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蘭溪老故事</h3><h3> 大云山下的蘭一中</h3><h3> 蘭一中遷入橫山腳下已二十個年頭了。現在的蘭二中,二十年前就是老蘭一中。我要寫的是蘭一中在大云山麓的五十多年。有很多的記憶值得回味。</h3><h3> 一、大云山的由來</h3><h3> 提起大云山,二十年前讀過蘭一中的學生都熟悉。就是學校后面那座山,也許爬過好多次。可是為什么叫大云山,可知道的人不多。前前后后,從這里畢業的一萬多名學子,好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讀了三年的蘭一中,原本是一座古廟。</h3><h3> </h3> <h3><br></h3><h3> 蘭溪流傳一句口語,叫“商量買道士山”,用來說人家私下密謀。這道士山,指的就是大云山。也有人認為“道士山”三個字應為“大寺山”。反正土話土音,講的意思一樣。</h3><h3> 老地名中,從云山路爬大云山要經過一條弄堂,叫“道堂巷”,道堂巷與百步梯相接。這說明古代這兒有“道堂”。古代道堂名目繁多,至少說明這兒有道教活動的蹤跡。</h3><h3> 古代,在大云山北麓出現佛教寺廟之前,這兒就有“道士”存在。</h3><h3> 現存的資料,只記載這兒有過“魯班殿”, “雷祖殿”。魯班大家都知道。雷祖,相傳是“嫘祖”,是蠶神,也叫蠶花娘娘。這些都是中華本土文化,屬道教范疇。至于殿里供過的神,據傳有過關公、財神、龍王,雷公電母等等。老百姓來上香膜拜,只不過為求醫、求子、求財、求官運、求姻緣,或求個“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而已。</h3><h3> 蘭溪的史志,是從蘭溪建縣(公元674年)開始記的。所以建縣以前的事,鮮有人知。記載的也只是簡略的幾句。比如這大云山北麓的古寺,只記載它叫“招賢寺”,建于南北朝公元535~545年的梁武帝時期。</h3> <h3> 秦朝,咱蘭溪屬“烏傷縣”。那時蘭溪沒有縣治,只稱“三河戍地”。南北朝屬“婺州”,隋代屬“東陽郡”。</h3><h3> 義烏市志編了厚厚五冊,記載涉及公元前220年。義烏對南梁時期所建的“雙林寺”記載比較詳細。雙林寺在佛堂鎮近郊,我專門跑去游玩了半天。</h3><h3> 雙林寺同樣建于梁武帝時期,記載顯示建寺人是傅大士。開建時間是公元540年。而蘭溪招賢寺建于公元535~545年。同一年在建。</h3><h3> 還有同一年在建的,是金華大佛寺。大佛寺建于公元540年,這三個同一年在建的寺十分有趣。如果將蘭溪招賢寺與義烏雙林寺在地圖上畫一條連線,這條線正好東西方向。而金華大佛寺正好處于連線的中點。這些跡像表明,梁武帝建了許多佛寺,而婺州官府積極推行,民間擁躍集資,還有統一的圖樣格式,布局上官方也費了腦筋,有古代道士進行風水實勘的痕跡。</h3><h3> 同樣建于梁武帝時期的,還有東陽大智寺(建于公元502-557年),和金華羅店的智者寺(建成于公元526年),這些都是金華大市境內最古老的佛教寺廟。</h3><h3> 除了蘭溪之外,金華大市境內這四座南梁佛寺已復建。復建時雖不是原址,但離原址很近。而且都開辟了旅游。金華境內可能也有其他同期造的古寺,只不過同蘭溪招賢寺一樣已經消失。</h3> <h3> 我并非鼓動復建寺廟,我更不信教,只是說說蘭溪老故事,供后人參考。</h3><h3> 義烏人的文保意識強,復建的雙林寺原汁原味,連隋文帝親筆題寫的“婺州雙林寺”都保存了下來。“雙林寺”是1958年修水庫拆掉的。當時都拍照存檔,所以96年復建時能做到建舊如舊。大家看看,這寺廟不就與蘭一中內的“觀音殿”一個式樣嘛!我突發好奇心,上百度尋找這樣的建筑,化了好半天,找遍了古寺廟圖片,都還未找到古廟與這一樣,正面三個門洞二個圓窗的。這說明復建的南梁雙林寺及蘭溪招賢寺的確是古董,這是典型的南北朝古廟風格!而金華大市境內的智者寺、大智寺、大佛寺,復建時與雙林寺門面不一樣,也可能現代人重新設計所致。</h3> <h3> 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而梁武帝時期尚沒有系統的佛經,所建的佛寺只能是佛道共存的寺廟。當時對佛教的理解有限,好多佛經尚未傳入,有的傳入了但看不懂,印刷術尚未發明,佛經只能手抄,圖譜只能手繪。</h3><h3> 中國佛經的大量傳播是唐代,是唐僧取經回來,帶回657部佛經,而且化了幾年,翻譯做中文以后的事,應該是比建雙林寺招賢寺遲了八十多年。</h3><h3> </h3> <h3><br></h3><h3> 義烏雙林寺資料顯示,雙林寺的建造者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風,本地人,本身也是一個道士,一生未曾出家,為了建寺,賣掉了老婆,他建的雙林寺,是一個集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寺廟。所以雙林寺專門造了一個“傅大士”殿,里面有他的塑像,頭戴道冠。據說宋朝雙林寺十分興旺,光僧房就一千二百余間,僧尼二千多人。</h3> <h3> 應該說,蘭溪的招賢寺在唐代還是古婺州幾個古寺中最有名的。為什么這么說?</h3><h3> 唐代武則天當了皇后,尤其是唐高宗患病以后,已掌控朝中實權。公元674年,武則天封高宗為“天皇”,自稱“天后”,就在同一年(公元674年)蘭溪建縣。應該說蘭溪建縣是唐代唐高宗時期,武則天辦的事。</h3><h3> 武則天當“天后”之后,還想當女皇帝,當時已有翻譯好的佛經,其中有一部叫《大云經》,說的是凈光天女學了佛法,當上國王的故事。那時雕版印刷已經發明,武則天印了好多《大云經》發給各地寺廟,說《大云經》顯示女人應該當皇帝。在全國大造與論,叫民眾都擁護武則天當女皇帝。</h3><h3> 武則天命全國各州挑選一座寺廟改稱“大云寺”,而當時蘭溪的“招賢寺”被選中,是因為它是婺州幾個寺廟中最有名的,也可能是最大最好的,故在公元690年武則天當上女皇的時候,這里改稱“大云寺”。可以想見,大云寺的和尚們將《大云經》妥善收藏,天天念誦。更由于大云經中有求雨的內容,每逢旱年,官府與大云寺和尚在道士山上筑壇求雨,繼而將道士山改稱“大云山”。</h3><h3> 武則天當女皇帝時已67歲了。 “大云寺”只叫了十五年。公元705年,武則天歸西,唐中宗繼位,下令全國改寺名,于是,這“大云寺”改稱“靈隱寺”。</h3><h3> 但“大云山”這個山名一直延用到現在。</h3> <h3> 政局變幻,過了一百多年,唐王朝到了唐武宗時期,這唐武宗李炎篤信道教,認為佛教是異教,公元845年(會昌五年),下令全國“滅佛”。派御史分道督察,拆毀佛寺4.46萬所,還俗僧尼26.1萬人,沒收寺院土地財產,充實國庫。</h3><h3> 這場“會昌法難”,蘭溪的“靈隱寺”當然不能幸免。過不多久,黃巢起義爆發,席卷全國。接下去的“五代十國”戰亂,誰還顧得上寺廟!</h3> <h3> 直到宋朝,公元1008年,這里恢復寺廟,由于杭州的“云林寺”已定名“靈隱寺”,故改稱蘭溪靈隱寺為“圣壽教寺”。據史料記載,圣壽教寺建有白衣閣、大雄寶殿、大悲閣、雷祖殿、羅漢堂。后來又建了藏經閣和白蓮堂。這段時期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前后八百多年。</h3><h3> 在這期間,發生過好多事。其中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借住過圣壽教寺,題寫了《題蘭溪圣壽教寺壁》詩:</h3><h3> 蘭溪山水地,卜筑趁云岑。</h3><h3> 況復徑行日,方多避地心。</h3><h3> 潭沉秋色靜,山晚市煙深。</h3><h3> 更有楓山老,時堪仗履行。</h3> <h3> 咸同年間的“太平天國”,又使圣壽教寺遭到損毀。1942年日寇入侵,這里又變成日軍營房。1 945年日寇投降后,這里僅剩下佛教的金剛殿、觀音殿和民間祀廟“忠佑廟(塢口殿)”。</h3><h3> 上世紀八十年代,蘭一中造教學樓,將這些古建全拆了。當時文保機構尚不健全,如果留到今天,這該有多大的史料價值!畢竟這個寺廟建筑是蘭溪最古的遺物!</h3><h3>待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桐庐县|
黑河市|
高尔夫|
田东县|
房山区|
合川市|
武功县|
子长县|
丰都县|
融水|
工布江达县|
汝阳县|
新泰市|
融水|
财经|
故城县|
平罗县|
香港
|
道孚县|
沙湾县|
瑞金市|
绥芬河市|
平顶山市|
容城县|
咸阳市|
林芝县|
甘肃省|
滨海县|
乃东县|
东兰县|
中牟县|
定结县|
北流市|
林州市|
定南县|
隆安县|
资源县|
塔河县|
余庆县|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