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穿越七彩云南的遐想(下篇)

大拿

<h1>㈣ 瀘沽湖</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瀘沽湖位于云南省寧蒗縣和四川省鹽源縣交界的地方。在一些文字介紹和傳說中,它被描繪成“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凈土”。而摩梭藝人楊二車娜姆寫的《走回女兒國》說:“那里,被稱為人類早期社會形態的活化石;那里,被稱為當今世界惟一的母系王國;那里,被稱為上帝保留的最后一方女人的樂土。”上世紀初到那里住過幾年的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博士則發出由衷的贊嘆:“英吉利之甘巴蘭湖也沒有這樣的美麗……,真是一個適合神仙居住的地方。”這個“女兒國”真的如此神奇嗎?我期盼著早點兒揭開瀘沽湖那神秘的面紗。</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麗江到瀘沽湖,要走麗寧公路,大部分路段穿行在高山峽谷間。從麗寧十八彎觀景臺到穿越金沙江的樹底大橋,其間的公路極為曲折,短短二十幾公里的路程內,海拔高低落差達一千多米,形成著名的十八彎景觀。把照相機伸出車窗,才能拍到十八彎公路的險峻。</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觀景臺遠眺穿越崇山峻嶺的金沙江,可以看見盤旋在陡峭山崖上的公路,看見飛躍峽谷的高壓輸電線,看見穿過江面的橋梁。在云南境內旅行,像這樣在艱險地段的公路、橋梁、隧道、通信及輸變電工程隨處可見。也許因為1970年我大學畢業后,曾在哈鐵橋梁工程隊勞動鍛煉,在小興安嶺山林中施工兩年半,對艱苦的勞動和生活有實際體驗,所以我總在想,我們這些旅游者,享受著無數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用他們艱苦卓絕的勞動創造的奇跡,可不要忘了感恩這些大山深處的無名英雄啊!</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終于來到瀘沽湖畔,從觀景臺鳥瞰全貌,蔚藍色的一泓湖水處于群山環抱之中,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靜若處子,恍若仙境。</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生活在這世外桃源般仙境中的是摩梭人。事先做了點功課,知道摩梭人并不是一個法定的民族,國家有關部門將云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將四川鹽源等地的摩梭歸為蒙古族。其中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異居婚姻形態和母系大家庭習俗的主要是寧蒗永寧鄉的摩梭人。“女兒國”的更多神秘細節等走訪后再給大家介紹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湖對面最高的山峰叫格姆女神山。傳說瀘沽湖一帶原本無山,而格姆女仙經常和眾男山神夜里從北方飛來到湖里洗澡,談情說愛,雄雞報曉時又飛回北方。某夜,格姆女仙姍姍來遲,正要與眾男山神嬉戲,忽然雄雞報曉,東方既白,他們飛不回去了,于是便流落在瀘沽湖畔,分別變成了以格姆女神山為中心,眾男神山環繞四周的局面。傳說格姆女神經常騎著白馬外出巡游,不僅保佑這一帶的人畜興旺,風調雨順,五谷豐收,而且特別賜予婦女體壯貌美、婚姻幸福、子孫繁衍。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朝山活動祭祀格姆女神。從祭女神的活動及其神話傳說中,你能夠猜到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社會大概是什么樣子嗎?</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瀘沽湖乘坐的船是摩梭人劃的豬槽船。我問劃船小伙為什么叫豬槽船,他狡黠地一笑回答說:“晚上用來喂豬,早上刷干凈再給你們當船用。”哼,小伙子,老江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我吃的咸鹽比你爺爺……哎,不對!摩梭人是奶奶地位高,我比你奶奶吃的咸鹽都多,別想蒙我!</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湖上泛舟,最快樂的就是與海鷗的互動了。起初周圍并沒有海鷗,不知它們憑的是第幾感覺,老遠就能發現我們手里有面包,一只,兩只,以至于成群地飛過來啄食,一派鳥類與人歡快相處的氛圍。</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瀘沽湖中里務比島絢麗的秋色。</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瀘沽湖的夜色,繁星滿天,可惜沒有月光傾灑在寧靜的湖面。也許水土不服,老倆口肚子都嘰里咕嚕,摩梭人的篝火晚會也沒去,期待明早看日出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瀘沽湖日出,沒有期盼的那樣美,因為天空太純凈了,沒有一絲云彩,也就少了光線折射所產生的絢麗色彩。好在單反F25的超小光圈能夠產生光芒四射的效果,對畫面也是一個補償。</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山青青兮如濤,水澹澹兮生煙,瀘沽湖晨曦別有一種寧靜的美感。</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里是瀘沽湖的情人灘,此時卻是游人們拍照戲水的場所。除非神經系統出了問題,有誰會在大太陽底下談戀愛啊!過來人都知道,需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莫要聲張,悄悄地進行,那才叫有情調,對不?</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瀘沽湖水透明度多高!據說摩梭男女的愛情也是這么純潔的。</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探訪摩梭人家,這是瀘沽湖之旅最具有神秘色彩的項目了。摩梭人是母系家族,一般都住在一個院里,樓上樓下房間還真不少。一位摩梭姑娘領我們到老奶奶的房間,這可是最尊貴的地方,當然不許拍照。我們圍坐在炭火盆四周,聽她講述摩梭人的習俗。所謂習俗,無外乎先哲所說“食、色,性也。”食,關乎人類生存所需的能量,各地雖有差別,大體還是了解的。色,也就是婚戀家庭,關乎人類的繁衍存續,摩梭人的“色”與眾不同,具有神秘感,外人更有興趣去了解也就不足為奇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婚”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女性和男性均不結婚。青年男女通過唱歌、舞蹈等活動向心上人表達愛意。具有感情基礎后,雙方均同意,就可以進行“走婚”。所謂走婚,是男方只能在晚間悄悄爬窗潛入女方房間,與女方同房后,天亮前必須離開。男方離開時可以走前邊正門,女方家人也不會以為遇到小偷兒而大驚小怪。這種走婚只依賴雙方感情,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無關。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因此這種婚姻形式又稱“阿夏婚”。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系。走婚的男女若因感情不合分手后,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系社會”就是母權制家庭形式,是這里被稱之為“神秘的女兒國”并引起外界興趣的又一原因。母系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員都是一個母親或祖母的后代。家庭中無男子娶妻,無女子出嫁,女子終生生活在母親身邊。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親家生產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母親掌握財政大權,而涉外活動則由舅舅出面。由于摩梭人這種婚姻和家庭特點,使得家族內部非常和諧,沒有我們這里常見的男女雙方家庭因為彩禮、財產、子女撫養、離婚等引起的紛爭。</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摩梭姑娘還告訴我們,摩梭人對楊二車娜姆又愛又恨。愛的是,由于她的介紹,使外界知道了原本與世隔絕的瀘沽湖和摩梭人,旅游的人多了,當地經濟也發展起來了。恨的是,她歪曲了摩梭人的走婚,讓外界以為摩梭人在兩性關系上很隨便很混亂,敗壞了摩梭人的名聲。聽著摩梭姑娘的介紹,我忽然感到有些疑惑,摩梭人的這種婚姻關系,與恩格斯在其經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的,只有消滅了私有財產關系,男女間才能基于真正的相互愛慕而非其他因素,從而實現完全自由的婚姻。這兩者是一回事嗎?這么深奧的問題,大概不是我這個理工男能搞清楚的,還是讓社會學家們去研究吧。<br></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導游告訴我們,阿注就是從這個窗口爬進阿夏的房間。誒呀媽呀!就是這么個四壁撒氣漏風的房間,還要冒危險爬進去?這讓理智型的注重邏輯思維的理工男怎么也琢磨不透,人為什么感情一上來就完全沒了章法?</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還是舞臺上表演的走婚更有藝術性,阿注爬進窗口后,要在窗外掛一頂帽子。你問這是什么意思?自己琢磨去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到瀘沽湖,聽到的就是什么愛情、走婚,一激動就爬窗戶,其實與我們老年人也沒啥關系,還是在這風景優美之地趕緊留兩張影是正事兒。</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咱是搞技術出身的,逆光照相記得用閃光燈給臉補光,效果還真不錯。</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要離開了,也許受這女兒國陰柔之氣的影響,竟然也有點兒多愁善感起來。回望煙波浩渺秀美多姿的瀘沽湖,戀戀不舍地說,再見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瀘沽湖回到麗江,夜色很快降臨,商業氣氛喧囂的麗江古城已引不起我的興趣,但腹中之饑還是需要找個餐舘解決的。</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瞧這家的過橋米線,居然也與功名利祿掛鉤了!吃哪個檔次還得費點心思。吃高檔的“進士”或“狀元”?我奶奶的祖上畢沅可是乾隆二十五年殿試,從進士欽點為狀元的,為表敬重先祖,不吃也罷。那吃個“舉人”如何?我這把年紀或許有“范進中舉”之憂,萬一吃出個瘋癲來可咋整?還是吃個窮酸“秀才”吧!</h1> <h1>㈤ 香格里拉</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聽說過香格里拉嗎?這個名字的來源本身就撲朔迷離。1933年,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恒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 據考證,“香格里拉”是藏語“香巴拉”的音譯,意為“極樂園”,為時輪佛法的發源地,是一個佛教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藏傳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凈土。在迪慶藏語中,香格里拉的意思又為“心中的日月”。</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其實也是個謎。1996年10月,在云南尋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啟動了。次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慶州府中甸縣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舉世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慶。2002年5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的慶典舉行。可是, 四川稻城亞丁也被譽為“最后的香格里拉”,四川鄉城縣桑披鎮還正式更名為香巴拉鎮。這有點像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陽爭奪諸葛武侯故里冠名權一樣。對旅游者來說,難得糊涂,有神秘感就好,不必較真非得去正宗的香格里拉。</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麗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經過“長江(金沙江)第一灣”。萬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進入云南后與瀾滄江、怒江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自北向南“三江并流”的壯麗景觀。到了香格里拉縣的沙松碧村,長江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V字急轉彎,奔向東北,這里就是“長江第一灣”。</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遠眺長江第一灣。不幸的是,上游西藏境內山體塌方形成堰塞湖,江中水量不大,少了些許壯觀。更不幸的是,等我們從香格里拉返回,想去看長江虎跳峽,偏又趕上堰塞湖放水,虎跳峽景區臨時關閉。真是遺憾!不過等我們回到麗江,聽到因堰塞湖放水,水量超大,從香格里拉回麗江的公路封閉大量汽車被堵,又感到萬幸,心態立刻平和了。誰說阿Q精神絕對不好?可以減少抑郁癥,有益健康!</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路邊開始出現藏傳佛教的標志物,瑪尼堆、圖騰柱、喇嘛塔,說明已經進入香格里拉所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途中路過哈巴雪山觀景臺。藏民自然會利用這里的自然資源賺錢,騎在白色的牦牛上,以雪山為背景拍照,每位十元。我老伴兒屬牛,自然是要騎上去牛一下。</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位藏族漢子在旁邊邊舞邊唱。他說白色的牦牛是神牛,我卻有點兒較真兒,不會是染白的吧?后來在香格里拉問了給我們做解說員的藏族姑娘,確實有白色牦牛,看來這張照片不用打假。</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普達措國家公園,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中心地帶,以碧塔海、屬都湖和彌里塘亞高山牧場為主要組成部分,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主要景點之一。這里擁有地質地貌、湖泊濕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動植物等,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因時間和體力有限,只游覽了屬都湖。</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里海拔3625米,是我們此行的最高海拔了。前一年去峨眉山3099米,有輕微的高原反應,所以老倆口互相提醒:行動一定要慢!</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普達措的高原山林和湖泊。與我當年在小興安嶺勞動鍛煉時所見,似曾相識,卻又有不同的感受。<br></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誒呀媽呀,老伴兒的“中國大媽綜合癥”又發作了!看到美麗的屬都湖,忍不住跳起了藏族舞。什么高原反應,早都忘到腦后了!也奇怪,在景區擺渡車上,一些年輕人又吸氧又嘔吐,我們二老啥事兒沒有。或許我們提前吃了紅景天和昆明的外甥女推薦的“高原維能”,來高海拔地區前又在昆明過度了幾天,看來這是個經驗,提供給本文讀者參考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達香格里拉市的標志。看到的市區太現代化了,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沒了特色,也就不需要介紹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里是香巴拉時輪壇城博物館,是目前藏區介紹藏文化及藏傳佛教文化較為全面的場所。我們的司機兼導游是個白族小伙兒,他說里面沒啥意思,隨便轉一下就行,可是我們參觀后卻感覺非常值得一看,自己要有主見。</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矗立在博物館中心的時輪金剛佛像,高21米,重20噸,全部采用貼金工藝打造而成,以其精美而肅穆的造像,向人們闡釋著宇宙和生命在時間輪回中的生、滅規律,關于慈悲和智慧的生命經驗,感覺非常震撼。</h1> <h3><h1>  這是香巴拉時輪壇城。時輪壇城源于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屬聚集的道場。整座壇城金碧輝煌,規模宏大、工藝精美、通過吉尼斯認證為世界上室內最大的立體壇城。整坐壇城共1177尊佛像,內部裝藏包括五谷雜糧、奇珍異寶、藏藥、經書、及藏區各大寺院的圣物等,這些裝藏更加成就了這座壇城與眾不同的地位。</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卡是博物館最豐富的展品,據說有1700余幅,是一部藏文化百科全書,它涵蓋了藏傳佛教的各類神像、高僧、藏醫學、藏族天文地理學等。透過一幅幅年代不同的唐卡,可以認識到藏民族在各方面的智慧結晶。可惜唐卡不允許拍照,唯有這一幅例外,因為是觀音菩薩,或許是需要普度眾生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原以為唐卡都是有關佛教的內容,沒想到還有許多藏醫藥學的內容。我原本就對中醫感興趣,沒想到藏醫與中醫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從網上下載的藏藥唐卡。</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人體穴位唐卡。</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沒想到的是還有婦女生孩子的唐卡。解說員告訴我們,圖上方是孩子在子宮內的不同胎位,圖下方說明藏族婦女是趴著生孩子的。以前學歷史好像是說,中草藥、針灸等都是文成公主帶進西藏的,而趴著生孩子應該與文成公主無關了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里是獨克宗古城的龜山公園,可惜壯觀的寺廟都沒有開放,只能看看非比尋常的轉經筒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世界最大的轉經筒,整個轉經筒大約有5層樓高,筒身為純銅鍍金,在筒壁上端用浮雕篆刻著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下端刻著佛家的八寶圖,筒內還藏有經咒、無字真言等共124萬條和多種佛寶達16噸。</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轉經筒下面有一圈扶手,是供人推動轉經筒用的。據說每順轉一周,相當于唸頌佛號124萬聲(竊想:佛的修養還真不賴,要是老婆這么絮叨,早煩了!);轉滿三周,就可以消災祈福,吉祥如意。你看,老外也入鄉隨俗,跟我一起推轉經筒呢。</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龜山公園旁邊,有個蕭克將軍提名的“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這是博物館門口表現紅軍向喇嘛和藏民送“興盛番族”橫幅的雕塑。</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表現紅二方面軍長征的巨幅壁畫。1936年4月,由賀龍、任弼時、蕭克率領的紅二方面軍長征曾路過此地,博物館所在地曾設立指揮部。</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紀念紅軍長征博物館與巨大的轉經筒相毗鄰,很有意思,也引起我關于信仰的思考。宗教無疑是一種信仰,當人們感覺靠自身的力量無法解決自己和社會的諸多問題,轉而尋求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來幫助自己,也是很自然的。那當年長征中的紅軍呢,他們沒有現代化的武器和交通工具,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突破重重封鎖,徒步走過茫茫雪山草地,他們為什么沒有去尋求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使自己脫困,就像歷代的農民起義那樣?他們靠的是什么信仰?我又想到紅二方面軍長征的時段(1935.11.19—1936.10),正是從北平爆發并迅速發展到全國的“一二九運動”轟轟烈烈開展的時期。毛澤東曾指出:“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干部。”可見其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重要性。當年“一二九運動”的骨干(我父親也是其中的一員),他們不愁吃穿,許多人還可以出國留學,他們為什么放棄了個人的錦繡前程,加入了革命隊伍,又是什么信仰使他們做出這樣的抉擇?“紅軍長征”和“一二九”,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卻有著一個共同點——都有共產黨的領導,是共產黨人的信仰使兩個隊伍中的人聯系在了一起,能夠不怕個人的犧牲,為大多數人的幸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樣的信仰今天還能堅守嗎?</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香格里拉返回麗江途中,心路歷程就仿佛從天堂到人間,從信仰到現實。望著車窗外的皚皚雪山,我在想:雪山具有永恒性,可”“長征”和“一二九”如今還有多少人了解和記得?前幾年在北大校園,問到一位北大學生關于“一二九”,他就不甚了了,當時參加聚會的“一二九”后代們就十分感慨。后人應當隨便就忘掉歷史,忘掉前人為今天社會的進步所做的艱辛付出嗎?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曾說過:“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今天的人們,如果對過往的歷史采取淺薄的虛無主義態度,對前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艱苦奮斗取得的成績不屑一顧、輕易否定;對前人犯過的錯誤、走過的彎路不給以歷史的科學的總結,甚至加以嘲諷,以至于不能正確地接受教訓。那后人又會如何評價今人呢?</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是不是有點扯遠了?請讀者諒解,開篇我就點明本文主旨是把旅游與回顧家史、追尋前輩足跡結合起來的“遐想”,對我的胡思亂想有興趣的讀者請繼續往下看吧。</h1> <h1>㈥ 大理</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理三月好風光哎,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采花蜜喲,阿妹梳頭為哪樁?”電影《五朵金花》中這首優美的白族風情歌曲,大概就是要去大理的最好理由了。大理歷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現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又是個“風花雪月”的地方,指的是大理的四絕:下關之風,上關之花,蒼山之雪,洱海之月。再加上金庸的《天龍八部》,使大理除“風花雪月”的愛情色彩之外,又平添了些許江湖武俠的神秘感。</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理古城,被稱為“中華六朝古都”,是唐、五代、兩宋時期的南詔國、大理國等六個地方王朝的都城;它又被稱為“八至十二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與吳哥、曼谷等東南亞古都齊名;它又是連接茶馬古道和西南、西北及海上三條絲綢之路的經貿、文化、宗教交流中心,所以又有“千年國際陸港”之稱。</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總統兵馬大元帥府</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市內精致的紅龍井。流傳著紅龍幫助一位孝子治好了母親的病,并懲治了貪心的財主的故事。</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城西門外,就是著名的大理三月街。三月街是有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盛會,它既是云南西部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易集市,也是大理州一年一度的民間文藝體育匯演的盛大節日。盛會每逢農歷三月十五開始,我們只能看看三月街的牌樓,傍晚蒼山的火燒云還是很奇特壯觀的。</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蝴蝶泉公園,與我國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合影,他老人家已經430歲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郭老題寫的“蝴蝶泉”石碑前,穿上白族衣服留個影。你知道嗎,白族姑娘戴的頭飾上也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唉,蝴蝶泉原來就是一個小水池,被電影給嚴重忽悠了!不過《五朵金花》所展現的那個年代青年男女積極陽光的精神風貌,還是非常值得稱道的。</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坐上客輪游洱海吧,這船比瀘沽湖那個“喂豬的食槽”氣派多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洱海蒼山好風光!</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南詔風情島上的大理南詔國行宮。《天龍八部》里那個呆頭呆腦,卻又贏得無數美女青睞的大理王子段譽,是否在這里住過?那就是需要金庸先生考證的事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背靠蒼山的崇圣寺三塔。中間的千尋塔為16層,始建于唐代。兩側的輔塔為10層,約建于宋代。《徐霞客游記》曾稱其“勢極雄壯”。</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托塔何天王”來也!這么大的塔,孫猴子怕也不怕?</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塔變六塔的聚影池。</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雨銅觀音殿及殿外的巨鼎。</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傳南詔時期在鑄造這座觀音像的過程中,鑄到一半銅便用完了,但人們真誠的心感動了上蒼,這時天上下了一場銅珠雨,人們收集起這些銅珠便鑄完了觀音像,所以取名雨銅觀音。觀音的形象與中原地區很不一樣。</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令我驚訝的是,雨銅觀音像兩側各有2男2女觀音塑像。右邊這位有胡須的是梵僧觀音,左邊是負石觀音。因為大理南詔國需要男性來開基建業、抵御外敵,所以就有了男性觀音像。</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幅圖右邊的是阿嵯耶觀音,左邊的是水月觀音,都是柔美的女性形象,大概是需要女性來繁衍后代、人丁興旺吧。看來神像都是人的愿望的化身。</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崇圣寺位于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建成之后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為觀音,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盛行 。大理國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為僧。公元1056年,緬甸國王曾兩次來崇圣寺迎佛牙,可見其地位。崇圣寺規模宏大,因篇幅有限,恕不多介紹了。</h1> <h1>㈦ 昆明</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次赴云南旅游,在昆明逗留時間最長,因為我有一個主要目的,想要找到已經失聯五十年的堂姐和堂弟。所幸在昆明太和派出所的熱心幫助下,與堂姐弟終于取得了聯系。真是人民警察為人民啊,衷心感謝他們!堂姐和堂弟兩家人對我們非常熱情,讓我感受到濃濃的親情。</h1><p><br></p>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比我還年長一歲的姐夫親自駕車,與堂姐一起陪我們游覽著名的石林風景區。</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約3億年前,石林風景區是一片汪洋澤國,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終于形成了極為珍貴的地質遺跡,涵蓋了地球上眾多的喀斯特地貌類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2年,朱德元帥給石林的題詞“群峰壁立,千嶂疊翠”。在昆明參觀云南講武堂時得知,朱德和葉劍英兩位元帥都出自那里,因篇幅有限,就不介紹云南講武堂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石林“阿詩瑪景區”。據說中間那個高的是阿詩瑪,戴著頭巾,胸掛首飾,背著盛滿果實的大籮筐,昂首挺胸向前走。你覺得像嗎?本人缺點兒想象力,看暈了也沒看出個所以然。到這里才知道,阿詩瑪是屬于彝族撒尼支系。世代居住在石林地區的撒尼人,形成了以“阿詩瑪”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阿詩瑪》更是為我們那代人所熟知。</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石林茶苑竟然有個意外收獲,發現了滇紅茶。1938年,我外公鄭鶴春任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總經理,與馮紹裘先生一起到云南實地考察茶葉產銷情況,覺得鳳慶縣的鳳山有著很適合茶葉生長的自然條件,于是開始試制紅茶,并于次年獲得成功,命名為“滇紅”,是中國出口紅茶中售價高創匯多的佼佼者。 外公在任期間,還籌建了昆明、下關、康藏、勐海等茶廠,在《從大清到中茶》一書中都有記載,為抗戰期間出口創匯,維持戰時經濟做出了貢獻。外公為何從研究鄭和下西洋和文獻學的教授,改行去搞茶業加工貿易,或許認為搞實業更有利于抗戰?后輩已不得而知。還是品嘗一下外公的滇紅茶吧,茶香史跡,真是回味無窮。</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與堂姐和姐夫同游西山龍門。</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西山鳥瞰滇池和昆明市區。見過瀘沽湖和洱海,對滇池的水質只能表示遺憾了。破壞容易建設難,污染容易治理難,這已反復被歷史所證明。但愿經過幾代人努力,滇池能夠重新成為高原上的一顆明珠。</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與堂姐堂弟兩家人同游昆明大觀樓。大觀樓的規模實不能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這“江南三大名樓”相比,但清朝孫髯翁所做大觀樓180字長聯,卻堪稱"古今天下第一聯"。上聯詠滇池旖旎風光,下聯抒云南千年往事,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毛澤東評價其“從古未有,別創一格”。</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為感興趣的讀者錄出長聯如下。</h1><h1>上聯:</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 西翥靈儀,北走蜿蜓,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h1><h1>下聯:</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于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br><br></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現今大觀樓匾額的三個大字并非一人所寫。從兩側題記可知,原匾為康熙時王繼文所書,被名公巨卿們贊為“鐵畫銀鉤”。咸豐年間匾與樓具毀。重建時,有許多高手臨摹原字,乃從眾人的字中選出三字刻于匾上。頭一次見到這么有名的匾,竟是集體創作。</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觀樓上“拔浪千層”匾為咸豐皇帝所書。其時咸豐帝向昆明籍兵部侍郎何彤云問及滇池情況,何彤云形容登樓觀滇池是“無風三尺浪,有風浪千層”,皇上也容易被忽悠,龍顏大悅,于是揮毫而就。可別隨便懷疑皇上寫的第一個字有問題,當心項上人頭!</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滇池和瀘沽湖、洱海一樣,海鷗眾多,與人相親,喜歡吃面包。</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快要離開昆明了,堂姐堂弟兩家人為我們送行,外甥女和侄女都很能干,根本不用老人操心,安排好在昆明很有名氣的祥云薈館聚會。</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祥云薈館的門面外表很不起眼,原來卻很有來頭,它是緬甸華僑所建,抗戰期間租借給“飛虎隊”做為寓所、食堂和辦公場所。我忽然想到,抗戰時期我父親在云南地下黨的老戰友郭佩珊是否就到這里來過?郭佩珊是武漢大學物理系畢業,一二九運動的骨干,他受南方局委派來昆明與我父親接頭,就曾住在被稱為“地下黨之家”的我爺爺家,我伯父還幫他嚇跑了盯梢的特務。他奉命打入國民黨第十飛機修理廠,表現出眾,數次獲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獎勵,與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來往很多。他還曾當面向陳納德提出改造B-25D轟炸機的投彈架和機槍架,當即得到批準,在對日作戰中取得極佳的效果。此事引起史迪威將軍的空軍助理畢賽兒準將重視,當面向蔣介石表示對郭佩珊的敬意,并索要圖紙以改進美軍轟炸機。蔣介石認為給中國人長了臉,批準給郭佩珊晉升三級,賞一千大洋。到解放戰爭初期,郭佩珊又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職權,不動聲色就報廢了美軍留下的250多架飛機,為解放戰爭做出了特殊貢獻。要知道八路軍129師769團夜襲陽明堡機場,炸毀24架日軍飛機,就是很了不起的戰績了。郭佩珊的功績,充分體現了掌握知識的力量。在這個特殊的地點,緬懷隱蔽戰線的老共產黨員的殊勛,向郭伯伯致敬!</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祥云薈館與堂姐和堂弟兩家人的合影。在昆明期間,得到他們悉心的接待和照顧,真是感激不盡,血濃于水的親情永遠記在心里了!</h1> <h1>㈧ 永善</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永善縣位于云南省東北角的金沙江南岸,處于群山環抱之中,隔江與四川雷波縣相望。歷史上這里是漢彝雜處的窮山惡水、兵匪橫行、無法無天之地。清朝云貴總督鄂爾泰剿平當地土著造反后,由朝庭欽命縣名為“永善”,意為永遠服從管教,可見當地之亂。</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永善是我此次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因為我爺爺奶奶一生的最后幾年是在那里度過的,我母親和姑姑也是從那里走向延安參加革命的。母親的回憶錄中永善是個極端貧窮落后的地方,現在變成了什么樣?聽說那里新建了規模宏大的溪洛渡水電站。這都是很吸引我的地方。</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爺爺何季默為什么要離開昆明到永善去?1940年冬,他向龍云辭去原職,要了個永善縣佐(副縣長)的職務,《永善縣志》用了個文縐縐的詞“棄高履卑”來記載此事。表面理由是年老多病,準備在那里過度一下回四川郫縣老家。實際上是爺爺非常有遠見,他一方面支持我父親的地下黨工作,又看到國民黨開始掀起反共高潮,遠離昆明可以使我父親放手工作而不累及家人。果然兩三個月后“皖南事變”就爆發了,顯示了老人家政治經驗的老道。</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昆明到永善只能做長途汽車,聽堂弟說過去要走兩三天,現在有了很好的公路,在大山里也足足走了十個多小時。永善縣中心原來叫井底壩,可見是個四周環山的小盆地,如今也有許多樓房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還是母親筆下那個貧窮落后、暗無天日的永善嗎?深山里的小城街道,夜景多美!</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永善也有這樣的高等級公路。</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爺爺當年辦公和居住在文昌帝君廟,按母親的描述,都已經民國三十幾年了,還像清朝的縣衙一樣,可見當年這里多么閉塞落后。后來文廟毀于大火,現在這里建起了現代化的永善一中。</h1> <h1>  來到金沙江畔,想像中應當看到湍急的江水在峽谷中奔流而下,實際卻是高峽出平湖的壯美景象。</h1><h3></h3>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溪洛渡水電站攔江大壩所形成的高峽平湖。溪洛渡水電站是國家“西電東送”骨干工程,位于四川雷波縣和云南永善縣接壤的金沙江峽谷中,總裝機1386萬千瓦,僅次于三峽水電站和巴西伊泰普水電站,是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大水電站。</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水電站攔江大壩的正面,其雙曲拱壩是國內第三高拱壩。溪洛渡左右岸地下主廠房和洞室群尺寸及數量均為世界之最。</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群山中的地面廠房和變電站。</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源源不斷的電力通過穿山越嶺的高壓鐵塔和輸電線,送往華中、華東地區,多么偉大的工程啊!</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想到當年爺爺就是熱衷于搞建設。在龍云任滇中東鎮守使時就擔任其秘書長,龍云擔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后,他卻要求去省建設廳任秘書長,就是想搞建設。據《永善縣志》記載,爺爺到永善后,看到當地缺水灌溉,人畜飲水困難,就發起修筑長虹堰水利工程,不顧年高老邁,逐一游說富人捐資、住戶動遷。歷時三年,工程竣工,使當地水稻生產發展起來,龍云題“惠及民生”匾相贈。他還帶頭捐資,發動民工鑿通沿江石壁,改善當地交通。《永善縣志》記載:“在任期間,云南省主席龍云曾聘他任省府秘書長,但他卻以年老拒任,他的薪餉都捐獻給永善的水利建設和交通建設,所以家無余財。”但是在那個年代,國力羸弱,民如散沙,爺爺以一己之力,又能有多大作為!如今國家強大起來了,共產黨把人民有效地組織起來了,就可以實現改天換地的大事。爺爺若能看到云南境內這許多“當驚世界殊”的偉大工程,定會含笑于九泉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金沙江對岸的雷波縣,也是我想去探秘的地方,那里屬于四川大小涼山彝族居住區。從母親和姑姑的敘述中,知道那里曾是蠻荒之地,土司與土匪勾結橫行當地,經常過江騷擾搶掠,如今變成了什么樣?江右岸的永善井底壩是在山間盆地中,左岸的雷波卻是在高山上,汽車沿著連續的“之字形”公路盤旋上山,才能到達那里。</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汽車上山的途中,看到雷波漫山遍野種植著臍橙樹。母親書中說,當年這里是種植罌粟、出產鴉片的地方,許多鴉片通過永善銷往各地。爺爺曾費力禁煙,可是宋美齡寵愛的孔二小姐和龍三公子來收購煙土販賣發財,怎能禁得住?更奇葩的是,國軍竟與日本人勾結來這里武裝販煙,運到日占區去賣,大發國難財,爺爺禁煙也是有心無力啊!從遍地罌粟到漫山臍橙,這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雷波沿江的公路邊上,有許多賣臍橙的攤販,我們才知道這里被譽為“中國臍橙第一縣”。1991年雷波縣開始引種臍橙,由于其河谷地區氣候及土壤條件極為適宜臍橙生長,其主打品種特性甚至超過原產地美國加州。 我們實際品嘗,口感比著名的褚橙和贛南臍橙都好,可惜大部分出口,國內還不易買到,旅途中只能買幾個嘗嘗了。</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汽車沿曲折的公路終于爬上山,開始進入市區了,路燈柱都設計成臍橙的標志。</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雷波市容看起來比永善要差,體現著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從大規模引種臍橙,到溪洛渡水電站的建設,開始帶動這里的經濟發展。無論如何,過去的蠻荒之地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墻上標語橫幅提到的一些關鍵詞,代表著這里未來的希望。標語最上方的一行是古彝文,要不是它的提醒,還真忘了這里是涼山彝族地區——舊社會極端落后貧窮的地方。</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晨光熹微中,我們就要離開永善前往重慶。解放前永善對外交通不便,我母親從永善到重慶,只能先坐人力抬的滑桿,然后換木船,再換江輪,要幾天時間,如今坐長途大巴只需8個小時。望著晨曦中的大山,我不禁在想,當年母親從這里出走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啊?</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當初母親為何來永善?是因為“皖南事變”發生后,形勢惡化。云南省工委派我父親去重慶,向南方局匯報情況,母親隨行作為掩護。南方局決定我父親隨李克農率領的隊伍撤回延安,母親因懷有身孕不便隨行,奉命回永善隱蔽,比回昆明我外公家更安全。母親在永善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文兒,一過就是四年,她始終與重慶黨組織保持著聯系。她親眼目睹當地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貧苦百姓的生活,深感社會的黑暗、腐敗、愚昧、貧困,孩子有病都無醫藥可治。母親下了決心,一定要改變這一切!在開明的爺爺奶奶支持下,經黨組織同意,母親終于踏上了去重慶的路。也許母親當時的心境,就像這沖破重重山巒和迷霧的浩浩江水,期望著奔向更廣闊的新天地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親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后,經組織批準準備去延安。她照了一張相寄給文兒。母親的眼光中,流露著對文兒深深的母愛,也充滿著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定。</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親等待去延安期間,得知延安也有很好的保育院,而且組織同意她帶孩子去(那時的組織多有人情味兒,多為未來著想啊!)。文兒是我爺爺奶奶的心頭肉,但兩位開明的老人為了孩子的前途,毅然決定讓我姑姑護送文兒去重慶。但那時的路途充滿陰霾,沿江的宜賓和瀘州一代流行瘟疫,文兒感染上了霍亂,到重慶就不幸夭折了。此時我母親已去延安,幾年后才得知文兒死訊,我父親甚至都沒能見到第一個孩子的面,爺爺奶奶也一直不知道孫兒的兇訊,這是我們家庭上兩輩人為追求光明而付出的慘痛犧牲吧。</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當時國民黨準備發動內戰,我姑姑卻堅決要求去延安參加革命,得到組織批準。爺爺預見到內戰會爆發,不顧年邁體弱趕到重慶,想接回文兒,讓兒女放心參加革命。姑姑只好忍痛撒謊說,文兒跟著毛主席的飛機先去延安了。爺爺很難過,但沒說什么,以他的閱歷能不預感到什么嗎?在辦事處,周恩來副主席和王若飛同志親切地看望爺爺,稱贊他把兒女都送去參加革命。爺爺通過與周副主席的交談,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兩次去看望被蔣介石軟禁的龍云,勸其棄暗投明。回永善后,不懼國民黨特務的威脅,積極宣傳中共的主張,不愧為一生追求富國強民理想、能夠與時俱進的革命老人。</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汽車沿江岸疾馳,我的思緒也像那不舍晝夜奔流著的江水,想得很多很遠。我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想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文人筆下回顧歷史時,提到的都是英雄。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呢,他們就像這大江之中的一滴滴水,或者偶爾激起的一朵小浪花,很不起眼,可是沒有它們的匯集,哪來的萬里長江?回顧我們家族的上兩代人,他們生逢亂世,面臨的是由于近代以來的固步自封,中國人被西方列強打折了腰,還能不能重新站起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問題。他們迷茫過、企盼過、求索過、奮斗過,盡自己所能為社會的進步做著點滴的事情。他們沒有輝煌的人生和業績,足以讓文人墨客來吟誦他們的事跡,但我作為后人卻覺得不應忘記,是以借赴云南探訪先輩足跡之旅,撰寫此文,以表對先人的崇敬和深切緬懷之情。</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平塘县| 金坛市| 永靖县| 竹溪县| 曲周县| 柘城县| 托里县| 改则县| 曲沃县| 香格里拉县| 昭苏县| 赣榆县| 郴州市| 静宁县| 沁水县| 进贤县| 兴宁市| 汉阴县| 长治县| 洛阳市| 南充市| 山阳县| 丹寨县| 定兴县| 若羌县| 延庆县| 平定县| 泽普县| 宜川县| 称多县| 榆中县| 乡城县| 阆中市| 鄄城县| 栾川县| 南陵县| 奉化市| 建湖县| 都兰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