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圖為遼寧博物館復制的海城析木石棚,距今約8000年)</h3> <h3>(上圖為遼寧博物館展出的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史前先民骨制魚鏢,距今約4萬年)</h3> <h3><br></h3><h3><u style=""><b style="">海城,那老城,那老街兒……</b></u></h3><h3><br></h3><h3><b>哈鳳選</b></h3><h3><br></h3><h3>1.</h3><h3>海城——海之城,多么瑰麗、浩瀚的名字!全世界名稱中有“?!弊值某鞘泻迫绶毙牵娼右院槊某鞘?,恐怕這是唯一的一座。啊,海之城,如果是海底之城,那就一定是水晶龍府;如果是圍海之城,那就一定是蔚藍環宇;如果是臨海之城呢,那就一定是背負浩瀚碧波,擁抱蒼山闊野的大千世界了。唐代詩人項斯詩云:“云開蠻市合,霧散海城孤”。與海相聯,與龍相系,海城是這樣的神奇和瑰麗。<br></h3><h3><br></h3><h3>民間傳說,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時,海城這地兒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軍從山東萊州泛海北上,卻無法扎營,圣心焦燥,乃派隨駕御前大將軍李績,也就是徐茂公,向東海龍王致意,請龍王退海為地。龍王說,此乃本王管轄的東海龍域,怎能輕易退出?太宗派徐茂公再致意,寡人向你借地不行嗎?過后再奉還為海。龍王答復,那好!我借陛下“二更”時,“三更借五更還”,我三更退潮為地,陛下五更還我為海。唐王允諾,龍王說,金口玉言,好借好還??墒恰岸睍r哪夠??!徐茂公獻策,從此后這地方只打“三更”,不打“五更”,龍王不就要不成了嗎?唐王聞聽,龍顏大悅。從此,海城這地方廣傳百姓民瑤:“龍王讓出退海地,只打三更沒五更”。老百姓都說,海城“厝石山公園”那裸露的一矗矗兀出的巨石,就是龍王退海之后,海底露出來的。公園“龍化祠”還有一眼“八寶琉璃井”,那是海眼,說是里面用鐵鏈鎖住了一條獨角蛟龍,一但蛟龍掙脫鐵鏈,海水就會從海眼湧出,海城頃刻間又會變成大?!?lt;/h3><h3><br></h3><h3>2.</h3><h3>海城處于遼東半島北端,渤海北望,遼河西向,確實臨近大海。在歷史上,作為縣域,海城也的確有海,據編纂于淸宣統三年的《海城縣志》記載,那時,海城西南界一直過田莊臺,到二界溝兒漁村兒,有二十多華里的海岸線,54條漁船,二界溝的毛蝦、蝦醬和鹵蝦油當時就是特產,最為有名兒。</h3><h3><br></h3><h3>海城,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東依長白余脈,西南襟翼海岸,中部沃野平疇,有著近三千平方千米的幅員,歷史悠久,文明早著。數萬年前,小孤山“仙人洞”已有先民燧火穴居,遼寧博物館有其原狀復制,其中介紹,出土的骨制釣魚鉤,比歐洲出土最早的釣魚鉤要早四百多年?,F在仍然屹立在析木鎮老達堡的“石棚”,遼博亦有全景復制,四面巨石圍立,一面巨石復頂,每塊巨石都不比修建埃及“金字塔”的巨石輕,都是整塊巖石開采打磨,如何立起,如何升高蓋頂,就連現代機械起重吊運裝置都不是容易的事,這真是中華史前文明的奇跡!</h3><h3><br></h3><h3>星分析木,地接幽燕,文明早播,建制彌遠。秦始皇一統天下,劃天下為三十六州,海城屬幽州,漢置新昌、花山縣,魏晉設遼隧,公元916年,也就是遼神冊元年,在唐朝亡后的第九年,遼滅渤海國,將今屬朝鮮半島西海岸的一座濱海之地,叫做臨溟的城市,當時是渤海國的南海軍治所,其軍民各類人等,無分男女老幼,悉數遷往現在海城之地,人移,城遷,臨溟這個地名也就帶了過來,從此后一千多年,海城也就叫臨溟了。公元1152年,也就是金天德三年,改臨溟為澄州,公元1376年,也就是明洪武九年,置海州衛,當時歸山東登州管轄,所謂金、復、海、蓋,遼陽在外。<br></h3><h3><br></h3><h3>像《詩經》大雅篇中,公劉率領周族族人選擇豳地,叩石墾埌,壘石過河,積土打夯,筑城建屋一樣,海城先民們揮灑汗水,年積月累,修筑城池,日臻完善。海城老城原為以厝石山為中心的高句麗土城,城池踞山傍水,四至在原小南門東向折北,向東門再折向西,到厝石山西山腳,再折向南到厝石山南麓山腳,再與小南門合籠。四座城門舊稱土門子,四門進城,都有他山擋路。明洪武九年置海州衛,開始將土城改為內石外磚,中間夯土筑城。公元1623年,清皇太極天命八年,知縣李佩華率眾增城二丈二尺五寸。公元1653年,即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縣。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二年,知縣羅文廣率民擴城,合二城為一城,內石外磚。磚厚三寸(十公分),寬六寸〈二十公分),長一尺三寸(四十公分),城高三丈五尺,寬一丈八尺。城墻周長八里,兩千四百步。筑有東、西、南、北四門,皆有甕圈兒,登城馬道,城上城堞垛口,南門曰“揚威門”,西門曰“臨清門”,北門曰“來遠門”,東門曰“得勝門”。此后的海城老城,基本上是這個規模,沒有大的變換。</h3><h3><br></h3><h3>到1950年,海城老城仍然堂皇威赫,古韻飄逸。我看過一幀海城的老照片,應該是從楊柳河南岸拍照的,長橋臥波,楊柳河橋全景式地烘托起崴峨的古城,那城門樓的綽影,城垣的堞口,老城東南角兒的魁星樓,厝石山上亭臺樓閣似剪影一般,還有最突出的“萬字會”,檐角翼然……</h3><h3><br></h3><h3>3.<br></h3><h3>在我記憶中,海城老城保存最完好的,要數大南門兩側和東門的兩側,一碼兒大塊兒青磚白灰抹縫,硬山到頂。我拈量過有的人家從城上扒下來的城墻磚,每塊兒確實得超過三寸寬,一尺三長,沉得雙手都捧不動,也得超過十斤以上。東門是保存最完好的,開闊的門洞,被一座高大的拱圈圍護,拱圈的正上端門額,白灰磨面,上鐫三個鎦金大字“得勝門”。門洞里的過道,全是大青石、花崗巖鑿成的大石條鋪就,已經磨得光滑錚亮,並排可過兩輛大馬車。從門洞里向兩邊洞壁和向上拱頂觀看,全都是大青磚鉤白灰抹縫,門洞兒兩壁嵌有側立的巨石,上面各鑿一個圓孔,為的是關城門時,加塞橫木,以防不虞,整個門洞幽深曠窅。<br></h3><h3><br></h3><h3>海城老城的四至,按今天的視角,應與順城街四圍大體相近,即今“麗水藍灣”北與厝石山公園南的主街,東從“萬鑫園”回民餐飲一條街東牌樓向南起,經1980年新建的“海城河橋”北端,西向“關帝廟大橋”,關帝廟廣場”向北,到“為民大藥房”道西,人民保險公司再向東,經大潤發過街天橋,再向東經北關廣場轉盤,鞍山銀行、北關聯營公司,過燒烤一條街,再向南過海城中心醫院和振興東路,再向南到“上海城”道西的回民小吃一條街,始為一周。</h3><h3><br></h3><h3>按當時老城健全時的說法,大南門外東側是“鐵行”,南邊是“魚市”兒,與小南門“菜市”相連;大南門外西側是財神廟,向西臨河,接近龍王廟,從大南門外向西拐,再稍向西,再一向南直行,連結海城楊柳河老木橋;西門里路北是老商業局、郵政局,連著笆頭街,與老城南北中街聯通,西門外大下坡路北是“藥王廟”,斜對個兒是西關小學大操場,大下坡向西是“山西會館”和對面的大戲臺;東門里正迎對著厝石山北麓山腳“老曹家冰窖”和對個兒偏西的“丁府”,東門里稍向北拐再向西行,與海城老“火神廟”街相連,出東門路東是一大片荷花泡子,再向東是黃土崗子繭站,順東門下坡再南行通陶瓷二廠,絲綢廠;北門里道東是“火神廟”街,北門外道西是老戲園子,直接向北有大土臺子,是真武廟,向西折通海城火車站,“三里橋子”,向東折通“甜水溝”子。</h3><h3><br></h3><h3>4.</h3><h3>中國古代城市建筑型制,從坊市結構發展到宋代,各種商肆酒樓館所沿街比鄰,形成鬧市,民居在周邊形成市井,所謂“井井有條”,“井然有序”,海城老城大體亦然。但,由于厝石山從城東橫亙于市,海城無法按中軸線南北取直,從大南門到北門這條主街道也是既有彎曲也有直段的;東西城門之間,他山擋路,更是無法取直,從東門里只能折向北,連接“火神廟”街,從西門只能直接向東,連接“笆頭街”,而兩街之間南北得有百米之距;因此,海城老城的四向城門樓無法遙相對望,海城也沒有城中的十字街。而城中卻山勢突起,山上厝石,石倚風亭,樓臺飛檐,威赫凌空,這卻是一大景觀!</h3><h3><br></h3><h3>青青客舍鱗鱗瓦,長長飛脊鵲尾凌。海城那時城里城外的老房屋,大多是磚木結構的青磚瓦房,買賣家講究懸掛楹聯,門窗格橙裝鑲玻璃,打烊要上門板。從大南門進城兒,我印象較深的依次為,街東各類布匹門市鋪,街西蔬菜、糧食種子店,街東縣廣播站,門前砌漫圓形六、七級的花崗巖高臺階,房舍臨街亦是漫圓形的,棕色的臨街門扇,飾有菱花紋理,玻璃門格,多扇對折;街西對個兒是“三義廟”改成的縣圖書舘,舘舍有點“下窖”,從一孔拱型的門洞進入,下幾級磚砌小臺階兒,迎面是一座赑屃轪著的碑石,鐫刻修建廟宇的紀事感言功德之事,再向里深入,是圖書管理員接待讀者的木制長長的巴臺,巴臺邊側設一個木柜,配有許多抽屜,抽屜中橫插有多根明亮的金屬桿兒,貫穿許多卡片,卡片上標名書名,作者名,圖書編號,以方便讀者查閱。再往里走是閱覽室,迎面墻上高掛魯迅、高爾基的巨幅畫像,好多張長長的書案,簡易木椅,各種報刋雜志應有盡有。</h3> <h3>沿街再向北,街西邊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叫“笆頭街”,道北是老郵電局,古羅馬式的兩根水泥立柱,擎起一座拱形的門臉兒,門前有鐵鑄的高高的綠色郵筒,道南有一家染房,我們小時候,要過年了,媽媽就量身給扯上六七尺“白花齊”白布,上那兒染成學生藍,然后到裁縫鋪,剪裁做成一套新衣裳,就高高興興,開始過年了?!鞍暑^街”緊東頭,過南北中街東邊,還有一家照像館,再向北有一家兩間門面的小人書店,里邊東南西三面都放置放滿小人書的木格檔書架兒。對個兒街西有一家“正大”照像館,與南面的一家商鋪大房山南北對應,兩房山中間,過道寬敞,向西門墩上懸掛“海城縣人民委員會”宋體字牌子,這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從東向西看,是一排青磚砌高臺並有磚砌梯橙兒和花墻圍欄兒的辦公場所,全似小洋樓式建筑,折身北向,是紅磚灰瓦式禮堂,南向正門突出,東西兩側門頂呈三角坡形,坡頂敷灰瓦,屋檐下正中突出位置,有圓形玻璃罩兒,罩內高懸新中國的國徽。</h3><h3><br></h3><h3>沿中街繼續向北,街東有一家“王殿剛吊爐餅”鋪兒,二間門面兒,店師傅溫水和面兒,幾揉幾和,飭面兒適中,揪下劑子,再調以豆油在面案上團揉,拉成細條兒,盤捲后搟成餅狀,上吊爐像烤鴨似的烘烤,烤出的餅黃馕馕,脆生生,香噴噴,顧客盈門,買者常常拉長隊。再向北,街東是“一百貨”,高臺階兒,門臉兒由四根古羅馬式的明柱,托起雪白的棚頂雨搭,像是擎起一個長長的平臺,店里商品從自行車、手表、收音機、縫紉機,到布匹、服裝、五金、小百貨,很是齊全。由此再向北道東,就是海城最為繁華的“火神廟”街了。</h3><h3><br></h3><h3>這條街最西頭兒,是一家鮮貨鋪兒,主要賣蘋果、鴨梨、葡萄、香蕉、菠蘿、桃子等時鮮水果,我記得中秋節送禮,都愿意上這家買水果,白色杏樹條兒編織的,橢圓形的,六邊形孔的帶梁兒的水果花筐,每只筐里兩大嘟嚕紫中掛灰的葡萄,兩斤香水大鴨梨,筐上蒙一張油亮的通紅的方幅紙,一對雙筐,用紙繩捆就,是大眾的最愛;這家的糖炒栗子,一年四季幾乎不斷,在門外支一帆布棚兒,用磚壘一炭火爐,上支大鐵鍋,鍋里放置清洗干凈的大粒河砂,師傅手執一把油黑沾亮的小鐵鍬,不停地翻炒河砂上不斷加熱的遼東大板栗,由于其中加糖,不斷翻炒加工的緣故,河砂變得油汪汪的發亮,板栗也燒得油汪汪的發亮,竟爆開了口,讓人垂涎欲……挨著這家東邊,有一家淸真“天馨齋”糕點鋪,前店兒后場,現做現賣,制作精美,風味獨特,乃海城一絕,特別是“大八件”,有槽子糕,薩其馬,西洋牛舌餅,核桃酥,穌皮糖餅,蜜餞果兒,江米條兒,爐果,裝在一個長方形的枊榫咬合的木制果匣中,依次排列得順眼,讓人覺得是色,香,味,形俱佳,尤其是果匣上裝飾粘貼的彩紙,印有一套一套的戲人子,我看過的有“儀鳳亭”,“回荊州”等喜性的彩貼兒,特招人喜愛。</h3><h3><br></h3><h3>沿“火神廟”街再往東走,道南有一座木制鐵垅瓦的老戲樓,上下二樓,朝向並不與街平行,一面朝向東北,一面朝向西南,貼臨街樓板壁有帶欄桿的木樓梯通二樓,一二樓通通是雕花鑲玻璃門扇,多扇對開,二樓有扶欄,可憑欄遠眺。當時設施,二樓唱戲,有勾欄小舞臺,后來又添說評書場兒,有雅座,上茶桌鹵壺,客人可一邊看戲聽書,一邊品茗;一樓賣煙酒糖茶和各類點心,茅嗑、瓜子、花生、榛子等。最喜歡那里的“油茶面”兒,鐵鍋翻炒的焦黃的上等炒面,加配大骨棒牛油、香油,再配上綿白蔗糖,加上青絲玫瑰,那邊金亮金亮的超大銅壺,壺中水已沸騰,飾有龍頭狀的壺嘴呲呲作響,店小二手把大銅壺把,遠遠地向盛有油茶面的大青花碗里準準的一沖,一碗粘稠香甜的油茶向你捧來,真誘人呀!</h3><h3><br></h3><h3>“火神廟”街與木戲樓對應的是道北的清真“馬家館”兒,上世紀二十年代,海城東關馬家父子即在此經營,主要制作出售獨特風味的“馬家餡餅”。這家飯館二層磚木小樓,臨街上下樓全是整塊玻璃的大亮扇兒,樓下十數張擺放整齊的小方桌,木櫈兒,樓上雅座,有包間,可同時容納百人以上在此進餐,在海城是一家最有名的清真大館子。其餡餅制作工藝獨特,頭天晚上要選用上等好面粉,在一口像半截大水缸直徑大小的里外掛釉的陶缸里活面,活面的水溫有講究,水流輕輕入面,要不停地攪拌,不停地揉了再揉,再將整缸的大面團放置大面案子上,再不斷地翻揉,然后放置一個大方盤子里,在那飭著,第二天用時,面團柔軟得像抻面,能拉出粗粗的面條兒,再揑出一個個餅劑子,放在案子上用油煨著。餡料更是講究,要選用牛肉中上好的里脊、三叉兒、肋條、上腦兒,按比例搭配,人工剁餡,要剁成肉泥,活餡時肉放置在一個大缸盒里,蔥花兒、姜末兒適中,拌餡的汁要用煨好的雞湯加海米碎兒,拌的時候要順一個圓周方向攪拌,讓汁不斷融和粘入肉餡,肉餡拌好后,粘稠,不稀,成團兒,不傷水,然后放置到一個徑口超過二尺的大青花瓷盤中,現在想起來,仿佛一個盤中隆起的大比薩,肉色鮮嫩,摻拌的韭菜末翠盈盈,鮮亮亮。包餡餅時,爐中文火,藍熒熒的火苗,大口徑鑄鐵平鍋里,油汪汪漫過鍋底,油溫正好,滋滋有聲,烙餅師傅左手揪一面團兒,右手執一把用竹片兒制成的像勺兒形的“匙子”,伸到餡盤掐餡兒,這時,師傅再右手壓左手面團兒,使之成個小窩窩,餡兒搭到左手面團兒上,雙手一合再一壓,餡餅成形兒,再放到平鍋里,趁油溫火候兒,烙得外焦里嫩,鮮香可口??腿司筒蜁r,佐以蒜泥、米醋、鹵蝦油,人人叫絕,賓客盈門,名噪一時。</h3><h3><br></h3><h3>“火神廟”街,顧名思義,應有“火神廟”。據1923年版的《海城縣志》載:“火神廟,在城內火神廟街,正殿、后殿各三楹,建置年月無考。”應是祭祀朱雀之神祝融的廟宇,那時家家都有大灶,用火安寧乃天大之事,百姓祈祝,心愿順遂。但是,我卻一直沒見過這座廟。</h3><h3>“火神廟”街鼎盛時期,香火最旺,最興隆的要數“天齊廟”,是道家祭祀東岳之神黃飛虎的神祗所在,稱之為東岳大帝,崇高無比,其地位僅在玉皇大帝之下。這座廟有大殿三楹,配有十王殿,憑我少年時的記憶,此廟南向過街正與厝石山北下坡相對,從南向北,進得院中,有一棵大古槐,樹幹粗壯,枝葉繁茂,數人攜手合圍亦摟抱不住,樹幹中間部位露一大孔洞,僧眾于其中敬置一紫壇佛籠,香火繚繞,終日不絕。我記憶中,進得大殿,但見數尊武將裝束的巨大泥塑彩繪佛像,莊嚴而立,金盔金甲,中間一位御冠冕旈。舊時風俗,從農歷三月廿八開始祭祀東岳大帝,到農歷四月十八祭祀碧霞元君,民俗“廟會”從三月十五起,開廟半月,士女云集,至二十八日尤盛,謂之揮塵會,實乃東岳大帝誕辰,百姓萬方匯集,紛紛進香祈福。</h3><h3>據史料記載:“厝石山北有大街,曰火神廟街,梨園在焉,茶社酒樓櫛比鱗次,迤東為市場,乃說書賣藝之所,每日下午游人糜集?!薄皬R會”那一個月,更是張燈演劇,百戲競陣,游人如織,觀者若狂,整個“火神廟街”,一街筒子全是人流,那真是摩肩接踵,直到燈火爛珊??!</h3><h3>“火神廟”街的緊東頭,道南沿厝石山東坡有一條路可通東門,道北,聽老一輩人說,再向北走,經過“大興泉”胡同,基督教堂和財神廟,可通北門。</h3><h3><br></h3><h3>“火神廟”街的緊西頭,又回到老城的南北主街,道西對應的是一家大飯館,五間門市,掛四個紅幌兒,可以包辦酒席,依次向北,有海城新華書店,寄賣行,再向北靠近北門西,有一家賣肉、魚、蔬菜、水果的副食商鋪兒,出北門道西面東,是海城的老戲園子,后來的“海城劇場”。老戲園子設施樸拙,木鋪地板舞臺,舞臺前沿兒帶勾欄,高出地面五尺,前排設有茶桌,后排一律木樁上釘木板的條櫈。記得是1962年,老戲園子拆扒重建為“海城劇場”,門前突出四座墻垛兒,像似方體立柱,上方擎起一座西式飾有紡錘形雕欄的陽臺,陽臺上方樓頂突出部位,高懸油漆朱紅立體的繁體大字————海城劇場,墻垛間棕色大門軒敞堂皇,劇場內二樓環護,樓上樓下一律設可翻轉的對號排座兒,舞臺上掛紫絨大幕,電動拉合,大小彩燈,包括旋轉追影燈,一應俱全,演話劇也可以設置大型燈光布景?!盎鹕駨R”街緊西頭,回到南北中街再向北,道東依次還有冷食店,中藥鋪兒,小飯鋪子,“二百貨”——這是一座“丅”型的二層磚木樓,紅磚砌就灰白瓦,門臉面西,進樓南北縱深,靠南有一座木樓梯,一面主梯,兩側輔梯連接主梯中間木平臺,都有木扶欄,可同時上下樓,淘氣的孩子們喜歡在扶欄上“打呲流”,賣項與“一百”大體相近。出“二百貨”往北,過了北門,跨過橫街再往東,就是海城老電影院了,紅磚混結構建筑,南北兩面坡,呈三角屋頂,水泥垅瓦,正面幾扇棕色大木門對折,散場時可以敞開,南北兩面各有安全門,在西面正門偏南,一孔只能從洞中看見半拉臉兒的售票口,售票口右邊有一塊上課黑板大小的櫥窗,里面張貼著當日或近期上映的電影海報。</h3> <h3>海城的老街道既便是大南門到北關的南北中街,也是比較狹窄的,路兩邊的人站在路牙子上,對面可以對話兒,人們開玩笑,可以“對火點煙兒”,一輛運貨大卡車橫在街上,兩邊別想過人。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街已經鋪上了柏油路,街兩側鑲有花崗巖石條的路牙子,幾乎談不上有人行道,窄得只能雙人並行。街兩側一定的距離豎一根電線桿子,一般是三根松樹圓木,用鐵線、鐵箍、鏍絲桿兒依次緊固成一根長桿,底桿經瀝青浸洇防腐,再樹起來架線路,上邊一定的位置安裝一個外邊墨綠里邊瓷白的燈傘,籍以聚光,中間安上上百瓦的燈泡兒,作為夜晚照明的設施。</h3><h3><br></h3><h3>海城老城的南北老街,從大南門里兩側的南城墻根兒說起,緊西南角兒有“靈神廟”,有小石臺階兒,小角門兒,正對著老城東南角兒“魁星樓”的上樓石磴小角門兒,應了“廟門對廟門”的說法。大南門城墻西側不遠,人為地扒了一個大城墻豁子,道北正對著“山東會館”,豁子口外下坡,到沙河北岸有“炮臺”——一段磚砌的堤臺,上鋪青石板,此處有“龍王廟”,座北向南,廟門不大,綠地金字“龍王廟”匾額燦然,殿內龍王高座,龍王鬚髮卷拂,金角突出,令人敬畏,邊配書吏兵將之屬。大南門東側小街,有一家燒沽,叫“慶余泉”,我想也就是后來的“海城酒廠”吧,再向東走,向北拐是清真寺,那是海城回民節日會禮的地方,也是穆斯林每日五次功課向麥加天房禮拜的圣潔之地。磨磚對縫帶磚雕的門臉兒,黑漆木門,有門釘鑲嵌,望月樓檐角飛起,禮拜大殿軒昂,院內還有沐浴水房,水房南窗外有兩株大椿樹,枝繁葉茂。</h3> <h3>海城老城中街兩側東西走向的小街,過了緊南邊挨城墻根的內順城街,再向北走是現在的“三義街”,街東頭有“三義廟”,廟的殿廡已辟為縣圖書館,再往西不遠有“城隍廟”,舊時有“天子八臘”之說,城隍爺是由臘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來的,能為本邑御災防患,古稱邑廟。聽老一輩人說,“城隍廟”有大殿三楹,寢宮三間,東西配房各五間,殿內塑十殿閻羅王,專主陰司鬼神之事。再往西不遠是“三學寺”,以佛家戒、定、慧三律為學而命之。山門南向,門房格局,廟門寬敞,門兩側墻面開有大六邊形格櫈亮窗,前后殿均飛檐斗拱,枋欂彩繪,跳昂翼舉,龍首吞脊,前后殿之后,建有二層閣樓“藏經樓”,其寺據說建筑在唐,歷史久遠,香火日隆。</h3><h3><br></h3><h3>“三義街”東頭兒,過南北中街,也就是老縣廣播站北門前,再往東走,是花園街胡同,向北通“一百”南過道,達中街,向東通“曹家冰窖”,再上坡下坡通東門;向南走可通“海城公園”西角門,再向南東拐通公園正門,出小南門通老菜市。</h3><h3>這兩條對應的東西小街再向北呢,南北中街西有“洋溝沿”兒,再向北就是“笆頭街”,再向北有“衙門胡同”,南向有“尚家廟”,緊北邊是“二道胡同”,南向有“天主堂”。南北中街東邊兒,“花園胡同”再往北,就是“火神廟”街,再往北是“大興泉胡同”,胡同北有一座“基督教會”。</h3><h3><br></h3><h3>海城老城多廟宇,那年月縣城的寺廟多達幾十座,有孔廟、關帝廟,還有城隍廟、藥王廟、龍王廟、白衣寺、圓覺寺、三義廟、酒神廟、老君廟、真武廟、靈神廟、節孝祠、玉皇廟等等。我長期以來一直納悶兒,海城,作為海之城,怎會沒有“媽祖廟”呢?是南方有,北方沒有?近十年來,在沈陽寓居,知道沈陽廣誼街離“三清宮”不遠,亦有“媽祖廟”稱“天后宮”,曾被毀,現已修復。遂再查找有關資料,據老一輩人記述,海城南北中街緊南頭兒,內順城西街的“山東會館”就是為海城鎮海之神的“天后宮”,有三重殿宇,后殿配東西廊廡各五間,前殿后身有大戲臺,供廟會和會館堂會唱戲用,后殿即是“天后宮”,供奉海神娘娘,后殿還懸有一副楹聯“五彩云霞輝貝闕,千秋雨露靜鯨濤”,寓護佑河清海晏之意。</h3><h3><br></h3><h3>說起海城廟宇,形制最為朗闊的要數過西門外與之遙相對應的“關帝廟”,這也是山西晉商于清康熙年間興建的“山西會館”。山門軒昂,東西鐘鼓二樓,廟門楣枋下高懸“關帝廟”三個金色大字;山門前石鼓狀礎石豎立四根方形雕楞朱紅大明柱,擎起三楹間斗拱重飛檐,檐下雕飾金色雙龍戲珠,成為門前護廊,上方高懸“山西會館”匾額;廟宇山門兩側,立有石雕獅座一對,高大,威赫,憨態可掬;廟門南建有大戲臺,戲臺廊柱擎飛檐,戲臺上有兩拱形角門兒,西門書“出將”,東門書“入相”;進廟門大殿高臺石階,殿宇輝煌,檐角翼起,殿脊磚雕瓦塑,脊中插方天畫戟,兩翼龍首插劍吞脊以護;殿中彩繪藻井,磨光石雕寶座四周浮雕貔貅,凌厲奔騰,寶座上端供奉關帝圣君牌位。此廟意義重大,據說晉商建寺當年足跡早已遍布黑龍江以東的“江東六十四屯”,在那兒亦有一處“山西會館”,與海城從建筑形制、建筑技藝、建筑材料和建筑風格都完全一致。</h3><h3><br></h3><h3>老海城的民居,樓房極少,城內外加起來也就七八座磚木小樓,多為青磚木構瓦房,所謂“房上鱗鱗瓦,青屋比鄰居”。城內比較講究的人家,一般都有小院,院前小角門,青瓦小檐,起小脊,脊角尖翹,對扇開小木板門,每扇都裝飾一鐵鈸銜鐵環兒,院內花草鮮麗,青堂瓦舍,窗明幾凈。海城老城西南隅,有一片這樣的民宅,小時候我沒少去住這里的同學家,走出這里的胡同向北,有一壁高墻擋路,這堵墻的中間還鑲一塊花崗巖石條,上刻“泰山石敢當”幾個楷書大字。在我印象中最格局最有氣派的要數“楊家大院”,在“火神廟”街北頭兒,座北朝南,門前照壁,東西各有一座兩級石磴上馬石,並各配一對兒栓馬樁兒;門樓兒枋下四門簪,東西兩側有磚雕喜鵲登梅等喜慶圖案,門前東西磨光精雕石鼓相對,石鼓上分別雕刻雌雄二獅,相互憨對;進院先見影壁,三進 院落,正堂明亮, 東西廂房,樹影婆娑,庭院森森。這座院落后來成為縣幼兒園,縣里沒少在這兒辦大型展覽,少年時,我去過多次。</h3><h3><br></h3><h3>老城內外的老海城人忒喜愛花。晚清民初家住海城北關的詩人、書法家路立權有一首詠花詩云:“樓頭雨住鳩呼晴,如夢俄從破曉驚。簾卷東窗紅日上,隔墻風送賣花聲。”那時的老城,愛花養花成為一種時尚,一般人家都愛養盆栽的夾竹桃,開花有粉色的,也有鵝黃的,雪白的,葉兒象翠竹,在月光下婆娑搖曳;也有的人家愛養盆栽的茉莉花兒、梔子花,花品潔白,香氣襲人;還有的人家樂意養月季,月月花影動,芬芳滿人間;還有的人家樂意養菊花,入秋金蕊翻卷,雪浪抱球,傲霜競奇。那時的老城,人口不超三萬,家家都有空閑地兒,人們也愛在籬笆內插空栽上向日葵苗兒,從春至夏,越長越壯,桿兒茁壯,葉兒碩大,到花開時季,金盤一樣的花盤,金燦燦,黃澄澄,迎著朝日在笑……;還有的人家,從春暖起,愛在院里閑地兒栽種“步登高”、“鳳仙花”、“一丈紅”、“雞冠花”、“串紅”等草木花,從春到秋花事不斷;還有的人家樂意栽植“地瓜花”兒,從小南門“菜市”兒買來花苗,栽在院里空地兒,松土,澆水,施肥,花勢肥壯,花開時像牡丹一樣嬌艷,大朵大噴地怒放,有紫紅的,有嫩黃的,有朱紅的,有潔白的,一直到老秋,迎寒霜,花愈笑……。</h3> <h3>5.</h3><h3>天地斡儀,氣節賡續,星星弗遠,往事如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如今,近六十年過去了,老城的故事卻像鏡頭閃回,時時縈繞心頭,歷久彌新……</h3><h3><br></h3><h3>小城故事多,給我的童年少年帶來多少幸福和歡樂。</h3><h3><br></h3><h3>——小城給我留下了人生第一幀稚嫩的鏡頭。</h3><h3>1954年初夏的一天,我正在老院子街頭玩耍,迎面碰見我二姐,那年她才19歲,滿面春風地叫我:“弟弟,跟我走,咱姐弟照像去!”那年我還不到8歲,穿一身兒“靠什林”顏色的半袖童裝和短褲,理得齊齊的短短的小平頭兒,一股子少年天真勁兒。姐姐領我來到老城中街道東的一家照像館,進攝影室,我被強烈的燈光晃得睜不開眼,一架三角木架支起的木匣子照像機,咦,奇怪,從罩匣子的紅黑布簾子中,看到竟是倒影!衫景墻上畫有大幅背影,山水亭臺,樹木廊林,還有一臺三合板繪制的,顏色逼真的吉普車造型,從前面看有風檔,有燈光,有車門,敞篷,車輪也逼真,后邊還帶備用胎呢!從后面看,是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木格格,支撐起了這塊板兒,有二條板凳,我坐前頭,雙手把握“方向盤”,姐在后邊,手搭我的肩頭,姐姐青春倩麗,二條大辮子,扎彩結兒,我呢,眼神兒挺專注的,一臉的稚嫩青澀,鏡頭咔嚓一閃,我們姐弟倆永遠定格在那個美好的青春少年時代。</h3><h3><br></h3><h3>— —小城給了我那么多的美味享受和愜意。</h3><h3>舌尖上的美味,是家鄉的味道。那么多的美食,大多來自老城,“火神廟”街、“小南門”兒,屈指回顧,有油炸糕,油炸煎餅果子,豆腐腦兒,粉坨兒,涼粉兒,涼糕,切糕,卷兒糕,大米發糕,大黃米粘火勺兒,烙包兒,鍋貼兒,插子火勺楦牛腱子肉,菠蘿葉餅,蘇子餅,芝麻大麻花,灶糖,燒雞,元霄,粽子,燒麥,餡餅,水餃,蒸包,黃金千層餅,大八件……,還有我的最愛清真“六大碗”兒。樂意在“火神廟”街品嘗燒麥,剛出屜時,那托著燒麥的青花瓷盤兒,那燒麥下邊還透著青翠的嫩葉兒,燒麥邊兒像沾粉帶醭的剛開的花兒……。</h3><h3><br></h3><h3>想起1960年,那是個饑腸轆轆的年月,爸爸在釀造廠當了先進生產者,廠子獎勵他可買十張餡餅的獎勵票兒。大人讓我拿著票兒,到“火神廟”街的馬家館排號購買。我很早就去排號等候,但見小二樓上下桌位上全都坐滿了顧客,我拿票報上號等著呼喚,等啊,等啊,從晨起直到黃昏,終于買到了!是精粉烙的,黃馕馕的,皮兒極薄,能透出餡里韭菜的翠綠。我捧著餡餅,跑著從北門里到小南門外,到家時,餡餅還熱呼呢,因為早上就沒吃多少飯,我已經餓得要迷糊了。爸媽因為我排隊有功,給了我兩張餡餅,弟弟和兩個妹妹一人一張。我細嚼慢咽地品著分得的餡餅,原來是韭菜、雞蛋、粉頭和海米拌的素餡,沒一丁點肉腥,可竟那么鮮美可口,叫我至今難忘。</h3><h3><br></h3><h3>那年月盛暑時節,沒有空調,電扇也極少,酷暑難耐,大汗淋漓,老人們大都手搖大蒲扇,拿著小板凳,上門道兒等蔭涼地兒乘涼。我記憶中,“北關冷食店”是消夏最愜意的地方,門口支著漂白的帆布棚兒,一進屋就感到有一股涼絲絲的爽意,坐在小桌前,等店里師傅給加工“冰糕”;但見加工臺上放置一個上口粗下底窄的木桶兒,頂沿兒、中間腰部、靠近底部各有一道與桶結合嚴密的紫銅箍兒,桶的中間部位還有一個金屬搖把,桶里邊兒中心位置放一個不銹鋼的小桶兒,木桶與小桶之間放著晶瑩剔透的冰塊兒,聽說冰塊取自厝石山西北角兒的“曹家冰窖”,只見師傅不停地搖啊搖,桶里冰塊隨著搖動,不斷翻動,越來越銷蝕,就這樣,靠著搖動冰塊兒,不斷給不銹鋼小桶內預先配好的雞蛋青兒、砂塘、牛奶等降溫,最后形成冰霜奶酪的糕狀兒……。?“冰糕”專用一把半個雞蛋殼兒大小的明亮的不繡鋼小勺兒,與一面同為不繡鋼制的明亮的半片剪刀兒,組合成一把勺、剪結合的特殊工具,勺把與剪把中間聯有彈簧,就像理發推子那樣,給你上“冰糕”時,師傅一?,勺把剪把一合,再翻轉過來,給你放一個小青花碟兒上,圓圓的,還起著鼓兒的,晶瑩還閃著霜花的“冰糕”就呈現在你面前,那種愜意勁兒,就別提了。這在當時可是高消費,五毛錢一勺,我去的次數也是有限的??!</h3><h3><br></h3><h3>——小城給我認識外邊世界開了一扇“天窗”,那就是出北門看電影。</h3><h3>那時候去農村更遠的地方沒有公共汽車,要坐驢車、馬車,有火車站,可是爸媽沒有帶孩子旅游見世面的概念,大人們也沒空閑,還嫌買火車票費錢;可是,通過看電影,我們這茬兒孩子們卻不斷擴大加深了對外邊世界的認知。從在南關小學讀書時起,學校就組織我們通過老城南北中街,出北關到老電影院一次又一次去看電影。學校一組織看電影,我們就像過節一樣高興,全校800多名師生,按班級排隊,由老師領著,手拉手,唱看歌兒,整個中街由孩子們串成了一條“長龍”,從頭看不到尾兒。到電影院按班級分排號入坐,孩子們歡聲笑語,嘰嘰喳喳,突然一聲鈴響,場內燈光全熄了,伸手不見五指,這時銀幕亮了起來,“八一”軍徽閃閃發光,孩子們歡呼起來“開演了!”</h3><h3><br></h3><h3>看電影,使我深切感受到一百多年以來,中國革命的歷程,黨的偉大,毛主席的偉大,人民軍隊的偉大,新中國的建立,勝利成果的取得,千千萬萬先烈為了勝利這一天,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看“翠崗紅旗”,看“戰斗里成長”,看“黎明前的黑暗”,看“渡江偵查記”,看“董存瑞”,當看到銀幕上英雄董存瑞手托炸藥包,拉起導火索,即將炸毀敵人的橋頭暗堡,高呼“為了新中國,前進!”我們個個熱淚盈眶,決心繼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好好學習,為了新中國而奮斗!</h3><h3><br></h3><h3>通過看電影,我看到了世界風云,祖國的首都北京,江南塞北,名山大川,在老電影院及以后拆遷不遠的重建影院,從少年到青年,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上山下鄉插隊,一共看了上百部以上的電影。1954年,小學一年級,我看的電影叫“小梅的夢”,1955年,小學二年級時,我看的電影叫“祖國的花朵”,那時,我們這一代正是祖國的花朵,“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歡樂童聲,幾十年來一直在心中蕩漾……</h3><h3><br></h3><h3>——小城給我增添了那么多的“文化積淀”。</h3><h3>廟宇改成的縣圖書館閱覽室,古樸雅致,充溢書香。我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那兒閱讀書報,在《羊城晚報》上,第一次看到著名作家周立波寫的長篇敘事文章《韶山的節日》,記述毛主席1959年6月25日回故鄉韶山,韶山沸騰了!領袖愛人民,人民愛領袖,那鄉情,那深情,像陽光雨露,滋潤著我的心田,至今我還能說出文章的經典名句;我還記得在縣圖書館,我看到了方紀的長詩《大江東去》,還有賀敬之的《桂林山水》,“云中的霧啊,霧中的山”,大江東去浪捲飛雪,山水云霧,若幻若仙,原來詩可以這樣寫,原來詩應該這樣寫……</h3><h3><br></h3><h3>還記得縣圖書館往北,縣廣播站對個道西,是縣文化館,1963年夏,那里的展室展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學習雷鋒的題詞,翰墨飄香,力透紙背,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鄧小平總書記,董必武副主席,葉劍英元帥的親筆真跡,那時真是心潮澎湃,感到就像是領袖在招手,在接見我們……</h3><h3><br></h3><h3>在文化館展室,我還看到過國畫大家的作品展出,有一次看錢松嵒,白雪石,宋文治,王雪濤的專展,印象尤深。畫家們為新中國的建設成就歡欣鼓舞,走出畫齋,深入生話,把三門峽,長江號子,革命老區,寫實和描繪得鮮麗生動,中國畫這古老的傳統畫種,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可以這樣貼近和靈動……</h3><h3><br></h3><h3>我還記得沿老城中街,出文化館再向北,縣人委對過兒道東,那家小人書店,我常去租小人書看,那里的書真多?。∫惶滓惶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演義》,還有很多少年勵態報國,美好愛情,民間傳說的小人書,都是在那兒看的。……店主人是一位老爺爺,腰板硬朗,高高的身材,慈眉善目,鼻翼下留著齊齊的髯口,兩邊兒鬍須角兒微微上翹,在屋里忙不停地迎送小讀者們。屋內潔凈,纖塵皆無。冬天,屋外瑞雪飄飄,屋內取暖的洋鐵爐爐火熊熊,上面的大茶壺,壺嘴兒中騰出靄靄的暖暖的霧氣。有一次在那兒,人已經擠著坐得滿滿的,遇見了在小學時見面也不好意思說話的女生,彎彎細細的眉毛下,一雙大眼睛和亮亮的眸子,笑意內斂而羞澀,圍著紫紅色的絨圍脖兒,頭發一邊疏一條小丫丫,猴皮筋夾著,穿著小碎花雅素的襖罩兒,深藍色燈芯絨褲兒,青趟絨五眼系帶棉鞋,見到我靦觍地笑了,還說了聲“你也來了”??吹剿x書的專注,紅紅的臉映著紅紅的爐火,我忽地也臉紅了,我坐在人家對面兒,怎么不小心,自個兒的棉鞋腳尖竟碰到了人家的趟絨腳尖兒……</h3><h3><br></h3><h3>我還記得,過了小人書店,再往北,過“一百”貨高臺階兒對過是“寄賣行”,里面布置高雅,像進入深宅大院的堂隩,擺放著待寄售的楠木雕花條案,楠木或梨木精雕細刻的太師椅,八仙桌兒。我在那兒看到過一幅唐伯虎的真跡,約摸長超過二米五,寬也有一米二,畫面兒一頭梅花大糜鹿,雙角多分枝叉,褐色梅瓣兒分明鮮麗,鹿旁一凸頂仙翁,手柱仙杖;另一邊兒,一位仙姬美婦人,彩衣霞帔,還引領著一個留著劉海的雙髻童子;鹿身上載著花藍兒,里面盛著兩顆碩大的壽桃,署名“唐寅”,售價一百二十元,我好驚訝,如此神品怎會流落民間?如今不知下落何方?還有一幅齊白石的手繪大白菜、蘿卜,售價八十元,我當時開玩笑,這要比真的貴多了!</h3><h3><br></h3><h3>我還記得,“寄賣行”再往北,就是新華書店的門市部了。進屋迎著你的是西南兩面對接的曲尺型櫃臺,全亮玻璃櫥窗,中間有一層玻璃隔兒,櫃中整齊地擺放各類圖書,有文學藝術的,中小學課本的,科技工藝的,還有畫報,小人書。那時候有一陣子,我多次去,人也就熟了,售書員有小王,大個兒,兩條大辮子,老是一副害羞的樣子,臉紅撲撲的;小齊,高個兒,爽朗,好笑,熱情;小孟,個兒不高,大眼睛,燙著短發,精靈。買書時,她們讓我進櫃臺里自已挑選。我從那兒買過“高爾基短篇小說集”,“普希金詩選”,少兒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詩歌選”,長篇小說“紅日”,還有“星火燎原”,“紅旗飄飄”等等,還在這兒買過陳昌奉的“跟隨毛主席長征”,“劉胡蘭小傳”。讀書使我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也增長了知識。</h3><h3><br></h3><h3>最有年味兒,最熱鬧的要數年前逛“畫棚”了。新華書店門市部鋪面根本不夠用,要在旁側和西側用葦蓆搭上大畫棚兒,畫棚上方橫穿多少條平行的鐵線,上面掛上待售的年畫,並標上號碼。你要買哪一張,就到前屋營業臺報號,售畫人員給你捲上,用紙繩一扎,然后交款付畫。進臘月,書店就開始售畫兒了,臘月初十漸漸熱鬧起來,臘月二十以后,逛畫人員爆滿,畫棚里里外外,人頭攢動,前擁后擠,一個挨一個,還有許多大人肩頭上頂著小孩,生怕擠著。那簡直就是一個盛大的畫展,那一年我看到,畫棚鐵線上懸著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岳飛抗金兵,木蘭從軍,梁紅玉擊鼓抗金兵,西廂記,桃園結義,張翼德怒鞭督郵,三英戰呂布,鳳儀亭,回荊州,古城會,草船借箭,單刀赴會等等,還有聯環畫兒女駙馬,張雨煮海,劈山救母,西游記,水滸傳,小刀會,古代少年勤學圖等等,還有孔雀開屏,百鳥朝鳳,百花爭艷,胖娃娃捧大鯉魚的蓮年有魚的喜慶畫兒,應有盡有,千彩百繪,美不勝收,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少年時的許多歷史和文學知識,民俗知識,都是從這里得到啟蒙的。</h3> <h3>——小城給我開啟了欣賞高雅戲劇的“源頭”。</h3><h3>“唯有源頭活水來”,回顧起來,我看過戲曲劇種很多,京劇評劇梆子腔;歌劇,舞劇,芭蕾舞;話劇,儺劇,傀儡劇……,這些欣賞愛好起源于出中街北關的海城老戲園子和以后的海城劇場。</h3><h3>我最早的記憶中,都記不得是怎么到的老戲園子,只記得開演時,整個場內黑黢黢的,那條櫈上的看客影影綽綽,舞臺桌案上一盞立座幾瓣瓜形的紅色紗燈,紅彤彤的,桌邊一個大花臉兒,挺嚇人的,一個美麗女子伴著他,以后想起來,哦!那是“霸王別姬”,誰主演的都不知道。</h3><h3>海城老戲園子上世紀五十年代,那也是盛極一時,拿評劇來說,產生了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團隊,著名旦角兒有王彩云,以后還有韓燕燕,劉麗娟,老生侯文秀,伴演包公的“黑頭”韓義山,名丑兒王書信綽號“豆腐腦”,滑稽可愛,人見人笑。他們演的一處處的大劇,像“秦香蓮”,“人面桃花”,“梅香”……,老海城人都耳熟能詳,如數家珍。全國名角兒也沒少來演出,五十年代尚小云、荀慧生先后來海城演出,那可真是人山人海,晝夜排隊,一票難求呀!爸爸有幸去看了,是托人高價買的票。</h3><h3><br></h3><h3>海城劇場1962年重建后,我印象最深的先后看過幾場大戲,那真的跟現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劇感受不一樣??!劇情的漸漸浸入,觀眾情緒的相互感染,那種現場直感真的刻骨銘心??!</h3><h3><br></h3><h3>那是福建潮州木偶劇團的表演,“孫悟空大戰火云洞”,木偶全活了起來,孫悟空騰云駕霧,紅孩兒天真詭異,推著火云車,烈焰騰騰,把猴屁股差些兒燎焦了;“慶豐收”反映新中國農村的豐收景象,木偶制作的紅櫻兒大白馬,膠輪大車,趕車的老板兒,農村的田野莊稼,全都鮮活而有靈氣;“解放一江山島”,反映的是我人民解放軍1955年占領解放被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盤踞在大陸最后一片島嶼的軍事題材,木偶塑造的人物,雕堡,機槍,大砲,火力都像真的一樣,塑造的摩托車,吉普車也能在舞臺上奔馳,以前我沒見過,以后在舞臺和屏幕上,也沒見過。</h3><h3><br></h3><h3>那是遼寧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呂東明,她演的是程派名劇“鎖鱗囊”,觀眾浸入劇情,如醉如癡,隨劇情起伏,只聽得臺上的喝腔兒,胡琴板眼,場內纖塵不動,毫發無聲,靜得出奇。當演出結束時,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藝術家向觀眾致謝,觀眾又是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全體起立就是不走;藝術家一謝幕,再謝幕,第三次謝幕,藝術家御去戲裝,身著袍式便裝,樂隊全體伴奏人員,琴師,鼓師,執板師,燈光師等演職人員,全都出來鞠躬謝幕,掌聲經久不息。那時,我在二樓觀看,面對舞臺,正挨著樓上立柱劇團放燈光字幕的師傅,他激動地感嘆:“海城人素質太高了!海城人欣賞水平太高了!”</h3><h3><br></h3><h3>那是鞍山話劇團在海城劇場演出郭沫若編寫的大型歷史劇“蔡文姬”。我驚訝,原本印象不大的戲臺,怎么變得如此廖廓呀!舞臺的天幕全亮了起來,那碧綠無限的草原,白白的仿佛飄浮著的云朵,那游牧民族特有的圓圓的穹廬……;曹丞相那位大政治家的形象,完全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歷史觀,原來審視英雄的標準,是看他是否為了天下蒼生,是否實現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過去那個大白臉的奸雄,是戲劇舞臺上虛構的呀!“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天不仁兮降離亂,地不仁兮何故遣我天南海北頭”,舞臺上,著名演員陳逸群扮演的文姬夫人落落大方,美麗嫻雅,“胡笳十八拍”是她的哀怨,她的呼喊像火山熔巖一樣噴突而出……。還有那慓悍而鐘情的左賢王,鴟梟般的呼廚泉單于,文姬夫人那難舍難離的一雙兒女——小王子呼突尼牙孜和妹妹小公主,想起來,時時浮現腦際。曹丞相重金重禮贖文姬歸漢后,文姬夫人有了自已幸福的家,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編修《后漢書》。我還記得劇中曹丞相接她到相府,作家庭一樣的團聚,曹丞相夫人卞后對文姬是那樣的憐惜和愛扶,那是清秋時節,文姬心懷感恩,贊嘆相府的苑囿園林,“多么美??!一切都像鑲在水晶里!”</h3><h3><br></h3><h3>“海是龍世界,云是鶴家鄉”。龍騰浩淼,鶴翔昊天,水晶帷箔,雕宮貝闕,海城,海之城,給我們多少暇思和暢想啊!</h3><h3>讓我們重游厝石山。這里有“海眼”,有遠古的天文印跡,是老城遺跡最完美的勝景。</h3><h3>這里蘊育家國情懷。公園正門上有1906年公園創建者、海城縣宰管鳳和的題詞“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先天下憂后天下樂”。管公在清末民初的社會變局轉型時期,辦新學,興實業,開言路,多有嘉懿善舉。他創辦了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張政府面向百姓說話的白話報紙。在1904年日俄兩大列強在中國東北的爭奪彼此利益的血腥大戰之后,面對民族危亡,國家沉淪,百姓流離的苦難,用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呼喚民眾警醒。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報紙,現在就珍藏在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h3><h3>這里可登高眺望抒懷,現在魁星樓成了至高點,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西望“營浦歸帆”,更可以擴大視野,南眺渤海,北望沈遼,山海京薊,長白東瀛盡在矚望。</h3><h3><br></h3><h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h3><h3>星移斗轉,滄桑巨變,海城老城像夢幻一樣消失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一座新的現代化的新城,夢幻般地崛起了!老城是我們的記憶,是我們的鄉愁;新城是我們的創造,是我們的未來!</h3><h3><br></h3><h3>記得厝石山公園矗立著一座高高的四方高塔,上面塑著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塔上鐫四個立體大字——“越海雄鷹”:海城,海之城,祝愿你,像雄鷹越海那般凌厲,那般矯健,近海,臨海,融海;納入環渤海經濟圈兒,納入東北亞經濟圈兒,納入京津冀一體化和雄安大經濟圈兒,海城就必將成為遼東半島特大世界級城市群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向著“一帶一路”延伸,越過更深遠的海洋。海城!你有更遠大的前程!</h3><h3><br></h3><h3><br></h3><h3>作于2019.1.2.</h3><h3>沈陽寓所</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陇南市|
陇西县|
扬州市|
手游|
阜南县|
宁乡县|
化州市|
沭阳县|
晋城|
泌阳县|
赞皇县|
锡林浩特市|
肥西县|
张家港市|
濮阳县|
海伦市|
商洛市|
株洲市|
惠州市|
任丘市|
哈尔滨市|
灵台县|
黔南|
靖州|
兴宁市|
鄂托克前旗|
临夏县|
屯留县|
晋州市|
孙吴县|
三明市|
宝坻区|
清徐县|
衡东县|
富锦市|
兴业县|
岚皋县|
磴口县|
汨罗市|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