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里斯本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定居。1147年,葡萄牙第一代國王阿方索一世奪取了里斯本。1245年,里斯本成為葡萄牙王國的首都和貿易中心。公元前為腓尼基人始建。13世紀成為葡萄牙首都。</h3><h3>照片是貝倫塔,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是葡萄牙古老建筑之一,此塔不僅是見證葡萄牙曾經輝煌的歷史遺跡,它的獨特建筑風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世界各地旅游觀光者,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鏡頭的一個風景點。歷史上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也曾利用貯藏室改造成地牢作為監獄。在大航海時代,也是航海家們的起點。</h3> <h3>港口內的私人游艇。</h3> <h3>發現者紀念碑(葡萄牙文:Padr?o dos Descobrimentos 或 Monumento aos Descobrimentos,字面翻譯應為發現紀念碑)是為了紀念“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而修建的標志性建筑,位于里斯本市貝倫區的巴西利亞大道邊上,坐落在特茹河河口的北岸,北距熱羅尼莫斯修道院600余米,西距貝倫塔約1400米。這里也是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到印度和東方去的帆船起航的地方,附近的很多建筑、設施都與地理發現的人物或事件相關,是感受葡萄牙昔日輝煌的著名景點。</h3> <h3>航海紀念碑的外形如同一艘展開巨帆的船只,碑體通高52米,船頭面向特茹河,船頭站立的是英姿勃勃亨利王子,他手托一具三桅帆船模型,凝神注視著前方大大海,在他身后東、西兩側的坡道上,各排列著16個人物塑像,他們都是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具有影響的葡萄牙人,有航海家、傳教士、史學家,畫家,形象生動。碑體正中為長方形的板狀結構,高出船帆部分的東、西兩邊分別雕有兩個葡萄牙方型盾徽。緊挨碑體兩邊的地面上各有一座渾天儀,安放在石質臺基上。</h3> <h3>紀念碑西側坡道上,亨利王子的幼弟費爾南多王子位于第二位。西側坡道最下方的第一位是亨利王子的次兄佩德羅王子,第二位亨利王子之母菲利帕王后。</h3> <h3>紀念碑的東側坡道上,亨利王子的侄子阿豐索五世國王位于第二位,瓦斯科?達?伽馬位于第三位。</h3> <h3>大人和孩子都很開心。</h3> <h3>四月二十五號大橋在離葡萄牙航海紀念碑不遠處,于1966年建成,最初以當時的獨裁統治者Salazar的名字命名。葡萄牙軍人發動政變于1974年4月25日推翻了獨裁政權,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就將大橋改名為“四月二十五號大橋”。橋的那一頭是已經樹立幾百年的航海保護神,一個張開雙臂的基督。當年航海的人們總是在這雕塑下出發,前往未知的海洋世界。由于大橋外觀顏色近似于美國的金門大橋,被稱作金門大橋的姊妹橋。</h3> <h3>民族博物館</h3> <h3>帝國廣場左側的貝倫文化中心設計簡潔現代的建筑風格,是葡萄牙最大的文化藝術傳播中心。這里固定展出的是葡萄牙最大的現代藝術收藏家何塞?貝拉爾多的私人收藏品,包括70多位現代藝術各流派的大師900多幅作品,里最著名如畢加索、達利、杜善、馬格利特和安 迪?沃霍爾等大師的名作。 </h3> <h3>帝國廣場面朝塔霍河(Tagus),視野十分開闊,廣場也很大。在歐洲不太常見到這么大一片開闊的空間。</h3> <h3>帝國廣場(網友提供照片)</h3> <h3>帝國廣場</h3> <h3>帝國廣場上的雕塑</h3> <h3></h3><h3>哲羅姆派修道院</h3>1983年熱羅尼莫斯修道院與附近的貝倫塔搭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哲羅姆派修道院是葡萄牙全盛時期的建筑藝術珍品,為紀念葡萄牙人發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所建,著名航海家達伽馬,長眠于此。從空中鳥瞰,教堂的結構是一個橫短豎長的拉丁十字形,外表全部用打磨得光滑平整的白色花崗巖砌成,顯得格外高大。 修道院的內殿寬敞,哥特式的大廳拱頂高聳,大廳中央的圣壇用金和綠色的雕刻裝飾,旁邊的圣壇立有赤紅色釉瓷作成的圣熱羅尼莫像。 <h3>修道院教堂內景</h3> <h3> 帝國廣場旁邊還有一家葡萄牙最古老的蛋撻店,每天來買蛋撻的人都排滿了長隊。團友們都在此購買了蛋撻。</h3> <h3>巡游馬車</h3> <h3>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h3> <h3>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h3> <h3>羅西歐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國王佩德羅四世的雕像,在雕像的底部有4個女性小雕像,分別象征著正義、智慧、力量和節制,這是國王對自己的評價。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在廣場的北側。</h3> <h3>羅西歐廣場上的噴水池。</h3> <h3>奧古斯塔街</h3> <h3>圣胡斯塔升降機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一臺升降機,位于奧古斯塔街旁的圣胡斯塔小巷中(Rua de Santa Justa)末端,連接龐巴爾下城較低的街道與較高的卡爾穆廣場。這臺鋼鐵升降機高45米,新哥特式裝飾,每層都有不同的樣式。通過螺旋樓梯可達頂層,頂層有一個陽臺</h3> <h3>從奧古斯塔街看凱旋門。</h3> <h3>凱旋門前面就是商業廣場,又稱科梅爾西奧廣場。這里曾是里斯本海上的入口,還矗立過有四百年歷史的葡萄牙皇宮(在1755年的大地震中全部被毀),因此也稱宮廷廣場。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地震時期的統治者阿方索一世的騎馬雕像,黑色的青銅馬踐踏著兇猛的毒蛇,所以這里的另一個名字是黑馬廣場。古老的有軌電車在寬闊的廣場兩惻穿梭,成群的鴿子在自由的飛翔。</h3> <h3>凱旋門</h3> <h3>阿方索一世的騎馬雕像</h3> <h3>阿方索一世的騎馬雕像</h3> <h3>阿方索一世的騎馬雕像</h3> <h3>阿方索一世的騎馬雕像</h3> <h3>凱旋門</h3> <h3>國家劇院旁的天主教堂</h3> <h3>來到里斯本羅西奧廣場,羅西奧火車站是絕不容錯過的景點。純白色的建筑物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相互交纏的馬蹄鐵造型大門、位于頂樓的小鐘塔,以及造型繁復精致的雕刻裝飾,使得這里不愧是葡萄牙曼努埃爾風格的最佳代表。</h3> <h3>光復廣場是紀念1640年葡萄牙在經過西班牙60年統治后恢復獨立。</h3><h3>光復廣場中央的方尖碑豎立于1886年,由安東尼奧?托馬斯?達豐塞卡設計,碑身象征獨立和勝利的雕像是雕塑家西蒙斯?德?阿爾梅達和阿爾貝托?努涅斯的作品。</h3> <h3>光復廣場旁的德斯波爾圖民族博物館。</h3> <h3>這是我們在里斯本住的酒店,面朝大西洋可以看海。</h3> <h3>大西洋的海浪。</h3> <h3>從葡萄牙里斯本乘車來到西班牙塞維利亞,塞維利亞(西班牙語:Sevilla),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和塞維利亞省的首府,都市人口約一百三十萬,是西班牙第四大都市。也是西班牙唯一有內河港口的城市。全市人口65萬。 塞維利亞位于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瓜達爾基維爾河下游谷地,南距加的斯灣約120公里。瓜達爾基維爾河從市中穿流而過,古市區的建筑仍然保留著幾個世紀前摩爾人統治過的痕跡。</h3><h3>照片是塞維利亞的洛佩·德·維嘉劇院(文化中心)。</h3> <h3>金屬制作莫扎特塑像。</h3> <h3>西班牙黃金塔,修建于1220年,也就是穆瓦希德王朝。黃金塔體現出濃濃的阿拉伯建筑風格,有12個等邊的磚塔構成,每一塊磚塔代表一個方位。這座建筑之所以名為黃金塔,是因為建筑的四周涂有一層金粉,閃閃發光,好似黃金,因而得名為黃金塔。隨著時間的流逝,建筑表面的金粉已經漸漸脫落,但是在傍晚夕陽的照耀和燈光的照射下,黃金塔還是呈現出金黃色,閃閃如初。</h3> <h3>圣特爾莫宮(西班牙語:Palacio de San Telmo)是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維利亞的一座歷史建筑,現在是 安達盧西亞自治區政府所在地。</h3> <h3>西班牙廣場(西班牙語:Plaza de Espa?a;英語:Spain Square)塞維利亞的標志性建筑,摩爾復興建筑的縮影,位于瑪利亞路易莎公園的邊緣,1929年拉美博覽會的場地之一。廣場由塞維利亞建筑師Aníbal González設計建造,是一個直徑為200米由三座建筑物所形成的半圓形廣場,連續不斷的建筑環繞著廣場邊緣,可通過有許多美麗橋梁的護城河到達,廣場中心是一個大噴泉。今天,廣場上主要是政府建筑物。廣場的墻壁上有許多壁龕,每個代表了西班牙的不同省份。游客可以取走代表各省份的照片。在廣場上也可以看到西班牙不同的建筑風格,包括哥特風格,摩爾風格以及銀匠風格。對塞維利亞考古或民俗感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參觀下由廣場上的建筑改建而成的考古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h3> <h3>塞維利亞市政廳</h3> <h3>塞維利亞 大教堂(Catedral de Sevilla)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區省會城市塞維利亞市內的著名宗教名勝。塞維利亞市分布于瓜達爾基維爾河左岸,距河口12千米,為內陸河港,港內漲潮時可通海輪。從公元711年到1248年間曾先后為哥特人及摩爾人所建王國的都城。旅游業因名勝和交通條件而發達。是世界五大教堂 之一,是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巴西巴西利亞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大教堂,該教堂建于15世紀初,在原伊斯蘭教寺院的舊址上改建而成。</h3> <h3>711年,摩爾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占領并伊比利半島并在塞維利亞留下了永恒的足跡。1184年,阿拉伯人政權穆瓦希德王朝開始在今天塞維利亞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圣者”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收回了塞維利亞,趕走了摩爾人。光復后的塞維利亞,需要一座大教堂,于是原來的清真寺就被用作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煩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維利亞人,決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爾達大教堂”,即今天的塞維利亞大教堂。</h3> <h3>塞維利亞大教堂西門</h3> <h3>哥倫布的靈柩1898年由古巴運回西班牙后,埋葬在教堂中的哥倫布墓。</h3><h3>羅馬教皇保羅二世曾于1982、1993年二次造訪塞維利亞大教堂。</h3><h3>1987年 塞維利亞大教堂、城堡及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h3><h3><br></h3> <h3>塞維利亞大教堂北門</h3> <h3>吉拉達(西班牙語:La Giralda;阿拉伯語:??????????)是位于西班牙塞維利亞塞維利亞主教座堂的一座鐘樓。吉拉達修建于摩爾人統治時期,西班牙人統治之后,加蓋了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尖頂。吉拉達高104,1米,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塞維利亞的地標。</h3> <h3></h3><h3>吉拉達塔作為原清真寺僅存的一部分,是目前整個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原為清真寺的宣禮塔,于1184~1196年為阿拉伯人所建,1568年改建為教堂的鐘樓。那時候整個西班牙的基督徒都在忙著‘改建’伊斯蘭建筑,原來宣理塔上的4個象征著法蒂瑪之手的圓球,被換成了青銅風向標,一個古羅馬裝束的婦女,左手握一盾牌,右手持棕櫚樹葉。</h3> <h3>大教堂東側門</h3> <h3>雷亞斯女神廣場上的雕塑。</h3> <h3>從勝利廣場看大教堂。</h3> <h3>塞維利亞大教堂南門。</h3> <h3>勝利廣場旁的游客信息中心</h3> <h3>勝利廣場上的雕塑。</h3> <h3></h3><h3>阿卡薩城堡(塞爾維亞王宮)</h3><h3>宮內主要分為兩個院子,堂賽亞院主要進行公務事務,穆尼卡院則是私人生活場所。大使廳堂用石膏和瓷磚裝飾,富麗堂皇。宮殿正面連接一個16世紀的樓梯,飾有羅埃雷斯和瑪德拉諾的名畫。宮殿內的家具和壁畫也十分珍貴華麗。 前后的整建巧妙的搭配著就有的建筑并且增添她的魅力,使得這座宮殿不只是歐洲并且也是世界上屬一的擁有最復雜也最美麗的建筑。Real Alcazar里揉合回教色彩的特點,巧妙地運用陰影回廊,壁飾毛如同其它南部的城市,塞維利亞也曾經是伊斯蘭教的占領地。回教文化在此地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重要的建筑上,如曾經是回教宮殿及西班牙王朝的宮殿之一的Real Alcazar,便是其中的例子。Alcázar of Seville宮殿在1987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指定為世界遺跡,坐落于塞維拉的市中心,大教堂的旁邊。</h3>照片是塞維利亞王宮獅子門。 <h3>王宮內的旗幟庭院</h3> <h3>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13年,里面少女院落據說是因為摩爾國王每年要基督教徒貢獻100個處女而得名。后來塞爾維亞被基督教徒奪取,1350-1358年間,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暴君殘忍者佩德羅一世重建了古老的阿卡莎宮并將它裝飾為王室居住地。他在這里謀殺了他的兄弟法德雷戈、他的后母和他的妻子,并且為了奪取珠寶謀殺了他的客人格拉納達的阿布塞得,在他的臥室門上繪制的骷髏像,據說暗示了他在位期間反對他的五位不公正的法官的命運。近7個世紀以來,他是西班牙國王的王宮,隨著時間流逝曾遭受嚴重破壞,只得在伊莎貝爾二世期間重新修建。(照片由網友提供)</h3> <h3>弗拉門戈舞博物館里面有劇院,我們在此觀看弗拉門戈舞蹈。</h3> <h3>弗拉門戈舞是集歌、舞、吉他 演奏為一體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弗拉門戈舞是西班牙境內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吉普賽人(又稱弗拉門戈人)的音樂和舞蹈。源于吉卜賽、安塔路西亞、阿拉伯還有西班牙猶太人的民間歌舞,十四、十五世紀,吉卜賽流浪者把東方的印度踢踏舞風、阿拉伯的神秘感傷風情融合在自己潑辣奔放的歌舞中帶到了西班牙。</h3> <h3>弗拉門戈舞蹈熱情、奔放、優美、剛健,形象地體現了西班牙人民的民族氣質。它也是薩爾蘇埃拉的重要藝術源泉。這種舞蹈正是表達吉卜賽姑娘愛恨情愁的最佳載體。此舞具有三大要素:伴奏、伴唱和舞蹈,表現主題多為上帝、女人、愛情等內容,跳弗拉門戈舞時的動作要領在于注重全身各部位動作間的充分協調,或用腳踏擊,或捻動手指發出響聲,或手持響板敲擊而舞;每個舞句中起止與終結動作的感覺和神態,以及使順暢的呼吸貫穿始終,手臂的正確使用是弗拉門戈舞中難度較大的部分,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真正在腳跟雨點般迅速擊地的同時保持手臂以及上身的松弛,它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h3> <h3>弗拉門戈舞以熱情奔放著稱的弗拉門戈藝術是世界藝術舞臺上最耀眼的一抹紅色。幾十年來,弗拉門戈藝術家到世界各地演出,將弗拉門戈舞的火種在世界各地點燃。這火焰經久不息地撩撥著人們的心弦,讓人不能忘懷。</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应城市|
繁昌县|
广水市|
镇江市|
清涧县|
泉州市|
鱼台县|
上思县|
宁远县|
湾仔区|
巨野县|
常熟市|
北海市|
迁安市|
赤峰市|
布尔津县|
东乡族自治县|
兴化市|
博湖县|
墨竹工卡县|
嘉义市|
博罗县|
秦皇岛市|
石林|
长岛县|
兴仁县|
鄂尔多斯市|
南华县|
称多县|
海兴县|
桂东县|
崇明县|
图木舒克市|
云梦县|
嵊泗县|
贞丰县|
长沙县|
郸城县|
兴宁市|
宁海县|