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丁盛將軍親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烽火歲月

周建國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丁盛將軍和他的戰友們是本文的主角。</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0px;">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56周年的今天,謹以此文紀念丁盛將軍和當年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并向全體參戰官兵致以崇高的敬禮!</b></h1> <h1>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次戰斗的指揮員丁盛將軍吧。</h1><h1>丁盛將軍是江西于都人,開國少將。1930年17歲的他,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干革命。</h1><h1>丁盛將軍參軍后,一開始是團里扛旗的,后因為跑得快,被推薦到師里扛指揮旗。第三次反圍剿時,被調入到紅軍總政治部,任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訊員,后任通訊班長。</h1><h1>丁盛將軍說,我們解放軍的許多將領,都是通訊員、司號員、文書出身,剛參加革命就在領導身邊,避免了因缺乏戰斗經驗而過早犧牲。另外,在首長身邊起點也高,視野開闊,為今后獨自帶兵主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h1><h1>1932年丁盛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連指導員,紅二十八軍組織科科長、二團政治委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h1> <h1>抗日戰爭時期,丁盛歷任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員、科長,挺進軍七團政治委員,晉察冀教導二旅一團政治委員,熱遼縱隊二十七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二十四師師長,四十五軍一三五師師長。</h1> <h1>(圖為丁盛將軍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時,下部隊示范剌殺動作)</h1><h1>新中國成立后,丁盛歷任副軍長、軍長,志愿軍軍長,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h1> <h1>1955年,丁盛被授予少將軍銜,并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將軍亦是如此。</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革末期,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丁盛將軍,可能站錯了隊,犯下了自已說不清楚的錯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3月,丁盛將軍被停職審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中共南京軍區委員會1982年7月21日政干會字第119號命令,丁盛退出現役,由地方安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2年10月29日,中央軍委紀委(1982)軍紀復字第105號批復: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同意開除丁盛的黨籍。</span></h1> <h1> (圖為丁盛夫婦合影)</h1><h1>從此,丁盛由一個統率千軍萬馬的將軍,成為了一介平民。</h1><h1>丁盛將軍退出政壇后,和妻子兒女們生活在一起,每天自由自在地逛街購物,居家過日子。有時候,他也故地重游,到老部隊、老地方、老戰友那里去看一看,大家都熱情款待丁盛夫婦,并互致問候。</h1> <h1>在丁盛的晚年,經總政治部批準同意,由廣州軍區收回,按師級干部的待遇重新進行了安置。</h1> <h1>1999年9月25日,丁盛將軍在廣州逝世,終年86歲。</h1><h1>丁盛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勇將、戰將、闖將、悍將,經歷過無數次的戰斗洗禮,戰功累累。</h1><h1>丁盛將軍雖然己經逝世快20年了,但人民忘不了他,歷史更忘不了他。</h1> <h1><b>建國后,丁盛將軍曾奉中央軍委的命令,兩次組成“丁指”,指揮部隊作戰。</b></h1><h1>第一次是1959年3月,由丁盛將軍掛帥組成“丁指”,指揮了西藏平叛作戰。</h1><h1>第二次是1962年10月,再度由丁盛將軍掛帥組成“丁指”,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東段戰事。</h1><h1><b>這種情況,在建國后我軍的歷史上,非常罕見,僅丁盛將軍一人。</b></h1><h1>本文將要講述的,正是“丁指”指揮中印邊境瓦弄地區自衛反擊戰的烽火歲月。</h1> <h1>中印邊界全長約171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h1><h1>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h1><h1>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h1><h1>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h1><h1>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h1> <h1>印度1947年獨立后,不僅接管了英國侵占中國的一些邊境地區,還進一步擴大占領范圍。</h1><h1>在東段,印度軍隊于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前后,越過傳統習慣線,全面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推進,侵占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h1><h1>在西段,1954年以后,印度軍隊侵占了中國新疆賣爭拿馬和西藏巴里加斯地區。</h1><h1>1959年3月20日,印度政府總理尼赫魯在給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的信中,正式向中國政府提出,把已占領的中印邊界東段的中國領土,和歷來由中國新疆管轄的中印邊境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劃入印度版圖。這些中國領土總面積為12.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個福建省。</h1><h1>中國政府以亞洲和平和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為重,對印度的武裝侵占活動一直采取克制忍讓態度,并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主張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分歧,在此以前,雙方維持邊界現狀。</h1><h1>但印度政府拒絕談判。1959年8月以后,印度軍隊又多次侵入中國領土,引起邊界武裝沖突。11月7日,中國政府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撒20公里。印方仍然拒絕。從1961年起,特別是1962年6~10月,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軍事據點。</h1> <h1>印度政府把中國的寬容忍讓視為軟弱可欺,聲稱要以武力對付中國,加緊進攻中國的準備和部署。</h1><h1>在西段,印軍部署了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余人。</h1><h1>在東段,印軍部署了1個軍部、1個師部、3個旅部、15個步兵營,約1.6萬余人。其第7旅4個營、炮兵第4旅2個營位于“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棒山口及以南的達旺地區;第5、第181旅計8個營位于“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第4軍軍部、第4師師部位于提斯普爾。</h1><h1>在東、西兩段,印軍共集結了2.2萬余人。9月~10月上旬,印軍不顧中國邊防部隊的勸阻和警告,連續進攻駐守在“麥克馬洪線”以北西藏山南地區擇撓橋和扯冬的中國邊防部隊,打死打傷47人。10月17和18日,在東段和西段,入侵印軍同時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擊,20日,發起大規模進攻,企圖進一步侵占中國領土。</h1> <h1>面對印度集結兵力、侵占中國領土、頻繁挑起邊界沖突的形勢,中國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遵照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進入戰備狀態。在印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的當天,即1962年10月20日,奉命開始自衛反擊。</h1> <h1>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沿克節朗河右岸一線展開的進攻部署,集中優勢兵力,采取兩翼攻擊、迂回側后、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法,攻占槍等、卡龍、沙則、仲昆橋及章多等地。接著兵分5路南進,于25日進占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的后方基地達旺。經過幾天反擊作戰,西藏邊防部隊全殲印軍第7旅,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吒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被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駐守呂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在反擊中拔除了入侵印軍的據點,奪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h1><h1>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采用逐次轉用兵力攻堅拔點的戰法,全殲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的印軍。接著趁勢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兩岸及其以北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新疆邊防部隊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余里,拔除37個入侵印軍的據點。</h1> <h1>中國政府于1962年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3項建議。印度政府再次拒絕。</h1><h1>1962年11月14日、16日,印軍在中印邊境再次全線發起進攻。面對印度軍隊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實施反擊。在東段,18日晨西藏邊防部隊殲滅侵入西山口地區印軍大部,接著繼續向南反擊。至21日,先后收復德讓宗、申隔宗、邦迪拉及以南的吉莫山口。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冒著零下40℃的嚴寒,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至20日,全部掃除侵入班公洛地區的印軍據點。配合東、西兩段主攻方向作戰的其他邊防部隊,也同時向當面印軍實施反擊,收復了瓦弄、漢洋底、金古底,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逼近傳統習慣線。</h1><h1>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主動后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于22日零時全線主動停火。12月1日開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地區。</h1> <h1>中國邊防部隊還奉命主動將在反擊作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和軍用物資全部交還給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了印軍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員。</h1><h1>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退了印度軍隊的大規模進攻,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設置的90余個據點,殲滅入侵的印軍一部,維護了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沉重地打擊了尼赫魯的霸權主義和擴張政策,提高了中國和中國軍隊在國際上的威信,并開創了勝利之師主動停火、主動后撤、主動交還繳獲物資和俘虜人員的先例。</h1> <h1>  (圖為丁盛將軍與戰士親切交談)</h1><h1>丁盛將軍指揮的,是中印邊境東段瓦弄地區的自衛反擊作戰,這是我軍在高原嚴寒、森林峽谷地形條件下作戰的典型戰例。</h1><h1>現在,就讓我們來具體的介紹一下,這次作戰的有關情況吧。</h1><h1>1962年10月28日,中央軍委和總參電令組成由陸軍第54軍軍長丁盛任司令員兼政委的丁指,統一指揮陸軍第130師、昌都軍分區前指所轄部隊以及其他加強部隊,共四個團的兵力,對入侵中印邊境東段中方瓦弄地區之敵印軍11旅進行自衛反擊作戰。</h1> <h1>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h1> <h1>(左一丁盛軍長,左二藍亦農副政委,右一韋統泰副軍長在前線指揮作戰)</h1><h1>這是一場真正的戰爭:丁盛將軍和他的54軍130師面對的,是參加過二次大戰的印軍正規主力部隊。</h1><h1>丁盛將軍親自指揮130師擊敗印軍主力第四軍,使印軍號稱參加過二戰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榮譽部隊威風掃地。</h1><h1>此戰是中印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也是最后一戰,史稱“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軍校里。模擬假想敵的番號仍然是“54”。</h1><h1>這次對印作戰,最重要的是擊潰了印軍一度膨脹的野心和自信心。這次戰爭印度戰敗,其在心理上產生的恐中癥,一直延續至今。</h1> <h1>  (圖前中,為時任130師師長董占林)</h1><h1>這場聞名于世的戰斗,于1962年11月16日4時40分發起,經過10小時激戰,印軍前沿主要陣地絕大部分被攻克,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中將和第11旅旅長,帶部分人員于14時許乘飛機逃跑。至20時40分,解放軍全部攻占瓦弄,瓦弄之印軍除被殲一部外,大部潰逃在高山峽谷、深山老林之中。</h1><h1>自11月17日起,丁指部隊除以一部兵力實施追擊外,其余部隊轉入搜剿作戰。12月1日,前線各部隊奉軍委命令開始后撤。 </h1><h1>此次作戰歷時21天,共殲滅入侵瓦弄地區印軍庫馬盎第六營、廓爾喀第三營、道格拉第四營全部、錫克營大部和第11旅直屬分隊共計1256人,其中擊斃道格拉第四營中校營長以下754人,俘庫馬盎第六營及廓爾喀第三營中校營長一下502人。擊落、繳獲印軍飛機各1架,繳獲51口徑以上火炮62門,各種槍809枝(挺),炮彈1萬余發,槍彈100余萬發。</h1> <h1>戰后,丁盛將軍于1963年12月6日,應邀來到位于北京的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向該院官兵介紹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情況。</h1><h1><b>以下文字,是根據丁盛將軍的講話錄音整理而成的:</b></h1><h1>各位首長、同志們: </h1><h1>學院首長要我來匯報一下,中印邊境部分地區自衛反擊戰的一些經過。我今天匯報的東西,沒有什么理論,也沒有什么系統,就按照我們做的先后經過給大家講。</h1><h1>一方面我本身沒有什么理論,講不好,同時,學院在座的各位同志各方面都是很高明的,我就講講經過,請同志們分析就可以了,你們認為那些地方對的就對,那些不對就不對,有錯誤的地方請同志們批評。</h1><h1> 我們部隊是在印度軍隊向我逼得很緊的時候開進的。因為他原來占了我們很多地方,在麥克馬洪線占了九萬多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于一個福建省那么大。同時在西面向我們提出了三萬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要求。在東線,從克節朗到察隅,又占領我們好多地方,新設了43個據點,我們去的時候,他們向察隅逼進。</h1><h1>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很猖狂。我們抓到的俘虜,問他:“你們打算怎么樣?“他們說:“準備進到察隅,攻占你們然烏”。他這樣瘋狂,很驕傲的樣子.他們沒有想到我們會在去年這種情況下反擊他,他認為我們不敢呀!一方面在國際上看到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我們作對;另一方面看到我們國內情況比較困難。他們很瘋狂,向我們逼進。我們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奉了總參的命令出發了。</h1> <h1>我們軍指揮所更急,原來總參沒有叫我們去。去年10月28日,我在12點左右接到電話,早起有個電報沒有叫我去,只叫我們去幾個人。后來我就不放心,哪也不去了,在家準備。我就打電話問總參謀部,總參的處長說:現在首長都開會去了,叫我們等著。12點鐘左右,王部長打電話來說要我們組織一個指揮所,我說誰去呀,我去吧!他說我問一下,他問了說:“好!你可以去”。</h1><h1> 我接了電話后還得傳達呀!要大家走呀。28日是個星期天,機關的同志在重慶呀。重慶雖然是個山城,小地方,也還是個大城市呢(笑聲)!</h1><h1>那天吃兩頓飯,上街的啦、上百貨公司啦、看電影啦,到處都有,都走出去了。接到命令我說去,今天下午8點就走,我報告王部長,他說:“可以,你們走”。當時機關的同志都走了,到處去找,參謀啦、通信員啦,助理員啦。那天正巧,不知道哪個國家的總參謀長到重慶,要我們去接,我們派了一個人去飛機場。當時就亂了,收回來后,家里的通知把東西都領好了,拿了東西就上汽車到火車站。就這樣有的3小時、有的2小時、有的1小時,有的就沒有時間,反正早晚不齊地到了火車站。</h1><h1>到了車站買票來不及,不讓上,火車是有規矩的,什么票呀,很多規矩的呀。我們這時候來不及了呀,不能買。東西往上一撂就上,車站的工作人員和我們吵。吵也得上,不上來不及了呀!上去以后再道歉吧,我們說:“你看我們這個樣子是有任務的呀!平時我們可以守規矩!”車長說:“有任務也不行呀!”我們說:“不行火車開了呀,到明天差一天,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寶貴的呀,你不給我們坐,我們站著也可以,反正得讓我們走!”以后車長說行呀,道個謙就解決了。這樣很急很緊的,軍指揮所接到命令就幾個小時。所以接到命令六個小時開動這是很不容易的。</h1> <h1>這次我們很倉促,從軍到連隊都是這樣。在這種情況下,全軍出動一萬多人,這次走沒有發現開小差的。這個在我們當時是很擔心的,因為在東南沿海緊張時,總部發了一個通報說1師最好,走得快,沒有開小差的,我們當時還差一些,很擔心。首先考慮的是,不要有開小差的呀!開小差多難看(笑聲)。這是第一條怕開小差的,第二西藏的路我們很熟,就怕翻車。路太險,從雅安出發到二郎山、雀兒山、卡集拉非常之險。翻車不得了,翻1輛車就是一個排,司機壓力很大,就怕翻車。所以我們就千方百計不叫部隊開小差,叫誰去誰就去。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經過動員以后,要去的人是很多的,因為機關沒全部去,要留下一些看后方的。有些處呀很多人想去,哭鼻子的呀,寫決心書的呀,這是很多的,情緒是很好的。</h1> <h1>這些戰士,我們認為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教育的結果,是我們軍隊的代表,當時的情緒就是這樣。當時的家屬,因為我們部隊沒有專門的營房,家屬和部隊隔得不遠。家屬這次表現也不錯,部隊要出發,在隊的家屬幫助連隊,幫助丈夫縫些東西,洗衣服,補襪子。部隊出發,她們送郎上前線。這次上下都表現的很好。我們部隊保衛祖國,殺敵立功這個思想非常地明確,決心也很硬。當時部隊情緒是這樣,沒有開小差的,走的很順利。</h1><h1> 同時,在路上我們坐人的汽車沒有翻車的,這個很不容易。因為這次路上趕,開始按6小時行軍,一天走兩站,后來總參來電報說不行,他不管我們走多遠啦,要我們必須在什么時候趕到。這下怎么辦呢?我們就加班了嘛,白天黑夜都走。司機呀,十分好,我說中國的汽車司機呀,世界上沒有比的。勇敢,技術好。那樣的路呀,別的司機不要說開車,就是坐車也要害怕。所以我們的司機非常好,坐人的汽車沒有翻車的,拉物資的車翻了幾臺,這個就影響不太大了,所以走的也很順利。這樣走,走多遠呢?坐車坐的最久的坐了11天。我們從重慶出發,坐小車走了6天,就這樣急。</h1> <h1>我們部隊從朝鮮回來就到了四川,我們1958年回國,1959年達賴叛亂,我們就入藏平叛去。直到1961年12月才回到四川,這就搞了整整3年。</h1><h1>1962年我們部隊的任務是什么呢?當時上級給我們的任務是生產。要自給菜呀、豬肉呀、油呀,要自給一半,任務很重。四川生產和北方不一樣,地少,要生產就得開荒,分了幾十個點,一個團、一個營、一個連都有一片荒地。東一點,西一點。部隊分散生產,當時滿腦子想搞個豐收,完成生產任務,搞幾百萬斤糧食。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對戰備來講,準備就不足。</h1><h1> 我們部隊不是個滿員師,也不是一個值班師。130師是執行生產任務。東南沿海緊張時講一下戰備,野營了一個禮拜,中印邊界教育進行了的。印度打到什么地方來了,我們要準備打仗。領導這么講了,但部隊他不相信。他這樣想:“我們從西藏才回來,現在才幾個月嘛,如果是東南沿海,怎么用的上我們呢?有的是部隊,不會讓我們去的。到西藏吧,我們才從西藏回來,要去嘛,也會讓別的部隊去呀,那有這么倒霉,又讓我們去?”(大笑)他不相信,下面干部不相信,兵也這樣。所以去作戰的思想準備不足。</h1> <h1>總參謀部命令來了,就是要這個部隊參加中印邊界作戰。任務來得很急,問我們什么時候走。我就打電話、發電報嘛,派人到山上去找部隊,幾十個點就這么叫吧。但是來不及動員了,回去干什么呢?準備打仗;到哪里呢?到中印邊境,就這樣喊。有的干部和戰士還不相信,以為是緊急集合,動作很快,跑了半天了,幾十里路了,他說:行了,別走啦。回到營房一看才相信了。為什么呢?因為命令一來,汽車部隊就來了,汽車從山溝里出來了嘛。一看汽車來的同時還帶來很多東西,因為到中印邊境作戰要換裝。我們在四川,穿的棉衣是薄的。到了西藏去得厚棉衣、皮大衣、皮毛、皮手套,還有40火箭筒、手榴彈,這么一看才相信了(笑聲)。</h1><h1>真要打仗了。干部當時很急,接到命令,軍區、軍、地方的黨政軍民也都跟著來了,幫助部隊搞動員,說你們要到中印邊境去打仗,要揚國威、震軍威呀,為國爭光呀!這樣說。當然啦,當時就是要鼓氣。軍區文工團也來了(笑聲),平時來大家歡迎,現在不行,太緊啦,干部忙得不得了。首長來了講話,他也要跟著去呀,地方來了也要去,文工團來了演戲,你不看也得去呀!很多事情處理來不及,產生干部的急躁情緒。新兵發了一大堆東西,不知道怎么捆,他不會呀!怎么捆呢,這么多東西怎么辦呢?沒有辦法。平時在四川就一床薄被,一捆就行了,現在增加了這么一大捆,新兵沒有辦法,干部著急,不會做準備工作。上面來的人很多,干部就產生了急躁情緒,部隊里顯得忙亂,汽車來回人又走,真是又忙又亂。</h1> <h1>雖然這樣,但是部隊的情緒很高,接到這個命令大家很高興,亂是亂,還是高興的。打仗嘛,經過這么幾天的動員、換裝不容易。服裝和裝備有些沒有見過,沒有聽說過。譬如40火箭筒,我們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現在發來了不會用。手榴彈平時帶的是木柄手榴彈,現在拿的是甜瓜那樣的手榴彈。很多東西跟著下來了,很緊張的,這是130師部隊是這樣。其他部隊呢?我們全軍的高炮都去了,軍隊,135師的、134師的,還去了炮兵。</h1><h1>雖然是去的一個師,但牽動全軍。也正巧,這個時候134師、135師高炮到唐山打靶,接到這個命令,你說怎么辦呢?有的到了西安,有的到了河北,有的到了唐山。這種情況就打電話嘛,就說你們趕快回來,不用比啦。當時在唐山打靶比賽嘛,打靶的部隊回到成都,家里生產的部隊汽車送到成都,一匯合就走了。這樣干部和家里沒有見面,動員工作也沒有做呀!從西安為什么回來,他不清楚,一到成都就發裝備,很緊張。當時我們分兩路走,130師炮團坐火車,由成都坐到西寧,由西寧坐汽車到拉薩,還有高炮部隊坐火車,步兵坐汽車分兩路走。這是高炮,他們沒有和家里人見面,更談不上和家屬見面啦,他們沒有時間回去就走了。</h1> <h1>我們到了察隅,總參來電報。因為我在昌都就給總參和前面部隊發了個報,說我們到察隅要開作戰會議。總參批準了,6日下午到察隅后,又報告總參,說我們到察隅了。</h1><h1>本來那天我想休息一下,第二天再來開會。可是,下午六、七點鐘,就來個電報說要報告決心。要報告決心的電報來了呀,就算了吧,今天晚上不休息了吧,就開會!</h1><h1>當時從我個人和指揮所來講,確實感到抓瞎。一個是對前線情況不了解,干部才到,我們也才到,我們本身疲勞的不得了,從重慶坐火車到察隅走了八天,那是白天休息不好,晚上也休息不好呀!走路非常疲勞,騎馬兩天,腰酸腿痛的。但是,報告決心就必須開會,總參的電報給大家看了,大家說吧,今晚不休息了,怎么辦?開會吧。</h1><h1> 開會當然要解決幾個問題,我們不是學術機關,我們對這些問題不大懂的,你們看行不行。到了那里,部隊的情況是,后衛團到了公路終點,我們的主攻團388團喝稀飯,飯不夠吃。剛才講了,我們通信這套東西沒有,在重慶出發時,總參說你們可以不帶電臺,到成都又說要帶,要帶也跟不上。我們是坐小車,他是坐大車,那個電臺車跟不上,機要人員也跟不上,就很難。當時我們要報告決心,我們要報告這樣幾件事情,這個決心討論了很久。</h1> <h1>一個問題呢,首先是解決一個主突方向的選擇,看看對不對呀?這是一條線。敵人是這樣防御的:據了解從東面迂回過不去,總參有規定,察隅河以東15公里的山呢,就不能去了。因為過那邊就是緬甸了,不能去。西面呢,我們派了個部隊去偵察呢,也過不去,是雪山。那怎么辦呢?大的迂回不行,主突方向選在什么地方好?戰場分割、派一個部隊去后方進行分割。</h1><h1>那時這么個決心不好下呀!我又沒有到前面,敵我雙方對峙的地方,我不是說我騎馬走了三天嘛,還有幾十公里嘛,同時,他們告訴我們:正面當時沒有迂回路,過不去。這個情況在克節朗地區俘虜一個少校營長,這個營長他在瓦弄設防,說當時印軍的戰術指揮部,在察隅以東,在瓦弄那個地方,這個問題就是麻煩了呀。因為指揮部在那里嘛,敵人主力又在那里嘛,當時我們討論,根據我們部隊在前面對峙的情況,根據地形情況,敵人的具體部署完全是靠判斷的。</h1> <h1>這個主突方向根據:“主突方向要選在敵人的要害。薄弱的地方,要害的地方,不注意的地方,對我發展有利的地方,對我炮兵能發揚火力的地方”。好多條件呀,這些條件怎么辦呢?選在哪里好呢?過去毛主席的書還是經常看的,決定主突方向,大家討論了半天,結果,最后判斷,敵人的主力在察隅河以西,敵人的旅部指揮所在飛機場,他的第一線部隊估計兩個營,還加上一些阿隆姆的地方部隊,旅部控制呢,一個多營、兩個營,只能這樣判斷。這個估計大家一致了,那么根據敵人的主力在察隅河以西,前沿在曲子扎公05、06高地,這么一線和瓦弄扎公河這個邊邊上,敵人是一個營,察隅以東敵人正面是一個連和一些地方部隊,敵人展開不到兩個營,他的第二梯隊兩個營或兩個多營。</h1><h1>根據這樣的判斷和地形,我主突方向大家一致意見,選在05、06、07、38、37高地那面下去,從那個山梁那樣下去,一下去就到了瓦弄,以后到了格里,這樣就把敵人的道路切斷了。那么我們主力呢?一點由瓦弄以南向北打,關門打狗,這個意見大家一致了,這是解決一個主突方向的問題了。再一個是解決兵力使用,這個也有爭論。當時對峙的部隊是153團,有一種意見就想讓130師全部由西面,就是05、06這面全部打下去,集中絕對優勢了。估計敵人三個營在這邊,我們集中三個團打他,可以殲滅他。當時我們的團只有388團是個大團,那兩個團都是小團,六個步兵連這樣的小團,還是可以消滅他的。</h1> <h1>這是一種意見,那么這樣把分區部隊調到河東。另外一種意見就不同意,因為分區部隊在這里熟,他對峙這么久了,敵情地形他們都熟,調他們還要時間。就這么兩個意見。當然當時兩個都有利弊呀!假如,130師全部字啊這邊,當然在指揮上講方便,這樣拳頭更硬一點,不利的地方就是部隊調動一下很不利的。經過研究,利弊對比嘛,同時分區的同志不同意,他說,這個任務我包下來,不要以為我們這個獨立團不行呀!我們包打下來。</h1><h1>當時我們很為難呀!因為我們從四川去,情況不大了解,部隊是兩個建制。當時考慮,好吧,把130師分開,一簡編團到河東,實際上一個步兵團,就是四個步兵連、兩個機炮連到河東去。他這個團一個營就是兩個連,一個機炮連,作為我這兒總預備隊。</h1> <h1>這次打仗很可憐,我們是一線展開,我們沒有部隊呀,有的同志提議,給總參發個報,再叫我們部隊來一個團。我說:我們對總參的意圖不了解情況,你隨便給總參謀部發報,怎么行呢?這個不行。</h1><h1>結果我說,沒有預備隊不要緊,我要我們所有的部隊,如修路的呀,還有復員了的有幾百個人,工兵營(我們去了兩個工兵營),高炮營。我說:我們所有的部隊,都要準備作戰,準備和他硬拼,因為我在重慶走的時候,總參的首長給我講:就是要和他死打硬拼,自己部隊傷亡大一點都不要緊,非消滅敵人不可。我說行呀,硬拼還可以,就和他硬拼吧。這樣就要所有的部隊都準備打仗,就解決了一個部隊使用的利弊問題。你們看行不行?我這個人的學術水平很低,我還是我們軍事學院的畢業生,我是勉強3分的學生,不行的呀!</h1> <h1>主攻部隊就是兩個團:388團、390團,兩個團并肩往下打。390團在07、38、39高地那面打下去,388團一個營在后面跟進,兩個營在瓦弄、扎公打下去,一直向南打。那邊的主力向北打,為什么不講388團向07那里打下去呢?因為我們這個瓦弄戰役是逐步形成的。總參第一個電報是叫130師在那個方向作戰的,390團到瓦弄,388團和師部呢,向西面走,另外一條路,390團先開到那里去了。當時調不過來,這樣就確定不要調,因為很緊急呀,來回時間不行。388團太倉促,這樣解決這個問題。</h1><h1>從炮兵來講,這次最大的炮是120追擊炮,最小的炮是40火箭筒,還有60炮、57和75無后坐力炮,因為那路沒有辦法。我們抬兩門120炮就用了兩個步兵連,一個步兵連抬一門炮,那個路不好走。炮兵群按學術上講呢,就沒有資格叫炮兵群。當時的兵力兵器使用就是這樣,這個大家是一致的。整個來講當時的決心是定下來了。問題不大,戰術思想是一致的,以后我來講這個問題。</h1><h1>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是攻擊的問題。因為你要向上報告決心嘛。什么時候打呢?總參謀部規定11月7日。我們還在開會,要報告決心,你們什么時候打呢很難。當時考慮的是:一個,我們的部隊還沒有上去,后衛團還在公路終點,正在迅速向前開進。兩個問題是沒有糧食、炮彈,民工還沒有上來。我們就計算,民工到了公路終點,背上炮彈、糧食到作戰地區,走也要走4天,有的5天。部隊還要整頓一下,當時我們考慮14日準備完畢,總參規定7日,我們加了一個禮拜,大家說好,就14日吧,向總參報告。當時這個問題還可以,緊是緊還可以的,這是解決第二個問題。</h1> <h1>第三個呢,就是要解決亂攤子的后勤。山地作戰,我們軍是沒有后勤,現在這個后勤就那么一個部長,幾個處長,不能擔任這個任務,也沒有去,就去了一個戰勤處副處長。</h1><h1>當時有分區的、獨立團的、130師的,要統一起來,組織統一的后勤指揮機關。我們軍的副政委、西藏軍區的副政委、昌都分區的副司令員,他們三個組織起來。把130師的后勤調上來,統一供應。組織統一機關,統一供應、統一運輸,因為那個地方,分區呀獨立團呀,他都有騾馬運輸,不統一就不行。沒有這樣一個臨時的機構呀,沒有這樣的負責干部指揮,當時后勤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向下下命令,不管你是什么人,干部也好,汽車司機也好,在這里休息的也好,不準你在帳篷里休息,沒有這樣負責的指揮官是指揮部不動的。就下命令,沒有很多道理。因為前面部隊沒有飯吃,要打仗沒有炮彈,你休息是不行的。那個時候,一方面要做些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做組織工作,這個問題當時解決了,這是后勤。</h1> <h1>再一個是通信聯絡。因為我沒有通信工具呀,我們司令部一共去了幾個人,去了幾個作戰處長,作戰、偵察、通信去了幾個參謀,電臺沒有跟上。怎么辦呢?把分區的、130師的都歸我用。他們有意見,有意見也不行,我沒有這個不能干呀,你們能打呀。把3這個組織起來,當時有個好處,就是有個大電臺可直接向北京發報,500瓦的大電臺。</h1><h1>還有一個修路,我去的時候,總部首長也說:你們要拼命修路,修不了大路修小路也行。不管騾馬路、人行路,就往前修。成立了修路指揮所,我說:你們修路不管白天黑夜,就往前搶修。當時在那里就解決了這么幾個問題:主要方向問題、兵力兵器使用問題、供應問題,工程保障問題和通信聯絡問題這么五個問題。協同動作沒有,因為炮兵沒有到,沒法協同。這樣開了一夜,第二天開了一個上午,這樣決心就下啦,向上報告,總參批準了這個決心。你們大家看看還有什么遺漏的地方,因為我不大清楚。我們這個是簡單的,不是大規模的,沒有炮兵,沒有航空兵,沒有裝甲兵,沒有坦克,有什么就用什么,沒有就不說了。我們就是這么個決心。展開嘛,我們部隊就是一線展開,我們在瓦弄地區呢,總預備隊五個連。剛才講的389團兩個連、分區的一個獨立營(三個連)。其他一線展開,這是在察隅的決心就是這樣。</h1> <h1>開了會之后,我在那里還呆了2天,還有些事呀。我們副軍長、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下去了,到前面去了。以后大概是11月11日吧,我記不清楚了,就往前走。往前走了3天,14日到了航堆,到了我們指揮所。因為指揮所已經開設好了,電話什么東西都搞好了,一去就能工作。我14日到達時候,敵人向我們攻擊的很厲害。我就判斷啦,敵人為什么攻擊這么厲害,是不是敵人想打通這條山梁呢?當時,一個怕敵人打通這條山梁,就是打通05、06、07高地這條山梁。怕把我們部隊打下來了,那時就很麻煩了,就不得了。再奪回來這個陣地是不容易的,這是一個。第二,即使他打不下來,敵人向我們攻擊,就可能使我們由進攻轉為防御、由主動轉為被動,敵人由防御轉為進攻。我當時很害怕這個問題。因為當時上級通報說,敵人已經占領了什么峰,現在看來是07高地。還說敵人在那個山上一天要空投500加侖水、1000多斤干糧。我們判斷,這個山上有一個營以上的兵力。上級通報敵人還可能空降一個營下來。當時我就有點害怕了,哎呀!這個家伙,敵人要破壞我們的進攻。</h1> <h1>我們在南京學習時講:我們可以破壞敵人的進攻,敵人也可以破壞我們的進攻。這個從理論上講是有的呢,在實戰講也是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15日在航堆開會,把師的、分區的叫來開會,把這個情況講一下。同時講:敵人出來了更好,他沒有工事,我們更好打他。大家討論了半天還有團長參加。當時所考慮的問題,就是我們的部隊能不能上得去。當時390團正在開進,到了05高地半山上。388團團長已經到了我們指揮所,部隊在12點可以到航堆,準備午飯。大家就討論來不來得及。</h1><h1> 討論有兩種意見:一種是15日晚上打,上去就打;第二種意見是16日晚上打。當時我考慮,15日來不及,晚上不行。我們就怕敵人16日向我們進攻,我說,我們16日下午3時向敵人攻擊,這樣他破壞我,我破壞他。就這樣想的呀。大家說對呀,就怕敵人16日向我們攻擊。14日敵人攻擊一天沒有成功,我們4連到他07高地很近了呀,還有千把公尺。15日一天沒有向我們攻擊,16日向我們攻擊的可能性很大呀。我16日向他攻擊,這樣我還是主動呀,大家同意了。</h1> <h1>結果16日拂曉的實際情況是,390團是在16日4時40分向敵人攻擊的;388團是在開進的時候耽誤了時間,一個是北京來了個拍電影的,部隊開進呢,他要拍電影,拍電影就要耽誤時間。第二師干部走了,團長、營長都走了,到前面去了,連長、班長也都走了。干部不在,晚上路又不好走,組織得又不好。在前面不知誰寫了一個牌子說:注意這是炮火封鎖區,那個可實在害人啦。又不知道是誰下了個命令,說疏散距離,一個人多少公尺。這樣一拉,距離就長了呀。388團就沒有在拂曉前到達05高地,到上午10點鐘才到了,這樣開進就花了十六個小時。就那么一點距離,按直線距離講就3000公尺,搞了十六個小時,還累得要死。</h1> <h1>(錄音不清)可以理解的呀。我說:“我這個有錯誤的呀。”他說:“錯誤不一定有錯誤,你這個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理解這個意思嘛,當時沒有責備我,不過錯誤還是錯誤,我是這樣理解的。在學術上講,怎么講好,我說不應該提前,我們可以做這個準備。部隊上去了,可以做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敵人不進攻,我們往前摸。原來我們規定390團16日拂曉前上去后,16日、17日往前摸,直往前走。敵人沒有發現呢,你就直往前走,不準打槍,打炮,實行滲透。到了跟前啦,敵人發現你了,你再打他。要是按這么做法,那么這次瓦弄可以全殲敵人,部隊也不會這樣累,也不會這樣倉促;如果敵人向我們攻擊,我們部隊上去了怕什么呢?攻你就攻嘛。假如當時有這么兩步就好了,當時沒有這樣想呀!以后回憶一下,哎呀!這個人好笨呀。所以當時作戰的人不是那么聰明的。我本來就不怎么靈活,那個時候腦子死了,有什么辦法,就死啃一條,敵人會破壞我們的進攻。假如說我有兩個方案,敵人破壞進攻我就攻,由防御轉入進攻嘛,沒關系,那就好嘍!當時這個彎轉不過來。</h1> <h1>當時我們發電報報北京。那天總長講:“你的電報來晚了呀,我怎么辦呢,說停止你的進攻,恐怕來不及;不停止,感到你這個太倉促,算了吧!你們在前面嘛,你們了解情況,就按你們的辦吧”。</h1><h1>當時總長處置這個情況是很客觀的,是完全符合主席和林總的思想的。前線的指揮官嘛,別人在北京當然了解情況就差一些嘛。這是決心變動呀,下面就忙得不得了。但是我們變了,所以必須很好的考慮,不要輕易變動決心。這是變動這個決心的來源和當時的后果。</h1><h1> 我們的攻擊為什么沒有按原來規定的攻下去呢?原來我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就是我剛才講的,就是由07、38、39高地那樣下去。這個方案不行,敵人堵住了。第二個方案是從中央插下去,打的結果是按第二個方案打的。一個是130師參謀長和390團團長到06高地后,他們判斷錯了。站在山上,哪里是瓦弄、哪一條山梁是38、39高地判斷不出來,這一手是很害人的呀。這個判斷地形,我們到山上看,你不要看小了,這個問題很大。他已判斷錯了,就把部隊使用錯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他把390團、388團的部隊,統一由06高地那邊下去的,一直到溝里去了。按我們原來的部署就兩回事情了呀。這樣就形成了什么呢?就形成了正面往下推,不能切斷敵人的退路,不能達成包圍后攻擊,完全不行了,這是一個錯誤判斷。</h1> <h1>第二,07高地,你們看了沙盤,也講了390團2營的這個打法,這個打法本身是錯誤的。我原來預定打07高地,我們用兩個營去打它,用了多少時間呢?我當時預定這個地方就個把小時打下來,因為拂曉之前就去摸它嘛,我們還是很有把握的嘛。摸上去,一陣手榴彈、刺刀就把它打垮了,占領陣地。我說也可以殲滅它,也可以打垮它。直插下去,路上什么東西都不能要,俘虜也好、東西也好,什么都不要管,直下去。結果呢,3營打了一天都沒有打下來,16日整整一個白天07高地沒有解決,黃昏的時候敵人逃下去了,逃跑了。當然最后還是被我們殲滅了,營長也被我們俘虜,是庫馬盎的這個部隊。如果它能按時打下來,那我們這個部隊開下去就快。沒有打下來,就使得部隊不能往下運動。所以就沒有按我們預想的第一個方案打,是這樣原因。為什么07高地沒有打下來呢?是不是敵人強呢?我們弱嗎?不是的。</h1><h1>我們打07高地起碼有3條錯誤:第一條,我們選攻擊點的時候不應該在正面打,應當是從07高地左翼鉆過去,從我們6連2排那面打上去就成了,這是攻擊點的選擇;第二呢,兵力使用有錯,不僅是6連它正面是兩個排,它整個的3營部隊都是從正面上去的,這是第二條錯誤。</h1><h1>第一梯隊攻不上去,第二梯隊又去攻擊。第二梯隊攻不上去,第三梯隊又去攻。你說他這像什么呢?好像飛蛾撲火一樣,一撲就燒了吧?翼也燒掉了吧?我們這一攻呢,就是犯了這個錯誤。第6連沒有攻上去,他打得很英勇呀!6連沒有攻上去,9連又去。9連它是怎樣去的呢?9連去并不是當時指揮07高地的390團團長(現在我們軍里當處長)、營長調上去的,而是9連一個排,就那么往前走,糊里糊涂上去的,上去呢就打上了。那兩個排也是這樣,指揮員帶一個排往上走的時候呢,因為在夜間打上去,敵人散了一部分,前進過程中碰到一部分傘兵,向我們這個排打槍,指導員停下來不走了,就在那里打。他說你敵人要反擊,我們要頂住它,不讓它上來。指導員在那里不動了,這樣第二梯隊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方向不對,使用上不對。</h1><h1>這是第二條錯誤。你不應當這樣嘛,應當是這個時候團、營研究一下,前面6連沒有打上去是什么原因呢?我們這個連怎么打,從哪里上去呢?沒有研究就那樣糊涂上去的,這叫做糊涂戰。</h1><h1> 第三呢?還有4個連在指揮官手里,他不用了,因為當時沒有當上去,9連沒有打上去,他這個時候害怕了。他說這個4個連我不用了,再不能攻擊了,再攻不下來,敵人打下來,我這個陣地丟了,我非要殺頭。結果他把4連當成防御,唯一的想法就是敵人不打下來,我占住這一點就行了。指揮員這時候有這么一個錯誤的想法,不頑強。這時候到了下午,我們6連2排,他們不是切斷了庫馬盎、道格拉的退路嗎?殲滅了它的營長了嘛。這時候他們已經知道這個排在這個山埡口的地方,拿一個連完全可以打上去的。但當時指揮是有錯誤的,所以形成07高地沒有打下來。</h1> <h1>我們這個部隊,對主席的思想及一點兩面的思想領會不深。從我們軍、師、團、營、連都存在不少問題,不是一點問題,而是還有很多問題。所以從翼側打不容易,可是我們所有的指揮員不敢這樣用。這是很要緊的。所以07高地沒有打下來,這是很錯誤的。是戰術思想的錯誤,思想上的錯誤,手段上也就有了錯誤。</h1><h1> 說起來笑話,各位同志你們都是有學術水平的,也很有經驗的。就是沒有經驗的人,也知道夜間戰斗就是要肅靜,盡量接近敵人,到跟前甩手榴彈、拼刺刀,這是一般的常識。我們這次出洋相,他打07高地先來個炮火準備,你看糟糕不糟糕,機關槍、迫擊炮胡打一頓。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就批評了這個問題,我說你們要摸上去,不準打槍打炮,你用刺刀和手榴彈消滅敵人。我們下面指揮官也不同意,要打槍打炮搞炮火準備,我說你搞炮說準備不行。第一條,你們沒有炮彈;第二條,你不知道敵人在哪里;第三條,距離多遠?炮兵在運動過程,你怎么知道。</h1> <h1>他們和我爭論,我說不行,要給你下命令。最后他們怎么講呢,他說作為學術問題和你研究行不行呢?我說不行。結果真是搞炮火準備了,這個我是很明確。這個打仗可是硬功夫呀,嚇唬可是不行的,誰也不怕誰,嚇唬個什么?都有槍炮,這個不是演戲,不是馬馬虎虎的,你打槍打炮有什么用處,你這是嚇唬戰術。我們指揮官就是這樣糊涂呀,就這么打了呀。團政委也講了呀:軍長講不允許打槍打炮呀。他講了這么一句,但是他沒有禁止。所以,要政治干部學習軍事常識是很要緊的。</h1><h1>我們現在介紹06高地的人,是個指導員,他還有點軍事常識,他知道四快一慢呀,知道一點兩面。我們個團政委呢?就講了這么一句,多糟糕呀。這個時候打炮又打不上,把我們整個企圖暴露了。那樣大的原始森林,炮彈打不出去,打到樹上,你怎么能打到人呢?白白浪費炮彈。我說這是嚇唬戰術,又沒有嚇倒人家,這是手段上的錯誤。看這個問題學術上怎樣來研究。我認為是一個錯誤,你們認為是什么問題?</h1> <h1>第三,從事后看來,當時我們如果把07高地不打,從翼側繞過去,從6連2排那邊過去,這是上策。這是我們的錯誤。那樣鉆過去,把敵人這個營撇開,管你一個營也好,兩個營也好,都不要管。從翼側繞過去直插瓦弄。那樣上午10點以前也可能到達瓦弄,也可能把那個旅長抓住。搞好了呢,也可能當時考爾和他那個師長下了飛機,我們下去了,可能抓住他,來個奇跡。中央發報說:要把他抓住。當時我們高興得不得了,可惜沒有抓住呀!你想是一回事,行動又是一回事呀!沒有這樣行動。所以打這個07高地的決心,整個瓦弄的決心,我認為犯了這么幾個錯誤。</h1><h1> 所以這個決心部署,一個大的決心下了,小的決心要圍繞整個戰役部署。每個連隊、每個營都要這樣實施,這樣才能完成整個戰役企圖。底下沒有這樣完成,當然你這個戰役就不行。林總講:你前一個人打不上去,后面1萬人也進不去呀。我們也有這個情況,前面一個連進不去,后面的部隊干等著呢。這是決心變動。07高地有這么幾個問題,就是沒有按計劃打,就是這么多原因。</h1> <h1>那么按計劃可不可以呢?還是可以的。第二方案是不錯的。按第二方案打好了,還是可以提早到瓦弄。就按他們判斷錯了,390團一營是16日3點鐘由06高地向下運動的,拂曉就離32高地不遠了。這個時候呢,我們有個副團長,他帶著電臺,結果呢和師沒有聯系上,和軍也沒有聯系上,他從8點鐘到12點鐘,在那個溝里停了4至5個小時沒有動。這一等要命,這是錯誤的。給我們很大的教訓,副團長和營的干部為什么不動呢?什么原因呢?我們問他,他說:下溝里去了。原來是個山梁,現在怎么到了溝里了呢?這邊打、那邊也打,兩邊都聽到嘩嘩的打,他在溝里害怕了。</h1><h1> 這個我給羅總長報告了,我說我們這個干部害怕了。總長說:“這個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我說這個不行,要受處分。總長說:“處分就不要了,這件事他是不對的,害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地形不熟,敵情也不了解,這個問題還得這樣看”。羅總長對我們是原諒的態度。他們在那里停到12點鐘,這個地方直插瓦弄需要多少時間呢?需3至4小時。就是說,他拂曉到了這個地方,不要停,直插瓦弄,16日12點鐘可以到達瓦弄。他要是12點鐘到達瓦弄,敵人的旅長也是跑不了的,整個瓦弄的敵勤雜人員都是跑不了的。地炮兵分隊、空降分、工兵分隊都跑掉了,同時敵錫克營長帶著一個連跑了。跑了這么多人,如果他能在12點鐘趕到,這些敵人就跑不了。當時沒有這樣辦,這是一條錯誤。</h1> <h1>到了12點鐘,團長到了、師參謀長到了,這時才知道這個營在溝里面。12點鐘前這個營到哪里去了,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急得不得了。說哎呀!一個營沒有下落,這個營到哪里去了,找不到呀。他們到了這才打電話回來,說找到了,他在溝里邊。這時候,這個參謀長和團長應當不顧一切地跑下去。而且這個時候388團1營到了這個溝里邊,他是跑步下去的。他從05高地跑到這里一個多小時,他說插錯了要返回來,問我怎么辦?我說:你們要返回來,我就槍斃你們。我說你們一直打下去,結果打下去了。戰場上返回去是不行的呀,你就下呀,直向瓦弄方向打就行了,別的什么也不顧。如果再返回來,那草鞋都撿不到一雙,敵人都跑光了。</h1> <h1>前進吧,到了32高地,390團5連當時歸這個營指揮,5連發現我們前進的右面有人打槍,按道理講,穿插的部隊在前進的過程,只要我們這個部隊能運動過去,就應當不管兩面的情況,什么都不顧,直插指定的位置。當時我們的指揮官糊涂,說:32高地發現敵人,把這個5連拉下去了,又一個錯誤。這樣一用上去,部隊一展開,你再撤下來,來不及。按道理講,你把5連用上去了,應該調整別的一個連呀!把1、2連繼續向前走才對呀!停下來這樣又誤了時間。所以這個穿插部隊,很不容易的,又很重要。</h1><h1> 停下來結果是什么時候才走呢?2點半鐘,32高地的5連才撤下一部分,跑步前進。到16日下午5點鐘左右才到達瓦弄,你看這個時間相差多少,相差五個小時。那么敵人旅長是什么時候跑的呢?是在看到我們388團1營占了瓦弄扎公之后。他一看大勢已去,下命令全線撤退,當時當然他退不下去了呀,我們黏住他了,敵旅長是16日13點跑的。我們12點到,他就跑不了。那個很簡單,那個直升飛機好打得很,直升飛機最怕機關槍,你一架上去,就把它打下來,跑不了。這個營沒有下去,我們認為營、團、師都有錯誤,沒有迅速下去。</h1> <h1>所以,打仗穿插部隊應是很強的部隊,指揮員要膽大心細,那種迷迷糊糊的指揮員是不行的,我們那個副團長是個迷糊,平時說話眼睛都睜不開,我這個人說話有時帶點形象,我說這個人不行,厲害一點才行嘛。一個指揮官像個姑娘那樣怎么行呢?回去一匯報,軍區批評我,說你這個人使用干部有點問題呀,我也沒有什么說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嘛。本來這個穿插在解放戰爭時期我是搞過的,我親自穿插過的。當時我有個什么錯誤呢?穿插前我到過這個部隊,但在穿插中應當注意什么問題,沒有詳細給他講,而是按一般的情況給他講的,穿插要注意什么呢?不要怕有敵人,不要怕切斷歸路,不要發洋財,死要記住。規定什么時候到那里,路上有什么金銀財寶都不能要的,沒有交代。</h1><h1> 當時我也糊涂,什么原因呢?打仗好久不打,忘了。這個經驗我確實有,可就是沒有交代呀,就是忘了呀。回來以后,我還不知道,后來我想一想,檢討一下才想起啊,我自己沒有交代呀。你完全怪他們也不行,我們也有責任呀,因為我到了這些部隊嘛。所有穿插部隊班長以上的干部,我都講了話,偏偏沒有交代這個穿插,所以不能全怪他們。我這個組織戰斗的也有錯誤,如果交代清楚注意事項,不要多,就這么幾句話,也可以提醒他,所以久了就忘了。戰斗經驗,自己也忘了,給人家講什么呢?這次打仗下來想起來了,這還是有好處的。所以說這個穿插部隊有錯誤,從我本身其沒有交代清楚。當然擔任穿插的指揮官呢?迷糊!這個部隊有戰斗經驗、勇敢,你說他不勇敢嗎?他到前面去了呀。這是兩個方案,我們都有錯,我也有錯誤。</h1> <h1>當然我也想打好,沒有打好,什么原因呢?完全按照總參謀部電報的指示、元帥的指示辦,這次作戰完全沒有問題。元帥給我們來了電報,軍委來電報怎么樣辦都交代得很具體,在這里我是不能講的。我們要這樣來辦呢,就一定能打勝仗,沒有這樣辦呀。所以好久沒有打仗呢,這個腦子里很多東西想不到,彎子也轉不過來。過去的經驗忘了,上面的指示轉不過彎來,接受不了。所以這樣很簡單的,從我起到師、團、營各級,這次指揮都很簡單。情況想得簡單、交代部隊的情況簡單、困難的情況想得太少,過去行之有效的經驗教訓忘了。講經驗教訓部分,再給你們將這些問題。</h1><h1>當時整個組織戰斗,在時間上太倉卒違背了主席思想,應當準備好了再打。其實這次總參謀部也沒有催,實際上是我們急躁的,是心急的指揮員。嘿,我這次恰恰就犯了這個錯誤。林總在哈爾濱講四快一慢問題,我也參加了的呀,就犯了這個錯誤。所以提前攻擊是不對的。如果不提前攻擊,那么各級指揮員他在山上多呆1天,平心靜氣可能好一些。總的來講,是我組織這次戰役掌握主席的思想、運用主席思想來指揮這次瓦弄反擊戰掌握得不好。大家看這些是什么問題呀?我也不知道是屬于哪方面的問題,反正我是這樣做的,就這么和你們講了。</h1><h1>部隊打得怎樣呢?部隊是不是打得不勇敢呢?不是的,部隊打得非常勇敢。大家看了沙盤,有些例子我可以在這里講一講。部隊是英勇頑強的,按著我們部隊的傳統來講呢?是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這次我們很多輕傷沒有報告。問他為什么不報告呢?他們說:“當時報告也沒有用呀,報告你們嘛,你們首長又擔心,所以我們反正能作戰,我們就往前打就是了”。后來有的戰士從前面抬下來,傷都化膿了,就不行了呀,輕傷不報告這不是個別的。重傷不哭、不叫喊,做到了不僅是不哭,而且還堅守陣地,這不容易。</h1><h1> 32高地那個陳代富,他是很英勇的。這個同志現在國防部下了命令啦,授予全國戰斗英雄的稱號。這個班剛才給你們介紹過了,他們班有1挺機槍嘛,班里有的負傷、有的犧牲了,這時只剩下班長和他兩個。當時他要求上呀,班長同意了,他在運動過程中用了一個手榴彈,敵人也甩來一個手榴彈,陳代富負傷三處,屁股一處,腿上一處,手上一處,我看了一下,怕報假的,當時他繼續前進,拿個爆破筒和敵人打。我們不了解敵人,敵人也不了解我們,不摸底,雙方不摸底。</h1> <h1>印度人做工事不行,他們不會做工事,他們的工事做這樣寬,射孔也做這么大,那個是沒有道理的呀,他們在里面可以睡覺,也可以打槍。頂上呢?他們又不捆好,因為那里樹有的是,馬馬虎虎。有的工事就這么樹條子放上就行了,所以他們對我們的攻堅戰,他們不摸底。第二,我們使的武器他們不知道,我們使用的爆破筒,敵人沒有使用過這個東西。我們的戰士拿著爆破筒很勇敢、很靈活,前面去不行,繞到后面去、跳上去。因為他們的射孔是向下和半山腰的,后面沒有。陳代富跳到地堡上,找到一個地方可以插下去,他當時受了傷,印度軍隊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看到個東西這么粗往下插,印度兵就往上頂,他在上面壓,壓下去一拉,轟隆一聲響,他就滾了下來。假如印度軍隊打1槍就行了嘛,但他們也糊涂了,陳代富往下頂,他們打1槍就行了嘛。爆破筒能塞下來,你子彈還打不上去呀,結果炸掉了,這是不容易的,這是一個。</h1> <h1>還有一個就是周承華,看到他們班里攻到這個地方攻不上去,怎么辦呢?因為地形山梁很陡、很窄,只有幾公尺,上不去了,這個戰士就對指導員講:“指導員,你用機關槍掩護我,我從旁邊上去,你們從右邊上去,我打手榴彈、打槍,使敵人注意我,你們沖上去”。指導員說這樣不行,等40火箭筒上來打了以后再上去,如果指導員同意他的意見,這個戰士就會犧牲的。他想以自己的犧牲來取得戰斗的勝利。另外一個戰士很靈活。剛才我講的那個07高地戰斗,一個營長帶四、五十人下去,下去到了格里牙比河溝口。我們一個副連長帶著一個排搜索,碰到了一股敵人。因為草很深,不大好看,敵人發現了我們,我們有一個戰士發現了敵人架機關槍。他一看說:“副連長隱蔽”就一槍把那個架機關槍射手打死了。如果那個戰士晚那么幾秒鐘,副連長就犧牲了,戰士也得犧牲。這戰士往前一跳,又發現敵人,他啪的又一槍。</h1> <h1>我們現在的裝備很好,全部自動化、半自動化的。我們部隊已經沒有那種拉槍栓的步槍,拉槍栓的就不行了,因為都在跟前,幾公尺、十幾公尺,只要快打就行了嘛。我們的部隊通通是改了裝的,三個師都改了裝。連隊是自動槍、半自動槍、班用輕機槍,所以打得敵人是非常害怕的。一打敵人就害怕,就叫喚說:“不得了,中國軍隊的裝備太強,頂不住”。他發電報回去。我們戰士非常靈活,那幾個人全部被消滅,營長被我們抓住了。敵人就笨,他機械執行命令,我們俘虜敵人了嘛,他們才笨呢。他這是地堡,這是一個地堡,這也是個地堡,我們打這個地堡,按道理講他們要支援才對呀。他不支援,他也不走,也不打。我問他為什么不打呢?他說上面沒有交待,也沒有人叫我打,我說你們不打也得跑呀,他說也不行,因為上面沒有叫我們跑。所以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是非常要緊的,敵人和我們對比起來,根本不行。我們的戰士靈活,這個戰士立了功,他抓住了營長嘛,當然不僅他一個人啦,可是他的作用很大。</h1> <h1>另外一個戰士攻打07高地時,真是感動。攻擊開始呢,他付了重傷,因為在山地救急,是困難的。在山地作戰從長遠來看,東南亞地區作戰,深山密林、寒帶熱帶,山上搶救工作任務很重。我們這次有些人是可以不犧牲的,沒有辦法,抬不下來,救急包沒有,一個人一個,衛生隊上不去,所以有些戰士就犧牲了。以后這個人的腸子被手榴彈彈片打出來了,打出來了他就往里塞,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就一手拿手榴彈,向敵人沖去,最后他犧牲了,我們的戰士就是這樣勇敢。</h1><h1>另外還有一個排長,80高地一個排長,這個排長組織指揮比較好。整個瓦弄地區作戰,干部在戰場上勇敢。但我們組織戰斗不行。所以我們在帶兵過程中,強調細致組織戰斗,怎么打怎樣組織,打一個地方組織一個地方,打一點組織一點,攻擊必須是這樣。我們這次從軍、師、團、營和連都不行,都很差。像06高地的指導員,我們這次指揮很勇敢,往前打就是了。388團一連長勇敢,帶著一個班往前沖。</h1> <h1>戰士們說:看到我們連長勇敢,我們渾身是膽,我們也不怕了。新兵勇敢得很,可是呢,他組織火力攻擊不行。那么這個排長在指揮上就比較好,他組織攻擊,攻擊過程中他負了傷,戰士說排長你負傷了,我們給你包扎一下。他說:你們不要管我,繼續往前沖,第二次又負傷了,還是往前沖,到最后還有一個地堡到頂了,負了重傷,犧牲了。這個排長在戰斗過程中,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快要犧牲前,他講了幾句話:“這仗打得好呀,同志們很勇敢呀,很光榮呀,我也很光榮呀!”說完就犧牲了。對戰士們鼓舞很大。</h1><h1>還有一個戰士腿打斷了,是個機槍射手,別人都走了嘛,指導員看他。他問指導員,我們那個班到哪里了?他不問別的,專問這個。然后他壓彈夾,說:“指導員給你”。這個戰士犧牲了。所以在山上負重傷的大都犧牲了,假如條件好一些呢,我們可以少犧牲一些人。這次戰士很英勇,人自為戰。</h1><h1>另外,我們認為“三三制”是非常正確的。森林地區的確有時候有些困難,你聽到打槍,但看不見人。剛才我們講那個6連2排,他離團離得不遠,可就是看不到他在哪里。所以,我們這次打瓦弄扎公的388團1連,主要是在于他們“三三制”小組搞得好。在32高地、06高地、80高地,這些部隊的班以下戰斗動作都是比較好的。這些問題在我們部隊一直是很好的,堅持了的,沒有停過。</h1> <h1>這些戰士很勇敢。所以一些西方報紙評論我們部隊,當然中印邊境作戰的反映不光是瓦弄啦,主要是達旺的方向,也有瓦弄的一點。</h1><h1>我現在念一些反映: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它反映這樣一個問題:“五天時間就穿過了一般認為挑夫需要幾天才能走過的荒涼山脊”。西德《世界報》說:“中國人在過去數星期所做到的空前的軍事成就,他們派軍隊翻越了以前登山隊也很難爬上去的高山”。香港《南華早報》:“林彪元帥證明世界上最大的堡壘只不過是小小的障礙,一下子就可以推開”。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就像小刀切黃油一樣”(指中國打印度)。西德《世界報》:“簡直像風卷殘菜那樣擊敗印軍”。香港《明報》在評論我部隊主動停火后撤和移交武器時說:“史無前例,瀟灑至極,漂亮至極”。法國報紙也評論說:“中國軍隊和印度軍隊打,只是教訓它而已,教訓它一下。印度軍隊更不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h1><h1>這是西方報紙的評論。外國輿論就是這樣的。<b>我在沈陽講、在廣州也講,說:我們54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講,我們是三等部隊,我們戰斗力比人家差。如果叫你們沈陽部隊或者廣州部隊、或者其他軍區的野戰軍去打更容易。我們三等部隊就打得他落花流水,要是你們一等部隊去更不在話下。</b>所以我們的戰士們打的是很英勇的,部隊的實例就講完了(鼓掌)。</h1> <h1>這次戰斗整個打了10個小時左右。經過10個小時戰斗后,敵人就潰了。那時天黑了,打了一天的仗,我們抓到的俘虜很少,敵人哪里去了呢?因為山高林密、石多草深,他們藏起來了。有的是有組織的三、五十個人,有的是美譽哦組織的散兵。據達旺方向對敵人的調查,他們有一條規定說:打不贏的時候,可以散、可以藏,然后跑回去,這是條令上允許的。這個條令我們沒有看到。</h1><h1> 敵人散了,我們就搜山。這個地形,我們上去很困難,3000公尺要上四、五個小時,我們上去困難是一方面,敵人想下來也是困難。所以我們打下去后呢,它也跑不了。敵人散了,我們就動員所有部隊搜山,我們報告了總參謀部說我們要搜山。總參也指示我們準備另外一個地區的作戰,到前門里,又前進了100多公里,走路要走八天。當時我們很高興,準備組織第二個戰役。以后中央決定停火,就沒有辦法實現這個計劃了。</h1> <h1>這是實際情況,因為山很高。上山,前面的腳跟正好碰到后面的腦袋,下山腳發軟,山是非常陡。戰士們很艱苦,但沒有怨言,都是為了消滅敵人。多抓一個俘虜,就多一份勝利;多揀1條槍,就多一份勝利。當時我們提出搜山是進攻的繼續。為什么?因為有敵人還想抵抗、還想打。在搜山過程中,我們388團3連打了個莽撞仗。他們連長、指導員帶著部隊進行搜索,發現了敵人,敵人有四、五十人。連長帶著一個排到上面去了,是臺地,指導員在底下。這個指導員沒有戰斗經驗,按道理敵人依山向我們打槍,這時應當選好地形,居高臨下往下打。他不這樣,他正好向左,左邊就是察隅河灘,他帶一個排從這里去,一去敵人就躲在石頭后面、草叢里面打槍。結果在這個地方我們傷亡20多人,指導員也犧牲了。什么問題呢?莽撞仗!這個指導員沒有軍事常識,所以政治干部學軍事,哪一級也很重要。后來有的戰士反映:“打仗呀,這個指導員不行,不會指揮”。這個指導員是很勇敢的,是很好的指導員,結果犧牲了。所以說,當時搜山是進攻的繼續,還是要打的。</h1> <h1>達旺方向也是這樣。張國華司令員說:從我們這里看呢,將來和外國軍隊作戰,森林地帶、語言不通,所以搜山是一個相當相當重要的階段。所以一方面組織戰役的指揮員要交代部隊,將敵打散后要迅速搜;另外要預先準備好些部隊,專門用于搜山,這樣才能全殲敵人。因為這和國內作戰不一樣,在國內你可以喊話呀,那個地方沒辦法,只能搜,到處去找,找到一個目標算一個。我們不能喊話,他不懂我們的話,我們也不懂他們的話。所以抓俘虜還是很難的,找到一個抓一個,你想他一片一片的自動投誠是沒有的。我們把他圍住了,那他沒有辦法,二、三十個,三、五十個是有的。幾百個,我們這個方向是沒有的。</h1><h1> 搜山是非常重要的。我說搜山是進攻的繼續,我也不知道對不對,我們也沒有詳細和總參謀部匯報,不知道這個話是對還是錯。整個的戰斗過程就是這樣。敵人基本被我們消滅,沒有全部消滅。所以說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不論什么困難、什么艱苦的情況下,有我們黨的領導,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苦難的克服,有時候是有條件的,不能克服怎么辦?就忍耐!戰斗的整個情況就是這樣。</h1> <h1>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一場錯綜復雜的軍事斗爭、政治斗爭和外交斗爭。是有很大的政治性、很強的政策性,我們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爭取軍政雙勝。我現在談這么兩個具體問題:一個是俘虜政策;一個是群眾紀律問題。俘虜開始對我們很恐懼,認為我們把他們抓來以后呢,我們會槍斃他們,他們很恐懼。當時他們在山上躲起來,尋死的、跳崖的都有,原因都是害怕。最大的問題,就是解決他們不要恐懼,不要害怕,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會槍斃他。</h1> <h1>我們搜山呢,敵人他餓了呀,餓了一、兩天,抓到他以后,他就指身上,問我們是否槍斃他們?我們也用手比劃,說不會槍斃。有的把表給我們,戰士就不要他的。接著他就拍肚子,什么意思呢?說肚子餓了,要吃的。我們搜山的部隊,吃的雖然不多,但還是有一些,就是糌粑面。倒了一些給他們吃,然后把他們帶下山去,集中起來就好辦了些呀。給他們講我們的政策。</h1> <h1>他們的東西我們一點也不要。這個印度軍隊是很窮的,我們和許多軍隊打過仗,沒有看到過這樣窮的軍隊,和他那個軍隊作戰呀,發不到什么洋財。我們除不要他的東西以外,還要給他們發全套的東西:棉衣、毛巾、肥皂都要給他發。他來時穿一件絨衣、一件大衣、一套單衣,其他什么東西都沒有。我們要把他們往北送呀,所以首先帶了棉衣去。抓下來以后呢,給他吃飽了,講講政策,就給他們發衣服,這樣他們情緒就安定下來了。再往后走就更好,翻譯多了些,給他們上政治課。我們還按著他們的習慣,因為印度他有二種習慣,一種是吃大米飯,另外一種是吃油餅。這些我們都可以滿足,還可以給他們搞些娛樂活動:打排球、籃球、放電影,這些工作一做,他們反映很好。</h1> <h1>可以給大家簡單舉個例子,有個印軍少校他給我們講:“我們有兩個想不到,一個想不到我們部隊會這樣快被你們消滅;第二個想不到你們的政策會這樣好”。因為他們印度軍隊戰斗力不算強,他走過很多地方,他在別的地方當過人家的俘虜,他也看過俘虜,人家對他們俘虜是怎么樣,我們對他們又怎么樣,一對比他想不到。還有些人說:“戰前我恨你們中國人,現在不恨了,而且我愿意一輩子當中國人的俘虜”。有些人講:“我們當你們中國人的俘虜真是幸福”。</h1> <h1>有一次我們和他們很多人說:“你們回去了啊,你們將來回去干什么呢?”他說:”我們回去恐怕還要當兵”。“那么你們為什么還要當兵呢?”他說:“我們不當兵干什么呢?種地沒有地,做工沒有工作,只好當兵,當兵是我們的職業”。“那你們當兵,尼赫魯還要你們打我們怎么辦呢?”“他還要我們打你們中國人的話,我們就要插白旗”。看來插白棋投降是世界通用的。他說:“我們插白棋投降,因為你們對我們太好了,還發給我們這么多東西”。同時,他還說:“你們的大油餅烙得好吃,我還要回來吃你們的大油餅”。有的人還講:“我回去以后呀,我要在神的面前為你們禱告,祝你們長壽。我還要對許多人講,中國人民是非常熱愛和平的,中國軍隊對我們好”。</h1> <h1>還有一個印軍班長,在他非常危險的時候,我們把他救活了。后來他講:“你們不但救了我一個人,而且救了我一家人,我家還有老婆和兩個孩子。我回去以后要教育我的兩個孩子永遠同中國友好”。他們很感動。另外還有寫詩的說:“泉水可干,高山可移,你們可以忘記我們,我永遠忘不了你們的恩情”。俘虜反映是很好的。也有人發誓:“我是一個印度人,恒河的水是最純潔的,我可以捧著恒河的水向中國人民發誓,我們在中國的生活是最愉快的、最美好的。就是尼赫魯,我也要對他這樣講”。他很激動地舉起手來這樣講。雖然我們當時語言不通,但通過這些實際行動感化他、教育他,效果很大。</h1> <h1>我們放回去的俘虜有三千多人呀!校官就有好幾十個,直到現在,講文明壞話的人一個也沒有看到。《參考消息》也沒有看到呀。這樣尼赫魯很為難呀,幾千個俘虜,放他不能放,用他也不能用,不還在那里關著呢!他在洗腦筋,那個是不容易洗的呀。我們這是精神原子彈打過去了呀,你好洗嗎。這是俘虜反映。所以和外國軍隊作戰,俘虜政策要很好交代。</h1> <h1>再一個是群眾。群眾是藏族,他們沒有什么文化,不會計較。我問他們多大歲數了,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沒有數字呀。我們開始去,他不太了解,有點害怕,有的躲在山上。我們從瓦弄到傳統習慣線,這些地方多數都是藏族。他們實際上沒有什么東西,就是有辣椒。那個地方辣椒又很多,還有些稻子、水果。戰士不吃他們的東西,不住他們的房子,他們丟下的牛,我們給他很好看管,還給他們擔水呀、撿柴呀。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呀,山上的人下來了,群眾是很好的。在搜山期間,他們向我們報告了十幾次情況,抓到了40多個俘虜。不懂話,他就用手比劃,他一比劃我們就去,很可靠。</h1> <h1>在沙木維爾地方有一個溜索橋,我們一個班在那里放哨。一天,一個老漢往那里經過,看樣子餓得很厲害。一個戰士就給了他一碗炒面吃,他吃過就走了,他也不會說什么話。第二天,他和他兒子不知從什么地方抓來一個俘虜,五花大綁,直接送到橋頭這個班來了。在路上,我們叫他給我們,他不干,硬要送給那個班。他們很耿直,很講信用。所以政策紀律很重要。</h1><h1>我們在那里住了一個時期以后,傳統習慣線那邊的藏族也三三兩兩的來看我們。有二次,一個類似村長這樣的人,帶上一、二十人過來,拿著雞蛋之類、香蕉、紅薯呀給我們吃,要我們過去解放他們。我們說不行。因為總參謀部有規定,只能到那里,不能過去。我們說:“你們那邊是印度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能過去”。他們說:“我們本來不是印度人,我們長期和你們一樣”。他說:“古代有一個傳說,你們(指我們)是龍族,藏族是龍身,族是龍尾,所以我們是一家人”。他說:“你們過去吧,你們要是怕沒有飯吃,我們那個村子可以供給你們這些人吃兩天的飯(當時我們住在那里一個連),我們可以給你們殺牛”。</h1> <h1>印度群眾幾次要求我們過去,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我們很好地執行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充分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論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擁護我們的,是要革命的。在那里,我們并沒有做更多的工作。主要是用我們的這個行動,他就要求我們過去。要是我們不撤回來,住在那里,那邊很可能要搞起游擊戰爭。因為就隔一條河,那地方是阿隆姆地區,山區搞革命是很好搞起來的。所以人民是要革命的,這對我們部隊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我們感到政策紀律很重要,搞好了就可以爭取群眾,瓦解敵人。</h1> <h1>整個部隊的群眾紀律是很好的,可是就我們領導上不好。從我來講,在整個作戰中,最后一手沒有搞好,前緊后松。可是要注意啊,因為我們130師在西藏平叛時政策紀律是受過批評的。所以這次去就要求打好仗,要執行好政策紀律,要和友軍搞好團結。最后仗打完了,工作也辦完了,這很好呀!我們這個軍指揮所卻犯了錯誤了。一個呢,敵人敗的時候,丟了一些東西,什么牛呀、糧食呀、罐頭呀,我們在前面的人就允許他們吃了,我們做了檢討。因為當時我們的確很困難,傷兵沒有飯吃,就發給他們吃吧。今年“五反”我們做了檢討,這個問題檢討是檢討,我還沒有完全解決。在那個環境下,傷兵那樣苦,不給他吃點東西,我們當時心里確實過不去。不過還是由于當時抓得不緊,如果我們再硬一點,和開始作戰時那樣硬,什么困難都可以克服。仗都打完了,在這個時候忍耐一下不可以?完全可以。這是第一條。</h1> <h1>第二條沒有什么意見,誠心誠意的檢討。敵人丟了很多降落傘,他那個降落傘是布的,掉在樹上掛破了。他們和我講,山上有很多降落傘,怎么辦?我說撿回來,現在布票困難嘛,拿回去給我們干部不是解決問題嘛。嘿!這句話說壞了,拿回去他們就分了吧,也分了給我,我也要呀,因為我也困難呀。這個降落傘就搞壞了吧,所以這一條,我當時就缺乏考慮,影響非常之壞。干部拿了降落傘,戰士們有意見呀。戰士拿什么呢?連一盒煙都不能抽呀。這兩件事情我做了檢討,這一條,是完全錯誤的,有點洋財觀念。至于個人拿東西,這次在130師沒有出現,就這么兩件大事。</h1><h1> 因為那降落傘呢,后來388團又犯了錯誤。他們在戰場上收了銅子彈殼和炮彈殼,敵人丟下來的呀,都揀起來了。他們開始講,我們拿回去。將來練兵要用,這是好意吧,回到四川他拿去賣了。你看這家伙,他作檢討你也做檢討,向西南局、四川省委檢討。</h1> <h1>我們犯錯誤,牽涉到地方也犯錯誤,縣里面和我們掛了鉤,我們犯錯誤,牽扯到他們。所以執行政策紀律要防止前緊后松。在一個地區作戰,你看像我這個人,到北京來當然不在話下呀,就不算什么呀!在那里的前線呀,我們這樣的就說話算話,就不敢隨便說了呀。我呢就不大注意,隨便說了一句就壞事了。所以一個戰場指揮員,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政策上是不能隨便說話的,不能隨便表示態度的。</h1><h1> 這次政策紀律130師整個來說是好的。因為130師解放戰爭時期政策紀律不好,西藏3年平叛不好。本來它這次可以好的,因為我弄了這么一下,犯了這個錯誤。它整個是不錯的,這些都是領導問題,不是戰士的問題,也不是下面干部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政策紀律就匯報這些情況。</h1><h1>今天,我就匯報到這里。</h1><h1>謝謝各位首長和同志們(熱烈鼓掌)。</h1> <h1>丁盛將軍的話講完了。</h1><h1>這是丁盛將軍回母校,向院首長和教職員工作的戰斗報告,所以他講的很謙虛。而且主要從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h1><h1>實際上,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b>我軍的參戰部隊,是一支在任何艱難困苦條件下,都能夠隨時拉得出、打得響、戰無不勝的英雄部隊;丁盛將軍等參戰官兵,不愧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英雄。</b></h1><h1>這一仗,給西南邊陲,帶來了超過半個世紀的和平與安寧。</h1><h1><b>歷史和人民不會忘記英雄,“丁指”及其部隊的英勇事跡,將永垂史冊。</b></h1> <h1>56年前的那場戰斗的硝煙,已經散盡,離我們遠去。</h1><h1>今天,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軍隊更加威武雄壯,我們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h1><h1><b>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現在的歲月靜好,是我軍無數官兵守衛邊關、不怕流血犧牲、保家衛國換來的。</b></h1><h1><b>讓我們向為建立共和國、保衛共和國犧牲的英烈們;</b></h1><h1><b>向包括丁盛將軍在內的,為建立共和國、保衛共和國作出貢獻的老兵們;</b></h1><h1><b>向共和國的衛士、我軍的全軍將士們,</b></h1><h1><b>致以最崇高的敬禮!</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阿鲁科尔沁旗| 肇州县| 唐河县| 师宗县| 赤城县| 高阳县| 双辽市| 乳源| 鹿泉市| 晴隆县| 新乐市| 宜兴市| 定边县| 无极县| 武清区| 原阳县| 阜新| 泰兴市| 上虞市| 东兴市| 桦南县| 沾益县| 都安| 宣化县| 郯城县| 平安县| 临颍县| 甘泉县| 武功县| 凌海市| 福安市| 方正县| 广州市| 大悟县| 舞钢市| 长垣县| 巍山| 溧水县| 高雄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