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伴我成長的老街

增輝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2020年12月,姑田老街街路頭修建木質門樓標識</i></b></p> <h3>  故鄉的云,如煙如縷,飄過歲月,飄過瓦藍的天,飄在我的心中,飄在我的記憶里,飄著我的鄉愁。 <br> <br> 抬頭,看看天上的云,哪一朵是故鄉飄來的?肯定是那朵最大最白的,望著它,便想起了故鄉的老街,故鄉的老屋,故鄉的情思,故鄉的青山綠水。 <br> <br> 行走在故鄉的老街,便想起了街頭的香面、燈盞糕、麻蛋子,街尾的的扁食、七層板、爛粉湯,老街的美食,老街的的味道,在舌尖久久回味。 <br>  <br>  老街東面的一溪清水,一片果樹,一座老橋;老街西面的一口池塘,一塊菜地,一口水井,一座老屋,無不勾起我兒時的回憶和快樂的童年時光。 <br><br>  1958年,為響應國家戰備需要,連城縣文亨要建軍事飛機場,我們全家從文亨遷到連城縣姑田鎮的永豐街,那時是三年困難時期(1959一1961年,全國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一1976年,“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給黨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三年困難時期,建國十周年,國家底子薄弱,連年的自然災害己經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帝、修、反”猖狂的唱起反華大合唱,蘇聯老大哥翻臉,全國人民都勒緊褲腰帶,緊衣縮食去嘗還蘇聯老大哥的外債,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內亂,根本就沒法搞生產,那時是反“封、資、修”,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割掉資本主義尾巴,群眾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物質匱泛,生活艱辛。 <br><br>  1956年開始糧食定量,普通居民每月27斤,1959年后提出要節約5斤,成22斤半了,食油每月三兩,肉、鹽、醬、醋、糖、煙、酒等都是定期定量供應。糧食定量標準聽起來也不少,現在的人還不一定能吃得了這么多的糧食呢!但那時人們收入很低,副食品、蔬菜和食用油也很少,根本吃不飽。 <br><br>  生活日用品嚴重短缺,買布要憑布票,那倒不要緊,大不了不穿新衣服,縫縫補補又三年。電燈泡開始托人買,后來是拿購物本要以壞換新,牙膏也要交舊袋子買(折3分錢)。洋煤油、洋火材、洋肥皂,特別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更是緊缺商品,全公社才供應幾張票 。 <br><br>  我們是公社干部家屬,有時可以買到油渣,是榨食用油后剩的,當時成了搶購的食品,好像3毛一斤,回去涼干了,摻和著可做餅、饅頭窩頭。糧站的家屬,他們有的能攬回補面袋子的活兒,空袋子拿回來先掃一遍,能掃出好幾兩白面呢,真令人羨慕。有人介紹我們買酒糟,涼干了,借小石磨磨碎,摻和著吃。麥麩和米糖是解放前窮人用來充饑的,當時也成為了我們的食物。 <br><br>  我們家父母加四兄弟共六人,主要靠父親二十四元工資維持全家生活,父親號召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們利用菜地種植蔬菜和焦芋;利用池塘養殖水蓮花、浮萍提供豬飼料養豬;利用空余時間和周末去鄰鄉曲溪公社親戚家運柴火,解決燒料問題。 <br><br>  我們在菜園種植山東白、包菜、菜花、金 豆、帶豆、佛掌瓜、南瓜、香料等,基本能解決吃菜問題。我還在池塘北面種些小白菜,吃不完媽媽幫我賣給食堂,記得是4到5分錢一斤呢。印象最深的是種焦芋和加工成蕉芋粉。蕉芋好種植,主要是種時先挖個大坑,把豬或雞屎先放入,再把蕉芋苗種上,平時關注加水、除草、施肥即可收成。把蕉芋加工成蕉芋粉需要6道工序才能完成。蕉芋收成是在嚴寒的冬季,兄弟們相互配合,大哥二哥負責辟蕉芋桿和挖蕉芋。我和弟弟負責把蕉芋桿搬到墻角邊,挖起的蕉芋用小刀切去蕉芋根。之后運到池塘邊清洗蕉芋,在寒冷的冬季,冰冷的水里逐個清洗,凍得我們手腳冷涼、流鼻水。洗好的蕉芋擔去電站碾壓成流質狀,再擔回池塘。在木制的大桷上架個四方形的木架,木架上放個竹框,鋪上一塊沙布,取一瓢碾壓過的流質蕉芋放到沙布上用手來回搓洗,弟弟往沙布上不斷加水,包扎沙布反復擠壓把水濾干,這道工序需反復做三遍(洗過的渣用來喂豬)。100斤蕉芋流質需要兩人一天時間。洗完后讓其沉淀,第二天早上倒掉木桶上的水,下面沉淀的就是蕉芋粉,然后用刀取出,涼曬干了就成蕉芋粉了。 <br>  <br>  我們利用周末和空余時間去中堡西山和鄰鄉曲溪公社親戚家運柴火,解決燒料問題。過去用的是柴火大灶,左邊有個風廂,助灶催火旺。我們兄弟吃完早飯便去中堡西山擔柴,先磨好砍柴刀,帶上采野果的小蘿匡,用飯單帶上午歺,那時雜木很多,砍一個多小時約六十斤柴火就大工告成,剩余時間是滿山采野果,也是最輕松、快樂的時候。秋季野果最多,印象最深的是當地叫烏飯、烏珠的野果,烏飯比烏珠個小,但比烏珠好吃,特別是株形矮的烏飯樹,果味更甜美,我們有一人專帶著一擔小蘿匡,把采到的烏飯樹枝和野果敲打在蘿匡內,兄弟們齊動手,邊采邊吃,把最成熟的先吃到肚里,此時饑餓,味道更加甜美,一會兒感覺肚子飽飽的,張開嘴巴,牙齒、舌頭滿嘴都黑溜溜的,午飯也省了。約一個半小時一小擔烏飯采好,兄弟們擔著柴火、野果愉快的回家了。有時兄弟們用板車到鄰鄉曲溪公社親戚家拉柴火,約6公里路程,曲溪嶺高又陡,那時的國道是沙土、路滑,不小心就有可能人車翻到路邊深溝里。用板車拉柴火需要力氣和技巧,上坡時推,下坡時把手要提高翹起,使車后面的剎車棒與路面磨察,(車后裝個剎車木棒),根據坡度,調整剎車高度,運柴火來回要一天時間,中午就在親戚家吃飯,每個禮拜拉一板車,基本能解決燃料問題。 <br><br>  我們利用池塘養殖水蓮花、浮萍,提供豬飼養,菜地的老菜、老葉也是喂豬食的飼料。媽媽養豬很有一套,說豬有豬像,豬嘴不能太長太尖,耳朵要厚且下垂等等。我們養的豬不但能賣錢還可過年殺大豬,一般年初養四頭小豬,半年后賣掉二頭,到年底再賣一頭,留一頭過年殺大豬。這樣較次不長剽的豬逐步被淘汰了。 <br><br>  過年殺大豬,困難時期缺衣少食,家里殺大豬過年的整條老街也屈指可數,殺豬時要在祖宗前燒香擺供品,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等。那時有句俗語“養牛為種田,養雞為花錢,養豬為過年”。我們的年就在豬的嚎叫聲中拉開帷幕。豬在前一天就不喂了,這樣方便洗腸子,也是為了省些糧食,畢竟最后一天吃多少也只能變成豬糞,不可能內化為豬肉了。 <br>  <br>  一大早,媽媽就會拿出豬食盆,把豬放進院子,關上大門。當餓了一天的豬一頭扎進食盒,就有小伙子沖過來,抓腿的,拉豬尾的,吃得投入的豬會立馬就擒,就這樣豬頭豬腦的被送上了案板。捆住腿的豬被一把尖刀穿破喉嚨,豬血被接到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大盆里,加上調料、鹽,大哥拿著竹棒持續攪動,以防止其凝固。燒好的熱水澆到豬身上,括掉豬毛,開膛剖腹。豬肉豬骨頭分離開,豬頭豬蹄放在一邊,豬腸洗干凈端進屋,此時攪拌豬血的大哥就解放了。 <br><br>   媽媽款待完幫忙殺豬的人,就開始圍繞這頭豬進行過年的準備了。制作豬血腸,把豬血、糯米、調料灌進豬大腸,然后放到大鍋里燉熟,媽媽會把制作好的豬血腸分段送給左鄰右舍品償。取豬血腸切片即可吃,味道鮮美,也可切片拌料炒著吃,是當地味美地道的傳統菜。那時沒有冰箱,天熱了就無法存放肉,因此在這個臘月,媽媽得將這頭年豬變成可以儲存一年的油水 。制作臘肉,臘肉是把肉切成長條,加鹽、加調料放進大盆里腌制一天以上,然后在陽光下涼曬,掛在通風處,經風吹涼曬的豬肉濃縮為干豬肉(當地叫風豬肉)容易保管,可儲存一年時間,遇有客人隨時取出款待 。 <br><br>   三年困難時期,在父母的英明指導下,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基本生活能自給自足,得益于有一塊空地種菜,一口池塘養豬,更重要的是我們團結、配合、心態陽光,使我們安全度過了困難時期。 <br></h3> <h3>  老街頭的二樓建筑</h3> <h3>  老街左邊流淌著九龍江源頭清澈的溪水,沿溪邊青草翠綠,柳樹成蔭。溪右邊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二層老木樓,她靜靜佇立在老街橋頭,只等著來看她的人,與她默默對視,懷舊之情幽然而生,這座老木樓,經歷了多少風雨,又發生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h3> <p>  姑田鎮是連城縣東部重鎮,新中國成立后稱為大同區,管轄現在的李屋、曲溪、賴源三個公社,姑田老街是三個公社包括三明地區的小陶、洪田等公社的圩期和物資集散中心。 </p><p><br></p><p>  永豐街俗稱馬路下,在永新社區境內,左邊有一條清澈的溪水,右邊是老國道。早年這里是一片竹林,有人在這里養馬,蓋有數間馬棚,騎馬過往的客商,在姑田留宿時把馬寄養在馬棚里。清代以前永豐街較狹窄,街道店房矮小,都是土木結構。1935年,連永公路開通,開擴了人們的視野,在一次火災后,商家們商議決定擴大街道路面,建洋店房,磚木結構,經數年建設,永豐街逐漸成為規模。 </p><p><br></p><p>  老街是姑田鎮歷史的一個宿影,也是社會變遷的活化石,更是一種帶著鄉愁的人文情懷。老街像一壇老酒,那些年的故事,悄然飄溢著濃濃的暗香。  </p><p>  </p><p>  老街約400米長,從前街頭到街尾的路面用鵝卵石鋪成,石街路面中間高兩邊低,有利于排水,當地人形象地稱為“豬背脊”,經過歲月的洗禮和街市的繁榮,路面的鵝卵石鳥黑發亮。(如今街道路面己被水泥代替)兩邊店面前都有2米寬的走廊,門前有兩根或方或圓形的頂梁柱,古色古香。 </p><p><br></p><p>  姑田老街的繁榮與姑田手工宣紙的發達有密切關系。姑田宣紙馳名中外,是中國宣紙的三大產地之一,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己開始制作手工宣紙、玉版紙、貢紙、奏本紙、京練紙等各種書寫用紙,產品不僅作為御用,而且遠銷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日本、香港等東南亞地區和國內外市場。紙業的繁榮發達,帶動了姑田各行各業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富裕,歷史有“金姑田”的美稱。 </p><p><br></p><p>  姑田宣紙用日光漂白,紙質薄韌,白凈吸水,享有“百年不退色,千年不變黃”的美譽。民國初期,姑田宣紙業高峰時,紙莊商號有50多家,近千戶手工紙槽,擁有工人近萬人。紙莊商號最有名的有洪春號、廣泰號、吉興號等。洪春號由六股合資經營,每年每股可分純利白銀一千兩,后來又有旗鼓相當,實力雄厚的新紙號涌現,如南美莊號、蔭昌號、永名祥、義盛祥、元茂、義隆、肇春號、振東號、振春號、集祥號等。紙莊商號的繁榮,姑田宣紙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三多,即“煮料開槽多,出口創匯資金收入多,從事紙業經營者多”。由于宣紙業發達,大量的白銀輸入姑田,姑田一度成為閩西北商賈云集的物資集散地,隨之出現了挑擔、船運、票號、酒鋪、旅館等服務行業的蓬勃發展,有來自蘇浙、粵東、上海等地的商人,他們把宣紙和土特產販運到京津、武漢、廣州和海外,到國民時期商貿活動己成相當規橫,埠外的商品有棉紗、布匹、煤油、香料、糖鹽、肥皂、藥材、五金、瓷器、海產等絡繹不絕地輸入姑田。姑田老街出現了京果海味,布匹綢緞、日用雜貨、煙酒糕點、旅館飲食(以潮汕風味為主)縫紉鐘表、理發照相、扎紙雕刻、中西藥鋪、瓷器染印,金銀首飾,豆豉醬油、肉湯面店、紙簾鞋傘制作等各行各業的店鋪蓬勃發展。 </p><p>  </p><p>  我們老屋向東通往老街有150平米的店面,磚木結構,我們在二樓房間睡眠,一旦墟期或節假日的凌晨四時左右,當地和外地的商販開始從四面八方涌來,他們為占攤位爭吵不休,因早還沒顧客光臨,商販們或站或坐在自帶的小板蹬上講些社會趣聞,男女趣事,熱鬧非凡,吵鬧聲使我們沒法安睡。早上七點店主們紛紛打開店門,經營著各自的生意,整條老街充滿活力,街道擺滿各種食物、日用品,動、植物小苗和成品,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早上八點開始李屋、曲溪、賴源等公社和三明地區的小陶、洪田公社的群眾從四面八方紛紛匯集到姑田老街采購商品。人來人往的人流,商品貨幣交易,討價還價的嘈雜聲,朋友會見的談話聲,琳瑯滿目的商品交匯成一派繁榮的市場景象。一群群,一撥撥,人山人海,把老街擠得水泄不通,直到傍晚才散墟。</p> <h3>  通往老街的小巷,從前用鵝卵石鋪成</h3> <h3>  五六十年代住的房子用圍墻砌起,進老屋的外大門叫門樓。門樓用青崗石和青磚分三層砌起,約4米多高,圍墻約2.5米。</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老屋小巷向東通往老街</i></b></p> <h3>  寬敞的大坪,約300平米。門前用鵝卵石鋪成,是我們兒時游戲和玩耍的場所。</h3> <h3>  夕陽余暉下,給暗談的老屋增添了一抹光芒與生機<br></h3> <h3>  老屋的第二道大門,房屋建筑面積約200平米,分上下庁,左右廂房,中間天井。房子右邊是廚房。老屋的地面是用紅糖、石炭、沙子攪拌成將叫三格地,即堅實又耐用。</h3> <h3> 一九六四年夏拍攝于姑田老屋上廳,四世同堂,分別是婆太、婆婆、父母、姨丈夫婦、四兄弟。</h3> <h3> 一九六七年五月,我們四兄弟拍攝于姑田老街署光照像館。</h3> <h3>  右廂方,五六十年代住過的房子(房間)。站在老屋前,讓人感嘆時光流逝,歲月無情。歷經風雨滄桑,故居己成殘垣斷壁,人去房空。</h3> <h3>  左廂房。從前老屋的樑、柱雕龍戲鳳,雄雞白鶴,梅蘭菊竹雕得栩栩如生,精美雅致。</h3> <h3>  曾經的老廚房 ,大灶是用磚和紅土砌成,兩口大鍋,灶的左邊按個風廂,燃料用柴火、蘆芨等。</h3> <h3>  之前房子左邊是馬住的房屋(青磚), 后來我們用來養豬,豬舍后面有池塘,放些水蓮花、浮萍等水生植物供豬食用。 </h3> <h3>   馬屋后面是菜地,約有300平米。 菜地右邊有一口池塘約120平米,古時是用來防火的,也叫防火塘。我們的房屋、大坪、菜地、池塘有2米多高的圍墻砌牢。 <br><br>   老屋池塘邊種有石榴樹、挑樹、和三棵老黎樹,每年春天到來,果樹上開滿了挑花、石榴花、黎花,姹紫嫣紅,滿園春色。我每天都會來到樹下,望著滿樹的花朵,盼望著它們早點結出果子來,隨著花朵調謝,果子長出來并慢慢長大,在那個食物匱乏的時代,這些果實是我們難得的佳肴。 <br><br>   池塘邊留下了我們許多孩童時的歡樂,一到夏天,就是我們的天下,那時的池水清澈見底,小伙伴們光著屁股在池塘游泳戲水,在水里竄來竄去,腳底下經常會踩上一小蝦,捉上來去掉頭,放進嘴里,鮮滑可口。印象最深的是池塘邊三棵多年的老黎樹,一到七月份,黃花黎掛滿技頭,一陣夏風吹來,果實掉落池塘的水聲,咚咚作響,風越大果實掉落越多,果實掉落水面濺起朵朵浪花,妙不可言,引得我們直流口水;有時玩皮的我們穿著三角短褲或光著屁股爬上黎樹,搖晃著樹技,成熟的黃花黎紛紛的掉入水中,濺起浪花,一群孩童跳進池塘中,潛入水底,撈起果實,那個樂趣,那個香甜,不時會傳來爭奪的嘻笑聲。黎樹橫向伸出的一根枝Y是我們的單杠,我們經常吊在上面做引體向上,看誰做得多。隨著年齡稍大,體力增強,我還能吊在上面做空翻動作。 <br><br>   街上年齡相近的男孩子比較多,時常聚在一起玩紙牌、彈弓、過家家、打仗等各種游戲。炎熱的夏天,我們在筢子上沾上蜘蛛網,然后拿著筢子滿菜園去網蜻蜓,再用網到的蜻蜓去喂螞蟻。有時我們到墻角或壩子邊挖蚯蚓,用蚯蚓做誘餌去河里或池塘釣魚,玩累了,就光著屁股跳進河里洗澡。 </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昔日圍墻內的池塘和菜地,如今變成一片樹林。當年池塘東面有棵碩大的石榴樹,茂密的花技向池塘伸展;池塘南面有三棵大黎樹和菜地,池塘西北面是老街水井</i></b></p> <h3>門樓正面</h3> <h3>門樓正面</h3> <h3>  通往水井和老國道的小路,從前用鵝卵石鋪成,右邊是老圍墻。<br></h3> <h3>   老街人飲用的水都取自這口年代久遠的水井,井口長約4.5米,寬2米。據老人說水井四周是用青磚和磣紅糖、石炭、沙子攪拌成將砌成。 <br><br>   早晨和傍晚來挑水的人成為高峰期,得依次排隊。扁擔用竹或硬木制成,兩頭用鐵勾勾住木桶,挑水時要有技巧,兩只手一前一后扶著鐵勾,全身應協調才能滴水不漾。<br></h3> <h3>   老屋圍墻外邊就是水井,還是原貌,但周圍環境不容樂觀,水質渾濁。</h3> <p>   原酒廠大門,離水井只十米的距離,酒廠建筑面積約350平米,酒廠內有供釀酒的水井。 </p><p>  </p><p>   空氣中的老街會飄來陳陳濃濃的酒香,那是老街水井傍的酒廠,開酒甑飄過來的香氣,醉了老街,醉了老屋,好喝酒的男人們,天沒亮就會興奮地拿上酒壺去老街打上幾兩,幾口喝下去,蕩氣回腸,干一天的活兒都渾身有勁。</p> <p>  通往老國道的小路,往上走60米就是老汽車站。</p> <h3>  老國道邊有汽車站、信用社、醫藥站、國營電站、供銷社、外貿站、人民公社等等。</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老屋向西通往老國道,再向西是兒時去砍柴、摘野果的西山,國道往北是兒時去讀書通往學校的沙土國道</i></b></p> <h3>  老巷子里的風,不急不緩地吹著,歲月和風雨磨損了當年的風光,巷子里的老房子透著滄桑的痕跡。<br></h3> <h3>   原國營電站正面,建于40年代,是周長華等實業家公私合營企業,是姑田最早的國營電站兼碾米加工廠。(之后是糖廠、機械廠、現在改為造紙廠)。電站上游溪水橫截建個攔水大壩,使溪水往水渠引,水渠用石塊、水泥砌成,長約100米,寬3米。(原國營電站、攔水大壩、水渠己面目全非) <br><br>  小時候我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乘工作人員不在,走小路從側面偷偷去糖廠的倉庫偷甘蔗(糖蔗),把甘蔗裁成段放在書包里,多時藏到溪邊蘆葦叢中,然后從溪對岸過河或下午游泳時亨受美味。 <br><br>   小時候常在大壩和水渠中游泳,我是跟老街的周源泉大哥學游泳的,我們玩得很好,像親兄弟,大哥喜歡我偣他玩,有吃共同分享,常同睡一鋪床,天南地北,男女趣事,聊天到深更半夜才呼呼大睡。周源泉從小玩皮、貪玩,田徑、游泳、球類在學校是一流的大名人,學習成績也一流,1978年恢復高考時,考取安微名牌大學,是個敢想敢干的拔尖人物。有空時,或禮拜天大哥會邀我在電站的大壩上、水渠中學游泳;在學校操場練習短跑、跳高、跳遠;在球場練習打藍球、排球……玩得最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當時中學操場邊到對岸中堡的山坡上架著一條水泥砌的水渠,長約80米,離地高約80米,一般人從上往下看都怵目驚心,大哥竟敢在水渠邊只有五厘米寬的邊緣從中學這頭赤腳走到中堡山坡的對岸,引得操場所有同學的圍觀和驚嘆!如此膽大的玩法很多,不一一枚舉,我們常常玩得天昏地暗,滿身塵土才肯回家。 <br>  <br>   我的體育在大哥的影響下在學校也是出類拔翠的,我曾是學校排球隊隊長,1976年代表姑田中學參加全縣中學生排球比賽,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游泳在縣、地區少兒游泳比賽中多次獲得多項第一名的好成績,省級比賽中獲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三名,后來代表縣、市、省級游泳比賽中任游泳主教練,所教學生(80年代)在少年組總共18個游泳項目中獲得18項龍巖地區游泳最高紀錄,為龍巖地區的游泳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h3> <h3>  原國營電站側面</h3> <h3>   昔日通往溪邊的小路用石頭鋪起臺階,在溪邊用大塊石頭沿岸砌起平臺,供老街的人們擔水、洗衣、洗菜等,是婦女們聚集、熱鬧的場所。<br></h3> <h3>   那個年代溪水清澈、透底,在岸上觀看水底的石頭、沙子、魚蝦形狀清晰、透明。每逢節假日在岸邊殺雞鴨,開膛剖腹時,清洗內腔和腸內的糞便時會引來一群群,一撥撥的溪魚游來爭搶著吃她們的食物,此時我們用笨箕就可捕到魚蝦。<br></h3> <h3>   這里原是國營電站邊的河流,有個攔水大壩,岸邊是一片萃綠的青草,兒時玩耍和游泳的好場所。右邊是西陽望不到邊的良田。 <br><br>   夕陽余暉灑下,把老街的溪流抹上一片光芒。故鄉的水土有靈氣,一邊是清清的姑田河,一邊是望不到邊的千傾良田。早晨的縷縷陽光會以寬廣的胸懷灑向這里,在陽光照射下,河邊的老街是那樣端莊與祥和。起早的放牛娃牽著老水牛,在河邊放牧,牛在呼拉呼拉地吃著河岸上的嫩草,葉片上沾著晶瑩剔透的露珠,各式各樣的野花竟相地開放著,一陣微風吹過,香花隨風襲來,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好一幅美麗的春光圖。<br></h3> <h3>  從前的老街橋頭,長約六十余米,用百年松樹架構,橋面是用糯米、石炭、沙子攪拌混合的三格路面,堅固耐用,(橋墩與橋架間有十平米的空間,是孩提時玩耍的絕妙場所)橋兩邊是木柵欄,木柵欄下有兩排木橙,供人們休閑納涼。 <br><br>   每當夏季的傍晚,老街的大人小孩都會聚集在這里,一壺涼茶,家常里短,談古論今,直說得男人們開懷大笑,說得女人們臉羞得通紅,不時地拍打著男人的臂膀,一陣夏日涼風吹來,吹到心坎上。說書講古聲,蟲叫聲,把老街的夜晚變得那樣靜謐,那樣深情。那份自在,那份逍遙,大城市的茶樓永遠也找不到的遐逸。</h3> <h3>  橋頭側面</h3> <h3>  老街路頭,往右走是溪邊,有條小路通往國營電站</h3> <h3>   黃昏的老街幽靜,悠然中好似透著一絲淡淡的傷感,雖然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卻總有一種無法釋懷的情愫。</h3> <h3>  往前走溪邊,通往國營電站</h3> <h3>   曾經供銷社門市部(老街頭),左邊是食品和百貨商店,右邊是布店,計劃經濟時代,人們憑票供應食品和日用品的情景,成了那個物資短缺時代的歷史記憶。 <br><br>  媽媽在左邊的食品和百貨門市部當售貨員,我們老屋離門市部很近,我從小目睹計劃經濟時代憑票供應的場景,糖煙酒、豬肉、食用油、煤油、肥皂、布、手表、縫紉機、自行車等都是憑票供應。每當節假日或過年時媽媽要加班到深夜,那時要先備好物資,糖和鹽之類的要過稱,一斤一包,用紙手工先包好……<br></h3> <h3>  街路頭</h3> <h3>  街路頭</h3> <h3>  街路中間通往溪邊的小路。</h3> <h3>  街路中間</h3> <h3>  街路中間</h3> <h3>  街路尾</h3> <h3>  街路尾</h3> <h3>  街尾通往溪邊</h3> <h3>  街尾的水井</h3> <h3>  街路尾</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街尾石炭潭,兒時游泳、捕魚的場所</i></b></p> <h3>  街路尾往左通往老國道,往右通往中堡市場。</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2020年12月,姑田老街街路尾修建木質門樓標識</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老街老鐵匠堅守傳統技藝</i></b></p> <h3>燈盞糕</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老街的爛粉湯</i></b></p> <h3>麻蛋子</h3> <h3>有時間再續</h3>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https://mp.weixin.qq.com/s/TZLiRzj54BiSoZrAQG7xHA</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齐河县| 商城县| 盐边县| 磐石市| 佛坪县| 武安市| 韶关市| 嵊州市| 余姚市| 新兴县| 黑山县| 马山县| 大渡口区| 木兰县| 苏尼特左旗| 准格尔旗| 慈利县| 噶尔县| 家居| 临泉县| 乌鲁木齐市| 盱眙县| 汝城县| 广饶县| 那坡县| 东平县| 莲花县| 饶平县| 班玛县| 外汇| 白朗县| 南丹县| 资溪县| 舞钢市| 松潘县| 雅江县| 沈丘县| 汉川市| 镇平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