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晨風暮雨——我的父親母親》(二)

風舞云飄

<h3>  解放后,1951年,父親曾進入西南革大黨訓班“學習”,這個班,實際上是為清理甄別川西地下黨而設立的。父親順利“畢業”,并領到一枚“解放大西南”紀念章。 </h3><h3>  父親在四川大學擔任過校辦印刷廠廠長、圖書館副館長、教務處秘書等職務。</h3><h3> 在我記憶中,那時應該是我幾歲的時候。我家住在成都東門法云庵川大印刷廠的院子里,隔壁就是寺廟,長著幾株茂盛的氣柑(柚子)樹,枝丫間掛滿了皮球大小的青色果子。每逢寺廟做法事,僧人就會向天上拋撒帶殼的花生、糖果等零食,讓我們這些看鬧熱的小孩子去撿。</h3><h3> 母親回憶說:“那時候法云庵每天晚上都要敲鐘,聽起來怪嚇人的……” </h3><h3> 離我家不遠就是田壩。夏天,父親會帶我和姐姐去粘“丁丁貓”(蜻蜓)。有一次我們挽起褲腿,光腳下到秧田水中,用撮箕撮了許多“貓貓魚”(小魚)。回家后,裹上面糊油炸,酥脆可口,現在回憶起來,仿佛仍唇齒留香。</h3><h3> 父親的同事梁其英(原地下黨成員)仼職于成都市婦聯,推薦我母親到婦聯工作。母親工作積極,能力較強,是福利部兒童保育科(管全市幼兒園)的業務骨干,曾當過科長,十八級干部,工資80多元(在50年代算是“高薪階層”了)。</h3><h3><br></h3> <h3>母親30歲(1952年)</h3> <h3>50年代初</h3> <h3>1952年7月,成都市婦聯參加市上某次會議或祝賀活動(牽錦旗前排右一是母親,背景為成都舊皇城明遠樓,可惜今已不復存在)。</h3> <h3>  時任婦聯主任王澤(市委書記廖井丹的夫人)很欣賞我母親的工作能力,準備升任為副部長。但后來因為母親的家庭成分是地主,被黨組織拒之門外,當然也就失去了“升官”的機會。</h3><h3>  市婦聯位于成都西門的寧夏街。從我們住家的東門到西門要穿城而過,當時交通遠不如現在方便,母親為了工作,有時幾天才回一次家。婆婆(父親的母親)與父親在家里照看撫育我和姐姐的時間更多一些。</h3><h3> 婆婆有時買菜帶我上街,給我買糖吃。父親做的白糖浸生番茄,則是我和姐姐的最愛。</h3><h3> 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典禮,父親帶我到成都火車站(北站)看熱鬧。除了第一次看見火車時的新奇感與興奮勁,還有鐵路部門免費發放的咸面包,都給我留下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后來,我再也沒有嘗到過如此美味的咸面包。</h3><h3> 父親從里到外都浸透了知識分子的習氣,不是當官的材料,也不擅長行政工作,一心只想教書與學術研究。50年代,國內政治氛圍是反英美、親蘇聯,學校不開設英語課,父親的英語專長“無用武地”了。如果想教外語,只能教俄語。高教部規定,教師通過培訓或自學俄語,只要通過相應考試,便可教書。父親刻苦自學,通過了考試,本以為可以上崗,豈料教務處長劉xx(黨外人士)卻偏偏想讓他繼續從事行政工作。情急之下,父親與他爭執起來。川大黨委認為,父親作為一名黨員,與黨外人士爭吵,影響不好,必須寫檢討。但父親認定“錯不在我”,不愿檢討。黨委見他如此“不聽話”,從此不再通知他過“組織生活”,實際上是停止了他的黨籍。</h3><h3> 從此,父親成為“無黨派人士”。</h3><h3> </h3> <h3>1985年3月,母親寫的關于我父親黨籍問題的申訴材料(草稿)</h3> <h3>  大概也就是那段時期,我們舉家搬到市婦聯機關大院居住。我和姐姐被送到西馬棚街的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全托”(一周才能回一次家)。每次母親帶我倆坐黃包車去幼兒園時,我們都“悲痛欲絕”,嚎啕大哭,不愿離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h3><h3>  現在,只要提起市級機關一幼,母親便會略帶自豪地說:“那還是我幫他們辦起來的呢!”</h3><h3><br></h3> <h3>1952年,母親(左三)在樹基幼兒園</h3> <h3>  1955年,新津中學需要俄語教師,父親自愿從川大調到新津中學教書。1956年當選新津縣人民代表。我六歲半時,從幼兒園畢業,還差半歲才能讀小學,而當時也沒有什么“學前班”可讀,就隨他到新津縣生活。</h3><h3>  父親喜歡川戲,晚上經常帶我上街聽戲。臺上那些連比帶劃、連唱帶念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我看得似懂非懂,只盼著散場后每次都會買的半只“兜兜雞”吃。這是一種放在竹兜里,沿街叫賣的鹵雞——“資格”土雞。味道真的“不擺了”(成都話:好得無以言表),現在想起都要流口水!長大后,我吃過的鹵雞,沒有一種能與之相比。</h3><h3> 星期天,父親帶我去爬城外的老君山,捉山澗里的蝌蚪及小青蛙(請原諒那時我們沒有環保意識)。父親喜歡游泳,跟著他,我在新津南河學會了游泳,這也成為我向小伙伴吹噓的資本之一。</h3><h3> 7歲時,我進入寧夏街小學讀書,又回到婦聯大院生活。</h3><h3> 婆婆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小腳,勤勞,沒什么文化,喜歡抽水煙。令我感到神奇的是,她拿著草紙搓成的捻子,用嘴一吹,其頂端的暗火便能冒出火苗,點燃水煙嘴里的煙絲。而我卻怎么也吹不出明火。行筆至此,婆婆抽水煙時“咕嚕咕嚕”的聲音,仿佛還在耳邊回響。</h3><h3> 我兒時和婆婆睡一床,睡她腳頭給她暖腳。我有尿床的毛病(成都人稱為“湳尿”、“畫地圖”),半夜,她總要叫我起床小便。小孩子貪睡,常常喊不醒,或者半夢半醒不愿起身,她就會用腳蹬我,當然不是使狠勁。</h3><h3> 后來,婆婆因高血壓摔斷腿,不久去世。</h3><h3><br></h3> <h3>1957年,我們全家福(父親46歲,母親35歲)</h3> <h3>  1957年,重慶師專(重慶師范大學前身)成立,經友人介紹,父親前往教授外國文學,別妻離子,孤身赴渝。</h3> <h3>1957年</h3> <h3>  50年代,成都到重慶,坐火車需要10多個小時,算是相距較遠的地方了。雖然遠在他鄉,父親依然關心我們幾姐弟的成長與學習,每月領到工資,總會給我們買圖書寄來,其中包括《三國演義》、《水滸》等等連環圖。家里書多,我們就辦起“家庭圖書館”,給大院的小伙伴們發“借書證”,免費借書給他們看。</h3><h3>  暑假期間回到成都,父親每天安排我們與婦聯機關大院的小伙伴上午做作業,下午跟隨他到西北橋府河游泳,享受童年的歡樂時光。因此,每到放暑假時,婦聯的小孩們都會眼巴巴地盼望“楊伯伯”早點回來。</h3><h3> 1960年,我讀小學5年級下學期時,跟著父親去重慶,轉學到師專附小。其中緣由,大概也有母親為解父親獨在異鄉寂寞之苦的考慮吧。</h3><h3> 因為我是長子,父親對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父親雖然教授外國文學,但對中國傳統文學也很精通。他每天給我講解古文古詩,例如《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等,還要求我熟讀并背誦。有時我記不住,他會毫不留情地用竹尺打我手板心。挨打后,我總會跑到附近沒人的土坡上抹淚傷心,西望家鄉,念及與姐弟及小伙伴們相處玩耍的“好日子”,更覺孤單與失落,恨不能插翅飛回成都。</h3><h3> 父親愛書,除了自己購買、收藏外,還經常到校圖書館借書讀,同時也給我借一些外國文學名著,比如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雨果的《悲慘世界》、司湯達的《紅與黑》等等,指導我閱讀(這些大文豪的作品,也是父親教學的內容)。雖然因為年齡尚小,我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但至少對我興趣愛好的培養以及素質的提高,起到了雨過留痕、潛移默化的作用。</h3><h3> 隨著歲月流逝,我越來越真切地體會到,父親在文學方面對我的孜孜教誨與嚴格要求,令我終生受益。</h3><h3><br></h3> <h3>父親(前排中間)與重慶師專的學生</h3> <h3>50年代末期,父親(前排左一)在四川高師外國文學編寫組(拍照具體時間不詳)</h3> <h3>  父親潛心教學與學術研究,獨善其身,不合流俗,不想“當官”,更不會處理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師專領導一直希望父親“從政”,兼任中文科主任。但父親有了在川大的教訓,自認為不善于搞行政工作,只想專心教學與學術研究,便對此“好意”一再推拒,惹得領導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再加上父親又從不巴結、討好領導,從此領導便對他多有為難甚至打壓, 不評“教授”職稱,也不準調回成都搞文化研究(父親曾聯系好四川省文史館調去從事古文學研究工作,但師專有關領導卡住不放,因此未能如愿)。</h3> <h3>父親編寫的教學講義</h3> <h3>  雖然當時我少不更事,但與父親朝夕相處,也能明顯感覺到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態。例如有天晚上,酒醉后,他不斷呼喊:“我要飛、我要飛……”可見平時心情的壓抑與苦悶。</h3><h3>  父親歷來節儉度日。他每月工資80余元,寄回成都家里60元,只留20余元作為我們兩人的生活費。身上最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塊很早買的懷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為生活所逼,忍痛當了糊口。</h3><h3> 重慶夏日,酷熱難耐,我們就用冷水潑在居室的三合土地面降溫(其三合土質量很差,常常翻砂揚塵)。但“好景不長”,過不了多久,水汽蒸發散盡,暑熱依舊。</h3><h3> 冬天寒冷,被蓋單薄,父親就從圖書館借回許多厚重的精裝書,壓在腳頭,防止體溫流失(是“有辱斯文”的不當還是“被逼無奈”的悲哀,讀者自有判斷)。</h3><h3> 俗話說“饑寒起盜心”。某年夏季某日晚上,趁我和父親熟睡之機,盜賊從居室敞開的窗戶外伸手進來偷走了我的褲子。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啊!為此我們心疼了好一陣子。</h3><h3> 父親平常除了教書就是讀書或編寫教材,只有星期天可以抽時間帶我玩。我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師專旁邊的沙坪壩公園。我自己到處找玩的,而父親則坐在茶館里喝茶讀書,桌上擺著憑票證買的一二兩古巴黑糖做的水果糖。在“困難時期”,能吃到這種糖果,已經是難得的口福了。</h3><h3> 有次父親帶我登師專背后的歌樂山,我撿了一塊白砂石石板,回來后刻成浮雕圖像(好像是鴨子與花草),還頗有“成就感”呢。</h3><h3><br></h3> <h3>60年代初,我讀小學時送給父親的畫</h3> <h3>  放寒暑假是我最高興的時候,父親帶我坐火車“搖”回成都(那時的火車速度不快,尤其是“慢車”,中途要停很多站),與母親、姐弟團聚。如果有時我們小學已經放假,而父親還未放假,父親便托付同路的同事,帶我上火車先回成都。</h3><h3>  有一年暑假,也是我們小學先放假。因為找不到同路的大人帶,父親只好讓我獨自回成都,他將我送到菜園壩火車站上車。晚上,火車剛開出不久,好像是到大渡口吧,聽說前方鐵路塌方,火車返回菜園壩,改期(不知何時)再出發。</h3><h3> 菜園壩火車站到師專(沙坪壩)有10多公里,公交車已經收車,當時又沒有出租車(即使有車,我也沒錢),我只能坐“11號車”——邁開雙腿,步行回去。</h3><h3> 走到沙坪壩小龍坎,已是半夜時分。街邊公交站三個小混混見我單身一人,便過來圍住我索要食物。他們年紀都比我大,打,肯定打不過;跑,又“身陷重圍”,無法脫身。我只得將書包里帶的兩個“杠子饅頭”奉上(所謂“杠子饅頭”,即是師專食堂用摻合了糠麩等雜糧的面粉蒸的饅頭,長約十幾二十厘米,狀似杠子,顏色發黑)。那三人得寸進尺,還想動手搜我書包。情急之下,我護住書包大聲道:“我要喊人啦!”他們才罷手放我一馬。</h3><h3> 其實,當時街面幾乎沒有行人,我就是呼救,恐怕也沒誰前來“見義勇為”。幸好,這三位并非窮兇極惡的慣匪,大概只是因為饑餓難忍,才行事不軌的,所以沒有“斬盡殺絕”。萬幸萬幸!</h3><h3> 驚魂未定的我,猛踩“11號車”油門,一路狂奔,逃回師專。</h3><h3> 小學畢業,我回成都讀初中。父親依然留在重慶。</h3><h3><br></h3><h3>(未完)</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孟村| 塘沽区| 景东| 新郑市| 安平县| 金乡县| 阆中市| 临城县| 新宁县| 辉南县| 平利县| 探索| 惠安县| 威信县| 松原市| 东阿县| 两当县| 淳化县| 乌苏市| 达日县| 临夏县| 合山市| 广宁县| 东源县| 宝清县| 金秀| 泸水县| 拜城县| 寿阳县| 永川市| 多伦县| 临海市| 津南区| 林甸县| 色达县| 沈阳市| 五台县| 阿克苏市| 阳曲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