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難忘知青歲月

晚晴

<h3>知青,一個親切、勵志,卻又五味雜陳的名字;一個舉世無雙,只有在中國大地那個特殊年代才被創造出的稱謂。</h3><h3>被稱之為"知青"的這代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而是僅有初高中文化旳青年學生。冠以"知青"這個名字,則意味著這代人稚嫩的肩上要扛起共和國大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h3><h3>在"文革"動亂還未停息,在全國停招生、停招工、就業無門、學生無處安頓的六十年代末,知青這代人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條黨和國家安排的就業之路,首當其沖的就是1966一1968年初高中畢業,被稱之"老三屆”知青的必走之路。</h3><h3>在上山下鄉蹉跎迷茫的日子里,在接受再教育的汗水淚水浸泡中,在起伏崎嶇旳人生道路上,老三屆知青經受了雪雨風霜的洗禮,艱難困苦的磨礪;經歷了脛骨錘打旳鍛造,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蛻變。正是這段艱辛而難得的經歷,知青這代人才真正懂得了人生的真諦、珍惜旳可貴。正是有了知青們用青春和熱血澆注共和國大梁,才有了祖國繁榮昌盛今日的輝煌。"知青"不愧為共和國的脊梁。</h3><h3>光陰荏苒,白駒過隙,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距今整整五十周年了。當年風華正茂的老三屆知青,如今已是兩鬢染霜的古稀老人。如煙的往事也隨著遞增的年齡,在腦海中漸漸淡去。唯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段崢嶸歲月的特殊經歷,卻始終難以忘懷。</h3><h3><br></h3><h3><br></h3> <h3>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主席針對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文章,并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引述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老三屆知青告別城市,告別家鄉,告別父母親人,隨著推湧大潮,流向了祖國的荒原戈壁、田野山村,到農村廣闊天地去接受再教育。</h3> <h3>我們的學校宜昌四中,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動員發動、部署安排,擬定好了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地點及人員名單。</h3> <h3>1969年元月3日,宜昌市革委會在解放路市文化館門前舉行盛大儀式,歡送首批老三屆知青奔赴農村。幾十輛解放牌大卡車浩浩蕩蕩從夾道歡迎的人群中行進,駛向那陌生旳田野村莊。</h3> <h3>我們一行18名老三屆知青,被分別安置在當陽淯溪佟湖公社和平大隊六個小隊的農戶家,村民們對知青的到來給予了極大的熱情與友好。唯獨六隊有點意外。一到村行李還未卸下就開始接受隊長的"教育",他站在土包上居髙臨下:"要不是毛爺爺要你們來接受我們的教育,我們是不會接收你們的。既然來了,就必須老老實實接受我們的教育"。我們在不受歡迎的尷尬中,感覺到了前途未卜的煌恐,心情格外沉重。</h3> <p>六隊的知青被分別安置在正副隊長和五保戶家。被安排在隊長家的晩晴,因不會打井水、不會燒灶做飯、吃飯前沒有向毛主席請示等而常遭嚴厲訓斥;因給身為共產黨員的隊長提了意見,而被扣上反黨的帽子;我們每月雖有60斤糧定量,卻每餐只能吃到一碗菜多米粒少的菜伴飯。</p><p>無奈中要求隊里安排間房給四知青單住,結果被斥:"別把腦殼想偏了"。經據理力爭,隊長終于答應給間房。沒想到竟是在牛欄屋里用蘆葦桿隔出的一房一廚。我們與牛群為鄰,站在床上就可看到牛在欄里吃喝拉撒。我們經受了蚊蟲肆虐、老鼠橫行、毒蛇入室的恐懼與痛苦,但也磨練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堅毅。</p> <h3>有幸的是,六隊的貧下中農勤勞、質樸而善良,他們常到我們的"牛屋”送來溫暖與快樂,還送給我們農具,手把手教我們農活。在他們的指導幫助下,我們很快學會了生存旳本領,自留地種植的蔬菜長勢也不亞于村民家的。我們還將菜挑到鎮上,換取一點購買油鹽和寄發信件的小錢。</h3> <p>和平大隊主要農作物是棉花,輔之油菜、小麥與稻谷。繁重的農耕磨練了我們的肌膚,強壯了我們的體魄,我們已從弱不禁風、五谷不分中蛻變,基本掌握了播種、育苗、栽培、滅蟲、施肥、田間管理的工序和技術。</p> <h3>我們村旁有條美麗清轍的淯溪河,大隊村民都在這里洗衣洗菜。這條河也是我們到淯溪鎮趕集、賣菜的交通要道。每次出行都得靠自己拉纖擺渡到對岸,再步行幾公里。</h3><h3>偶而間,女知青也會下河游泳,但總會招來不少新奇異樣的目光。那個年代的這個地方,女人是不可以在河里游泳的。</h3> <h3>那個年代,村里沒有電燈,更不要說電視。晚上照明,就是一盞用小墨水瓶自制的油燈。娛樂和消遣,就是在昏暗的油燈下看看書、寫寫日記。想家的時候,就吹滅寶貴的油燈,躲進被窩里任由淚水濕衾枕。生活單調而枯燥乏味。</h3> <h3>那個年代,通訊落后,沒有電話,沒有手機。與父母家人和親朋好友的聯系,只能在雨雪天歇工時寫封書信,步行幾公里到鎮郵電所寄出。</h3> <h3>1969年3月,國際形勢嚴竣,中蘇邊境發生珍寶島武裝沖突,我國處于蘇美夾擊的危險,戰爭一觸及發。9月,中央根據毛主席"要準備打仗"的指示,決定從河南焦作到湖北枝城,修建一條與京廣平行,貫通南北的焦枝鐵路,作為主要戰爭運輸干線,列入關鍵性工程(代號4001工程)。</h3><h3>10月,和平大隊民兵和全體知青(除五隊到東風渠外)被派往參加"三線建設要抓緊""必須搶在戰爭前面"的焦枝鐵路建設大會戰。以連為單位駐扎在當陽玉泉高橋村,承擔鐵路的土石方開挖和路基填平夯實的任務。在當時生產條件十分簡陋,機械設備嚴重缺乏,全靠人力肩挑背扛、車拉手提。我們住公棚、睡地鋪,每天十幾小時的超負荷高強度的勞動。</h3><h3>高橋段有一大堰塘,我們下到齊腰深的泥塘里,用自己的臉盆一盆盆將淤泥挖在畚萁里,再一擔擔挑到坡上。三隊女知青小黃挑起坡時滑倒,不顧傷痛卻念叨著"不要緊不要緊,三線建設要抓緊”,爬起來繼續干。我們的雙腳長時間在亂泥中泡爛了,也沒人顧得上奇癢疼痛。直到淤泥清理完,又投入到更艱巨的任務。</h3> <h3>在焦枝鐵路建設會戰中,和平連隊專門組織了一支"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工地進行宣傳鼓動。</h3> <h3>和平三隊參加4001工程建設的老三屆知青和民兵完工后的合影。</h3> <h3>和平三隊的女知青黃明(后排左一)在焦枝鐵路建設中,被推選為"活學活學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多次參加縣及以上表彰大會和事跡報告團作巡回宣傳演講。</h3> <h3>在我們所承擔的路段即將完工時,大隊參戰的知青們頂著呼嘯北風,冒著鵝毛大雪步行到30里外的當陽縣城照像館,留下永久紀念。</h3> <h3>1970年3月,焦枝鐵路建設中的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工,大隊又從知青中挑選了6名勞動力,轉戰到當陽王店雙蓮村,與先行的兩名知青會合,參加了被譽為"宜昌糧倉"的東風渠建設。</h3><h3>對于這八名知青來說,又是一次艱苦的磨練。每天與農民分配同等定額的預制塊,從一個山頭抬向另一個山頭,每抬一塊需往返十多公里山路,一天數次往返讓我們根本設有喘息機會。無論晴天雨天,無論女知青有無特殊情況,當天的任務必須當天完成。常常是深夜才歸,天不亮又得啟程。在超負荷的重體力勞動中,揮灑大量的汗水、淚水和血水,也落下了痛苦終生的腰腿病根。<br></h3> <h3>1970年6月,招工返城的消息傳到東風渠建設工地。我們馬不停蹄,連夜步行100多里山路趕回大隊。才知道已有知青被招工回城。于是六隊待招的知青照了張"分別留念"。</h3> <h3>二隊、五隊、六隊的女知青,在即將返城時相約留影紀念。</h3> <h3>在上山下鄉的青春歲月,雖然歷盡磨難,但與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相處的村民們,卻結下了深厚情誼,留下了刻骨銘心的難忘記憶。</h3><h3>返城后,在各自工作崗位忙碌的我們,始終懷有一顆感恩之心,魂牽夢繞當年插隊的地方;思念在我們人生最困難最無奈時,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第二故鄉;感恩善待我們的村民父老、兄弟姊妹。我們多次回鄉看望村民,領略鄉村巨變,也盡力款待來宜作客的父老村民。</h3> <p>一隊知青永新常帶著夫人回鄉看望住戶和隊里的村民。這是他(后排右二)邀約五隊彭林(后排左一)、二隊燕彬(后排左三)、一隊立新(后排右一)一道回鄉,與一隊社員的合影。</p> <h3>被安置在三隊幺爹幺媽家的黃明,始終忘不了二老對她的關愛,忘不了門前的池塘。只要逢年過節休息閑遐,她都會帶上食品、日用品回鄉看望。二老過世后,她和二老的侄女婿志快一家如親戚般交往至今。</h3> <p>2008年元月,為紀念上山下鄉運動40周年,大隊知青相約,有的還帶著自己的愛人,回到我們曾經生活耕耘過的地方,尋找當年的印跡。</p><p>就在這一天,二隊知青燕彬(后排右二)在當陽大酒店宴請插友們,以此紀念下鄉插隊40周年。</p> <h3>回到第二故鄉,女知青們興致勃勃,在大隊部門前留個影。</h3> <h3>男知青們也精神抖擻的留了影。</h3> <h3>見到淯溪河上的擺渡船,我們便想起當年過河趕集的情景。</h3> <h3>久違的淯溪河、久違的擺渡船今日又見,我們怎能不在船上合影留念呢?</h3> <h3>40年過去了,河還是那道河,船還是那條船,只是在船舷加了道低矮的欄桿。</h3> <h3>2008年清明前夕,六隊知青再次回隊,此時正是油菜花飄香時節。(遺憾的是有一位知青在洛陽未能同行)。</h3> <h3>此次回隊的目的,是為祭奠隊里逝去的老人、隊長和當年的伙伴。</h3> <h3>我們到文生的母親、世菊的丈夫和當年并不待見知青的隊長的墳頭焚紙燒香,祭奠亡靈。文生世菊頗為感動,并和我們合影留念。唯有隊長的子女避而不見,何許是為父親當年之事心存愧疚。</h3> <h3>2018年3月22日,和平大隊知青微信群群主(右五),召集在宜的知青"走知青老路,憶當年情結"。</h3> <h3>此行離上次回鄉已十年整,思念村民的知青們一進村口便大步流星,直奔六隊而去。</h3> <h3>三隊的志快聽說知青回鄉,趕到六隊硬要把我們接到他家。</h3> 這十年村里有了不小變化,新建的水泥路兩旁蓋起了一幢幢農家樓房,但缺少了昔日的熱鬧。<h3><br></h3> 門前稻場上不見孩子們的追逐嬉鬧,也沒有當年村民圍坐一起曬著太陽聊著天的說笑。據說是因為村里的年輕人都己外出打工,老人們為兒孫發揮余熱,隨兒女四海為家。<h3><br></h3> <h3>見到當年的親人,我們便有說不完的話,敘不盡的情。</h3> <p>六隊的文生聽說我們回來,已早早地到鎮上采購,為我們備下了一大桌當年我們愛吃的農家菜。</p> <h3>吃罷午飯,一隊、三隊的知青們分頭到自已的隊,去看望那里的村民。</h3> <h3>到了三隊志快家,知青們為沒到他家吃飯而表示歉意,承諾下次回鄉一定先到他的家。</h3> <h3>一進他家的門,便看到桌上擺滿了水果、堅果、糖果和廚房里大盆小盆正在化凍的魚肉,為打算留我們吃晚歺而作準備。</h3> <h3>來到淯溪河邊,三隊知青看到了當年她們隊那位年富力強的隊長,如今已步履蹣跚,但還能叫出她們的名字。</h3> <h3>當年和她們要好的年輕人,如今仍一見如故,只是臉上刻畫了不同的歲月痕跡。</h3> <h3>回到第二故鄉,知青們興奮的心情無以言表,一個個把自已打扮得花枝招展。準備在鏡頭前把美麗留下。六隊的女秀才情不自襟,聲情并茂地抒發起感情。</h3> <h3>花甲、古稀老人難以忘懷那青蔥歲月,此時激情燃燒,重拾那已逝的年華。</h3> <h3>雖青春不在,但風采依然,何不在此盡情展示?!</h3> <h3>微風吹拂的紗巾,給淯溪河畔平添了一抹色彩、一道風景。</h3> <h3>插友們的歡樂,感染了一向不愛披紅掛綠的戰友。</h3> <h3>當年不善言辭的小帥哥,一進村就開始滔滔不絕。</h3> <h3>昔日知青下河戲水的地方,因我們的到來打破了如今的靜謐,有了生氣與活力。</h3> <h3>見老太婆們興致勃勃擺pose,兩位小老頭也舞動起了老胳膊老腿。</h3> <h3>興奮的插友情不自襟,一改往日的矜持,為駐足的村民即興表演起了小品。</h3> <h3>"趕集歸來"那老態龍鐘的模樣,讓80多歲的老隊長忍俊不禁拍手叫好。</h3> <h3>調皮的女知青回放起當年欺負男生的情景鬧劇。</h3> <h3>"溫柔"的大姐不忍心看下去,把小弟叫到一旁給了他一絲慰籍。</h3> <h3>結束了淯溪河畔的嬉鬧,我們轉戰到了油菜地,與油菜花來個近距離的親吻。</h3> <h3>當年村里的小美女蓮秀和文藝才子文生一路陪同,與我們一道盡興。</h3> <h3>蓮秀那雙水汪汪會說話的大眼睛,如今依然是那么炯炯有神,漂亮迷人。</h3> <h3>歲月的年輪書寫了我們人生的經歷,也成全了我們彌足珍貴友情。</h3> <p>當年,腦袋靈光旳永新弟,常到六隊串門,幫忙四位姐姐挑水劈柴干些粗活。當然,免不了常常去蹭飯。</p><p>憨厚的立新小老弟和永新弟,也常把摸的魚蝦抓的青蛙送到六隊姐姐們的家,和姐姐們圍坐一桌打牙祭。</p> <h3>在那艱苦的歲月里結下的友誼,是不為時光的流逝而淡忘。</h3> <h3>三隊大姐在大隊知青中學歷最高,她可是有文化的人哦。二妹為人心直口快熱心腸,干活不怕臟和累,是大隊樹立的標兵。她倆真可謂是有文有武姊妹花。</h3> <h3>珮珮正往七十奔,體型相貌仍年輕。</h3> <h3>大姐一向心態好,古稀之年不顯老。</h3> <h3>幺妹為家貢獻大,孫女已是大學生。</h3> <h3>無情歲月摧人老,唯有青妹仍芳華。</h3> <h3>油菜花中一點紅,顏色搭配格外美。</h3> <h3>揮揮手 舉舉臂,夕陽西下不倒威。</h3> <h3>七旬老太精神爽,擁抱夕陽度余生。</h3> <h3>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h3> <h3>為履行上次回鄉對三隊社員志快的承諾,受三隊知青的邀約,我們一行5人于2018年5月8日再次回鄉,看望三隊的社員們。途經當陽,我們三人留影紀念。</h3> <h3>班車到蘆家灣(和平大隊的村名)后,志快用摩托車將我們一個個接到他家。等車的空檔,插友們也不忘在蘆家灣站牌下留影。</h3> <h3>一到志快家,便受到三隊村民的歡迎。</h3> <h3>志快的老伴一見到有人把鏡頭對準自已,就顯得那般靦腆。</h3> <h3>志快的老伴腰椎頸椎病復發,見我們到來,硬要堅持親手為我們準備飯菜,讓我們既心疼又感動。</h3> <h3>黃明和志快、志保合影,讓我們的思緒回到當年。哈哈,他們可是有朦朧故事的喲。</h3> <h3>志保帶著三隊知青到村子里轉了轉,大姐的感想頗多。</h3> <h3>忙碌了一上午的志快夫婦,精心為我們置辦了一大桌豐盛的菜肴。桌上那臘魚、臘肉、臘雞、臘腸是他們存放在地窖里,一直舍不得自已吃的呀。那散發出的香味,打開了我們的味口,勾起了我們的回憶。</h3> <h3>用餐后,志快、志保按我們的提議,帶著我們到地里去再次體驗一下當年的勞作。</h3> <h3>細心的群主黃明還將零食水果帶往田間,以備所需。</h3> <h3>黃明拉開當年勞作架式,光著膀子準備大干一場。一隊知青立新的夫人這次受邀而來,是想看看當年立新生活過的地方,她也體驗了一把除牛糞的感覺。</h3> <h3>大姐除草的姿式不減當年。</h3> <h3>晚晴拿出當年的勁頭,再次體驗汗滴禾下土的感受。</h3> <h3>勞動體驗結束,我們登上久違的渡船返程回村,志保主動當起了船夫。</h3> <h3>下船后,我們沿著林蔭小道漫步回到志快的家。想當年,這里可沒有這些樹哦。</h3> <h3>回到志快的家,談起當年志快是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骨干,我們要求他和他的老伴一起,展示一下他當年的風采。哈哈,老伴可是被我們趕著鴨子上架,現教現學喲。</h3> <h3>當年的大隊團支書(下圖左1)志珍,也是文藝積極分子,她拉著老公擺了個心型秀恩愛。志保也大大方方和老婆秀起了恩愛。</h3> <h3>就這樣,一埸自發的文藝表演在大家的捧腹歡笑聲中進行著。這群六、七十歲的老人暫且忘了自己的年齡,如孩童般那樣頑皮、暢快。`</h3> <h3>瘋夠了,鬧累了,時間不早也該準備返程了。知青們這次回鄉給村民們帶來的快樂,讓村民們更加不舍我們離去。一再要求我們常回家看看。</h3> <h3>同學情,三輩子親;插友情,親上親。</h3><h3>在那五味雜陳的知青歲月,我們18名知青來自同一所學校,安置在同一個鄉村插隊,在同一塊田地上耕耘,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一同伴隨共和國坎坷步伐,走過那跌宕沉浮的艱辛歷程。這段經歷把我們的心緊緊連結在一起,無論時光流逝、歲月更替,插友情依然是割不斷的情,分不開的緣。</h3><h3>返城后,我們雖奉獻在各自工作崗位無遐聯系,但心中都記掛彼此,常相思念。四十年后我們終于相聚了,在相聚中重溫一起走過的日子,追憶激情燃燒歲月里的往事趣聞。此后幾乎常聯系、年年聚。我們珍惜每一次相聚時光,因為我們懂得珍惜二字的可貴。</h3> <p>2008年元月,一隊知青永新把插友們接到江南自已家,與夫人一道設宴款待,重溫那一起走過的日子。</p> <h3>并在他家樓頂留下相聚的記憶。</h3> <h3>2015年9月,淯溪大隊知青微信群群主請客,將插友們安排到有一定寓意的"自已人酒店"聚會,為友誼干杯!</h3> <h3>2016年5月,插友們相約看望因腰疾宅家的戰友,戰友的老伴,備下酒飲飯萊以表感激之情。腦袋靈光的群主趕緊買來蛋糕,索性借此為紀念下鄉插隊47周年慶賀。</h3> <h3>2017年2月,遠嫁洛陽的六隊女知青回宜省親,得到這一消息,插友們在"食家莊"大酒樓為戰友接風洗塵,并一道為下鄉插隊48周年舉杯。</h3> <h3>2018年2月,雯佩家的舊房翻修完工,插友們相約到家道喜。雯佩亮出她的廚藝給大家一個驚喜。</h3> <h3>返城后,四隊知青梅斌一直未與我們取得聯系。2018年4月梅斌從上海回宜探親,這個消息不知怎么傳到了黃明耳中,她硬是想方設法把他找到。30日這天,我們終于見面了。這就是挿友情,不舍不棄的插友情。</h3> <h3>知青歲月早已成為美好回憶,而用汗水和熱血凝固的真摯插友情誼將永存。愿時光靜好,友情不老!</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玉屏| 娄烦县| 西城区| 华宁县| 彭山县| 紫金县| 乐业县| 浠水县| 且末县| 临西县| 阳信县| 南江县| 平山县| 东丰县| 平江县| 民丰县| 高密市| 屯门区| 陵水| 新巴尔虎左旗| 明水县| 广宗县| 山阳县| 辉县市| 锦屏县| 新密市| 泗洪县| 灵寿县| 屏山县| 澎湖县| 新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 石渠县| 漠河县| 康平县| 太保市| 正定县| 彰武县| 大关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