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圣教序》是行書經典名貼,她的行書根基作用大家眾所周知,她的實用性非常廣泛,要想寫好一手好行書字,建議大家從《圣教序》開始練起。要從書法藝術上講,《圣教序》集王羲之字,是二王行書的代表,縱觀歷史上眾多書法大家都臨習過此貼,用此貼啟蒙,不但上手快,水準高,最關鍵的是學好《圣教序》為以后的書法道路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圣教序》是一桶水,你往里放茶葉她就是能變成香茗,你往里放糖能變成清甜滋潤的甘露,任意你求變創新。她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小到孩子們寫作業,平常寫日記,情人之間寫情書,工作中做記錄,過年寫春聯,做書法藝術創作等等,都很高端大氣上檔次,所以說建議大家都學習學習《圣教序》!</h3> <h3>大:第一筆的橫,由輕到重,露鋒起筆,收筆時有彈跳動作。丿劃,將橫分為左少右多。最后的點,起筆要離橫遠一些,收筆頓筆回收。</h3> <h3>唐:唐字最重要的筆畫,是第二筆的橫撇,側鋒切筆起筆,向右上行筆,然后轉折寫丿。寫唐字,要注意,點劃要和中間的豎劃,在一條中線上。</h3> <h3>三:三,看似好寫,其實不然。三條橫,都是側鋒入筆,書寫時一定要硬朗,干脆。另外,要注意三橫的距離,上兩橫距離近,長橫距離稍大一些。</h3> <h3>藏:這個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將中空的感覺寫出來,如圖,疏密要有對比,反復書寫后,即實用于創作,美得很。</h3> <h3>圣:圣字的主筆,在于第二筆,如圖,側鋒入筆,然后向外傾斜,并帶有弧度。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h3> <h3>教:教字的主要筆劃,是第三筆的橫撇,和“子”的豎鉤提,這兩個筆劃,都有一個絞轉的動作,如圖所示。</h3> <h3>序:序,整個字,都是在旋轉。從第一筆的露鋒切入,一直能夠旋轉到最后一筆的豎鉤,充滿靈動。在書寫時,注意長丿的一個弧度,要干脆,利落。</h3> <h3> </h3> <h3>太:太字,變化豐富,難度在于撇劃,和大點。撇劃,有一個先往右后往左的動作。大點,則是有兩個動作組成,先帶有弧度的頓筆(作為起筆),然后反方向大頓筆(作為收筆)。在書寫時,要注意,撇劃的末端,是整個字的最低點。</h3> <h3>宗:宗字的難點,在于上面的寶蓋頭,以及“示”的豎鉤。寶蓋頭的第一個點,由3個動作組成(如圖),第二筆,則是露鋒下壓,然后順勢,向右上寫橫,再出鉤。“示”字的豎鉤,有向外的趨勢,由輕到重。</h3> <h3>文:文字的難點,是書寫的節奏。整個字,由一筆組成。所以,在書寫時,一定把握書寫的節奏,在轉折處稍早停頓,在筆畫的中間,一定要迅捷、果斷。最后捺劃的收筆,略略下壓停筆(如圖)。</h3> <h3>皇:在書寫皇字的時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個倒三角趨勢。最左邊的豎,在書寫時,要注意細節動作(如圖)。“王”字最后一筆的收筆地方,原碑有向上揚的痕跡,可不必較真,因為在行書的筆畫里,極少會有這樣的動作。</h3> <h3>帝:帝字的書寫,應該有一種打太極拳的感覺,松動中仍然帶有力度。上半部分極為松動,行云流水,用筆不必過猛。而下半部分,則變得格外挺拔,尤其是最后的豎筆。整個的“帝”字,在轉折中完成。嚴格來說,整個字,只用了兩筆。第一筆,從點直接寫到了“巾”的橫折鉤,第二筆,就是最后的豎。</h3> <h3>制:“輕松”是整個“制”字的基調,放慢速度,去掉火氣,輕松地書寫。注意,下方的“衣”,要搭在“刂”的下面,而并非正中間,所以整個字,有一種往左倒的趨勢,快摔倒了,還沒摔倒,因為被最后的捺劃給拉住了。</h3> <h3>:弘字,一定要記住“弓”的寫法,極為經典,應用性很強。“弓”上松下緊。注意每個線條的長短。右邊的“口”距離左邊較遠,要注意“口”字內的留白,呈三角狀。</h3> <h3>福:福字,左側非常硬朗、挺拔,所以在書寫時,一定要干脆利落;右側,要注意幾條輔助線的關系(如圖所示),另外,難點在于“田”的內側留白。</h3> <h3>寺:寺字的筆順,讓人極為糾結。距筆者推測,上面的豎劃,應放在最后一筆去寫。當然,這個不是重點。“寺”整個字,呈菱形,上面的“土”,轉折處很硬朗,都是方筆轉折。</h3><h3>下方的“寸”,是整個字的難點,如圖所示,從橫開始,到鉤結束,應該一氣呵成,橫連接豎,有翻筆動作。豎的行進過程中,筆鋒應當在線條的左側,有點擰的感覺,順勢出鉤,這個筆劃,需訓練多次。</h3> <h3>沙:沙字最大的特點是左高右低,極為明顯。整個字的書寫,應非常輕盈,不拖泥帶水。</h3> <h3>門:門字在書寫應用中也很多。書寫“門”時,應讓毛筆放松,讓毛筆和紙面約成60°角。側鋒完成整個字。毛筆太正,就容易寫得刻板。</h3> <h3>懷:懷字,左邊的“忄”,注意豎的位置,靠在左點的一側,豎劃,是從右邊的點畫連上去的,在書寫過程中,略帶弧度,結尾處迅捷地切筆上挑。右邊部分,整個地向右上傾斜,而且斜的很厲害,好像依靠在左邊身上,但是被最后的大點拉回來了。</h3> <h3>仁:仁字,要記住“亻”的寫法,應用會很多。書寫“仁”字,一定要把中間空出來。</h3> <h3>集:在書寫“集”字時,要注意5條橫劃的關系及其位置,有疏也有密。5條橫都在向右上傾斜,整個字都要往左倒了。但是中間的豎,向右下傾斜;最后一個點劃非常靠右,兩個筆劃,就把整個要摔倒的字拽回來了。</h3> <h3>晉:晉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左疏右密,重心偏右。在書寫的時候,注意第一個點畫的書寫位置,離上面的橫距離很遠。中間的3個筆畫,注意向右上傾斜的趨勢。長橫,左邊一定要長,右邊不要太長。“日”,注意左圓右方。</h3> <h3>右:“右”需要注意筆順,和我們硬筆里的筆順是不一樣的。先寫“丿”劃,后寫橫劃。而如果遇到“左”字,則是先寫橫劃,再寫“丿”劃。</h3> <h3>將:“將”字的結構較為簡單,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右邊的“夕”,在書寫過程中,需要筆斷意連。兩個筆畫,不能完全纏繞上,也不能完全沒有關系。(書寫動作,如圖所示)</h3> <h3>軍:在我最早看見這個“軍”字的時候,我堅信字帖里面多了一筆橫。因為,看上去里面全是橫。但經過認真分析,“軍”字里面,一筆不多,一筆也不少。(書寫步驟,如圖所示)。</h3> <h3>王:在傳統的認識里,“王”字的最下面一橫非常長,但是在這個字里,要注意,最靠左邊的筆畫,是中間的橫。而非最后一橫。</h3> <h3>羲之:“羲之”在這里算為一個字來分析。這個字,分為兩部分來寫,上部分為:“羲+點(之的第一筆)”,下部分為:橫折橫(之字的第二筆)。“羲”字和“之”字的第一筆,要筆斷意連,甚至可以不斷筆。</h3> <h3>書:“書”字的筆順,也是學習行書非常糾結的一個字。在這個字里,注意幾條橫的起筆露鋒狀態和他們的斜度。他們都在往右上傾斜,那中間的“豎”劃是向右下方行筆,如此一來,整個字的平衡感就找到了。這個字另外的難點,在于下方“日”字的來回翻筆,需細細體會。</h3> <h3>蓋:蓋字,屬于一個極為險絕的字,中間的“王”,不循規蹈矩,第一橫平,第二橫斜,第三橫更斜,寫到這里,完全一副要摔倒在左邊的趨勢,此時,“皿”的一個橫折,跨度很大,直接將上方拽了回來,從而讓整個字險絕中仍顯平正。</h3> <h3>聞:聞字的書寫,要注意第一筆豎。寫過褚遂良楷書的朋友,都能清楚的知道落筆動作(如圖所示)。整個字從第一筆落筆的那一剎那,就造就了強烈的跳躍感,整個字,用側鋒取勢,輕松書寫。“門”整個偏旁,在創作的應用中會非常廣泛。</h3> <h3>二:二字,兩條橫劃,要干脆利落,用側鋒書寫,注意兩筆的長短(如圖所示)。</h3> <h3>儀:儀的動感很強,很硬朗,很挺拔。所以,在線條的行進中,要保證線條的速度,不能太慢、拖泥帶水。筆劃的停頓,一定是在轉折處,在筆劃的行進中,不能猶豫不前,不能停下思考,這樣會影響線條的質量。另外,要注意,左高右低的取勢。</h3> <h3>有:有的第一筆是“撇橫折”,這一筆書寫起來,難度較大,我們在書寫時,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如圖,3個停頓的地方。如此一來,在書寫時,這個筆劃,就有了關節。線條就不會圓滑無力。另外,整個字呈左疏右密狀。</h3> <h3>像:這個“像”字,和上方的“儀”都有相同的偏旁,但是書寫的感覺卻截然不同,一個是瘦子,一個是壯漢。我們要記住他們不同的寫法,如此一來在應用中方能得心應手。右方的“象”,要注意最右側的走勢,在書寫時,最好記住這個字的形態,應用中可以和“家”、“逐”等類似的字相互打通。我們在追求臨摹到位的同時,要強調書寫性,不能過慢,要體會王羲之書寫時的書寫狀態。</h3> <h3>掃描二維碼可以進群共同學習行書經典名貼《圣教序》</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汤阴县|
大埔县|
贺州市|
当涂县|
宝丰县|
惠水县|
达州市|
伊宁县|
炎陵县|
巴中市|
洪湖市|
安岳县|
蓬溪县|
乃东县|
沅陵县|
庐江县|
秦皇岛市|
涡阳县|
馆陶县|
延边|
铜川市|
曲水县|
邵东县|
平度市|
黄浦区|
密云县|
青海省|
明光市|
华蓥市|
建始县|
克东县|
隆林|
镇雄县|
安仁县|
航空|
额敏县|
政和县|
达拉特旗|
白银市|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