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繪本信息</h3><h3>書名:噗噗噗</h3><h3>文:谷川俊太郎</h3><h3>圖:元永定正</h3><h3>譯者:猿渡靜子</h3><h3>出版社:南海版</h3><h3>適讀年齡:0-6歲</h3> <h3>二、內容簡介</h3><h3>“從前……最最從前的從前……天上什么也沒有,地上什么也沒有……不知過了多久,忽然,“噗”的一聲,大地上鼓起一個包兒……”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沒有故事,只有圖畫和擬聲詞。作者用擬聲詞表達了世界上物體的狀態和變化,卻沒有說明這是什么物體,也沒有用文字多說什么,只交給孩子去想象!</h3> <h3>三、繪本導讀</h3><h3>【封面】</h3><h3>解析:</h3><h3>封面中有一個綠色的超級無敵的大嘴巴,背景是明黃色,黃色也是一個暖色。它有大自然、陽光、春天的涵義,而且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快樂和有希望的色彩。由此,襯托出這個綠色的大嘴巴的生機和渴望。</h3><h3>他站著的藍色的地方是哪里?他張著大嘴,將給我們帶來怎么樣的故事呢?他是從哪來的?他是什么?都有待于你去讀它。讓小朋友說去吧!</h3> <h3>[第1畫面】</h3><h3>原文:噓——</h3><h3>解析:</h3><h3>封底的引言這樣寫,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天上和地上什么都沒有,一片寂靜。天空是天藍色的,大地是深藍的,沒有任何東西,確實很寂靜。封底說深藍是大地,但是藍色的觀感,我更愿意理解為大海。</h3><h3>海面風平浪靜,安靜的語氣:“噓”字縮在右上角。噓字是嘆詞,慢慢地吐氣表示制止、驅逐、反對等意思。開始空無一物的寂靜,使用完全冷靜的藍色調。一片藍色,像天空又像海洋。這是誰發出的聲音呢?又看到什么而制止大家呢?這一切都是一個米謎!</h3><h3>讀過繪本,回過頭再看,內容確實很簡單,就連通常考慮的環襯和扉頁都沒有設計,一下子就進入故事中。故事很罕見,版面也不俗。</h3> <h3>[第2畫面】</h3><h3>原文:噗!</h3><h3>解析:</h3><h3>突然,地平線(或水平面)上冒出一個半圓,好似把地給拱起來了,發出“噗”的聲音。這時的天空還是藍色,大地還是藍色,這個泡也是藍色,海天連接處卻變為淺綠色,寂靜的世界睡醒后開始出現生物了?綠色是植物的顏色,在中國文化中還有生命的含義。綠色與冒出的這個生物在和諧不過了。</h3><h3>“噓”寓意萬物回歸平靜,“噗”則是生物突然冒了出來。什么東西冒出來了?跟大海一樣的顏色!</h3><h3>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沒有故事,只有圖畫和擬聲詞。作者用擬聲詞表達了世界上物體的狀態和變化,卻沒有說明這是什么物體,也沒有用文字多說什么。大人們翻開看這個故事往往不知所措,“什么意思啊?”“怎么給孩子講呢?”對于畫面如此單純、情節如此簡單、文字如此之少,少到只有幾個象聲詞的繪本,成年人不免感到底氣不足。</h3><h3>可見成人的表達多么依賴文字呀!語言呀!情節呀!圖像呀!一旦失去這些“拐棍”,就變得不會走路。而孩子是靠直覺看世界的,不需要類似的拐棍,甚至不需要走路,就能直接抵達目的地。難怪兒童會對這本書熱捧,我們不得不佩服畫家元永定正的大膽,成年人能做到如此地道的兒童性實屬不易。那就交給孩子去想象吧!</h3> <h3>[第3畫面】</h3><h3>原文:噗、噗!噌!</h3><h3>解析:</h3><h3>更夸張的語氣:噗、噗!生物在一點點長大,還冒出黃色?接著,半圓變大了,從藍色里冒出一點點橙色,周邊的天空的色調由藍色也漸變成綠色,或許是象征著生命的開始吧!寂靜的空氣,開始有點生命的溫度。</h3><h3>在同一地平線上,右邊“噌”的一個聲音從旁邊傳來,有個細小的生物跳了出來,冒出一個釘子大小的紫色,或是像小蘑菇一樣的東西。</h3><h3>這畫面看上去,有種找到同類的感覺,就像朋友靜靜地、好奇地看著這新出現的同伴。或許這個泡泡開始變大了,也許是太寂寞了,在這個泡的旁邊又噌的一下長出了一個小泡泡。</h3> <h3>第4畫面】</h3><h3>原文:噗、噗、噗!噌、噌!</h3><h3>解析:</h3><h3>“噗、噗、噗”似乎是成長的聲音,隨之生物越來越大,半圓形變成了一個碩大無比的橙色柱子,一直頂到了邊線,欲要頂破天花板了。這又像是一條大鯨魚!發出“噗噗噗”的聲音。小釘子“噌噌”也迅速長了出來,變成了一個倒著的葫蘆娃。</h3><h3>這個時候天空開始變為暖色調了,泡泡也是,開始變黃色的了,世界開始變了,因為有了新生物的出現,事事都是相對的,所以在那個泡的旁邊長了一個新泡泡和它呼應。</h3><h3>小包兒變大包兒了,長得好高好高,而且變成橙色了,給我的感覺是小孩子長大成人的興奮。旁邊的“小蘑菇”也長高了,成了兩個團兒,同時冒出點兒黃色。第一個泡泡也許呆的時間長了,有點煩躁了,因為顏色變成了這個橘色色調。</h3><h3>這兩個生物慢慢的適應了這個世界,它們每天都有新的變化,但它們的變化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一樣,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自己的特色,不會是一樣的。</h3> <h3>[第5畫面】</h3><h3>原文:啊嗚!</h3><h3>解析:</h3><h3>終于這兩個泡泡都更大了,很顯然,第一個泡要比第二個泡強壯很多,也許那個大泡泡太無聊了,碩大無比的柱子張開了大口,“啊嗚”一聲,似呼要把長大了的小葫蘆吃掉。此時背景顏色發生變化,這個時候的天空是粉紫色,這個世界就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你力量不夠大,就遲早會被吞噬掉。</h3><h3>這似乎是自愿的行為,因為“小蘑菇”是靠向大泡兒,往他嘴里去的。周邊的色調也變成粉紅色。他們是要結合嗎?</h3><h3>開始出現的“鼓包”,隨著翻頁開始逐漸變黃,進而橙黃,進而紅色,這是情緒的升級。直到這個紅頭紅腦的大家伙一口吞掉綠油油的小家伙,讓讀者見識到它的霸道。</h3><h3>最初,看著每頁寥寥一兩個字,以及如此抽象、不知所以的畫面,感覺被分割、每個好似單獨存在,完全不知道它有何故事可言?故事線索在哪里?</h3><h3>然后,慢慢去探索,試著輕輕讀,去體會這些字最本真的含義,去感受和想象這個字所帶來的內容和畫面,于是就有了對“噗”是有個東西冒出來的感受。“噌”是有個東西跳出來的感覺,而其它一個個的象聲詞,都能找到其所對應的內容和畫面。</h3><h3>這樣,這本原先被視為每頁割裂存在的一本書,既如此完整起來,每一頁都是銜接整個故事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信息和內容。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制造了更富有情節、節奏的故事內容,使我們的表情和姿體語言也自然地融入,很生動地演示出來。</h3> <h3>【第6畫面】</h3><h3>原文:吧唧吧唧</h3><h3>解析:</h3><h3>閉上嘴巴,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大生物吃得好響呀,它的身體由紅色的柱子變成了黃色,閉上了嘴巴。</h3><h3>吃飽的大家伙由紅轉黃,再轉藍紫,是它平靜下來的表示。當人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那一剎那的心情是很好的,有時候還要回味一番,也許他不知道貪婪背后的平靜。也許,結合了,就沒有伴了,回歸到寂靜。</h3><h3>當成年人習慣了在閱讀時尋找中心思想,習慣了欣賞具象的造型和跌宕的情節,面對單純難免不知所措。要知道單純不光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為孩子做圖書,要時刻記得單純的眼睛喜歡看單純的表達。</h3><h3>《噗噗噗》用最單純不過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再單純不過的故事,那我們就用再單純不過的心態,讀給再單純不過多孩于們聽吧——我想這就足夠了。</h3> <h3>[第7畫面】</h3><h3>原文:滋!</h3><h3>解析:</h3><h3>滋的基本釋義是繁殖、增添和噴射,本文的滋這三個內涵都存在,繁殖出一個、增添了一個或者說噴射出一個都可。</h3><h3>吃飽了,真好吃!“滋”頭上冒出個新紅色泡泡,周邊的色調也開始泛紫了。原來,他倆的結合是為了誕生一個新小紅泡。當人的欲望貪婪達到后,總會滋生出其他的事情,這些事情也許會為以后的后果埋下伏筆。</h3><h3>這個小紅泡泡和黃色大柱子緊緊結合在一起,黃的巨大,紅的可愛。</h3> <h3>[第8畫面】</h3><h3>原文:吧嗒!</h3><h3>解析:</h3><h3>“吧嗒”黃色大柱子把小紅泡泡吐在了地上。原來生命還可以這樣來,就像樹上的果實掉下來,就像眼淚從眼珠里落下來一樣。兩個泡泡結合在一起,后有生出一個新泡泡。這是生物界的衍生不變的規律嗎?</h3><h3>對于幾個月到一兩歲的幼童,世界上有兩件事特別有吸引力,一是吃,一是拉。進食和排泄既能帶來快感,也能帶來成就感。《噗噗噗》的故事線集中在這兩件事上,“拉”的動作由“吐”代替,依然是強調一進一出。吃進去再吐出來,肚子里發生了什么事?令孩子猜想,勾起他們的好</h3> <h3>【第9畫面】</h3><h3>原文:噗——</h3><h3>解析:</h3><h3>噗——小紅泡泡越來越大,小紅泡變成大紅泡,他長大了,周邊的色調也變成綠色,似乎又是象征著生命。大泡泡又變色了,身體的顏色由黃色變成了藍色,是不是走向衰老?</h3><h3>不得不感嘆日文中象聲詞的豐富,其數量遠多于現代漢語,日語象聲詞能夠表現大家伙愣頭愣腦的生長狀態,小家伙伶俐躍動的生長狀態,聞其聲,辨其性,鮮活生動一個簡單的吹氣聲,也會因情緒不同力道不同而配以相應的象聲詞。從空寂無有,到熱鬧飽滿;從悠然緩慢,到激烈迅疾,幾乎一切狀態和情緒都有相應的音效配合。</h3> <h3>[第10畫面】</h3><h3>原文:轟!</h3><h3>解析:</h3><h3>大泡泡隨口吐出的小“泡泡”,卻“滋滋滋”地脹大,紅里透黃,火爆的程度可見一斑。繼續變大,把大包兒都吞噬了,就像太陽一樣,“轟”的一下占滿了整頁,也把旁邊的大泡泡都給印成了紫紅色。新的蓬勃成長,老的固守陣地,但漸漸守不住了。</h3><h3>這本簡單特別的繪本,在色彩方面很有章法的,冷色和暖色會隨著情節推進和情緒變化而交互使用。像一開始空無一物的寂靜,使用完全冷靜的藍色調,隨后出現的“鼓包”,隨著翻頁開始逐漸變黃,進而橙黃,進而紅色,這是情緒的升級。直到這個紅頭紅腦的大家伙一口吞掉綠油油的小家伙。吃飽的大家伙由紅轉黃,再轉藍紫,是平靜的表示。但它隨口吐出的小“泡泡”,卻“滋滋滋”地脹大,這對大泡泡可不是好事,會如何發展呢!</h3> <h3>[第11畫面】</h3><h3>原文:嘭!</h3><h3>解析:</h3><h3> 小紅泡泡脹到極點,連同旁邊的大泡嘭的一聲一起爆炸了,畫面也到達高潮。泡泡變成了碎片發著光向四周散去,四散飛去的碎片帶走能量,畫面由暖色轉入冷色。這個時候的天空和大地都是冷色調了, 趨近于黑色了。</h3><h3>吸引孩子眼睛的是大和小。“噗噗”幾聲拱出地面的大家伙一口吃掉小家伙,吐出一個小球,翕然變成頂天立地的大球,“嘭”的一聲炸成碎片。忽大忽小自由轉換帶來的神奇感,讓孩子們大呼過癮</h3> <h3>[第12畫面】</h3><h3>解析:</h3><h3>接著泡泡又被分裂,彈出一個個像水母一樣的漂浮物,伴隨著爆炸,天空也被染紅,漸變的色調,中心是溫度更高的黃色,外圍變為粉色。瞬間把黑色的天空變成暖色的光暈。</h3><h3>世間就是這樣,新陳代謝,老去新生,這樣世界才有生氣和力度。</h3> <h3>[第13畫面】</h3><h3>原文:呼啦啦 呼啦啦 呼啦啦 呼啦啦 呼啦啦 呼啦啦</h3><h3>解析:</h3><h3>“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這些分裂的漂浮物,它們像水母、云彩、蒲公英一樣,輕盈地飄浮在空中,飄啊飄啊!這些小東西接著又呼啦啦,呼啦啦地落下來,這感覺就像下雨一樣。</h3><h3>天空也由暖色的粉黃色,又變為偏冷的紫色,好像世間在回縮、在降溫。</h3> <h3><h3>[第14畫面】</h3><h3>原文:噓——</h3><h3>解析:</h3><h3>當漂浮物歸結于大地,這一切都結束的時候,天空又變成了藍色,那些碎片隨著風在空中起舞,慢慢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中。</h3><h3>萬物平靜了“噓”。 “噓”海面又恢復了平靜,世界又恢復到了原來一切什么都沒有的狀態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我們一起來暢想吧!</h3></h3> <h3>[第15畫面】</h3><h3>原文:噗!</h3><h3>解析:</h3><h3>最后,在右下角又冒出一個如最初一樣的半圓,發出“噗”的聲音。</h3><h3>回到開篇時的原點,一切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然后呢.....“噗!”,新的一輪生長開始了。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泡泡, 一個新的生物, 然后會周而復始的開始一輪滅絕一輪重生,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 生物是周而復始的重復著輪回著。</h3><h3>這個故事是講新生事物誕生、發展乃至消亡的過程,說白了就是生命的不斷更替。有時候我們共讀,會很迫不及待地挖掘些寓意,然后急忙將寓意植入給孩子,希望他當下即有“收獲”。但其實生動、打動人心的故事會自然地走進孩子的心里,當他成長到一定階段,經歷到某些事情,會與內心這些深藏的、好的故事相遇、發生共鳴,得出他在那個階段所能體會的寓意,這個寓意是屬于他的。不是我們植入的,但對他是最重要的。</h3> <h3>[封&底】</h3><h3>解析:</h3><h3>這是一本繪本中罕見的另類經典,一本單純而不簡單的杰作。繪本的畫風簡約直白、所有的配文如書名都是擬聲詞,很難講這是一個關于什么的故事,它似乎可以自由演繹。</h3><h3>剛開始我看著繪本導讀,一邊讀,一遍想著怎么給她解釋和演繹繪本的內容,慢慢的我把導讀和評論扔在一邊,只是單純地照著文字讀,再給“噓”“轟”等詞配上動作,孩子一下就喜歡上這本書。所以,共讀是一件很純粹的、很美好的、很快樂的、只屬于我們和孩子的體驗,不帶功利,只收獲快樂和美好。</h3><h3>我覺得這本書挺簡單的幾個象聲詞,語氣詞,也很抽象的畫,但我覺得寓意蠻深刻的,至少在我看來這本書也適合大人看,不愧是名人之作。</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长海县|
新龙县|
宜阳县|
长垣县|
稻城县|
建水县|
彰武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河东区|
桦南县|
孝昌县|
都江堰市|
沽源县|
阿巴嘎旗|
厦门市|
抚州市|
石首市|
新乡县|
三明市|
五台县|
车险|
原平市|
芷江|
敦化市|
耒阳市|
襄城县|
屏南县|
抚顺市|
东乡族自治县|
锦州市|
林周县|
麻阳|
从化市|
平武县|
青州市|
蒙城县|
房产|
镇康县|
郎溪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