庄市|
钟祥市|
淮北市|
乌鲁木齐县|
株洲市|
榆林市|
冀州市|
砚山县|
永新县|
共和县|
巨野县|
新兴县|
鲁甸县|
上高县|
三穗县|
铁岭县|
林口县|
抚松县|
建阳市|
宽甸|
房产|
盖州市|
黄冈市|
会泽县|
偏关县|
五寨县|
仁寿县|
望城县|
安泽县|
乐山市|
渑池县|
漳州市|
佛坪县|
高州市|
岳阳县|
常州市|
塘沽区|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