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策 劃:王友軍、李傳德</h3><h3> 鄭 毅、孟昭敏</h3><h3>文字編排:鄭 毅</h3><h3>攝影制作:李傳德</h3><h3><br></h3> <h3>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h3> <h3> </h3> <h3> 為紀念淮海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表彰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1959年4月4日,國務院決定在徐州興建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1960年4月5日,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在這里隆重舉行了有兩萬余人參加的奠基典禮大會。1965年11月6日,暨淮海戰(zhàn)役勝利17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h3><h3> </h3><h3> </h3> <h3> 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高達38.15米,面東朝陽,依山而立,巍峨挺拔,氣勢雄偉。當年曾以其碑體宏大,外觀壯美被譽為“亞洲第一塔”。</h3><h3> 塔體正面鑲嵌著1964年11月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九個字的平均高度為1.88米。</h3><h3><br></h3> <h3> 1964年11月毛澤東同志為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題詞</h3> <h3> 徐州市委辦公室1964年12月1日收到毛主席題詞的收條</h3> <h3> 紀念塔南北西三面的回廊長度為146米,南北回廊2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碑上對稱的鑲刻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淮海戰(zhàn)役烈士的題詞和烈士英名錄。北側有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鄧小平的題詞,南側有江澤民、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的題詞,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淮海英烈的緬懷和對后人的殷切期望。</h3><h3> 銘刻的烈士英名錄共收錄31006名,實刻28391名,兩側各有四塊無字大理石碑,象征著那些為國捐軀的無名烈士</h3><h3><br></h3> <h3> 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镕基等也曾來這里瞻仰過。</h3> <h3> 鄧小平同志為紀念淮海戰(zhàn)役勝利四十周年題詞</h3> <h3>江澤民同志為紀念淮海戰(zhàn)役勝利五十周年題詞</h3> <h3>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群雕屹立在塔的南側。</h3><h3> 前委群雕高7米,寬9.5米,造型渾樸,氣派宏大,它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偉人群雕。群雕以總前委在淮海戰(zhàn)役中唯一的一次合影為藍本,采取了上實下虛的表現(xiàn)手法,細膩的刻畫與自然的虛化相結合,給人以根植大地,穩(wěn)健雄渾的感覺。這五位偉人身穿冬季戎裝,面帶威武神韻,既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又各具特色,形神兼?zhèn)?個性突出。</h3> <h3>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領導成員合影。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h3> <h3>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雕塑。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h3> <h3> 在淮海戰(zhàn)役紀念塔北,占地2萬平米,建有淮海戰(zhàn)役碑林。碑林由碑亭、碑墻、碑廊、碑室等組成,有中國第一紅色碑林之稱。500多幅碑刻中匯集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墨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參戰(zhàn)部隊及老將軍、老戰(zhàn)士的題詠和海內外書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h3> <h3> 該碑正面鐫刻著毛澤東主席的“人民的勝利”,背面鐫刻著毛澤東主席“關于淮海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的手稿,此碑重150噸。</h3> <h3> 傳承好紅色基因,</h3><h3> 把淮海戰(zhàn)役精神發(fā)揚光大。</h3><h3> 淮海戰(zhàn)役烈士精神永垂不朽!</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水县|
博乐市|
昌江|
昆明市|
固镇县|
化州市|
宜兴市|
遂宁市|
平舆县|
呼图壁县|
安溪县|
安吉县|
德惠市|
景德镇市|
江永县|
藁城市|
桑植县|
大姚县|
泽普县|
庄河市|
临漳县|
威远县|
阿拉尔市|
财经|
乌兰察布市|
英山县|
和顺县|
华阴市|
邯郸县|
景洪市|
万荣县|
新化县|
新兴县|
沙田区|
鹤岗市|
沂南县|
连城县|
河池市|
平潭县|
曲阳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