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h3><h3> 武功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武功文化教育源遠流長。老縣<font color="#010101">城在武功鎮,是縣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武功縣早期的官辦學校教育主要集中在武</font>功鎮,著名的綠野書院位于武功古城外綠野亭,因宋代大儒張載曾在此講學而聞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在武功鎮還有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那就是位于武功縣武功鎮學前街的“學前街女子學校”,現在為武功縣武功鎮大學街小學,綿延百年不衰。</h3><h3> <b>一、歷史沿革</b></h3><h3>大學街小學創建于何時,流傳資料較少,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其一,始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其二,創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三,始于明洪武年間。據該1989年編寫的校志送審稿記載,大學街小學最早可追溯到明·洪武七年(1374年)。 明康海正德十四年(1519)《武功縣志》記載,“縣署在城西北,北抵城西抵后稷廟下原,麓東抵文廟,洪武初知縣祀重建倉二俱在署內”。“儒學在縣署東北,抵城東西,皆抵民廬而獨堂西七丈許,抵北街”。大學街小學前身為儒學(也叫學宮),相當于現在的學校。</h3><h3> 綠野中學和大學街小學分別位于武功古城南北,在不同歷史時期,兩所學校發展變革的過程有著相似的經歷。</h3><h3> 綠野書院于1903年更名為縣立高等學堂,1911年,改稱縣立高等小學校,民國十年(1921年),改為縣立第一高級小學,不久又易名為縣立第一小學校,為武功縣有史以來第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學,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改名為縣立南關小學,1940年,籌建縣立中學,遷至南街保安團舊址,改為縣立南街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年),稱城鎮中心學校,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稱武功縣城鎮第一國民學校,建國后為一區一完小。</h3><h3> 大學街小學成立于 民國十年(1921年),位于縣城內的學前街(今天還叫學前街)取名為“學前街女子學校”。</h3><h3>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縣立學前街女子初小。</h3><h3>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縣立大北街模范初級小學(此所初小為民國二十二年建立)合并于縣立學前街女子初小,由于人數增多,規模擴大,學校升格為完全小學,改名為學前街女子小學。</h3><h3>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立縣立中學,南關小學(今為綠野中學)遷入縣城內南街保安團舊址,稱縣立南街小學。</h3><h3>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南街小學改為武功縣在城鎮中心學校,學前街女子小學 改稱為城鎮中心學校學前街分校。</h3><h3>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學前街分校又改稱城鎮第二中心國民學校。縣立南街小學(綠野中學)改為武功縣在城鎮第一國民學校。</h3><h3> 建國后改稱一區二完小。</h3><h3> 1952年又改稱一區一完小分部。</h3><h3> 1954年,校舍擴建,完工后南街一區一完小遷入該校(大學街小學)合并,(一區一完小,現在的綠野中學成了武功縣立中學)。</h3><h3> 1957年定名為武功縣大學街小學。</h3><h3> 1958年更名為武功縣武功公社大學街小學。文革時期為武功縣大學街小學。</h3><h3> 1984年,改為武功縣武功鎮大學街小學,一直至今。</h3> <h3>武功縣志卷一(明.康海 撰)地理志截圖</h3> <h3>綠野書院(武功縣南關小學~一區一完小)歷任領導</h3> <h3>武功縣武功鎮大學街小學歷任領導人</h3> <h3> <b>二、發展簡史</b></h3><h3> 中國古代教育從原始自然形態,到古代學校的萌芽始于夏商,西周時期官學制度和“六藝”教育初步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從秦代的學室到漢代儒學獨尊,學校教育制度開始建立,學校教育從魏晉南北朝逐漸衰落,隋唐又開始復興,到了宋元時期學校教育得到發展,各地興起書院,明清時期學校教育進一步發展,演變成近代的學校,直到清朝末年學校逐漸走向近代化。</h3><h3> 武功縣人杰地靈,文化教育經久昌盛。四千多年前,中華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故事流傳至今,教稼臺位于武功鎮東門外,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農業學校,它在傳播農耕文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客山晚照曬書卷”為武功八景之一,記述著一千多年前大唐天子李世民幼時上學讀書的美麗傳說。</h3><h3>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理學大儒張橫渠(名載.字子厚)眉縣人,在縣城(今武功鎮)南關外的綠野亭講學,從學者甚多。綠野亭位于武功古城南小華山半坡,明弘治八年(1495),巡按御史李翰謀與提學副使楊一清到此,仰其人,肅然起敬,知年久亭毀,遺址猶存,令知縣宋學通恢復,知縣因亭院狹小,與稍東的葆貞庵互換,葆貞庵移至現在的小華山,將綠野亭移至葆貞庵重建,后改名綠野書院,就是今天的綠野中學所在地。</h3><h3> 到了明代,縣署在縣城(武功鎮)設立學宮(或稱廟學),凡附近平民子弟均可入學。 </h3><h3> 清朝時期 ,教育逐漸正規化。縣級的教育行政機構叫"儒學署",設于文廟內。署設教諭、訓導,皆為縣教育長官,其職責除管理全縣文武生員外,還兼任奉祀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武功縣城(今武功鎮)城隍廟南新建了一所書院,時稱有邰義學,后遷至縣署東(城內大北街路西),遂改稱靜山書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復改稱有邰書院,從學者多系附近童生及鄉試落榜秀才,規模僅次于綠野書院。明清時期武功縣有四大書院:綠野書院、有邰書院、東里書院,西麓書院, 都發揮著教書育人的作用。 </h3><h3>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舊稱“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并在全國推行的學校教育體系。“廢科舉、興學堂”,武功縣撤儒學署,成立學務局,書院改稱為學堂。縣城南關外的綠野書院改名為縣立高等學堂,“學前街女子學校”成立。</h3> <h3> 民國十年(1921年)楊虎城駐防武功時,學前街女子學校有一個復式班班(一個教室兩個班,輪流上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年級,二年級共有學生31人,都是女生。民國三十年(1941年)學校發展為五個班,學生193名,新中國解放后,該校稱一區二完小,1952年,改名一區一完小分部,1954年,一區一完小(綠野中學)合并于該校,校名改為一區一完小。學生有16個班,當時實行“四、二分段制”,學校輔導區共有14所初級小學,分別為:東至麻西寨(今屬貞元鎮代家社區)、羊圈、南至毛家嘴(今屬大莊鎮觀音堂社區)夏家溝(今屬楊凌),西至涼馬、何家堡,北至坡底、古風。這些學校四年級學生畢業考試及格后,發初小畢業證,有資格通過考試才能升入該校高級班,,讀完五六年級才算完小畢業,發完小畢業證。由于輻射范圍廣,涉及人數多,完小校舍不足,錄取名額有限,學生要升到大學街小入完小非常困難。到1956年最大限度發展為18個班,學生人數900多名,后來完小增多,壓力減少。1969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取消“四、二分段制”,實行“五、二制”,即小學五年,初中二年,小學畢業按比例推薦上初中,這時,大學街小學增設初中班,俗稱“帶帽學校”或叫七年制學校。1977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高考制度,全國迅速掀起崇尚科學,勤奮讀書熱潮,各地許多小學都設有初中班,且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從1981年起,實行“五、三制”,小學五年,初中三年,大學街小學成為“八年制”學校,(武功鎮共有“八年制”學校8所)。1983年10月,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國推行“三名”戰略(抓教風,樹名師;抓學風,出名生;抓管理,辦名校)。武功教育又開始復蘇,1984年為了集中整合人力、教學實驗,辦學經費資源,武功鎮人民政府決定規劃在全鎮建設兩所初級中學:“西塬中學”和“后稷中學”,1985年7月兩所初中分別建成,各有三棟簡易大房教室,設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級,共九個班。同年九月,武功鎮撤網并點,形成西塬片有:西塬中學、上營中學,中東片有:后稷中學和大學街小學(初中部)的教育格局。自1986年7月1日起,全國開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初中學制實行“六、三制”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這時,大學街小學共設小學和初中各10個班,中小學生人數合計1157名,其中女生人數478人。為當時武功縣規模大,學生多,設備全的一所重點學校。1994年,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發展綱要精神”,全省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學生上學人數猛增,各校初中班人數己接近70人。為緩解學校壓力,解決學生上學難問題,縣政府號召群眾“集資建校”(由于縣財政實行鄉鎮包干,教師和政府人員工資由鄉鎮自行解決,教師工資時有拖欠),建校缺少資金,經由政府,社會賢達、學生家庭、教師、政府工作人員踴躍捐資,對原有的“西塬中學”和“后稷中學”進行擴建,重建,至1996年8月后稷中學教學樓竣工,設24個初中班,同年九月,大學街小學初中部全部并入后稷中學。至此,大學街小學成為武功縣武功鎮中心小學。</h3> <h3></h3><h3> <b> 三、校舍變遷</b></h3><h3> 據歷史記載,武功縣學建于徽宗崇寧元年(1102),由知縣趙茂曾創建,房舍50楹。元末,“縣署毀于兵燹,學官僅存”。明初,學宮被縣署占用,知縣嚴祀在縣署舊址上重建學宮。正德八年(1513),知縣劉紹修建明倫堂。萬歷九年(1581),知縣曹崇樸除修葺房舍外,還鑿有泮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知縣孫琮重修殿堂17楹。清嘉慶十四年(1809),知縣張樹勛重修學署內的文昌閣、尊經閣、魁星樓、大門、二門等。同治三年(1874)、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陳爾弗和張世英對儒學署的門、池、堂、舍先后都加以修葺。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著科舉制度廢除,儒學署亦廢。</h3><h3> 明清時期,舊儒學衙署是秀才學習活動的場所,當時,儒學衙署有明倫堂五間(明倫堂設于古文廟、書院、太學、學宮的正殿,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是傳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過去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社會精英講學論道的地方),經閣三間,明倫堂前有東、西齋,大門樓三間,二門一間,二門西有便道直達文廟。此后歷經明、清及民國,古代房舍僅存“文昌魁星樓”。</h3><h3>據民國 武功縣志(2018-02-28 武功縣志辦,建置志第二):“入 學 在小十字東,同治十三年(1874),知縣陳修學署大門三間,明倫堂五間、尊經周三間,閣東西兩偏院內完建堂各五間,廈房區六間。外邊客房各三間,東隅數論,而西居訓導鳥。兩學土耳其縱十八丈一尺,橫十四丈四尺五寸。入民國,屢遭兵劫,房尾多毀,惟 倫堂巋然獨存,設立建設局”。</h3><h3> “學前街女子學校” 就建在位于學前街的舊儒學衙署遺址上。</h3> <h3>武功縣志卷一(明.康海 撰)地理志截圖</h3> <h3>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二月,成立“建設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于右任、張繼、戴季陶3人被共推為常務委員,朱家驊、楊虎城、邵力子、辛樹幟等十五人為籌備委員,籌備處設在“學前街女子學校”,建有大廳五間,耳房六間,后由于學生逐年增多,在東北角建大房教窒六間,大廳后建廈房三間,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h3><h3> 從1952年起,大學街小學先后進行了幾次大的改造建設,其中主要建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西農籌備處的五間大廳很高大,感覺很老,窗子和門上面為弧形拱頂,門很古樸,屋頂長有雜草,門漆淡藍色,外墻根部磚砌,上為白色,開始作為學校會議室,也叫老會議室,大廳前植有棵松樹,很高,上面掛有鈴鐺,系繩子,每當停電時老師就手拉繩敲鈴。</h3><h3> 1972年,在武功駐地的四七七資助下,在五間大廳的前面,建了“凹字形”大廳,作為學校大會議室,外墻紅色,也叫“凹”字形辦公室。1985年前后,學生人數不多增多,班級人數平均60人左右。</h3><h3> 1987年,在五間大廳北建成二層教師宿辦樓五間,翻修教室危防13間。當時,學校總占地面積24畝1分,教室擴大到大房共85間。</h3><h3> 1999年拆除“凹”字形辦公室,在原址上建起三層實驗樓。</h3><h3> 2005年拆緊鄰操場的大房教室,新建三層教學樓。</h3><h3> 2012年學校建教師宿辦樓,大學街小學最有特色古建筑,西農籌備處五間大廳(1932年),連同后面的 舊二層宿辦樓及兩邊的大房教室一起被拆除。</h3><h3> 2016年7月,經武功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武功鎮后稷中學(1985年--2016年)并入武功縣綠野高級中學,同年九月,武功縣武功鎮大學街小學全部遷入后稷中學。原大學街小學改成武功鎮后稷中心幼兒園。</h3> <h3>文革時期,大學街小學校牌。</h3> <h3><b>四、辦學方針</b></h3><h3> 中國古代教育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以后,才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沒有具體的傳授課程。</h3><h3>大學街小學前身------儒學,是以“四書五經”、“幼學瓊林”等為主的社會化教育。</h3><h3>明、清時期為武功縣高等學府。民國時期,教育方針隨政治變化而異。</h3><h3> 民國十六年(1927年),“教育是培養國民革命實際斗爭人才,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主義,達到世界革命”為教育宗旨。</h3><h3>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戰軍興,國共合作,中央教育部公布 教育內容為“團結全國軍民總動員,統一意志,整齊步伐,齊心抗戰”。</h3><h3> 民國35年(1946年)三年內戰時,為防范“奸黨”,又規定“政教合一”的政策。</h3><h3> 新中國成立后,開始也是沿襲民國時期的高校招生辦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來全國統一招生的高等學校招生制度。建國初期,廢除一切舊的教育制度,嚴禁體罰和禁止體罰學生,積極發展小學教育,在成人中開展“掃盲”運動,大辦“冬學”,夜校,及速成識字班。掃除文盲運動收效顯著。黨的教育方針為: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各級各類教育事業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h3><h3> 1957年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那時,學校把教育方針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寫在黑板報、圍墻,房屋,街道等顯眼的地方,在課本、圖書及各科教學和各項活動中都要體現出來,每學期末學校、班級以德、智、體為標準評選三好學生,頒發獎狀,能領一張這樣的獎狀是一件很榮耀光彩的事情,其他人都很羨慕。</h3><h3> 1958年 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于是,學校教育開始進行教育改革,如教學內容刪繁就簡,學生走出去在工地上課,早田間地頭學習勞動,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勞動,有時停課完成上級分配的任務。</h3><h3> 1958年12月,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并為興平縣,直屬省轄。1961年9月,武功縣建制恢復,新縣城由武功鎮遷至普集鎮,隸屬寶雞。1960年6月,興平大縣轉發國務院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的問題”發布后,教學秩序恢復正常。</h3> <h3>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來推薦入學,上大學不看成績,看出身。結果上大學的學生文化課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學數學都需要補課,高等教育沒有辦法保證質量,直接導致國家人才的斷檔。1971年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畢業即可,但必須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廢除招生考試,改為“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工農兵大學生由此出現。</h3><h3>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有一封信,這封信后來被稱為“五七指示”。這個指示“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五·七指示也就成為“文化大革命”中辦學的方針。長達十年,期間開展了破“四舊”運動(四舊,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和“批斗“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和“地、富、反、壞、右”分子”活動,教育制度和教學秩序一度混亂。</h3><h3> 1976年十月,粉碎四人幫,1977年10月,國務院決定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和時代的拐點,許多人的命運從此發生改變。</h3><h3>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了建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教育開始步入正軌。</h3><h3>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全國的辦學方針發生了大的轉變。如果查閱網絡圖片,會發現鄧小平的這句話被全國很多學校粉刷在教學樓外墻上。大學街小學也一樣,剛一進學校大門,長廊二門處有一面照壁,多年風雨洗刷,白色的底襯已經被歲月侵蝕,紅色的文字卻依舊光亮如新。</h3><h3> “三個面向”被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原則之一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序言中。直到今天今天,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句話仍然深刻的影響著中國教育的未來。</h3><h3>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 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 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 班人。 </h3> <h3> <b> 五、經費來源</b></h3><h3>明清時期,教育經費取源于“學田”,學田來至寺廟產田及絕戶之荒蕪地;一部分為鄉賢捐助。以上兩項只分配給書院及縣學,私塾不得占用。清雍正時有學田二十八頃九十八畝八分,招佃收租;乾隆時趙和壁等捐銀五百兩;先后交質庫營息,并立有經費管理章程,專司出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縣立高等小學堂,歲支銀440兩,錢1546串文。民國時期,經費不足,不足部分由學校自籌,如: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南關小學,學前街女子學校等由政府每月撥款46.72元為經費,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政府下令自本年起,學生必須繳納學費,每學期初小較2--3元,高小交4--6元,以資維持,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學生增多,貨幣貶值,全縣六所中心學校,由政府年支34710元,后因物價飛漲,政府決定:清理寺廟官產;分工生產,養雞養蜂;募捐助學等辦法維持教育經費不足。建國后,仍襲舊制,收交學生學費,每生2--4元不等,規定家庭困難者可以減,免,緩,收齊上交,學校經費由上下撥,往往交撥相抵。建國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主要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校經費按月撥付。隨著國家教育發展地位的不斷提高,從2001年開始實施"兩免一補"政策,主要解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問題。中央財政負責提供免費教科書(國家規定課程必修科目的教科書,不包括地方課程教材及各種輔助性教材),地方財政負責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到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均享受到了"兩免一補"政策。學校經費由國家財政撥付。</h3><h3><b>六、教師待遇</b></h3><h3> 清康熙時期,儒學設教瑜("正式教師,元、明、清縣學均置)訓導(學官名。明清府﹑州﹑縣儒學的輔助教職)二人,月奉薪銀各三十一兩二錢五分。雍正時期教論一人,奉銀四十兩。</h3><h3>民國時期教師工資:</h3><h3>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最高27元,平均11元。</h3><h3>民國三十一年(1941年)最高60元,最低40元。</h3><h3>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最高90元,最低75元。發糧八市斗(每斗14.5斤)。</h3><h3>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最高90元,建國前夕,通貨膨脹,以萬為單位,教師月薪50-70萬元,糧食增至一石二市斗。</h3><h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教師工資沿用舊址,發小麥,校長月得二市石,主任月得一石八斗,教師一石五斗。1952年為了保證教師生活穩定,實行“工資份”制,每個工資份,包括生活必需品,如:面粉,白布,油,鹽等若干,按月折價發給人民幣。一般校長每月120--170份,主任110--140 份,教師100--120 份。1956年4月,由于經濟好轉,國家實行工資改革,從此職工,干部,教師發給人民幣。至1957年全縣教師工資月平均為41.82元,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年增加,至1988年公辦教師工資及各種福利補貼月得161.5元,最低70元,平均115.75元,民辦教師最高工資75.5元,低為65元,平均月得70.25元。</h3><h3> </h3> <h3>八十年代教師合影</h3> <h3> <b> 七、課程設置</b> </h3><h3> 課程設置是為實現辦學宗旨服務的。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是學好文化課,在封建社會很長一段時間里,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缺乏自然科學知識。自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后,廢科舉,立學堂,學生才開始接受學習新的課程。大學街小學的課程設置是相當健全的。 </h3><h3>1911年至1932年為舊學制,設有修身、國文、、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動植物)、、圖畫、手工、、體操、簿記等課程。</h3><h3>自1933年起,學校課程設置及課時計劃均依部頒計劃執行。</h3><h3><b>八、學業管理</b></h3><h3>嚴格的考查與管理 </h3><h3> 學校對學生考查與管理均十分嚴格,而考查本身也是一種管理。一般實行季考(一季度一考核)</h3><h3>考查分“學業考查”與“操行考查”兩種。學業考查分三種:</h3><h3>一是日常考查,包括課堂問答和筆記練習之檢查;</h3><h3>二是臨時考查,即學科的臨時測驗。一般是以授課時數之多少,確定臨時考查之次數。每周授課一課時,則每月考查一次。每周授課二、三課時,則每兩周考查一次;每周授課五課時以上,則每周考查一次。每期中間,舉行一次同級會考。</h3><h3>三是學期考查,即各學科的期終考試。各類考試均嚴格記分。日常考查與臨時考查所得成績,分別以三分之二與三分之一合為平時成績。平時成績與期考成績合為學期成績。平時成績占五分之三,期考成績占五分之二。兩學期考試成績,合為學年成績。</h3><h3> 對各類考試的管理亦十分嚴格。對違犯考紀者視情節輕重,分別予以扣分、試卷作廢、警告、記過、記大過等處分。操行評定也很嚴格。操行分甲、乙、丙、丁四等,學期末與學習成績一并通知家長。由訓育處結合學生自治團對學生的早操、自習、上課、就寢、衛生等經常檢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工作進行全面考核,結合教務處、班導師及教師平時檢查的結果,最后各方協商評定學生操行等級。</h3><h3>學校定有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的思想言行、學習生活均從嚴要求。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為“試驗期”,期考多門不及格,經補考按九折計仍不及格者,或操行過劣者均勒令退學。學生無故曠課達九課時者、辱罵師長情節較輕者,或毆打同學及校工者,一律記大過。有重大侮辱師長行為者、有竊盜行為者、有敗壞風化累及校譽者,則一律開除。有事外出要到訓育處請假,掛出名牌,回校后必須銷假翻牌。</h3><h3> </h3><h3><br></h3> <h3> <b> 九、教育名人</b></h3><h3> <b>龐景文</b>先生,字顯慕(1882--1958)武功縣武功鎮龐家堡人,幼年家貧好學,考取秀才于乾州,后曾任教于西安中山中學,圣公會中學,三原師范學校,武功縣南關高等小學及學前街女子學校校長。晚年任及縣參議秘書。在三原師范時結識于右任,交情甚篤,民國十一年(1922年),于右任應楊虎城之邀來武功,曾專訪龐景文先生于家中。后贈詩留言:“扶杖行吟任所之,武功原上晚晴時。郊禖誰禱姜塬廟,春雨人耕后稷詞。萬里風云掩西北,十年兵火連彬岐。綠楊臨水川如畫,景物流連老亦悲”。民國十八年大災,龐先生以賬務會長身份請求于右任,東北軍首領朱子橋,上海巨商張賢卿等人,聚資開辦捨飯廠,營救眾生,為人稱頌。</h3><h3><b>蔣友尊</b>:(1891--1956),武功縣武功鎮東街人,192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最初擔任西安女子師范教育主任,后任陜西教育廳視導,主要對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和各類學校工作進行視察,監督,考核,輔導。1936年任南京金陵女子中學校長。</h3><h3>1940年,蔣友尊回自己的故鄉武功鎮,在原南關小學的基礎上,籌建縣立初級中學,并擔任校長。建國后,歷任武功縣政協副主席,副縣長和縣中副校長,頗有建樹,受到黨和政府的信賴與贊賞。</h3><h3><b>楊純厚</b>,1925年,武功縣武功鎮月菊巷人,1947年于武功中學附設簡易師范班畢業,建國前在武功縣南街小學任,教建國后,曾任游風小學教導主任,大學街小學校長。1950年起,連續四年出席武功縣人民代表大會并為主席團成員。1952年參加陜西省教育工作會,同年被選任校教育工會主席。1979年退休后,被縣志辦聘請編寫縣志,后又被綠野中學及大學街小學聘請編纂校志。在廣大師生和社會中有很高威望。</h3><h3> </h3> <h3><b>十 輝煌成就</b></h3><h3> 跨越百年歷程,斯文一脈相承。大學街小學歷屆領導治校有方,辦學方向明確,遵循教育規律,發揚傳統,注重創新,凸顯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教學質量逐年提高。1957年以前實行會考,統一命題,組織考試,閱卷,每年升學率居全縣第一。1958年,畢業生208名,百分之五十四都考入技校及初中,1958年---1961年興平大縣時期,50多所完小,年升學率為前十名。從80年代至今,數次被市,縣評為先進集體。<br></h3><h3> 大學街小學桃李成林,英才輩出。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和社會精英,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績。拒不完全統計,有中央局級領導,省級,縣級,教授,高級工程師等一百多名。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h3> <h3> <b> 十一、繼往開來</b></h3><h3> 大學街小學自 2016年9月遷至原“后稷中學”后,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4000平方米,是一所鎮辦中心小學。學校現有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38人,教職工52人,教師合格率100%。</h3><h3> 學校新的領導班子團結一心,總結了自2000年代以來探索發展的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逐步提出、完善和實施了多項改革措施。把創建高效課堂示范校、實驗課教學示范校、信息化教學示范校、平安校園作為工作的戰略重點。提出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制定了“團結、勤奮、務實、創新”的校訓,培養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形成了“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校風,“求真、求實、求新”的教風和“樂學、會學、勤學、博學”的學風,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姿態、全新的精神風貌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h3><h3> 自2017年以來, 學校科學規劃,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教育現代化技術設備的投入,先后添置了電子白板 10套, 24個教學班,實現100% “班班通”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先后購置計算機 90臺,建設多媒體教室 2個,滿足了最大班額的需要。寬帶連接互聯網,接入200兆光纖,實現校園全覆蓋,確保教師上課正常使用。這些信息化設備的建設,為廣大師生教育教學活動,新課程改革及高效課堂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h3><h3> <font color="#010101"><b>德育為先</b></font>:堅持正確育人方向,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 首先,加強校容校貌建設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發展,從而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文化建設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學校本著“高品位,重和諧”的原則,對學校的文化櫥窗內容做了更換,布置文化墻380㎡,制作噴繪30余幅。學校北院以“歷史文化,后稷精神”,南院以“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為主題,更新增設大型宣傳牌匾52幅,櫥窗8面。重新整理花園,種植綠草和花木,教室內部也做了美化,設立圖書角,“學習園地,評比欄、光榮榜等”。教學樓的外墻以板面、櫥窗、醒目標語、宣傳牌匾及辦學思想為主,并且圍繞“讀書”這一主題,張貼各班關于讀書的手抄小報、繪畫作品,建設書香校園,激發師生尤其是全體學生的閱讀熱情,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校園內圍墻、教室及各科室室內外布置堅持統一規劃與個性化設計相結合。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規格標準、功能完善、文化氛圍濃郁、充滿生機活力。</h3> <h3> <font color="#010101"> <b>辦學特色</b></font>:在學校內涵發展上一方面通過興趣小組開展活動,發揮學生特長,促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立足后稷精神:勤奮學習、勇于探索、大膽實踐、無私奉獻,爭做后稷傳人。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太極拳、武術、戲曲等進校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傳統歷史人物教育等,豐富了學生知識,提高了學生技能,錘煉了學生的品格。同時也促使我校開發了一系列校本課程,如太極拳教程、武術教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等,豐富了學校的內涵,成為武功教育界的一大特色。 </h3><h3></h3><h3> <b> 教師隊伍</b>:通過抓示范、抓學習、抓典型、抓活動,在教師中弘揚了六種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刻苦鉆研的探索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為人師表的敬業精神和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其次,以學者型教師標準,培育教師的業務素質。每月進行業務量化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h3><h3><b> 高效課堂</b>:優化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堅持推行“四步四環”摸式。</h3><h3>“四步”指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先由個人編寫,再交年級組研討修訂后交給上課教師進行授課,課堂應用后再交回年級組討論反思(個人——集體——個人——集體)。</h3><h3>教學目標落實到位。教學設計體現五要素:備學生,備知識,備情境,備自已,備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新,采用“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的模式,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實現由教師教到學生的學的轉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前充分準備,做到吃透教材,學情,學單人手一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課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推進課堂改革,打造優質高效課堂,以教學質量求發展,用質量贏信譽,創自己的品牌。</h3><h3> 近年來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素質教育全面出彩。連續多年畢業班水平測試均獲縣局表彰。在鎮學區每年年度考核中均獲優秀單位。經典誦讀節目、校園藝術節展演節目被縣局評為優秀節目,在全縣表演。學校太極拳隊在馬虹太極拳法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上獲集體二等獎,六名同學獲得個人二三等獎。學校在2018年5月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校園。多名教師被評為省級優秀班主任和市級教學能手,15名同志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教研論文96篇。 </h3> <h3> 百年滄桑育人路,世紀風雨鑄輝煌。大學街小學己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教育發展改革之路,歲月流逝,不變的是育人精神。無數莘莘學子更迭而去,然而校園的鈴聲依然清脆,校園的景色依然迷人,朗朗的讀書聲依然吸引四方少年勤奮學習,努力向上,立志成才。</h3><h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街小學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為家鄉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受到了社會各屆贊譽和關注。</h3><h3>擁有悠久歷史,傳播古今文明。滄桑育人路,百歲正年輕。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街小學仍將牢記使命,繼往開來,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擔負起培育祖國花朵的責任,堅守教育夢想,堅持教育創新,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提升辦學水平,創建一流的示范學校,為武功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特別說明</b>:</p><p class="ql-block">大學街小學歷經了明、清、民國至今,有幾百多年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早期保留資料很少,為了銘記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學街小學,本文在編寫過程中,查閱相關圖書資料,詢訪多名曾在大學街小學工作的領導、教師及親歷者,并參考大學街小學一九八九年編寫的校志,文章樣稿泛征詢了部分教師意見后,形成此文。因時間倉促,水平有限,文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懇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為了對歷史負責,歡迎知情者提出寶貴意見,提供大學街小學歷史資料及圖片(早期校園面貌、活動場景、或師生合影圖片可作100字以內文字說明)或下方留言,以便及時補充糾正。</p><p class="ql-block">本文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大學街小學現任校長成全順同志及其他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關心,在此一并致謝。</p><p class="ql-block">作者:黨著月 QQ:1958999136 </p><p class="ql-block"> 微信:dzy558899</p><p class="ql-block"> 微博、博客:太吉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彭泽县|
福海县|
买车|
普兰店市|
兴宁市|
会理县|
商都县|
驻马店市|
安泽县|
牙克石市|
丰宁|
西丰县|
巢湖市|
桐城市|
龙泉市|
泗洪县|
瓦房店市|
鸡泽县|
麦盖提县|
泽普县|
绿春县|
嘉黎县|
兴宁市|
辽阳县|
英吉沙县|
姜堰市|
平山县|
阿坝|
普兰县|
吐鲁番市|
绵竹市|
句容市|
朝阳县|
敦化市|
饶河县|
绵竹市|
沭阳县|
壶关县|
安西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