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壩上草原迎接2019年的第一縷朝陽</h3><h3> 壩上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據說是包括張北壩上,豐寧壩上,沽源壩上,圍場壩上(塞罕壩)四個地理位置。一直以來,我只對圍場壩上情有獨鐘,而且已經去過五次,圍場塞罕壩,紅山軍馬場,烏蘭布統草原這一帶是喜歡風光攝影者的圣地,最初是被一批風光攝影大咖發現,同時也是京津冀地區四驅越野一族和自駕游的終極目的地,遠近聞名。</h3> <h3> 為啥說是風光攝影和越野一族自駕游的圣地呢?從京津出發,過唐山,遵化,承德,圍場縣以后,就抵達了塞罕壩機械林場,這里屬于承德地界,過了灤河源頭,就進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的范圍,灤河也就成為河北省和內蒙古的界河。塞罕壩機械林場是在不毛之地上人工種植的成片林區,經過幾十年的人工造林和養護,這里已經形成了綠色林海,風沙天然屏障。進入內蒙古烏蘭布統草原,視野豁然開朗,取代成片森林的是廣闊的草原,連綿起伏的丘陵,以及散落在丘陵中的婀娜多姿的白樺林。</h3><h3> 春天,草原上百花遍地,爭奇斗艷,金蓮花無疑是這片草原上最美麗的使者,在春風中,靜靜地迎候著前來踏春的遠方客人。夏季,這里是綠油油的草原,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星羅棋布的河流、湖泊,一座座潔白的蒙古包,成群悠閑吃草的牛和羊,象散落在綠色草甸上的珍珠、寶石,勾勒出最美的草原風景畫。秋天,草原上一片金色,白樺樹成為了秋天的形象使者,每到深秋,白樺樹的葉子變成了金黃色,在陽光下隨著秋風搖曳,漫步在白樺林中,陽光影印下斑斕的樹干,倒影在湖中婆娑的樹影,儼然是一幅草原秋天醉美的油畫。冬天,草原銀裝素裹,連綿的丘陵披上了銀白的外衣,零下20~30多度的氣溫下,河流、湖泊都結上了厚厚的冰,清晨,冰河邊煙霧裊裊,樹木都掛上了晶瑩剔透的冰花,旅游的人少了,草原恢復了寧靜,冬日暖陽照在大地上,草原好像沉睡起來,孕育著來年春的生機。</h3> <h3>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草原夢。草原和大海一樣,能夠讓人胸懷開闊,忘掉憂愁,找回浪漫,浮想聯翩。</h3><h3> 草原的四季都是美的,美麗的烏蘭布統草原更獨具特色。這里是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管轄,最早也是部隊的軍馬場,養著兩萬多匹駿馬,叫紅山軍馬場,同時也是諸多電視、電影的拍攝基地,凡是有草原題材的影視劇,很多都在這里拍攝外景,如還珠格格、狼圖騰等。因此,近些年來烏蘭布統成了遠近聞名的攝影基地,許多著名的攝影大師,戶外越野自駕旅行者通過自媒體的傳播,使烏蘭布統草原盛名遠播。</h3><h3> 第一次來烏蘭布統草原是在10年前的秋天,那時自駕還不是很方便,高速公路也沒有通車,約了幾個小伙伴,搭乘北京北站到四合永的綠皮慢車,再換兩個多小時的汽車才能抵達紅山軍馬場。此后一年夏天隨著攝影協會到過這里采風,然后連續兩年的中秋節都是在這里度過,可見我對烏蘭布統草原的熱戀。今年是第五次來壩上了,選擇了冬季來旅行,是特地來體驗下冬天壩上獨有的魅力。應該說不虛此行,特別是在壩上草原迎接到2019年的第一縷陽光,行程非常圓滿如愿。</h3> <h3> 今年冬季的烏蘭布統草原,雪下的并不大,跨年夜,夜里有零下28度的氣溫,早上6點20出發,按照包車王老板的指引,我們來到“小河頭”這個地方。這里的特色是河床上冰凍非常結實,早上少量河水滲出冰面,形成濕氣,河面上霧氣昭昭,周圍的樹木上凝結著晶瑩剔透的霧凇,非常漂亮。早上攝影是件辛苦活,里外五層,穿上了最強御寒裝備,走路都會覺得臃腫,手套是萬萬不能摘下的,手出來的一瞬間,就會被凍的血流停止一樣。</h3> <h3>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初到時天邊泛白,逐漸變紅,再到清楚的看到周圍的樹木、遠山,再到太陽露出一絲笑臉,照亮了對面的山尖和樹梢,最后整個太陽升到山頂上,歷時兩個多小時的拍攝,欣賞了美的過程,享受了美的瞬間,雖然凍的手腳麻木,卻也有很大的滿足。</h3> <h3>當地人稱此為樹掛,這是冬天特有的景致。</h3> <h3>霧氣中,矗立在冰水中的兩棵小樹,不懼冰雪嚴寒,可見生命力真頑強。</h3> <h3>河邊的灌木,根都深扎在冰下,有點像九寨溝的景致,樹干形狀怪異,有點神秘感。</h3> <h3>冰面上,小草的生命力一樣頑強,等春天到來,水面解凍,又會開出絢爛的花朵。</h3> <h3>曾經去過吉林的霧凇島,感覺很美,這里當然不能相提并論。也曾看過霧凇下白天鵝游水的作品,感覺這個圖片再加上白天鵝應該更美。</h3> <h3>藍色是冷色調,讓人感到寒冷,太陽出來是紅色,暖色調,二者合一,突出反差效果,讓照片更具美感。</h3> <h3>不遠處,很多人在拍蒸騰的水面和霧凇。早上我們是第一批來到河邊的攝影人,此后陸續在7點多來了大批的旅游者,光吉普車就有40多量,一眼望不到頭。8點多,離開小河頭時,還有陸陸續續進來的車輛。</h3> <h3> 由于烏蘭布統草原特殊的地域環境,我分析一般有四種類型的游客造訪。</h3><h3> 一類是攝影者,一年四季,壩上有各不相同的攝影題材,有風光攝影山河湖泊;有民俗攝影,蒙古民族的風情、賽馬、叼羊、蒙古摔跤等;有環境人像攝影,專門從北京邀請的模特,攝影題材可謂豐富多彩。</h3><h3> 一類是旅游者,旅游與攝影的區別在于,攝影師一般都拿著單反,同時拎著三腳架,每日日出前半小時抵達攝影點,臨近中午光線不好的時候,就回去睡覺了,旅游者一般空手,即使拎著單反相機也不帶三腳架,太陽出來以后才會到現場,主要游樂項目是騎馬、趕羊、自拍、購物、狂吃……</h3><h3> 第三類是越野一族,特征是成群結隊,大多車隊都是同一款吉普車,幾乎每輛車都經過改裝,有無線對講發射臺,看見陡峭的山坡和河溝,就有沖動的欲望,以征服挑戰為樂趣。</h3><h3> 第四類是富貴閑人,周邊的土豪到壩上也都是有組織的,他們的到來主要是打牌,是的你沒聽錯,他們結伴而來,找賓館一住,以打麻將為樂趣,一般不出門。</h3> <h3>拍攝現場,真的很冷</h3> <h3>還可以這么玩</h3> <h3>白家窩鋪的日落</h3> <h3>這是冰面上的排列整齊的冰花,不知道怎么形成的,請物理老師給出解釋。</h3> <h3>第一次去壩上的透風溝,這里距離紅山軍馬場比較遠,到這里拍日出需要爬一個小山包,山包下面有一條小河,冬天也是一條冰河,冰河上也有霧氣,這里丘陵起伏,白樺樹星星點點,山林相映成輝,值得一看。</h3> <h3>來過四次壩上,每次必到蛤蟆壩,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第五次來蛤蟆壩感覺有了一些變化,壩下的小村莊變得干凈整潔了,牛羊、牧草都有了專門的區域劃分。坐在土坡上,靜靜的欣賞這個景區,又鉤起了對往事的回憶,牛羊在壩上悠閑的吃草,拍婚紗照的年輕情侶在這里留下了時光的記錄,春夏秋冬的蛤蟆壩深刻地留在記憶中。</h3> <h3>蛤蟆壩牧場</h3> <h3>傍晚,牧羊人帶著他的羊兒回家了</h3> <h3> 短暫三日壩上時光,讓我們領略了冬日壩上的旖旎風光,故地重游,收獲匪淺。一是以拍日出的形式,迎接了2019第一縷曙光,實現了跨越新年的目標,二是重新認識了壩上,走過幾個新的景點,了解了壩上新的變化。</h3><h3> 要感謝這次的向導兼包車師傅李老板,他是一名很職業的攝影向導,路上也給我們講了很多關于壩上的故事。最早,烏蘭布統紅山軍馬場這片地方也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清朝是皇家狩獵場,解放前就荒廢了,草有人高,鮮有人居住。建國后,解放軍在此設立了軍馬場,一個營的兵力,兩萬匹軍馬,開始了拓荒開發。那時部隊戰士們都在軍馬場里安了家,為了抗擊蘇聯備戰,每家每戶都發了支步槍,成堆的子彈。當時糧食緊缺,部隊除了每人發些油面,幾乎沒別的口糧,大家一般就是出去打獵。當時草原上狼,狐貍,野豬,鹿和狍子到處都是,坐在屋里不出屋,就能打到狍子(傻狍子),所以平時餐食主要是吃肉,沒主糧。一次出去打上20幾頭狍子、野豬,放在馬車上拉回來,大家分著吃。到了冬天,挖個地窖,吃不了的獵物就埋在地窖里,誰家沒有吃的了就去地窖自己取來吃。冬天下了雪,有戶人家起床發現天總是黑著,半天也沒天亮,一推門推不動,才知道大雪把整個屋子給埋了,只能掏個窟窿爬出來。后來一段時間,動物越打越少了,再后來開始收槍,不允許個人持槍了,草原上的動物慢慢又多了起來,現在草原狼,狐貍,野豬都有很多,生態也逐步恢復了。為了涵養草地避免過度放牧,現在每個漢民只能養一頭牛,三只羊,逐步恢復草原的牧草,恢復草原生態。烏蘭布統草原的旅游業也在健康發展,前幾年亂收費,宰客坑客的情況也少了,原來門票200多,現在旺季100多,冬季旅游景點全部免費了,所以冬天旅游的客人逐漸多了起來,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子。只是生態保護仍然任重道遠,很多地方土地沙化程度還是挺嚴重的,再不采取可行的對策,恐怕草原就會變成沙漠了。 </h3><h3>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走出一條生態與旅游共同發展的道路,才是烏蘭布統可以預期的美好明天,真心希望草原的明天會更美,有機會再到草原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胶州市|
达日县|
阿克苏市|
北流市|
蒙自县|
萍乡市|
略阳县|
牡丹江市|
松桃|
长岛县|
合阳县|
静安区|
莱州市|
舒城县|
织金县|
曲沃县|
松滋市|
广河县|
长宁县|
察哈|
黑河市|
泾川县|
如皋市|
百色市|
晋宁县|
天气|
法库县|
青阳县|
利津县|
景德镇市|
内江市|
剑川县|
青海省|
泸定县|
扶风县|
深水埗区|
凉城县|
卫辉市|
陆河县|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